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有哪些關鍵期?如何利用這些關鍵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早教效果?

所謂關鍵期是指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當個體處於某關鍵期的時候某行為會特別容易習得,發展也特別迅速。

目前受到重視最多的應該是語言的關鍵期,在嬰幼兒時期學習兩門語言孩子更可能獲得可以媲美母語者的語言流暢性。這些關鍵期有哪些,應該怎樣利用呢?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新手爸媽備忘錄,更多「嬰幼兒」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答:我專業從事嬰幼兒的這方面研究和實踐已經有10多年,試著回答你的問題。希望對你有所啟發,更希望各位專業知友的補充和完善。

所謂「關鍵期」也稱為敏感期,是指孩子成長曆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也就是說,孩子的某種能力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期」,在這段時期,這種能力如果有很好的體驗(感受、訓練等)這項能力就會發展很好,相反,如果再這段時期內孩子對這項能力沒有好的體驗,孩子今後這項能力就比較弱,甚至完全喪失這項功能。

「敏感期」是19世紀荷蘭生物學家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首先在動物身上觀察到並提出來的。後來科學家們發現「敏感期」廣泛存在於動物界中,比如,蜂群中的蜂王(蜂王負責整個蜂群的繁殖,其身體比普通雌蜂大很多倍),就是雌幼蟲在一個特定的時期食用蜂王漿後變成的。在這個特定時期內,任何一支雌幼蟲食用蜂王漿都能成為蜂王,而過了這個時期,雌幼蟲吃再多的蜂王漿也不能變為蜂王。這個特殊時期就是雌幼蟲變蜂王的關鍵期。再比如,科學家觀察發現小鵝有「認母」現象,小鵝會把從蛋殼裡出來時第一眼見到的動物認作「媽媽」,無論它第一眼看到的是母雞,小狗,甚至是科學家本人,它們都對這個「媽媽」無比依賴,「媽媽」走到哪裡它們就跟到哪裡,而且這種依賴會持續很長時期。而如果小鵝們從蛋殼裡出來時沒有見到任何動物,幾天之後,它們就沒有「媽媽」的概念了,不再依賴任何動物,即使是真正的鵝媽媽也很難接近它們。反覆試驗的結果一樣。這就說明小鵝出生的最初幾天是認母的關鍵期。

科學家們對嬰幼兒的長期研究已經證實,人類的很多功能也是存在敏感期的。比如語言、視覺、感覺統合等等。人的每一項功能都是由大腦控制和體現的,大腦的某一區域受損,則這一區域所負責的一些功能就會減弱或喪失,反過來說,人的某項功能是以此相關的大腦的某一區域來控制和使能的(事實上,人的各項功能與大腦的關係要複雜得多,不是簡單的區域對應)。所謂「關鍵期」就是當人的生理狀況發育到能夠行使這項功能的初期,大腦建立對此功能控制機制的過程。大腦形成的最初控制機制,決定了這項功能的處理能力,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因此可以這樣理解,當孩子發育到具有某個能力的時候,使能的初期就是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如果能夠對這項功能進行正確、全面、系統的強化,則大腦對這項功能的處理就會達到較高的水平。反之,如果關鍵期內如果孩子沒有對這個功能進行體驗,或者體驗的不科學、不完整,則以後這些功能就不會有太高的水平,改進起來也很不容易。

事實上,關鍵期的現象在我們身邊普遍存在,比如游泳,孩子4-6歲時從生理上已經能夠做出各種正確的游泳姿勢,如果此時讓孩子進行專業的游泳訓練,一段時期內(時間起決於訓練強度)孩子就會學會標準的蛙泳、自由泳等。但錯過這個時期,或者這個時期是自己亂游,雖然也能學會,但其協調性和速度就比關鍵期科學訓練的孩子差很多,而且糾正其姿勢也很不容易。其他類似的現象比如彈鋼琴,球類運動等等(事實上,各種樂器和運動項目都是如此)。在關鍵期形成的能力,決定了以後這項能力的發展潛能,而且關鍵期內形成的能力不容易退化。

除了上述的運動能力以外,語言、感官能力、情商、性格形成、意志品質的養成、好習慣的培養等都有關鍵期。

把握好孩子發展的關鍵期,並給予科學的體驗,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大腦發育的關鍵期是客觀存在的現象,醫學上也把關鍵期作為某些大腦缺陷早期干預的理論基礎,比如早產兒的大腦發育往往會有些缺陷,但只要在各項能力的關鍵期內,增加其功能的體驗刺激,往往會獲得好的結果,而錯過關鍵期就可能造成這項能力的終生殘疾。

需要注意的是,有研究發現,很多功能錯過敏感期後大腦還會創造出新的補償機制,因此,即使就以日常狀態培養孩子完全忽略敏感期也不會導致孩子不正常,甚至也能發展很好。科學界目前對大腦的研究還遠沒有達到很深的程度,各種能力的關鍵期時間的確定也是一個有爭議問題,很多能力在不同階段都存在敏感期,也就是說有不止一個的關鍵期,而且,每個能力的體驗方式、強度也沒有定論,個體差異也很明顯,對關鍵期體驗的長期效果評估方面我也沒有看到有相關的成果。因此,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最好有專家的指導,不要想當然的進行,方法和強度要與孩子的自然生長規律一致起來,切忌拔苗助長。推薦一本書給各位媽媽們參考:《0-3歲敏感期家庭教育方案》,作者是中國著名的學前教育專家,華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袁愛玲教授。


除「一、什麼是關鍵期」部分的知識以外,其餘知識由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俞洪波教授(博士生導師)傳授,由本人整理,可以說是學界最據可靠性的關於關鍵期的研究成果了。關於實驗均有科學家實際實驗做理論支撐,由於解釋專業實驗及圖表耗時耗力,看客也怠於思考。實驗的操作與原理不記錄在下。

一、什麼是關鍵期

所謂關鍵期,也稱為敏感期,是指個體發育過程中環境影響能夠起最大作用的時期,其後果是引起發展方面的變異。也就是說,孩子的某種先天或後天的能力或者經驗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期」,在這段時期,這種能力或經驗如果有良好的體驗、感受或者訓練等,這項能力或者經驗就會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甚至可以由強變弱,從有到無。效應會持續到其成年期。而如果在關鍵期時未能得到良好的體驗、感受或者訓練,那麼他的這項能力或經驗便會很弱或者沒有,甚至喪失。

以視覺關鍵期為例,視覺關鍵期指在動物發育早期特定時間內,視覺經驗的變化能引起視覺皮層功能快速且顯著的變化,在關鍵期內該功能變化為可逆的,在關鍵期之外的變化則轉變為終身不可逆功能變化。

二、關鍵期對兒童成長的應用

1.在關鍵期內應儘早矯治

一個良好的研究範式:在小鼠生長關鍵期內,將一隻眼擋住(即為剝奪眼)培養一段時間後,剝奪眼對應的腦功能區會縮小,將剝奪眼恢復視覺正常環境,去掉擋光,在培養一段時間,對應的腦功能區又會恢復。但是在非關鍵期內,將剝奪眼恢復到視覺正常環境中去,剝奪眼對應的腦區卻不會恢復。

我們時常會看到街上有的孩子佩戴眼鏡,而一隻眼鏡上罩著一隻眼罩,將孩子的一隻眼睛進行遮擋,這就是由於小孩子非遮擋眼存在弱視,需要在10歲之前進行矯治,讓非遮擋眼的功能增強,遮擋眼的功能減弱。兩眼達到平衡之後取下眼罩,那麼兩眼的視力會恢復正常。

而這種矯治是不是越早越好呢?答案是是的。人的關鍵期是從出生之後到10歲左右,也有說法是到12歲,但是人的關鍵期峰值是在3到5歲。倘若要達到同樣效果,矯治時期在3到5歲時,可能只需要幾周時間,而矯治時期在八九歲左右時,就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半年時間。因為在可塑性的這個時間窗口,它在早期的效應要強得多。但是許多家長無限期地將孩子治療或者教育推前,在出生時甚至在未出生時便已經開始進行,強調「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是一個普遍的也是極大的誤區,我們強調家長應該遵循人腦的認知發展規律,不能拔苗助長。

針對視覺皮層存在關鍵期,對於觸覺皮層,聽覺皮層以及許多感官皮層其實都有關鍵期。但是這些感官皮層的關鍵期不是在同一時間段。所以在進行訓練時,應該分別在不同的關鍵期內分別鍛煉其對應的能力,不然很可能導致在該種能力的非關鍵期內做的都是無用功。

2.教育不能拔苗助長

在關鍵期內對小鼠進行單眼剝奪實驗,會導致小鼠的眼優勢因子發生移動,說明了它的視覺皮層可塑性強。但是如果在進行單眼剝奪之前在它對應的腦區注射神經生長因子,其視覺可塑性不但不會更強,反而會消失。

這又說明,家長不能人為地干涉孩子的成長,千萬不能拔苗助長。我們都理解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得高高大大,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夠做許多事情,於是人為地注射「神經生長因子」,可是這樣促進他成熟的結果卻是它的關鍵期縮短。也許某些孩子看起來比其他孩子發育得早也發育得好,他的體育能力與學習記憶能力都非常強,看上去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同時說不定就意味著他的關鍵期,學習的黃金期已經接近尾聲了。而那些看上去比他差一些的小朋友或者晚發育一些的小朋友其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可以讓他提升,所以將來鹿死誰手其實還未可知。

3.放大孩子自身的特質

倘若要恢復成年期的關鍵期的話,科學家又做了一個實驗,就是用藥物在小鼠成年期,破除小鼠神經元之間的細胞間質。這樣會使他在成年期重新恢復可塑性。

這個結果說明如果你想要重建一件事物,你可能需要先破除掉一些東西。因為空間是有限的。同理倘若你想要學習一項新的技能,就意味著你可能需要將以前的某些技能喪失掉。一個人不可能是超人,樣樣都非常出色,我們人類的腦容量畢竟是有限的。倘若一個人在一方面有非常出色的才能,在另一方面一定會有所欠缺。

從教育的角度來說,我們應該遵循每個孩子自身特有的特質,放大他自身所有的特質,而不要去看他的短板。當你要求他的短板做得非常好時,必然會有一部分缺失在其中。這是一個客觀的自然現象。

4.儘可能很多的涉獵

在小鼠關鍵期內進行過一次單眼剝奪實驗,然後又使其恢復;另一隻小鼠在關鍵期之外,進行一次單眼剝奪實驗,在關鍵期內做過單眼剝奪實驗的小鼠的視覺可塑性要強於未在關鍵期內做單眼剝奪實驗的小鼠。這是由於其在關鍵期內做過單眼剝奪實驗存在記憶,當成年期再一次進行時此類實驗是可能達到相同效果。

這說明在關鍵期內發生的事情儘管表面上恢復了或者忘記了,但等到長大後可以非常容易被重新拾起並且利用。

讓孩子在關鍵期時儘可能地多的刺激,讓他接觸多的哪怕是浮光掠影的知識或技能,例如旅遊,學習樂器,運動技能。也許過了幾年之後連他自己都忘記了,可當他長大後需要用到這項技能時,相比於那些小時候沒有接觸過這項技能的人又可以很快地學會。所以對於孩子來說,不是讓他對知識或技能學得越深越好,而是應該擴大他的知識面,讓他接觸很多東西,不要強求孩子記憶住什麼東西,可能他很快就會忘記,可是誰知道在未來的某一天這項知識能夠被調用起來呢?

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學習方式是使其被動地暴露在學習環境當中,而現在我們的教育制定者認為他們能夠替孩子做出最好的選擇。於是現在的教育模式便是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樣集中注意力主動地學習知識。這是十分錯誤的。因為孩子地學習模式與成人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機制。成人需要大腦的獎賞中心給予「獎勵」,才會集中注意力,實際上是十分功利的。過分地讓孩子非常功利地,高度集中地去學習,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十分矛盾的。所以現在的教育制定者應當從腦認知科學方面出發,制定出更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教育策略。


我說說幼兒智力發展的關鍵期吧,抓住了往往事半功倍。

第一關鍵期:5周

寶寶在第5周左右出現器官迅速成熟,變化最明顯的是,寶寶在哭的時候第一次流淚,他也更多地微笑表示高興,更經常地進行觀察和聆聽,對氣味和動靜會作出明顯的反應。寶寶對環境的興趣變得大多了。

在這個階段,應該充分利用家裡的空間來培養寶寶的視覺。比如,在牆壁上貼上色彩鮮艷的圖畫,也可以給寶寶看色彩鮮艷的圖書,你會發現他特別喜歡顏色鮮艷的紙張、衣服和玩具。

第二關鍵期:8周

寶寶在第8周左右發現,周圍環境是不統一的,而且是由活動的具體東西組成的,例如自己的小手掌。當寶寶熟悉的照料者發生更換時,當聲音的分貝突然增強時,當身體感覺猛然下墜時,或遭遇刺眼的光線,例如閃光燈。這麼多的新印象起初會讓寶寶產生恐懼。

母親接觸最有助於消除這種恐懼感。媽媽在陪伴寶寶的同時,要增強寶寶的各種生活體驗,以刺激大腦的發育。在改變環境因素之前,儘可能有一個過渡。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寶寶面前出現的頻率,或讓原照料者再跟隨一段時間。要盡量減少或避免周圍環境的不良刺激。

第三關鍵期:12周

寶寶在第12周左右處於認識活動的過程,他自己的動作也不那麼死板了,而且受到了控制。他會發出尖叫,格格地笑,興奮地牙牙學語。

在這個時候,是訓練寶寶自主學習,自主接受飢餓的關鍵時期。這時,爸爸媽媽可以多給寶寶看圖畫書,用寶寶能理解的語言,講一些簡單的事物關係。寶寶懂得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記住故事情節。和寶寶一起看書時一邊看一邊問,你會發現寶寶有心領神會的能力,能用聲音和表情回答。看書時讓寶寶自己翻書。

第四關鍵期:19周

到第19周時,寶寶會抓東西了,還會轉動和翻動東西,會注視物體的活動過程,這時他對一切都要研究,還會——用手摸,或者乾脆往嘴裡放。

年輕的家長擔心寶寶亂抓亂摸,就給寶寶戴上一副專門為寶寶設計的手套吧,以避免寶寶抓傷自己。戴手套看上去好像可以保護寶寶的皮膚,但從寶寶發育的角度看,這種做法直接束縛了寶寶的雙手,使手指活動受到限制,不利於寶寶觸覺發育。

第五關鍵期:26周

在第26周左右,寶寶開始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例如按按鈕同放音樂之間的關係。他開始能區分物品的位置與距離,如里外遠近,最喜歡的遊戲是把東西拿進拿出,把什麼都弄得亂七八糟。

但是在這個時間段裡頭,寶寶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總是用他自己的方式來認識的探索世界,所以只要不是危險的東西都可以讓寶寶摸摸,讓寶寶盡情的探索世界,家長要做好的就是排除寶寶周圍危險的情況。

第六關鍵期:37周

寶寶在第37周時開始對東西和經歷進行分類,從而開始像成人那樣思維。寶寶開始懂得對各種事物加以抽象地分類。例如,他已經懂得狗總是汪汪地叫,無論大狗小狗白狗黑狗概不例外。這一點表明他已能像成人那樣運用邏輯思維了。

相應的,父母也不該停留在簡單的「貓貓」、「狗狗」階段,而應該開始以語言和手勢進行解釋了。

因此,父母這時不應該順著他的順序反覆讓他顯露本領,而應開始手把手示範他不同的「玩法」。

第八關鍵期:55周

第55周的寶寶會發現「程序」。寶寶終於發現,順序也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改變的。於是他能夠按照自己的心愿來制定計劃,明確表示自己的要求。例如,當他今天想外出時,會提示別人要鞋子或帽子,而明天外出時,又會要求別人要穿上外套,他已經有自己的主見了。

這個階段的父母切記不要對寶寶的要求產生煩躁的心裡,甚至責罵寶寶。而是要不厭其煩地和其講出事情的因果。不要因為剛說兩次寶寶聽不進去就開始發脾氣,因為寶寶這時正處於語言邏輯區激發階段,他們雖不能很快理解你說的,但一旦理解了就會記得「刻骨銘心」。

但這次序不是固定,而是可以自由變動的。這時的寶寶會非常明確地表示他想要什麼,例如當他想外出時,就有穿衣穿鞋的要求。

只要好好的把握寶寶智力成長的關鍵期,那麼你也可以養出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寶寶。


今天學校請了北師大的一博導,講了關鍵期及如何教育,講得很好也很受益,把講的大綱結合照的PPT整理成了文檔,不知如何上傳,傳到百度雲了 http://pan.baidu.com/s/1kTBTDEB 密碼:yylp


突然感覺,現在小孩7歲以前真是忙啊。要學這麼多,都是說要"童子功"的

普通話,粵語,英語,日語,韓語,法語....

奧數 ,閱讀,寫作,演講.....

圍棋,國際象棋,中國象棋...

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跑步,體操......

芭蕾,民族舞......

跆拳道,柔道,散打,武術.....

音樂,聲樂,鋼琴,小提琴,二胡,笛子,古琴,古箏,電子琴.....

素描,水彩.......

回想我們那時候,每天無所事事,連普通話都沒學會,那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已廢。早該刪號重練的節奏.........

要我說啊,還是愛幹嘛幹嘛吧,老外上學前都放養的,也不少多才多藝的


一般3周歲之前稱之為嬰幼兒,而孕期就有3個提高寶寶智商的關鍵期。

每個寶寶智力的發展,遺傳因素約佔六成。因此,要想生出聰明的寶寶,僅靠父母的遺傳是遠遠不夠的。在寶寶從受精卵發育開始,一共會經歷3個大腦發育的活躍時期,在這三個關鍵點內,准媽媽可以通過一些行動來促進寶寶智力發育。

胎兒智力發展的3個關鍵期

關鍵期1:懷孕前8周(腦細胞形成期)

關鍵期2:懷孕20周左右(腦細胞增殖期)

關鍵期3:懷孕30周左右到出生後(腦成長活潑期)

神經系統是所有器官中,發展期最長同時也是最早就開始發展的器官,這是高度分化的人類與其它物種最大的不同處,不過,聽覺神經系統真正開始出現作用的階段,則是在懷孕5個月左右,也就是差不多18 - 20周時,當媽媽開始感覺胎動時,胎兒自此後可以聽到來自外界的聲音後,最適合進行母子間的交流互動。

關鍵期1:懷孕前 8周(腦細胞形成期)

一般認為,神經胚形成約是在卵子受精後的第19天,這時候通常也是媽媽發現受孕成功的階段,在確定自己即將成為父母時,胎兒的腦部組織也就開始形成了,這時,「先天遺傳」已經確定,而胎兒後續發展就要看父母親如何給予「後天環境」的培養了。 從受孕後第19天起,胚胎的神經系統便快速地發展,直到第26天左右從底端開始產生閉合,向下延伸成為脊髓,也就是說,胎兒的腦部發育,從卵子受精4星期後就已經開始形成,而從懷孕第8周開始,胎兒已經有了基本雛形,雖然距離完全成形還有點遠,不過,這時要正式稱作胎兒,而非「胚胎」了。

而母體的荷爾蒙分泌與營養狀況都會影響到胎兒的成長,尤其前3個月更是腦部細胞發展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胎兒雖然吸收的營養有限,不過仍需注重均衡,不要讓自己有不正常的飲食習慣或者讓不好的習慣介入(例如吸煙、喝酒、藥物成癮等),基本上都能達到很好的狀況。

關鍵期2:懷孕20周左右(腦細胞增殖期)

大約在懷孕20周左右,胎兒的聽覺、視覺等神經系統便陸續發展,20周後,腦細胞的發育會變得愈來愈複雜,而這個時期也是胎動出現之始,即使很多實證醫學上無法證實胎教的效用,不過,相信胎兒會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與外界的刺激,在子宮內就開始進行學習的功課,而這個階段,正是媽媽與胎兒互動最有效的階段,最適合給予胎兒良好的刺激,讓他形成良好的神經迴路,協助腦細胞逐漸朝向良性發展。

當媽媽感覺出現胎動時,可以用不同的胎教互動方式給予刺激,例如,白天空檔,可以聽聽悅耳的音樂、輕輕的撫觸,等到晚上爸爸回家後,跟老公一起進行子宮內對話,跟胎兒做交流。如果想讓肚子里的寶寶出生後也能熟悉爸爸的聲音頻率,爸爸可以多跟胎兒說話,告訴他【現在爸爸正要做什麼】等。不過,記得要讓胎兒也有休息的時間,不要無時無刻都在逗他而過了頭,這樣也會造成他的壓力,畢竟胎兒也需要有休息時間讓大腦做整理,因此,胎教的方式應該以間歇性刺激較好。

關鍵期3:懷孕30周左右到出生後(腦成長活潑期)

胎兒的腦部基礎發展在懷孕4個月左右就已全部成形,不過影響腦神經發展的神經元卻不會停止作用,而會持續進行樹狀突觸直到出生後約3歲左右,甚至到青春期都可能持續發展。這些神經突觸的刺激與發展,正是奠定胎兒日後許多能力(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前庭覺、運動覺等)的重要關鍵。孕媽咪在懷孕期間的活動力會影響胎兒日後的感覺統合現象,尤其,活動力太少,更缺乏前庭刺激容易導致日後出現過動的現象。

5種交流提升胎兒智力

在胎兒的世界裡,媽媽的心跳、器官運作、聲音、健康及情緒等都對他有深刻的影響,雖然沒有實驗證明這些影響對胎兒、嬰兒,甚至出生後有多少的關聯性,不過,以心跳來說,紐約心理學家索爾克就曾提出,心跳的印記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日後各種現象,例如,媽媽懷抱剛出生嬰兒的姿勢——用左手抱(靠近心臟)會令出生後的寶寶安心等。

生理交流

孕媽咪的生理狀況會經由生理上的荷爾蒙分泌傳導給胎兒,好的心情會令媽咪腦中分泌腦內啡產生α波,傳達給胎兒,讓胎兒也跟著有愉悅感,而懷孕時期的不安、悲傷、生氣等情緒,就會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發展的精緻度。此外,若單就產科的觀點來看,如果媽咪的情緒、作息不正常,就會令荷爾蒙分泌出現異常,若再加上吃不好或睡不著等生理狀況,必定間接影響子宮內胎兒的生長環境,這時,就算胎兒的基因多麼優秀,若是體格或健康狀況不佳,一樣不算優生寶寶,因此,媽咪要特別留意自己孕期中的生理與健康狀況。

營養交流

胎兒的腦部發育會受到媽咪攝取養分的影響,尤其,到了懷孕後半期,直到寶寶出生後約兩歲左右,營養的質與量對他的腦部發育都有相當深遠的影響。而在孕期中,媽咪吃進的每項食物,除了會經由臍帶傳達到胎兒,也會因為媽咪咀嚼動作,而讓胎兒也出現學習性的吞咽動作,甚至是吸吮的行為,這也是母子間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因此,最好避免攝取任何有可能傷及胎兒的食物,如食物添加劑或加工食品等。為了讓胎兒能夠吸收到最健康的營養,選擇正確的食物是必要的。而媽媽吃飯後,會讓胎動變得活躍,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所以一定要定時用餐,跟胎兒有個固定的交流時間,此外,進食時,也須適時放鬆,充分感受胎動。

感情交流

准媽媽的情感也會讓胎兒有直接的感受,最直接的就是媽咪的情緒與心情,日本教育學者七田真認為,媽媽的心靈層次會影響胎兒未來的個性,因此可以利用印像法來促使媽媽與胎兒間的互動,例如想像胎兒的姿態、想像的長相如何,但要用正面思考來描繪較佳,例如,男寶寶長得清秀,挺拔;女寶寶聰慧可愛等。准媽咪在空閑時,多聽聽悅耳的音樂、去畫廊欣賞名畫、閱讀喜歡的文學作品等,這些美麗的情緒就會傳達給胎兒,進而對他產生正面的影響。

語言交流

在懷孕第5個月,是進行胎教最好的階段,准媽媽可以多和胎兒說話,或者,隨時用語言將現在的行動告訴胎兒,描述看見的美好事物,也可以選擇唱歌或讀書給他聽。最好可以連續一個月的期間都唱同一首歌、念同一本書。胎兒的聽覺與觸覺較視覺敏銳,媽媽講話時的聲音與震動,會傳給胎兒,這也是所謂的「第一類接觸」。有許多研究顯示,如果懷孕期間經常聽到某首曲子,當寶寶出生後,也會對這首曲子有特別的響應,甚至會穩定正在哭泣中的孩子的情緒。

運動交流

除了可以藉由撫觸來與胎兒進行交流外,准媽媽本身的運動,也會影響胎兒日後的運動能力,這也是專家所強調的前庭刺激。前庭覺與觸覺很早就發育形成,如果准媽媽懷孕期間,總是不愛活動,每天懶洋洋,生下來的孩子會因為缺乏刺激,成為遲鈍的寶寶。運動除了可以舒緩壓力、穩定情緒外,對胎兒也有一定的幫助。(所以不要那麼懶哦!!)不過卻不要過度,過度的運動會促進血液循環,讓心肺功能負擔原本就較一般人增加的准媽咪造成負面影響。


孩子每一個階段都是關鍵時期。眾多兒童教育、智力開發的著作里都有詳盡的介紹。

國內大多數父母非常在意孩子每個階段是否習得了什麼技能或是超越否其他同齡人,卻忽略了最基礎的——親子關係。我覺得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打好孩子成長的基礎。

身邊很多家長都會反映孩子和父母不親熱或是不聽父母的話,這樣的親子關係下,無論什麼關鍵時期都無法把握。


奧地利生態學家勞倫茲在發現幼禽的印刻現象時提出了「關鍵期」的概念。

關鍵期是指個體在發展過程中受周邊環境影響能起到最大作用的時期。

  • 2歲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 2-3歲是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口頭數數,按物點數,說出總數...)

  • 2.5-3.5是教育孩子遵守行為規範的關鍵期;

  • 3歲左右是培養兒童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期;

  • 4歲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

  • 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資料來源:《教育心理學》心理發展及個別差異


可以了解一下孫瑞雪,她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這本書,很不錯。


推薦閱讀:

強調「嬰兒哭鬧時不要抱」的「外國媽媽育兒法」有危害嗎?
怎樣教育1歲的小孩子不要咬媽媽臉?
如何幫助早戀的孩子平衡好學習和感情?
「擇校」有利於孩子成長嗎?
如果想成為一名兒童教育心理學專家,要如何開始呢?

TAG:心理學 | 早教 | 兒童教育 | 發展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