北大哲學系楊立華老師《四書精讀》的課堂筆記誰有整理匯總過嗎?


朋友整理的,曾在未名BBS發過。(14年春季課程)

有所有錄音,稍後傳網盤。(12年春季課程)

網盤地址;四書精讀課程錄音

四書章句複習整理資料

1.本材料包括所要背誦的內容,部分字詞解釋,部分條目說明理解。

2.本材料為考試攢人品

3.本材料內容由筆記整理得來,可能夾雜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不保證正確性,僅供參考。

【大學】

第一、二周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親:通「新」,對明明德之推廣,明德之不懈怠(1.明明德的功夫要不斷的做。2.天地氣象更新,生命力飽滿洋溢。3.自我更新,德行與生命之更新)

至善:窮本極源之善

間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格: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謙-&>慊 快足

厭然:收斂

嚴:可畏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7)。」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PS:總結

1.三綱:明明德(自明其明德),親民(帶動周圍人),止於至善(知分、安分、盡分)

(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如何成為這樣的人——從不同側面描述同一目標)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明明德| 齊家,治國,平天下 |親民|

2.為何修身可齊家:良好的社會風俗是上流人士道德成長的土壤

3.三觀「覺夢觀」「善惡觀」(「人鬼觀」)

4.致知:即物,與事物接觸。窮理,窮盡道理。

【論語】

第三周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時:1.時時往複,2.遇,人生遭際,場合

習:1.反覆溫習。2.結合實踐,實習

悅:內心的感受,無法表達,無法分享

有朋:? 同志曰友,同門曰朋 相互提醒,相互扶持,相互砥礪的人

方:一齊來

樂:內心的喜悅可以表達,應當分享

慍:心中略有不平

1.本篇為全文之綱領,悅和學是儒學的整體精神基調

2.為學目的是為己,追求精神成長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1.三個方面,2.時時反省

忠:有分寸地竭心儘力

信:1.誠信。2.主動相信他人 信不是獨立的價值 (與國人交,止於信)

1.儒之價值,是真正的普適價值,沒有無條件的正確與錯誤。

3.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重:莊重,自重 威:有威儀,威信

學則不固:1.朱子「不重」之果,知識的掌握不會牢固。2.學習不斷,就不會固陋狹隘

主:親近,寄宿於……之家 友:主動結交

1.朱子:改過宜勇,避患貴怯

4.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知和而和:為了和而和,失去原則和分寸。

1.本條目闡述儒學禮樂思想。同顏淵問為邦。

2.禮樂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不是)。

3.禮主敬,樂主和。禮之體為敬,禮之用為和。

4.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5.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思無邪:1.思想沒有邪辟。2.思語氣詞,沒有邪辟。3.邪,讀作「徐」通「虛」,詩人真情實質的流露

1.本條目強調詩之重要性。儒家核心教化,詩教、禮教、樂教、名教。

6.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道:引導。 齊:約束

政:政治權利

無恥:羞愧羞恥之心,內在的自我約束

格:1.至 2.正

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作用於已然之後。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從心所欲不逾矩,是最高的自由。

第四周

1.

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1.孟懿子,父親去世,葬禮有所僭越

2.「無違」的對象不是對父母,而是無違於禮、孝的一般標準。

2.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視:泛泛而看 觀:細緻看 察:深入考察

廋:隱藏

以:1.用,吃穿住行,做事方法,是儉是奢 2.做,做好人,做壞人

由:根據、來歷、理由

安:不假思索,自然而然能做到的事,反映道德水平

1.看人由表及裡,由淺入深

2.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3.子曰:「君子不器。」

器:1.各適其用而不相通。 2.器無主動性,主體性,道德價值不明朗。

1.成德之士,體無不具,用無不同

2.君子必有自己的價值觀

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普遍(公) 比:結黨(私) 兩者都是親近的意思

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5.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謂:評價,評論。

忍:忍心(不是容忍的意思!)

1.禮法維護社會的基本權威與秩序

6.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奧神:清貴,象徵魯國國君。 灶神:地位不高,但權力大,象徵權臣,如王孫賈

將「媚」換做「禱」:1.我從不媚,不論是奧,還是灶。 2.真的獲罪於天,向誰祈禱都沒用。 3.點醒王孫賈,小心了……

7.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1.詩、樂不應當引導人過分的情緒(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

8.

哀公問社於宰我。

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成事:已經完成的事,有了結果的事

遂事:必然發生而尚未發生的事

1.失敗的教訓與成功的經驗,不應該成為包袱。「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9.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1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安: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可做

利:知道仁的道理價值,並要求自己做到

1.不仁者不適應好的生活亦或是不好的生活,久約必濫,久樂必淫。因為他們喪失了感受生活的能力。

2.以愉悅而非快樂為核心的生活(1.快樂必有具體的對象而愉悅則是來自生活的整體感受。2.凡樂比快,快樂是短暫的,而愉悅可以很持久。3.愉悅不是刺激性的,想要達到同等程度的快樂刺激必須不斷加強,而愉悅不可以比較)

第五周

1.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盡己(中心為忠) 恕:推己(如心為恕) 忠為一,恕為官

1.朱子贊論語第一條

2.哲學,反覆思考直至根源,不可太聰明。「曾參以魯得之」

2.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喻:通曉,每日思考故而通曉

1.義的原則是知止的原則,利的原則是無盡的原則,追求比應得的部分多出來的東西。

2.義與利在一念之危,為公則坦蕩,為私則患得患失。不是截然不同。

3.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4.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1.為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做官,而死為了提高自己的內在品行。為己之學

5.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6.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吾與女弗如也:1.我贊成你比不過他(朱子) 2.我和你都不如他

7.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杇:通「圬」,雕刻

誅:責備,批評

1.儒家之德行與生命力掛鉤。

8.子曰:「晏仲平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1.孔子之心胸寬廣。

9.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1.患得患失則私念出。未經反思的生活沒有意義(蘇格拉底),反思過多的生活活不下去(楊子^ - ^)

10.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伐:自誇 施勞:炫耀功勞

安:以我為安,我能夠給老人以安全感

懷:以我為榜樣,追慕我

1.子路之願是外在之志,沒有必然性,與師長朋友的交情總是聚少離多。

2.顏淵之願是內在之志,有其必然性

3.孔子之願是希望身邊所有人都能在我處得到支持,願成為對抗無常和不測中不變的確定性。(在變易的世界裡,用簡易溫暖的態度構建不易的人生)

第六周

1.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遷怒:1.怒於此而遷於彼。2.為怒所牽(王陽明)

貳過:推卸責任

1.客觀地看待生活中的好與壞,並理性地分析之。不太自我。則精神世界能夠不斷進步。

2.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1.觀聖人之用財,「君子周急不繼富。」

3.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

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

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

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

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果:剛毅而有決斷力

達:明於事理,達於情理,掌握邏輯以及人心

藝:多才多藝,能文能武

1.學習的目的不是從政。

2.果、達、藝三者有其一,則可算人才。

4.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畫:畫地為牢。連前進都不願意嘗試

5.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行不由徑:1.不苟且。2.不急功近利,從容。

1.孔子重視人才。

2.人才的標準,以德為先。「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6.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伐:誇耀 殿:殿後

7.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內容 文:形式

野:粗魯 史:迂腐,虛偽

彬彬:同「斑斑」,如斑馬相間均勻分布。

1.分寸。禮的重要作用。

8.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9.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1.教育必須調動被教育者的敬畏之心(師道尊嚴)!

10.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憤:心求通而未能 悱:口欲言而未能

1.不憤不啟等強調調動學習者的主動性

2.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強調學習者應該付出起碼的主觀努力

11.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1.孔子的世界裡有他人,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2.孔子的感情真摯而持久

12.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暴虎馮河:徒手打虎,徒步過河 (「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

成:能決斷

1.用之則行,體現自信而有能力,舍之則藏,體現從容不急躁。

2.輕諾必寡信

13.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綱:橫斷之網 宿:睡著的鳥

1.釣而不綱——愛惜事物,不急於求成

2.弋不射宿——不乘人之危,箭法高明

14.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仁來自內心,人是否能成為仁者,並非由於外在,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內在的必然,追求就會實現。「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15.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

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進:使之進 取:娶

第七周

1.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善:喜歡 反:重複

1.孔子不掩人之善(不忍揭人之惡)

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君子坦蕩蕩:立心在公。.不必遮遮掩掩,心廣體胖(浩然之氣)

2.小人長戚戚:立心在私利。太關心自我。

3.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問:慰問

容貌:身姿、身形

暴:殘害 慢:輕慢,侮辱

正:端正 顏色:面容

近:接近 信:讓人信服

出辭氣:注意說話的語調語氣

鄙:背叛

籩豆之事:祭祀活動的具體事物 有司:有關部門

1.國家統治者即使不能為仁,也要注重自我形象的修養

2.改變自己,由外而內(改變容貌坐姿,正襟危坐,影響內心),由內而外(內心改變體現在外在)「志壹則動氣也,氣壹則動志也。」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1.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多大擔待,多大造詣。人生因負重而充實,因充實而飽滿,因飽滿而光明。生命不堪承受之輕。

5.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能告訴百姓該怎麼做,但我不能讓所有人都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養:打交道

6.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主觀揣測他人想法 必:主觀揣測世事 固:執於事 我:執於己

1.聖人時中,孔子無可無不可,隨時從實際出發。

2.意,私意之發。必,在事先;固,在事後。我,私意成就。四者相因如循環。(朱子)

7.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作:站起 趨:小步快走

1.齊衰者:服重喪之人,表達不忍之心。冕衣裳者:穿重禮服者,表達敬意。瞽者:看不見的人,表達哀戚悲憫之情。

8.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1.我待賈者:不超越位分,不主動奔營,但時刻準備著。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逝:往

1.不是感嘆時間流逝,而是讚歎學問日進。

2.不舍晝夜是因為有根基。「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

10.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忮:害人 求:求人

臧1:充足足夠 臧2:自誇,誇讚

11.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恂恂如:誠懇周到的樣子

1.孔子不因自己理解人生而顯得高人一等,鶴立雞群。 中庸

12.君子不以紺諏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霓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抉。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1.禮

2.當暑,……必表而出之:莊重身份。 「出門如見大賓」

3.非幃裳必殺之:節約但不過分

1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恂恂如:誠懇周到的樣子

1.食不厭精……不時,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養生。吃易於消化的食物,不吃有讓人生病危險的食物。

2.割不正不食:不佔便宜。

3.不得其醬……不使勝食氣。祭於公不宿肉:不糟蹋糧食。

4.惟酒無量不及亂。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禮。

14.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1.杖者出斯出矣:1.之後才出——敬老。2.之後即出——不貪歡。

2.朝服而立於阼階:防鬼神衝撞祖先神靈。以莊重的態度面對鬼神之事,敬鬼神而遠之。

15.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16.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第八周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居:平常、平居 讓:謙讓

1.從子路到軍細化,均傾向於出仕,而曾點則秦翔宇舍之則藏,悠遊涵養,從容淡定。

2.儒之根本氣質:樂。春。飽滿而溫暖的人生。(禮樂)

2.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克:戰勝 己:私慾 復禮:不違禮

目:詳細,如何踐行

1.克己復禮不是仁,做到克己復禮的人是仁者

2.克己≠復禮,比如出家人。

3.克己之己≠為仁由己之己

4.仁=克己復禮+為仁由己

5.「請問其目」,「回雖不敏」顏回篤學而謙虛。

6.合禮之目為視聽言動,而不管內心的想法。「誠於中,形於外。」「志壹則動氣」「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3.

仲弓問仁。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莊重,敬畏

2.朱子:克己復禮,如撥亂反正,主敬行恕,如持盈守成。

3.禮1.共同體的形式和結構(使得共同體生活成為可能)2.清晰的對每個人的規定,善惡的標準。3.是約束性的,更是保護性的(別嫌疑)4.個人生活自我表達的形態

4.

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恂恂如:誠懇周到的樣子

1.足食足兵民信之,是按施政的時間順序講。去兵去食無信不立,是按邏輯上的重要性講。

2.足食強調飽足安居,足兵強調安全感,民信之強調講道理講信用。

5.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1.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說文與質地位相等,如果盡去,則君子小人無以分別。

6.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對曰:「盍徹乎?」

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徹:收稅十分之一。 二:收稅十分之二

1.藏富於民。注意!與現在資本的藏富於民不同。

7.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野:粗鄙 蓋闕如也:不會不懂裝懂

苟:苟且

8.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黨:鄉黨鄰里 直躬:正直

1.攘羊的行為非大惡而有大罪,其子無執法之位。故孔子認為他不對。

9.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直:1.公平(內舉不避親,外局不必愁)2.《禮記》對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10.

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11.

顏淵問為邦。

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淫:過分、淫邪,敗壞人心 殆:危險

1.夏時符合農業規律,殷輅紋飾簡樸而有層次,周冕階級分明,韶樂舜之樂,舞武王文王之樂。鄭聲有感染力但是沒有任何實際作用,佞人有言無德。

【孟子】

第九周

A知言

1.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

「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有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紂,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不得作。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1.楊氏無君,極端的利己主義,一切從自我出發,沒有大義

2.墨氏兼愛,即愛無差等。而人是有限的,所以立足於確定的時空,就有先後遠近之分。父親作為人獨一無二的自我根源,也應該用獨一無二的態度去面對。

3.儒家觀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

「何謂知言?」

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

詖:偏頗(不平) 淫:放蕩(過分) 邪:邪辟 遁:逃避(試圖自圓其說)

蔽:不全面,不客觀 陷:不能自拔 離:偏離正道 窮:道理說不通之處

1.四辭逐漸深入,詖辭出於惡意或者本身的誤解,有所偏頗。進一步過分泛濫則淫而不能自拔,再偏離就顯得邪辟深冷,偏離正道,最後終於窮極無理,不得不用遁詞來自圓其說。

3.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 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曰:「許子以釜甑 爨,以鐵耕乎?」曰:「然。」「自力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1.勞心與勞力的區別在於憂什麼。只有憂民者才能成為統治百姓的人。「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心誠求之,雖不中亦不遠矣!」

2.勞動形態理解狹隘。

4.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

曰:「禮重。」

「色與禮孰重?」

曰:「禮重。」

曰:「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

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

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應之曰:軫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軫則不得食,則將軫之乎?逾東家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第十周

B仁政

1.

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2.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

1.霸道雖不是理想,但儒家認為是可接受的,因為正統的秩序總是在保護弱者。「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哀沒大於無君」。

3.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愛:吝惜

1.見牛未見羊,是儒家由近及遠的具體發揮,具體的同情心值得發揚,而抽象的同情心不必轉化為具體的行動。這能防止抽象的同情心干擾具體的同情心。只有完成本該完成的責任,才能夠進一步推己及人。

2.善有分位。重視所應該重視的,厚待該厚待的,薄待該薄待的。

3.君子遠庖廚,此中君子非指成德者,而是指身居高位者的教化之功。居高位者心中哪怕一點點殘忍被極大的放大都會帶來慘痛的後果。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並非自己代勞,而是「我希望我家老人得到安頓照料,則我也同樣希望並願意其他的老人得到照料」。

5.「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即「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第十一周

1.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穀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1.一味地強調藏富於民是不對的~「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2.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

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

C人性論

3.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杯棬。」

孟子曰:「人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錈,則亦將戕賊人性而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4.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1.不是人性向善,因為善根發自人性之內。不是人性是善,因為只是善之發端。

5.

告子曰:「生之謂性。」

孟子曰:「生之謂性,猶白之謂白與?」

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

曰:「然。」

曰:「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6.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

7.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 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人之善根永遠無法去除,善比惡更加頑固。

2.司馬光,人性善惡觀。所謂貪惡暴慢,不過是善之不及與過罷了。

第十二周

D仁義

1.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 :『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詩》云:『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1.仁則榮,不仁則辱:尊嚴。「人,天之尊爵也」

2.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自主。「一日克己復禮,而天下歸仁焉」「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2.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1.人之安宅也:安

2.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自由。

3.反求諸己而已矣: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4.仁,心之全德也。仁如一朵花,安、愛……均是花瓣,是仁的一個小方面。

第十三周

1.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1.不仁而可與言哉:「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2.安其危而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醒覺

3.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人必自侮:自。

2.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科:坎

聲聞過情:名聲超過學識和能力,則名聲難以持久。

1.盈科而後進:篤實。

3.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命:1.給定的前提。2.不測的偶然性。3.冥冥中的若有安排。

盡其道而死者:實現並承擔其所有的義務和責任,然後安然離去。

4.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1.求在我者也:在我。

5.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1.君子有三樂:樂。

第十四周

1.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曰:「不動心有道乎?」

曰:「有。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橈,不目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施捨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捨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捨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捨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 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有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 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刺:1.刺殺2.諷諫 嚴:畏懼

視不勝猶勝也:打仗前不考慮勝負情況

約:簡約,簡單

縮:直也。理直。

言:道理

志:心靈的不變的方向

氣:通過可見的物的形態變化表現出來的物物關係。比如衣著、處事方式、動作等等。氣質。「誠於中形於外」

暴:傷害 餒:飢乏而氣不充

襲:披上外衣

芒芒然:志得意滿的樣子 病:累死了

1.不動心在於勇。

2.只說修身,不說修心。所謂不動心,一立志,二明理。只修心無法明白道理,不得於言,難以做到真正的不動心。

3.助長者影射告子

【中庸】

第十五周

1.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天:不是人格神,不是自然之天,是至高無上的有最大能動性的萬物之根源,宇宙之實體、

命:命猶令也,有傾向有方向的指令。

性:人的本質。人是擁有能動性的,與他人始終處於內在本質關聯當中的,有限的,有情感有情緒的,終有一死的,牽掛著的存在。

道:普適的倫理原則價值基礎。所有人都能走在路上,而且路越走越寬闊。

修:品節之。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為細節的行為規範。比如仁-&>孝-&>善待父母、善待自己

微:暗淡

中:牽制喜怒哀樂等情緒,讓他們維持最基本的冷靜(敬畏心)

1.不偏之謂中,不變之謂庸。中庸,極好的至善的分寸,簡單易行而持久的平衡。

2.共分為三個層次,講中庸之倫理原則和價值基礎,中庸之道的方法,中庸之理想的結果

3.(聖人)率性之謂教,(聖人)修道之謂教。

4.君子慎其獨也:大學誠意篇「誠於中形於外」。

2.

子路問強。

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而:通爾,你應該追求的強

強哉矯:強啊強

塞:1.朱子:未達、窮沒有通途。2.居位。身居高位而不變。

1.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精神上的獨立而自由)

2.不變塞,至死不變:庸(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3.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則:標準

以人治人:以自我為模板來衡量他人

違:離(距離)

庸:平常

行:踐起實 謹:擇其可

慥慥:篤實

1.(行)有所不足,不敢不勉。(言)有餘,不敢盡。言行相互呼應。

2.庸單獨出現。庸:常。

3.中:己所不欲是發現中的方法。太往前擠壓前人的空間,太往後擠壓後人空間……

4.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素:本有之,固有之。 願:羨慕

陵:欺凌 援:攀附

易:平正闊大 命:偶然性

正鵠:蒙布之靶與蒙革之靶

1.君子在所有的環境中都能客觀而真實的面對,紮根於其中,並超越環境,改變環境。

2.

5.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盡:充分實現。 性:價值。

人:所有人

1.至誠——能盡物之性。本條目闡述儒學禮樂思想。同顏淵問為邦。

2.贊天地之化育,幫助天地萬物生長。人能成物(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能毀物。與天地參,天地人三者並立。

3.誠,中庸之真名。誠即篤實無虛,即中立而不移。

6.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自道:自我引導。

1.時措之宜也:所有環境中最恰當的分寸。時:始終一貫,庸。宜:中。

2.中庸是1.符合人本質的平衡。2.是和道理的平衡。3.是和道義的平衡。所以,中庸是穩定而持久的平衡。

【總結歸納】

1.談及好學的條目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十室之內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

「弟子孰為好學?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無,未聞好學者也。」

2.談及仁的條目(核心:自主和醒覺)

1.尊嚴:

「仁則榮,不仁則辱」

「人,天之尊爵也」

「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①之所貴,趙孟能賤之。」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

2.自主:

「一日克己復禮,而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天作孽尤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收拾身心,自作主宰」(陸九淵)

3.安: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4.自由: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

5.醒覺:

「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

6.篤實

「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

「巧言令色,鮮仁矣」

7.在我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8.樂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仁者安仁」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9.愛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10.禮

「克己復禮為仁」

11.敬畏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12.勇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2014年四書精讀《孟子》第一講筆記整理,是我上午整理的

昨晚失眠,精神不佳,只能幹點最振奮我心的事情了。今日上午歷時4小時15分鐘,按去年的課堂錄音整理的筆記,除一些不好表述的話均寫在了下面

http://pan.baidu.com/s/1hqwcHVI

此為2013-15 3年的《四書精讀》課堂錄音

今天是2016.2.24 望有本學期錄音中國哲學史上和四書精讀想法的朋友私信我下,這學期的錄音外校大四狗沒著落了....

楊子(楊老師)曰:

孟子和莊子說話說的太巧妙,相比孔子平正之氣略不足。孟子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進一步發揮,更深刻

知言是孟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東西。孟子講自己比別的思想家卓越的地方孟子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生活在百家爭鳴的時代。

我們今天一提到百家爭鳴都很興奮,我們這個時代莫名其妙地對言論自由有一種關切,好像這個世界有言論自由一切都能好。你有言論自由沒言論有什麼用呢?每個人都說我得有說話的權力,但問題是你能說出什麼有真知灼見的話來呢?我們一講到百家爭鳴馬上想到百花齊放,但在孟子那裡是個大麻煩,通常意味著思想混亂。今天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思想混亂

在個體生活層面我們遇到的所有問題的根:太自我

社會國家層面問題:思想混亂

那個時代所有偉大哲學家都把百家爭鳴當成大麻煩。莊子不能容忍百家爭鳴、孟子不能容忍百家爭鳴、荀子不能容忍、韓非子還是不能容忍。所以我們要思考思考為什麼那個時代的偉大哲學家們是那麼想的呢?

我們今天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現代人的傲慢,我們老覺得我們想的事情是對的。我有一個大膽的判斷:過去的50-60年的時間人類文明走到了猖狂的地步,我們試圖用50-60年時間積累出來的狹隘的、短暫的所謂現代人的經驗來推翻2000-3000年甚至5000年文明所帶來的積澱。我們很多認為絕對正確的道理,拿到古代的哲學家面前看。我們會發現柏拉圖不是這麼想的,亞里士多德不是這麼想的,孔孟不是這麼想的,老莊不是這麼想的,荀子韓非子也不是這麼想的,而我們卻認為~我們是對的。我很懷疑。

孟子一生面對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百家爭鳴。

孟子對待百家爭鳴的態度:錯誤的思想我必須得明白、講出它錯誤的根源,對錯誤思想做分析

莊子《齊物論》物論:意見 齊物論就是把各種意見等同起來

莊子的態度:大家都閉嘴,說就遠離真理,非常粗暴。人只有在沉默中才能體會真理性生存

孟子倡導性善論,圍繞這個問題有非常多的爭議。我會向大家充分展示出性善論的基本邏輯,孟子為什麼這麼講。我們大家都覺得講性善論非常奇怪,最簡單的問題就是:人如果是善的,世間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惡。像這樣的問題本質上就是沒有細讀孟子,根本沒了解孟子論說的基本邏輯。

孟子說君子三樂:一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人生最飽滿的幸福,我認同。二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俯仰無愧,我這輩子沒做過任何對不起別人的事情,我躺下就睡得著,我掙得錢都是乾淨的,每天面對鏡子時能大聲地說:我是個勞動者,我在創造價值,我很高興。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看來孟子沒上過我這麼多課。。。

太多人不仔細讀書,上來就要跳出來和聖人做辯論。有人平視甚至俯視孔子,這個太奇怪了。你怎麼有心思俯視孔子呢?昨兒講完課我在外面,有個小朋友來問我大概就是:孔子有那麼完美嗎?我說孔子當然不是完美的,哪有完美的,神才完美,孔子又不神。孔子從不裝神弄鬼,怎麼是完美的呢。但是他的境界,他的毛病不是我們看的到的。我當時特無奈地說:你看你跟我還有那麼遠的距離,你想想你跟孔子還有多遠的距離。我跟孔子的距離我那會兒感覺就是怎麼跑,都沒有跟孔子的距離更近一點。我有一段時間把我的孔子像放在我的跑步機前面,每次都很絕望,體會自己與孔子永遠不能縮短的距離。這種絕望感我們讀到顏回時就能感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這個哪是你能體會到的東西呢。所以我說耐心讀書,別書沒讀兩遍心就飛了。論語,先讀它一百遍。你讀了一遍就問我老師我怎麼讀論語沒感覺呢?但你比我聰明100倍嗎?不見得吧

當年利奧施特勞斯讀理想國,他解釋理想國的時候裡面有多少細枝末節你永遠看不到的,你聽他一解釋才知道原來是這麼回事,原來還能這麼看。為什麼?那很清楚啊,人家理想國讀過一百遍以上。所以,聰明的人都是在最關鍵的地方下最笨的功夫的人,這個地方沒有一點可以討巧的。

我們將把論語孟子中所有關於仁的段落做個梳理,通過梳理我們能對孔子孟子對仁的理解落在實處。

論語必須冷看,孟子須著熟讀。孟子段落太大。另外一點特別重要的就是學習裡面的文章,孟子是寫文章的典範。孟子的文章特別符合我對文章的審美:只要能用名詞和動詞說清楚的,就不要用形容詞,孟子幾乎就看不見他用形容詞。一個文章的高低水準,就看他的動詞名詞用的是否精準。

孟子辯論因為:社會底層共識被打破,思想混亂。孔子時代基本共識還在,很多東西不需要質疑、討論。

不同時代有不同歷史主題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中國人的歷史觀)歷史總在治亂循環當中

這個世界有長必有消,陽長之時要看到未來陽消之時

周易中的陽長:君子道長小人道消

陰陽消長是必然規律、天運之當然

治久必亂,亂久必治 陽無可盡之理,陰亦無可盡之理

第一代堯舜:

自然環境問題,生產力低下 大禹的貢獻:地平天成

歷史治久必亂亂久必治這個基本規律沒法克服,只能延緩。因為一代英傑確立的良法美製,會隨著時間慢慢被丟掉。承平日久日漸安逸,人們生命厚度變得單薄。

沒有經歷過任何事情的人生命厚度就是不夠,看到你們十八九歲覺得不忍心傷害你們。但實際上,不給你們講複雜的東西難道這個世界就不複雜了嗎?

我倒不覺得80、90後道德上有什麼問題,但生命厚度恐怕比我們70後還要差還遠。當然00後我就更焦慮了,我那兒子我看著就焦慮。尤其現在小學教育真是虛偽啊,這個偽善的教育。給小孩子的感覺好像這個世界就跟個花園一樣,我們應該告訴孩子這個世界的確有美好的地方,但一定要告訴他這個世界是有毒蛇的。我現在沒時間,要是有時間我反覆給你們講的,我想帶著他讀水滸傳。沒辦法,孩子越來越弱,00後我看著真是焦慮。

第二代文王武王:

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宮:民宅民居

把老百姓居住的地方破壞建成遊玩的地方。

民無所安息。

使老百姓沒有安息之所。

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

荒廢了土地,本來是作為百姓養生之本的田地,變成了遊玩打獵的場所,使老百姓失去衣食的根本。

我們今天仍然在發生這樣的事情,現在很多人都在說政府。我說不光是政府吧,首先是資本家啊。我們現在非常奇怪,為什麼認為資本的統治就是好的。現在我們國家不說別的,就修高爾夫球場這一件事。荒廢了多少田地,浪費了多少水源,污染了多少環境。不都是這樣子嗎?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今天打高爾夫球這樣貌似健康的生活方式,背後都有其極為糟糕的一面。我們這樣的國家適合有那麼多高爾夫球場嗎?再說高爾夫球場需要那麼綠嗎?你就非得那麼綠你得消耗多少水源呢。我們國家可真是缺水啊。

所以我在很多地方講,我們天天在講我們怎麼跟美國比,你不要有個發展中國家的身體卻有個發達國家的心,很多人都這毛病。短短十幾年時間,我們居然什麼都可以和美國歐洲比了。你不覺得這是巨大的進步嗎?你要想和美國比先比比基本的數字。為什麼我對我兒子奧數那麼關心,一個小孩子最重要的先得識數。所以文科生啊,普遍該加強自我數學修養,尤其是中文哲學歷史,都應該補補高數的課。數字好能有個數字、統計學的概念。你先把幾個基本數字記在心裡:中國人均耕地面積是美國的幾分之一你知道嗎,淡水儲備量是人家的幾分之一你知道嗎?你把這兩個數字記在心裡,你起碼不至於想當然,心能平靜點。有非常多東西就是數字的問題,把數字一擺,道理就清楚了。

所以就我們這個國家,還一堆人打高爾夫球,還樂此不疲,還覺得自己生活很健康,其實挺邪惡的。我的朋友中一般打高爾夫球的,在我這兒都時不時遇到我諷刺挖苦、打擊。我一般打擊的方式就是目光里流露出悲憫,你過這麼邪惡的生活還覺得自己很健康。

邪說暴行(8)又作。園圃污池,沛澤(9)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

省掉了夏桀,桀紂並為同一時代。

第二個時代是暴君虐民的問題

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助紂為虐的國家),三年討其君,驅飛廉(紂王身邊最著名的奸臣)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

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11)。《書(12)》曰:『丕顯哉,文王漠!丕承哉,武王烈!

丕:大

佑啟(17)我後人,咸以正無缺

他們的謀劃功業能夠啟迪我們這些後來者,用正道引領自己沒有任何缺憾。

幾百年出一代聖人

第三代孔子: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19)。

整個春秋主要寫的就是這件事。春秋記錄了242年歷史,短短242年歷史記錄的弒君案36次。而且大多數臣弒君的情況就是子弒父,很多情況就是兒子親手殺掉父親。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大英雄沒有結局,最悲慘的莫過於死在自己兒子手裡 。

孔子懼, 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孔子僭越地寫了春秋經,他無天子之位實際上沒有資格來做春秋經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知道自己僭越了,但他有自己的不得已。

其中一個重要的不得已就是顏回的去世,如果顏回不去世孔子應該不用寫春秋經。顏回去世是孔門的一件大事

孔子寫春秋用歷史書寫來規範未來。把人倫道德蘊含在對歷史的評價里

第四代孟子:

跟孔子時代區別:思想空前複雜混亂,另一方面是戰爭規模和方式發生了劇變。從孔子到孟子短短一百多年過去,戰爭規模增長了十倍。從千乘到萬乘,從十萬到百萬。當時晉文公跟楚國爭霸時,用的兵車只有700乘就橫掃天下了。到了戰國時期,千乘是太小的概念,動輒就是萬乘之國。每輛兵車車上車下共75人,萬乘就是75萬人。戰國整個人口才多少,國家消耗到什麼程度,生民塗炭,每個國家都變為戰爭的機器。

所以孟子這個時代的思想家對暴政強烈地批判,不僅是孟子。孟子是一切暴君的死敵,歷史上只要是暴君一定不喜歡孟子,典型的如朱元璋。他說這老頭現在要活著,我非把他腦袋弄下來。他居然敢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讎。

再一個就是底層共識被打破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你們要想看處士橫議就去看戰國策,整本戰國策就是多沒道理的話都能講的頭頭是道,其實都特沒道理。今天也一樣,多沒道理的話在媒體上都能看到,而且講的頭頭是道講得通,奇了怪了,縱橫家在我們今天也都到處能看到。

楊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天下思想不是楊朱就是墨翟的變種。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

楊朱有句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拔一根汗毛能跟全天下的人帶來好處都不幹。楊朱是一毛不拔,墨子是毛都磨光。

我對個人主義,現代美其名曰自由主義的批判是不誠實。理論補丁太多,那套邏輯延續不下去的。你要真能把自私自利的原則貫徹到底,我向你致敬。你真貫徹到底就解脫了,誰也不用管。問題是你做不到,所以極端利己主義原則問題是不誠實。

墨氏 兼愛,是無父也。

這個在儒家看來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人都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用有限的生命去承擔起無疆的大愛。我們不是無限者,所以我們不可能同等程度地愛所有人。所以最高境界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對別人家的老人再愛,我也得放到我家的老人後面。我覺得這個由內向外漸次推廣,儒家強調愛但他強調愛有差等。墨家強調愛,他強調愛無差等。

愛無差等理論上說不通,實踐上行不通。

因為我們人畢竟是有限的,你只要是有限的你就在時空關係里,你只要在時空關係里,大家想一想。你在時間裡意味著有先有後,在空間里意味著有近有遠。既然有先後遠近,你告訴我有差等沒差等。所以愛無差等是說不通的,而你真認為愛無差等了,結果必然是」無父也。因為父親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對父親的態度得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拿對待父親的態度對待其他人,豈不是滿大街都是你父親嗎。所以在這個地方,父的優先性在於我們根源的優先性。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孟子的性格又出來了。白羊座,A型血。。。跟我氣味相近

孟子翻臉比翻書還快

這個地方孟子說過了。楊朱極端利己主義思想你說他禽獸也算,禽獸不如也行。但你說墨家是禽獸的思想這個說不通,墨家是有一股英雄主義在裡面。墨子整體形象是英雄主義形象,雖然他是個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無葯可治。但一個人能把自己哪怕特不靠譜的理想,灌注到自己的人生當中,對這樣的人我們都應該充滿崇敬的。這樣的人我們怎能罵他禽獸呢,孔子不這麼說話。道理上是對的,但孟子說的極端了。

墨家有部電影叫墨攻,看完你會對劉德華的印象更好,難怪偶像不倒,偶了這麼多年還不倒。

劉德華是扮什麼都帥,梁朝偉英雄里一出場我說這是梁朝偉嗎,崩潰了。我也懷疑是張藝謀故意糟蹋他,張藝謀糟蹋帥哥的能力天下無雙。英雄糟蹋了梁朝偉,十面埋伏糟蹋了金城武。十面埋伏那個金城武出來我都懵了,這還是重慶森林裡那個金城武嗎。那是帥的真正標準。

那麼回到這兒來,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這是孟子對暴政的第一個批判,率獸食人。這本質上是你驅趕著野獸去吃人。

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22〕。

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捍衛先聖之道。 排除各種各樣的過度言論。讓那些堅信異端邪說的人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思想。

在我們今天我覺得最可怕的莫過於各種各樣的不同形態的政治浪漫主義,無論是左的還是右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公正,不能如實地看待自己和世界。

作於 其心,害於其事〔24〕作於其事,害於其政〔25〕。——聖人復〔26〕起, 不易吾言矣。

起孔子於地下,他也不會認為我說的是錯的

我們幾乎是孟子的同代人,就我們說的思想混亂的事情。

何謂知言?孟子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既是四種錯誤思想言論,也是同一種錯誤言論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孟子認為所有錯誤言論都可以歸到這四個當中。

孟子所說的四種錯誤言論最根本問題,也是錯誤言論發展的第一階段是詖辭。我們必須知道它在什麼地方遮蔽了我們。詖就是不公正的、不客觀的、偏頗的言論。

朱子解釋時說的話特別好:漢子帶皮字邊的一般都是不平的,一邊高一邊低。比如:頗、跛、彼(那兒,不是這兒)、波

偏頗的言論有兩類:

一類是沒有主觀惡意的詖辭,因為自己本身被遮蔽了無意當中遮蔽了別人。

還一種是自己明明知道真相,卻故意不讓你知道真相,主觀惡意的。

人只要立場立足點一偏,只要你不把公正公道公平客觀放在第一位,我覺得你都是不同程度的詖辭而已。只要立場一錯,怎麼說都是錯的。

比如烏克蘭發生的事兒到底怎麼看呢?你要是站在親美的立場上,你就會覺得俄羅斯太不講道義了!那科索沃呢?您怎麼就不說了。你站在美國的立場上一說就:卡扎菲非常不像話。那現在的埃及呢?你怎麼又不說話了呢?埃及穆爾西是民選政府,被政變推翻了後接著暫時上台的政府,那樣一個政變的政府居然敢下手屠殺!背後如果沒有力量,靠的是什麼?誰容許他這樣做的

我們國家報紙我奇怪都是給誰辦的,前一段時間報紙上小豆腐塊的報導告訴你:穆兄會被集體判決死刑的人500人,一次性。這不是屠殺嗎?我們的人權鬥士們都在哪兒呢,非政府組織都在什麼地方呢?你哪怕動物保護主義者也應該出來說半句啊,你那正義都到哪兒去了?這人只要一偏啊,怎麼著都不行。

一個人、一個民族自己不自信不自重,沒人會把你當人看。不要想討好歐美

知人論世最重要的就是公

論語里子貢講:紂恐怕也沒那麼壞把,只是名聲壞了天下的惡都歸到他身上。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在那個位置上髒水全潑到他身上

我說個著名貪官,這個人叫劉志軍。劉志軍下了台之後多少人毀他啊,有多少人想置他於死地。你不知道原因是什麼?因為你不知道高鐵的建設過程,你要是03、04年像我那樣關注高鐵建設過程,當年我最焦慮的是京滬高鐵到底給誰修的。當年一度有一派意見是給日本人修的。你要知道京滬高鐵是標杆性的,京滬高鐵如果用的是日本新幹線,或者誇張地用了磁懸浮。我們就高鐵這一項就能把日本從經濟的泥潭裡拉出來。新的偽滿鐵路

所以劉志軍一個人不知道擋了多少人的財路,所以才有那麼多人恨他,天下之惡盡歸之。最猥瑣的講法是說劉志軍把金陵十二釵都睡了。太猥瑣了。當時看那個報導我就想著:怎麼著你在旁邊參觀來的?請問您怎麼知道的這事。太奇怪了。公然報導啊

其中有一個報導說劉志軍有379套房子,京華時報報導。我一朋友在咖啡廳跟我說的時候我說:拜託你有點常識好不好啊。

首先你要看是哪家媒體。結果回頭闢謠的時候在特別小的地方闢謠,那是劉志軍及其手下的。

不帶這麼玩的啊,你知人論世哪去了?這個人惡都歸他了,他一點功勞沒有嗎?鐵道部的人都知道劉志軍是個工作狂,這個人作風跋扈。

但是我們的485公里最快速度高鐵車頭試車的時候,劉志軍是坐在火車頭那個位置的,正部啊。 我看一個正局有沒有這個膽量也不知道啊,熬到這個身家容易嗎,那是要有勇氣的。

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0到世界領先,難道一點功勞都沒有嗎?所以你要槍斃他都可以,但知人論世就是要公。

毛澤東不也是這樣嗎?你喜不喜歡他他的偉大放在那兒。為什麼不愛看各種各樣的毛澤東傳,因為毛澤東傳普遍是小人寫大人。毛澤東你可以恨他討厭他,但你不能否認他是大人,哪有你想的那麼猥瑣啊。天天很多人在那兒想毛澤東有幾個女人,毛澤東有幾個女人關你甚事?我們一般認為這種偉大人物我們只關注他上半身貢獻。只有自己不幹凈的人才成天盯著別人下半身看

我們國內罵毛澤東罵到什麼程度了?其中有個學者講:毛澤東功勞未必蓋世,罪惡豈止滔天。(課堂嘩然)

我覺得你這麼說話你的公字到哪兒了?

但是所有人從哲學的角度講,沒有人不在遮蔽當中。解蔽是我們一生的責任,我在這兒幫你們解蔽,我每天也在自我解蔽。

所以荀子整本書我最喜歡解蔽篇,解蔽是不斷追求自己精神成長的人一生的責任。

淫辭:人們總是會自覺接受強化自己立場的信息,而把對自己立場不利的信息排斥掉。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有道理(。。。打臉了),你天天看到天天聽到的都是對自己立場有幫助的東西,那就不能自拔了-_-

邪辭:淫辭進一步發展,根本上偏離正道,一定會體現在實踐。

遁辭:這種邏輯理論貫徹不下去講不通,他要找一個理論的補丁、後門來勉強自圓其說。

朱子舉過兩個例子,我覺得都挺有意思。

1。講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他自己也覺得說極端了。這世界上如果所有人都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這個社會如何運行?接著楊朱說:再說了,拔一毛也不可能利天下啊。這就是遁辭。

2。朱子舉得第二個例子是佛教。當然儒家在宋代對佛教的批判有宋代那個時代的特點,不一定今天也要這樣批判。佛教的義理他也在發展。比如近代我們一般都講人間佛教,近代以來特別重要的一個說法就是人間佛教,當然我也在質疑。人間佛教這個講法我們儒家很歡迎,因為就是在講儒家啊。但是你佛教自己怎麼辦呢?你如果講的都跟儒家一樣你自己怎麼辦呢?佛教最根本還是要解脫啊,儒家不講

回到這個地方來,講佛教的理論。你以追求解脫為目的,那宗教生活就是你唯一的生活目的。那佛教這種生活方式,你不能娶妻生子,特別是中土佛教。那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如果大家都不娶妻生子,人類一代後就沒了啊。第二個問題,你神聖生活是要用世俗生活來供養的啊!你從事宗教的神聖生活,所以你一般情況下不用勞動了。你不勞動那你吃的東西從哪兒來?那如果大家都出了家,就沒人勞動了,那就不用一代了,那就徹底解脫了也挺好。

佛教、禪宗後來發展有一原則: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這是佛教的發展,這在某種意義上按照朱子的講法也是遁辭,理論自身不能周圓其說,道理上無法普遍化,邏輯上有不通的部分。

四辭觀念對我們非常重要,但是最根本的還是公正客觀。

什麼叫唯物主義?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你天天講這個,其實馬克思從來沒講過。「世界是物質的」你翻遍馬克思全集,沒有。馬克思是黑格爾主義者,怎麼可能說這麼沒有哲學感覺的話呢?唯物主義的真正含義是:如實地、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看待歷史、看待他人、看待自我。任何虛幻的、沒有事實根據的,都是不客觀不冷靜的

年輕時真不能激烈反對什麼,你反對的到了一定歲數後都會結構性地在你身上複製。

禮記中有一句話:國奢,示之以簡,國簡,示之以禮。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勞心勞力根本區別在於:所憂對象之不同。勞心者憂民,勞力者憂百畝之不易。天天焦慮的就是自己家裡那一畝三分地的事兒,這種人無論地位多高也就是一農夫。只有憂民者才算勞心者

所以這句話正確翻譯是憂民者才有資格統治百姓,一個人只要有憂民之懷,雖不中不遠矣。


上楊子的課,大家都有種統一的默契,不帶電腦,用筆來記。

我也是這樣,一本課堂筆記蠅頭小字密密地記著,恨不得記下他說的每個字,包括梗。

後來不上他的課了還會偶爾拿出來翻閱XD

因為記得太細了,看著筆記都能自動腦補楊子講課的情狀。

真名士自風流啊……(口水流一屏

摺疊我吧,我就是來犯花痴的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論語》中的「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不支持或者反對儒家?
《論語》中孔子各處所述的「仁」是否有、有怎樣的統一的精神內核?
孔子和子路是不是超出了一般的師徒關係?
孔子在世時自稱儒家嗎?還是後人給貼的標籤稱之為儒?

TAG:哲學 | 國學 | 北京大學 | 儒家 | 四書五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