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沒法辦一流的私立大學?

私立大學感覺是現在教育問題的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是不是受到什麼限制,比如國家職稱,大學官僚化,思想控制之類的?


首先,最重要的問題:

「民辦教育能承擔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任務么?」,不展開說了。

其次民辦教育的法人屬性問題,不是事業單位就不是體制內,而且民辦教育法人必須是「非盈利企業」,結果就是四不像,處處受制。

再次也是最難的,就是資金問題,中國法律規定學校這種企業(單位)的財產除非是學校解散否則是不能處置掉的,所以學校的資產沒有辦法抵押,也就沒辦法獲得貸款,也沒有相關的金融政策跟上。所以資金幾乎無法使用槓桿,必須實打實的砸錢進去。當前由於政策原因公辦高校學費較低,指望學費回本遙遙無期。這種情況下去和享有國家資信,國家財政撥款的公辦大學去競爭,根本是以卵擊石,高風險低收益的典型。

最後就是學生的老師的學歷和職稱方面受到與公辦大學相比的不平等對待。

----------------------------------------------------------------------------------------------

印象中

當年南科大籌建,原本想法就是辦一所高質量的私立大學。

剛把幾位牛逼老師安排到位,資金籌備一半,深圳政府聽說了,說好得很,就接管成了公立大學。


清北這樣的學校,一年辦學經費百億以上,根據教育部統計,光是985三期撥款額就達到40億,同是985的如華南理工,也就拿到了6億,985內部撥款差這麼多,更別說跟普通本科了比了,數量級就不要好嘛。

而衡量一流大學標準,決定性因素是學校專業實力(主要是科研能力),對於科研來說,錢不是一切,但沒錢基本上宣告你失去了一切,同濟一個風洞實驗室就弄了6個億,新能源工程試驗中心弄了5個億,支撐起強大的科研能力和專業霸主地位的,是白花花的科研經費。君不見,學校里教授為了申請幾十萬經費跑得腿都要斷掉了,踉踉蹌蹌拿點零頭經費跟人家動輒上千萬的強大支撐比起來,誰更容易出成果?

更何況我國又不是美利堅,學校的主要收入也不是來自校友捐款,像唐立新那樣大手筆三個億的校友,畢竟太少,所以對撥款的依賴更大。

私立一流大學,當然可以,銀子呢?一流必然包含傳承和歷史,so,源源不斷的銀子呢?


這個問題李開復先生最合適回答。

吳軍先生在浪潮之巔里說,李開復先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在中國辦一所一流的私立大學,並在十幾年前就拉到了兩億美元的投資,結果這個事情「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辦成。

這個「種種原因」,想必不用說明,大家都明白,和你們上不了Facebook一樣。

除了「種種原因」以為,當時最激烈的跳出來反對的,據說是國內一批名校的校長。這個也可以理解,要是真辦成了,短時間撕下「名校」的畫皮,那顏面何存?中國人的面子,比命都重要。


最大的問題是錢。

據我所知,一個普通二本國家和地方的補貼是一個學生一萬,不然學校無法維持下去,更不用說頂級一年百億的經費。

你辦個頂級私立大學,科研要有經費,日常經營要有經費,請牛逼的教授要有經費,這些錢從哪來?學費收個十萬一年,那牛逼的學生為什麼不選上幾千一年的公立大學。

私立學校不是慈善機構,民辦三本一年一萬二,公立大學多數幾千。

搞不懂,大學已經是不多的社會主義福利,怎麼還這麼多人鼓吹私有化。我乎都是捐贈個千萬不眨眼的狠角色???

看來我乎最想聽的答案還是體制問題導致

獨立戰爭之前,美國有八所大學。其中七所加入了Ivy 聯盟,一共就八所大學,只要你不亂搞好好經營,你肯定是頂級私立大學。同樣的,中國top2一個京師大學堂,一個清華學堂,再看看現在的名校,大部分都是時間夠長,要不就是名聲夠大,只有這樣生源才會好,畢竟校史長校友牛逼,才夠現實


目前的政治體制決定了很多關鍵性社會和物質資源仍掌握在政府手中,所以天然的私立部門沒有公有部門有優勢。


謝邀!

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的教育不是市場經濟,是計劃經濟。

每個省份的招生計劃、撥款都是有政府規劃和撥款的,私立大學想從零開始競爭,非常難。而且私立大學的辦學資格也是政府說了算的,那天說不能辦了,也就不能辦了。


因為ZF不喜歡私立大學招收到牛逼的學生


將來可能處於社會上層的聰敏頭腦不能不被洗腦啊


因為碩士畢業論文關注的是民國私立大學的生存問題,所以試著從歷史的角度強答一發:

一、近代國人自辦私立大學發展概況

清末國人以與西方進行「學戰」為目的,倡設私立大學。辛亥革命後,隨著新的教育法規的頒布,私立大學不斷湧現,南開、大夏、光華、廈門、大同等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就統計數據層面而言,民國時期的私立大學並不遜於國立、省立等公立大學。據教育部公布的全國由國人自辦大學的資料顯示,國立大學,從清末時的3所,直至1920年無一所增設,而新設的私立大學則達11所之多。1931年國內專科以上學校中,國立大學18所,省立大學22所,教會主辦者18所,國人自辦者有20所之多,國人自辦私立學校佔到了總數的30%。以致有學者認為此一時期私立大學成為中國大學教育的主流,「在民國時期大學教育發展過程中引領潮流,並從無到有,曾居半壁江山之地位」。

隨著國民政府國家教育文化預算的建立,國立大學紛紛實現「國款辦國學」,完成「再國立化」。私立大學因為缺乏相對穩定的財源,相形之下,在師資、設備等方面逐漸處於劣勢。社會上亦形成歆羨「國立」的心理。抗戰前後,「請改國立」成為部分私立大學的一種生存策略。直至1949年後,私立大學逐步被中共接收、調整、改組、合併,走向末路。

早在1927年,私立同濟大學就因為財政危機欠債欠薪,難以存續,在蔡元培等人的運作下,被國民政府改為國立。1935年由陳嘉庚資助創辦的私立廈門大學,也因為經濟困窘,向政府申請改為國立,並於1936年成功改制。抗戰爆發後,更是迎來了一波私立大學申改國立的高潮,1938年春,私立復旦大學(重慶校)和大夏大學因經費困難,要求改為國立。復旦原提出保留校董會和校名的請求,但前一條件未得允准。1939年夏,只得繼續向教部申請經費補助,「國立決作罷論」。如是「勉力撐持」到1941年秋,「學校經濟真達山窮水盡之境。不改國立,勢必中輟」,於是又「恢復國立前議」。大夏大學則因不願接受政府要求其易名「國立貴州大學」的條件,最終放棄改制。抗戰勝利後,南開大學也改為國立,而私立大夏大學、光華大學雖然相繼提出國立申請,但均以失敗告終。

二、私立大學何以不行於吾國?

作為一種教育公益事業,近代中國私立大學卻不得不以國立求生存,這在當時就已引起時人的注意和討論,政府的統制政策、政治形勢的走向、社會經濟的凋敝、經費財政的困境、民眾的社會心理、捐資興學的風氣、私立大學本身的教育理想和學術貢獻等因素都在討論之列。

不過如果與西方大學發展的歷史進行橫向比較,則會發現原因更為複雜。縱觀西方大學(包括私立大學)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世俗政權(民族國家)、教會、以及其他不同團體都曾試圖侵蝕其自主權,大學卻在這種競爭中維持一種力量的均勢,並獲取民間社會的支持,不僅保證辦學權的獨立與正當,還維持著學校的健康發展。西方政治與宗教的二元格局、社會自治的傳統與機制功不可沒。

而中國的私立大學卻要「以國立求生存」,這顯然與近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有一定的關係。近代中國存在著一個持續的傾向,即國家(state)的責任與功能得到大幅度擴展,而民間社會則一再退縮。很多過去民間承擔的社會責任與職能,現在逐漸轉化成為政府權責,落到國家頭上了。錢穆所謂「政府來革社會的命」,雖然有些極端,但是意味與近代「國進民退」的趨勢頗為契合。「國進民退」作為晚清以來的一大趨勢,首要表現便是國家的責任和政務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近代中國國家權力一再下移、擴張,國家通過強力、稅收槓桿獲取財政收入與物質資源,再重新進行資源分配,社會團體、社會事業包括私立大學在內自然轉向國家尋求資助。缺少西方那種政治、宗教二元格局以及自治傳統與機制的中國社會,亦無力對抗國家權力的擴張,其脆弱與不成熟也表露無遺。夾雜其間的私立大學不得不向國家政權靠攏,甚至淪為後者的「妾婦」,這還突出表現在私立大學無法從社會渠道順暢地求得生存必須的資源。

從理論上說,私立大學由社會團體或私人主持,學校辦學經費應取自社會,同時以優秀人才、學術科研成果回饋社會,以此形成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所以資本家與一般公眾的「捐資興學」對於私立大學的生存至關重要。「捐資興學」的公益性要求其超越傳統的地緣、親緣、私人人脈關係,以形成一種制度化的機制。不過傳統中國一向重視人事,私立大學不可能脫離一定的地域,往往也植根於相應的社會關係網路中。儘管私立大學校董、知名人士、政治家、商人等社會群體會因為人脈關係或功利因素對學校進行隨機性捐款,但是私立大學等社會公益事業需要持續的投入。而中國人固有的社群意識、親緣、地緣、人脈網路、家族本位意識,導致社會資源的流動往往存在於固定的圈子與循環中。因而中國社會未能建立起公眾持續捐款、學校吸取社會資源再回饋社會的良性循環與制度性機制,社會發展遠不夠成熟。換言之,社會資本其實一直遠大於國家控制的資本,但是社會資本具有其固有的流通網路,社會又缺乏應有的成熟動員機制,導致龐大的社會資本難以傾斜到社會公益事業中。這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與文化心理問題。

因此從長時段上來看,政學關係、戰爭、政黨、社會經濟形勢等短時段的因素並不構成限制中國私立大學發展的主要因素,社會自治傳統與機制的缺失、公益意識淡漠的社會文化心理、缺乏應有的社會動員機制,才是私立大學難以存活的癥結。這種歷史傳統、文化心理與社會機制的因素,不僅在橫向上解釋了緣何中國私立大學無法如美之哈佛、英之牛津劍橋,也在縱向上解釋了處在改革開放形勢下的當代中國民辦高校的辦學困境。


因為中國一本大學學費一年六千四及以下。這樣的學費根本不足以養活一個大學,如果把學費提升到七八萬,那麼,在你並沒有名氣的初期,哪個人傻錢多的會來?


我只有一個字:

教育辦不好,亡國

教育辦得好,。。。

一二三四五六七!嗨!你猜!

我的回答被知乎建議修改了。

改就改吧,有總比沒有強。


坐等體制中槍


1,去掉馬列思修毛概,能節省一半時間。

2,但是就別指望上國內的研究生了。再深造只能出國。

3,必須有新的教育思路,現在這一套過時了。


哪裡有什麼私立大學,名分上是私立,實質上跟政府政黨有千絲萬縷甚至是直接的利益關係。而且我敢說,所謂的私立大學裡的思想管控跟公立大學不相上下。官僚作風嚴重。


未來中國肯定會出現一流的私立大學這是肯定的,也是我的態度,下面說一下我認為中國現在為什麼沒有一流私立大學。

中國的經濟應該是從改革開放後才開始蓬勃發展的,雖然只有短短四十餘載,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社會階層劃分也越來明顯,社會斷層寒門再難出貴子馬上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能不能存在一流的私立大學是有很多原因的,主要的是經濟收益,換句話說也是市場原因,看到上面很多大神的回復彷彿提到了中國的教育不是市場經濟,而是計劃經濟,歸根到底還是這樣做更有利於某一部分人的利益。那麼接下來主要講市場原因。

改革開放前,中國簡直是亂的一塌糊塗,被理想的社會主義反人性弄的不知東西,改革開放後,自由市場導致中國經濟慢慢迴轉起來。大家可以看,時間軸從高考開放到現在是,大學學歷這本敲門磚越來越不值錢,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自己和同學競爭,也包括家族之間的競爭,甚至家族的地位在競爭中佔據絕對的作用。既然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大學學歷這個武器已經不再那麼權威,那麼人們為什麼還要上大學,有人說為了專業知識,不錯的,這個算是一個勉強說得過去的理由,但是誰敢說大學的知識在工作中能用到百分之几几幾?有人說上大學可以擴寬交際圈,不錯的,這個我認為也是現在大多數人上大學的理由。上文中已經說到,社會階層劃分越來越明顯,那麼大學對應的大學生家族也應該越來越明顯,灰姑娘加入豪門很難得到幸福,當然嫁過去也很難。那麼重點來了,一流私立大學就應該對應高學費、高服務標準、社會高層家族。

因為只有高學費帶來的高收入才能激發民間資本有辦一流私立大學的勇氣,才能給這所大學帶來強大的估值。才能凸顯上層社會人群的優越感,才能讓高端大氣上檔次變得理所當然。


@ 張伯苓。當年的南開系列學校都是私立,初期沒經費沒名氣,四處抱大腿,有名氣以後又經戰亂被轟炸,結伴南遷。私立的問題是沒人管飯,公立的問題是,管飯的人給飯給的少,管事管得多。


私立大學要不要黨委?還要不要黨的領導?政治課還上不上了?一個大學沒有黨委書記主持思想工作簡直是不像話嘛,但是既然是私立,黨委以什麼立場存在我也是很好奇


你來告訴我,中國富豪榜上哪個人會掏一兩百億(死後也行),搞一所以不賺錢為目的的私立大學。


佔個坑。Debug腦子有點炸。我現在就讀的寧波諾丁漢大學,算是私立…吧?

由原復旦校長楊福家老先生創辦的。目的就是題目中所說的建立一流的大學。不太想拿排名說事,國際排75,國內一直不受待見,連學費最高的排名都沒有我們。So Sad。

包括現在名聲很大的上海紐約大學,西郊利物浦大學,香港浸會的聯合學校UIC(抱歉大晚上的忘記了中方合作學校…)貌似都是…私立…?等我腦子清醒了查一下吧。各位抱歉。

雖然說不上清北那麼一流的學校,甚至總被黑成 六本野雞大學 但我能感受到每一年這個學校都在成長。

我的意思是,也許現在看起來不是辣么流弊,但也許很多年後這些學校的畢業生能成為很多人所說的精英。

而且這些學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單從學費可得知這些學校的學生多來自於中產階級,成長經歷 大多見識不貧乏,讀的書不算太少)

至於經費,科研,諾大目前沒有那麼燒錢的專業。現在只有工科,商科,理科(只有計算機…我就是這個專業的)文科。

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在這所學校也許唯一的避諱就是性別歧視了。學校裡面某中文辯論社團曾經因為同性戀的決賽辯題被國際生argue了一下。輔導員和教學幾乎完全獨立。//沒人管你說中國專制,國際關係專業貌似又一次essay的題目是和以上有關的。

So,絕大多數學生在這一類學校中都能鍛鍊出很好的獨立思考能力,擁有極大的自由。

其他場外信息不提供了,否則變成軟文了。感興趣請右轉百度。或者私信。

既然環境條件具備,還欠缺的大概是頂尖的腦袋和時間了。

生源不能說差,神一樣的人也是遍地走,只是傳說級別的學生還是少了點。

但傳奇總是要慢慢誕生的啊。

Overall,每一屆被劍橋牛津什麼的錄取人數也在漲。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並一直做下去。已經超出國內很多所謂一流大學了吧。


投入很大,回報要很久。


推薦閱讀:

當年取得庚子賠款的留學生究竟有多優秀?
中國的語文教育是否存在問題?
為什麼可汗學院在中國沒有火起來?
中國高等教育機構為什麼普遍不使用口碑良好的國外著名教材,而用良莠不齊的國家規劃教材?

TAG:教育 | 私立大學 | 大學教育 | 中國教育 | 中國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