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2 月中國 PMI 指數跌到七個月新低,中國製造業現狀到底是怎樣的?有沒有好轉的跡象?
http://www.markiteconomics.com/Survey/PressRelease.mvc/f7b00646382b4353a878a645cbbebf9c
Flash China Manufacturing PMI? at 48.3 in February (49.5 in January). Seven-month low.
有沒有製造業的從業者詳細說說現在的狀況都是怎樣的?
你們看好將來的發展嗎?
每年接觸製造業企業大概有上百家,說說這個問題。
中國製造業(曾經的)競爭力在哪?
1,便宜的勞動力。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像中國一樣貢獻出幾億青壯年熟練勞動力給製造業使用,這曾經是巨大的優勢。2,便宜的配套原材料。
你做汽車,就要鋼鐵吧?你做食品,就要麵粉糖吧?你做衣服,就要棉花紗布吧?這些東西在中國市場上便宜啊,就近採購運費便宜還。3,國家提供的政策。
當年人民幣美元匯率8:1的時候,加上出口退稅,基本上出口型製造業都活得很好,再加上一般建廠房開發區地價稅收都有優惠,有一段時間製造業是很滋潤的。4,環境寬鬆。
想污染?想違規?可以,拿GDP來說話,政府幫你擋槍。
好那麼現狀呢?
1,長三角個別地區一個工廠要招一個一線操作工每月底薪超過3500,算加班費可能到5500以上,就這樣,還招不來人。不是富士康這樣的企業哦,是一個名字不是很響的企業。幾乎所有的工廠,現在最大的抱怨就是人力上漲太快,流失率太高。
所以,現在多少工廠跑到越南去了,就是這個道理。2,隨著人力成本上漲,原材料也漲,想便宜?可以,降低要求吧。
但是你對供應商降低要求,你的客戶不對你降低要求啊——到頭來死的還是你。3,現在的匯率對出口型企業殺傷太大,同樣的東西同樣的價格,國內成本本來就在上漲,匯率升高多少就等於少賺多少,現在很多工廠根本賣產品不賺錢,就是賺那點退稅。
4,環境越來越緊了,現在很多企業因為環境問題被勒令搬廠、停工,貢獻多少GDP也不行……
好了,解決辦法在哪呢?
製造業的問題肯定要要到製造中解決啊。
本來,企業遇到這樣問題,解決思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挖掘潛力、用現代化生產線逐漸代替人工……等等等等,這個問題就大了,不展開說。
但是,在中國,製造業老闆會怎麼選擇呢?
既然我有這麼大一個企業,我何必苦哈哈去生產汽車螺絲呢,我貸款啊,我這麼多廠房這麼多工人每年產這麼多產量,你銀行貸款給我啊,加上我每年的盈利也不少錢呢。
然後呢?
資本運營咯,炒房、蓋樓、證券、貨幣——誰還好好去搞製造業啊,在香港買地蓋樓不賺得更多?只要企業盈利,這不就是產業轉型么?
要說中國人聰明呢……你看這個大食品企業那個大汽車企業到頭來都是房地產企業。
如果大量的錢投入到這些領域,本來就在衰弱的製造業因為沒有後續資金的持續投入,出現的問題就更沒辦法解決。
現在來看,非常不樂觀的一件事兒,在未來10年中,很多製造業企業都面臨倒閉風險,在這波轉型期能活下來的企業,將重新整合這個市場。勸知乎上各位非不得已,勿入製造業太深。製造業是踏實務實的,也要求從業的人員無論是工廠老闆還是車間員工,都要是踏實務實的。
簡單闡述下我認識的製造業,和我認為的造成製造業前景暗淡但是趨於行業成熟的因素。
製造業分傳統製造業和新型製造業。傳統製造業分輕工製造業與重工製造業。不拆解其供應鏈,輕工業和重工業又可以分勞動密集型/低成本機械化,勞動密集型/高成本機械化。所有的大型規模化生產必然都是可以而且應該會偏向於使用機械手(機器人)來替代簡單的重複動作並提高質量。而這些企業大多是各行業中的龍頭企業,這其中又有大量是外資企業,少量的國營或者合資企業和屈指可數的民營企業。但是對於大多數製造業企業而言,即民營企業而言,必然仍是勞動密集型,但是不敢跨出步子吃機械化的蛋糕,利潤不斷減少。
影響製造業企業的利潤因素很多,而當今中國與國際環境使得這些影響因素全部為負面:由於4萬億與各種產能過剩造成政策因素本身的不確定性就是最大的負面影響的推手;市場因素更加是讓人頭疼不已:不斷升高的勞動力成本,企業運營成本(這當中有一部分是大量的政府雜費)的升高,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供應鏈價格升高,市場要求提高但是客戶採購價格下降,打工二代的更替與打工二代的各種心態的變化所造成的企業技能培訓費用的無形提高,採購訂單爭取的成本的提高(商務公關費用的提高),各種前幾年社會的投機造成的大部分人群的富裕所引起的製造業競爭對手的增加(非製造業中的人貿然的行業進入與搗局),這當中還有來自行業內非製造環節的公司深入供應鏈而造成的進行完善製造環節來提高利潤,和企業內各類副總或老鄉團體合夥造成的行業進入,而有在2008年左右各行業的鼎盛時期,當時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大多擴建廠房擴充產能,使得資金鏈緊張而造成今日民間借貸的需求不斷增加,又由於企業的風險增加,銀行貸款的盡職調查的深入,大量民營企業需要資金但是銀行不給於放貸而所造成的資金鏈斷裂,使得民間借貸成本不斷上升。這當中不得不提下中國大量的民營製造業在江浙與廣州的鄉鎮,這些鄉鎮的政府腐敗根深蒂固,各種名目的捐款與收費眼花繚亂,拖累了製造業企業家全心發展業務的時間與精力。這些鄉鎮各類人才短缺或者素質與技能不高,但是追求的工資標準皆是和行業中大公司、外資或者合資企業中盡職的相關工種人員工資齊平。。。中國各類勞動力對自己才識的不清楚認識,或者說這種想不勞而獲這種心理偏重所造成的工資與才識能力嚴重不匹配,不能接受工資根據能力而定並與能力合理匹配的準則。。。這種不踏實半桶水心態,在惡性循環的圈裡轉了圈最終會影響到其就業環境、人生職業生涯。。。當然影響到製造業與中國內貿與外貿指數和中國的經濟發展
這些因素將扼殺大量的不能隨機應變跟上國家發展潮流與社會需求的企業。行業比較慢慢趨於成熟穩定,各行業中的製造環節的進入堡壘將表面上更加趨於資金投入的金額升高,越來越多的各環節成本提高(包含低高端勞動力的獲取)。這些成本並不只是資金的問題,也有深藏的關係網與圈子的穩定性的不確定性變高。。。。
說不完的,我在跳出製造業思考,但是當然我不會拋棄製造業。跳出製造業,思考互聯網。用製造業去思考互聯網,用互聯網去改變製造業。製造業企業從生存上來講,一般分兩種:依賴出口或零售(代表地方利益),或依賴政府投資(代表中央利益)。近兩年滙豐公布的PMI,至少從準確程度上來講,個人認為是超過統計局的。從我的感覺來看,滙豐PMI的樣本採集可能更加均衡。另外實際的經濟形勢一般會比PMI的發布有滯後性,其原因是
1. PMI是採購指數,反映在Order Intake上,但實際的交付有很多可能依據Order Stock2. PMI是製造業指數,而提供最大就業人數的服務業的敏感程度要遠落後於製造業。有時候往往PMI很高的時候更多的人覺得形勢不好,而PMI變低的時候,很多服務行業卻正在如火如荼。相對於其它發達國家,中國更加中央集權,因此國有企業掌握著更大的經濟命脈,依賴政府投資型企業,例如涉及軍工、房地產、鐵公基、能源、通信、海陸空運輸等裝備的零部件生產的企業,只要中國還施行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模式,就不會有任何大問題。且這類企業的產權很多還屬於國資委或地方政府,國家總會在關鍵時刻用各種「看不見的手」和「閑不住的手」來「拉兄弟一把」。
很多人提到國內製造業越來越難做,為什麼?目前國家的指導政策是
1. 發展中西部。槓桿就是提高經濟發達省份的人工福利和場地租金,迫使人工密集型的製造業向教育水平較低的內陸省份遷移,而把沿海的就業留給對從業人員的教育水平要求更高的服務業。
2. 鼓勵創新。中國企業有個特點,你做這個賺錢了,我也學你,他也學你,人人都學。所以很多中央向地方開放的行業,最後都會走進一個死胡同:產能過剩。平板玻璃、鋼鐵、水泥、電解鋁、造船、風能、光伏、無一例外。出口型企業更不用說,全都榨乾自己的利潤,和同行拼價格。如果能有創新型的製造業,生產出創新型的裝備,勢必帶動一大批企業。生存上來講,的確,對於依賴出口和零售的企業來講,各種上升的場地、人力、原材料以及融資成本和高昂的稅收;對於依賴政府投資企業來講,各種隱性的公關費用,應收賬款的拖欠等等。但我們也要看同時看到,對於前者,隱形公關費用和應收帳款的拖欠,形勢要好得多;而對於後者,則可忽略場地、人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因為水漲船高,不愁銷路和生存。
如果有人讀過或至少了解鹽鐵論和資治通鑒,便會通過西漢武帝之後的經濟歷史了解到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中央強勢,則國家經濟會走一個凸型曲線,地方強勢,則國家經濟會走一個凹型曲線。秦皇漢武正是中央集權的頂峰,而消耗了大量國家財政之後,導致中國經歷了700多年地方強過中央的門閥制度時期,直到重新強勢的武后執政才得以重新變為中央強勢。現在中央逐漸放權給地方,國企和民企之爭,正是走到了這一步。單單看幾個月甚至幾年的PMI指數,都是浮雲。眼光要放遠一點,知道「一盤很大的棋」到底是怎麼布局的。贊同 @hello hello的說法。這個行業在充滿激情的人看來可以說是一個好無生機的行業。
就我在的企業簡單說幾句。
1.已經在試圖創新求變了,從傳統大型化工轉新材料,但是你知道的,這條路,非常非常的長。長到還沒有成為目標中的「龍頭企業」,這個新材料就可能被淘汰了。2.這是一個古老無比需要堅持的行業,沒有德日韓人的那種嚴謹堅持精神,長遠的目光,那麼暫時不要想好轉了。我們要擔心的自己的東西太多,誰有功夫去擔心一個企業的未來。我所在的企業雖然很努力了,但是。。。
3.我一直覺得,中國的製造業雄踞世界第一了,中國才真正的雄踞世界第一了。
目前來看,還早呢。至於PMI走低(我剛百度的),很多傳統製造業的產品已經供大於求,或者你根本生產不出人家要的品質。如果我們的產品能做到日韓的品質,那就是一切好轉的開始。我來吐槽一下,滙豐和Markit的PMI指數十分不靠譜。
1.這次趕上節假日,問券調查窗口只有七天!七天的時間,你還指望各被調查對象對下個月的經濟形勢能有多麼準確的判斷?
2.樣本小,而且都是小規模的製造業企業,沒有統計局的權威性!
3.這個PMI指數經過了很嚴密的de-seasoning(不知道PMI怎麼得出來的請惡補Diffusion Index的知識),按理不應該拿春節說事。可尷尬的是,滙豐PMI是根據陽曆de-season的,完全無視中國國情,以至於遇到春節這種農曆的奇葩節日時,西方的統計處理方式會失效。
所以說,看看就行了,不必太當真。
國家政策方面不懂;製造業的大的方向也不懂,期待高人回答;僅從自己所在的行業回答一點,片面是肯定的;1. 這幾年公司的外貿業務嚴重不行,與公司國貿的經理聊天,說到外貿越來越難做,他入行的時候客戶找上門,現在找到客戶也很難留,利潤也很低;---外貿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製造業的外貿業務難做是真的,但是是因為競爭對手多,還是因為實際的需求下降,沒有數據方面的支撐;2.國內的製造業的部分,去年紡織全自動化機械方面的市場不錯,銷量很高;但從這點來看,是因為人力成本的升高,導致了更新換代的需求,所以自動化機械方面的需求增加引起;
以下是個人的感覺:
1. 製造業不好做,現在國外的客戶對中國的稅費政策都很了解,利潤的部分把你的退稅都算進去了;2. 製造業競爭力在下降:匯率,人力成本等等,雖然製造的質量還是技術水平有提升,但是核心競爭力沒有;永遠處於食物鏈的底層;3. 製造業是否會迎來明顯的下降,或者多長時間後會下降;不得而知;4. 中國的製造業的產業鏈比較完善,這也是可能很多製造業沒有向更低人力成本的地方大規模轉移的原因吧;建議邀請經濟方面的大牛來回答一下; 個人從事製造業多年,這個行業總體來看非上升階段的傳統行業;經過二十年發展,當2008年中國取消外資優惠政策的時候,國內的內需市場已經繁榮起來,多多少少還有一些底氣。但是經過房地產大躍進、政府印鈔、鐵公基投資和貧富分化等的掃蕩,中國的內需市場已是疲態盡顯。如果此時外資企業撤走,外需市場將大大受損,這對中國製造業來說,是無法承受的。
就我的體會,中小型製造企業現狀有這麼幾點:
1、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對USD每年升值3-5%。2、沿海地帶工人難招,工資上升,各種檢查、費用居高不下。3、中小製造企業融資困難,財務費用偏高。
4、製造業再走外貿的路子已經很難了,國外客戶現在越來越精,國外購買力也不見得高,毛利是一年比一年低。5、製造業的上下游,欠款越來越嚴重,帳期要麼現結,要麼月結90天,做不做?不做沒得活,做了也沒得好過,總之三角債繼續抬頭。那麼怎麼辦呢?1、退出,或者聯合做大。2、收縮,但要拿到定價權,建立自己的渠道,直接面對最終客戶。3、有第三個選擇么?長遠來看,沒有。1.現在國內經濟本來就沒有起色。
2.春節影響。
就我所處在的非常低級的勞動力密集型電器配件製造企業來說,難以轉型新產品的條件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各項成本,擠壓管理成本和內耗,然後在那條細小的縫隙中苟且偷生~~低端製造業的未來並不看好,但轉型無力的條件下也只能如此了。
中低端製造產業已經開始向拉丁美洲以及東南亞地區轉移了。那些地方的勞動力成本更低,招商環境更好。高端製造業技術只被少數幾個國家認可,我們還差很遠。
我們是挖掘機生產製造企業。這個行業對國家宏觀政策反應非常敏感。已經連續2年多了,整機的銷售量不好,如果國家沒有什麼刺激經濟的政策出台,這種狀況還會持續下去。
就以我所在的企業來說,正在猛擴張當中,普工工資基本都比後勤高。普工的留存率還挺高的,春後招人每天都有幾十號新員工到來,出去幫忙招人的時候也發現來的民工比往期少,而在一起招人的基本也就我所在的企業能招到相對多的人,其他有的一個禮拜招了八個人。除我所在的這種土豪企業,其他大部分製造業可能都存在錢荒的危機,正路1樓老兄所說的那般,製造業吸引力越來越小了,而人力成本卻在不斷增加,但是企業利潤有限,能給出高工資的也不多。而民工的流動性越來越大,一旦人流失殆盡,企業基本也就危險了。中國實業危機,亟待拯救。
蟹妖從自己所在的暖通行業來談談吧。與太陽能有關的業務,全面下滑;與商業地產緊密相關的中央空調業務,勉強持平;與冷凍、冷鏈、冷藏等國家民生息息相關的業務,增長勢頭大幅降低;與民用、家用採暖相關的業務,錄得GDP以上的增長。
推薦閱讀:
※我國為什麼不吸引投資移民?
※對歐盟各國關係與中國各省關係形成對比,對經濟gdp cpi 失業率 的差異 與原因分析?
※面對中國經濟的衰退,平常人要採取哪些措施,使自己的財產不受損失?
※美聯儲加息對中國房價會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