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無法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已經24了,看著許多同齡人都有自己精通的領域,甚至在所在行業里已經是骨幹、是精英,再看看自己感覺什麼都不是很懂。前年考研讀了信息安全相關方向的研究生,雄心勃勃的去讀研,以為自己有了方向,到現在感覺什麼都沒學到,如今只能在一個小公司實習打打雜,看看安全領域的各位大牛,感覺自己從小到大一直在學習卻又好像什麼都沒學會,是學習方法不對,還是沒有找對方向,還是自己沒有堅持過?希望有前輩可以指點


1. 成功與年紀無關;

2. 興趣-&>視野+專註-&>開竅;

3. 懦夫才問這類問題。

補充:再說了,在一個領域沒5年沉澱,能是專家?別人是,關你毛事。


我昨天讀了一本書《獨裁者手冊》,我發現裡面的內容和我之前發覺的有點相似,但是總覺得我的觀點比作者所要表述的內容缺少了什麼?

然後,我把我的觀點列舉出來,在對比和作者有相同觀點的地方。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我發現我之前,可能是一個細緻的觀察者,我觀察到一些,有一個大致的感覺。並且這種感覺讓我覺得我自己很懂。這個時候,你只是發現一些要素之間的相關性。你通過一定的觀察樣本或許會得到A-&>B的相關,可能會認為A是B的因,但實際上,A到B的因果傳導或許是這樣的:A-&>A1-&>A2-&>C1-&>B5-&>...-&>B。

當你發現A-&>B沒有100%的相關性,或者發現了適用性的邊界,你就會考慮下一個問題,如何應用和應對?我沒有就我的觀點引申出一套方法論出來,於是到這個地方我停住,我順著這種邏輯。我找出我之前沒有總結出來的觀點,並嘗試給出一套方法論,所幸的事我能總結出幾條我自己的方法論,當說道方法論的時候,實際上能夠把控事務的狀態,你的決策不再是簡單基於鏈式的相關性,而是有一定分支的決策樹

A-&>(A1,A2...)

A1-&>(B1,B2,B3...)

A2-&>(B4,B5,B6...)

...

當你在決策樹往上提升的時候,這裡存在著一個門檻:如果你繼續在決策樹上下功夫,你會發現我的應對方案是無法遍歷整個樹的。算無遺策只是軍師們的一個夢想,真謀士是隨機應變的。在這個層面上的人,比如我,經常想干一種事情就是刷數據,減肥就去節食;考四六級就去刷題;只要是KPI不考察的事項就不去做...諸如此類。

那麼這個層次之上就涉及到你的系統了。待我開完會就給大家說說系統。

======================================================================

如果一艘船尾離海平面20米高,你會認為這個船飛起來了么?

那麼這樣呢?

不會這麼想吧?那麼船尾廚房裡面的活龍蝦會這麼想么?

當你能看到整體,並且能選擇適當的指標作為決策依據的時候,你實際上是有一整套系統供你判斷的。

如何把握整個系統呢?我這裡沒有很通用的方法。建議多思考平時你認為不合理但是頑固存在的事物,想想他們的內在運作邏輯。


謝 @迦侖邀。

題主24,那我可能還得叫你一聲學長。我學的也是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包括之大,除了在學校時各個方面都上過課涉獵一些,其他的方面我難以全面地深究,但就系統這一個方向來說還是略精通吧。

我曾經在大三暑假的時候在金山做過病毒分析師,當時老大要求對每個病毒都要出詳細分析報告,每一行彙編代碼都要看過。對於病毒而言,大多都是小程序,這種暴力看代碼的方式確實讓我們的實力提升比較明顯,當時一天會工作10個小時以上,沒有周末,都是自願加班。當時做的很有激情,和一個朋友一起,在珠海吃著金山優質的伙食,享受著南方海邊小城的安逸,我們專心地學習了兩個月。

這兩個月讓我實力提升很明顯,同時之前在學校折騰的積澱,也讓我和身邊的小夥伴迅速拉開了距離,不管是調試技巧,逆向能力,還是windows系統的奇技淫巧。

說這些是想告訴你,對一件事真心的熱愛是很重要的,這會讓你對待它是真正地有激情地在做,而且是持續的激情。然後還需要給自己構造一個不被其他事情打擾的舒適環境,就像雷軍學長說的那樣,專註,然後做到極致。

環境的單純讓你心無旁騖的專註,而你的熱愛給你持續的激情。

滿足這兩點,你就能有一段時間的高速成長。這一段時間很重要,每當你回首的時候,總會發現其實你的這麼多年的實力提升中,總有幾段時間是成長的黃金的時期,每段時期可能也就一兩個月,而你大多數時間都沒有這麼迅速地成長,否則成為專家實在太簡單。

所以你需要不斷地把自己置於這樣的黃金時期,這樣的時期通常都是當你非常渴望去學習一樣東西的時候。

其實說這麼多,我自己並不算一個非常純粹的做技術的人,在學校的時候我的愛好廣泛而且雜,所以能靜下心來學習技術的時間不多。但好在我都在自己想學技術的時候能靜下心來去折騰,後來從金山回來以後我又花了幾個月看了內核相關的東西,來到百度以後先後逆向了國內外一些知名的殺毒軟體,弄清楚它們的原理,從關鍵位置注入代碼弄出一些特徵庫。在百度殺毒新引擎出來不久我也逆向出了他們的引擎原理,跟看雪的某個版主出的那份報告的時間差不多,結論也基本一致。再後來我就被安排去打雜了,改進了小工具的效率讓打雜效率提升了5、6倍。提出的庫最後用到我們自己的引擎上,查殺率提升了70%。

這是我開始實習以來的一些經歷,希望對你有些啟發。

你還在學校啊,有這麼多的機會和時間可以用來學習,加油吧,只要你認真去學,學有所成只是時間問題。

最後還要啰嗦一句,別太執著於自身技術,技術不是一切,技術只是很小一部分。


那些成為專家的人都是對事情本身有濃厚的興趣,而不是對成為專家感興趣。


小學老師:「為什麼成績不好?因為你不用心」。

那些對高等學府,人生導師過分希冀的,都是想走人生捷徑的懶人。

看多了身邊這些「等我考研考上什麼什麼...如果我遇到一個好的導師就好了...」,環境、機遇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努力才是。

要明白,專註於一件事,結果只是隨之而來的附屬品。


你說的是這種專家嗎?


從一個領域展開新的開始,到成為大師級別,無非三個層次。

1.學習

學習從來就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學得精。

在市面上任何領域的書和課程,95%的知識都是在說著「術」的東西,亦即方法,方法,和方法。

必須了解的一點是,方法只是果實,但這果實只適合用於某些特定情況,要是遇到另一個問題時,前一個方法就不一定適用。

於是你需要從這些方法果實中,上推到「種子」。

種子,才是你學習的主要目標,用以生產各種不同的方法果實,來對應不同的情況。

累積少量的種子,比你累積大量的果實來得好的多。

但是這個階段里,知識還不屬於你。

2.運用

知識還沒被運用之前,並不屬於你,運用了過後,也不一定屬於你。

如果你去學做菜,師傅教了你步驟,但你從來不親自下手去煮,那自然你是還沒學到,這是廢話。

我是說就算你親自運用了,練習得十分熟了,知識依然不屬於你。

大家都知道運用一個知識多了,會成為習慣成自然,比如:你駕車熟練了過後,一上車不用多想就可以開車,但如果這時坐在你身邊的人,忽然讓你教他駕車時,你反倒變得好像不會駕了,不知從何說起了。

換言之,你無法教導。無法教導的主管幫不到公司,無法教導的老闆什麼東西都得自己扛來做。

那是因為你少了一個過程,叫做整合,這時你會運用到先前所收集的種子。

在熟練的運用過後,請你把自己運用知識的心得,寫下來,多多嘗試向別人解釋你是怎麼做到的,並整合成一套系統,這一套系統,就是屬於你自己的知識了。

來到這階段時,基本上你已經是專家/行家,但你還不是大師,因為你沒有獨特的賣點,也就是說,你和其他同行競爭時,客戶/面試官會問你,「為什麼我要選擇你,而不是選擇他?」

3.創造

帶著你對你本身知識的了解,來到這裡不為了什麼,就為了創造出——新的知識。

學問的來源來自於生活,而當一門學問遇到一個外力時,第二門學問就誕生。

例子:李小龍學了詠春,也學了各種其他武術,最後創造出截拳道。

咖啡遇上了藝術,咖啡拉花因運而生。

西洋風遇上了中國風,周杰倫從中殺出一條生路。

從你領域裡整合出的『自己的系統』後,去尋找外力吧,把不同的元素放在裡面,進行融合,瞧瞧會有什麼樣的變異,可能變異出來的,正正是你獨有的創新,你獨有的最大賣點呢。

P.S:舊文,來自年近而立,缺乏競爭力,必須轉行卻不知從何處切入,該怎麼辦? - 人生


重要的不是你讀了多少書,重要的是

1.你理解了多少書?

2.你理解了後有多少想法?

3.你有想法後有多少能實際應用出來?


有人在Quora問道,「答案應該被分類為專家級/非專家級嗎?」

我回應:

沒有專家這回事兒。

首先,有一堆軼事。

在1799年,喬治·華盛頓感冒了,他咳嗽、發高燒。這被視作緊急情況,最偉大的、在世的美國人生病了!在此之前的大約2000年里,血液被認為是身體里的主要力量。如果某人病了,血液中的某些東東需要被排出去。最終,放血。我不知道吸血的水蛭是否參與了。第二天喬治·華盛頓去世了。死因不是感冒,而是休克,太多的血。

在僅僅33年前的1981年,比爾·蓋茨說,「任何人沒有必要在家裡放置一台電腦。」

沒人知道97%的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物理學家稱之為「暗能量」或「暗物質」,但是,關於它是什麼的、一種可試驗的理論仍然不存在)。

下面是關於投資者的一個重要的故事。

大約十年前,為播客搭建平台的一家名叫Odeo的公司誕生了。兩名程序員開發了一個業餘項目,它只有一點兒動力,10,000人註冊,少於讀到本文的讀者數量。這個CEO對播客平台感到沮喪,因為沒有人註冊。因此他給所有投資人提出了報價。這些投資人都是矽谷最有聲望和老練的人群,而這個CEO則是一個老鳥。他說他們將要集中精力到這個業餘項目,但是如果有人想收回投資,他個人願意回購。沒有人掙到錢,也沒有人損失錢。100%的專業投資人要回了他們的錢。

然後這個CEO將公司更名為Twitter。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想做學者,他們試著以100萬美元的價格將公司賣給Yahoo,他們被拒絕了。然後他們試著以100萬美元賣給Excite,被拒絕了。他們調低價格到75萬美元,仍然被拒絕。因此他們決定,好吧,我們干。

在2001年我有機會買入名叫Oingo公司的一半,他們當時花光了現金,我的VC公司看到了,有人來我辦公室說,「我們很可能什麼也得不到。」Oingo當時基本上屬於針對人們在搜索引擎上購買詞語的一個告警系統。我說,「你在開玩笑嗎?整個搜索引擎業務都死掉了。」我是一個專家,我有1.2億風投資金,我出過13本「專家」級的書,我在電視上談論過成為一個專家是多麼地偉大。

Oingo更名為Applied Semantics。Google以公司1%的股份買走了Oingo,而Applied Semantics變成了AdSense,為Google貢獻了99%的收入。現在,這家公司的一半或許值5億美元。

我過去做了很多網站。我想基於每個網站構建一種業務,我向六歲的女兒展示了其中一個網站,我非常激動,沒有說明它是什麼,但是她基本上說,「我不懂,它好像對人們有點兒意義。」她說對了,沒人註冊。事實上,沒人想在我開發的任何一個網站上註冊。

有一次我們在大街上溜達,她說到她認為哪家公司將倒閉以及為什麼。基本上她在各方面都是對的,我應該讓她給我投資。

我當時決定嘗試至少一個網站,但是我心存懷疑。競爭太激烈,數百萬的人註冊,8個月後我賣了1千萬美元。

如果你把世界區分為專家級和非專家級,那麼誰是評定專家的人呢?誰又在監督著這些評判的人呢?

學術界不可能是標準。你怎麼知道從現在起的200年內,你不會再碰到那個年份的喬治華盛頓的放血療法、或十年前每個從Twitter撤出資金的人的故事版本呢。

專業經驗不能成為標準。Bernie Madoff一度是Nasdaq的頭兒,數十年來一直是「成功的」對沖避險基金經理。Enron、Worldcom和AIG在它們破產或被出售之前,是三個最受尊敬的公司。

是資產凈值讓某人成為了專家?有太多軼事了,不過我敢肯定你能夠在每個領域找到不一定很有錢但對其領域超有激情的專家。

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Bill James,本質上發明了用於產生世界級統治棒球團隊的統計用法。或者Nate Silver,儘管幾乎沒有任何政治經驗、儘管所有的政治發言人不認可他,他還是預測了每個國會議員選區的選舉結果。

難道這意味著我們都是傻子?我不知道,我還不夠聰明到回答這個問題的程度。但是它意味著我們所有人都可以發出一種聲音,而且任何人都能選擇傾聽。

轉自Quora@James Altucher

原文地址:https://medium.com/life-learning/whats-an-expert-i-sincerely-want-to-know-7e8f77563e90


記得聽講民法的鐘秀勇說過,(大致意思是這樣的)你們司考的時候水平是最高的,你們刑法懂、民法懂、民訴懂、刑訴懂、行政法懂等等等等,等你考過了,你們就不研究了。你們考司考的時候可能為了一個法理苦思冥想、爭論不休。等你們執業了,你們也沒那個心情去研究了,你們都忙於請法官吃飯、洗腳上了。我敢保證你以考司考的學習態度研究法律十年,你在中國法律界一定是排在前十的存在,對,就這麼簡單。

你明白了嗎?


因為你不夠努力,僅此而已。

可能這麼說題主有些傷心,不過這確是實話。我活了和你相仿的年紀也是沒有成為任何領域的專家。

我想成為所謂「磚家」,定是需要過人的天賦和常人難以承受的努力程度。

但對於絕大數人來說,你的努力努力程度還沒到達拼天賦的程度。

所以,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


時間!「10000小時說」是比較真實的。

但是關鍵問題是:如何對一件事堅持10000個小時???

一定是興趣+外界約束(也可以是來自外界的良性刺激)。最好的動力一定是興趣。如果你選擇了錯誤的方向,自己不夠喜歡,是難以深入下去的。

我有一位朋友,人很聰明活潑,在語言上很有天賦,讀了英國文學碩士。有一天她突然想不開要轉行金融,想進投行,讀了會計碩士課程並報名了注會……結果杯具了,已經快4年了,還沒有能夠pass的痕迹。不但如此,關鍵是每次複習過程她都生不如死。

所以,不要抗拒天意,不要對抗你的天性,順其自然,靜下來聽從內心的聲音-- 哪怕最後成為垃圾分類專家又如何?你喜歡並樂在其中就是最好的獎賞啊!


自己總結下你這些年都做了哪些能回憶起來的大事?

先反思下自己

然後24,其實還很年輕

找到自己的興趣,發覺自己領域裡面比較牛的 人 和 點

學習模仿,

一定要總結了,才是自己的

積累積累,

不怕時間晚,就怕自己不行動

而且最重要的也是你不行動

行動了就算不是最好,也不會差太多

沒有笨的人,只有光說不做的


有個問題,如果你不具備你【24歲的許多同齡人】所在行業或領域的【專家】或【精英】的水平,你又怎麼判斷你【24歲的許多同齡人】在所在行業里是專家、是精英的?


找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然後持續不斷的學習、沉澱,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腦洞大開;

記住一句話:牛b的背後都是苦b。


以前有位老師這麼說的:

在一個事情上專註地花上1000小時的時間,那你在這個小的領域裡面一定會有所得,也能夠成為某個地域的NO.1,比如某個市、某個省或者更大的地域。


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定位不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成為某個領域大牛確實需要天賦的。我學了兩年二進位,至今還沒入門,依舊是個script kid。

但是,成為大牛不意味著比你掙得多,不以為意著他比你快樂,不意味著不會被警察請去喝茶,不意味著任何事情。

社會需要大牛,也需要一般技術人才


很有可能是你對某人精通某個領域的判斷有問題

另外,你想要的不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而是成為專家之後的結果


去喜歡上一個熱愛,major或者做這個領域的人


跟你同歲,本科,目前失業在家。希望你心裡能感受點兒。

另外,別急,24歲的專家真心不多。


1、專註。

2、堅持。當你覺得已經沒有繼續下去的力量時,切記:挺一挺! 很快又是一片新天地。


讀一堆爛書有用嗎?關鍵是要讀對書!擇書和擇友其實是一個道理,認識不重要,了解才重要!


題主既然都是讀研下來的,理論知識應該很紮實,你需要更多的是去實踐更好的去應用,畢竟應用和理論差距還是很大的。給自己制定一個學習的計劃,從最基礎的開始做起,別看不起,也別覺的太簡單,努力去做好每一個細節,堅持下來慢慢都會明朗起來,你就不會這麼彷徨了。

PS:你願意去改變,給你一個贊!


推薦閱讀:

如何逃跑?
大量進口糧食,會使中國更安全還是更不安全?
如何看待大連十五中車禍事件?
美國也有拐賣婦女兒童嗎?
針對「和頤酒店女生遇襲事件」,請你參與「對伸向女性的暴力說不」的行動當中來,好不好?

TAG:學習 | 職場 | 專家 | 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