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如果燕王朱棣失敗,明朝歷史會有哪些改變?
如果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是勝利者,明朝歷史會有哪些改變?
eg:1.明朝會發展成北宋么?2.會遷都么,不遷都資本主義萌芽會演變成熟么?3.明朝還是會被大順滅亡被滿清取代么?等等
第一點,朱棣失敗,削藩就會成功。朱允炆會同朱棣一樣建立起足夠強大的中央集權。
第二點,朱允炆為人溫和柔弱,朱棣搞的三大征巡南洋估計都不可能。第三點,明朝可能會迎來明朝版文景之治。第四點,明朝皇權過渡會更加平穩。朱棣的兒子的只當了幾個月就死了,孫子也只當了十年,就早早掛了。明朝宦官專權,其根源就是小皇帝。倘若皇權過渡平穩,宦官專政將會很難發生。明朝另外一個問題是激烈的黨爭,是由於皇帝長期不上班導致的問題。皇帝對於士大夫黨爭基本上在一個左右逢源而無法掌握的尷尬局面,重用宦官也是為了抗衡官黨。第五點,明朝會否出現一個武帝呢?這是很有可能的。歷史上漢唐都曾經經歷過一個大擴張階段。戰爭需要大量的成本,明朝可能會早日開放海禁,發展海洋貿易,西方先進的技術也能傳進來。在15-16世紀,明朝海軍是領先全球的,鄭和下西洋曾給東南亞、南亞、中東和歐洲等地帶來強大震撼。若是有先進的海上貿易和強大海軍,再加上穩定西域打開陸上貿易,明朝迎來一個盛世並非不可能。以後在西方崛起的過程中,也未必遭遇現實中這麼多曲折。明朝的歷史問題在於,永樂耗費了大量財力,國庫空虛,以後的皇帝只能修生養息。仁宣二宗死得太早,明朝皇帝短命少嗣的太多,也是個奇景。後世皇帝平庸享樂。嘉靖搞了海禁,萬曆開啟黨爭,明朝自萬曆後宦官專政、黨爭劇烈,小皇帝搞起木匠活,國運漸漸不行了。
總體來說,如果朱棣未能成功,明朝可能會更加強盛。但是假若不能避免黨爭,亡國還是很有可能的。但朱元璋設計的體系,明朝皇帝集大權於一身,既要專斷獨行,又要當宰相日理萬機,難以維持日日勤政,最終不上朝不見官員,官員搞起黨派,黨爭既啟,國何安寧。
有幾個答案說,倘若沒有朱棣遷都北京,明朝將變成北宋。這簡直是無稽之談。試問強盛的明朝,發兵征剛被打的逃到漠北不到幾十萬人的蒙古,有什麼問題?蒙古能給明朝多大的壓力?北宋弱是弱在無養馬之地,燕雲十六州被遼佔了,河套被西夏佔了,既無險阻可以抵抗遼兵南下,也無騎兵可以抗衡遼夏。君不見,一個山海關,困得滿清無計可施?
物理博士的答案令人莞爾,不知道他有沒有聽說一個軍事術語叫換防?常年抗倭的戚繼光沒造反,常年抗清的袁承煥反而被皇帝凌遲。北宋養兵百萬,狄青大元帥為何不攻向趙家汴梁?衛青霍去病為何不反抗漢武帝?安祿山和朱棣能算作一類?東南互保和唐末藩鎮割據也不可混為一談吧。重新組織一下語言
靖難之役,朱棣能夠成功的根源是北方蒙古人的軍事壓力
為了應對蒙古人,握有北方兵權的將領能夠集中相當多的資源,北方軍隊也是久經戰陣,軍力最強的這一點不改變,即使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失敗,也會有後來人從各個朝代的歷史來看,中央政府和最大外敵所在地不一致的情況,有這麼幾種結局:- 中央政府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最高領導人有強大的權威,能夠壓服邊將,像朱元璋在位期間,如果朱標不死,那麼至少朱標在位期間問題也不會太大,然而這種情況中央政府的容錯率是很低的,有一點兒風吹草動就有可能發生變化,像朱允炆;
- 中央政府疏於防範,致使邊將坐大,進而威脅中央,朱棣和唐朝的安祿山都是這種類型;
- 為了保證中央集權,削弱邊將的權力和實力,外患頻仍,北宋就是這種類型;
- 邊將形式上服從中央,實際上形成割據,唐朝中後期和清末「東南互保」就是這種類型;
- 遷都北京,令中央政府和最強軍力重合,就像後來朱棣所做的一樣,不過朱允炆一系能夠主動作出這種決策的可能性太低
沒有如果,因為建文帝不可能成功!
首先必須了解靖難之役朱棣作為一個藩王能成功的深層次原因。
朱棣能成功,是因為建文帝空前孤立。表現在1、勛貴集團不支持。耿炳文戰死之後,李景隆軍事上的拙劣表現說明他在兩頭下注,徐增壽直接和燕軍暗通曲款。2、藩王不支持,這個不用解釋,你砸別人飯碗,你還讓別人支持,可能嗎。明初藩王掌握了不可忽視的政治軍事資源(總和計算),沒有他們支持,中央力量會弱很多。3、文官未必支持,看看朱棣打下揚州之後,各地有多少人來勤王就知道了。然後就要解釋為什麼建文帝會空前孤立。因為他自視甚高,急於打破朱元璋苦心布下的政治格局,結果觸犯了各方利益。隨著站在建文帝對立面的人越來越多,他就越來越虛弱。 然後看下朱棣在永樂時期的布局,你就知道即使朱允炆贏了,也沒啥好yy的。 朱棣即位後,政局出現三個變化:一是朱元璋消除的功臣集團以靖難功臣的名義復興了。二是文官集團因為支持朱棣,獲得了巨大政治利益,內閣形成,重臣參與機務決策,三楊一直到明英宗時期,都是政壇首領,文官元勛的勢力膨脹。三是藩王勢力被進一步削弱,基本退出歷史舞台。 從上面的情況來看,很難說朱棣的權威有多大。永樂時期的勛戚跋扈,朱太子和漢王之爭,實際就是勛戚和文官集團在背後博弈的結果。朱棣一生在南京的時間不超過五年,以及遷都北京實際就是為了避開政治勢力盤根錯節的南京,減少其他政治勢力對自己的影響。 因此,為了鞏固君權,朱棣執政時期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頻繁對外用兵,甚至親征,就是為了牢牢把握軍權,排除勛戚、文官對軍權的控制。二是重新啟用錦衣衛,並構建宦官政治,加強皇權,為的就是對抗其他幾支政治勢力。 朱棣的布局導致明代政治環境變得日益複雜,在明武宗之前,明朝一直無法拜託宮廷政治的影響,元老重臣和勛戚勢力對皇權形成巨大的壓力。如果朱允炆勝了,他基本也走這條老路。朱棣這一支的後人都與皇位無緣了。不過朱允炆這一支能否對付得了韃靼和瓦剌我表示質疑。
實話說,朱允炆那麼蠢那麼作的人,我都不想他贏。
-------------------------------------------------------------------------
燕王一系,全滅,北平百姓喜迎王師。寧王即使不滅也可能終生圈禁。由於塞王被清洗,北方防禦空虛。北方防禦最需要保住的是北平,這是整個北方戰略的核心地區。北平的防禦關鍵在於代王的大同,谷王的宣府,以及清朝才有的承德或者寧王的大寧。北平的駐軍必然會成為中央政府的心腹大患,安祿山就是這樣毀掉大唐盛世的。我自創的方法:北平升級為北京;遣一國公世代鎮守,類似黔國公;南京方面每隔一段時間向北平派駐一位勛貴協助鎮守,任北京留守;單獨設北京兵部尚書,統領山西,河北及遼東防務;派駐北平鎮守太監。這樣勛貴文官太監三個勢力都有了,相互牽制,及時應對敵情。最蠢的是把北方防務交給文官,這樣會導致他們躲在長城後面勾結外敵(晉商)。我估計朱允炆會這麼做。宋朝搞以文御武玩脫了,許多武將叛變都是被逼的,明朝再這樣玩就真傻了,還是老朱看得明白(團結勛貴和藩王),老四也看得明白(天子擋子彈)。北元不會反撲,因為上層建築在捕魚兒海被全部毀滅。五十年後瓦剌興起,土木堡之變不會發生,北京保衛戰會發生但基本會成功。很多人擔心會守不住其實守住北平是基本沒有問題的,因為守過好多次都成功了,韃子南下不過是為了劫掠和威脅互市,建立政權這種事要等統一草原+天冷了。另外,林丹汗非要去信肥豬流的紅教,統一進程註定受阻啊。-------------------------------------------------------------------------朝廷對南方的控制力會顯著增強,收稅這種事不會再那麼容易被底下人忽悠。海禁也一定會開放,而且好處不會落在大家族手裡。會開發更多的南方山區。明末傳入的玉米紅薯更容易引起重視以至於在小冰期挽救整個國家。南京靠近大運河和長江這兩條主動脈上的交匯處,可以沿著這兩條動脈控制國家的主要省份和戰略物資運輸(比如糧食),同時享受沿海開放港口帶來的源源不斷的白銀,類似於南京國民政府。但是很難控制山西和陝西,因為不在交通動脈上,請參考共黨和閻錫山。
北方會相對南方更加衰落,從而導致朝堂上演化出南北黨爭,當然南方人內部撕逼可能更厲害。北方人黨爭失利會助長北方離心。即使李自成張自成王自成來了也沒轍,小冰期會使得北方難以養活那麼多人,處處受制於漕運。由於沒有自掛東南枝,南方抵抗能力會因為中央政府存在而比南明強許多倍,從而使得南北割據出現。到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明朝自南向北第二次統一全國,請參考國民大革命。首先火器來自於南洋的西方殖民者,北方未必能買到。其次硫磺來自台灣和日本,北方未必能買到。再次,即使北方想要仿製,也會大量出現炸膛因為北方鐵礦含磷含硫高,南方沒有這個問題。小冰期到1720年才差不多結束,在這期間北方不依靠南方,又沒有紅薯沒有金坷垃,人就將被屠到不足1000萬人,同時無法穩定產糧,除非軍屯,請參考南北朝。後金的問題,偶然性太多,沒法想,割據遼東是很可能的。----------------------------------------------------------------------------總之,即使出現南北朝,大明還是可以撐很久,甚至比本位面更久。此外,不要指望資本主義萌芽。歷史的必然性:到了某個階段,一定會出現這樣類型的一個人物。歷史的偶然性:在某個階段,出現的這樣類型的人物具體是誰。
額,我覺得,可能明朝就因此少了尚武的基因,也不會有鄭和下西洋,而且為了警惕藩鎮,也會進一步加強禁軍,削弱地方軍。就是一個思想更加禁錮的北宋。
一家之言。我的答案依然是,開一局歐陸風雲,反正都腦洞大開了大明太宗如果靖難失敗,中央集權根本不會到來。朱允炆過於仁柔無法遏制其他藩王,其他藩王遲早會拉著蠻元進犯中原。成為第二個北宋!如果成功殺光所有藩王,政權提前變成文人政治。還是會成第二個積貧積弱的北宋!如果朱高煦成功幹掉明宣宗,明朝將成尚武王朝清朝秋海棠地圖提前到來。大明太宗駕崩繼任者版圖收縮防線取消奴兒干都司,朱高煦會成第二個唐高宗。過於重文崇儒國家將會安於現狀,大明將成一個開海禁強大的另一個清朝。
會迎來資本主義君主立憲的新明朝,並隨後發展為向南洋擴張的帝國主義。史實上的明朝中後期已發展出強大的江南-長江工商城市和大量的南洋移民和海商/盜集團,再加上中後期理式微,活脫脫一幅啟蒙時代的樣子。
為什麼不往好的方向想想呢,反正都是腦洞大開。
首先,肯定不會遷都北京,應該不會被大順或者滿清覆滅。到了明朝的時代,經濟中心已經從中原和華北轉移到了江南,北方財政支出全靠京杭運河的漕運。如果定都南京,相對消耗會減少很多,而且更利於經濟的發展。
其次,當時明朝和北方少數民族的力量對比並不處於弱勢。只要內部沒有崩潰,再不濟也能固守長城一帶。天子守邊,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是缺乏必要的戰略縱深是無可置疑的。一不小心就是滅國之災。最後,都是朱重八的子孫,幾代之後,不認為會有什麼本質的不同。附加:如果歷史改變,有可能再續宋代的輝煌,在經濟上發展的更好,甚至廣開商路,縱橫海域,提早跟上世界文明發展的進程,不至於跌入晚晴的困局。其實我最近看了點明朝那些事兒,靖難後朱棣確實是做了大事的,所謂鄭和之後,再無鄭和,這個事就不是建文帝乾的出來的。永樂大典我想就當時建文帝時解晉(名字記不清,大概讀音)這個遭遇,他一輩子也沒這個機會幹出一件如此偉大的事,當然如果不跟著朱棣可能結局也不會那麼悲催,大才子死在個雪地里埋都沒人埋。 這兩件就肯定不是建文帝能幹出來的,朱棣都做了,可以說是流芳百世了。 接下來要說的就是遷都,這個建文帝也是絕筆干不出來的啊!建文帝在南京好好的,腦子有包才會去北平那位置吃沙子,朱棣和那個寧王守著北平,他大可以高枕無憂。但是朱棣就不是個安生的主,靖難還成功了,我去,不得不說牛人啊,歷史就這樣讓人吃驚 。遷都也是他從政治軍事當面的考慮,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幹了點事,故宮當時建起來是叫大明宮吧,這個工程可不得了。說實話,如果當時不是個盛世,他哪來這麼多錢折騰。遷都對現在的影響是真大,他個歸兒子怎麼也想不到,北京往後的所有王朝都以北平那鬼霧霾熏天,黃沙遍地的鬼位置為中心。說實話就現在這情況,中央集權什麼好的貴的不是北平(我就說北平,怎麼滴)給占著。朱棣可算是為他當時封地的子孫後代謀取了千世的福,怎麼湖北這個鬼地方出過皇帝,好像也沒叫他遷個都哈哈。 怪就怪在是盛世,怪就怪在是朱棣!
可能現在的首都還是南京
估計以黃子澄,齊泰之流的軍事素養,北元反撲還是有可能的
推薦閱讀:
※帝國時代遊戲里的奇蹟建造完成會贏得勝利在現實中有什麼影射意義?
※孔子收徒是不是要弟子給他送干肉,為什麼?
※中國歷代皇帝順序?
※在近代,日本和俄羅斯可以被算作西方列強嗎?為什麼?
※在唐朝如何才能封侯?如果靠軍功封爵,各爵位封賞有什麼標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