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美國為什麼融入不了當地人群?文化間的隔閡你們到底怎麼理解?
贊同@Rulesbreaker答主的答案
「融入」本是中性詞
包括題主在內,確實國人常常提到「融入」這個詞。在我看來,將這個概念作為標準強加到所有留學生身上是不合理的。赴美留學生拿的是F-1 non-immigration簽證,本意即是非移民,僅以學術目的有期限地在美國逗留。至於最終畢業是否願意,並在美國找到工作並、順利抽到H1B工作簽證、一段時間後申請綠卡甚至入籍,那是每個人的自由。很多國內居民潛意識中,將「在美生活」或「在國外生活」看得高人一等。其實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特色和優點,美國高等教育世界獨一無二,所以學子們趨之若鶩,但那並不代表美國的一切都值得學習、沒有可以爭論之處。移民談如何融入合情合理,留學生只要處理好份內學業,規劃好將來就好。融入不了和不想融入
上一條我加黑了「願意」這兩個字。題主問「為什麼融入不了?」,因為太多人有意無意不願意去融入。我們有喜歡優雅氣質、而不是肌肉硬漢;我們喜歡滋補的中餐,而不是三明治披薩;我們喜歡睡前靜靜看會兒電視,而不是參加party直到半夜,這些沒有什麼不對,不必強行否認自己。在我身邊,真心喜歡美國文化、美國活動的同學,融入美國圈子並不難。而不喜歡美國生活方式,只為學業留在美國,在研究室依然可以用英語和教授討論學術問題對答如流的學生也大有人在。我們不是很喜歡Asian American的打扮風格,因為兩個群體從小接收的三觀都很不一樣。中國的、東方的文化和習俗,並不比美國、西方的低一等。
相處是相互的
比起美國人,中國人和其他亞洲人更能很順利地玩在一起,除了眾所周知的文化同源之外,我想還有一個原因——因為亞洲人對中國更有興趣。之前在日本的時候,深感中文和韓文是那裡除了英語之外最熱門的兩門外語,相信在韓國情況也差不多。而在美國,作為美洲大陸的西方人,最熱門的外語是西班牙語,其次到法語等,均為歐洲語言。和亞洲一樣,他們文化同源。比起中國及亞洲,普通美國人對拉丁美洲和歐洲的興趣相對更濃。如此情況下,中國人如果硬要「融入」,只怕會變成單方面的妥協,最後在生活方式上失去自身的一些文化特徵。試想一下,如果對方是知乎的Matt這樣對中國十分感興趣的西方人(哪怕他/她並不像Matt這樣能說流利的中文),相處起來不就容易多了?何必苦惱自己為什麼融入不了。因為相處是相互的。關於文化的隔閡中國和美國的生活方式的差異來源於多方面。悠久的歷史使得中國人更醉心於文化研究而不是體育運動,而廣闊的土地與多樣的自然帶則給美國人提供了進行戶外運動的絕佳條件。以禮儀治國的儒家文化,講究衣著、言行、姿態得體,所以亞洲人更傾向於精心打扮,而以自由精神立國的美國,更嚮往尊重個性,於是衣著從簡單隨性到誇張稀奇都隨處可見。較高的人口密度給了中國發展完善的公共交通以解放雙腳的條件,而美國人在其地廣人稀的土地上享受著駕駛的樂趣。這些都是中性的及平等的東方與西方、古國與新邦之間的差異,並沒有什麼特別需要去評判對錯的。如果並非特別喜歡美國文化又決定了要移民,那努力改造自己以向美國主流社會靠攏無妨,但如果並非如此,建議尊重自己從小到大養成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更新啦!
原文:我覺得對我來說,與外國朋友一起玩兒挺開心,但始終還是與中國人交往最走心。我只分享我自己的經歷,不代表大多數留學生。
高中在田納西小鎮公立學校交換,住寄宿家庭,全校就我一個亞洲人,被迫融入美國南方小鎮環境中,參加drama club,網球校隊打比賽,去pool party鑽河裡游泳,bonfire party圍著火堆烤棉花糖,做cookies啃pizza吞maccheese,提lunch box上學,看橄欖球搞homecoming,坐lomo去prom,在朋友家玩wii,sleep over談八卦virginity,互送生日禮物,感恩節烤火雞,聖誕節圍著聖誕樹拆禮物,周末還去church bible studies……
我非常幸運趕上了個對我超級好的寄宿家庭,帶我體驗了美國(南部尤其)各種文化,帶我參觀南部周邊五六所大學,帶我去密西西比小木屋度假打獵,帶我看孟菲斯灰熊比賽,美國爸帶我去橋牌俱樂部美國媽帶我去教小朋友,帶我參加親朋好友家庭聚會,認識了美國爸媽的表兄弟姐妹,到養老院看望年近百歲的美國奶奶,去紐約美國姥爺家做客,感恩節在新奧爾良美國大姐家過。
我在學校人人對我都特好,被幾個朋友拉進她們的小群隊,什麼活動都叫上我,時常去喝咖啡看電影吃飯。跟不是很熟的朋友也一起開車幾小時翹課聽了Lady gaga演唱會,老師還特別支持。下課放學沒事兒就去找幾個老師談人生談理想,facebook好友互贊照片。交換結束的時候朋友和家庭都給我辦了離別party,給我親手做照片板小卡片,還找全班人簽名留言。中耳炎犯了去診所洗耳,美國媽全程緊握我的手,走的時候我在機場抱著美國媽哭。與家庭的兩個美國雙胞胎妹妹鑽一個被窩說悄悄話,分享共用彼此的東西,去年一個住我家帶她玩兒北京,跟另一個在義大利一起去威尼斯,真心像親姐妹一樣。我上大學的時候美國爸開車送我到學校幫我搬家,給我帶了宿舍必備物品。我今年大四,一直與美國家庭保持密切聯絡,他們每學期會在family weekend開車五六個小時過來看我,每逢情人節復活節都會寄來特別sweet的節日包裹。過幾周感恩節我就要回去跟他們一起過。
對美國家庭真的沒有任何可抱怨,the best host family I could ever ask for. 然而文化差異還是有,我在他們面前不由自主behave成個乖寶寶,不敢說髒字不敢絲毫不禮貌。在自己家作為獨生女,從小嬌生慣養,跟家裡人放得很開,飯做好了懶得去餐廳吃能讓我媽給送屋裡來,總是帶回臟衣服留給我媽洗,可以隨意開玩笑用「你閨女這麼聰明美麗」的句式,在父母面前放屁不用掩飾……這些我在寄宿家庭是絕對做不出來的…
此外,我還與一個美國白人交往過兩年。我們倒是可以無話不談,作彼此的best friends,有一段時間我也甚至覺得我們能理解彼此。可是,時間長了還是發現種種隔閡。我在他面前不能做自己,時刻得提醒自己不能有中國女友刻板形象式的小心眼兒吃醋胡攪蠻纏,要給他空間,撒嬌要適度。聖誕跟他回他姐姐家過節,他仨姐姐各自老公孩子,親朋好友,一大家子幾十口人。我作為獨生子女,突然一群小孩子在家裡我十分不知所措。他習慣了逢年過節大家庭聚會,而我只想跟他二人世界。。
我是一感情特豐富的姑娘,最喜歡用文字表達。可是英文講得再好,也始終沒有中文的韻味深情來得貼心。
我喜歡親手給男朋友寫信,可他會看不懂我的行楷連筆。我喜歡早上起來給他留言,「醒來覺得甚是愛你。」 他會查半天字典只看懂一個愛字然後回一句不疼不癢的 "aww you are so sweet!" 我喜歡男朋友寵愛地喊我若若,但至今沒碰見過一個外國人能不彆扭地發出這個音。我想隨時能跟他撒個嬌賣個萌,偶爾耍個小賴寵愛地欺負一下他。我要把腿枕他腿上看電視,枕頭大戰將他踹下床去。我要給他起個只有我叫的笨笨呆呆的小名兒,拿糖霜刻在親手給他做的蛋糕曲奇上。不知道為啥,跟歪果仁這麼玩兒就顯得我特孩子氣特矯情。我希望他能理解「此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我期盼他對我說一句「執子之手,與子攜老。」可他中文再好,也不懂「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不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不懂「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不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不懂「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不懂「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不懂「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不懂「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枝頭。」就連現代文裡面稍作修辭,都要跟有中文基礎的外國人解釋半天,更不要提不會中文的了。我便無法俏皮撒嬌地嗔怪一句「你再不來,我要下雪了。」平時聽歌兒基本只聽中文歌,只有情歌里民謠里矯情的字句才能解救我在陰天下雨時的沮喪。
我想對我的愛人說「如果全世界都對你惡語相向,我就對你說上一世情話。」我期望「在[他]垂暮的心靈湖泊,倒映[我]天真燦爛的笑,叫[他]如何走得掉。」我在稻城給朋友寄明信片寫的是「在稻城冰雪融化的早晨,念起你,願一切安好。」我在秘魯寄出親手水彩畫的明信片寫的是「我在南緯13度31分,西經71度59分的印加高原。今天下雨,我想你。」要是我這麼跟歪果仁說,第一幾乎沒人能看懂,第二人肯定覺得我腦子有泡。有時候我坐在身邊全是白人的課堂,突然就對所有人說話講英文產生生理上的反胃。不是不喜歡這門課,也不是對教授同學有意見,是純粹想念我血脈里的語言,想念對自己文化的通透,想念自在走心的中文環境,想念我的中國人身份認知。我接受西方教育學政治/國際關係,但我始終無法把自己當一個美國人來思考。教授同學提起「we」 「our」 「us,」 指的是we Americans, 但我聽到這些字眼想的是Chinese. 我在美國四年了,始終割捨不下對中文的執念。越在國外待得長,越接觸外國文化,就越認同自己的根,越想抓牢自己的根源。這幾年中文字寫得少,行文不通暢,文風奇奇怪怪,字寫得也退去了章法,握筆生疏,橫豎撇折用不上力道。提筆忘字,忘詞,偶爾會想不起這個狀態用中文如何表達。中文語言的退化令我深感痛心,決心以後一定加倍補回去。
另一點很重要的是,成長環境生活方式不同。我喜歡的休閑方式是周末跟三兩好友美食作伴,把酒言歡。去party上一通狂飲伴著不熟悉的雜亂音樂一頓狂扭我做不來,覺得是浪費生命。可能因為我在國內也不是夜店咖,最舒適的是跟閨密逛個街吃個飯聊個天兒看個電影,跟一群小夥伴戶外燒烤郊外爬山奧森散步滑雪滑冰,球局牌局ktv局。我也喜歡安靜待在家裡看書看劇,研究做飯,自己做瑜伽。約會的時候我喜歡牽手壓馬路,吃飯電影展覽演出音樂會。跟大多數歪果仁真不是在一個頻率上的。
獨生子女把最親密的朋友當兄弟姐妹,是可以在難過的時候半夜一個電話聊一宿的。是可以半夜兩點一時興起夜遊長安街景山捉鬼簋街麻小的。是結隊工體喊破喉嚨,主場大勝之後地鐵上一片綠。是可以蹲馬路牙子上講黃段子的。是可以一口一個我操你丫可以呀傻逼快叫爸爸。是隨時隨地有貧不完的嘮嗑,分分鐘笑出腹肌的。和密友毒舌賤賤地給我們討厭的人起外號(小s臉). 也可以嚴肅的談人生談理想看星星看月亮,打包旅行硬座火車山路自駕。這叫走心。跟歪果仁在一起的時候雖然挺開心,但是是另一種開心,不是擼串兒火鍋大閘蟹的「此生何求」的爽快。旅行和找室友的時候還是習慣跟志同道合的中國朋友一起。到一個新地兒,我喜歡嘗當地最特色最佳餐廳,探索犄角旮旯的小店。我大學每年都走起大大小小的旅行,偏好自己策劃線路,不喜歡跟團隊或者mission trip。這個節奏很難跟美國同學match,喜歡的美國男生都不能理解我「萬水千山走遍,我是來活一場的」生活態度。也不習慣美國室友同住,鍋碗瓢盆亂放,吵吵嚷嚷公放音樂。她們理解不了我從小養成的對文具的情有獨鍾,雖然five star量大皮薄,但我大學四年堅持用無印良品筆本手寫記筆記。她們不明白我幹嘛這麼看重成績,我得付出多她們幾倍的努力才能考得比她們高。她們也不知道廚房裡瓶瓶罐罐是幹嘛用的,五香粉孜然大料是什麼我真是懶得解釋。每每新get一種亞洲菜式,不請歪果朋友來吃不合適,請也不合適。許多美國人連章魚都不吃!更別提各種內臟雞爪鴨脖豬腦,活活嚇死他們。做西餐我也沒辦法跟他們解釋我對正宗意餐的追求為何非去猴父子買進口意麵醬料。當然了,這絕對分人。每個人生活方式習慣都不同,我跟許多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其實也是相處不到一塊兒去的,同樣因為成長環境生活習慣差異。沒錯不少中國男生也是不能理解那些個所謂情懷,and that"s why I don"t have a bf lol. 雖然政治不正確但我還是得提,留學生們還不是珠三角長三角北方各湊一夥。對於新環境新文化完全就是一個新鮮嘗試的問題,我體驗過了大眾美國模式,過得不走心,於是選擇只交往志同道合的人。我絲毫不排斥歪果友人,特別願意跟各國各民族各宗教友人談天說地交朋友。也有幾個能夠深交終生的外國朋友,倆美國妹妹絕對是我婚禮的伴娘。但我最親的幾個摯友還都是中國人,並且未來找對象也還是想找個喊我媳婦兒,我能用中文給他寫情書的北方爺們兒。(PS只是因為我是豪邁的北方姑娘,不太溫婉可人,口頭禪逼來逼去的只怕南方男生接受無能呀。)
這是個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故事。
------更新分割線------
感謝大家厚愛。時隔一年,我從田納西搬來了紐約讀研。原先我以為我不適應田納西鄉村閉塞無趣的生活,於是申請研究生只瞄準紐約一個城市。在紐約生活了小半年,感嘆 NYC is the most amazing city in the world. 沒有之一。在這裡你永遠不會感到無聊,每個周末都有無數這樣那樣的活動、展覽、音樂會、演出、市集,有逛不完的復古小店,書店,吃不完的餐廳。你還能碰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真的是世界各地意想不到的國家,我還認識了各種混血兒,看到了各種各樣的人生。燃鵝,這反而更加堅定了我回國的決心。紐約這麼精彩,可太容易迷失。
在這裡你可以變成任何人,沒有人在乎,但是你會容易忘記你內心堅持的東西,你想變成哪種人,喜歡哪種生活方式。而當你回過神而來,你不再是你,你已經變成了一個New Yorker. 這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的,「紐約既是天堂又是地獄」 的概念吧。(改天單開帖寫一下紐約這次聖誕回國,北京霧霾瀰漫,我戴著口罩仍感到喘不上氣肺里熏得疼痛。身邊親朋好友都勸我以後別回來了。
正如我說,這是一個冷暖自知的事情。對於我來說生命的長度不及寬度重要,我認為活60歲精彩滿足內心喜悅的一生,比80歲平淡無奇鬱鬱寡歡的一生要值得。那種和最親密的親人朋友在一起哪怕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只默默待在對方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漫長陪伴相持的感覺,勝過一切名譽浮華。我出國的年紀的確尷尬,但這也絕對在個人。對於自我認同感不是那麼強烈的人來說(這不分好與壞,完全看個人成長經歷背景),也有比我來美國年頭還少卻完全融入如魚得水的人在。
我啊,生在中國,生在北京,幸或不幸,這都是我今生的命運呀。我出來看過了外面的繁華,闖出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回家安心做一個平凡而快樂的人,不是挺好的嗎。評論中有說我這樣的經歷算是一半兒一半兒,卻哪都不是。我的確也感到自己經受多年「萬惡的美帝資本主義」教育,尤其學一些西方國家重點糟粕的社科學系,三觀理念和生活方式與國內部分同齡人略有不同。但這並不是無法逾越的鴻溝,留學培養我眾多能力中很重要一點是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回國之後或許剛開始在社會中不太適應,但是假以時日我相信我會過得快樂。
國內目前很多行業都在起步發展階段,恰恰對擁有新鮮理念的海歸來說機會很豐富。我只要隱藏我的研究生專業就行了(笑至於感情生活,在嘗試了紐約式素食約會之後,我更加堅定了我還是最喜歡中國男孩兒!評論里不少說我作的,哈哈你們是不是沒看過「女朋友為什麼生氣」那個問題?
我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戀愛模式。在與外國人談戀愛時我刻意拿著捏著,生怕自己作,但很多時候反而委屈了自己,不能根據心裡真實的意願做我自己,只能通過道聽途說耳濡目染習得而來的一種西方模式來戀愛。實際上呢,很多事情不分國界,國外女孩兒也有一個要求沒滿足就鬧分手的情況。我覺得適當的撒嬌是很可愛很甜蜜的,只要不是無理取鬧就好。在雙方相愛相知相互著想的基礎上,我覺得任何鬧小情緒撒個小嬌都是情趣啊!比如我上文說到我要枕在男友腿上看電視,玩兒枕頭大戰把他踢下床,我沒說的是我同時也會順著腿爬上去變身小惡魔撲倒他呀。我寫那麼多肉麻情書,除了詩詞引用,大部分還都是原創,然後意想不到給他個驚喜。戀愛簡直是我所有靈感的來源哈哈哈,不能寫情詩還戀愛幹嘛。「天氣預報說今天天氣陰轉晴,因為你下午要見我啦 ^~^耶」
「我不太喜歡這世界,但我喜歡你」「感冒了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多想我」「如果你是一塊兒牛排,那我就是胡椒。」
「我要做個詩人,寫風寫雨,寫你寫你寫你。」「我想跟你經歷這奇幻世界的種種冒險」「喜歡你就像賴床,早晨再讓我喜歡你一下下就好嘛 &>~&<""見到你的步驟:撲向你,親你一口,然後捂臉迅速跑掉。」「像懷抱烘乾機里剛拿出來的溫暖的新衣,我就這麼喜歡你。」「聽說舊情復燃等於重蹈覆轍,但因為對方是你,重蹈的每次覆轍我都願意。」「即使你殺人放火,我會替你埋屍。」…………這些情話想抱走的你們儘管抱走吧,反正我現在單身也用不著(攤手)你覺得我矯情因為你跟我不熟啊,想像一下這要是你的心上人另一半總在想法兒設法表白,難道不會覺得ta超可愛嘛?!
你看這些情話用英文說怎麼說怎麼不是滋味!還是得同胞親切喲。遇到問題的時候我會要求雙方認真嚴肅地談一談,表示會試圖理解對方的角度,支持對方的決定,吵架不能過夜,有矛盾要開誠布公地提出來。
我不能容忍和原諒的底線是不忠誠,這點不分國界。可能大家對於出軌的定義不同,我不是針對誰,出軌的都是垃圾。我認為在進入一段嚴肅認真的感情甚至婚姻時像是簽了一份契約,雙方是步調一致經過深思熟慮的。人類對異性產生吸引力這是動物天性,但管得住管不住自己的行動才是人與人的差距。
走大街上誰都會看帥哥美女,但留不留微信電話就看個人了。我是覺得要是真心愛著自己的伴侶,是不會給自己出軌的機會的。不給自己出軌的機會,把火苗扼殺在搖籃里,也就不存在什麼「婚後遇見真愛」的矛盾了。你走大街上一眼瞧對眼兒個人就斷定是你今生摯愛了?所謂「真愛」 還不都是聊騷相處積累出來的,出軌的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啊!我美國妹妹也曾經為了男友手機上有某約會軟體而想過要不要分手。出軌這個事情不分國界,荷爾蒙那點兒心思全世界都一樣。正經過日子的人是不會動歪心思允許自己有機會出軌的,而且真正優秀的人都很忠誠專一。我說這麼多是因為,我承認我的感情路不順是因為沒有遇到對的人,分手的因素其他都是次要,重點是他出軌了。
跨文化/種族/國籍戀愛在雙方同等條件下會困難很多,因為一定一定會面臨許多需要兩個人共同努力去面對溝通克服磨合的問題。倘若遇見對的人,那麼值得為幸福努力。可是如果不是那麼確定ta就是對的人,大多數人還是順其自然,異國戀便肯定沒有本國戀來得輕鬆自如。理性思考下,我還是會首選中國人的。當然啦,西方那個什麼教育使我旗幟鮮明地站知乎女權隊,遇不到相愛的人就不結婚咯,婚姻不是活得開心的必須品,寧缺毋濫才是最可怕的。還是那句話: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自己喜歡哪種就過哪種,我爺爺活到一百歲。謝邀,
誰說中國人都融入不了美國? 題主,你不能把自己的體驗和 其他在美國留學中國人的體驗當成一回事。每個人不一樣。相信,成功融入了美國群眾的中國留學生是有的,我就認識的!
我看樓上好多答主忙忙叨叨地談論到底如何定義「融入"。這個詞確實很難定義。就看一下中英詞典的英文翻譯有 to blend into / to integrate / to assimilate / to merge 四種翻譯都是不同的程度,不同含義。反正,說到移民,國家,族裔等話題,辭彙無法避免含糊,因為這些概念,這些身份的感受和體驗是很主觀的。
假如「融入」的意思是去美國之後忘本,徹底放棄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身份,崇洋媚外模仿美式文化,完全成為一個美國人,那我就贊同樓上觀點,還是不要融入了。
但是這樣定義融入,我覺得實際上美國從來沒有一個成例。就是,移民美國之後當然會發生一些變化,但是我相信沒有一個會徹底放棄自己長輩的祖國。拿我做哩,我是是美國瑞典裔,外公的父母100年前移民美國。我是純粹美國土生土長的,但是我仍然認可我的瑞典族系,欣賞瑞典文化,慶祝瑞典的節日(還由於我的瑞典特徵—藍眼睛—突出)。我的孩子,我也會教他尊重他的瑞典族系。如果他媽媽是華人,我么也會教他尊重他中國的族系。我看鍋很多美國ABC寫的書,他們對「族系」和「身份」的觀點真的很複雜。很多美國ABC認為自己不是完全個中國人,也不是完全個美國人,而是屬於中間的某種"臨界狀態"(liminal state)。記得,每一個人可以同時具有不同的身份。比方說,我同時自稱「美國瑞典裔」、「美國英裔」、「自由派」、「雲南通」、「知識分子」、「知乎大V」、「Matt Hartzell"和「David Rand」等身份。我們都應該有權利自己定義,選擇,和表現我們的身份。
我看到不少中國朋友評價美國長大的ABC華人是「香蕉」(外面為黃種人,裡面為白種人)。我覺得這種說法太無聊了。我很多同學,朋友是美國ABC。我保證他們他們家裡沒有「放棄」中國文化。反正,沒有任何叫「美國文化」的固定的東西可去「模仿」唄!美國文化原來那麼多樣化,你想模仿它,還是得先分清模仿它的哪一個分類!」
題主所感受的「融入不了」他身邊的小伙兒半,其實我也有這種感受。題主,這不是僅是文化差距的問題,這也是內向外向人的問題。我就屬於內向人(INTJ),猜你也一樣,是不是?我告訴你,我作為美國土生土長的,通常感覺我就「融入不了」某一個群體。題主又是青少時期,愛組織小團體,荷爾蒙猖獗的時期,再加上如今社會各種亂七八糟的社交網路時代啊,融入不了群體 很 自 然 !
題主,我給你的建議是:
1)首先,不要操心你的英語表達是否準確。有素質的美國人不會因為你的口音而鄙視你。儘可能多和美國人溝通。找到一些機會和不同的美國人說幾句話—餐廳服務員,超市收銀員,it doesn"t matter。唯一的提高英語口語的方法是練練練,說說說。2)不知道你融入不了的是哪一個群體。如果是「cool kids」群體,那些參加兄弟會,每周去party,約炮的群體,那我幫不了你。但題主,我相信你有興趣愛好,對嗎?要不你去找一些和你有共同語言的朋友?美國大學的學生組織那麼多,肯定有適合你的。美國也有屌絲狗,呵呵呵。總之,要是不說「融入」而說「交流」那我覺得作為世界任何國家的人,去另外一個國家留學,應該和當地人多交流。不需要「融入」,不需放棄自己的身份,不需要變成外國人,但是一定要和外國人交流交流。美國大部分的人是好人,對外國人很歡迎,他們很願意和你交朋友,對中國很好奇。 你可以抓緊留學這個機會給更多美國人分享中國的魅力。要是去美國,圈子全為中國人,一點不動手和當地人交流,那麼我覺得太可惜了,就問你出國幹嘛?在美國玩了這麼多年感覺朋友圈這種東西靠的還是歸屬感。有些白人(舉個例子,並不代表美國人就是白人) 對Asian culture很感興趣,給他/她一雙從中國帶過來的筷子都欣喜若狂。也有些中國人在美國人的圈子裡混得很好,不過一般這些能在美國人圈子裡如魚得水的要麼在美國上過高中或者性格比較外向自己很active。
說說自己的經歷吧。當年在國內上初高中的時候同一屆的基本上都認識,全校三個年級能認識個百分之八十的人。市裡其他學校的也能認識過百人。不是要炫耀或者說明什麼,但是在中國要交個朋友大家能輕輕鬆鬆很快扯淡出不少mutual friend或者mutual experience.
但自從在美國開始上大學之後,自己引以為豪的識臉功能和記名字功能就徹底廢了。Stacie住Stacy隔壁,一起工作的有三個叫Andrew,lab partner至少要介紹十次才能記住她的名字叫Nataliya Nechyporenko,羽毛球俱樂部里的Abhinav認識了兩年至今見面只記得他叫Abi。美國本來就是個文化大熔爐,能記住各種不同國家的名字也是蠻拼的。在老是記不住對方名字的情況下,就跟大街上一個不認識的人跟你打招呼感覺似的,說聲Hi微笑一下紅著臉趕緊逃。
加上文化背景差異太大。人家為了看個super bowl,在狹小的宿舍房間里硬是塞了二十把椅子,order了一個party size的pizza在房間里傳來傳去。倒不是說看不懂football,對於這種拼肉搏技能的體育我實在提不起興趣。跟Asian American還有點共同興趣愛好,畢竟人家父母或祖父母或曾祖父母是從亞洲過來的,後代多多少少會有些Asian culture的背景或經歷。至於其他的就分人了,很多美國人只信任自己接觸過的東西,食堂里出了什麼新品經常有人盯著menu半天然後還是默默的空著盤子走了。大二的時候自己在宿舍里吃了個泡椒鳳爪,兩個roommate一開始還好奇的問我這是什麼,聽到是雞爪後一個一直ewwwwww了一整晚,一個都freak out到趕緊逃出宿舍。不過有些美國人就什麼都敢試,大膽程度請參照貝爺。
自從大三之後,就基本放棄攻進美國人的圈子了。有幾個closed friend的美國朋友,不少還是Asian American,其餘的大多都是中國留學生了。
畢竟叫馬雲爸爸或者思聰老公的時候,美國人來句 "Congrats" 也都很難回應。1. 很多中國人都能"融入"美國環境. 首先看你自己什麼個心態, 我感覺隨緣就好是一種很好的心態. 談得來就多談兩句, 談不來就少談兩句, 不要強求去迎合, 要不然自己活得累. 其次要看你怎麼定義融入, 前面兩位仁兄還是仁姐說的很好, 我就不在畫蛇添足的啰嗦了. 最後, 你要相信你做不到的事情不是說別人做不到. 理解別人的文化vs擁護更適合自己的文化vs交朋友是不一樣的, 前者只需要你了解始末理解傳統習俗, 中者你讓你在各個文化熏陶下選擇自己更有靈犀的, 後者是尋找結交到真正的交心朋友的.
2. 共同的地方. 共同語言就是你們之間能夠多交談的點, 這個點多了, 平日里自然就更容易搭話. 共同經歷是你們之間曾經有過相同的經歷, 這個經歷多了, 自然感情關係更密切.一起在一個團隊工作過, 一起在一起比賽過, 一起追過某一部電視劇等等這樣的經歷會讓你們更容易靠近親密.
3. 走心. 對於愛情和友情, 真心都很重要重要,因為只有真心相待才會換來真心. 可能這樣說有人會感覺矯情, 但是我感覺: 你想要人家真心相待, 那麼一定也要對人家真心交朋友. 遇上新朋友之後不妨大方一點介紹自己的背景和喜好, 然後反問關心一下他們. 分享自己的背景和有趣的經歷有兩個好處, 第一呢能讓他們了解你, 對你產生一種熟悉感, 也給你一個機會了解了解他們. 第二呢分享有趣的經歷會讓別人對你產生興趣, 也給大家一個和你尋求共同點的好機會. 也不一定要害怕分享見解看法, 或者分享自己的困難.
4. 多少人來了美國之後從來沒有看過美國報紙, 不怎麼用FB, 不聽新聞, 不看SNL, 不讀本土小說, 不看documentaries...久而久之, 生活在美國的他們和美國人其實是活在兩個有不同信息組成的世界. 沒有說誰對誰錯的意思, 只是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解釋為什麼不相容, 或者談話說不到一起去的原因. 我和我朋友很喜歡DNC-deep nigh conversation. 深夜裡一起學習啊或者hang out的時候會開始說一些或嚴肅或秘密的事情也會分享心路歷程, 探討時事話題, 說一說小時候和父母最大的衝突, 自己身邊流逝過的生命, 今後結婚生子, 如果有一天做不了以後想做的職業事業有什麼plan b...這樣的對話是鏈接我和我好朋友們最棒最棒的地方. (這些朋友都是歪果仁)
5. 我們無論怎麼努力, 總是有著不一樣的童年和不一樣的文化. 就拿火影忍者來說, 遇見個火影迷了吧, 嘿所有的名字人家是英文的咱是中文的(有一次和一個朋友講我對大蛇丸的看法沒累死...誰都對不上, 隨後就是: Orochimaru他同學, 就是那個白頭髮的, 哎對對對!...然後他徒弟, 不對不是戴眼鏡那個...). 對於那些敏感些的話題和歷史, 我們的看法觀點更不一樣. 可是這些不同的地方, 也是讓我們相處有趣搞笑的地方, 讓我們互相更夠學習地方, 也是能讓我們看展眼界, 換位思考, 更加豐富自己的認識的開始.
===
我想補充強調的一點是沒有一個人的經歷是一模一樣的, 我們每個人留美的路和我們自己身處的環境(西部vs南部), 我們自己的性格(內項vs外向), 我們所擁有的思想(保守vs開放)等等都塑造了我們每個人相似卻又及其不同的經歷. 對於我來說, 想想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很重要. 我想的比較簡單, 就是想找會理解我支持我的朋友: 想要能有一起說說未來說說現在的夥伴, 有一起分享見證人生大起大落的人. 朝著這個目標去走, 珍惜那些欣賞我鼓勵我讓變得更好的人, 愛著那些可以因為政見不同吵架生氣也可以因為喜歡同一個音樂劇看的哭哭哭哭的人. 他們這些人有著不一樣顏色得皮膚, 不一樣的家庭背景, 不一樣的思想教育, 但是他們都是真正得朋友. 因為他們是朋友, 所以他們會聽著我認真解釋為什麼看爸爸去哪兒我會哭, 就好像我聽著他們告訴我說spongebob第一部電影怎麼回事, 也會一起批評white supremacy和western imperialism. 因為他們是朋友, 所以他們會尊重我的文化和我特殊的經歷.
因為我要的是一種經歷, 所以文化的融入成為了一種我和別人友誼建立之後的一種附屬品.
還想補充的是人沒有相對的, 說白人都自大都看不起中國就好像說中國人都迂腐都沒骨氣一樣, 還是應該看看這個人的思想啊平日里的行為啊, 而不是看皮膚.
每次回國都會遇到問我喜歡中國還是喜歡美國的人. 我小時候最煩這樣的問答了, 因為對我來說, 兩個國家沒有可比性: 你有一個很愛你的媽媽, 她可能不夠漂亮, 沒有很多錢帶你玩, 也有很多你不認同的想法, 但是她在努力的改變自己, 她生你養你, 她是媽媽; 長大後你遇到了一個很疼你的阿姨, 在沒有媽媽的日子裡, 這個阿姨帶你幫助你給你教育, 她比媽媽打扮得時髦, 她比媽媽的想法前衛, 她是阿姨. 你說哪個人會問你說, 你愛你媽多還是愛你阿姨多? 中國是母親, 她有她的美, 美國是阿姨, 她又她的俏. 媽媽和阿姨都有缺點, 但是因為他們對於你的意義和照顧, 你都愛她們. &<3
@Brian 中國人在美國為什麼融入不了當地人群?文化間的隔閡你們到底怎麼理解? - 知乎
Thanks for your answer. I am translating it into Chinese for other audiences" convenience.
如果你想交美國朋友,那麼這些是通用的:
·笑口常開
·以一種輕鬆的方式問候朋友,並請他們談談自己
·講搞笑的故事
·別抱怨,除非你(以一種)搞笑(的方式)
·適當自嘲或捉弄別人
·上Reddit
·觀看足球、籃球、棒球或者曲棍球,並且有自己最喜歡的球隊。
·在對話中善於提問,然後仔細聆聽
·避免問私人問題,除非你告訴對方不回答也可以
·多刷喜劇,說話的時候更加幽默,別太嚴肅
·留給別人一些私人空間
·常開笑口
·去沙灘上,曬出黝黑的膚色
·穿人字拖
·喝啤酒、葡萄酒、或者你自己想要的酒精飲料
·喝咖啡
·聽嘻哈樂
·玩一些電視遊戲,尤其是瑪里奧賽車
·去健身房
·溜冰或者滑雪
·吃漢堡,burritos(一種墨西哥食物),燒烤、巧克力曲奇餅,炸薯球,披薩,雞肉和華夫餅,科布沙拉,等等
·買一輛車
你不用把這些全看個遍兒;選一些自己可能喜歡的。實際上,這些都是概而論之的東西,但是這些愛好會讓你與美國人有一些共同點。如果你對其中的任何一點有疑問,請留下評論,我將會進一步解釋。
事實上,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對假設進行檢驗。比如,這個問題假設問題(指「難以融入」這個現象)是文化障礙引起的;但是我覺得與文化相比,這其實更多是性格的原因。讓我們假設,來美國的大多數(中國)學生都已經經過了很多年艱苦卓絕的學習~他們往往比一般的美國人更加嚴肅,有雄心,也更內向。如果你又嚴肅又內向,那麼無論你進入任何一個新的群體,都會難以交到很多朋友。
所以,不要因為自己不理解美國文化而絕望。我見過一些中國(和來自其他國家的)人結交了大量的朋友,儘管他們初來乍到,英語也不咋地。這只是因為他們到哪兒都很歡騰。
I agree with you that this comes down to personality more than culture. And I personally believe that it is also very , very, very important to be 真誠的(don"t know how to express this precisely ). Americans, Chinese, Africans, Europeans, Indians……Cultural differences do exist, but we are all humans.
個人同意這更多的是與性格有關,而不是文化。並且,我覺得真誠也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美國人、中國人、非洲人、歐洲人、印度人……文化差異的確存在,但是我們都是共同的人類!
Also please smile at some aggressive comments I have invited an American friend to zhihu and he has been receiving similar comments all the time no matter how hard he tries to "assimilate" into this community.
事在人為,從哪來的人都能融入美國。
我不但沒感覺自己在美國社交上有什麼障礙,而且在朋友圈裡我還經常扮演頭目、謀主、或規則的制定者。比如在軍校的時候,我集合志同道合者創立了一個近30人的兄弟會以暗中對抗當時學生幹部的不公。我絲毫沒覺得美國朋友不能交心,軍校原則上不讓組兄弟會,但並沒有人去告密。兄弟會的組織文化很好,現在都已經傳到第4代了,沒有隨著我們畢業而解散。各奔東西的我們沒事還經常在大群里閑扯,前幾天部分組員還就近聚了一次會。
我覺得能不能融入,先問問自己是否有此意願,再問問自己願意為融入美國做些什麼?就像某些人一樣在美國不想入鄉隨俗、不想學英語、平時只和母國人在一起還納悶為什麼美國人不能像自己母國人一樣和你來往,這很明顯不是美國社會的問題。某些答主說還是和中國人在一起更得勁兒,這說明你內心裡還是不想融入美國社會。「融入」這個詞,本身就有一個「文化可塑性」的潛台詞。
但一定年齡之後,學習任何新事物的邊際成本都在直線上升,融入已經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因為你不能否定和改寫自我的過去。
當然,不排除一些極端的嚮往西方文化的中國人堅持融入,但仔細觀察,他們的融入過程很少是細水長流的過程,反倒非常有可能異化成雙重的極端:極端否定中國的一切,並極端肯定西方的一切。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反人性的,是一種文化上的「自食」現象。
因此,對於大多數不再具備太多文化可塑性的國人來看,所謂的融入,實質上只是在不同的文化差異間尋求一個自我的平衡和定位的過程罷了。實際上,正是這樣的尋求平衡的努力促成了唐人街的興起。
而對於擁有專門技術和具備一定教育程度的人才來說,融入從來都不會是一個問題:因為西方文明會主動擁抱他們。他們自然就會有各種高素質的當地朋友,自然會受到各類社交活動的邀請——甚至很多主角就是他們自己。他們甚至自然就會得到西方異性的青睞。對於這些人才來說,根本不用攀爬文明隔閡的山峰——因為山峰會主動彎腰,邀請他們攀登。
總之,很多時候,我們應該在正視差異和差距的基礎上,對照自己的條件來綜合看待融入這個辭彙的內涵。而對於知乎上大多數留學生來說,融入學業,是比融入文化更合理的選擇。就別說美國了,當初去北京的時候,我也沒融入
主要是關心的東西不一樣,文化也不一樣,以至於和美國的主流人群無法溝通。一起吃飯,要麼你說你感興趣的,他們不感興趣。要麼他們說他們感興趣的,你可能都聽不懂。我知道一些人專門去學一些白人感興趣的東西。但是也收效不大。你比白人強,他覺得你變態(類似於我們讀書時候看待那些讀書讀到三更半夜的其貌不揚,沒有朋友的學霸的心態)。你不比他強(還不是比他弱),他就看不起你。你能搞定幾個同事,不代表你能搞定你們公司的高管。即便你能搞定公司的高管。也不見得你能搞定華盛頓,紐約的old money。北美IT行業職位最高的華人,陸奇,是另外一個華人楊致遠提拔的。在白人和印度人手底下,他不可能到這麼高的位置。楊致遠的雅虎陷入困境的時候。也沒有白人,猶太人的關係來救他(這和Zuck的Facebook 還處於扯淡階段就有大把風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到底今天支撐雅虎的還是楊致遠當年拉來的華人關係--孫正義和馬雲。這裡的楊致遠還不是第一代華人呢。你想想第一代有多難。
相反一些前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比大陸的中國人要西化的多。比如印度的中產階級如果不會說英語,即使在印度,也是沒法生活的。對他們來說,很多領域,不讀英文的書,就沒書可讀了。你能想像兩個中國人不說英文就沒法交流嗎?中國的華為低調做人,被美國百般防範。印度的企業搞簽證作弊當人販子,惡意收購西方企業都沒人管。我想就和中國人被西方社會的排斥有關。理由很簡單,一個windows系統,你非要在上面裝mac OS 的軟體,你覺得合適嗎?你覺得能好用嗎?
有個很常見的現象,某某說:我不喜歡美國,怎麼辦?主流聲音蜂擁而至:你就是英語不好,你就是不會social,你就是沒有好好融入美國這個sooooooooooo自由的社會。
Excuse me??!!為什麼有人可以不喜歡動漫,有人可以不喜歡看書,有人可以不喜歡健身,但是我們卻不能不喜歡美國?就因為我們來了美國?
我們來美國是為了讓自己喜歡上美國,融入美國嗎??不是,我們來美國,一,留學,是學知識來的;二,工作,是提升專業能力來的。什麼時候開始這些正事給忘了,來美的主要任務變成了多出去玩,交傳說中的美國朋友,完美的融入到美國社會中?
留學的過程中,工作的過程中,會見識到美國人是怎麼處事的,了解到他們的習慣,觀念,覺得好的就納用,不好就無視。和平共處就好了,文化的隔閡有那麼重要嗎?來美國的任務是消除文化隔閡嗎?把學習搞好,工作做好的時間都不夠,誰還有時間管我要怎麼消除鄰居白人大媽和我之間的文化隔閡。更何況,底層操作系統與軟體確實不兼容,這種情況怎麼辦,當然是操作系統改裝合適的軟體,軟體到其他合適的操作系統中去啊。一別兩歡。
說這些並不是說應該帶著抗拒融入的心情在美國生活。只是說如果了解接觸下來,個人是不喜歡美國主流文化的,那就放下吧,何必勉強。沒必要非得融入。在這個千奇百怪的大社會裡,保有自己原生的文化根基,不好嗎?
那些來美國是為了定居的人們,請忽略以上。^_^
我覺得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是:平等,自然,開心。
如果交往雙方(個人/團體)都能感到這些,那麼不管是中國人外國人,富人窮人,南方人北方人,很容易就可以聊到一起,玩到一起。
為了追求融入而融入,在心理上就會感到不平等和不自然。
**********廣告分割線~~~歡迎參加我的Live :D *********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首先你得定義一下什麼叫做「融入」。
美國本來就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有著不同的族裔聚居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成長環境,大家掛在嘴邊,引以為自豪的,本來就有一個「多元化」,這個社會有那麼多的各種文化的課堂,那麼多形形色色的培訓班,隨便找一個中等大小的城市,你都能看到若干的中餐館,壽司店,泰國菜,中東超市,跆拳道館,拉丁舞培訓班。。每次帶著孩子跟老美孩子玩,老美家長都很羨慕的說:你家孩子會兩種語言吧,真棒。。為什麼你要放棄你的文化而去「融入」呢?
融入?難道非得變成一個黃皮膚的白人或者黑人才叫融入?
有些人想的所謂融入,可能是世界大同一樣的融入,各行業各階層的人口都自然而然的依照族裔人數比例分布。但這怎麼可能,大家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傳統都不一樣,別說美國了,即便是在中國漢族一家獨大,也分出無數的同鄉會,同學會,×商會。。
在我看來,當你接受這個社會的制度和規則,你就融入了。當你學會「尊重」和「平視」的時候,就融入了。當你有意識的把垃圾分類丟掉,而不抱怨這樣太麻煩的時候;當你關心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政策區別,並發聲投票的時候;當你面對沃爾瑪的收銀員露出笑容,而不是面無表情的時候;當你開車經過小路,減速為行人讓路的時候;你就融入了;你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而不再格格不入,心懷怨氣的時候,你就融入了。
不要以為這種「融入」就很簡單,當年我在餐館端盤子的時候頗有感觸:很多華人,不分年輕與否,也會彬彬有禮,但流於形式,當他們說謝謝的時候,眼睛多半還在看著菜單,而老美說謝謝的時候,多半會抬起頭看著你的眼睛說。。一點細節,說明了真心與否。。說明了你是否真的接受了美國社會的價值觀。
換句話說,在這個細節上,當你依然抱著「唯有讀書高」的中國價值觀在美國生活的話,哪怕你說的一口好英語,談起football來頭頭是道,你也依然沒有融入什麼,你還是一個典型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公民」而已。
更多的美國生活經驗和故事,發在微信公眾號里,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shenghuozaimeiguo」或者微博:安居在美國的微博對於很多留學生或移民一直掛在嘴邊的「融入」這個概念,我始終感到很困惑。如果你所定義的融入是和美國人一起開party,聊美國明星,橄欖球(在加拿大是冰球),那麼按照這個定義,其實我始終沒融入過中國。我不喜歡去KTV,一堆人的飯局,到現在為止不知道白百何是什麼人,對擼啊擼和明星八卦完全不了解,別人聊這些話題的時候我也是一臉懵逼啊。
也許我這樣的人在比例上是少數,但是在數量上並不少。我的好朋友至少都是和我有共同興趣愛好的,或是喜歡歷史文學,或是喜歡社科政治,或是喜歡世界各地的風土文化。能聊加拿大選舉或者中國政治,能聊希臘羅馬或者先秦諸子,能聊荷馬史詩或論語,能聊冰火,權游,誰新出的小說,一起罵川普。平時可以偶爾一起吃頓飯,去國家公園野營,沙灘曬太陽,假期願意陪我去世界各地旅行。這樣的朋友無論在中國還是加拿大,還是在來自其它國家的任何一個族裔的移民裡面都不難找,而這樣的朋友只要有幾個,我就覺得很滿足,很幸福了。我從來沒有想過為了所謂的「融入」而強迫自己去了解明星八卦,冰球,動漫這些並不感興趣的事情。如果別人對我喜歡的事情都不感興趣呢,那也沒關係,平時聊聊學校的學習,吐槽一下禿頂的教授,聊聊前男友女友的情史,再各自聽對方講講自己不太了解的東西,偶爾一起吃頓飯打打撞球,保持一個淺層次的交往也很好啊。我覺得來到加拿大最大的好處就是自己的生活和別人有了界限,少了很多人情和價值觀的綁架。如果硬要「融入」進自己完全不感興趣的圈子,那豈不是完全沒有出國的意義了。
當然,這些想法有著很深的個人因素在裡面。但我覺得知乎上和我關注相近話題的人應該也是有相似性格的。最關鍵的是,如果你喜歡呼朋喚友,喜歡熱鬧,喜歡和人不分彼此,喜歡每天打麻將,打牌,k歌的生活,那中國的小城市就是最好的地方,為什麼要出國呢?至少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願意出國生活,就是對國內的氛圍感到不舒服,或至少沒有特別喜歡。人生這麼短,要抓緊時間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費盡心思「融入」自己完全不喜歡的群體,我實在不知道它意義何在。
最後,如果你是留學生,且打算上完學回國,那去想方設法的和美國人一起開趴就更沒意義了。就算是中國的大學,每天泡圖書館健身房參加社團活動,和每天打牌擼串唱k八卦明星比起來,哪個對未來更有幫助?花那麼多錢出國,不把時間用在好好學習上,而是整天琢磨怎麼融入外國人的party,你到底留學的目的是什麼呢?
因為一個人很難融入你不屬於的那個群體。美國人也是各種各樣的,在中國你也不是和所有人都玩得來吧,所以到了美國是一樣的,找你自己玩得來的那群人就好了。
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就是美國人,坐在教室外面等課的時候搭訕認識的。Business Law Class,她選修這個專業,主修政治學。當時她手上捧一本書我看title很有意思,就跟她聊起來了。後來發現我們真是太聊得來了,什麼都能聊,經常一起看完電影她載我到停車場取我的車or我載她到停車場取她的車,然後坐在車裡能繼續聊一兩個小時。現在我回國大半年了,我們經常視頻或者簡訊。前兩個月幾乎是我最down的一段時間,她天天陪我聊,算是遠程支持。天津大爆炸的時候我早上6點接到她電話問我說聽說北京離天津很近,你有沒有事。
我和我房東一家人關係也很好。每次回美國的時候房東老太太都幫我打掃了房間鋪好了床,洗手間準備好浴巾地上鋪了地巾。我經常和房東的兒子就一些問題討論,有時候我說服他,有時候他說服我。他們家的貓喜歡我勝過喜歡主人,每天晚上跟我一起睡;他們的狗,只要我天黑出門一定會跟著我保護我,我每天放學回家很激動的跑出來迎接我。
我還有一個mentor,現在也保持著常規的聯繫。他有時候會推薦幾本書給我,閑聊的時候聊電影,聊市場,聊投資;前段時間問我中國股市什麼情況,他們現在有點不敢進;我的想法或者我知道的我都說了,對方並沒有表現出對中國的不屑,最多就是不理解,尤其是當我提到「國家隊」的時候。
我沒有和他們聊過中國政治,有毒食物;不需要貶低中國;我們討論新聞的時候情緒穩定,觀點有理有據,就事論事。他們有時候贊同中國的狀況,有時候不贊同。有時候我批評美國的一些制度,他們有時候同意有時候反駁;有時候我讚揚美國的某些方面,他們也會說其實事情沒有我想的那麼好。
但是我從來沒有參加過那些喝得爛醉不知道和誰滾到一起的party;我們學校籃球很強但是我一場都沒有看過,也沒有看過橄欖球沒有看過棒球。要說我是不是融入了美國,我覺得不一定是,因為那些cool kids做的事情我都沒有做過。但是我是不是在美國有一群很好的朋友,他們是不是會把我帶進他們的圈子,我也覺得是。
這個情況和我在中國的人際情況是一樣的,我沒有大批大批出去high的朋友,但是三五個好友,大家有共同的話題共同的興趣,就很好了。
我一直覺得沒有能不能融入某個環境或者某個文化,只有你能不能找到和你玩得來的人。P.S.要說起來,其實還是有隔閡的:我堅決堅決堅決不吃藍芝士,再高級的都不行,謝謝。中國人談融入美國,老墨直接把美國變成墨西哥
美國確實好,但是生活不會像在國內那樣「有滋有味」。什麼叫「有滋有味」呢?就是當你工作累了一天下來,和同事或哥們兒在路邊攤烤串喝啤酒聊娛樂政治八卦侃社會百態人生的那種津津有味。這個國家每天發生的大部分事情跟你沒關係,或者說你沒感覺。因為你不在主流文化裡面,你的生活缺乏營養。離開從小長大的環境到另外一個文化圈子裡面去的人,很難在新文化圈子裡融入主流文化,哪怕這個人外語講得再好。
我來美第三年,從開始入學的興奮好奇到實習遭遇不公的委屈心酸,到後來工作時的苦悶孤獨,隨著時間的推進心境變化很大。我的英語已經算不錯的了,但這遠遠不夠,深層的心理動因和文化根基不是辭彙量和語法能夠輕易解決的。我自己在一家公司(Forbes top 30)工作的時候,一天下來應付各種場合各種談話,最終回到家的疲憊感是我以前在國內工作的5倍。
作為一個外國人,你做出的種種努力到最後只是為了和美國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第一,大部分老美對你或你的家鄉興趣不大,禮貌上表現得有興趣,實際care的人很少。我還碰到不少期望你說中國不好的,以迎合他的心意。我有一個中國同事還真是抓住這一點快(拍)速(馬)融(求) 入(榮)的。此人英文有困難,我心念大家是同胞,幾次主動幫他,但是人家不領情,從臉的方向到鞋頭的方向都是對著美國人,不分場合抓住各種機會貶低中國,拿CCP開涮,把國人生活水平描述的如70年代。同胞還愛秀自己的幽默感,用西方的諷刺包裝中國的內容產生笑果,這種笑料對於不了解中國的老美來說,幾乎就等於中國的全部。我尷尬的坐在那裡,感覺臉脹得通紅。我說:「我看到的中國不是這樣的,我認識的中國人不是這樣的。」 同胞扭過頭:「是嗎?那你幹嘛要來美國?在中國待著不是很好嘛!"在部門同事們面前,同胞響亮的給我打臉,非常自豪。當然,他感覺自己確實「融入」了。每當美國同事對他說類似:"Men, you should be able to get a green card. You are one of us. "的話,我都能看到他受寵後得意的樣子。
第二,大到工作方式方法,小到文體明星,都是該你學的。美國人的文化霸權主義是我見過最嚴重的,有時真會在你身上找優越感。我曾經由於不知道他們90年代一部經典卡通片及裡面的角色而被嚴重鄙視,不是開玩笑的哦,是真的批評你無知哦,我也解釋說,我們小時候中國沒有這麼多好萊塢電影,對方一幫人當然很同情的看著我這個第三世界來的姑娘。我當時的心裡是一萬隻草泥馬,你們這幫鬼佬看過《霸王別姬》嗎,看過《活著》嗎?這麼經典你們也不知道啊,美國之外還有一個世界啊親!知道這點東西算個屁啊!
第三,你說著他們的語言,按著他們的邏輯,學著他們的態度,然而大部分美國人沒有系統學習過語言,不能體會這其中百折千回的艱難,東亞語系與英語的鴻溝也遠遠大於其他語系。所以你的努力很容易被無視,你努力的結果被視為理所當然,你要是用詞不當或者說錯了,他們誤解你無視你,那苦悶的主要是你。只有當你和對方很熟的情況下,他才會go out of his way去理解你這一點:當你說外語的時候,你說的話不能完全代表你這個人,而且你說錯了你自己也不知道。
第四,他們都活得那麼理直氣壯,而你卻只有小心翼翼。為什麼?如果你放開手腳,你就增加了由於種種原因被誤解或者交流不對等的概率。你一個人面對一群人,出了問題首先是你反省自己哪裡不對,老美當然理直氣壯,人家的地盤嘛。而且他judge你是也放在心裡的,你很難為自己正名,這種委屈大了去了。而且這種discomfort是雙向的,老美跟你交流是要get out of his comfort zone的。所以工作場合如果要交任務或者要提拔,要是你你是不是首先選你comfortable的人呢?為什麼華人工程師難得到提拔?為什麼華人工程師這麼悶?難道他們不知道多交流多發言的重要性嗎?為什麼印度人能夠stand out? 我相信很多華人的硬實力在阿三之上,可是軟實力(價值觀語言文化)的改變比硬實力要難多了。久而久之,習得性無助養成,疲憊無力,自己都對自己不滿意,這是「長期客居他鄉給人造成的外在精神缺憾。」
也許你會說,沒關係,大家只是來工作掙工分的,be professional,沒必要走心。但你要知道,一個人自我的很大一部分,或者說他的真我,長期發揮不出來的時候,其實很痛苦的,這時你會開始質疑自己,迷惑失落,忘了初心,也記不起這個國家最看重的精神。
吐槽完了,最後想說一句的是,人在國外是真心希望祖國好,不是為了漲臉,而是真心希望中國能為她自己掙口氣。最怕的是,異鄉永遠是異鄉,而故鄉也變成了異鄉已在美國生活幾年,首先融得入的定義是什麼?
如果能一起做朋友就叫融得入的話,那麼我覺得很多華人還是融得入的。雖然我曾聽過身邊的一些華人女生說,不喜歡和美國人聊天,因為大家的娛樂方式都不一樣不知道聊什麼。說話的時候還要努力想英語的各種表達,不能像和中國人一樣暢聊。我覺得除了語言障礙,更多的是性格問題吧。如果說和美國人交朋友算是融入的其中一種的話,那麼我聊聊我的自身經歷。我的英語和美國本地人差距很大,但勝在性格開朗愛笑,(其實就是愛說話)所以還是和一些美國人做了朋友。我覺得前輩 @李星河 總結得蠻好的。很多美國人對中國的態度確實如他所言就是:
1.對中國不了解、不感興趣。2.對中國有一定了解,信息來源主要是西方媒體,認為中國什麼都不好,交流的時候優越感油然而出。所以交朋友這事其實是雙方決定的。能有共同愛好當然最好,沒有的話也沒關係,只要對方是個思想開放友好的人也一樣很容易成為朋友。假如你遇到的美國人是以上這兩種人之一,坦白說真的很難做朋友,而且完全不是你的問題。我英語寫作2的課有個Group project, 其中負責電腦打字的白人妹子在輸入完了大家的建議後循例問了下組員還有什麼建議要加的。我當時剛好有個點子,然後說了,她看了我一眼直接無視我。你說和她這種人如何做朋友?不做也罷了。
還有有次在人類學的課上,旁邊一個男生在用電腦上網然後看了一些香港的新聞,轉過頭對我說,你們的政府很壞哦,香港明明想要獨立,你們卻不讓,很沒有人權啊。不好意思,我和這種人也做不了朋友,立場不同溝通有障礙。以下來說說能做朋友的人,他們必然都是懂得在敏感話題上保持沉默,懂得剋制自己,學著尊重至少表面上表現出尊重對方的人。(不像某些美國人表現出來的優越感很強)和這種人真的很容易成為朋友,如我身邊已成為朋友的美國人為例。
其實所謂的文化差異鴻溝並不是那麼大,所以不一定要聊橄欖球美劇什麼的,因為我發現很多美國人也不關心體育也不天天追劇的。我在國內從來不看電視劇和足球籃球賽事什麼的,一樣交了很多朋友。
我現在的朋友很多都是白人妹子,其中一個我們兩人整天聊的內容除了作業外,基本都是吃喝玩樂和男女之事了,反正濃濃的都是腐女的味道。兩人下課一起去吃午飯,在家的時候也經常發信息聊天,有時周末也一起出來浪。聊生活的悲歡哀樂和夢想,感覺生活回到了高中時代。但兩人從來不聊政治這種敏感話題,中美兩國意識形態太不同隔閡太深,很容易友斷。這也算是兩人很有默契的禁忌。吃喝這方面我們是有點不一樣,但是我們還能做朋友最大的原因就是彼此能將就下對方。比如我們這次去吃中餐,那麼下次就一起去西餐了。這就是前提,如果在吃這方面斤斤計較確實很難成為朋友,所以交朋友完全看運氣,自己肯將就對方也肯將就才行。如果你對西餐完全沒法忍受,或許對方對亞洲菜無法忍受,太難做朋友了。
玩樂差別其實沒那麼大。現在冬天來了,她喜歡滑雪,我在國內從來沒玩過,所以可能沒那麼喜歡,但是我自己也蠻好奇,所以也想試試。但平時玩的都是大家都喜歡的項目,如一起看看音樂會,喝喝下午茶,逛逛街買買衣服,去有趣的地方逛逛什麼的。我覺得其實和我在國內和朋友的相處模式差不多。最大的差別可能就是她不唱K了,但我在國內也沒經常去唱K,影響不大。很多人把留學生交不到本地朋友歸咎於留學生自身。其實不盡然,因為我在大學裡發覺很多美國人之間也不怎麼交朋友的。他們平時見面也就是打聲招呼,然後下課就匆匆走了,因為大家都挺忙的,除了學習外很多人還兼職了,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或者覺得有必要去花時間交朋友,他們交朋友也很隨緣。除非有group project就聯繫多一些,但能深交的也很少。我覺得有時運氣和時機比較重要,然後就是懂得抓住機會了。我和我現在的好友就是這樣認識的,我們是同班同學。她有次主動走過來和我說我穿的衣服很可愛,然後我們就聊了一些衣服的話題。然後她問我能不能互留一下電話以後可以討論下作業。既然她主動問了我電話,後來我覺得該我主動了,於是我就約了她周末出來玩。然後就做了朋友,其實兩人能做朋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的性格非常好非常有耐心。比如她說的一些東西,我不知道是什麼,她就會Google找圖片給我看。或者她說的一些網路語什麼的我不懂,她就會努力換一種簡單地表達方式讓我容易懂。也許換成其他人會覺得太懶得解釋了,所以還算了吧也是情有可原的。交朋友真的和愛情一樣需要緣分,運氣和包容啊,因為也許很多人會和你打聲招呼但很少人會問你拿電話號碼,或者給一個讓你走進她的生活的機會。而且對於作為外國人的你有不懂的東西,她也能夠一直耐心地跟你解釋。遇到就珍惜好了,遇不到就算了。
但是我不得不說我最走心的朋友還是一個中國妹子。她知道我不是很會做飯,所以經常做飯帶來學校給我吃,而且她做菜超級好吃。很多美國人有時對自己父母都未必有這份體貼和細心,更別說對朋友了。中國朋友最讓人感動就是他們身上流動著的樸實情感,那種願意對朋友好,照顧朋友的無私精神。美國人很多都比較講究個人主義和獨立精神。和美國人做朋友確實蠻有趣,體驗到了不同的異域風情,但有機會還是多交幾個走心的中國朋友吧。美高小鬼一個。
壓根不在乎融不融入。原因很簡單:我在國內也沒融入,對我毫無損失。
在國內的時候周邊也沒什麼朋友,我所喜歡的東西周圍也沒人喜歡。在美國好歹可以和拉丁與文學老師吹水,普通美國同學一樣聽不懂我喜歡的東西。
實際上與融入正好相反,我有時還會刻意保持距離,比如到今天為止我的英語口音都沒有美國化(當然也不是中國)。
當然也有愛好沒有辦法在美國達成的,比如下圖:
其實融不融入以及融入的方式和自己性格有很大關係,我也見到過到了美國來就不和中國人說話的中國留學生,個人不評論這種行為。之前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討論什麼叫「三觀不合」。有人答:三觀不合不就是「這麼巧咱們對一件事的看法一樣」嗎。我深以為然。
同樣,所謂「融入當地的文化」,在我看來無非也就是你跟當地人「哎呀這麼巧咱們能說一樣的語言然後愛吃的食物愛看的電視劇愛聽的音樂喜歡的明星討厭的政客竟然一樣哎,我對這麼多事物的喜惡和關注的話題跟你們差不多所以讓我加入你們的團體吧」。
具體到「融入美國(當地的)文化」的體現,那就是你也一樣喜歡BarParty,知道Wendy"s的漢堡比麥當勞好吃,清楚Taylor Swift換了第幾任男朋友,吐槽白思豪這個娘炮為什麼吃披薩不直接用手抓,惋惜洋基隊在季後賽3-0領先的情況下被紅襪逆轉,漫威 VS DC英雄如數家珍,在萬聖節把自己畫得跟殭屍一樣等等等等,你對這些事物的認同度跟你對當地文化的融入程度成正比。然後回答一下問題:為什麼中國人無法融入當地文化?
答:因為有那麼一部分接受了多年本國文化洗禮後的中國人無法(強迫)讓自己愛上這些文化。你跟當地人有著一樣的生活習性,宗教禮儀,思想覺悟,再發展出對事物共通的喜惡的前提是,你得真心地接受這些東西,然後才會跟當地人一樣去關注,最後在看待事物方面擁有一樣的「同理心」。而一個人對本國文化認同度越高,接受洗禮的時間越久,越難融入他國文化。你怎麼讓一個吃著川魯粵淮揚閩浙湘本幫的中國人去care哪家漢堡的牛肉才是正宗的Angus Beef,怎麼讓從小看黑髮白衣女鬼恐怖片的中國人對走得比我爺爺還慢的殭屍感到興奮。真見到一個殭屍我特么能掏出敏感詞然後尿丫一臉好嗎,恐怖刺激個屁啊。你怎麼讓一個在江南水鄉從小見著小橋流水長大的中國孩子對美國的townhouse建築群產生共鳴,怎麼讓從小讀著「俠之大者」長大的孩子認同美國的世界警察角色。既然不喜歡,那你就沒辦法跟美國人在townhouse里吃著漢堡看著The Walking Dead討論劇情順便在廣告的時候罵兩句GOP的ads做得真他媽爛。
當然,你不能說所有中國人都無法融入,其實那部分真正已經完全融入了的中國人你(幾乎)沒機會接觸到,他們都跟當地人打殭屍去了,你所能接觸到的(包括在知乎上)都是在兩國邊界徘徊的人。這大概是80後左右然後留學或者移民美國的中國人的情況吧,對某些事物/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可以產生關聯,但無法大範圍地真心接受。這些人是「不想融入」。如果嚮往美國文化但因為語言障礙,那才是「無法融入」。
也許90後、00後甚至10後在今天漢文化被舶來文化大面積侵蝕的情況下會更自願地去融入吧。我的小表妹就是個例子,94年出生來美國留學才1年,天天Party,參加遊行,看美劇,她是真心喜歡美國文化,對美國認同度極高,所以來了不久英文進步神速,雖然口音明顯但也能侃侃而談毫不怯場,如果你看她的Facebook照片和言論你會覺得她已經融入了當地的文化,簡直樂不思蜀。
我跟她有點不一樣,你要看我的朋友圈你應該不會這麼覺得。我從小移民到紐約之前在祖國某個三線城市讀了幾年書,受了幾年漢文化的洗禮,竟然已經影響很深,對什麼殭屍披薩遊行黨派政治從來不喜歡。從「認同度」來說,我覺得我沒有真正地融入了美國文化,我對很多的美國文化/社會現象並不十分上心,但我認同自己是個New Yorker。有意思的是,因為一個「New Yorker」比一個「American」更具有國際化的屬性,在紐約這個城市你遇到的每個人幾乎都是外地人/外國人,所以你在這個城市壓根就談不上什麼融入當地的文化,這裡的當地文化就是保持你自己的文化特色別被其他文化侵略了。這裡的「當地人」也更願意尊重並接受不同的文化,白人文化在紐約也不是壓倒性的(當然你別拿華爾街說事),而且如果你想著要融入別人的文化而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這種做法是不會被人喜歡的。而「American」還代表了南方那些淳樸又保守的一輩子甚至沒去過其他州的白人新教徒,你要融入那些人的文化那可又得加上對他們的宗教文化的高度認同了。
大概就是這樣。推薦閱讀:
※為什麼去國外留學的同學都喜歡在社交網站上發照片?這是什麼心理?
※留學生如何解決吃飯問題?
※年齡28,從事建築設計行業工作5年。準備去美國讀一年語言語言學校然後考GT申請研究生。請問可行嗎?
※美國遊學需要注意什麼?
※沒能出國留學,一直都想不開,跨不過去這個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