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比漢語更多使用條件假設嗎?

我知道日語條件句數量多且用法複雜,主要有「と」、「ば」、「たら」、「なら」,但不知道日語在實際使用中是不是比漢語更多用條件句表達。如果更多是為什麼?委婉語氣嗎?謝謝!


@五小毛 說的用「~ばと思います」來委婉地表達請求,是答案的一個方面。

這裡的「~ば」,其實是「~ばいい」的省略,意思是「如果……就好了」,的確是假設的用法。

不過,日語中的「と」「ば」「たら」「なら」並不總是對應漢語的假設。

有時,它們表達的是時間上銜接緊密的順承關係,可譯作「一……就……」;有時表達的是其它非假設關係,漢語甚至不一定譯出來。比如:

手をたたく明かりがついた。拍手,燈亮了。

空を見上げたら雨だった。抬頭看天,發現下雨了。

その件なら、ほっておけいいよ。那件事情,別管它好啦。


我覺得是的,而且在漢語中,常常並不會感覺到是假設。

舉個例子。你看漢語,「怎麼辦好呢」,「辦」和「好」之間不需要任何連接成分,直接連著說就可以。

日語就得說成「どうしたらいいですか」、「どうすればいいですか」,「する」「いい」之間不能連著說,一定得用一個合適的形態才能連起來。日語各種形態想一圈,還就是假設能用在這吧,「如果怎麼做的話,會比較好呢?」

其實漢語硬要用假設的形式也能說,但會覺得啰嗦、冗餘。比如 @王贇 Maigo 回答中的例子:

「如果抬頭看天的話,會發現下雨了。」

「假如是那件事情的話,如果不管它也很好喲。」

不僅是假設,還有其他很多關係都是漢語習慣省略掉,日語非得說出來的。比如各種「因為」,「から」「ので」等等。

「スープが熱いから、気をつけて持っていきなさい。」

「湯很熱,小心點拿。」vs「因為湯很熱,所以請小心點拿。」

還有比如既可以表示順接也可以表示逆接的「が」、「けど」。你們學日語的時候沒覺得簡直有一半的句子結尾是這兩個詞之一嗎?大部分時候在漢語中不用翻譯出來。雖然硬要翻譯大概也可以……

「すみませんが、早退させていただけないでしょうか。」

「抱歉,能不能讓我早點走?」vs「雖然這麼說很抱歉,但是能不能讓我早點走?」

看翻譯的日語文章有時會感到很啰嗦,可能就是譯者保留了比較多的此類結構吧。

所以老一輩常說漢語是「意合」的語言,各種成分之間不需要任何形態、語法上的標記就可以直接連用,而其他語言常常需要有明確的形態標記。漢語可以做到很簡潔,極致就是像唐詩宋詞那樣只有實詞堆積,完全沒有虛詞,句子成分關係全憑意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壞處就是我們學其他語言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幹嘛搞這麼多冗餘的東西,漢語沒這個不也挺好的嗎」……


有意思的問題。確實日語比漢語 多用 這種看似「假設」的語氣。

首先,純粹表示假設的情況下,漢語中的「如果OO」,這種類型的「假設語氣」沒啥好說的,是比較平凡的情形。

除此之外,日語中有一種把自己的意思 「曖昧」,「模糊」 傾向的假設語氣(「ぼかして言う」),你說「委婉」為目的,也可以這麼理解吧。最典型的比如「OOOれば思います」(如果怎樣就好了)。比如,

1)それでは、お手元の資料を御覧いただければと思います。【…を御覧ください】

2)資料に過不足ございましたら、お手數ですが、事務局にお知らせいただければと思います。【…をお知らせください】

3)それを今後の方向性の議論の一助としていければと思っております。【…していければ幸いです】

等等。都可以用後面括弧里的,來代替前面的「OOOれば思います」。只是表達方式的問題。漢語中是偏向於括弧里的「請怎樣怎樣」。

日語本來就很冗餘,同一個意思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與漢語有差異的表達方式就更顯眼,所以你覺得假設語氣比較多。是不是具體數量上真多,不得而知。


條件關係有邏輯性的,有結構性的,你所說的這種「比漢語多」的主要是結構性的。也就是說,不是為了表達條件關係而使用,而是因為存在條件關係而使用。

原因呢,我覺得主要是日語的特性

與漢語這種單音節語素為主的語言不同,大多數語言需要藉助詞尾、句式和結構助詞這類要素在口語中輔助區分詞的起始和結束,以及詞與詞之間的關係,以便於理解

而日語母音相當少,為了表達相同意義,詞的平均音節數就必須多於其他語言,所以句子音節數和講述時間更長。加上母音無論在發聲長度、易識別度,還是對句子音律節奏的控制性上都強於輔音,所以作為彌補日語口語中這類結構性成分對於明確句意避免混淆就更突出。


推薦閱讀:

日本人名中的「盛(もり)」字,在漢語中應該怎麼讀?
動漫中有哪些日語放在現實中說就不適用了呢?
日語、泰語和英語三種語言,在語法上有哪些區別?
為什麼「6杯」讀作「ろっぱい」但「爆発」讀作「ばくはつ」?是否表明日語的促音便有例外?
日語中是不是沒有ya這個音節?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語法 | 日語 | 日語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