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讀書期間,如何更好地融入美國文化?

我馬上要去美國讀研,但我產生了一個比較大的憂慮。因為越來越多的國人去美帝讀書,導致了很嚴重的扎堆現象,反正中國人多,和中國人玩也比較方便,大家互幫互助什麼的,就不會特地下功夫去試圖融入當地的文化。我自己想請教大家是如何更好地融入西方文化的,又或者有沒有什麼建議


我想你的觀察是準確的,擔心也是有必要的。我不知道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

我覺得這不一定和中國人的秉性有關。到美國來讀書,相對而言你遇到的問題和挑戰,還有各種各樣的壓力,人會自然的找與自己背景比較相似、比較容易相互理解、甚至比較容易溝通的人在一起抱團取暖,這個時候除了你的同鄉中國人,還有誰是更好的人選?另外,人也有一種惰性,傾向於以最容易的方法和方式處理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迷路的時候,問當地人怎麼走,結果別人的turn left,... cross street,... after next building ...就把你繞暈了,這時候你可能會想,這要有一個知道怎麼找到路的中國人就好了。總之,大部分中國人在美國讀書選擇和中國人自己玩,這是很正常的。

但我非常鼓勵你的想法。既然來美國讀書,就應該從各個方面來了解這個國家、文化、習俗,知道這些與自己的背景有和不同,外在的、本質的,為什麼不同。這不是看一本書去了解,而是去生活、去經歷、去碰撞、去反思。。。當你擁有兩種不同的文化和經歷的時候,你就會比較,你思考的方式方法就會更豐富。。。

我有一些建議,這些建議也是我在剛來美國的時候做過的。

住宿:你可以去住學校的學生宿舍,這是大部分美國學生的選擇。我不知道你的學校的學生宿舍是什麼樣子。我自己曾經住的研究生宿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單獨的房間。和美國人住在一起,交往的機會自然就比較多一些。還有你可以考慮當地的美國人家庭,學校有時候有這樣的connection program來幫助外國學生住在當地人家。

交友:如果你考慮直接和美國人互動有壓力,不知道怎麼開始的話,你可以考慮同和其它國家的學生交朋友,比如亞洲和歐洲學生。大家都是外國人,遭遇的情況比較相似,英語都不是很標準,大家很容易玩得來。還有就是ABC——American Born Chinese。

玩:這是最好的融入美國人的生活的途徑,這些人玩不開心你就找別的人好了。

學校組織的一些活動你都可以考慮參加,還有一些途徑,比如你看到有小廣告說某學生需要數學的tutor,這通常是中國人的強項,你考慮去試一試。如果碰到願意學中文的美國人,對你而言也是個機會。

和別人交往的時候注意保持界限,尊重別人的privacy,中國人通常不太注意這些。還有要自我保護,這對己對人都是有益的。如果你受到別人傷害,直截了當和別人講,否則你心裡開始有隔膜,別人也就失去了你這個真誠的朋友。

我覺得態度上不要居高臨下,也不要自我矮化。真誠謙和就好。另外不要太defensive。

最後,你要考慮到這樣的生活會使你的生活費用高一些。但我基本上不考慮這一點。你會發現你每個月多花一百美元和少花一百美元對你的生活質量還是有影響的。

Good luck and enjoy your American life!


其實只要多和美國人打交道。不要局限於中國人的圈子。自己可以下功夫,多認識美國人,多參加他們的party,和他們一起去看球(不是足球啊,常見的要麼橄欖球要麼棒球要麼籃球)。

但和美國人打交道務必不要被他們的壞風氣給帶壞了。

另外有的學校有一些cross-culture的項目,也可以考慮參加。


來源:美國留學

這是一篇見解獨特的文章,作者是哈弗福德學院的王逅逅同學,從美國留學生的角度看待文化差異這回事。如果你有了融入的心,說明你自己刻意把很多東西分門別類了。

《「融入美國校園文化」是個偽命題》

「外國學生歡聚一堂,中國學生孤坐一旁。」許多中國留學生到了美國後,仍然沿用中式思維,一心想要融入主流,但往往適得其反。

高大上才是主流?

高中同學裡,總有那麼幾個什麼都好的學生。他們學習好、人緣好,擔任學校各種社團主席,早早就在準備出國。總之,什麼都比別人提前一步。而且這些「明星」學生往往都是朋友,當他們一起從走廊里嘻嘻哈哈經過時,他們所散發出的那種自由的氣息往往給其他「普通同學」帶來一種深深的壓力。那個時候,他們所代表的就是中國高中的「主流社會」,融入了他們,便算是往社會階層的梯子上爬了一級。

然後,這些傳奇的學生出國了,他們去的也都是美國最好的學校,也許有些學校名字我們還沒聽過,但那也只能算是我們普通群眾孤陋寡聞了。「某某的爸爸認識哈佛的招生官」,「某某的媽媽給斯坦福捐了棟樓」……這樣的傳聞總是在申請季結束之時不脛而走,為這個高大上的小圈子更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他們出國的第一學期,一切都還顯得同樣高大上。PO各種在大學參加活動,和各種膚色的朋友,甚至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合影。國內的同學看著羨慕,高中的學弟學妹看著嚮往,一切都還是美好的。

但過了一段時間,這些「明星」學生卻開始抱怨,而且是公開的抱怨—食物不好吃,室友聲音太大,party太吵,交不到知心朋友……隨後,我們又在各種社交網站上看到他們每周末去找中國同學聚會,玩三國殺,吃速食麵,看《爸爸去哪兒》。忽然間,那種高大上的光圈似乎煙消雲散了。

「原來他們沒那麼優秀啊,完全融入不了美國文化嘛。」在國內的學弟學妹們開始議論,家長也開始議論。過了一段時間,若是有個學生不適應,回國了,便又掀起軒然大波。「XX高中優秀學生留學美國,因抑鬱症/社交恐懼症/難以融入美國文化回國」這類內容登上各大網站。於是,國內大眾都搖搖頭,原來這些孩子也就如此,連美國都適應不了。

美國不鼓勵「融入」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適應」,適應環境、適應人與事,慢慢就可以成為那個「適應能力最強的人」,但是這個道理放在美國卻行不通。拋開中國式的思維方式,我們會發現美國並不是一個鼓勵「努力融入」的國家,因為美國沒有一個所謂的主流文化。就像美國大學裡的運動員不會是吸大麻的嬉皮士,hip hop舞團成員不屑於加入一個代表富人郊區的姐妹會一樣,這些不同的「部落」都被社會所接納,但卻又互相看不上。

在中國,你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社會的評價標準是一樣的:名校,名車,掙錢,買房,嫁個有錢人。於是,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口中的「成功人士」也都大同小異,但美國卻並不是如此。作為一個移民國家,一個種族的價值觀想要凌駕到另一個種族的價值觀上是行不通的,所以美國社會更加寬容,人們也沒有那麼強烈的「融入」意識。

說到「融入」,首先得有一個主流群體。但是事實上在美國校園裡,很難說哪個團體更主流。很多人受美國電影的影響,認為天天開party的兄弟會、姐妹會就是主流。在很多學校的確如此,但在越好的大學,這種以某類行為來區分人群的趨勢越不明顯。因為大多數人都有廣泛的愛好和才能,他們不願意被一個小圈子所束縛。

比如在哈弗福德學院(Haverford College),有很多運動員同時也是清唱團的成員。在斯沃斯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我的好朋友是一個學習表演的棒球運動員。他身高1米9多,一身肌肉,金髮碧眼,看上去就像美國電影里那種愛欺負人的富家子弟。但實際上,他是那種會拿著本子和筆坐在電腦前,對著黑白默片一幀一幀看,一場一場分析的文藝男青年,並且在拍電影時一絲不苟。我曾跟他拍過一個短片,整整四個小時,他和一群染髮打著耳洞煙熏妝的電影學生一起探討角度、道具、演員的情感,完全令人難以想像他是個運動員。那麼,如果一個學校里有很多這樣的學生,我想就連美國學生也無法說出什麼是主流了。

我的一個留美中國朋友也提到,在美國大學裡,中國學生對於「主流」有著很不一樣的理解。比如有些人剛進入美國大學,便會認為天天在圖書館裡好好學習的美國人是主流,而有些人則覺得穿著時髦,搞樂隊的人是主流。大部分人不理解天天喝酒吵鬧的兄弟會成員,也有很多人認為姐妹會成員過於放蕩。所以,在看不出「主流」的情況下,又何談「融入」呢?

美國人廣交朋友,中國人結交摯友

那麼有些人也許會問:既然「主流」的概念並不明晰,那麼中國學生到了美國,又該如何尋找或建立自己的圈子呢?在我身邊美國朋友很多的中國學生,他們經常和各類美國人交流,和任何他們能接觸到的美國人交流,而不只是和某一個群體交流。見的人越多,才能夠判斷出自己屬於什麼群體,或者什麼才是自己眼中的主流。

我的朋友E,並沒有在美國讀過高中,於是在剛來美國大學的時候,便努力尋找自己應該歸屬的圈子。在大一、大二的時候,他幾乎是每場party都去,和一群美國學生住在一起,喝酒、吸大麻。可是到了大四,他選擇跟幾個亞洲學生住在一起,有幾個要好的美國朋友,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一番回顧後,他說:「剛來的時候我不熟悉美國的交友方式,探索一番以後發現,其實也沒什麼神秘的。美國人喜歡廣交朋友,而中國人更喜歡結交摯友。現在我已經不想努力去和美國朋友走得很近,表面嘻嘻哈哈過得去就行。」 也許,越長大,就越會明白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多面,不能 把人都「大致歸類」了。

想要融入,說到底是對自己文化和對自己的不自信。剛到美國,每個人都會有個認知的過程,然後就會慢慢找到自己,最終不在乎自己有沒有成為某個團體中的一員。到了那個時候,誰又在乎自己的朋友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談美國男女朋友。


不要上知乎,切斷一切跟中國的connection


我是高二的學生,現在準備移民去美國學習和生活,但我怕學習跟不上又溝通不了,應該在這邊做那些準備呢.....thx~


推薦閱讀:

在美國,個人申請破產意味著什麼?會得到什麼?會損失什麼?
美國男子槍殺出台小姐被無罪釋放,陪審團真的可以這樣搞么?
美國別墅為什麼不安防盜網?
美國是上帝的傑作嗎?

TAG:美國 | 美國文化 | 留學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