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聖經的四種底本是怎麼回事?

聽說聖經是幾個版本的書拼湊起來的,到底是怎麼會事?


簡單來講就是以前大家公認希伯來語聖經《舊約》是由摩西寫的,但是隨著宗教統治的逐漸鬆動,人們認識到摩西自己不可能寫出自己死了之後被葬在哪兒這樣的內容,於是逐漸開始承認以前的說法靠不住。

然後近200多年來,人們通過對《舊約聖經》的進一步細緻分析,發現同一本書裡面對上帝的稱呼、時代慣用語、文風、「劇情」等等都有很大不同和很多的矛盾之處,比如說有些段落管上帝叫YHWH,有些段落管他叫Elohist,而「諾亞與洪水」那部分,更是並排放置了兩套從「洪水天數」到「最後放出的鳥的種類」等細節完完全全不同的版本,明顯自相矛盾(之前一千多年都沒人質疑它也真是服了),然後就按它們各自的特徵把一本書割開、分派到了幾位作者的名下,就是coco在答案里貼的那幾個。

不過除了維基中文頁上面列出的內容,更有意思的是,研究推斷這幾個作者分別來自兩個互相有矛盾的派系:J是最早的作者,筆下的上帝比較人性化,寫東西文筆優美柔和,像歷史小說。相傳J是個女的,可能是所羅門的孫女之類的人物。E是摩西的後代,撰寫的章節和J差不多,都是前面那幾部分,所以最早平行並置的故事可能就是出自他的手筆。P(最新研究推測他的年代是722-693BCE,所以應該在D之前)被收錄的部分是最多的,包括《出埃及記》的後一半和之後兩章。不過這裡的關鍵是,P是摩西的哥哥亞倫的後代,所以他寫的版本里對亞倫的正面描寫就比較多,摩西的光環就比較小,以此類推,P的版本的故事描述和感情色彩跟摩西那一支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到了D,他又轉回頭是摩西後代那邊的人,主要寫了《申命記》。最後一位是總編輯R,他把之前四位的版本彙集到一塊,刪刪減減,時不時自己在中間補充潤色幾句,弄成了希伯來聖經《Torah》。關鍵是這個R又變成了是亞倫的後代,所以對摩西那邊的版本肯定刪掉了特別多自己不滿意的內容。據推測他是為了能讓更大範圍內不同派系的群眾都接受,所以在一些情況下只好把看起來互相矛盾的版本放在一塊。

這個學說現在在網上搜一搜主要的反對者都是一部分基督教徒,其他人還是覺得它挺靠譜的。

綜上,個人是無神論者,不過這樣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舊約》的話,就發現它還其實挺有點兒意思的,和《竹書紀年》、《史記》之爭有類似的妙趣。

---------------------------------------------------------------------------------------------------------------------

另外如果對《新約》那部分的類似分析感興趣,可以搜索一下上世紀九十年代才展開的「Q source」理論,它把關於記述耶穌的最早的文獻,回推到一個假設的Quelle(德語的「來源」)上(說是假設,但也是基於對文本的細緻分析),從中得出最接近歷史中的真實的耶穌的形象。這個最早的Q文本又可以分為Q1、Q2、Q3三層,分別由不同人完成於不同的年份。

最早的部分Q1里的耶穌(推測是叫Y"shua bar Yosef的猶太人),是個把猶太教和希臘的犬儒主義哲學結合起來的,像孔子一樣在社群里(伊便尼派)佈道講課、教人心靈雞湯、在羅馬帝國的暴力統治下安撫人心的老師一樣的人物 。他主要提倡愛、不記恨、施捨、離開父母家庭、自發追求貧窮簡單的生活、相信上帝等等除了最後一條之外現在聽起來還都挺能入耳的人生哲學。要特別特別注意的是,此版本里沒有任何超自然的言論,不涉及天國地獄天使最後審判耶穌之死死而復生等一切內容,耶穌提倡的是他的追隨者們一起在地球上建立一個烏托邦一樣的美好家園。

隨後的Q2是這個伊便尼派傳耶穌的道結果不受歡迎,異常氣憤,於是發明出了各種詛咒和最終審判天國地獄之類恐嚇對方的內容,順便把耶穌的形象也變得凶暴了一點點。最後的Q3是覺得Q2這樣好像有些過分了,於是又回過頭來溫和語氣,想以德胡人。

最初的幾本《福音書》就是參考了Q的內容和其他一些資料寫出來的。

後來佔據基督教主流的是保羅版本的耶穌(Pauline),但其實歷史上保羅和耶穌的12門徒根本談不攏(直系門徒堅持耶穌思想仍然要限制在猶太教傳統/猶太人範圍以內,保羅強烈反對),沒直接從他們那兒學到什麼東西,而他自己又從來沒親眼見過耶穌,非說是耶穌親自降神通給他,他說的才是對的,這就看你信不信了。

順帶一提,現在通過計算機的stylometry(文體學/計量文獻學)可以確認,佔據《新約聖經》近半篇幅的保羅的13封書信里,有6封絕對不是他寫的,其餘7封里有一封尚存有疑問。但是這些書信的基本觀點比較統一(除了某個未知作者所表達出的保羅所不具有的強烈反猶態度之外),所以和上面談到的那些不同,除了反猶之外不會對教義造成太大問題。

要這麼看《新約》其實也挺有意思的。

---------------------------------------------------------------------------------------------------------------------

上面說到反對這種理論的基本都是基督教徒(死硬派?),但做這些研究的也還都是信基督教的神學家。人文「科學」的方法和傳統宗教理念的核心本身就有著不可調和的根本性矛盾,所以這些學者究竟自己是怎麼解決內心的信仰危機我們就很難討論了,完全是別的話題。

反對派的論據最典型的包括:「在同一文本中使用不同的名稱稱呼上帝,是為了表現上帝不同的面貌/角度。」那你說呢?


底本學說(Documentary hypothesis,注意這是一個學說),指的是聖經的舊約部分,也就是猶太人的希伯來聖經,當初彙編時參考了四個底本。這是由德國人威爾豪森在1876年提出來的。

—————————————

以下來自維基

這個理論認為《摩西五經》,即《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中的內容,是來自於不同來源文件的組合而成,而不是由一位作者獨立創作。它對《舊約聖經》的不同段落間的內容衝突做出了合理解釋,也能夠據此來了解聖經文獻的形成過程與歷史,因此被認為是現代聖經學的基石之一。

聖經詮釋學者分析舊約聖經的內容,認為它們是由不同年代、不同來源的文件,隨著歷史演進,慢慢被編輯而成。學者根據他們文句的風格不同,將其分析出五個來源:

  1. 耶和華文獻(The Jahwist),簡稱J典、或耶典,因文集均稱呼上帝為耶和華而得名。約成書於前950年前後。
  2. 伊羅興文獻(The Elohist),簡稱E典、或伊典,此文獻稱呼上帝為伊羅興。約成書於前721年前後。
  3. 申命記文獻(The Deuteronomist),簡稱D典、或申典。約成書於前650年前後。
  4. 祭司文獻(Priestly Book),簡稱P典、或祭司典。約成書於前538年前後。
  5. 妥辣編輯者(Torah redactors),約成書於前450年前後。

其中,以耶和華文獻與伊羅興文獻最早出現,後來又加入申命記文獻,被編輯成《摩西五經》。之後,又加入祭司文獻,最終則是妥辣編輯者,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見的舊約聖經。


推薦閱讀:

聖經的紙為什麼在中國見到的是那種特殊的薄紙,而且外延有紅邊?國外也是這樣嗎?有什麼特殊的由來嗎?
歷史上的耶穌與信仰中的耶穌有何區別?

TAG:聖經 | 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