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和羅馬誰的冶金水平更好?
1、關於日本刀,網上流傳多年說可以劈斷明軍刀劍。比如「我兵已奪氣矣……遭之者身多兩斷」
但是戚繼光的原文是「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身多兩斷」,也就是說,某些人故意用「……」代替了「長器不捷」這幾個字。
所以整個句子是什麼意思呢?前文說日本刀長5尺,我軍的刀劍短夠不著,長兵器如槍矛類的又不靈活,常常被砍斷。也就是說,原文說的是砍斷長兵器的木柄,壓根就不是砍斷明軍的刀劍!
不知道什麼人玩了這麼一手,製造了這個網上流傳多年的謊言。
實際上,當時戚繼光對日本刀的稱讚,也僅僅是外形和刀法,比如比較長,刀法善跳躍等。後來戚繼光自創了戚家刀,形狀上融合了明刀和日本刀:「刀刃平磨,無肩乃利,由妙在尖」,使用明朝自己的材質,就有效地剋制了日本刀。
另外,要注意的是戚繼光在他的著作里把從刀到矛到弓箭火槍的所有武器都稱讚一遍,而對所有武器也都找出缺點來論述,實際上是正常的兵器適用場合分析,但被人斷章取義,變成所謂吹捧日本刀的證據。
所謂日本通過朝貢日本刀從明朝賺取大量利潤就更可笑了。原文是:
「日本國附進刀劍、每把鈔三貫(紙幣,不是銅錢三貫)。內一分與錢、九分支絹。每鈔一百貫、該絹一疋。」
凡折還物價……良姜、每斤二十五貫。大黃、每斤三十貫。鐵鍋、三尺闊面、每口一百五十貫「
所謂日本刀一把3貫錢就賺大便宜了嗎?
明朝折還的東西,藥材良姜一斤頂8把刀還多,大黃一斤頂10把日本刀。
而明朝的鐵鍋,賣給日本竟然150貫錢!而明朝自己國內的價格是」大鐵鍋一口八貫「!翻了20倍賣給日本人,而且日本人要50把刀換一個鍋!
注意,這裡的」貫「,不要當成千文銅錢,這」鈔三貫「,即當時明朝政府發行的紙鈔「大明寶鈔」,價值很低。如宣德七年(1432年),寶鈔一貫只值銅錢5文,正統九年(1444年),一石米值鈔一百貫!而那段文字記載的時代是弘治年間(1470-1505),寶鈔更是貶的不像樣。
所以,鐵鍋這150貫,也不過是一兩石米的價格。而明朝自己內部的價格,8貫寶鈔,不到半斗米而已。這三尺直徑的鐵鍋,在明朝價格如此低廉,更說明當時鐵器的普及。 那日本刀呢?也就是兩三升米的價格!(1石=10斗=100升),算下來,幾文錢而已!便宜到可笑!
為什麼這麼便宜呢?日本刀所謂的材料「玉鋼」不過是最原始的鐵礦石還原法, 其實就是普通的塊煉鐵滲碳,玉鋼不過是鐵礦石還原後的海綿鐵其中的被滲碳的一小部分中高碳鋼而已,日本人把它起名為「玉鋼」而已。海綿鐵的滲碳效率很低,因此玉鋼含量很低,對製備條件的要求也很高,即便成功製備,也不超過海綿鐵的5%,也就是20斤海綿鐵才得到1斤玉鋼,可見產量之低。
但是這種材料的性能跟明朝容易獲得且成本很低的炒鋼、灌鋼比根本沒有優勢。
因為真正高效地去除礦渣和雜質,當然是在液體狀態,礦渣能漂浮出去,雜質能被氧化也能被鹼性溶劑吸附(中國古代冶鐵石灰是必備),所以,炒鋼的優勢就在這裡,因為經過了鐵水的一步。
但日本的所謂玉鋼,卻是固態產生,當然就無法有效地脫除礦渣,最終得到的產物是蜂窩海綿狀的,含有大量礦渣。所以必須千錘百鍊,但也無法把礦渣全部去除,因為很多礦渣在這個過程中被細化,難以脫出。而在這個過程中靠氧化去除雜質更是優先,靠固體的接觸面,當然遠不及液體攪拌!
所以,玉鋼可以千錘百鍊,而炒鋼照樣千錘百鍊,但炒鋼和玉鋼的起點就不相同。炒鋼的起點要比玉鋼純凈的多!
日本秋田大學學者複製的玉鋼工藝製作的玉鋼檢測,硫磷雜質含量高過我下面給的明朝那個巨型鐵錨好幾倍!
而日本刀又是簡單的包鋼法,製作工藝比疊鍛要簡單的多,所以,儘管日本人自己製作成本高,但拿到明朝也只能賣個低價。真正複雜的做法,是明朝的龍泉劍,即百鍊鋼的傳世技術(近代後稱為折花鋼),刀體有美麗的花紋,類似鍛造鑌鐵(大馬士革鋼分鑄造大馬士革鋼和鍛造大馬士革鋼兩種),這類劍的價格是日本刀的數百倍。如日本刀33把才能換絹一疋,而花紋鋼的價格是 「 鑌鐵大刀每把絹五疋 」「 兩刃劍、每把絹八疋 」!
也就是說,日本刀的製造技術,根本就不像現在網上吹的那麼好,實際上是相當次的。
為什麼一個大鍋賣給日本人那麼貴?價格翻了20倍,就是因為當時的日本生產不了這麼大的鍋,也無法生產鑄鐵鍋。不得不高價購買。
為什麼一些文人對日本刀的評價比較高?因為在古人印象里,鋼應該是千錘百鍊出來的,覺得這樣才是真鋼,而灌鋼出來的太容易了,給人印象就是不如千錘百鍊的可靠。但這只是一種主觀印象,並不一定代表真實。前面講了,炒鋼灌鋼,比玉鋼的起點要高的多,起碼在質地純凈上是如此,所以不同的起點對鍛造的要求當然不同,玉剛需要千錘百鍊才能及得上。
2、關於某人給的所謂解放前的木犁。
這個圖中僅僅是一個犁的木架部分,
實際上這種犁還有鐵質的犁鏟和
在頭部要套類似這樣一個鐵犁頭:
所以,民國這個犁的全貌,實際上是這個 樣子的:
所以,實際上它是鐵犁。這種犁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普及了。如遼寧遼陽出土的西漢
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裡面就有這種鐵犁鏵、除此之外,還出土了鐵質的耬足、鋤、鐮、錛、鑿、刀、鏃、劍等,當時遼寧一帶屬於落後偏遠地區,但在村莊里鐵質工具已經琳琅滿目了,更證明當時鐵質農具的普及。
這種鐵犁鏵從中國傳到歐洲已經是18世紀了。
3、西夏當時並不是中原文明,出自游牧,手工業落後。
而所謂有神臂弓、夏國劍這些根本不能證明其冶鐵技術特別是普及程度記得上宋朝。
神臂弓跟冶鐵技術並無關係,比如現代美國也進口比利時的機關槍,就證明比利時的導彈技術比美國強?
而夏國劍是貴族把玩的東西,當工藝品進口,這跟士兵兵器的普及也不是一回事。普及看的是產量及質量穩定性。
拿所謂當時的詩詞來說明日本刀、夏國劍質量更好顯然是以偏概全,當時的文人墨客描述本土寶劍的詩詞更多了去了,比如從漢代到唐宋,多少稱讚龍泉劍的詩詞?
但不管是龍泉劍還是龍淵劍,在當時也多是作為平日里貴人或富人的佩劍,儘管質量好,但還是工藝品地位,觀賞、裝逼價值大於實用,跟實戰士兵用的並不是一回事。
比如儘管西亞和印度有大馬士革鋼,但也僅是作為工藝品做商貿,因為產量少,不是用來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需要的。所以,這些民用鐵器甚至要大量進口中國的,所以就有日本50把刀換明朝一個鐵鍋的情況。不光日本和東南亞,連造大馬士革鋼的西亞或印度都需要進口中國的實用鐵器。比如著名的南海1號沉船,被認為目的地是西亞,上面的貨物除了陶瓷就是鐵器,儘管已經融合成大鐵坨,但還能分辨出鐵鍋鐵農具等。說明中國古代的鐵器不僅能滿足自用,還能大量出口到當時的世界各地。
南海一號上的出口鐵器:
4、所謂宋的青銅箭鏃,那是一個網上購物網站的信息,有證明那是鑒定過那材料是青銅嗎?有證明那是真文物嗎??至於記載中的所謂宋代青銅甲,原文也是講是圖美觀或儀仗用的,根本不是實戰用的。一些銅質刀劍也是如此性質,屬於當時的工藝品或者冥器,非實戰。
比如這些,從器物的花紋和裝飾及長度上來看,根本就不是實戰兵器,兵器要的是實用且宜大量生產,若是兵器搞這些花里胡哨的裝飾花紋除了白白增加製作難度和成本有任何實際作用嗎?如晉代那個銅劍說是曹丕鑄的,是帝王把玩用的,另一唐代銅劍,上面寫著「含光」(殷代),是當時做的假文物而已,第5個銅劍格,後來鑒定是鐵鎩的銅格。
而西夏的這兩個銅小刀,原文說的很明白:」後世雖偶有青銅利器發現,均非兵器性質,不過利銅之不銹,而偶製為小刃,如西夏兩小刀是也「
5、煤煉鐵怎麼了?用作農具足夠了,農具有兵器那種性能要求嗎?做個鐵犁、鐵鎚、秤砣、鐵鍋、燈台……,這些生產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鐵器,有任何必要用精鋼做嗎?有任何必要把雜質含量降到極低嗎?硫磷雜質再高,對使用有影響嗎?
明朝大量使用煤鍊鋼鐵。但出土的明朝大鐵錨,重750公斤,硫磷雜質含量比現代特級優質鋼的標準還要低近三倍!(現代工業標準,普通鋼硫含量≦0.055%,磷含量≦0.045%;優質鋼的硫、磷含量均≦0.04%;高級優質鋼硫含量≦0.03%,磷含量≦0.035%,特級優質鋼硫磷含量均≦0.025%,而這個大鐵錨硫磷含量均低於0.010%。)雜質低不容易被海水鏽蝕。這說明,在煤煉鐵普及的明朝,如果用途需要,想獲得大量雜質符合要求的鋼鐵也是非常容易。甚至如此大的巨型鐵器都能把雜質控制的如此之好。只不過很多器件壓根就沒必要把材料做的太好,夠用就行,所以,煤煉鐵得以盛行。這恰恰也是現代工業生產的經濟性模式,就是機械性能差的白口生鐵現在也照樣在很多工業場合大量使用。每種材料都有其應用場合,比如白口生鐵儘管韌性差,但耐磨性好、硬度高。比如現代的畜力犁,仍然用白口鐵做,和兩千多年前一樣。就是應用其耐磨性,因為在這種應用場合對韌性並無要求。
常有人說中國鐵礦石差,冶鐵雜質高,但中國戰國時期就已經知道在鑄鐵過程中加入石灰作為鹼性溶劑去除硫磷雜質,這種方法西方19世紀才發明。明朝能造出雜質如此低的大型鐵器,應該是這種技術的傳承。
6、已有記載和證據表明,當時的羅馬需要大量進口漢朝鋼鐵。當然弓弩也進口:
7、中國古代的冶鐵技術有多麼高超?不僅僅是炒鋼灌鋼,還有大型鐵器,除了動輒數十噸的鐵獅子鐵佛等,很多都用在建築領域。
宋代滄州鐵獅子, 高5.78米,長6.5米,重40多噸
約晚唐到宋代的福州開元寺大鐵佛, 高5.92米,頭徑1.45米,蓮花座高0.5米,圍長2.18米,總重量約52噸,外貼金箔:
秦代沙河古橋遺址出土的多塊巨型鐵板,是橋面的組件,長7.2米寬1.1米厚僅5厘米,在秦漢時代當時的鐵器技術已經是這個水平了,且是大量生產,規格能做的一模一樣。
8、另外說一句,某些人拿的所謂「英文資料」及大量截圖,是來自維基百科。可笑的是,拿維基上一些羅馬兵器的CG圖來YY,想證明什麼?眾所周知,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一樣,任何人註冊個號都能在上面添磚加瓦甚至故意歪曲。更 是不是覺得洋人寫的網路帖子就是高大上了?拿這種「資料」來問別人看不看得懂英文?
9. 關於中國古代冶鐵技術是旁支還是主幹。
中國古代在漢以前也是搞塊鍊鋼的,而且塊煉鐵的水平一點都不比當時世界的頂尖水平差,而且普及程度很高。
如戰國燕下都普通士兵集體墓出土的兵器大多是鐵質,15把鐵劍,均長90厘米以上。檢測了其中的3把,發現都是塊鍊鋼,兩把是有疊鍛並且熱處理的鋼劍。
西漢時代的塊鍊鋼技術,做出的刀劍,可謂一點不輸後市的日本刀,甚至很多指標還超過。如局部淬火技術,能把刃硬度淬到很高,但芯仍然保持低硬度和很好的韌性。
而前面也有知友的帖子也給證據了,羅馬不要說熱處理,就連滲碳技術也沒有普及。至於有人說羅馬劍一刺就彎不是真的,我們來看看具體的數據,比如當時西班牙是羅馬冶鐵技術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那裡出土的羅馬劍是什麼水平呢?硬度可以低到70HV,什麼概念呢?純銅硬度40-62HV。一刺就彎是虛言嗎?
也有人拿出鳳毛麟角的羅馬淬火劍來證明羅馬「有」,前面也有知友給了證據,要麼淬火不過關,硬度不高,要麼淬過頭,芯也淬透了,成了脆性很大的垃圾劍。說明羅馬根本沒有熟練掌握淬火技術。
到中世紀,10把矛就有7把一點碳都不含,說明連滲碳技術都沒有普及。
歐洲在近代以前的兩千多年裡,鋼都是稀有貨,產量很低,而且質量不咋滴。所以前面也講過,羅馬需要一直進口東方鋼鐵。
泰利柯特《世界冶金髮展史》
中國在漢以後,就是炒鋼和灌鋼,農具主要用柔化鑄鐵,兵器用鍛鋼。這種路是不是旁支,其實看看今天的鋼鐵工業就明白了,現在鋼鐵製備走的也是鐵礦石——生鐵——氧化脫碳制鋼的老路,跟塊煉鐵那種還原鐵礦石到海綿鐵的步驟完全不同,儘管現在有極少量的也用還原法,即粉末冶金技術,但手段也完全不同,如礦石要精細細化,用的還原劑是氫氣而不是木炭,更何況這種方法也正在被鐵水噴霧法取代。
事實也是,現代鋼鐵技術跟中國的炒鋼之間確實有發展傳承關係:
看某人連基本常識都不懂,就敢用搜索引擎百度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也真讓人對無知者無畏表示吃驚。
大英帝國工業革命後19世紀初生鐵產量也就八九萬噸(更正1790年代八、九萬噸,1800-1805年18-25萬噸。感謝@醉飲清吟 指正),羅馬有八萬多噸鋼鐵?說書呢?羅馬有鑄鐵?誰砌高爐造的?熟鐵和百鍊鋼比?也是醉人,百鍊鋼就是拿固態還原海綿鐵做熟鐵,再滲碳的東西,東西方古代都用這種工藝制剛。區別是中國還有高爐液態煉鐵,也就是鑄鐵,西方到13世紀以後才傳入高爐學會液態冶鐵,在這之前只有固態還原熟鐵。熟鐵的好處是質地軟,延展性好,能夠鍛造成型。但固態還原,反覆鍛打去渣,產量少,成本高,難以普及,只能用於製造兵器,無法作為鐵制農具普及(歐洲18世紀才開始普及金屬農具)。鑄鐵(生鐵)的好處是液態還原脫渣,產量大,成本低,適合鑄造,缺點是硬而脆,無法鍛造,不適合製造冷兵器(可以鑄炮),但適合代替青銅鑄造工具和農具。中國液態冶煉生鐵和固態還原熟鐵並行發展,歐洲只發展後者,13世紀後才從蒙古人那裡學會高爐冶鐵。所以說,中國古代冶鐵技術是沿著正常科技樹發展,歐洲才是走歪了科技樹畸形發展的典型。因為有高爐冶鐵,所以中國西漢時期就發明了炒鋼法,逐漸取代百鍊鋼。南北朝時期又在炒鋼法基礎上發展出灌鋼法,利用生鐵和熟鐵混合做原料生產鋼則比百鍊鋼進了一大步,一直是19世紀中葉工業化鍊鋼前生產效率最高的制鋼法,而近代工業化鍊鋼本身也是受炒鋼法的啟發(貝塞麥發明轉爐就是直接受其啟發)。至於用鑄鐵(生鐵)生產熟鐵,那是得有可鍛鑄鐵才能辦到的事情,可鍛鑄鐵是歐洲19世紀才發明的東西,雖然有說中國漢代就有灰口可鍛鑄鐵,但缺乏證據支持,存疑。某人說中國拿生鐵鍛造熟鐵,那等於說中國冶鐵技術完爆西方,難道不是在自抽么?
其對炒鋼法的認識也是完全錯誤。熟鐵熔點比鋼還高,19世紀中葉以前,人類根本無法直接液態鍊鋼,當然也無法液態冶煉熟鐵。而生鐵脆而硬是無法通過鍛打脫碳變成熟鐵的。所謂炒鋼法,根本就不是某人說的用生鐵做熟鐵,再滲碳做成鋼,而是在冶煉生鐵的過程中一邊攪拌一邊加入礦粉和碳粉,隨著鐵水含碳量降低,其熔點會逐漸升高,鐵水逐漸凝固,也就越來越難以攪拌,高爐只能達到1200攝氏度,而液態鍊鋼需要1500度,是古人無法達到的。所以這時候加入碳粉提高鐵水含碳量,降低熔點,使鐵水獲得進一步熔煉,降低其雜質含量,使其成分接近鋼。其生產效率和質量都要高於固態還原熟鐵滲碳的百鍊鋼(固態還原脫渣不徹底,質地不均勻,質量不穩定,成本高,質量差,產量少)。而灌鋼法則是在炒鋼法基礎上更進一步發展,用初步熔煉的生鐵水,取代碳粉,灌入攪拌後逐漸凝固的鐵水中,生鐵水含碳量比先前脫碳攪拌熔煉過的鐵水高,這樣混合後,兩者的含碳量就中和了,便於進一步攪拌熔煉獲得鋼,其對生鐵的利用率要高於炒鋼法。而西方古代因為沒有液態冶鐵,只能發展到固態還原熟鐵滲碳的百鍊鋼。煉鐵技術殘缺,鍊鋼技術則比中國落後兩代。至於說1-2世紀的羅馬,連百鍊鋼都沒掌握,拿什麼跟漢朝比?羅馬人為什麼用短劍?因為這玩意就是熟鐵劍,軟得要命,一磕就彎,沒法做成長劍,(青銅劍雖然不軟,不會一磕就彎,但青銅強度不如鋼,易折斷,同樣不適合做成長劍)。凡是掌握百鍊鋼技術的都不會用這種形制的兵器作為軍隊主戰兵器。看看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劍,維京劍,就要比羅馬劍長很多,說明了已經掌握百鍊鋼,中世紀冶金技術比羅馬有大幅發展,但也只達到中國戰國至秦漢時期的水平(燕下都士兵墓出土15把鋼劍平均長度90厘米以上)。歐洲鐵器雖然出現不晚,但技術停滯,發展遲緩,產量少,難以普及,長期無法取代木器和銅器,甚至兵器上,也無法取代青銅。羅馬1-3世紀的青銅矛和箭鏃:【聲明】:
本答案將停止更新,但是!
如果哪位知友覺得wheeler的反駁有任何一絲可信成分,請在本答案下留言,我將立即回應
如果哪位知友覺得wheeler的反駁有任何一絲可信成分,請在本答案下留言,我將立即回應如果哪位知友覺得wheeler的反駁有任何一絲可信成分,請在本答案下留言,我將立即回應重要的話說三遍
================聲明前的內容=========================
【注意】:掛人部分為了不影響各位的閱讀體驗我會在放在正文後面,想看的觀眾可以直接跳到後面去看掛人部分目前已經更新到5.0部分啦啦啦!最新增加了ps2部分就放在下面兩段話之後。
推薦:想看wheeler最噁心的表現請直接看掛人的2.0和5.0部分,簡直是excited
ps:這次深刻體會到什麼叫造謠動動嘴,闢謠跑斷腿
【注意2】:打@wheeler這個人的臉的點大概總結了有10個左右了吧,而且都是有截圖有說明,不是無頭賬,我相信不管是對冶金史這塊有沒有了解,不管持什麼態度,也都已經能對@wheeler的道德水準和學術水準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我也沒有心思和他胡攪蠻纏,
當然,如果各位覺得有了什麼需要特別解釋的地方,請在這個回答下告訴我,或者@wheele這回真的真的不是假的覺得自己找到了可以合理反駁而不是出來逗的點,也可以在這個回答下告訴我,我會立即做出回應ps2:關於wheeler最新更新的部分,我不想費口舌,簡單說一下吧,
1.羅馬的鐵產量必定計算的是熟鐵產量,不管那個人計算得對不對。2.高強度鑄鐵是通過對鑄鐵當中的石墨晶型進行改性得到的,並不是什麼只有反射爐才能煉(而且高強度鑄鐵只是通過球墨化處理提升了強度,延展性等指標依然和鋼有很大差距)。3.關於鑄鐵是不是笑話,這種樹靶子自己打我不接,但是認為鐵里的硫磷等元素留著挺好的棒棒噠,我真的不知道說什麼好了,這就是冶金盲啊。4.普德林法只能生產低碳鋼(用我再「stirred」一回嘛?),這是史實,至於為什麼我已經在掛人4.0部分分析了,所以別再亂拿尺子往鐵碳相圖高碳鋼那邊量了最後總結一下,冶金史並不複雜,但也還沒簡單到翻翻網文配合自己YY就能瞎說的地步,真心不想費時間科普
========忍不住要把掛人5.0部分在正文前面再放一遍的分界線=========
wheeler說:
@wheeler 你有什麼臉引用普德林法的維基百科?連最基本的普德林法是攪煉法都不知道,你有什麼臉引用普德林法的維基百科
In the original puddling technique, molten iron in a reverberatory furnace was stirred with rods這是維基百科裡普德林法的第二句啊第二句啊,大聲告訴我stirred是什麼意思==========下面是正文================
嘛,掛人掛夠了還是正兒八經講點正事
主要把@wheeler答案里最明顯的幾點錯誤指出來(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第一,wheeler說:第二,wheeler說:
【改錯】:炒鋼工藝並非是科技樹的旁支,恰恰是科技樹的主幹,首先近代鍊鋼的基本原理也是生鐵水——脫碳這一框架,這個道理很多人已經講過了。而且,歐洲人實際上在後來走的也是和中國一樣科技樹,也就是Henry Cort在18世紀發明的普德林法,簡單來說這種方法就是使用了反射爐的炒鋼法(*值得注意的是普德林法並不能製造液態鋼,這點後面會提到),實際上在工業革命之初這種方法一度提供了英國一半的熟鐵產量。
Henry CortPuddling (metallurgy)*明確指出普德德林法不能製造液態鋼的部分:Burning them off causes the melting point to increase towards that of pure iron, and sinc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puddling furnace is less than that which wrought iron melts, decarburized iron in the mixture start to solidify around the puddling bars.第三,wheeler說:
====以下是掛人部分5.0加入的內容========
wheeler說:
=====以下是掛人部分4.0加入的內容========
wheeler說:
The annual iron output of the Roman Empire is estimated at 84,750 t,[30]
腦補能力很強,無敵,(wheeler內心os:嘛這已經有個鐵了,我就腦補成生鐵,大家都看不見看不見)
wheeler又說:
======以下是掛人部分3.0新加入內容=======
wheeler又出來跳梁了:
註:在最新的更新里wheeler開始把生鐵廢渣和生鐵農具等同起來,這是完全想當然的小學生邏輯,
我也懶得給你科普最原始的碗式就可以達到1100度加上層疊放置燃料和鐵礦石的方式導致滲碳不均勻(準確說是滲碳—還原兩種過程的不均勻)最終塊煉鐵製造過程中很容易產生部分生鐵,可以作為廢物利用。然而羅馬人從來沒有主動去生產生鐵,也沒有用生鐵來製造過農具(我好像差不多都講了= =)當然小學生邏輯的人回說「我不聽!我不聽!反正我就相信自己的小學生邏輯」
我只能說,不服就拿出羅馬人製造生鐵農具的出土實物或者文獻記載啊
ps:當然不要再拿出A wrought-iron Roman cleaver來逗我笑了======以下是掛人部分2.0新加入內容=======
有道是:濫竽充數往裡搬,路人眼尖被拆穿,臉皮厚實仍扯淡,看得老夫牙齒酸
===================以下是掛人部分1.0===============================
果然最後是刪評論了,真是嘖嘖嘖……可惜我截圖了,抱歉啊,你就在這裡掛著吧===============
@wheeler,請英文很好的你給我翻譯翻譯A wrought-iron Roman cleaver是什麼意思作為喜愛歷史的冶金狗,請允許我裝個B,這種泛泛而談的比較毫無意義。
人類文明的三大標誌:金屬工具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國家的形成中,金屬工具在網路上的熱度相對最高,嘴炮撕扯的不亦樂乎。但事實上,和很多學校都有開設的科技史相比,冶金史是一項相當小眾的學科分支,冶金院校中唯獨北科有此學科,蠍子拉屎獨一份;其他無冶金學校,俺孤陋寡聞,只聽說地處河南得天獨厚的鄭大有冶金史碩士點,別人還真沒有。在遺址中發現樣品,實驗分析鑒定年代,然後結合各種史料,進而分析出某朝某地的生產力、政治、思想,或者某區與某區的交流溝通,商朝的隕鐵漢朝的高爐。比如秦皇鍍鉻劍,不是工藝特殊而是礦里有鉻;再如周處墓里發現的鋁,其實特么是軋制的,等同於一戰的科技~就鋼鐵這塊來說,古中國是當之無愧的No.1,中國的生鐵和生鐵鍊鋼是學界公認的魁首,除了液體鍊鋼和連續鑄錠,其他煉鐵的整個過程全是中國發明的。中國冶金史的發現,改寫了學界關於「生鐵對生產力發展的影響」的認知。至於漢朝和羅馬的水平對比,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漢朝的鹽鐵是官辦,大名鼎鼎的桑弘羊《鹽鐵論》,而古羅馬的鹽業早早立法壟斷,鐵業卻一直是私營。為什麼呢?漢朝生產鐵,用的是鼓風豎爐,規模很大,各種豪商巨賈,所以很輕鬆的實現壟斷。羅馬用的還是塊煉鐵工藝,small-scale localized production,作坊式生產無法壟斷。我曾經對冶金史產生過濃厚的興趣,這興趣在嘗試看了幾篇論文後戛然而止,想來也有點葉公好龍~因為這行當聽起來很美,做起來。。。。幫友軍打個廣告,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由鋼鐵冶金史大拿柯院士創辦,在國內的冶金史領域應該說是獨佔鰲頭,真正對此感興趣的少年,大可報考1.既然不相信8萬噸的數據,為啥還要在開篇引用,引用了也不要緊,為啥不直接說明這個數據不可信?可笑的邏輯2.英格蘭地區有確切記載的2500噸鋼產量(請注意是鋼產量!)是怎麼個確切記載的?羅馬時期,對於義大利地區的確切記載都不多見,義大利地區的鐵產量都不清楚,英格蘭地區的鐵產量是怎麼精確計量記載到2500噸的?歐洲歷史學家記載的?呵呵呵,看來當年英格蘭地區比義大利地區文明得多嘛。(當然了,光英格蘭一個化外之地就能生產2500噸鋼的羅馬,其高性能兵器還是劣質鐵劍,我只能說,羅馬的鋼都用來修下水道了吧,羅馬鐵劍請看下文)3.羅馬的冶鐵水平,推薦一篇有分量的揭皮文:羅馬熱處理技術的真相
-
世界歷史,其中的主要觀點:
a。終於找來三個硬度到700HV的西方劍,如獲至寶。達到這個硬度,當然是淬火無疑。但是慢著,這就能證明西方熟練淬火技術了嗎?有個詞叫「淬脆」,就是說,淬火這種熱處理方法,雖然能夠大幅度提高鋼鐵的硬度,但是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鋼鐵的硬度。也就是說,使鋼鐵變脆,就如玻璃一樣。
東方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就是漢代就已經出現的局部淬火技術,就是使用覆土等方法,只淬刀劍的刃,而芯部保持不不被淬,這樣,刃部有足夠的硬度,而芯部保持高韌性,刀劍就獲得內韌外堅的最佳性能,比如西漢劉勝墓出土的佩劍,刃部硬度高達HV900-1170(顯微硬度),而芯部硬度保持在HV220-300,基本還是保持在原有未熱處理時的硬度,可見當時的局部淬火技術非常成熟。
所以,大家再仔細看看上面那張羅馬劍的芯部一把只淬火到500HV,對於淬火技術來說,這個硬度只能說明技術還欠火候,因此芯部硬度不大也正常。另外兩把達到700HV的時候,芯部硬度也已經飆到500HV,也就說這兩把劍的芯部也已經被淬透了!也就是說,這兩把劍都是被淬火過頭而韌性極差的垃圾劍!因此,這個證據恰恰證明,古代西方根本就沒有熟練掌握熱處理技術。要麼劍根本連碳都不滲,是熟鐵,無法熱處理要麼淬火就淬透,成脆性很大的垃圾劍!
比如燕下都44號普通士兵的叢葬墓,是數十名死亡的士兵直接掩埋的墓穴。不像貴族,這些士兵隨葬的都是他們平時使用的兵器,共1480件遺物,其中鐵制兵器,如劍、矛、戟以及鐵盔、鐵甲散片占絕大多數。比如長鐵劍有15把,其中3把拿去做了測試,一把是低碳鋼,另外兩把是經過熱處理且使用了疊鍛技術的鋼劍。這個才是真正能代表當時士兵裝備情況。證明在戰國時,燕國這個相對弱小的諸侯國,其士兵已經普及了熱處理鋼劍了。
在這個論文里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Volume 45, Issues 4–5, October–November 2000, Pages 353–363
Metallurgy, History and the Fine Arts II研究者測試了西方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後1000年一些有代表性的鐵器的性能...大多數包括兵器,硬度都普遍不高,只有如剃刀、皮革小刀等,尺寸很小的器物是用了淬火的(當然硬度也無法跟東方淬火鋼劍比)這些小刀類的體積很小,就如裁紙刀一樣,只要硬度就行了,脆點沒關係。如果大件的,如矛頭等,都是沒有用淬火技術的。有個羅馬軍團用的短劍,Legionary dagger硬度達到354-395HV,就這硬度來說,淬火相當失敗,而且平均硬度和最高硬度差不太多,說明也是淬透的垃圾產物。...因此,作者也給了結論,歐洲這2000年跨度的鐵器,大多硬度都在200HV以下。看來所謂歐洲早進入鐵器時代,卻一直停滯在最初級的水平,2000年都沒有長進...其實也根本不為學界所承認,關於早期一些書籍上出現的所謂回火的認識,研究發現是一種誤讀。羅馬人對回火技術根本就沒有掌握. 「證明」羅馬有淬火兵器的「神器」,不光是淬的過頭連芯都淬透的垃圾劍,而且年代也是公元後1世紀的東西。而且原文作者明確說明,這3把相對於以前的劍已經是是"superior to"了。而且也說明,這3把劍也是少見,而且是曇花一現,在公元一世紀中葉之後,技術甚至倒退,變成"inferior to"。很明顯,這幾個被當神器的羅馬劍淬的過透,也沒有用piling技術,其技術水平比三四百年前戰國燕下都普通士兵手中的鋼劍還差不少。...羅馬也搞過花紋鋼,當然也只是貴族用得起的「高端」貨,但只是徒有其表,性能卻相當差,甚至芯比刃碳含量多,沒有理解內韌外堅的意義沒有經過淬火,刃部硬度只有119-148HV,而且磷含量高達0.2-0.3%,超標10倍.
@中亞細亞的夜空
又看到了戚繼光誇日本刀的那個神論,忍不住吐槽兩句。另外這位仁兄全篇槽點,只是吐槽起來太累,就掛這個最喜感的吧。他自己還加粗了來著。這麼玩我也會:
戚繼光對中國長槍讚不絕口:「閃閃而進,疾如流星,…不動如山,動如雷震…天下無敵手」戚繼光對中國大盾讚不絕口:「失石刀槍皆不能進,上下四旁,無所不備」戚繼光對蒙古短弓讚不絕口:「勢如追風,目如流電」。戚繼光對河南人的拳頭讚不絕口:「變化無窮,微妙莫測…謂之神」戚繼光對浙江人的雞毛撣子讚不絕口:「節密枝堅,抄加利刃…(日本人)多張皇失措,忘其故態」對不起這問題我不專業,強答不好,我知道的也只有這幾把長達1米5的漢朝鋼劍,長長短短的漢朝刀劍在徐州挖出了300多把,有興趣可以來看看
更吊的是!羅馬人在做一個職業士兵的同時也是一個專業的工程師,請注意,是工程師,不叫工人,是工程學,不叫挖坑堆土,這兩樣事羅馬人幹起來都是專業的,所以不能叫半工半兵(嚴肅臉)。至於傻逼漢人,叫工人都是抬舉,最多叫民夫,頂天了叫農民工,所以主業挖坑堆,啊呸,工程學研究,副業打架的羅馬軍團可以叫職業軍隊,堪比美軍,但是兩年兵役打架,一年徭役壘長城的漢人只能算半農半兵,弱雞(繼續嚴肅臉)。
而讓我感到最為驚嘆的是,羅馬人手裡是這麼一個國家。
人口比漢朝持平略少。農業技術落後精耕細作的漢朝。地方權力分散,控制力弱於中央集權的漢朝。生產方式為奴隸制,落後於廢奴的漢朝。但羅馬人就憑著這個總體生產力水平持平略落後漢朝的國家,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相比之下,一無所成的漢朝就是渣渣!
壯哉我大羅馬宇宙帝國!!!萬歲烏拉all hail vivat vita!!!鑒於某W開頭的ID胡說八道又刪回答的做派,開個回答好了。
這位高票答主胡扯所謂中國剛鐵科技走了個旁支,完全忽略中國漢代後始終是全世界鋼鐵產業最發達的國家,產量大、產能集中、有完整「需求-供給」鏈條必然帶來產業蓬勃+技術進步,這種產業基本常識他顯然不懂或者老外沒說他就不願意懂。至於扯中國資源匱乏,這是現代工業文明環境下動則單品幾十萬噸總量上億的說辭,總產只有幾萬、幾十萬時,靠的是資源分布,恰好中原就有極大的資源優勢-能源與金屬礦產還有輔助礦產總是很近……靠原始土法篩出50以上的精礦更不是啥高科技。另,這位答主所謂歐洲沒有炒鋼、灌鋼是互相滲碳之類的,屬於連最基本材料常識都不懂。前面某W和什麼中亞實在醉人,連基本的冶金知識都沒有就敢胡亂拿點百度來的東西扯淡。扯淡扯得太多實在不知從何說起。反駁的答主很多了,這方面就不獻醜了。貼下民間收藏家打磨的一個斷掉的漢劍
——————以下是親手打磨的原作者的評測——
已經完成初步研磨一些基本情況:(1)鍛造摺疊工藝很成熟, 質地均勻, 研磨順暢, 無掉渣, 崩屑情況 -- 磨掉的鐵鏽除外(2)刃口鋼質硬度高於劍身(3)彈性很好, 不易壓彎. 把彎處調直頗費工夫.基本比較結論:
硬度: 較明顯超過大多數清中晚期劍和刀, 略勝所有我們研磨過的日本古刀期刀, 持平日本新刀期硬度.刃體組織: 細膩, 乾淨, 無雜質, 質地超過大部分清中晚期刀劍, 也持平/略優日本古刀.
彈性: 明顯優於大部分清中晚中國刀劍(現代鋼除外), 比較大的優於日本古刀.
韌性: 未能做測試.
————就某人胡說八道的銅炮和鐵炮說一下。某人胡說八道扯淡的內容如下
西方早期並不會鑄鐵,因此西方早期火炮為銅鑄和鍛造鐵炮並用。但是早期那些鍛造的射石炮就如木桶一樣,用鐵條拼接,外加鐵箍圈起來。這樣的質量很差,不僅火炮內部粗糙,也很容易炸膛,射擊時甚至可以從炮身的縫隙看到火光。
大約在15世紀英國學會了鑄鐵技術,並在16世紀開始大量使用鑄鐵技術生產火炮。得益於價格低廉的鐵炮,英國取得了相對於歐洲其它國家軍事上的優勢。而歐洲其它國家掌握鑄鐵炮的技術都比英國晚,西班牙,荷蘭等大約是17世紀掌握的,葡萄牙的鑄鐵炮技術則是通過中國澳門從中國學來的。順便說一下鑄炮的技術與鑄鐘是一樣的。歐洲的鑄炮師的本職工作其實就是鑄鐘匠,鑄炮那是後來的工作…為什麼我要講鑄鐘呢?因為明朝永樂年鑄的46噸永樂青銅大鐘足以體現明代高超的青銅鑄造水平。所以總喜歡拿什麼烏爾班巨炮來黑中國鑄造技術的圖樣圖森破了。再說下某人掛在嘴上的倭刀
其實戚繼光說的是日本的野太刀,也叫大太刀。這段話很有意思,前段說野太刀好,後面那句卻表示這種刀要丟給鳥銃手用。鳥銃手並非肉搏兵種,所以長刀也就是個防身刀,而戚繼光的肉搏兵種卻使用的是單手腰刀和藤牌。換句話說,戚繼光玩了一把春秋筆法,前面說野太刀好,後面就說自己根本不用,讓鳥銃手拿去防身吧,這說明戚繼光眼中長刀並不咋地。
前方將領對待倭刀的態度也很有意思「擒獲倭刀,亦莫辨高下,混給兵士」,並沒把倭刀當回事。
明代與日本進行了很多年的勘合貿易,小國寡民的日本並沒什麼拿的出手的商品賣,就拿倭刀賣,據考證賣了二十多萬把。朝貢定價是每把3貫,10%給銅錢,90%用絹替。而絹為一百貫一疋。100/3*0.9=37.04。也就是說一疋絹大約換三十多把刀。一口鐵鍋150貫,則用鍋可以換50把。倭刀價格對明還真是挺便宜的。魚牙靶小刀、每把絹二疋。鑌鐵大刀、每把絹五疋。拐棍刀、每把絹五疋。兩刃劍、每把絹八疋。相對其它外夷進貢刀劍真是便宜之及。也就是說,現代網文鼓吹的日本刀在明代並不是什麼多優秀的刀。鑌鐵大刀(鑌鐵就是花紋鋼)才是真正的上品,價格超過了普通倭刀的幾百倍。
而且,網文鼓吹的日本刀通常是下圖這種評論里有個很有趣的人,前言不搭後語。他自己說的兵錄西洋火攻神器說,《西洋煉造大小銃火藥法》,最後卻不知這部分是抄西法黨的書。然後居然說是萬曆成書,然而他自己分明說了兵錄里寫了天啟寧遠之戰。完全忘了自己前面講的啥開始打滾了
@徐捷
你想否認明代日本大量進口鐵?你還真不夠資格,下圖看得清楚嗎?看得懂室町對應那個南蠻鐵和支那鐵是哪的鐵?就憑日本那種低端的冶金技術根本滿足不了需求。下圖 @徐捷 包鋼和甲伏鍛啥關係…………哈哈哈連這基礎知識都不知道你還扯什麼日本刀啊。我實在無力科普,你不是愛看網文么?你自己百度去
@徐捷
鍛造和熱處理被遺忘了?你還真有臉胡扯啊@徐捷 我再懟你一次,你不嫌丟人就繼續。
青江是包鋼?是皮心鐵?我既然是那副圖的擁有者你就不會動動腦子想想我有沒有那副圖的權威說明?就憑你那瞎了的眼神還敢胡說八道啊。呵呵噠去吧。@徐捷 你喜歡吹日本鍛造熱處理水平高的話,下面這把古刀夠不夠打你臉?看清楚這是不是你喜歡打滾的數打物?密密麻麻的夾渣你接著吹?和明清農民用的鐵鋤頭一個水平。
順便,關於日本的煉鐵術是不是塊煉鐵,我也懶得科普了,我曾在別的媒體上寫過這方面文章,直接拿過來貼太啰嗦。
知乎里就有現成答案,汗青寫的文章非常詳實,推薦一讀。自己按著題目搜吧哇哈哈,哇哈哈,哇哈哈哈,關於羅馬年產鐵量82500噸的撕逼,當年我也是參與者據我考證再議羅馬鐵年產量82500噸_歷史吧_百度貼吧維基百科上說古羅馬年產鐵量82500噸 - 歷史討論區 - 騎馬與砍殺中文站論壇 - Powered by Discuz!
The invention and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hydraulic mining, namely hushing and ground-sluicing, aided by the ability of the Romans to plan and execute mining operations on a large scale, allowed various base and precious metals to be extracted on a proto-industrial scale.[78]
The annual total iron output is estimated at 82,500 t,[79] assuming a productive capacity of c. 1.5 kg per capita.[80] Copper was produced at an annual rate of 15,000 t,[81] and lead at 80,000 t,[82] both production levels not to be paralled until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83] Spain alone had a 40% share in world lead production.[84] The high lead output was a by-product of extensive silver mining which reached an amount of 200 t per annum.[85] At its peak around the mid-2nd century AD, the Roman silver stock is estimated at 10,000 t,
這是某個外國學者的結論,演算法是從羅馬控制的英格蘭地區的產鐵量和人口數量推斷出英格蘭地區的人均耗鐵量1.5KG,然後拿這個標準套到整個羅馬帝國5500萬人頭上,所以推斷出82500噸
多麼不靠譜的推斷方式啊結尾丟個彩蛋:今天早上有個比較驚人的發現,@andre 這位答主其實是帶魚候周小平的嫡傳子弟,所以神論輩出自然不稀奇,瘋狂抹黑西方文明自然不稀奇。。考慮到那麼多人給這位答主點贊,再次證明了知乎水平下降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可以確認這就是他的貼吧賬號
因為這個帖子和他在知乎發的東西完全重合,很顯然他認為歐洲中世紀還在使用全木農具
那麼,看來這幅中世紀繪畫裡面的鐮刀肯定是中世紀的畫家穿越到十八世紀畫的
而且這位看起來還是個黃俄孝子,自稱屁股坐在已經滅亡的蘇聯。不得不說。一個人的政治立場和他的智商和能力水平是掛鉤的
以下是原答案
————————————————————————————————————————
看完一堆回答我再也忍不住了,必須要掛人,這個問題下面德回答基本證明了知乎素質在呈直線下降趨勢,第一,所有回答不是一口咬定羅馬完爆漢朝就是漢朝完爆羅馬,第二,我們看到所有回答者都一口咬定鐵器優於青銅器。
列出一個明顯沒查過什麼資料胡亂回答而且還在孜孜不倦傳播錯誤知識的代表人物
@andre
對於第一點,如果你真去認真翻看各種歷史資料你就會發現,嚴肅的歷史學家很少去討論誰的技術高於誰的問題,基本都是在討論雙發差異,很少討論對方誰更優秀,除非是雙方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科技代差,例如阿茲台克和西班牙,明王朝火器和同時期歐洲火器。一般只有網路愛好者才會一口咬定某某王朝的科技完爆同期另一個王朝的科技。
第二點,鐵器不一定優於銅器,脫脫離環境和實用條件談材料優劣純粹是耍流氓,因為環境因素,銅器和類似材料的抗腐蝕能力大部分條件下優於鐵器,以至於很長時間,大航海時代的歐洲海軍火炮都是銅炮。舉個例子;
早起的火炮是鐵製品,到了1450年左右,則開始由青銅取代。青銅製的大炮與鐵制大炮不同,不論是炮身厚度或者口徑尺寸,都能按照一定的規格來製造。而且因為鑄造較為簡單,所以還能大量生產,相比與此,鐵材應加熱法的問題,以當時的技術來說很難鑄造,因而無法大量生產,是的鐵制大炮在1520年左右便消失無蹤。 18世紀末到19實際中葉的確有段時間銅炮成為主流。歸根結底鑄鐵脆弱性還是不能勝任越來越大的膛壓,而當時的鋼基本和鑄鐵一樣很脆。而且鑄鐵極易生鏽尤其在鹽分高濕度大的艦船上。因此人們又想到了銅,這是一種專門為製造火炮而研發的銅,當時被稱為「炮銅」。它的硬度高韌性好,非常接近於鋼的特性,所以大量用於火炮製造。 直到人們發明了套筒炮和羅德曼芯模冷卻技術,又生產出了優質的硬度和延展性極好的鋼。銅炮才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不知道那些各種群魔亂舞把鐵當成一定優於銅的神奇材料的諸位答主看到這個資料會作何感想?是不是要大呼歐洲冶金金屬居然出現這麼嚴重的倒退?
現在是正經回答。
——————————————————————————————————————
漢朝和同時期的羅馬(僅只東西羅馬分治前的西羅馬,因為後來15世紀才滅亡的拜占庭也是羅馬,拜占庭冶金必然領先一千年前的漢朝),冶金技術各有千秋,沒有明顯的技術差異,更不存在技術上的明顯優劣之分。
鑒於堅信漢朝完爆羅馬且還在孜孜不倦傳播這種謠言的人比較多,我們主要批判那些認為漢朝完爆羅馬的人。
首先破除一個謠言,就是羅馬鐵器使用量不多,都是熟鐵,沒有鋼,看了一圈基本上所有答主都以為羅馬短劍是一種特殊的羅馬軍隊裝備,實際上羅馬短跟漢劍唐刀一樣都是一段特定歷史時期內一大堆相似武器的總稱
被很多答主拿來說事的羅馬短劍,要麼全是青銅的,要麼全是熟鐵的,基本上集中體現了這些答主對於歷史的一知半解和想當然,在長達近一千年的歷史中,這種短劍一直存在,而且材料1樣式五花八門,那些直接蹦出來大談羅馬短劍如何如何所以羅馬冶金技術如何如何的基本上對於羅馬短劍一無所知。
@andre 對說的就是你
實際上,現在有人復原過熟鐵做的劍有很多用熟鐵劍劈砍的測試視頻,軟的要命?一碰就彎?大神我估計你根本就沒見過熟鐵工具吧,你的言論讓我想起很多分不清韭菜和小麥但是大談各種農業生產的人,你說的是金子做的寶劍吧。wwwwwwwwwww。
那麼作為羅馬後期短劍主要組成的GLadius是不是熟鐵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家有相當比例是鋼製武器。
從羅馬盔甲的檢測上來看,鋼製也佔了很大部分。
在這裡引用一篇研究生論文。
羅馬和漢朝都是鐵器大戶。雙方鐵器規模都達到相當程度,漢朝也不是一開始就是鐵器大國,武帝之後鐵器才開始佔據壓倒性優勢。
@andre 不虧是天賦奇才,又拿出幾個西方青銅器的圖片企圖證明西方技術落後,簡直是高級黑。
西方太落後了,居然這麼晚還用銅做的武器,但是啊,脫離條件和使用場合談材料就無知的表現
但是媽呀,為什麼西羅馬完蛋之後一千年的大宋還在使用青銅箭頭,而且還有這麼多出土?
宋朝甚至還在用青銅做劍,按照某些鐵器一定優於青銅的小白的說法,大宋這是冶金技術落後的標誌啊。
以下引用一篇碩士論文
西夏冶金業鍛造技術已經領先同時期的大宋了,宋朝是中華文明衰落的開始,最典型的特性就是中華科技不再具備領先優勢。
但是西夏人放棄用銅造剪頭了嗎?
西夏弓箭威力無窮,西夏神臂弩最後還被韓世忠引進量產為克敵弓。
@andre 請問,你在寫這篇答案前真的看過一眼冷兵器資料嗎?你拿羅馬和中世紀的青銅箭頭槍頭黑西方人,一不留神連自己祖宗都黑成翔了。
至於你說的全木犁嗎。先不說你的圖片是個愛爾蘭文物和羅馬沒半毛錢關係,也不說上面的金屬有沒有可能已經腐蝕掉了。。你以為中國漢代以後就沒有這東西嗎?
萬惡的舊社會啊,中國解放前還有人用全木犁。
綜上所述,漢朝和羅馬在鐵器普及程度上沒有什麼明顯區別,雙方在普及鐵器上沒有明顯差距,產量上都達到了相當規模。羅馬和繼承漢朝的晉朝在蠻族大遷徙中消亡之後。西歐和中國都繼續因為各種原因製造了大量青銅兵器。青銅技術並未因為鐵器而被全面淘汰放棄。
雙方差距主要要是技術細節上的差異,而這些差異是由各自的地理自然條件導致的。
因為西歐的貴重金屬含量高,鐵礦優質,所以地中海世界很早就能用銅,金和銀製造貨幣,金器銀器和銅器的藝術工藝水平也超過漢朝,羅馬人用小作坊鐵礦也能完成大規模生產,中國因為鐵礦質量差,不得已開發了高爐。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高爐使得中國的冶金很容易被國家控制,中國很早就完成了鐵器的國家壟斷,之後沿著這一條大一統帝國道路一去不復返。之後歷代王朝基本上都嚴格控制鐵礦,鐵器製造,即使允許私營,官府也依然監管嚴格 。中國沒有像羅馬帝國一樣分崩離析之後再也沒有統一。
這裡面就牽扯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和羅馬在一開始冶金技術各有千秋,羅馬在西歐的地理優勢上建立起發達的金屬工藝,環地中海地帶很早就流通精美的金銀貨幣,中國直到宋代還大量使用絹,但是中國古人用智慧克服了自然條件,開發了先進的高爐技術,一直到唐代都遠超周圍國家,這至少說明中國人的智力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為什麼一千多年後西方冶金技術卻遠遠超過了中國?多災多難的明朝甚至無法完全複製西歐火炮。
第一個原因,中國自然條件差
中國不僅鐵礦質量差,實際上煤礦也不行,中國煤礦含硫量高,雖然中國很早就開始用煤礦煉鐵,但是先進的煤礦燃料反而導致硫含量超標影響鐵器質量。
技術的革新不一定就能帶來好的性能。某些一看到鐵器,高爐,煤礦就兩眼放光的小白們可以洗洗睡了,羅馬人小作坊的產品因為鐵礦質量高,不一定比宋朝高爐煤礦煉鐵的質量差。
從宋代開始,中國的各種技術就開始失去領先地位,不僅冶金技術無法和西夏匹敵,連日本刀劍也開始超越中國。非常讓人痛心的是漢唐時候史書裡面對於中原刀劍遠勝蠻族的記載慢慢消失,越來越多的是對於日本刀劍的讚美。宋朝繁華的經濟和城市建設無法掩蓋相對技術優勢的喪失。這也是為什麼唐朝是頂峰的原因。起碼那個時代中原刀劍遠遠超過周圍國家。
第二。西歐商業自由,有自由的環境。
而西歐,雖然高爐技術比整個很晚才發明,但因為較為寬鬆的環境一直沒有實現冶鐵壟斷,民間自己研發武器鎧甲火器的商人學者數量巨大。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
在1455年,圍繞著英國王位的繼承權,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展開了玫瑰戰爭。承平日久的英國人在開戰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急需大量甲胄,這就給了米蘭的鎧甲商一個發財的機會。受限制於各種條件的義大利人無法在英國本土直接生產鎧甲,於是他們就把鎧甲工廠建在了靠近英國的弗蘭德,向對岸交戰的騎士們兜售新型的鎧甲。這種新型的鎧甲被米蘭生產商稱之為「粗大式」。英國人迅速的接受了這一甲胄式樣,並隨後在日耳曼地區流行開來。這種用用鋼片層疊嵌套的甲胄風格也與義大利人往日所襲用的邊角線條比較柔和的甲胄風格很是不同,更類似於德國本地的甲胄風格,因此很受德國人的歡迎。德國人在1480年左右也開始製作這種鎧甲,兩者的差別在於德國人製作的更加精 到15世紀中期為止,在米蘭(Milan),義大利式樣的盔甲做工過硬、造型美觀。但中世紀的領主往往去德國南部的市鎮購買裝備,因為那裡集中了更多的商人掮客。這些城鎮分布在奧格斯堡(Augurg)、慕勞(Mühlau)和倫德夏特(Landshut)等地。德國本地產的盔甲就被稱為哥特式鎧甲,與米蘭式樣外形不同,但有著同等的質量。德國哥特式鎧甲用鋼片層疊嵌套,以此增強防護性能。就像哥特式建築那種複雜的轉角和摺邊,想必名字也由此得來。哥特式鎧甲設計時顯然充分參考了人體解剖學的依據,穿著更加合體。
因為有著發達的商品經濟和競爭,西歐在技術上彌補了自己的短板,不僅刀劍盔甲超過了中國,連火器也超過了火藥的故鄉,中國,明王朝時期就已經嚴重依賴西歐進口火器。
明代雖然刀劍已經無法和倭刀相提並論。但是火器還保持一定領先。但是因為國家控制。戚繼光拿到的各種國營工廠製造火器充斥著大量粗製濫造的廢品,但是明朝民間私造的火器甚至可以出口到東南亞。宋明絕非是被元清打斷了文明上升的進程。恰恰是因為自己喪失了領先優勢才被蠻族征服。中國這種靠自然條件和龐大人口獲得先天優勢領先周邊的原生文明,如果不能一直保持領先,最後必然就是淪為蠻族眼裡美味肥肉的結局。
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在看到政府管控導致中國技術優勢喪失殆盡的史料之後居然有學者繼續為這種糟糕的壟斷體制唱讚歌。聲稱壟斷體制保證了中國的強盛。這些人不知是何居心
綜上所述,羅馬和漢朝技術沒有大的差距,僅有的區別也是自然條件所致,對比幾個王朝非要拼出高低是非常無聊的事情,一口咬定某某技術就是先進就是優秀也是非常無知的表現,看歷史是要從興亡更替中獲得知識,而不是獲得虛妄的民族自尊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在開始歡樂時間!
@松雲 大師,我深深贊同你
你深刻揭露了歐陽修的漢奸走狗本質
鄭心南也是大漢奸
宋代科學家宋應星不如你對材料有了解。
明代唐順之肯定是倭寇走狗。
明朝的官軍同樣對倭寇手中明晃晃的日本刀心存忌憚,戚繼光記載道:「長刀,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倭變事略》中記載:「一賊出哨亭外,我兵攢槍刺之,賊斫一刀,十數槍齊折,兵皆徒手而奔一處。」
驚天新聞,明代將領戚繼光其實是個軍盲,不知道日本刀是垃圾,還猛吹。
一把日本刀在日本僅值800—1000文,而明朝給價高達5000文。日本則以朝貢為名,將大批日本刀輸入廣東以至中國各地,賺取巨利。據統計,宣德八年(1433),日本輸入貢刀3052把;景泰四年(1453)增至9900把。成化二十年(1481)又增至38610把。可見,日本從朝貢貿易中攫取的利潤是相當巨大的。
奸商禍國殃民,大量進口日本刀
大知乎人才輩出。我等小輩自愧不如,這位已經可以統計世界青銅器出土數量了!這是何等堅韌不拔。走訪世界各個國家。統計所有青銅器數量。
至於某位大仙嗎。很明顯沒有英語閱讀能力,因為他的東西基本都是從鐵血和天涯上搬運過來的。,實際上他所體現的就是典型的宅男思維,靠腦補去理解世界用腦子想想也知道,要是羅馬武器真的這麼不堪,是一碰就彎的廢品,羅馬人會拿這種武器當兵器嗎?繼我比戚繼光聰明了解倭刀的大仙之後這又來了一位比古羅馬將軍更懂武器的大神。
我還什麼都沒說,批判一番就拉黑如果我是一個和他一樣心胸狹窄不學無術的大齡廢物,我肯定會認為他是心虛了,但是我不是。我不是一個惡意揣摩他人想法的人。我想他一定是知道自己的智商和能力和我有數量級差異所以很貼心的為我節約時間。在這寒冷的冬日。我不禁被他感動的流下了滾燙的淚水~
我想反正知乎er大部分都沒精力去查閱資料~,知乎已經成了各種詐騙團伙聚集地。這位大仙就是典型的智力和能力的雙重低能兒,既看不懂英文看來也不知道翻牆查資料。我這裡作為建築學人士友情提示大家。中文互聯網世界很小。專業領域的資料,中文和英文比起來簡直是滄海一粟。如果各位不想變成大齡廢物。趕緊學習英語。
我覺得知乎上只要智商在知乎平均水平以上的人都應該能看懂steel是啥意思。carbon是啥意思吧。
我來講個笑話~羅馬沒有鋼劍~
有時候我覺得一個人不會英語只會在中文互聯網世界翻東西真實一間悲哀的事情~英語真乃智商過濾器~
當然是羅馬,漢朝再強也不可能強過15世紀發達的冶金技術。
從純技術的角度來講,漢代的冶鐵與制鋼技術確實比較先進。古代冶鐵主要分為直接(direct)和間接(indirect)兩種工藝。直接冶煉工藝就是很多知友提到的塊煉鐵方法,冶煉時鐵沒有完全熔融,得到的是含有爐渣夾雜物的熟鐵,需要通過鍛打排出夾雜物。由於熟鐵含碳量低比較軟,可以直接鍛打成產品,故稱為直接法。之後再通過固體滲碳法提高其碳含量,增加硬度。羅馬帝國下轄的區域主要使用這種方法。
間接法是指冶煉得到含碳量較高的生鐵,由於碳和鐵形成合金,熔點降低,因此得到的生鐵是液態的。這一技術最大的優勢是產品可以直接鑄造成型,因此生產效率很高,適應於大規模生產。但是生鐵的脆性較大,無法鍛打,需要脫碳成鋼後才能製作兵器,因此稱為間接法。漢代時中國核心地區基本使用生鐵冶煉法,並且配套產生了固態脫碳,炒鋼乃至鑄鐵柔化等一系列技術。 有的知友提到坩鍋鋼,這其實是一種熟鐵制鋼的高級方法,目前考古證據主要見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伊斯蘭時期的中亞諸國及伊朗。它通過加熱耐火坩鍋中加入熟鐵和有機物製成液態鋼,因此具有很好的機械性能,但與本題無關。 以上是純技術比較,但是研究古代冶金乃至古代社會必須考慮社會、經濟和環境背景,而不是從現代冶金的角度看誰的技術和現代技術更接近,誰就更高級。中國的生鐵技術在漢武帝以後高度中央集權的政體下發展很快,形成了官營鐵官的制度,集中進行大規模生產,這也是生鐵技術的優勢所在。目前在河南鞏縣鐵生溝,鄭州古滎,南陽瓦房庄等地都發現了漢代鐵官的遺迹。但這一方法會大量消耗人力物力,成本很高,一旦冶煉失敗則損失慘重,所以並不適合以家庭或村落為單位的手工業作坊。據西方學者統計,一個工業化時代以前的農民每年消耗鐵(各種工具的磨損等)約1kg,試想一個日產鐵數百公斤的高爐對於一個村落有何用處?而一旦高爐不能連續運轉,其燃料消耗量就會大增,因為每次預熱高爐就要消耗幾噸木炭...集中度高的運營在社會處於平穩期時適用,擔當社會較為動蕩,且資源補給出現短缺時(主要是木炭和鐵礦)則會難以為繼。 匆匆作答,也沒來得及附任何參考文獻,有興趣的知友可以參考《中國科學技術史·礦冶卷》以及《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Ferrous Metallurgy》。有關有色金屬生產的部分下次有時間再補上。Of course 是漢代~不論是鋼鐵冶金or有色冶金,漢都是當時世界範圍內技術水平最為先進的王朝,以鋼鐵為例,漢代高爐煉鐵—炒鋼體系已然成型,而羅馬帝國…坩堝鋼的時代…才不會告訴你羅馬城是由於金屬知識水平的問題而不明白鉛中毒這一常識而遭到重大打擊的呢~
到1550年,一個公爵穿的板甲的胸甲和背甲都還是鐵的 @wheeler
這個比較複雜,兩者不好直接比較。兩者都廣泛使用生鐵製造農具。(但是羅馬的生鐵產量遠高於漢)Ferrous metallurgy 中提到
意思是羅馬的鋼鐵產量達到了每年84750噸[解釋1],而漢則只有5000噸。(古代中國鐵產量最高時期是明朝。達到了接近一萬噸的產量。超越世界所有其他國家。原因是羅馬發生了文明崩潰。煉鐵技術也遺失了很多。)對於金屬的知識,兩者都比較缺乏。羅馬人用鉛作水管,還吃鉛。中國人吃五石散。中藥裡面含重金屬的藥物非常多。中國人也非常喜歡用氧化鉛來做飯。在鋼鐵的使用上,羅馬的鋼鐵普及程度更廣,鋼鐵產品更多。軍隊的鋼鐵武裝度更好。鋼鐵鎧甲的製造工藝比漢代更好。Roman military personal equipment在鋼鐵的製造工藝上,漢代所用得更加複雜。其技術的獨特的。是羅馬所不具有的。至於先進與否則無法評論。原因是中國的鋼鐵技術和人類鋼鐵科技樹的主幹並不相同。更像是一根旁支。之所以造成這些差異。。主要原因是地理環境導致的。需要明白的一個常識是。中國是非常典型的金屬稀缺國。所有的金屬都缺。包括銅,鉛,錫,鋅。中國的鐵礦含量還可以。但是高品位的鐵礦石非常少。這嚴重的限制和歪曲了中國冶金科技的走向。======================================================鋼鐵冶煉技術分為固態冶煉和液態冶煉。固態冶煉之後,鐵渣無法分離。必須經過不停的鍛打,來排除雜質。鍛打是固態冶煉中最為耗時的部分。而經常又是極為需要的。漢代的百鍊鋼。說得就是鍛打的次數。(當然百次是略微有些誇張,幾十次是有的)。(這裡有一個特例。就是歐洲工業革命前期採用的普得林法。這種方法的冶煉溫度比較高。因此產物是並不需要反覆鍛打的熟鐵。)液態冶煉則非常省事,鐵渣自動分離。產生的材料還可以鑄造。有百利而無一害。唯一的問題是。必須加熱到這個金屬的熔點。而鐵碳合金的熔點隨著碳含量的下降而提高。因此對於古人來說。他們的爐溫只能達到1200多度。因此只能用液態冶煉法製造生鐵。。。因此,這種技術是全球通用。。漢和羅馬的生鐵農具都是這麼鑄造出來的。而鋼鐵解沒有辦法了。羅馬使用的是塊煉技術。也就是固態冶鍊鋼鐵。非常費事。因此只有武器和鎧甲上採用。而中國就更慘了。由於塊煉技術需要高品位的鐵礦石,而中國又是金屬稀缺國。因此到漢代。塊煉技術基本上就絕跡了。於是中國人發明了炒鋼技術。。就是在生鐵冶煉的最後加入氧氣。。利用氧氣來去除鐵里的碳,以製造鋼鐵。此時,一旦生成鋼鐵,則熔點隨之上升,因此炒鋼的產物依然是固態鋼鐵。而由於這種工藝的特殊性。其渣鐵融合得更加緊密。因此除雜難度比塊煉鐵還大。因此,炒鋼技術產生的百鍊鋼,其人力成本比塊煉鐵更大。價格更高。普及性也就更差。因此耗費鋼鐵產物都發展得比較慢。比如鎧甲。但是中國人沒有辦法。。只能用這個。。。。。=======================================事實上,中國人一直也沒有煉出品質合格的液態鋼鐵。。而是在炒鋼的工藝基礎上一路點了下去。最終,在清代,中國傳統的產生高品質鋼的工藝是這樣的。冶煉生鐵。在冶煉生鐵的最後加入空氣,開始炒鋼。加入過量的空氣,炒鋼炒成熟鐵。熟鐵質軟,好鍛打,通過鍛打除雜。將熟鐵打成合適的形狀,澆入生鐵,形成熟鐵和生鐵混合鐵。鍛打併互相滲碳,形成鋼。這就是中國鋼鐵科技樹在西方文明入侵之前的最高科技了。==============================要形成液態鍊鋼的高溫。同時避免雜質入侵鋼材,是比較困難的。有幾種常用的方法。1。利用反射爐的輻射加熱,燒熔鋼鐵。(需要反射爐)2。利用天然氣的高溫火焰,燒熔鋼鐵。(需要石油工業)3。利用純氧和鋼鐵劇烈反應產生高溫,燒熔鋼鐵。(需要冷凍技術)4。利用電弧高溫,燒熔鋼鐵。(需要電)在中世紀,全世界的人都做不到。而做到這點的,則是在工業革命前夕的英國。用得是第一種方案。[解釋2]參見如何分析「李約瑟難題」? - wheeler 的回答事實上,比較古代文明哪種更加先進意義並不大。不同文明的資源條件完全不同。所有的技術都是因地置宜。某些技術先進或者落後個上千年都是正常的。而歐洲產生現代文明,更像是一種偶然事件。如果反射爐在中國,日本,或者印度被被發明。那麼都很可能會在當地掀起工業革命。然後進入世界大戰,加速發展。而發展帶來的溝通。則很快會讓世界各地的各種知識聚集在一起。形成現代的科學體系。而反之則很悲劇。。古代歐洲有著燦爛而輝煌的科學文明,人類很早就知道地球是圓的。還知道地球的尺寸。也產生了嚴謹的公理系統。科學的一切全都齊備了。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歐洲的文明還是被宗教所損毀。科學和技術全面衰退。事實上,工業體系才是文明的基礎。如果不能把智慧轉化為生產力和殺人力。那麼理性的講道理在弱智且野蠻的人的面前毫無優勢。無知者可以用他們出色的生殖力佔領一切空間。。然後用各種下賤的手段和理性者戰鬥。。他們毫無廉恥。。所以是無敵的。。因此理性必敗。文明就算是一時的領先,也不會長久。===============================對羅馬毫無概念的人。。可以看看別人的答案。如何直觀地說明古羅馬到底強大到什麼程度? - 塗子的回答================================一個需要知道的常識是。歐洲的鐵制農具是在公元前1000年前就開始普及了的。中國則相對略晚。羅馬時代更是如此,比如British Museum還有這個 Roman agriculture===============================解釋1。 關於羅馬鐵產847500。文獻中用得是估算的。。用英格蘭的鐵產量反推羅馬的鐵產量。英格蘭鐵年產就2000多噸。這個方法略微有些扯淡。。因為英格蘭是出了名的金屬礦藏多。。從羅馬時代就是一個冶煉中心。但是古代羅馬有好幾個冶煉中心。。因此雖然可能鐵產量沒有那麼多。但是超越漢是沒問題的。。應該也超越了明。===============================解釋2。 早期反射爐冶煉出來得其實是高質量的鑄鐵。還是鑄鐵,但是是高強度的鑄鐵,非常接近於鋼。這種鑄鐵可以用於建築。甚至一些機械。比較重要的就是。這種鑄鐵替換了紐卡門蒸汽機里的銅製凝結缸。降低了成本。並且最終支撐了更加複雜的瓦特蒸汽機的出現。普得林法是後期反射爐的一種應用,冶煉溫度可以達到1400度。已經達到了鋼的溶解點。之所以產物是固態是熟鐵。是因為它的目的就是為了生產熟鐵。那個時代熟鐵比鋼好加工,於是更加搶手。而且這種方法的產量非常大。倆人半天產一噸半。。事實上,工業革命時的歐洲。加工鋼材的能力並不強。因此大多數常人認為是鋼結構的東西。其實都是熟鐵。是的,埃費爾鐵塔就是一座熟鐵造的塔。不是鋼。參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uddling_%28metallurgy%29當然,反射爐並不是只有這一種應用,比如老本行,精鍊高強度鑄鐵。造炮造大機器。都用反射爐。熟知的平爐鍊鋼法。。。在早期也是用的反射爐。普得林法是歐洲第一次用脫碳法製造的熟鐵。採用礦石作為脫碳劑。也並不攪拌(好吧,記錯了,攪拌)。最重要的是,採用了反射爐。爐溫提高到了1400度。。。這貨和炒鋼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也沒有證據表明發明者聽說過炒鋼。中國也沒有年產1000噸的炒鋼爐。一爐子頂全國的熟鐵產量。人類鋼鐵科技的主幹是提高爐溫。不到一定溫度煉不出鐵。不到生鐵的熔點只能煉塊煉鐵不到機械用鑄鐵的熔點就煉不出造機械的鐵。不到鋼的熔點就煉不出液態鋼溫度是一切的關鍵。剩下的就是省事。減少鍛煉的次數和力度。減少人力。減少成本。覺得炒鋼是主幹的就跟覺得易經科技樹產生了電腦一樣。事實上。二進位對電腦來說都並不是必須的。蘇聯人曾經製造過三進位的電腦。===================================我算是明白神馬叫知乎用戶的多樣性了。。。。。質疑羅馬的鐵產量的請去鏈接中找原作者撕B。不要在本答案下評論。看見即刪。The Oxford Handbook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 the Classical World 的作者。姓名 John Peter Oleson個人主頁 index.html以及這個Roman metallurgy這個https://www.amazon.com/Iron-Eagles-Ind-Roman-Br/dp/0752419005和它的作者。質疑羅馬有沒有鑄鐵的(還真特么有人質疑這個。)。看這個Pig ironIron working was introduced to Greece in the late 10th century BC The earliest marks of Iron Age in Central Europe are artifacts from the Hallstatt C
culture (8th century BC). Throughout the 7th to 6th centuries BC, iron
artifacts remained luxury items reserved for an elite. This changed
dramatically shortly after 500 BC with the rise of the La Tène culture, from which time iron metallurgy also became common in Northern Europe and Britain. The spread of ironworking in Central and Western Europe is associated with Celtic expansion. By the 1st century BC, Noric steel was famous for its quality and sought-after by the Roman military.The annual iron output of the Roman Empire is estimated at 84,750 t while the similarly populous Han China produced around 5,000 t
以及這個https://www.amazon.com/Bronze-Iron-Transition-Mediterranean-Archaeology/dp/9185058793作者叫 Jane C. Waldbaum簡介是 Jane Waldbaum找她,別找我。我以為是常識的東西看來不是常識。。。沒事。。拉黑刪除。質疑歐洲3000年前有沒有鐵器的。。。看個中文的(估計也有挺多人看不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3%81%E5%99%A8%E6%97%B6%E4%BB%A3=======================================****的也直接拉黑刪除。。。。比如這種。The Chinese were making pig iron by the later Zhou Dynasty (1122–256 BC). To the west, smelting technology to produce pig iron and other iron products was known to the Ancient Egyptians and gradually spread around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as far as Ancient Greece. The Roman Empire and later the Muslim caliphates of the Middle Ages inherited and refined these technologies. Because of the collapse of the Western Roman Empire, Western Europe did not rediscover the process until the Late Middle Ages (1325–1500)
所以其實平爐就是一種反射爐。。。然後人們確實是拿平爐鍊鋼的。。。反射爐不接觸煤燃燒的空氣。沒有硫。磷和硅可以通過融渣調節。。而且由於可以長時間加熱。。所以非常好調節。。平爐也是最早可以廣泛通用的鍊鋼技術。(貝塞麥法 不能除磷)然後高級鑄鐵可以用來鑄造炮。。。所以這是反射爐的另一個用處。日本國家史跡——韮山反射爐有些東西你永遠也沒有辦法戰勝。。因為他不在乎說了什麼。。而你只要犯下一個失誤。。。他就爽得要死。。。。比如他要生鐵農具。。我犯了個錯腦補成了鐵器農具。。。給了個熟鐵農具。。。這幫人這就樂得不行了。。。然後吧2500噸鋼鐵 少打一個字。。打成2500噸鋼。。。。又一幫人HIGH得不行。。。============================================還有好幾個人評論說。。看了回答沒找到哪裡有。。。這眼睛該治治了。。****的也拉黑。。。比如這個 peng JL一種室式火焰爐。爐內傳熱方式不僅是靠火焰的反射,而更主要的是藉助爐頂、爐壁和熾熱氣體的輻射傳熱。就其傳熱方式而言,很多爐型(如加熱爐、平爐等)都可歸入反射爐。
這問題絕大多數情況下等於在問「是高貴無比的西方文明先進還是費拉不堪的東方文明先進」
也許是最後一次編輯
我說了那麼多,大家還是認為我說的就是錯的,另兩位答主才是對的,我在避重就輕,我專業知識不夠。我說錯了什麼?我哪裡專業知識不夠?我哪裡避重就輕?請你們告訴我,有的,我就改正。理論上來說我只希望大家看到前半部分,後面的撕逼我基本上就是在嘲諷+釣魚,沒有拿什麼乾貨出來。我本來也不想這樣傷害別人,可是,你知道嗎,這兩位答主在大過年的日子裡,在我友善的回復下面破口大罵我是腦殘,無知,一整個春節,我都是在難受中度過的。撕逼的最後,李夢陽把他自以為得意的那張圖甩出來以後,很得意的說,這資料還是我扒的,我會不知道?
然而,很抱歉,他的資料我早就看過。古青江那張圖,火燒刀,然而,我根本不知道我說的錯在哪裡。如此明顯的複合結構,如何證明"慶長之前多為丸鍛"?第二,古清江有一個著名的特點,叫"鯰肌",這種像鯰魚一樣的肌理,是由不同含碳量的鐵形成的,具體大家可以百度。對於這種肌理,一般傾向於用複雜的造入結構來解釋。如果你還是堅持要認為這是丸鍛的巧合,那麼,請解釋古清江的鯰肌如何丸鍛? 第三,信國那張圖,我懶得截圖官網日文原文了,本來也不是什麼好刀,還有黑呼呼的是刃金不是夾灰,他也沒有貼截斷之前這把刀的原貌,然而網站上都有,截斷前的狀態已經生鏽研減。雖然作者本人在文章里很嚴謹地說到底是鍛造瑕疵還是研減或者是火燒碳化沒有定論,但是作者也說,是鍛造瑕疵的可能性較小。那麼問題來了。一把皮鐵都被磨掉的刀,可以證明古刀造入大多數是丸鍛嗎?所以,你們的心情我能理解,都想爭口氣,要讓明朝的刀劍揚眉吐氣,但是這不是通過貶低日本刀來完成的。更不是網上哪裡抓到一句話就奉為珍寶,覺得日本刀原來是垃圾的,什麼半吊子都可以去隨便貶低他。至於說我避重就輕。
難道我還沒被黑的夠慘?這兩個答主污衊我:盲目精日說日本有大鑄件認為一切明朝刀劍比不上日本刀認為明朝沒有熱處理這四點,我從來沒有說過。其他逐條批駁的內容:
求求你,如果你覺得我說的不對,或者我哪裡避重就輕,告訴我具體在哪裡。請不要泛泛而談地批評我,拿出證據打我的臉或者,在貼吧艾特我,id xzj3511謝謝你們。我盡量聽取你的建議,前提是,不要罵人。三個月了,我真的累了。知乎,真是不友善的地方啊。︶︿︶
最終論調: 中國的鍛冶技術,在古代的大多數時候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如果你對外國的鍛冶技術不熟悉的話,千萬不要誇大高估中國的技術水平,或者貶低外國的技術水平吹成第一,或者與世界範圍內的其他文明進行不理性的貶低,不叫愛國,叫自取其辱。本答案停止更新。不過,有任何人認為,我駁斥如下兩位知乎用戶的錯誤言論有任何扯淡的地方,請艾特我。
——————————————————————————————————————————正文關於更正 @波波父 的錯誤言論為了不影響大家的閱讀,我將總結一下知乎答主 @波波父 下關於明朝中日的一些錯誤言論,並把波波父為了和我撕逼,連續暴露出自己知識儲備和做學問方法的不足,被我掛城牆的內容放在後面。可見,tatara煉鐵法的原理是是一步法,即鐵在還原過程中與碳結合然後根據不同分層得到不同含碳量的產物,其中包含了鋼。溫度一般為1000~1200度。(現代的安來鋼生產就參考了其中的原理。)
而塊煉法,則是在低溫(一般1000度上下),鐵礦石還在固體的情況下,使用木炭還原鐵礦石。塊煉法煉出的是含碳量低的鐵,需要再次加熱鍛打,並與木炭接觸,去除礦石,改善機械性能,才能出鋼。由此可見,tatara的產物有鋼,且以高含碳量產物為主,不需要再次滲碳。而塊煉法煉出的是低含碳量的鐵,需要滲碳成鋼。日本人拿海綿鐵裡面的一小部分高碳鋼作日本刀的說法不攻自破。至於只含5%這個數據,請注意,上文提到,在室町時代初期,鉧壓法已經沒有成型,也就是說當時的tatara爐由於溫度不夠,只能出含碳量介於鋼和銑鐵的混合物,含碳量不均勻,含有很多高含碳量的鐵碳合金。也就是說,當時的tatara爐出不了真正意義上的玉鋼。至於鉧壓法成型以後,玉鋼的真正含量,一般認為是鐵礦石:木炭:玉鋼=10:12:2.5。數據來自広辭苑 2000年第五版以下是撕逼和掛城牆部分——————————————————————————————————————————
20.0 @李夢陽 再怎麼狡辯、轉移話題、避重就輕,錯的終歸是錯的然後,還在堅持塊煉鐵吶?
苦口婆心地和你再再再說一次,塊煉法煉的是鐵,需要滲碳成鋼,tatara法則是一步法,產物以高碳含量鐵碳合金為主。兩者雖然都屬於低溫煉鐵,但是溫度也是不一樣的。這都看不懂的話,那我也沒辦法了。最後,和你苦口婆心地說了新新刀和打刀不能混為一談,你偏不想聽,偏要扯新刀,我就明確地和你說一點,就算你新刀扯得再牛逼再正確,你那些"明治新新刀"的瞎話還是錯的。我覺得你還是要學習一個。最後,19.0說好不更的,又摸了
首先 @李夢陽 又下了個套,太刺激了,居然用火燒刀來騙我。不過既然提到了古青江,那麼也許我們更應該請李大師講一下,"鯰肌"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用"丸鍛"做出來?你怎麼不提你的"甲伏鍛就是包鋼"了啊?丟人
至於其他都是抄來的,這句話實在讓我忍無可忍。
這裡的每一個打出來的字,我都是純手打,引用的地方我都會說,現在這個人只需要一句話就可以把我寫的全都當作"抄的",而這個人自己的答案,卻充滿了各種誤導和錯誤,有什麼資格對別人的答案指手畫腳?至於所謂的"順手抄的我的圖",我說的很清楚,這張圖是我朋友給我的,你覺得這是你的資料,行,我已經刪掉了,這種資料我不稀罕。至於關於這張圖想要證明的東西,本來波波父這個人說,日本古代無法鑄造,我拿了平安時代鑄造師和瀾倉時代寺廟鐵釘的例子,你們又說一定要鍋子,我就找了這張圖,結果你們又說要三尺鐵鍋,厲害啊,當時誰說"日本古代沒有鑄造"的?16.0 @波波父 還在掙扎
15.0翻了你所謂的日本人截斷的圖的清晰版出來 @李夢陽
14.1更正。撕逼的時候腦子有點糊塗,逆甲伏應該屬於夾鋼的一種,而不是包鋼。不過即便如此,中國和日本的夾鋼造入還包括卷合,本三枚,四方鍛等,並不可以把甲伏鍛簡單與包鋼畫等號
13.0
有趣, @李夢陽 開始丟乾貨了11.0
繼續掛城牆10.0 @波波父 又雙叒叕在質疑日本美術刀劍保存協會。
這麼說吧,全日本的武器類文物都是日本島建保存協會堅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鑒定書。舉個例子,如果由日本刀劍保存協會鑒定等級在特別重要之上,那麼這種文物是不能離境買賣的,一旦離開日本國土就是違法行為。你,,,不會認為日本政府是民間組織吧。關於銑鐵不能鍛這種荒謬言論。我提醒你一下,中國獨特的灌鋼法,不就是生鐵再煉么?
日本歷來不太看得起中國的炒鋼,天工開物:"凡倭夷刀劍有百鍊精純、置日光檐下則滿室輝曜者,不用生熟相和煉,又名此鋼為下乘雲。"
從tatara爐出,經過挑揀的鋼材,不管是江戶時代以後的鉧壓法也好,還是安土桃山之前的銑壓法也好,都是日本武器兵器的主要鋼材來源。中國的進口鋼絕對不會是某人所說的"絕大部分「。
直到新新刀時期,才有一個人吸收了中國灌鋼法的原理,提倡」刀劍復古鍛「,開發了卸鐵法。而這麼做的原因並不是說日本人意識到了自己的鋼材有多爛,而是由於江戶時代以前的銑壓法是如何對銑鐵進行降碳的,已經散佚失傳,江戶時代以後的鉧壓法,再鍛出的武器刀劍,不具有古刀期的武器豐富的地鐵動態,(新刀期的這種地鐵單一的狀態叫做」無地風「),為了復原古刀的這種」藝術效果「,提倡收集古鐵,(也就是平安到室町時代的遺留鐵製品),立爐煉出銑鐵,然後和灌鋼法類似,將古鐵作為滲碳劑煉出鋼材。至於江戶時代以前的銑壓法是如何對銑鐵進行降碳的,雖然沒有實際工藝流傳下來,但是卻是有冶煉爐遺址的,你想看的話我大可以給你看。拿著那些從三無網文抄來的結論,過來洋洋自得地列給我看,說:"你看,小日本的所謂的鍊鋼,其實就是塊煉鐵的技術,說的好聽而已「,說出這樣的話的人,還要我拿出所謂的「真正的乾貨」,厲害啊。9.1關於古代文物保護和鑒定,稍微說兩句
9.0繼續掛。
來了兩個人又如何,本質上還是望文生義,以及半吊子的吹牛,所以說一粉抵十黑,自取其辱而已。8.0閑的無聊,給各位看官寫個起因經過吧。
起因: 我給@波波父 的答案點了個贊,然後提醒了他一下,中日勘合貿易時雙方鐵質品的價格,和兩國實際鍛冶能力沒有必然聯繫經過: 正如各位所見,@波波父 一定要我拿出各種證據,然後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把漢朝唐朝明朝扯了個遍。講道理,看到這個答案,你還記得我寫答案的初衷是什麼嗎?心累啊。7.0更新 理解能力堪憂 @波波父 逐條批駁如下
同志,並不是爐里出來的東西直接拿來用的,你說的鐵錨也好,鐵鍋也好,做成這些東西用的鐵是從爐子里出來以後再挑揀過的。
所以,你以為銑鐵裡面有含碳量超過2%的生鐵,除了鑄造以外別去他用,可是別忘了這種混合物混雜的鐵碳含量差異很大,師傅完全可以挑揀過後加以利用的。還有,很好奇你這個"銑鐵就是生鐵"的說法哪裡來的,還字典什麼的感覺很gay的樣子,我就去百度了一下說起來,你有中國明代刀劍的金相測試嗎?光拿一把西漢中山王陵漢劍的局部硬度數據,和明朝的日本武器比較,同志,知道控制變數法嗎?
如果你很自信地認為明朝可以達到漢朝的高度,那麼我得向你潑冷水了。技術是可以倒退的,你比較一下明朝和清朝的鍛冶技術就知道了,漢朝的鍛冶技術有多高,並不代表明朝就能達到更高的水平。從狹義的冶金來看,從塊煉法過渡到了炒鋼和灌鋼法,顯然是非常大的進步,可是當我們談到熱處理和疊鍛的技術的時候就得考慮一下了。差點忘了,如果你一定要比較一把普通的關物和中山王佩刀,那麼我就告訴你以下幾點吧1.芯鐵不是越軟越好2.刃不是越硬越好3.無論是中國刀劍還是日本刀劍,刀尖硬度,物打硬度,和其他地方硬度都是有差異的,一把刀,什麼樣的區域負責什麼樣的功能,這是古人從戰爭中總結的經驗4.如果你懷疑上面一條,我這裡有一根完整的漢劍條子,你要不要看?5.我這把關物真的是很普通的日本刀,精品都算不上6.以上所有的話我記得我都說過一遍自己體會吧。最後,什麼假日本刀販子,狗屎。6.1更新
6.0更新
@波波父 還在繼續瘋狂懟我,沒辦法,繼續掛城牆我舉這些例子,本來是想說明日本武器的鍛造技術很早就引入了夾鋼和包鋼了,至少比你說的入侵思密達這個時間點要早的多,結果你又轉移話題,硬要"比一比刀劍哪家強"了,怎麼,你不再提你秀吉和思密達了?
5.0更新
繼續掛城牆,補充4.0更新的內容4.0更新無知者無畏,我只能這麼說。至於"壓根不像四百年前的東西"
日本的刀劍保存和中國一直是不太一樣的。2.0更新。幫某人服務到家了一下,好gay啊,以後再不發這種了。
1.0更新中午看到被打臉了,再來編輯一波3.0更新,打臉不徹底,看來要人工服務了,驚了。
@波波父 麻煩高抬貴眼看看,關傳,信國,村正看到沒有。這些人可都是在安土桃山之前的人哦。關傳,右定和村正都是活在中日堪合貿易時代的人哦,臉疼不疼不然我們看看你寫了什麼好不好這些東西本來根本都是中國開發的然後在日本繼續用這麼簡單的事情,結果有些人一定要說中國人一開始用包鋼然後不用了改用三枚合,然後被小日本抄了去,說明小日本的東西不如中國,根本就是扯淡。只有根據不同的材質選擇不同的複合結構,哪有什麼包鋼夾鋼的優劣可言。
現在回到問題的最開始。我和 @波波父 提醒說,不要因為日本刀賤,就說日本人的鍛造水平不行。結果我也不知道他是受了什麼刺激開始瘋狂懟我,現在我問你,你知道田忌賽馬嗎?
我再隨便掛一點
最後,這位同志叫囂著讓我拿出金相圖和硬度測試的數據,以為我拿不出來,誰知道我在1.0編輯的時候就放了鏈接了,只能說這位同志根本沒看到,大概只想著怎麼懟我了。
接招0.5更新
半夜看到 @波波父 又驚了,起來隨便說幾句既然你執意要撕逼,看來我需要掛城牆了原答案
關於題主的問題,我覺得漢代中國優於同時期古羅馬應該是沒問題的。有機會的話放一點乾貨好接下來 @波波父 準備接招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問題會歪到明朝去,不過我本來是給這個答主點贊的,不過有一點問題,如果單看當時中國於與日本的通商價格,以及"中國造得出那麼牛叉的鐵錨,日本沒有",就得出日本的冶金能力要遠不如天朝上國,顯然是有失偏頗。我說完上面這些以後,答主就和我撕逼了,說我一會兒扯數打物,一會兒又扯寶刀,邏輯思維混亂,大概還把我當成精日了?那我只能出來說一說了。在這裡很抱歉把話題扯到"明朝時期日本和中國哪個的冶金水平高"這個問題上去了,對不住了題主和各位看官。先說結論: 日本的冶金技術更高我是不是精日?
狗屎,我不承認的。我只是想擺事實,講道理,因為雖然我不承認我是精日,也不想做一個頭上有根鞭子的那種"我天朝上國地大物博"的人。所以你到底拿得出拿不出日本鐵錨來?
拿不出。我不是研究這個的,原答主要我如果想甩乾貨,一定要甩個鐵錨,這種怕是拿不出的。然而乾貨還是有的,各位猛男不要說我摸,行吧。前提
在甩乾貨之前,先說幾個前提: 首先,做歷史研究的時候,實物史料的價值高於文字史料,我想這是沒有問題的。其次,這裡說的冶金,我決定分為狹義廣義兩個範圍。從鐵礦石進去到鍊鋼爐出來為狹義的冶金,從鐵礦石到成品工具為廣義冶金。狹義冶金
中國的煉鐵技術別人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如果你還不懂什麼叫炒鋼什麼叫灌鋼那我建議還是去補補課吧。不過既然這是個題外話,所以還是有必要把日本的煉鐵法理一理,和中國不同,日本的tatara煉鐵法一直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到了現在,目前的傳承者叫木原明。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的冷兵器鍛造材料不僅僅來自大的tatara爐,一些追求卓越的刀匠會選擇自鍊鋼鐵,在明朝這個特殊時間段,日本一些材料匱乏的地方會使用南蠻鐵(顧名思義),明晚期以後日本出現「卸鐵法」,這種煉鐵法產率高但是複雜,且出現時間和明朝交集不大。所以這裡我們只考慮傳統大tatara爐煉鐵。我們已經知道中國漢唐時期發展出了炒鋼法。日本在唐朝以來吸收了大量中國的技術,炒鋼法便是其中之一。不過經過日本的發展,到了江戶時期煉鐵已經不需要人工炒鋼,產物混雜礦渣已經非常少。在出鐵以後,師傅會根據含碳量等級分為玉鋼(1~1.7%碳含量),銑(1.7~3.0%)和庖丁鐵(0.2~0.5%)。銑一般拿去做鐵鍋,而庖丁鐵一般拿去做農具或者其他日用品。所以這裡解決了 @波波父 的第一個不妥的地方。我們一直日本人使用tatara爐出的銑和庖丁鐵做鐵鍋和農具,可是眾所周知,日本資源匱乏。在煉鐵的時候雖然不缺少木炭這樣的材料,鐵砂確是不夠的。而在日本這樣一個封建武士階級的社會,這些有限的材料需要優先製造貴族階級使用的日本刀以及其他兵器,而卸鐵這樣的材料,大多數情況下僅僅作為tatara爐的副產物來處理,再加上倭寇時期正值日本戰亂時代,鍊鋼的產地要麼集中在鐵砂產地豐富的地方,要麼便是」御番鍛冶「,更加造成鐵鍋,農具這種東西的稀缺。所以一口八貫,倒賣給日本人瘋狂賺差價,完全說得過去。但是這與日本的冶金水平有什麼必然關係嗎?沒有任何關係。日本到現在還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可是工業水準依舊很高。不過話說回來,與此同時在中國,熟練的炒鋼手基本上可以鍛造出相同等級的產物來,而且中國更有」灌鋼法「,基本就冶煉半成品的爐出鐵來看,中國當時的技術水平高於日本。不過,由於當時中國改用煤炭煉鐵,因此產品中硫和磷的含量比較唐漢更高,因此實際上產鐵的質量較低。所以俠義冶金到底誰更先進?從產物來看,日本,從技術看,中國。廣義冶金:鍛造和熱處理
如果說從技術上來看,冶煉技術中國壓日本一個頭的話,那麼接下來的鍛造與熱處理,中國的技術********。這直接造成了****************,當然,這其中的歷史大家都知道,從日本浪人橫行東部沿海,到戚繼光蕩平倭寇,中國人*************,學習了*************。(算了這段話刪掉算了,容易引起愛國小將高潮)先上圖關於「羅馬鐵產84000噸」這個畫皮的解釋我曾經完整讀過。讓你們觀賞一下這個神論的論證方式。首先他用的是1500年的半固態還原爐的產率,表明這類爐子能產出70-80%熟鐵和20%的生鐵。這個結論是沒錯的。然後他第二個論據,是羅馬煉鐵遺迹里的五萬噸生鐵殘渣。這兩個都是客觀事實。然後讓我們展開冷吧式神展開。根據1500年的爐子的產率,所以現場的生鐵殘渣代表在該地產鋼25萬噸。?這特么隔了1500年了居然能做參考系。這差不多的概念就是我用了一根美軍lcs的鈹青銅軸證明秦代青銅劍性能強於鋼。@經略幽燕我童貫
當然是羅馬更好。誰拿我羅馬鋼產量和冶金能力說事簡直就是不可饒恕的羅馬黑。我羅馬年產原始埃德曼合金八萬噸,鑽井能打進地核,更擁有制導標槍,電磁弩炮,激光短劍,穿戴式反應裝甲,埃德曼合金羅馬盾,火箭助推涼鞋等超出我們所知歷史的裝備,且基本做到了人均一套,真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放眼過去和未來,除了亞特蘭蒂斯和賽博坦星球,還有哪個能做到?
羅馬吹不是很能雙標很能腦補很能吹嗎來來來我幫你們吹徹底一點,是不是很感謝我?
匿了,不想再跟上次一樣被追著咬。把漢劍吹上天,淘寶賣漢劍把羅馬劍吹上天,淘寶賣羅馬劍這兩撥人,可能都是同一個淘寶店主23333
推薦閱讀:
※在其歷史上常常用和親的手段來達到與周邊民族國家和平的漢朝唐朝,為什麼會被公認為強大的王朝?
※漢代丞相或者說皇帝之外的朝廷能夠對皇權形成多大程度的限制?
※漢有黨錮之禍,唐有牛李黨爭,宋有元佑黨爭,明有東林黨爭。其異同是什麼?
※如果羅馬帝國和漢帝國發生戰爭?
TAG:漢朝 | 古羅馬 | 早期冶金 | 歷史比較研究比較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