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有生母A,養母B,皇后C,等皇子即位成了皇帝,則誰是太后?
看《甄嬛傳》,乾隆的生母是李金桂,養母是甄嬛,皇后是宜修。假設皇后沒有被廢,李金桂也沒有死,那麼乾隆即位時誰是太后?
嫡妻為尊,先皇正妻只要沒死沒被廢,按制度肯定是要尊為太后的,而且是地位最高的太后。(唯一一個例外是後唐庄宗尊生母曹氏為太后而嫡母劉氏只冊為太妃。劉氏為後唐太祖正妻時待曹氏甚好,曹氏因而感到特別對不起劉氏,還因為劉太妃去世自己未能前去看望病倒,沒過幾個月也去世了……庄宗這不是反而在虐死自己老娘么……不過庄宗本身就是個不守嫡庶的存在,他自己登基後就把愛妾劉氏立為皇后,而髮妻韓氏僅冊為淑妃,似也能夠理解為何他在生母嫡母問題上違反禮制了。)
生母和養母則要看地位決定。如果生母和養母不同,一般有生母死亡、生母失寵或者地位低微等種種原因無法親自撫養、生母並非皇帝妃嬪(皇子只是養子,身份是皇帝的侄子之類的旁支)三種可能,而後兩種情況如果沒有一個靠山的話會嚴重影響到皇子的身份地位;所以為了皇子今後有名分繼承皇位,多是由皇后或者地位較高的妃嬪作為養母撫養皇子(也有由太后等長輩撫養的)。則皇子登基後尊奉非皇后的養母也是理所當然,但是封不封得成太后就要看養母的身份究竟有多高、與皇帝的關係是否十分緊密,以及朝廷和先帝嫡皇后(如果存活的話)的意思了,非皇后的先皇妃嬪作為養母的話,生前就得到太后名分是非常困難的,但能得到比較好的待遇,甚至死後獲得殊榮。比如咸豐的生母孝全成皇后早薨,9歲後由靜皇貴妃撫養,咸豐登基之後尊靜皇貴妃為皇貴太妃,孝靜成死前一直沒有得到太后的名分,是死後追封的皇后。宋英宗以宋仁宗養子身份即位,將在己幼年撫養過自己的仁宗的苗德妃尊為貴妃,卻沒有尊為太后;本身苗德妃身份並不是妃嬪最高,苗德妃又不能搶曹皇后的功勞,不足以成為太后。明思宗的養母李庄妃,在思宗即位前已經去世,思宗雖未再加封這位養母,卻也賜了李妃之弟地產。而明孝宗對有哺育之恩的前嫡母吳廢后(她在孝宗出生前就已被廢多年)也是以母禮奉養,雖不能給其恢複名號,也使得吳廢后下半生過上了安穩的日子。
展開講一下第三種情況,就是生母並非皇帝妃嬪,生父也非皇帝的情況。這種情況下,親生父母和正統皇室的血緣親近度就左右了生母待遇,而如果皇子是認某位皇帝為養父的話,則生母是變不成太后的(因為生母和養父並沒有半毛錢關係)。比如宋孝宗作為太祖之後過繼給高宗為子,與高宗的血緣已然非常淡薄,雖然追尊生父為秀安僖王(宋朝封爵是世襲不罔替,每傳一代就降一次,秀王的父親封爵僅僅是個慶國公),生母也成了秀安僖王夫人,但並沒有能夠尊為太后(她在孝宗登基的時候依然在世)。因為孝宗名義上的父母是高宗和吳皇后,養母是張賢妃和吳皇后,生母不是高宗妃嬪,地位根本無法與吳皇后並尊,所以根本得不到太后的名號。隔壁朝鮮的情況也可為佐證,朝鮮正祖在父親思悼世子餓死之後是以伯父孝章世子之子的名義即位的(雖然孝章世子死時不過9歲,壓根沒見過正祖一面),以孝章世子嬪為母。健在的生母洪氏就無法被尊為王大妃,只能被尊為惠慶宮,直到100年後朝鮮高宗才追尊洪氏為王后。而皇子不是認某位皇帝為養父的話,生母的待遇就會好得多,比如明世宗是以兄終弟及的規則繼位的,不處在認明孝宗為父的狀態,於是他就先把自己的祖母邵氏(明憲宗宸妃)尊為皇太后,又為生父生母的待遇和朝臣掐了很大一架,迫使朝廷同意尊生母為興獻後。後來又各種加尊生母為XX皇太后,也算是盡孝(雖然掐的過程有點慘烈= =#)。印象中歷史上並無三宮太后並列的情況,幾個特例如下:
北魏太武帝,生母杜氏生前只是貴嬪,而太武帝本人是由非皇族女性的乳母竇氏(當時僅是宮婢)撫養長大,太武帝即位之後追尊杜氏為皇后,而尊養母竇氏為保太后。其後文成帝乳母也得到了太后待遇,是僅有的非皇族女性而被尊為太后的特例。宋仁宗,一生下來便被劉皇后從生母李宸妃身邊抱走,由劉皇后和楊淑妃一同撫養。真宗死後劉皇后變成劉太后,楊淑妃也被禮遇,劉太后遺囑要求仁宗將養母楊淑妃尊為太后,仁宗照辦。劉太后死後仁宗才知生母是李宸妃,又將李宸妃追封皇后。於是仁宗的嫡母、養母、生母三人名義上都成了皇后,實則也是絕無僅有的一種情況。西遼末主,遼仁宗之子,嫡母生母不詳,登基時由姑母耶律普速完作為養母攝政,尊姑母為承天太后,本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公主以養母身份變成太后的例子(日本倒是有很多,內親王作為中宮、皇后或者是女院的情況)皇后肯定被尊為皇太后,部分朝代生母也會被尊為皇太后,極少數情況下養母也會有皇太后名號。
先說皇后,封建社會禮法嫡母為尊,皇后是肯定要被尊為皇太后的。
而某些朝代如果嫡母生母同在則嫡母尊為皇太后,生母則不能,會有其他名號,例如漢哀帝朝只能尊嫡祖母元帝皇后王政君為太皇太后,成帝皇后趙飛燕為皇太后;而哀帝親祖母元帝昭儀傅氏只能被尊為帝太太后(後改為皇太太后),生母丁氏為帝太后。又如宋朝,宋哲宗尊嫡母向皇后為皇太后,而生母朱德妃只能被尊為皇太妃而已。
不過大部分朝代,嫡母生母都能被尊為皇太后,這時候就會出現兩宮並尊的情況,較有名的如清初順治朝孝端與孝庄(她倆還是姑侄),以及清末同治、光緒朝的慈安與慈禧。這時嫡母被稱為母后皇太后,生母被稱為聖母皇太后。即使這樣,由於嫡庶有別,禮法上母后皇太后比聖母皇太后更尊貴,例如清末的官方文書中提到兩宮皇太后時,順序上慈安都在慈禧之前。清代還有康熙朝也有孝惠(仁憲皇太后)與孝康(慈和皇太后)兩宮皇太后並尊的情況。此外明朝也有這種情況,如景泰朝宣宗孫皇后與生母吳賢妃兩宮並尊,成化朝英宗錢皇后與生母周貴妃兩宮並尊,萬曆朝穆宗陳皇后與生母李貴妃兩宮並尊。
必須要指出的是,與現代一些人想的不同,古代嫡庶觀念是很重的,尤其是帝王之家,孝順嫡母乃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因此嫡母的皇后享受的待遇往往是極高的。如東漢六位臨朝聽政的皇太后中,五位均非皇帝生母,只是先帝皇后,先帝生母往往在世時連太后名號都沒有。而清朝康熙朝的孝惠皇太后,為順治皇后時因董鄂妃之故備受順治冷落甚至險遭廢后,而當皇太后卻長達56年且備受康熙孝敬。在孝惠七十大壽之時康熙竟當著眾兒孫的面跳起滿族的蟒式舞向嫡母祝壽。道光朝的孝和皇太后只是道光繼母,卻與道光帝感情極深。孝和逝世後道光不顧大臣勸阻堅持為孝和服喪,當時他自己也是69歲的老人了,最終因身體不支在孝和逝世僅僅數月後亦駕崩。慈禧雖為同治生母,但同治本人卻與慈安太后更為親近。
最後再說養母,皇帝的養母如果是皇后的話那自然不必說,直接尊為太后。如果養母也只是妃嬪的話大部分時候都不能被尊為皇太后,但也會受到極大的禮遇。極少數情況下也會尊為太后,如宋仁宗在嫡母劉太后崩逝後奉劉太后遺命尊養母楊太妃為皇太后。清朝唯一一例養母尊為皇太后的就是咸豐帝的養母孝靜了,她也是大名鼎鼎的恭親王的生母。但是即便如此,她死後的名號也只是孝靜皇后,不能像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皇后那樣附道光帝的帝謚「成」字,也不能入太廟,她的慕東陵規制也低於一般的皇后陵。直到咸豐駕崩後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聯合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誅殺顧命八大臣開始垂簾聽政,為了感謝和籠絡恭親王,兩宮皇太后才以同治帝的名義發布詔書,將孝靜皇后附帝謚為孝靜成皇后,並且升祔太廟。
綜上,若如題主所說,嫡母生母養母都健在且都是不同的人的情況下,一般是嫡母肯定會被尊為皇太后,生母視朝代不同而有可能被尊為皇太后,而養母通常不會是皇太后。
甄嬛傳中是特殊情況,雍正生前已經把乾隆追封生母李金桂的所有道路都堵死了。雍正讓甄嬛以四阿哥生母身份回宮,因此無論是在天下人眼中還是史書工筆,乾隆帝的生母都是熹貴妃鈕祜祿氏,所以甄嬛憑藉乾隆生母的名義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即使李金桂仍活著也不能被尊為太后,聖母皇太后只能是甄嬛。而宜修如果沒有事敗被禁足剝奪權力的話應該會被尊為母后皇太后。不過這些只是電視劇里的情節,歷史上乾隆確實是熹貴妃親生的,雍正也沒有純元和宜修兩位皇后,只有一位皇后——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宋仁宗就是你說的這種情況,他生母是李宸妃,出身卑賤,他打小被交給劉皇后撫養,由楊淑妃做的他的養母。他管劉皇后叫大娘娘,管楊淑妃叫小娘娘。他繼承皇位後,尊劉皇后為劉太后(謚號庄獻明肅皇太后),楊淑妃為楊太妃,後來得知生母身份後,又追謚生母為庄懿皇太后。
謝黃立涵邀請。在中國古代,正妻為大,皇后必須成為太后。而對生母亦當孝敬,一般也要上尊號,最高也可稱太后,這是慈禧的情況。但歷史上往往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平和,會出現宮廷鬥爭,生母往往爭不過正牌太后。至於養母,更在其次了。
參考慈禧和慈安。皇后封母后皇太后,生母封聖母皇太后。
如果這三個人都同時健在,以清朝為背景,新皇帝即位,先皇后(嫡母)尊為母后皇太后,生母尊為聖母皇太后;養母禮遇,頂多尊為皇考X皇貴妃即X皇貴太妃。
我覺得大部分答主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滿清的特殊性。
只有滿清存在制度性的兩宮皇太后制,電視劇里的情況也算是符合事實了,因為四皇子在玉牒上寫在了甄嬛名下,則生母(甄嬛)嫡母(宜修)應該並尊為皇太后——劇里的情況雍正等於是廢后了,所以宜修沒有加尊,可以理解。
更有參考性的其實應該是《甄嬛傳》原書,原書中繼位的皇子予潤是眉姐姐的兒子(對其實就是溫實初的兒子),生母養母嫡母同時存在,而且生母地位不低。書中嫡母朱宜修實際被廢,所以先尊生母沈眉庄,追尊為皇太后;但因為眉庄已死,太后之位實際出缺,所以尊養母甄嬛為皇太后——這是合乎禮法的,即使是漢族政權不允許兩宮太后並立,也允許在先帝嫡後、皇帝生母均被廢或死亡的情況下由新帝立任何一個先帝的妃嬪為太后(禮法上相當於續弦,扶正妾室),這其實都不要求養母身份,只要新帝願意即可。
實例是有答主提到的,宋仁宗趙禎在生母李宸妃、嫡母劉皇后相繼死亡之後尊養母二號楊淑妃為皇太后,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楊淑妃主不祔廟,在真宗五後中始終掃尾,地位無論如何也是月不過劉氏李氏去的。
——同理,甄嬛傳小說中如果沈眉庄未死,那麼甄嬛也是做不了皇太后的。即便眉庄已死,正宮的排位也是純元在先,眉庄其次,甄嬛再次之(宜修這個被廢的真心不知道排哪。收回皇后寶印等同廢后,歷史上能找出例子的估計只有孝武思皇后衛子夫了(收回皇后金印,但沒有廢后詔)。所以武帝一死霍光便急吼吼地替武帝立了已死的李夫人為孝武皇后,等於是變相說衛氏已經被廢。但後來因為皇位繼承動蕩,後來宣帝繼位等原因,思皇后重新追尊,後世也便一般不承認李夫人的皇后身份了。不過那個情況算是特殊了)。
以上,我想說的是,正統漢人王朝(漢代以後)普遍不承認兩宮皇太后制(兩宮太后對應的不是一個先帝的情況除外,譬如趙飛燕和丁氏兩宮並尊),是因為漢人禮法上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允許續弦(即使是死人靈位),就是說如果先帝嫡妻已死那麼新帝給他再立皇后立誰都行(可以是生母,也可以不是生母),但先帝皇后還在的情況下,生母也好養母也好,都不能改變嫡庶順序。——例如宋真宗生母李賢妃(元德皇后),嫡母明德皇后李氏,在明德太后未死之時,真宗給生母追尊也最多只能追為「賢妃」,直到明德死後才能追尊元德為後,神廟排位依然在懿德、淑德、明德皇后之後。
與之相反的是少數民族政權對此通常都不怎麼在意——注意滿清從來都不是不重視嫡庶之分,但是滿洲早期傳統是「一夫多妻制」,嫡妻並非只有一人的!!(妻妾之分分明,但眾妻之中的上下尊卑則不那麼嚴格,皇后或大福晉在早期只是眾多妻之中較為尊貴的那一個罷了)雖然後來不斷被漢族禮法所影響,但是多妻制的殘留影響力依然在,兩宮皇太后並立就是最好的證據——兩宮太后,其實就是說禮法上先帝同時存在兩個活著的嫡妻,這對漢人而言根本是不可接受的,但是滿族人不在乎啊。嫡母母后皇太后,生母聖母皇太后這是定製,根本沒有爭議的。
少數民族政權幾乎都有這樣的傾向,多妻制,誰是皇帝生母誰掌權。其中做得最直接乾脆的就是遼國——遼國基本就沒有題主這個問題。皇后無子必廢,蕭氏皇妃誰先生子誰立後,直接保證了生母、養母、嫡母的完全重合。。。但是當然,遼國歷史那麼長,幺蛾子總是有的,比如倒霉的遼聖宗耶律隆緒,嫡妻蕭菩薩哥無子,抱養順聖元妃蕭耨斤之子耶律宗真(遼興宗)。興宗繼位後順聖元妃「自立為皇太后」,逼死興宗嫡母、養母蕭菩薩哥,加上之後的一系列交惡,最後導致母子反目成仇——當然反目成仇了蕭耨斤依然還是皇太后。——這個例子已經根本談不上禮法不禮法了,「自立皇太后」都能出現,只能說明,實力決定一切吧。
應該是皇后,在制度上應該是這樣的。不過我記得在秦朝歷史上,秦莊襄王繼位後,把華陽夫人尊為華陽太后,生母尊為夏太后
必須是生母和嫡母啊。
甄嬛傳里乾隆是作為親生子給甄嬛的,為此還給她加了10歲
其實,在中國古代,只有皇后才是法律意義上的母親,其他的生母養母都要往後排。漢代就是這樣,不管你是誰生的,只能尊先帝的皇后為皇太后。而到了後來,由於皇帝個人感情原因,生母也被尊為皇太后。但是正宮的地位始終要比妾室高。因為從法律意義上來說,妾其實和奴婢是一個性質的。
皇后,其實按照法理來說皇后才是你的母親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古代總是會有太后,妃子都比皇帝活的長?
※在中國,為什麼很多時期都不允許私鹽?
※古代中國真的沒有可能孕育出現代文明嗎?
如果有,真的不是一切皆有可能的那種可能嗎?
※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神秘的王國?
※近代中國,有哪些人物配得上「國士無雙」這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