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鹽是生理必須品還是調味品中的必須品?

鈉離子、氯離子是否可以通過其他渠道涉入。

由於動物肉體中含有鹽分,以狩獵為生的人可以獲取必須的鹽。但農耕居民,多以植物提供的食物衛生,需要補充鹽。

via 鹽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入人的日常飲食,並且怎麼納入國家管制的? - Roonherzog 的回答

有人調查過日本東京北部地區居民的飲食習慣,他們平均每天吃鹽25克,患高血壓的人佔全體居民的30~40%;在世界的另一些地區,每天吃鹽只5~15克,患高血壓的只有8~10%;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每天吃鹽量低於5克,幾乎沒有患高血壓的。這一調查可以看出,每天食鹽並不完全符合人類生物體的運行規律,而是人類個體有意識的做出的選擇,身體經過千萬年來還沒有適應。

另外,人類本身喜歡吃帶有鹽味的食物,這和味蕾也有關係,就像我們吃肉特別香一樣,味蕾要告訴我們是要吃一些符合味蕾需求的食物。因此可以看出,當食鹽被製造的時候,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這也就由最初的小規模小範圍的製造食鹽,到後來大規模,系統化的管理製造食鹽行業。

因此,食鹽的習慣可以說是人類自身進化選擇的結果,也就是一種自然規律。但是食鹽的系統製造與食用在當今是十分過量,反而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

via 鹽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入人的日常飲食,並且怎麼納入國家管制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衍伸:自然界中的動物是如何攝取鈉、鉀的?

本問意在探討:是否食用鹽在現代生活中,調味劑的意義遠大於人體生理必需品,食用鹽是否已經不是人體生理必需品了?

相關:

人為什麼要吃鹽? - 食物

人類沒有生產鹽的時候,是怎麼活下來的? - 鹽

鹽在古代是否是重要的戰爭資源?為什麼? - 經濟學

鹽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入人的日常飲食,並且怎麼納入國家管制的? - 科學依據


必須品,

裸猿在進化過程中得到了BUG一般的散熱能力,也付出了鈉離子流失過量的代價,所以,必須有補償。

但當代裸猿已經不怎麼流汗了,味蕾也被各位廚房大師傅給磨鈍了,所以吃鹽會過多。


從當今的角度來說,單純的鹽只是調味必需品,不是生理必需品,因為其實可替代的補充途徑很多。

說到補充,其實流汗根本損失不了多少鹽,不是天天跟水洗的一樣根本不用專門考慮補鹽。

動物攝取鹽分途徑呢,食肉動物直接從生的血肉的里獲得微量元素,草食動物會尋找滷水泉,岩鹽來舔食補充鹽分,大象更是直接吃鹽塊。

古代歐洲人就知道尾隨鹿尋找岩鹽;而現代人獵鹿,一般就是撒泡尿然後等一會鹿就來舔了,因為含鈉。。。鹿真tm可憐。。。

而鹽作為百味之王,主要是因為

1,鹽溶於水之後的鹽水有很高的滲透壓。鹽水溶液能通過原料組織的細胞膜滲透到細胞內部參與細胞內有機物質的變化。由於食鹽又是一種強電解質,在一定濃度下,可以增加細胞內蛋白質的持水力,促使部分蛋白質發生變性,使原料組織變得比較滑嫩、柔軟,從而起到調味和改善口感的作用。

2,大多數原料存在不同程度的異味(腥、膻、臊、苦、澀等)。這些原料應在烹調前用鹽「腌漬」10~15分鐘,然後再進行正式烹調。其目的是利用食鹽具有較高的滲透壓的特性,一方面食鹽擴散到原料細胞內部,由於味的消殺作用,能減除原料的各種異味;另一方面原料細胞內液的濃度低於外部鹽溶液的濃度,細胞內的汁液也通過細胞膜向外部滲透,起到消除異味的作用;同時,也能除去原料中部分水分,便於烹調入味,起到定味、增香作用。

3,食鹽是鮮味的增強劑。每種原料各自有獨特的風味,但是它們的鮮味物質都基本上相同,如肉類、魚類、貝類、禽類、食用菌類及一些植物性原料等的呈鮮味物質,主要有谷氨酸、核苷酸、琥珀酸等。這些鮮味劑的強弱與食鹽有密切的關係。食鹽對呈鮮味的氨基酸、核苷酸等有增鮮作用。在鮮湯中,若不加入適量食鹽其鮮味就不突出、不醇厚。因此食鹽具有提鮮和突出原料特殊風味的作用。以前的味精也含有大概20%的鹽。

4,鹹味是構成複合味的基礎,食鹽在多種複合性調味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例如,酸甜味中,加適量食鹽,就會感到酸甜適口,甜而不膩,融合可口。又如在酸味中加入適量食鹽,則不「咧烈」;辣味中加入適量食鹽,則不辛辣;苦味中加入適量食鹽,則不「木」;甜味中加入適量食鹽,能增加甜度,達到「甜而不膩」。這些現象,都是味的互相消殺作用、味的互相對比作用在實踐中的應用。俗話說「要想甜,加點鹽」就是這個意思。

至於大猩猩柔王丸說的廚房大師傅一放味精就小臂抽筋的問題,確實也是現在鹽越吃越多的一個原因,再有一個原因,我覺得是因為物質匱乏。物質匱乏,於是重調味,但是所謂調味品,也不過就是變著法子的吃鹽罷了,醬油,大醬,各種腌漬,而且多放鹽還能儲存。

日本人鹽吃的多和吃海產品有關。


和老婆一樣,有了就是調味品。沒有也無所謂,最多生活無味。長時間缺少就四肢無力萎靡不振外帶心理出現一些問題。(gay除外)

多了就會受不了,皮包骨頭(和被鹽腌過一樣消瘦),並且容易引起各種毛病。

吃過一次以後會進入賢者模式(喝水)


以上各位說得很明白了。

補充《大清鹽商》的一句話:對百姓來說,油是精神,鹽是氣力。


我覺得從生活經驗來說是生理必需品,而不僅僅是調味必需品。夏天,出汗,我們身體要流失大量的鹽分。跑步,要每隔開半小時和一口淡鹽水,這是為了維持身體電解質平衡。


如何少加鹽也可以讓我們感覺夠咸?為什麼我們做很多甜品的時候也會加一點鹽?為什麼炒菜不要一開始放入大量的鹽?菜稍微咸了,如何輕鬆搞定?

我們吃東西覺得咸基於生物機制:鹽裡面的鈉離子通過離子通道,激活鹹味感受細胞,然後感受細胞給大腦傳送「咸」的信號,我們就感覺到了咸。鹹味感受細胞基本上只能檢測鈉離子。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別的成分可以激活鹹味感受細胞。鈉是身體的必需品,可以被用來控制血壓,促使細胞通信,平衡身體的水,並且管理其它很多事情。我們的生命依賴於吃足夠的鈉。生理上的必要性,決定了我們對鹽的需求和鹹味的識別能力。

食鹽一般指的是氯化鈉,除非討論化學,否則我們說的鹽都是這種鹽。除了氯化鈉,還有別的種類的鹽:其中一種是氯化鉀,吃起來確實也咸,不過也有苦味。如果仔細看食鹽的成分,可以看到也加入了其它的成分來中和苦味;或許大家還都知道用來「排毒」的瀉鹽(Epsom Salt,成分是硫酸鎂)。另外包含鋰離子的成分吃起來也會覺得咸,這是因為鋰離子可以滲入鹹味感受細胞的離子通道。對發現這一點的化學家深表遺憾,因為鋰吃多了有毒。

食鹽裡面的鈉離子讓我們感覺咸,而氯離子僅僅用來和鈉離子一起形成穩定的晶體。鹹味要想被感知,鈉離子必須可以進入鹹味細胞的離子通道。食物吃起來的鹹淡不能被用來確定裡面含有多少鹽,因為鈉離子非常小,烹飪的時候很容易滲入食物。鈉離子一旦被壓制,就沒有機會接觸到鹹味感受細胞。比如炒菜一開始就放入大量的鹽,鈉離子會被吸收進食物內部,意味著你雖然吃進去了大量的鈉離子,仍然吃起來不咸。

加鹽可以改變其它味道被感知的方式,並且可以改變我們感知氣味的方式。味道感受細胞並不是完美的一對一的分別檢測不同的成分。鈉會影響我們的酸味感受細胞,而咸和酸味可以互相掩蓋。加一捏鹽到烹飪的食物,雖然覺不到咸,但是會減少酸味,從而影響對甜味的感知。這就是為什麼如此多的甜點 - 餅乾、巧克力蛋糕、甚至熱巧克力都需要一捏足以提升口味又不至於讓人吃出鹹味的鹽。至今記得當年第一次去美國的時候,在一家墨西哥餐廳發現啤酒杯的杯沿上都撒了鹽,當時還很驚訝,現在想來興許也是對啤酒的口味有所影響。

另外,我們對鹽的偏好不是一成不變的,最近幾個月的吃飯習慣對我們當前鹽的偏好影響很大。

下廚運用這些原理的幾個小竅門:

除非必須,炒菜的時候避免開始就加入大量的鹽;

如果一道菜只是微微咸了,加一點甜或者酸可以掩蓋;

加一些鮮味的食材比如蚝油(增加鮮味可以強化鹹味的感知)可以讓食物吃起來感覺更咸。


都可以 但日常來說 它是調味品


鹽調百味啊,「天下第一味」的名頭不是吹的,少了鹽味你都做不成菜,但憑這點就足以讓鹽被列為必需品,更不用提生理方面的需要了。


動物可以不吃鹽的,人其實也可以。


不吃鹽?為毛我想到的白髮老道和大乘佛教的僧人。和鹽類似可替代的食物應該還沒吧,聽家父說,八十年代前吃的鹽和現在不太一樣,都是那種沒經過加工的鹽,顏色也沒今天的雪白,炒菜時放一點點就入味了不像今天得挖一勺。多少吃點是必須的吧,畢竟得有體力。從別的方法渠道補充鹽分,應該有,但效果和成本可能有點周折吧。見識短淺,就不妄言了。


推薦閱讀:

與嬰兒床相比,嬰兒為什麼更喜歡抱著睡覺?
大象喝水會喝到自己的鼻屎嗎?
從科學的角度看,大便的時候是坐廁好還是蹲廁好?
為什麼夜晚斜視比直視能看到更多?

TAG:生理學 | | 調味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