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隨著經濟發展,人均大米消費量下降了?

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人均大米消費量和今天的中國差不多,人均一年90多公斤,而現在,日本大米人均消費量只有不到50公斤。以稻米為主食的韓國,人均大米消費量也在50公斤左右。經濟發展導致人均大米消費量下降的原因是什麼呢?按這種邏輯,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以後會不會越來越少種水稻?


這事簡單,幾十年前,我還在鄉間勞動時,一天可吃三斤大米。說起來,這有點像吹牛,現在可能沒人會相信。當時我有一隻碗,一碗米正好一斤,一要吃三碗米的飯。沒油水,有時連菜也沒有,就用辣椒水拌飯。正好有米時,放開來就可吃這麼多。大多數情況下,是各種粗菜和米或玉米碎渣放在一起煮來吃,每餐吃幾大碗。所以那個時候,有個說法叫,糧食不夠瓜菜代。

現在一天能吃六兩米,就算不錯了。油水多了,有時還吃點零食。一般的年青人,我也觀察了,一天不到一斤米,特別能吃的多一些,也就一斤多米,這也是因為油水多了,再加零食。

這只是從個人平時吃飯用糧上說。

但是,中國人均耗糧卻是大增了。比如飼料糧一年會用許多,轉化為肉類了。還有釀酒用糧,各種糕點用糧等,增加得更是太多了。我在年青的時候,要想吃點糕點,也是很不容易的。酒也俏市,許多是代糧酒,比如青杠籽酒之類。

請看這個數字:1949~2012 中國大陸歷年糧食產量、人口和人均糧食量總覽。現在中國的糧食,也就基本上能自求平衡,加上進口,有點富餘。要從人均耗糧上說,並沒有減少,反而是增加的。

謝邀。


以前——只有糧食吃,當然消耗多。原來糧食不夠吃,只能「以糧為綱」多種糧食——所以只能吃糧頂飽(甚至連大米也是奢侈品)

  現在——食品結構升級(豐富了),自然直接消耗就少了。經濟發展改善了食品供給,吃的品種大大豐富了:米面油,肉蛋奶,蔬菜水果,還要吃糕點零食……主食的比重自然下降了。食品支出佔總支出也下降了。這是衡量顯示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標示。

  注意:

  1.人均大米消費是下降了,但食品總消耗增加了!少吃一斤糧,多吃一斤肉,要知道一斤雞肉3斤糧(飼料),一斤豬肉6斤糧;有人說我不吃飯,只喝酒——那一斤酒也要5斤糧!現在,還要吃得安全、有機……

  2.水稻播種面積佔總播種面積的比例肯定下降了。一個常識:大多數食物是從土地上種出來的,包括肉食——畜禽也要靠種出來的飼料餵養,只有海產品例外,科技雖發達,目前仍不能「創造」食品,只能改良。土地要種蔬菜瓜果,要種油料,還有飼料等,大米種植面積和直接供給自然就少了。


沒有數據。

想想吧,生產力提高了,日子好了,有錢了,走進去超市一看,填飽肚子的原來不止大米一樣兒,包子油條饅頭餃子麵條麵包漢堡通心粉華夫餅。選擇多,大家口味不同的各取所需,扒米飯的會減少,不怪。

商品有個分類叫做inferior goods,「劣質品」,人們收人增高時,會減少對它的消費,轉而購買價格更高而效用更高的其他替代品。老鼠愛大米,土豪略嫌棄。。。

會不會減少種植水稻?看市場供求,糧食市場總是比較成熟了,糧食安全形度講,各國各家放得了衛星奔得了月不會搞不定這個吧,總是個供需均衡,具體是多了少了,除非是巨大的旱澇天災,不會有太大的有關注價值的變化。倒是有篇文章研究說,因為近年的氣候上升,我國的玉米和水稻的畝產量略有下降,幅度很小,並且完全被技術的提高給彌補過去了。。。

張愛玲小姐寫紅白玫瑰,娶回家了白玫瑰,因為日常瑣碎,白玫瑰成了衣服上沾的一個白飯粒,但是鄙人就愛吃白米飯,其色潔,其味甘,其質軟,其價平易可日日親近,諸般好處,妙不可言。

為米飯點贊。


1、食品豐富了,單純吃糧食的量就少了。

2、缺少油水,大大增加了人的胃口。


以上的回答沒有一個切中要害!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生物化學/生理學問題。

經濟條件改善後我們飲食當中脂肪和肉類所佔的比重增加。肉,油當中的脂肪相對於米飯這類碳水化合物來說能夠更高效的提供熱量。換一種說法就是一口肉當一碗飯。另一方面,產生飽腹感最強的東西依次是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這兩點才是這個問題的要害!


因為大米是吉芬商品把。收入增多反而使需求量減少。因為收入增多可選替代品多了,人們會去多吃肉多喝奶。


菜、肉吃的多了,當然飯量就小了,天天霉豆腐、乾菜你不吃三四碗飯才怪


我想只要搞清楚「糧食」和「大米」這兩者的區別和聯繫,這個問題就不難理解了。大米糧食的一種,糧食包含我們吃的所有食物。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糧食消耗結構發生了變化——吃肉多了,喝酒多了,因此飼料糧、釀酒用糧增加了,3斤糧食1斤肉,6斤糧食1斤酒,所以人均糧食消耗量增加了,人均大米消耗量減少了。


首先從我各人經驗來答吧,記得上大學的時候特別能吃飯,而放寒暑假的時候回家對於米飯明顯消耗量沒在學校那麼大,後來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甚至還跟同學討論過,覺得應該是學校的菜油水少導致的飢餓感會增強,間接導致提高米飯的消費,幾十年前生活水平那麼差,買肉和油都需要肉票和油票,可想而知飯菜里油水肯定少的可憐,至於說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替代的食物也多了許多 這也是原因之一吧。


七十年代之前一頓能吃好幾斤飯一點都不奇怪,而且注意只是飯,不算菜,當然可能也沒什麼菜。

以前農村蓋房子沒有工錢的說法,只要管飯就行,村裡一戶人家蓋房子,中午吃飯的時候兩個人較勁比誰吃的多打賭,其中一個吃了一扁擔糕(類似於包子只不過餡兒是糯米沒有菜肉之類的),就是把糕擺在扁擔上擺滿,最後把胃撐破了。

所以說原因很簡單,以前窮,吃飯沒有油水就不頂餓飯自然吃的多,現在人肚子里一肚子油吃飯的時候這菜那菜的飯自然吃的少。


強力勞動少了

飯量自然下降

不信你去工地搬磚一天試試

是不是比平時吃的多


不會越來越少。經濟發展導致人們在食物的選擇上增多,大米的替代品增加,估計大米的消費量下降到某個點就會穩定下來。


推薦閱讀:

十堰的經濟發展如何?
為什麼廣東經濟發展的快?
中國的低端製造業產業轉移方向是向中西部地區還是東南亞地區?
資本主義發展更符合人性,社會主義發展更符合道德,對嗎?
中國經濟發展這麼快,為什麼老百姓這麼窮?

TAG:農業 | 經濟發展 | 農業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