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日本的「加拉帕戈斯」現象?

當今日本在商業、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加拉帕戈斯現象。 比較顯著的例子有,日本眾多電子廠商走不出本土,而日本人偏偏又只購買本土產品(如電腦、Apple入侵前的移動市場)。又比如,日本的文化產業(動漫遊戲等)與歐美差異甚大。 請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哪些?而這種孤立的現象又對日本未來的發展有何影響呢?


最近正好在看榊原英資的書,「強い円は日本の國益(強勢日元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從書名能看出這書的觀點不走尋常路,不過匯率和這個問題沒啥關係,按下不表。書裡面一開始就提到了日本市場的加拉帕戈斯化,正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高票回答是從消費者角度入手的,覺得這現象被誇大了,但榊原是站在生產者角度,所以他在2008年書出版時就斷言這會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他首先提出了世界經濟兩極化的概念,也就是站在2008年的時點上,一邊是成熟的發達國家,一邊是迅速崛起的新興市場國家。雖然新興國家的中產帶來了巨大的需求,並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絕對屬於中產,但絕對收入和發達國家是有差距的,所以更傾向於質量相對沒有那麼好但價格便宜的商品。而在發達國家則正相反。

對於生產商來說,就到站隊的時候了。你到底是生產高質高價的產品,還是走低價路線?

而日本生產商最慘的一點是,日本的消費者比其他發達國家更加挑剔,當然這客觀上促進了日本企業在過去的精益求精,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但問題是,他們走得太偏了。

大家都知道日本有種手機叫「ガラケー」,也就是本題所說的「ガラパゴス?ケータイ(加拉帕戈斯手機)」的縮略形式,指的就是手機功能過剩,導致受眾受限於國內市場,就像遠離海岸的孤島加拉帕戈斯島上的生物,離開日本本土就無法生存。比如有的手機為了差異化而提供占卜功能,還因此大賣,但問題是加了這些亂七八糟的功能價格自然就上去了,在智能手機沒普及前,新興市場的消費者會覺得神經病啊,我幹嘛要花那麼多錢去買一款會占卜的手機,解決通話和簡訊不就行了,甚至其他發達國家的消費者也不吃這一套,所以日本的生產商越想取悅國內消費者而差異化產品,越無法打開國際市場。

榊原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第三極,即日本生產商面對的不僅僅是世界兩極分化的消費市場,還有一個第三極的國內市場,這個市場說大不大(和整個新興市場比)但說小也不小,能抓住國內市場就能撐得下去,比如在國內城市幾乎絕種的非智能手機,在日本還時不時能看到有人在用。

而最要命的是,這個第三極市場還在加拉帕戈斯化,還是拿手機舉例,你們知道日本最新的話題手機是啥嗎?

ガラホ!直譯就是【加拉帕戈斯化智能手機】

AU上個月出的新款,說白了就是披著翻蓋手機皮的智能手機。

這其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自爆一下黑歷史,我買的第一台智能手機就是夏普的翻蓋機,但那時是11年,知道大眾用慣了翻蓋機,你出一款過渡產品情有可原,畢竟2G時代智能手機也就到點收個菜還是文字版的,再刷刷簡陋的微博而已,但現在都2017年了,多少人用手機看視頻玩遊戲,再大的屏幕都嫌小,翻蓋機除了日本國內的老年人,還有其他受眾嗎?

榊原早在2008年智能手機時代到來之前就對日本產業界的加拉帕戈斯化表現出了強烈的憂慮,按照世界消費市場兩極化的看法,本來選擇發達國家市場就意味著放棄了龐大的新興國家低端市場,但至少還能靠著高質量搏一搏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的中高端市場,然而選擇了第三極國內市場的日本企業則徹底斷了進軍世界的路。

榊原在書里寫了這麼一段話,「令筆者大吃一驚的是,面對日本市場的特殊性,卻根本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中略)……如果類似的世界性變化也發生在手機市場以外的領域,那日本的主要企業即使擁有優秀的技術,也極有可能失去全球性企業的地位。」

安倍經濟學真的失敗了嗎?www.zhihu.com圖標


圖片出處:Gal??pagos Islands are taken off the Unesco endangered list

我來引個玉,說說我的觀點。

我覺得加拉帕戈斯化也好,保守頑固不思進取也好,日本商業文化的現狀其實並沒有一些媒體渲染得那麼嚴重,這取決於觀察的角度。

長期以來中國的媒體人或是對日本社會感興趣的人,觀察的角度是比較模式化的:保守落後的大企業、忘年會喝得醉醺醺的老頭子、京都的古寺藝妓傳統文化、一輩子不改行的職人、日本製造的神話、固若金湯的日本市場、芝麻大的小事報道個不停的日本媒體、集體至上、遵規守矩、在馬上2015年的現在還堅持用紙質文件和傳真遞交材料。倒不是說這些媒體人們不善於觀察,只是這種觀點比較有市場。

換個角度來觀察,日本其實相當開放。大批耳濡目染的洋品牌都是在六七十年代甚至戰前就進入日本,歐美文化從大正時代就在日本遍地開花,時至今日已經成功變成了日本社會的一部分。去Denny"s吃個飯,末了抽一棵Lark,開上小巧別緻的菲亞特500去郊區的好市多買些日用品,回到家裡去附近的酒吧喝幾杯來自中南美,歐洲的叫不上名來的紅酒,和酒保聊一聊過去的歐美電影和明星...這裡面除了好市多,大多數品牌都是早在七十年代左右就進入日本市場的,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段描述很刻意,實際完全不是,這是再普通不過的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如今的年輕人對外國文化的接受程度更是超乎想像,他們會為了一輛自己鍾愛的1930年的舊福特,花大價錢從美國原裝進口。外國明星的演唱會,哪怕是在中國尚屬小眾的,也都是人山人海,至於西方傳統音樂,引用個說法就是你是聽來新鮮的,人家是聽著它長大的。

包括日本人自己在內,都認為自己保守排外,不夠國際化。不夠國際化也有南京街、中華街、異人館、美國村,飲食店便利店和公司里來自中國,菲律賓,越南,巴西的員工,每年還有大量的混血日本人出生,外國人也可以很容易地在日本開展自己的事業。這些東西不需要租界殖民地和不平等條約,幾乎就是很自然地就形成了當前的局面。

要說為什麼時至今日,一部分的日本市場愈發給人保守乃至加拉帕戈斯化的印象。電子產品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例子。

Xbox在日本很慘,慘到讓人不忍形容。各大遊戲店的Xbox360貨架只是象徵性地擺一台機器,一架子遊戲用以證明他們店裡商品齊全。稍微偏遠一點的店已經見不到它的蹤影,二手遊戲的價格已經跌到一個巨無霸的價錢。打開Xbox live,看看上面的各種味同嚼蠟的活動和廣告,相信你也會發出「原來這貨還活著」的感嘆,並做出「日本市場難攻不下,加拉帕戈斯化」的判斷。

為什麼?我相信微軟是誠心誠意想要進入日本市場,想做出好產品的,但是一旦舊產品的不良設計(體積和三紅)損害了消費者的信任度,就很難挽回了。看到最新的Xbox One,大多數日本人首先會想到的是Xbox初代龐大的機身和手柄,稀少的日式RPG,360時代初期慘不忍睹的質量,那麼除了過去曾經在xbox上獲得過良好遊戲體驗的人以外,誰還會繼續買?Xbox在日本是一個無法入鄉隨俗適應日本市場的好例子,傳統美國企業的傲慢態度一再激怒日本消費者,被放棄也是自然的。

iphone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過比較正面,它在日本市場初期,除了長年培養的apple死忠以外也沒什麼人氣。3G~4S時代的信號不良(這個和softbank也有關係),不能用紅外線交換名片,不能適應當時以wap為主的日本手機網站,與其他運營商的手機之間發郵件窮極複雜而不通暢,不是翻蓋機,沒有顏文字...不過apple成功做出了改變,不光改變了本身的產品,也成功用營銷改變了日本市場。讓日本人看到哦哦哦原來手機上網的體驗可以這麼好,app可以這麼方便,LINE比郵件方便太多了,導航真給力,這手機比汽車導航還便宜!(當時的汽車導航價位大多在6~30萬日元之間,非常昂貴)時至今日,每逢apple發售新產品,apple store前的人山人海,從好幾天前就開始排隊的愛好者們,一定會讓人們有所改觀,這和崇洋媚外沒關係,好產品成功贏得消費者的信任,不但入鄉隨俗,甚至成功改變了日本市場。

日本手機市場從當年固若金湯的「加拉帕戈斯化」翻蓋機方陣,到現在iphone一枝獨秀銷量狂飆千里傳統廠商坐冷板凳,只花了兩三年時間。真的「加拉帕戈斯」沒有這麼脆弱,如果題主想要找真的加拉帕戈斯化的例子,請把視野放到中東和非洲。

文化方面,我也並不認為日本有加拉帕戈斯化的跡象,其實只是市場經濟讓其放任自流而已。世界上有無數種被大眾所喜愛的,藝術文化上的表現形式,日式動漫只是其中的平凡一種。不妨想一想,哥特、吸血鬼、美漫、蒸汽朋克、沙畫,交響樂,汽車文化,軍迷,有沒有與日式動漫的相似之處?一部作品、一個社會現象、一個研究出來,於是有了愛好者,為了滿足愛好者們的需要,於是湧現了種種類似的信息,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得以發展,逐漸變成了一個系統,外人進入的門檻提高,對系統產生不解,最後覺得這個系統不夠開放,還產生了對系統逐漸壯大的擔憂。其實沒什麼好擔憂的,日本文化的多樣性仍然保存完好,遠遠沒到閉關鎖國的時候。

我認為通過觀察現代日本社會的發展歷程,可以預見到不遠的將來中國社會的樣子。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再保守的社會也在悄悄發生著改變。1991年麥當勞進入中國,洋氣十足,當時北京甚至還有在麥當勞結婚的,到了現在你會覺得它不那麼「中」也不那麼「洋」,就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許幾十年過後體現中國城市的攝影里沒有了它,你還會有點小寂寞。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了經濟全球化,日本只是給了我們少許錯覺而已。


我來拋個磚,講講我思考的方向。

加拉帕格斯就是指好多東西只有日本在玩, 而其它國家不玩。

但是同樣的現象在美國也存在,比如體育產業中的橄欖球, 請問美式橄欖球在世界的其它地方有多主流? 但是美國人不在乎,橄欖球多賺錢。索尼也曾經多想構建自己的封閉標準體系,但是互聯網的到來讓一切建立的標準都從頭重建。

所以,關鍵問題在於日本目前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制定全球標準的能力,而且很多產品即便在日本國內,長期被日企視為利潤大本營的本土,也已經不賺錢了。

導致這些問題最重要的我認為有兩點。

第一點是高齡少子化。沒來過日本的,尤其是沒有長期待過除了東京以外的日本城市的人,是很難想像這種現象有多嚴重。東京由於多就業人口強大的吸引能力,所以年輕人口的比例還相對較大。但是其它地方就沒那麼幸運了,我在街上騎自行車的時候,最煩的一點就是數不盡的老人。日本路本來就窄,前面再走著兩三個步履蹣跚的70歲以上的老人,就算你打車鈴他們也聽不到,就算聽到了也挪不動,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耐著性子等待前面出現寬一點的道路然後超過去。坐在公交車上,每周我都至少能見到一次推輪椅上車的老人,在上下班高峰,年輕人基本沒有位置坐,因為老人實在太多,得讓座,最凄涼的是看著60歲還能站著的老人給70歲沒法站的老人讓座。到2030年,日本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年人,你能想像嗎?走在路上4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步履蹣跚的老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日企在國內早就不敢生產了,紛紛轉移產業到海外,尤其是東南亞。這樣的做法是導致日企的工資長期維持在低位,國內持續通縮,物價繼續下跌,惡性循環。

其實關於日本的經濟結構來講,我認為少子高齡化導致什麼經濟轉型都是扯淡。其實如果把巴西的人口結構給日本,日本完全可以維持現有的經濟結構繼續高速增長,可惜。

第二點是財政和金融結構基本無藥可救。高齡少子化遲早導致國民金融資產被債務超越,如果不能大幅加稅,遲早有一天完蛋。利率早就為0了,早就沒啥招可以用了,那就印鈔票吧,進口又蛋疼。金融系統被大銀行把持,讓他們去搞風險投資,基本是痴人說夢。財政無法刺激經濟,金融系統也無法提供資金。怎麼還能走出去?

當然從微觀層面來講,比如大企業在商業上的壟斷以及日企在海外擴張時和歐美企業比較起來的弱點應該都是可以研究方向。

總之,日本想要制定全球標準,但是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導致無法推廣這種標準,最後只剩下自己在玩,甚至連自己玩都虧錢,那不就加拉帕格斯了么。


這裡面的原因很多,首先因封閉而衰落主要還是在消費電子行業,並不適用於整個日本。服務業方面其實各國都比較封閉,不管是官公還是民間給予本國企業優待是理所當然的,本地化本身就是競爭力的一部分,即便其服務質量本身不如歐美巨頭。

而消費電子行業的衰落主要原因如下

技術封鎖:早年所向披靡時,日企盲目自大,認為依靠現有技術加以持續改進即可確保永續利潤,直接導致產品高質高價,但商業模式和消費者習慣在近20年已面目全非,同時B2C業務的終端產品很多淪為組裝貨,技術門檻大幅下降。此時日企面臨抉擇,但最終低估了競爭者的實力和市場潮流之猛烈,未能放棄舊思維。

成本劣勢:早年日元大幅升值時,日企也不願意把生產基地移至海外,彼時日本產品難覓對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很脆弱,如此判斷並不失當,在轉型的最佳時期也就是世紀初,日企一度在科網泡沫大浪中復活,隨後深受經濟蕭條的困擾,於是在憧憬復甦的同時在戰略上優先拯救國內市場,錯過紮根海外的最佳時機。

不重視海外市場:早年沒有人能想到新興市場會變得如此龐大,日企低估了發展中國家收入的增速,也沒有為他們量身定做廉價產品。

照搬國內策略:如此策略只能籠絡到極少數富裕階層,沒能在大眾中產生品牌效應,競爭對手到來時就沒有什麼先發優勢。

過當競爭:日本消費市場是全球最成熟的,同一市場競爭者極多,由於早年經濟景氣時企業設定了過高的盈虧平衡點,需求下降時小廠商幾乎無利可圖,卻又礙於企業文化(使命感之類)不願放棄,為了迎合消費者必要的研發開支等並不能省去,苦苦支撐者眾多,使得行業利潤率很低。在任何時候日本家電商都極其依賴本土市場,本土市場無法創造現金流也就失去了擴張的資本。

新興企業崛起:低估了不起眼的對手,這些對手沒有尾大不掉的日企的種種顧慮,從0開始,走上上升通道後反而順風順水。

保守思潮:企業內部對於新戰略的信心不足,無人願意承擔失敗風險,導致改革一拖再拖

債務壓力:早年日本國內景氣時多數日企並沒有自由現金流,而是借債建新工廠,後期需求低迷導致新工廠開工率低下而陷入虧損,也就出現了著名的」為過去買單」的衰而不死現象,償債壓力使得企業需要節約資本開支,也」節約掉了」海外擴張的計劃。後來債務壓力減小時,為了應付可能的危機,企業仍然需要攢錢過冬。因為本來不強的盈利能力加上多次金融危機的打斷,日企疲於應付,精力基本集中在了處理虧損業務(出售,減產,關閉)上,不管虧損的原因是大環境不佳(結構性問題,不可能解決)還是自身策略失誤(經營性問題,有可能解決),這樣一鍋端的處理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機,但也葬送了不少有增長潛力的業務。

創新思維:東方文化的問題,擅長仿製和改良而不擅長發明和革命,日本人在相對富裕的大環境下變得更加保守,擁有國際化視野顯得並不迫切。

業務邊緣化:日本大型機電商大都依賴B2B業務,消費電子業務利潤極少使得被嚴重邊緣化,幾乎只是為了維持品牌確保不虧損,今年日立的年度投資者交流日中,8個主要部門都做了詳細的說明,獨缺家電部門,企業已經明確B2B的屬性,不擅長的業務主動放棄。

供應鏈保護:日本企業對上游供應商的壓榨程度遠不如歐美,供應商往往可以確保較穩定的利潤(舉個例子:直到現在東芝硬碟還在以較高的價格採購TDK的磁頭,其實東芝硬碟部門的經營利潤率僅有5%,而TDK的磁頭部門則高達20%),在市場健康時大家皆受益,但一旦價格戰發生,下游成品企業無力壓縮成本,利潤受損的同時也就得不到更多的經營資源,在極端情況下,這會產生惡性循環並走向安樂死。

這些和日本經濟疲弱疊加,導致了消費電子產業失去競爭力。

(以上僅適用於日本消費電子廠商,其他行業需具體分析)


1979年日本開始提供行動電話業務,是世界最早提供行動電話業務的國家,歐洲是1981年,而美國是1984年。所以,日本是沒有其它參照的情況下,自主研發了行動電話的商用實現。

但是,日本的手機產業,1990年代後半段開始被諾基亞等歐洲企業飛速超過,不久後被韓國三星也超過了。

在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手機市場,當時日本手機的份額也完全不行。2004年中國市場手機份額前三位分別是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這之後緊跟的都是中國國產手機。

因為日本手機銷售基本只有日本市場份額,日本研發的手機通信規格除了日本以外,沒有任何其它地方使用。在這種情況下,諾基亞手機在母國芬蘭的銷售額僅僅是總銷售額的1.1%。而日本銷售成績最好的松下手機在日本的銷售額佔總銷售額高達73%。

那麼與當時的歐美和韓國三星相比,是日本移動通信技術能力很差嗎?其實恰恰相反,日本使用的手機通信技術PDC的頻譜效率比歐洲採用的GSM好了數倍。

那為什麼是GSM成為當時世界各國手機的通信標準了呢?

首先是GSM相對稍早被推出,1989年歐洲通過了GSM的標準化,1992年GSM手機被推出。而日本PDC通信標準是在1991年制定,NTT在1993年推出PDC手機。那為什麼日本要自己搞一套而不是直接採用GSM呢,這是為了保護國內市場,1G手機時代,美國摩托羅拉試圖進入日本市場,因為日本獨有的通信規格,不得不撤離日本市場。

另外,GSM通信標準更開放,很早就公開了通信協議的細節,當時公開的詳細技術資料是PDC的10倍多,並且在制定之初就強調兼容性。這導致了歐洲之外的北美,亞洲,澳洲,非洲,中東紛紛採用GSM,中國剛開始加入就有6500萬人的使用者。應該是規模經濟和低費用,導致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決定採用GSM。

最後,歐洲最初就正確預測了移動通信需求的擴大,從一開始就積極降低價格,擴大顧客。而日本的郵政省和NTT公司剛開始把通信費用設定得很高,因為在人口稠密的日本,考慮到當時如果普及太快會導致電波頻帶不足。

在GSM快速普及世界各國之後,日本郵政省終於開始向東南亞兜售PDC通信標準,不過為時已晚。另外最搞笑的是,根據惡名昭著的NTT法,當時NTT公司被禁止開展海外業務。


1、日本當年曾經是世界第二,一直以來有點自大的傾向

2、日本公司長期存在的集體至上、個人不敢為創新承擔責任的氛圍,導致拒絕可能引起更大風險的國際化而專註於國內市場的思想很有市場

3、日本大公司高層和董事會的普遍高齡化,使得整體創新能力和開拓能力受到限制

4、部分廠商的部分業務(比如NEC、富士通和松下的商務筆記本)長期有固定的客戶群,比如日本的官公廳和教育機關等。這決定了這些產品的定位是騙公費,定價很高(但是因為這些機器每隔幾年就集體換代,使得二手市場上保有量巨大),可靠性和做工不錯,而並不需要通過開拓新的市場來打下創新的基礎。

5、日本人的排外思想嚴重,喜歡管中窺豹、以偏概全的日本人為數眾多。他們不善於主動搜索信息,害怕學習外語和外國文化。以中國為例,他們多數人對中國缺乏了解,部分人憑藉少數有明顯傾向性的負面報道就能想像出中國是一個邪惡的國家。


加拉帕戈斯現象這種說法我個人還是不太能夠接受的,首先這種說法是由日本人先提出來的,首先引用wiki中的定義:「 加拉巴哥化(日語:ガラパゴス化、Galapagosization)是日本的商業用語,指在孤立的環境(日本市場)下,獨自進行「最適化」,而喪失和區域外的互換性,面對來自外部(外國)適應性(汎用性)和生存能力(低價格)高的品種(製品?技術),最終陷入被淘汰的危險」。

這種現象是否是日本獨有?當然不是,括弧里的日本市場換成美國市場 法國市場一樣可以,比如美國的車企,之所以被日企德企打得滿地找牙,就是因為美國車企賣的最好的皮卡車其他地方是不買賬的,法國車企基本上出了歐洲就死了,除了受歐洲人喜愛的掀背車和柴油引擎以外沒什麼拿得出手的,然而全世界的汽油車更多。

在文化上, 日本的文化產業的確與歐美不同,可是為何與歐美不同就是孤島化了?日本的文化產業在歐美市場上還是比較受歡迎的,日本的動漫遊戲產業即受到了歐美文化的影響也對歐美文化產生了影響,所以並不能滿足 「喪失和區域外的互換性」,我看到有的回答提到了xbox,xbox賣的其實一直都不算好,除了360的銷量尚可與ps3一較高低以外,xbox和xbox one的銷量跟ps2和ps4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鑒於家用機遊戲最大的市場是美國,美國的市場大概是日本的一倍以上,所以把xbox的銷量低迷怪到日本排外上實在是牽強。

看到有那麼多人提到加拉帕戈斯現象就一定要提到日本的手機產業,那麼我就從日本的手機產業來入手,來分析一下日本哪些產業出現了所謂加拉帕戈斯現象以及出現的原因,可能持續更新也可能天坑。

--------------------------------------------在這裡華麗的分割----------------------------------------------

大部分人提到日本,都會認為日本是西方陣營的資本主義國家,可日本的資本主義跟美國其實還是不太一樣的,在日本戰後重建開始到泡沫經濟結束的這段時間,日本其實是以公有製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體,跟我國目前的情況非常相似,電力 瓦斯 石油 郵政 電信電話 等等都是國有制,日本的經濟產業省,當年叫大藏省,也非常喜歡輔導企業,被輔導的對象基本上就是舊財閥的企業。

今天出現所謂加拉帕戈斯現象 出現衰敗的企業,當年都有被政府保護 輔導的經歷。

--------------------------------------------在這裡華麗的分割----------------------------------------------

手機以及通訊

在1985年通訊自由化之前,日本的通訊公司只有日本電話電報公司(下稱ntt)一家,當年借著保護日本關鍵行業的名號實行橫徵暴斂的企業充斥著來自日本舊帝國大學的精英和與其完全不匹配的底下臃腫的管理,當年實行通訊壟斷的日本的電話費用是通訊自由化的美國的4倍左右,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當年京瓷的創辦者稻盛和夫在美國的分公司辦公時,看見一位美國員工聊了好久的電話,稻盛和夫大怒便呵斥那位美國員工,覺得他浪費了公司的錢,美國員工也感到巨委屈「我怎麼就浪費了公司的錢了」,經過一番解釋以後,稻盛和夫更加生氣了,因為他發現了日本的通訊費用居然是美國的4倍2333,這也成為了他創辦第二電電的動機之一,現在稻盛和夫是一位兩個財富500強的創業者(京瓷和kddi),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光有一家壟斷的公司怎麼夠?通訊的設備也得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ntt打著保護國家通訊產業的旗號,拒絕外國的產品並組建了一支國家隊(這既視感),一支由舊財閥企業日立製作所 東芝 富士通 oki 組成的國家隊誕生了。這支國家隊又被稱為電電家族(電電ファミリー),這也為日本的通訊產業的衰落買下了伏筆。

當年在日本,主要研究通訊的不是上述的電電家族的成員而是ntt自己,每年畢業於東京大學 東京工業大學裡電子工學的頂級學生,首先會被收到位於武藏也市 厚木市 橫須賀市的ntt通訊研究所,研習上一段時間後會在被排到電電家族中去,電電家族卻不去海外的市場,只做ntt的承包商。一般來說作為承包商是非常苦逼的,然而做ntt的承包那段小日子真是不要太爽。首先,ntt的設備投資費越超過4萬億日元,基本上就由電電家族來瓜分,作為資本主義老二的國家即使只有國內市場那也是美滋滋,而且ntt還不討價還價 不會突然下單或取消 只需按照合同發貨即可,技術指標不需要自己考慮,只要按著ntt的要求來便可。這種體制下的企業競爭力可想而知(未完待續)


請閱讀內田樹的《日本邊境論》一書


@hao Lee的答案拋開政治上的還是能看的,比如這個。

我也覺得所謂的加拉帕戈斯化其實是一個偽命題,雖然他好像客觀上的確存在。

以下結論只適用於文化產業,以及IT產業

-----------------------------------------------------------------------

我個人認為,這個現象有3個原因:

第一、日本市場夠大

第二、日本的市場沒有大到西方卯足勁來開發,而且日本崛起的時候,西方日子也滋潤,沒有特別的需求一定要打入日本市場

第三、日本政治上干預能力偏差

西方企業為什麼進不去:

首先第一點很好理解,日本的市場足夠大,特別是經濟停滯的初期,市場的購買力已經足夠日本國內的廠商活下去了,和中國不一樣,日本的知識產權保護的還是很好的。

而且結合第二點來說,日本崛起的時候,西方的日子也很滋潤,並且日本的市場也沒有像中國一樣,大到西方無法無視,何況日本本土的企業實力也尚佳,西方的企業沒有這個動力花大力氣的去攻佔一個實力尚可,市場雖大,但沒有到無法無視,並且自己日子的還滋潤。那就乾脆當做是東西方差異糊弄過去就好了

而日本作為一個二戰之前就是列強,二戰之後經濟崛起的國家,飽暖思淫慾,文化產品既然外面的人沒心思進來,那自然本土企業就牢牢把持了日本市場。

至於 @hao Lee說的出的問題,我覺得這都是其中的縮影,沒下定決心打下日本市場,但是又覺得市場不小,要進去,然後本土化半生不熟,猶猶豫豫的,各種問題之下當然就被日本本土企業完爆了。

日本企業為什麼又走不出去呢?

這個問題我覺得和日本的文化是息息相關的,但是這裡太過於抽象,我也沒把握說的很好,但是具體來看我覺得有這樣兩種:

第一、亞洲文化相近的市場,相對於日本的黃金髮展期,知識產權保護差,市場尚小,中國市場是大頭,但是又有政治風險等等因素,東南亞的市場開闢起來又難,體量也不大

第二、同樣是東西方差異,日本想要打入日本市場的有,成功的也有,但是更多的還是縮在日本。

要是中國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對日本文化產品的需求也不小,日本廠商可能放著不管嗎?這樣的市場開拓起來方便多了,而且市場廣大。

直到現在的手游氪金時代,日本的正版遊戲才在中國大行其道,因為這種賺錢形式很好的適應了低知識產權的中國,而且如今中國的市場也遠比十年前的大的多。

還有就是,日本政府的決策能力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導致很多企業安逸於政策保護,沒有去開拓國外市場的動力


我倒是認為其中並沒有太深奧的道理:

其一是因為日本社會高度發達。

這是一種超越我們一整個時代的發達,你叫它個性化也好,細分市場也好,垂直領域也好,總之就是徹底超越了滿足大眾化需求的社會,進入一個可以照顧到從最大眾的需求到最微小的需求的社會——這種發達對於尚處在屌絲經濟為王的社會中的我們可能有點難理解,所以我們會覺得,哇,日本好加拉帕戈斯。

其二是因為日語的獨特性。

對外交流成本高是對第一點的加強——這裡講的對外交流成本指的是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使用日語的國家,在現代社會語言對於經濟文化交流的限制其實還強過地緣。

這也是為何西方發達國家再孤島也不會加拉帕戈斯——西方國家的拼音文字大多源於拉丁文,近似程度很高。

中國如果能持續發展,說不定也會有一天像今天的日本一樣。


豐田汽車的銷量這兩年是世界第一。

尼康的攝影器材也因為其出色的性價比佔據了大量的市場。其背後的光學加工業也給徠卡代工。

日本的PlayStation廣告大幅出現在了歐冠、溫網等歐洲體育賽場。某些體育巨星也喜歡打PS遊戲。

日本的Pokemon也早在若干年前風靡世界,中國玩家從GB一直玩到NDS,到現在的GO,動畫也有大量美國觀眾。

美國做的紅色警戒3里引入了日本高達機器人的形象。

武士刀、忍者也出現在諸多美國電影、劇、動漫里。代表是忍者神龜等。

宅文化不僅輻射了中國,也對歐美有影響,據悉綁架章瑩穎的白人也是受到了日本黑暗系宅文化的腐蝕。

日本怎麼就是孤島了?


很正常,市場經濟充分競爭,整體製造業水平高,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在質量上形成優勢,慘烈的市場環境培育了全世界最挑剔最喜新厭舊的消費者。企業為了持續保持盈利不被淘汰,只有追求差異化帶來的邊際利潤。

同時日本的消費習慣,都認為本國產品第一,日本的企業也都是以能立足國內市場為榮,混不下去才開發海外。

日本是真正的購物天堂,商品多樣性超乎想像,去日本的商場超市,我上周在福岡逛tokyuhand,光皮diy材料就有半層樓

整體的富裕層度,足夠多的中產階級,充分的自由度,支撐了這個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至於文化產業輸出之類,或則說與世界的關聯,日本是亞洲唯一能向歐美輸出文化的國家,全世界電視台播放的動畫,一多半是日本的,地球的每個角落都有豐田車在跑,中國人從小聽的港台歌一多半翻唱日本。


我是來歪樓的。

這完全是媒體過剩的產物!跟你有毛線關係?

如何看待xx這種問題和討論真真是沒話題找話題。日本產業在轉型,經歷挫折和、疼痛和低谷,然後被冠以加拉帕戈斯現象成為你們這些閑的蛋疼,自以為高大上的人的談資。

日本人做自己的決定,選擇自己的產業方向,並為之付出努力。

你們在卻這裡BB,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懂的樣子。

媒體過剩,他們只能沒節操地找極端,獵奇,來娛樂你們這些盲目的大眾,醒醒吧。


其實是好事情,也只有日本這種發達國家才能維持加拉帕戈斯現象,換句話說這不是維護文化多樣性的最好途徑嗎,也不是證明了日本文化本身就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傳播力么,如果都所謂全球化同化了,那才是最悲劇的。


其實足夠優秀的東西 是可以衝擊日本本土的市場

比如《冰雪奇緣》

比如觸屏智能手機就逐漸淘汰了日本人喜歡的翻蓋機

日本人不喜歡的外來事物大多在日本本土都能找到替代物

比如日本人偏愛rpg 而不喜歡網遊 類似wow lol在日本都沒有火過 wow甚至直接放棄了日本市場 日本人想玩只能上美服或者亞服 倒是爐石在日本的成績卻不錯

同時日本也在試著轉型

日本的經濟是停滯了很多年了 但不代表日本的科技不在發展

日本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國借鑒 畢竟日本如今的少子化,老齡化,勞動力短缺等社會問題中國已經有苗頭了


實話講,我覺得日本人有一種,大家都是自己人,我總不會騙你吧,的神奇思想。以後可以展開說說。


這個話題下2年前的答案,很大比例是在說這是個偽命題;

最近的答案里,引用了日本人自己的說法,日本人自己也開始承認這個加什麼怕死化了。

這大概跟知乎群體的組成變遷有點兒關係,放兩年前,就算日本人承認了,恐怕知乎er也不會引用吧。

那麼到底有沒有這個帕斯化呢,沒有才怪,程度高低而已。

最可笑的是兩年前的某些人,偽命題還偽出了優越感。


其實不是這個現象的問題,以前就是這樣了。但以前購買力強啊。現在一堆的老人,哪來的購買力。


一個加拉帕戈斯的國家說另一個加拉帕戈斯的國家加拉帕戈斯,嗯。

所以說究竟哪個國家更加拉帕戈斯呢?

摺疊我吧


推薦閱讀:

對於台灣人民的憤怒,你怎麼看?
在 DARPA 舉辦的「機器人奧運」中拔得頭籌的日本機器人 Schaft HRP-2 有什麼厲害之處?
如果日本像歐美一樣開放移民,那麼來自哪些國家或地區的人將會大量湧入日本?
一萬左右預算去日本怎麼玩?
關於無印良品化妝品護膚品還可以用嗎?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