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文官集團是如何從歷經五世的武官集團手中奪取權力的?
首先,不存在「文官集團」搶班奪權的說法,總結來說,還是趙官家主動選擇了文官作為朝廷心腹。
「文官集團」作為一個某明代相關通俗文學提出的偽概念,幾乎被套用在任何的歷史問題上,這種機械唯物主義是要不得底!(敲黑板)
拿宋初來說,誰是文官集團的代表?是趙普這個霸府家臣?還是王溥、范質這些歷經五代的職業官僚?
霸府家臣
五代以來,地方藩鎮奪取中央政權後,原有的幕僚班子就填塞進中央決策層,而這個班子是沒有清晰的文武概念的,趙普和趙光義等於都是趙匡胤的親隨家臣。相當於執政者的私人政治顧問。其權力基礎來源於皇權,皇弟趙光義是代行儲君且不論,趙普的權力也大得嚇人,時稱「趙普在中書,其堂帖勢重於敕命」。 而趙匡胤之後,太宗、真宗在藩邸的親隨家臣也多有相繼擔任宰執,共有26位宰執來自宋初三帝的家臣;同時,禁軍首領的三衙管軍也與其旗鼓相當,計有22人(這個下面另說)。
以下是咱家粗略統計的宋初三帝潛邸舊臣出任兩府三衙長官的名單——
這些霸府的幕僚、親隨,從本質上來說,首先是府主的封建家臣,其次才是朝廷的官員。——如朱溫謀主敬翔曾經自陳:「雖名宰相,實朱氏老奴耳,事陛下如郎君」。
宋朝政權逐漸穩固後,宋代君主繼承也由五代式的兵強馬壯者之間的權力交接,逐步變為了穩定的皇室繼承法。宋真宗成為了唐末五代近百年以來,第一個作為皇太子繼位的皇帝,因此他的王府家臣也成為了宋代最後一個接近五代霸府性質的群體。此後的趙官家親信近臣群體,則逐漸向兩個方向演變,即武選內職官和文學侍從官。
五代中央官僚
與之相比,比較接近「文官」概念的,是長期供職於中央政權的職業官僚,一般不受政治黨派(汴梁集團、河東集團、幽州集團……)的更迭影響。這些五代遺留的職業官僚,雖然也有進士出身的,但多數是世代為吏,從職業能力上說沒有問題,但是論忠誠操守……早在陳橋兵變之前,就連周世宗的顧命之臣都有所察覺,開始向趙匡胤示好——「雖宰相王溥亦陰效誠款」——所以,這些五代遺留的老油條,雖然不得不用,但也是頗不受宋初君主待見的。
隨著宋初開疆拓土,官吏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宋代科舉錄取人數之所以大大多於唐朝,一個原因就是只從前朝繼承了只夠支撐小半個中原的官僚隊伍,而要補上這個窟窿,只有擴招。宋代科舉取士的一個轉折點是太平興國二年「龍飛榜」,即宋太宗繼位後第一次取士。該年登科的進士多達500人,超過了宋太祖17年取士的總和。後來位至宰輔的有呂蒙正、李至、張齊賢、王化基、王沔、溫仲舒、張宏、陳恕等多人都出於此榜,是有宋三百年出宰執最多的一榜。
新的官僚系統
宋太祖、太宗時,家臣主要是自行招募,或從地方藩鎮屬吏中徵召。隨著進士群體的擴大,大約也是宋太宗時,還在藩邸的宋真宗的家臣群體中大量出現了進士出身者——以上兩個群體有了相當程度的重合。宋真宗的文職家臣里,除了上述官至宰執者,還多擔任翰林學士、翰林侍讀、侍講學士等文學侍從官,因為與帝王的親密關係,亦稱其為「天子私人」。
「真宗嗣位,首置侍讀、侍講學士,命邢昺、楊徽之、夏侯嶠為之。常令昺宿秘閣,訪問或至中夕,自此遂為故事。」「每行幸,翰林學士、侍讀、侍講、樞密直學士並從,不須臨時取旨。」
進士本就是「天子門生」,因科舉成績優秀脫穎而出的,多被選為文學侍從官,更是能夠近距離的接觸趙官家,從而成為其親信。據統計,兩宋共有翰林學士371人,其中官至宰執者163人,佔44%。
簡言之,當宋朝政權由五代藩鎮的獨裁軍政府轉化為中央集權政府之後,其權力核心也由封建家臣交到了經過改造的新一代職業官僚手中。其最主要選拔方式是科舉取士,自然就以行政官僚(文官)佔據了主導地位。
至於說五代以來的武將勢力,早就被宋太祖兩次「杯酒釋兵權」,通過先後解除五代禁軍和藩鎮的兵權而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原霸府家臣發展而來的武選官,與基層行伍提拔上來的軍班官(內外諸軍兵並班直、軍頭司等人年勞,或有功得官皆是)。而要說起這個宋代軍事官僚系統,那又是另一個坑了……
參考回答
為什麼宋朝很多文人都會打仗?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 知乎
宋朝太監為什麼沒那麼多禍弄朝綱的?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 知乎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為什麼沒演變成流血事件,這一朝君臣為何那麼獨特?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 知乎
北宋的前兩代君主都是軍人出身,第三代繼承人就沒有軍隊背景了,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前面有人說杯酒釋兵權這些都是陳詞濫調而已,杯酒釋兵權僅僅是換了一批宋太祖更信任的將領來代替石守信等將領,軍權還是在軍人手上。
石守信之後在太宗時期又復出領兵,還參與了一出擁護太祖後裔登基的鬧劇(當時眾將都以為太宗已死),是典型的堅決擁護中央,誰在中央擁護誰的做派。
樓上還說宋太祖催生了府兵制的廢除,簡直是搞笑。府兵在唐代中期就瓦解了,之後基本都是以長行健兒等募兵作為軍隊主力,想廢府兵也輪不到宋太祖啊,這是唐玄宗的活。
倒是北宋中期一度曾想復活府兵制度,搞了個四不像的「弓箭手」體制,和將兵法結合起來,支撐了西北戰局很長一段時間。
你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古代帝國尤其是中國這種大國,他的第一目標是內部穩定而不是對外擴張。從宋朝之前,就用就建立科舉制度,相當於我們的國考,最主要的,是篩選人的價值觀。可以理解為,文官就是擁護皇帝的人,和皇帝價值觀相同,也就不容易造反。放到今天,就是黨控制槍。最早是周,封地,然後那些公,都擁兵自重,然後秦漢,尤其是三國,都是門閥大家,四世三公,也管不了,然後隋唐,都是節度使,國家不亂,他們還聽話,亂了立刻擁兵自重。武官考的是武藝,文官考價值觀,所以統兵用文官,再也沒出過造反的事情。所以不是他們自己奪權,而是皇帝信任他們,這是時代進步,沒有奪權一說。
1、唐末五代以來社會發生深刻變遷,經濟中心南移、士族門閥政治衰亡,形成新的官僚制度。2、宋立國之初需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是消除藩鎮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維護新政權的穩定和國家統一。以「興文教、抑武事」,為基本國策,奠定了宋朝以文治為基礎的傳統。3、建國之初便開科取士,重用儒生,並一致延續下去且受到歷代皇帝重視,國家重權完全由文人把控。
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文官集團吧
科舉制度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成熟於宋朝。科舉摧毀了世家貴族和軍人專政的機會,做官的權力被庶族地主掌握。文官政治體系得以建立。 宋太祖對軍人的不信任催生府兵制的廢除。宋初主要軍事力量是中央禁軍。由皇帝把持,沒有軍人專政的機會。
我感覺是因為皇帝,趙匡胤為了制約將權,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
宋代執政集團的進化能力是關鍵,五代十國的混亂決定了要想天下大治,必須推出一套先進的模式來保持國家穩定,以保證組織力量對抗北邊的戰事。現在看來是微小的事情,當時是很重要的,不然說不定就變成10代20國然後直接進入元朝了。
宋是主動把國家託付給了文官集團,杯酒釋兵權是由皇帝開始自上而下的的解除軍事主官的權力,跟文官集團沒多大關係
價值觀啊,沒有東華門外唱功名,也他媽敢稱英雄?
我覺得跟「不殺士大夫」的祖訓有很大關係,咱倆都跟皇上bb,把他bb煩了,先殺你,時間長了就沒有武官跟文官一塊在朝堂上bb了
推薦閱讀:
※學習宋朝官制應當閱讀哪些書籍?
※北魏和金這兩個統治我國半壁江山的少數族政權,哪一個對中原漢地的統治的更成功?
※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黑宋朝?宋朝有那麼差嗎?
※宋朝名將那麼多,為什麼還是救不起趙家的天下?
※為什麼宋朝沒有定都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