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為什麼沒落了?

虎嗅剛上任時燃了幾把好火,現在,為什麼覺得36kr,極客公園,愛范兒等都比虎嗅活躍很多?


約稿的方式溝通成本高而且出稿速度慢。而且,編輯本身缺乏判斷力的話,還容易約到不靠譜的稿件。

深度和觀點若不靠譜會傷口碑和影響力。但是的確這個方向不靠譜的稿件很容易出現。

深入和洞見,其實和八卦和意淫只有半步之遙。


作為1個在虎嗅上發表過6篇,被拒12篇的作者,我列舉一些我的文章被拒絕的原因,還挺好玩的:

新型獵頭平台會獲得爆髮式增長嗎?

忽略原因:這兩個網的模式,現在是HR圈裡討論的熱點嗎?如果不是或者不是在快速上升,不好這就去討論吧?

為什麼我不相信搜狗會賣給360

忽略原因:分析比較外圍,感謝投稿

警惕:你是否能與鯊魚共舞

忽略原因:謝謝來稿,只是說的道理有點太常見了。。

行業將死,是誰動了我的毛利率?

忽略原因:這個問題不新鮮了,可否給出控制行業毛利率的具體操作建議?

為什麼博客不應該消亡?

忽略原因:分析較淺,而且論點設定的本身就是相對的偽命題

賣效果?還是賣工具?互聯網產品商業模式的思考

忽略原因:現在的o2o,也沒有說完全不賣效果啊?

由近期電影談「大格局」

忽略原因:這不是虎嗅關注的重點啊。寫得也比較倉促。。

以案例和常見悖論闡述:什麼是「會撒謊的數據」

忽略原因:你這篇文章其實挺有價值的,但跟虎嗅科技商業、公司分析的定位不太符合。。

互聯網行業的「渠道為王」

忽略原因:互聯網的渠道不是一個新命題,期待更新的見解

大眾點評10年,做對了什麼,又做錯了什麼?

忽略原因:似乎 沒什麼深入、獨特看法哈。

有沒有其他被拒的作者一起貼貼拒絕原因呢?


投過三次稿給虎嗅的觀點

第一次被發表了。

第二次被拒了,我可以理解,自己都覺得比較水。

第三次也被拒了,給的理由是過於簡單。我覺得,這個理由很可笑,既然一千字左右就可以闡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為什麼非得搞成長篇大論?後來,自己也注意留意了下,高質量的稿件確實不少,但也不乏那種故弄玄虛,明明一句話就可以說清的事非得湊成一大段,搞得那麼水。

現在,之所以還會關注虎嗅,是因為偶爾確實會有一些比較有深度的文章。

但是,感覺比較水的文章越來越多。

或許,是投稿的作者水平一般,或許是編輯水平真的不敢恭維,亦或許兩者都有吧。


主要還是內容,越來越差勁,大量很明顯的軟文和站不住腳的觀點,有些文章水準簡直出自小學生之手,而且現在文章評論越來越多的吐槽無理由的謾罵,不論是作者還是評論者水準低的難以忍受


來自自媒體人葛甲。

虎嗅網要上市又勾起了我一段回憶,沒想到虎嗅的年營收這麼低,不到一千萬元,利潤也就65萬元,這個業績估值應該在3個億左右吧,可能要遠遠落後於36氪。另外一個沒想到的是股權集中度這麼高,李岷和蔡鈺兩人的股權相加有一半,按3億估值的話李岷已是億萬富翁,但前提是得能套現。不過別管三個億還是五個億,這個財富積累中有李岷的努力,當然也有她對作者乃至員工的壓榨,跟我吵架的潘亂離開虎嗅時聽說工資只有4000,還是要求了多次才從3000漲上去的,潘亂尚且如此,就別說其他人了。李岷每天五點多第一個到公司上班,貌似還不拿工資,這怎麼看都像是高風亮節,不過人們始終未曾深究的是,她佔有虎嗅將近一半的股權,一旦上市即可實現財務自由,而那些拿著低工資陪她打拚的人,卻什麼也沒有。什麼叫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就是了。虎嗅網,一個被溫情,友情,奮鬥,拼搏,新聞理想包裝起來的資本故事。這個故事講到現在,也該到此為止了。

我在虎嗅寫了80多篇文章,是虎嗅創建初期一個主要的內容提供者,報酬是一次獲獎後得到的800塊獎金,李岷到我家做客時硬放在我桌子上的。上一次打虎嗅時一些自媒體人發文章反駁我,說虎嗅很窮,他們堅守新聞理想連車馬費都不收等等,我這人從來不愛跟自媒體人吵架,我覺得也沒必要吵,微微一笑不做回應。可時過境遷後你們這些人不覺得自己傻逼嗎?正如我當初一樣。好在我還懸崖勒馬了,你們呢?你們包括虎嗅的員工其實都是棋子而已,只不過我早早覺悟不想當棋子跳出來了,你們還心甘情願任受驅使。這幾年,從我跟虎嗅決裂之前,每一個虎嗅員工離職之後都會加上我的QQ或者微信,但不說話。對於不愛打聽別人事情的我來說,我知道他們心中的苦悶和憋屈,但也愛莫能助,因為我知道他們落入的是一個正能量陷阱,有苦說不出也不敢說的那種,如今他們已分散到各方,創業家,愛黑馬,雷鋒網,去哪兒,請一定要牢記你們所經歷過的,這世界上沒有一筆賬是不需要還的。

百度養虎為患,我一直認為百度是虎嗅崛起過程中的大貴人,但這個貴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跟那些棋子一樣都被利用了。打虎嗅那晚有人提醒我去在百度新聞頁面的代碼里搜一下虎嗅,搜完之後大驚失色。虎嗅在一個頁面中竟然有56個鏈接,新浪科技也就50多個,搜狐IT只有11個,騰訊科技只有9個,網易科技只有4個。百度對虎嗅的照顧已經到這麼明顯的地步了,甚至連虎嗅第一次門票沒賣完的創新節都是百度贊助的,但百度換來什麼了呢?背叛。李岷信誓旦旦表示沒有被阿里收購,甚至還發文說我臆想虎嗅被阿里收購了才對他們發起攻擊的,甚至在接受了投資之後還信誓旦旦對媒體說沒這回事。結果呢,我當初的預言全部成真,這叫一個打臉呀,從沒見過打到這麼爽的臉。

虎嗅當初能起來的原因我已經分析過了,主要就是虎嗅偽裝成小清新,通過各種手段或騙或許諾或談理想,免費使用了互聯網各種資源,這其中有傻逼自媒體無私無畏的奉獻,各種裝逼媒體不明真相的轉載和引用,百度牛逼的流量和收錄。這家原本只有兩個人一間辦公室的網站才能迅速建立起地位。說到裝逼媒體的助力,騰訊科技和網易科技功不可沒,我從沒聽說過一家媒體看到另一家媒體做得不錯想模仿不成倒過來去支持那家媒體的事情,而且還那麼真誠無私。結果到最後,被搞了的這些媒體從無限信任到懷疑到不信任,沒用多久,而這種不信任,從虎嗅擴展到整個自媒體界。虎嗅原本宣稱自己是自媒體平台消費完了自媒體之後又宣布自己不是自媒體平台,是商業科技媒體,虎嗅佔了所有人的便宜,還要在高處俯視著你們這幫傻逼,當你們的主人,這真是個盛產奴才的國度。


虎嗅做深度評論,36kr這樣的做新聞。其中一個問題是,深度評論需要更高質量的稿件,對行業有深入了解的人,做新聞只要好的信息來源以及文筆流暢的編輯就可以。

虎嗅靠老闆的影響力可以約到行業內有深度的稿件,但是持續的約稿還是比較難的,但是36kr這樣做新聞的平台,隨著知名度擴大,新聞來源越來越多,實際上也是越做越輕鬆。


沒覺得虎嗅沒落了,虎嗅在做一件苦的事情。不像轉發、翻譯新聞那麼簡單。

既然做苦的事情,必然要有苦的周期而已。


虎嗅的軟文很多,而且比重有加大的趨勢。。。


虎嗅網Alexa中國排名450,36kr排名634,鈦媒體排名508.樓主,虎嗅網為什麼沒落了?首先你得看和誰比


如果虎嗅沒落了,這個問題就沒有必要提了。

所以說,你還記得虎嗅,他不僅沒有沒落,反而~


這樣說吧,虎嗅倒不能說是沒落了,而應該說虎嗅不能滿足我們對新鮮感的要求了,或者說是進入了一個平穩發展期。

虎嗅剛一上線的時候,大家突然看到了大量極具個人風格的科技評論,頓時眼前一亮,畢竟Donews之後很多年科技博客進入了一個中世紀一般的沉寂期,寫的人並不多。而新浪、網易這些門戶網站的科技評論文章風格越發紙媒化,所以顯得虎嗅在一上線的時候非常奪人眼球。好吧,至少我覺著題目都很奪人眼球。有人說虎嗅現在是標題黨帶來的審美疲勞,這個就有點誇張了。

作為一個不會起題目的人,虎嗅上發了18篇,題目大多都是編輯擬的。關於這一點,葛甲前幾天對此大加抨擊,說什麼標題黨,不過這個問題我覺著真心沒有必要那麼在意,畢竟標題決定了能不能讓用戶點開文章,但是所有文章的整體質量決定了能不能留住用戶。包括鳳凰在內很多門戶網站在轉載的時候甚至會再改一遍標題,意思可能更加與作者本意不符了。不過這個多少都是整個大環境逼得,至少對於我這樣不會起標題的人來說,有人幫忙改標題還是很好的,當然建議虎嗅改之前可以儘可能的聯繫一下作者,免得和本意有衝突。

其實仔細看一下,虎嗅最近不被那麼關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文章整體風格的轉變,對於單一事件的評論在減少,對於大的行業格局和發展趨勢的把握在增多,深了,但是風格多少就有點同質化了,當然快刀青衣老師那樣的除外。虎嗅似乎開始有點像哈佛商業評論了,多少有不接地氣的危險,所以關注的人自然也就少了,畢竟大多數的人還是喜歡看熱鬧的。

最後,就是很多人說的公關稿的問題,說實話最近葛甲老師和虎嗅為這個已經吵了很多,作為一個小作者,也不敢過多評論。但是個人還是覺著,預設立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容偏離了真實性這個最根本的標準。讀者希望看的是好的內容,至於觀點究竟如何,那取決於讀者,你說A,讀者讀成了B,這種事情也大有存在。

當然內容有問題也不一定完全是公關的問題,我的第一篇文章《盛大文學的內憂外患》就是發在虎嗅,當時因為上面有幾個數據的問題惹得盛大文學的CEO侯小強很生氣,很多人後來也問我是不是公關稿。但其實,只不過是我個人能力的問題,所以至少對於我個人來說,還是很感激虎嗅當時對於我的維護的,給了一個小作者成長的空間。當然虎嗅有沒有自己的立場我並不好說,但是依舊是之前那個觀點,我們應該捍衛的是事實判斷真實,至於價值判斷,真心是因人而異。

利益申明:大學在校生而已,在各大平台上發文章,只是因為最早在虎嗅上發文章,多少有點感情,以上內容應該算不上給虎嗅洗地,只是說說自己的觀點吧,所以就不匿了。


RSS都不敢輸出全文。


虎嗅沒落源於自媒體的興起與商業化的妥協。一個媒體能夠成功,最主要還看內容,虎嗅剛興起的時候給人是耳目一新的感覺,標題也好論點也好,都滿足了當時看慣了平鋪直敘新聞通稿的用戶的心理,而大批無名作者也希望憑藉虎嗅這個有流量的平台給自己創造知名度,所以一時之間生機勃勃。

但隨著微信公眾號的興起,虎嗅上有名氣的作者突然發現,除了基本不給稿費的虎嗅以外,還可以自己通過公眾號做媒體,有了知名度後還可以直接獲取可觀的廣告費用。既然如此何必依賴在虎嗅呢,還不賺錢又不自由,不如直接做內容變現生意多好,於是乎大家都開了公眾號,並且為了吸粉都把最好的乾貨第一時間奉獻給公眾號,用戶的注意力也都轉向了自由度更高信息獲取更快更方便的自媒體。此外隨著虎嗅知名度的增加,來自相關企業的公關壓力也越來越大,收保護費這種模式固然可以帶來收入,但同樣會損傷媒體的客觀性和寫手的熱情,尤其是阿里入股虎嗅後,虎嗅本身作為媒體的中立客觀也受到了很大的質疑,網上也不斷爆出虎嗅故意黑人的負面,再加上如鈦媒體這樣的同類網站的興起,都讓虎嗅很難再保持往日輝煌。

客觀來講虎嗅目前的內容也不算太差,但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用戶的注意力早已經被分散,每天光微信朋友圈和公眾號的內容大家都看不完,只做媒體生產內容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相比之下要說說36kr和億歐網。前者果斷的砍掉了大部分編輯,淡化內容生產,而順著互聯網創業大潮作起了創投孵化和眾籌,雖然不一定多成功,但總算是順應了新的熱點,也是投資者的寵兒。後者則通過不斷在各地做大小規模的會議活動沙龍增加地域影響力,並結合分公司形式短時間內快速拓展本地業務,現在也活的不錯。虎嗅的問題在於李珉是媒體出身,所以抱死了內容一條路走到黑,不能及時順應時局變化,即使佔據了新三板的先機,但因增長乏力而無法被投資者接受。


上周日北京舉辦了一個小型沙龍:虎嗅FM創新節,我報名參加,與其進行了親密而糟糕的接觸。

很多老師分享了不錯的內容和創業經驗;然而,服務就是個渣渣。

1. 未在預告中提及 VIP 和普通票的任何差別,讓購買人甚為困惑:風投在場?會員卡特權?重磅禮品?

2. 註冊工作人員粗暴引導下載虎嗅 App,會議期間,如果有相應的活動這樣是不是會更好一些?

3. 488 元未得到任何服務:進場排隊、無座位、無餐、無禮品且不說,知識是應該付費,然而讓我驚訝的是——即使不購票其實也!可!以!進!場!

4. 沒有退票系統,得知要排隊很久,我希望中途退出,但是票並不能退。

註冊時選的是現場領取發票,竟然沒有。工作人員說周六不上班,沒開出來,那你周六為什麼不關閉報名入口現場領取發票的選項?要我用戶買單。

工作小妹說周一一上班就寄出,結果周一聯繫說休假了,周二聯繫沒反饋,剛剛回復說要市場部明天寄出,順豐到付,我支付郵費(微笑臉)。

期間,我通過app反饋、微信公眾號留言、官方郵件諮詢,沒得到任何反饋,剛剛又微信文章留了個言,看來也不會有反饋了。

及其糟糕的一次用戶體驗,我已經成為黑粉。但是我覺得我說的是事實。每一個用戶的體驗和時間都應該被尊重。


麻煩先給出虎嗅沒落的相關數據。


作為一個自媒體平台,虎嗅的影響力還是可以的,虎嗅的編輯就是個漏斗,但個人認為在這個人人都有觀點的時代,編輯採納不一定是一個好的方式,編輯的水平決定著平台的水平,編輯的時效性決定著文章的新鮮度,這和傳統媒體沒有區別,也就是趕上了互聯網創業潮,目前還可以一方面是早,另一方面也就是創始人的媒體經歷,不客氣的說,真是在正確的時間同樣有媒體經歷的人,一樣能做出同樣的網站。

虎嗅目前來看一定會沒落的幾個原因:

1、編輯水平有限,大多數只能做格式審查和風格判斷

2、沒有盈利模式,運營成本高,收了企業的錢,偶爾會低下驕傲的頭顱

3、沒有參與感可言。編輯沒有幫助不成熟的作者成熟,成熟的作者往往會被名所累成為槍手。

從某種角度來看知乎日報其實是就是那把革虎嗅們命的刀


就好比cnbeta沒落一樣,本身沒什麼門檻,不進則退!


我覺得虎嗅一直都蠻好的,http://36kr.com http://codecloud.net 也非常優秀,喜歡這樣科技新聞網


有伯通在,我會一直看


觀察了虎嗅好一陣子發現虎嗅有以下兩個個特點:1,熱點事情喜歡侮辱大眾智商,強行為機構,權貴洗地 (博通首席評論員尤其是,乒乓球事件,順豐菜鳥之爭事件)。

2,虎嗅喜歡刪文章,發現不對就刪文章。


推薦閱讀:

如何在一周內儘可能多儘可能深入地了解一個行業?
Regus和We work(聯合辦公)有什麼樣的根本性區別?
通過代理註冊公司會有不確定性風險嗎?
據說互聯網分析師許單單畢業 4 年從年薪 10 萬到 40 萬,此說法靠譜么?
李嘉誠手下有哪些得力幹將?

TAG:創業 | 科技資訊 | 虎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