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電腦,沒有PS,沒有激光印表機的年代,這種海報效果是如何製作的?


首先說說沒有任何電子化的年代吧。

在那個古老的年代(約上世紀70年代前,也就是這張海報出現的時間左右),我國還是大量使用照相製版技術。首先利用照相機獲得原稿底版,進行放大操作才能用於照相製版。如果是圖上的海報利用這種技術,則是將前景(人物)和背景(城市)的底版獲得後進行蒙版分次曝光於一張彩色底片上後,並經過一定的後期修飾,則可以進行照相製版。

這就是照相製版機,大小大概有20×3m左右,高度也有2m,當彩色的放大後的原稿放到右側的這個夾板上,左側後面那個風箱樣的曝光平台上放置製版需要的菲林片,經過曝光即可分色加網獲得製版的菲林(膠片)了,後面與現在的印刷基本一致,歷經曬版、沖版、印刷即可。

而在1950年左右,美國就已經出現了現在的掃描儀的原型——電子分色機,利用光電倍增管獲得圖像上某一部分的圖像信號,直接處理並曝光到菲林片上。即可付諸於印刷。

但是真正能實行圖像拼合操作的設備直到1978年才出現,利用圖形工作站來處理圖像數據。

所以,按照圖上的年代信息,這張海報應該是利用兩張不同的底片進行分次曝光拼合處理到一張放大底片上,利用電子分色機製作分色菲林後應用印刷。


ps的很多功能就是把膠片時代的暗房洗片的工藝提取出來了。比如這個就是當時就有的多重曝光


參考:媒觀察| 揭秘毛澤東時代的美圖秀秀是如何煉成的

摘要:

  1. 最基本:遮擋與加光
  2. 還原場景,二次拼接
  3. 神奇的「開眼」


改底片也是一門神秘而奇妙的手藝呢。在那個遙遠的沒有PS的年代裡。對照片的修改很多源自於對底片的直接修正。

在數碼技術誕生之前,怎麼修改底片沖印出來的照片?

膠片照片從拍攝到洗照片都是可以被修改的,...

找到了兩個簡單的介紹。可以看一眼。

這張海報應該是多重曝光。


推薦閱讀:

有哪些適用於超寬畫冊排版的軟體?
許多書籍排版時將章節的第一個字放大,這是從什麼時候興起的?
如果要設計雜誌用的圖片,A4大小的需要多少像素大小和解析度呢?
用 A4 紙列印並以騎馬釘的方式裝訂成書,該如何處理頁面順序的排列問題?

TAG:印刷 | 設計 | 排版 | 平面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