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可樂等飲料十多年了還是三元一瓶?

感覺這個價格至少15年了吧?這期間人工費用,運輸費用都漲了很多,保持三元的價格要怎麼實現盈利?


樓主記錯了吧?

十多年前瓶裝的600ml的雪碧¥2.5,現在變成500ml,¥3。

以前物價較為穩定時雪碧價格和容量也確實很穩定,到2010年左右物價普遍上漲了很多。2011年時可口可樂公司想順勢漲價,結果被發改委約談了。然後可口可樂就減量不加價。

http://food.southcn.com/c/2011-05/12/content_23972043.htm

我很清楚地記得易拉罐的雪碧十多年前是355ml,後來變成了330ml。

最近可能發改委維穩壓力沒那麼大了,可口可樂就在保持當前容量的基礎上略微漲價了。


知乎首答!

前兩天看到「經濟學的邏輯」為什麼可樂十多年了還是三元一瓶? - 學點經濟學 - 知乎專欄這篇文章,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從我熟悉的品牌運營角度怒答一記:

先上結論:無論是在今天還是在20年以前,可口可樂的定價都是與他的品牌形象/品牌能給消費者帶來的價值想匹配的。

二十年以前可口可樂可能還是個有點逼格的品牌,喝可樂/洋飲料這個行為還是很「潮」的,年輕人/小孩子喜歡可樂,中年人喝的相對就比較少(可能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會有所不同,僅考慮中國大部分地區)。回過頭來看,這其實可以算是推廣新產品時候做的一個差異化的市場定位,告訴消費者和之前local的飲料比起來可樂是更高大上或者更新潮的一種飲料。這樣的市場定位,可以支撐的起一個相對其他飲料來說更高的價格,同時產品本身也需要一個符合這個定位的價格來讓消費者覺得你是高大上的,所謂的可信度。

而在過去的20年里,可樂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平民化/basic的東西,和礦泉水差不多,甚至還不如礦泉水健康。可樂的消費者從一開始的年輕人/小朋友擴展到各個年齡各個收入階層的所有人;消費場景也從最初可能局限於飯店/家庭聚餐擴展到了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逼格?fashion?這些和可樂都沒有關係了。這樣接地氣的品牌形象也必然無法支撐起一個充滿了情懷的價格。

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讓可口可樂的品牌形象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我覺得裡面既有企業的主觀選擇,也有客觀的市場競爭壓力。

主觀上,對於可口可樂這樣的大眾消費品來說,要保持逼格就意味著只針對一小群特定的人群(比如奢侈品就是這樣的)這和可口可樂在全球的品牌理念品牌定位都是不符合的。更何況過去20年里所有企業都在搶佔中國市場,可口可樂肯定也不願意錯過這樣的機會。所以說到底,可口可樂一定會想要做兩件事:1.讓更多人喝;2.讓一個人喝更多。要做到這兩點,無論是品牌形象還是產品價格,都必須接地氣才行。

客觀上,中國的飲料市場的告訴發展伴隨著殘酷的競爭,一方面競爭會讓每個廠家在定價的時候都要考慮到消費者對提價的反感,可口可樂提價我就買百事可樂去。另一方面,在其他品牌的教育培養下,消費者的訴求已經從最初的好喝就行發展成喝的健康(果汁/茶飲料),在特定的時候還需要飲料可以帶來一些功效(運動飲料/涼茶/咖啡)。可口可樂自身的產品特點(不健康,提神不如咖啡)決定了他不可能在這種市場發展潮流中維持一個高逼格的產品定位,所以接地氣,平民化才是出路,也就有了十幾年價格不變的現象。

利益相關:Marketing 小白,在某過去二十年只漲了3塊錢不到的護膚品品牌


為啥我覺得以前兩塊五,漲了五毛呢~


唉……我自從答了一個關於飲料瓶材料的問題之後好多跟可口可樂有關的問題都邀請我……

我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啊,我上初中那會,有個學建築設計的小伙來大連工作,他跟我講他來大連受不了,物價太高,大肉面5塊錢一碗,2011年,大肉面20一碗,五年時間,長了15塊,平均一年漲三塊錢,一年一碗大肉面平均上漲一瓶可口可樂的價格,至於可口可樂為什麼沒漲……

唉,我這麼跟你說吧,所有飲料最貴最貴最貴的就是那個瓶子!!


告訴你們真相!看問題要簡單粗暴簡明扼要!我是來批評這篇文章的http://daily.zhihu.com/story/7832643?utm_campaign=in_app_shareutm_medium=iOSutm_source=copy

http://zhuanlan.zhihu.com/jingjixue/20019437(首先我對這篇文章能收到這麼多贊,還上知乎日報!!對么?,感到極為驚訝?其次我要諷刺這些人沒見識,更沒有自己的思考立場和方法)話多無益,上解!絕對不給你們來什麼高大上的浮誇辭彙!

從兩個問題入手,可樂和車費

1.可樂,可樂是在美國的,可樂漲不漲價首先要根據美國人均收入還有近些年的他們的通貨膨脹,市場競爭決定的,你認為他在我們國家以前價格都沒變相對來說是便宜啦,那是因為國家發展快速讓你有錢啦,其實他還是以前的價格,還幾乎是以前的利潤,只不過是你錢比以前多啦,從一窮二白到人人溫飽也就幾十年發展很快,國籍貿易可樂還是那些美元,利潤還是那些,人民幣結算過去的利潤利潤利潤的價值(強調一下,因為這會牽扯到生產成本)也是那些錢,是咱們有錢啦才對。如果按你的方法,單獨給咱們國家漲價,肯定是本國貨幣貶值要不就是通貨膨脹因為,它還是要折算成美元的價值。難道你想單獨在一個國家漲價?這個國家願意么?你想給我玩貿易逆差!??那為什麼其他飲料也不漲價的?是不是要問,這是市場競爭啊,老大都沒敢漲價,本來就沒能力和我拼,怎麼啦,你想自取滅亡?

2.機場公交這個做這個的應該都知道吧,這個是有補貼的!機場公交在不影響客流量留住客戶的前提下,還不損失利益的情況下(機場也為了拉攏客戶是會有補貼,還有政府補貼的)還要和機場形成互利,機場就會給它補貼,國家給給的補貼也是促進經濟的交往互聯,貨幣流通等。所以他的利潤還是這些還是不變。現在國家對鄉鎮之間聯通的小型客車都是有補貼,促進鄉鎮之間的交流,等等吧。不要總拿經濟學高大上的辭彙顯擺,沒用,我還是經濟學碩士,有用么,這裡面照樣有很多理論書獃子,包括些教授。應該是越學越多,越學你會越發現帶著思想去實踐的經濟學才有用,經濟學是什麼是經濟發現出來的之後才經營總結的學科,並且還是理想主義下的衍生物,更合適應該是總結經驗。人類進步也是看的前人的經驗。

如果點擊量高了希望小編在上知乎日報,畢竟我感覺好多人被天花亂墜詞給誤導了,理論者和帶著思想去實踐的人,是完全不同的,股神和炒股專家,如果你們是讓別人不是明白問題而是讓別人認為這是一個高大上的社群就當我沒說。你們也有你們留住客戶的方法,但是希望你們不忘初衷,讓我們看透一些東西。對了和你們說條新聞,國際油價下調那幾天,而國內油價沒怎麼下調,結果就有人走私石油到國內,結果被抓上新聞,這個也許就能用可樂的例子理解,我希望和我想法一致有思想的人幫我頂頂,還沒上過頭條,哈哈。還有不要玩弄高大上。

沒有一個傻的資本家這門生意不掙錢,還和你在這裡耗著!如果想聽學術呵呵,沒時間浪費,嘻嘻。


以前600ml的飲料,後來就變成了550ml,再後來就變成了500ml贈送50ml,再後來,你懂的


洋品牌進軍中國都是定價一路縮水!可樂如此,麥當勞如此,目測十年內阿迪耐克也會如此。主要是因為本土同質化競爭不斷加劇造成的吧。另外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企業可以攤薄利潤。試想,如果現在可樂6元500ml,麥當勞人均60元,還會有人買嗎?


因為這樣掙得多。


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速食麵也是這樣的,應該是量減少了。順便歪個樓,很小的時候,我爸買了一瓶可樂放桌上,我和我媽都不知道是啥水,放了一天,愣是沒敢喝


他們在一直努力的降低成本啊!!可絕對不是當年的價格定高了。

那時沒有現在這麼多灌裝廠,物流業也沒現在發達,現在廣告成本又比從前高。這十幾年通過通貨膨脹,能保持價格不動,都是規模效應的功勞。可樂價格低了,消費的人群也自然多了,形成良性循環。所以可樂在降低成本上還是做了很多很多努力呢,比如用鋼製拉罐、500ml裝等等。


因為百事有可口競爭,同理。


因為可樂的替代品一直沒漲。

可樂是一種飲料,但不同於星巴克(環境,熱飲,服務,提神)可樂更像冰紅茶之類,是種類似於水的替代品,水一瓶一兩塊,可樂雖然成本高,但如果超過兩三塊,更多顧客會去買礦泉水或者其他價格相們的飲品。

而飲用水價一直未漲可能是因為政府價格控制或者是看不見的手引導的,但水源的邊際成本不高。


亂講 以前聽裝可樂超市賣一塊八


現在已經是2017年12月31日,距題主提問又過去了兩年多。可樂的價格仍然是3元(超市2.8)。為什麼呢?

2011年的時候,很多食品企業曾經試圖漲價,結果被發改委約談了,那個時候我快要高考了,所以影響比較深刻。重新找到了當年的新聞:

南方周末 - 媒體稱發改委約談六家「洋奶粉」

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204/13/t20120413_16858951_1.shtml

其目的說白了就一個:不準漲價。

後來可口可樂、康師傅這些企業沒辦法,只能悄悄的給瓶子瘦身,達到變相漲價的目的,從600ml一瓶減到500ml一瓶,價格不變。

飲料三巨頭被指變相漲價 可樂600毫升變500毫升

可樂在中國的瘦身戲法_消費也理財-曝光台_新浪財經_新浪網

不過這種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被媒體曝光後,市場上又陸陸續續出現500+100ml包裝的瓶裝飲料(可能現在還有),並說這100ml是贈送的。但是新聞沒找到,找到了當年的包裝,大概就是下面這樣:

實際上就是在發改委和媒體的雙重施壓下,又把價格變相降了回去。

2011年,高考結束後,我最終選擇了食品專業。對這個行業有了更深的認識。

其實我想說,國人對食品的需求一點都不亞於對房子的需求。如果沒有發改委,可樂一定不會是今天這個價格。

從2011年開始,我就一直相信,在我們這個「國家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中,沒有東西的價格是國家想「控」但「控」不了的。

發改委可以約談可口可樂、康師傅,卻何曾約談過恆大、萬達?


我提供一個思路,大家參考一下:

我個人認為應該是銷量增長導致在總利潤在增加(增加的具體數值無法得知,但大部分情況下應該是增加)的情況下維持售價不變(實際上是有漲價的,不過比例不大),通俗地說就是薄利多銷,但具體銷量是怎樣增加的,我從消費者的角度提供兩個因素:

1.互聯網以及社交媒體的快速增長。這兩者帶來信息的快速傳播,在此基礎上,由於可樂一類的飲品購買門檻低,所以它的消費群體會非常廣,而怎樣讓消費者購買可樂而不是其他飲品,就要依靠之前所說的信息傳播,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請明星代言,飲用水是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須的,因為有明星代言,明星的粉絲會更願意用可樂來代替飲用水,可樂的銷量就會很高(可以看到臨近年關,可口可樂請了鹿晗,而百事可樂請了李易峰,這兩位明星可以說人氣都比較高,而且可樂的價格幾乎涵蓋了所有粉絲的購買力;百事可樂的情懷廣告也是一樣的道理,比如去年六小齡童和今年的家有兒女的廣告)。其實飲品公司在廣告宣傳上的投入一直很高,只不過互聯網的快速增長將其形式多樣化了。

2.網購以及其配套行業快遞的快速發展,這個因素體現在過年的時候,包括可樂在內的飲品需求量很大,但是對於沒私家車的家庭來說,購買可樂並不方便:(過年的時候一般都是買大瓶裝的)可樂在重量很重的同時體積也很大,形狀也相對來並不規則,一但數量增多,無論步行還是自行車摩托車一類的交通工具都不容易攜帶。更重要的是在這沒私家車的一部分家庭中,住所離物品齊全,功能完善的超市又很遠,這樣就更加劇了他們不方便的程度(說簡單點就是沒錢,但是這樣的群體佔據了可樂消費群體的很大一部分,試想一下假如只有有私家車的家庭才買可樂,那可樂的銷量會下降多少?)而網購的蓬勃發展直接解決了以上問題:可樂規格統一,種類規範,通過網路的信息介紹就可以了解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沒有實地挑選購買的必要;可以大量購買,並且送貨上門,大多數情況下不存在時效問題;而且網購一般相對超市也有價格上的優惠。可以說是直接增長了可樂的銷量。

題目問的是可樂價格沒有上漲(緩慢上漲),但實際上如可樂這樣的碳酸飲料一類的成本低廉的飲品,價格基本都沒有太大的上漲。


最早我記得是兩塊錢吧


十年前,拜新同醫院賣31塊錢,十年後拜新同醫院只賣27塊了(浙江)


罐裝工廠的不斷引入機械化設施使人力成本大大下降,隨著規模上升也有規模效應的加成。由於沒有具體數據,很難確切估計。


如果它漲到五塊一小瓶,以後我就喝康師傅 或哇哈哈 了吧 不和可樂又不會死


供求關係決定商品的價格,而成本隻影響供給。

降低價格就可以增加需求,只要最後價格高於成本就有得賺,品牌還有許多附加價值,經濟顧問會研究成本和利潤後選擇一個基本利潤最大化還可以增加品牌價值的價格。

品牌的終極模式就是文化啊!!

比如雙十一和聖誕節。

詳細地慢慢寫...


推薦閱讀:

農夫山泉玻璃瓶高端水 2017 年賣的怎麼樣?
雪碧的新零卡真的是零卡嘛?
如何評價百事可樂藍色可樂(Pepsi blue)巴厘島梅子味?
做奶茶或者檸檬茶時候為什麼需要「撞茶」?作用是什麼?
為什麼只有無糖的可樂雪碧,沒有無糖的冰紅茶、果汁、冰激凌?

TAG:經濟 | 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