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是什麼?

大家都上了這麼多年學感受頗深來說說吧


謝邀。這個問題有點大,大得我覺得沒法講故事。但挺有意思。我試著回答一下。

先說現狀和體制框架。

眼下的中國式教育,是沿襲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蘇聯模式。

1.蘇聯模式。蘇聯模式是輕個人、重集體的模式。與「自由主義」相對。具體來說,是基礎階段「掃盲」+進階階段「國家培養人才」。這個模式的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人口的整體文化水平,以配合國家生產的需要,其主要任務是掃除文盲,以符合生產需要。這個模式的高等教育(以前是9年義務教育以上為高等教育,現在應該是高中以上為高等教育),是以國家為需求主體來設置專業,以國家為施教主體實施教育。這個模式的高等教育的特點是:政治集權管理教育內容,即陳丹青所謂的「教育行政化」。

2.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是執政者統籌安排的經濟模式,教育在整個國民生活中的定位,是為國家生產輸送人力資源,所以專業的劃分,並非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而是根據國家的統籌安排。典型例子是1952年的院系調整。基礎教育領域,表現為,高考成為獨木橋。只有通過高考,才能進入「人才培養」領域,未通過高考的,自然成為「勞力者」。這是計劃經濟的生產需要。

3.人口眾多,也是現狀之一。人口與教育資源的配比失調,加劇了「滿堂灌」的現實。尤其在開放民辦教育之前,公立學校根本無從應對。

這個體制框架是綱,由此可自然推導出師範教育的範式。

1.「教學方法」變成一種單純的「技術」,與「教學內容」幾乎完全脫離。政權負責審核內容,施教者負責這些內容的施教。於是,「滿堂灌」成為教學的必然選擇——施教者只是工具。

2.施教者無需也無力對內容負責,於是第一,對施教者的水平和能力要求不高,其自發的成長和提升也較慢。第二,內容難以及時更新以符合時代要求,整個反饋迭代的速度變慢。

3.師範教育重技巧而不重對內容的審視、理解、反思。所以施教者整體素質其實不是在進步,而是在退步。

私塾體制下,師德是不必另做要求的,因為師德融於人品,融於施教者本身所受的儒家教育。通俗點說,老師之所以能成為老師,是因為他人品好,水平高。而眼下的師範教育,老師之所以能成為老師,是因為其技巧經過培訓且通過考試。所以私塾體制下,老師能服眾,往往一個教書先生也是村落領袖或長老。但眼下的老師,難以得到尊重。

中國式教育的另一個因素,是歷史沿革。

從舉薦到科考,中國式教育曾是這個星球上最先進的人才遴選制度之一。科考從實質上瓦解了帝國貴族對國家的壟斷,促進了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是人類文明的標杆。

但隨著人口的膨脹,科考難以為繼。再加上外部力量的入侵,使得科考原本可以自我修復更新的時間窗口被擠壓,突然轉換成水土不服的西方模式,變得四不像。

科考模式下,「教育」是不受集權管制的。施教過程由民間自發進行。考題的性質也決定了施教過程所重視的內容,但由於儒家傳統的作用,使得教育無論如何都是先做人後科考。三百千和四書五經孕育了整個中華文明。

但眼下,工業化生產的要求,量化的實際要求,都導致了中國傳統式的教育分崩離析,徒留其表而喪失其精神實質。

所以中國式教育是什麼?

眼下的中國式教育,是沿襲了計劃經濟的政權需求、受工業化生產影響、又失去了傳統文化支撐的無根的教育。「千瘡百孔」「支離破碎」。

既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生產和發展的需求,又遺傳了工業化、工具理性的大部分缺陷,而傳統力量根本無法進行有效自我修復。這艘大船肯定是已經開不動了,暫時沒沉,是因為畢竟引進了更多民間的力量,大家從不同角度在修船。可仍舊是一盤散沙,因為名義上的船長還是集權的當局。想振臂高呼出來帶大家齊心協力的船員,還沒有資格站出來——會被船長宣布為嘩變。

也許,這也是一個類似於「改良還是革命」的選擇吧。

=========

評論里說引申一下。挺有意思。引申一個關於考試的,算是上述論述的推論:

市場經濟條件下,考試同樣存在。但考試的作用並不僅僅是篩選,還包括了自我定位,即對市場的切分。因為是市場主導,所以我即使「落選」,也一樣可以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大家細分市場不同罷了。換種說法,我這是從紅海市場里出來投身藍海。

比如假設有一種考試,是專門考核教育機構的,那我做的少年行一定考不過新東方。

可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考不過」是沒有問題的,可能反而意味著某種機遇:我可以和新東方差異競爭啊,我從這場考試中知道,我不能走新東方的路。

但是計劃經濟模式下,考試的篩選功能被放大,因為考試製度的設計就是為了上層建築服務的,就是為了淘汰而選拔的,是要去掉不夠格的,留下夠格的,是一維的選拔標準。只有「我要的」和「我不要的」這兩種差別。

所以會出現高考的困局:考得上的,和考不上的。

而美國SAT的聯考制度,讓高考變得比較溫和,退位成一種基礎資格線,而不是選拔線。

說實話,以選拔和淘汰作為目標,是有違教育的本質的。


我覺得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將教育等同於學校教育,而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負的。

----------------------------------------------------------------------------------------------------------------------------------

其實我這個回答是有點偏題的,按照我們的作文標準絕對是不及格。本身這個問題就很有趣,它像極了我們語文教育中的作文訓練,給你一個宏大的問題,然後讓你在30分鐘里表現你的三觀正確和文法正確。不是噴題主,只是單純由這個題目引發的聯想。

中國教育是什麼,我覺得從如果建國這麼多年來的語境來說,中國教育首先是工具,這個工具是被某些人掌握的,是不容旁人插手的。這個工具用來培養他們認為符合標準的人才,在一定的範圍內教育中存在的某些問題是可以被討論甚至可以被口誅筆伐的,但是另一些問題就不能。所以由此衍生出的一種有趣的現象是,批判本國教育的人會被認為是「裝外賓」。中國基礎教育這麼牛了,還要說什麼?中國教育這麼多年來培養了這麼多人才還要說什麼?你說的這些問題又解決不了還有什麼可說?中國國情論和外國某些方面也不行論在教育領域裡是銅牆鐵壁般的擋箭牌。


小學老師:「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考不上初中。」

初中老師:「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考不上高中。」

高中老師:「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考不上大學。」

大學老師:「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找不著工作。」

老闆:「你在學校的時候是不是光顧著學習了?"


朋友一兒子,7歲。

那天不好好學習,被朋友修理了。

他兒子在那自言自語地說:

「這世上有幾種笨鳥,一種是先飛,一種是不飛。

還有一種是下個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


家庭教育「七種武器」:

1)「要聽話」用來殺自由;

2)「要孝順」用來殺獨立;

3)「就你跟大家不一樣」用來殺個性;

4)「別整天琢磨那沒用的玩意兒」用來殺想像力;

5)「少管閑事」用來殺公德心;

6)「養你這孩子有什麼用」用來殺自尊;

7)「我不許你跟他/她在一起」用來殺愛情。

學校教育一句話:

精英階層和堅決不走邪路者將子女送到哪去受教育就清楚了。

———————————————————

2.12繼續扯

奇葩校規盤點(以下內容摘自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 ,若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並道歉):

《濟南平陰一中2014級男女生明交

往承諾書》

承諾書嚴禁異性間的親密舉動,甚至 男女之間的距離也嚴格規定在44厘米以上

手機嚴禁進校園 沒收手機當眾被銷毀

————早前,在某中學例行升國旗時,學校將「沒收」的21部手機,當著3000名師生的面摔進水盆銷毀

不準長時間盯女生看

————「福安二中關於男女生之間交往的規定」

止寢室吃西瓜

————瀋陽某高校《學生社區公寓管理補充規定》

學生宿舍床鋪不許拉簾

————蘭州某高校《宿舍管理條例》規定:學生宿舍中不允許用布簾將床圍起來,搞自我封閉,違者處以20-50元罰款,並視其情節給予警告以上處分。

談戀愛要實名登記

————福建某高校部分院系實行「戀愛實名制登記」,並發放「戀愛調查表」,讓每個學生填寫姓名、學院、專業、是否戀愛、戀愛對象是否本專業、最近是否存在矛盾、是否需要心理輔導等內容,「戀愛調查表」要由本人親筆名。(經媒體報道後,該做法被叫停。)

 學生長胖一斤罰款50元

————重慶某高校舞蹈系的教師想出了這樣一招:學生長胖一斤款50元。

周末回家住宿需要提供房產證

————南寧某高校二級學院規定,學生本人或直系親屬在南寧市區,一學期內每周五、周六晚上固定回家住宿的同學需要向學校提出申請,內容包括申請周末外宿的原因,具體地址(房屋產權證明)複印件、家長身份證複印件(家長親筆簽名、聯繫電話)各一份


考的好就行了,別的不用你操心

學的東西有沒有用,能不能用有沒有理解不要緊,能考高分就行

念大學就是為了混文憑,有沒有實學能不能磨練技能不重要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A:「今天考試那道論述題怎麼寫啊,我答了六條誒。」

B:「哈哈哈,你笑死我了,怎麼可能答六條啊,書上都只有五條,哈哈哈哈。」

這是個真實的事情。


在最應該玩耍的時候做題,在最應該精進的時候Dota。

缺乏獨立人格,缺少批評性思維。

除了學校保安,沒人會問「你是誰,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看了一遍前面的答案,似乎都沒說到重點。

中國教育的問題,並不是只看文憑的功利性,別國的教育也有很大程度是注重分數和功利的。使各位有中國教育過於注重分數的錯覺的原因,實際上在於中國教育被過於政治化了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投資,金錢和時間上的投入為的是取得更好的收益,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原理。

而中國教育的問題,在於這種投資被政治扭曲了,投入的資本並沒有帶來更高的收益水平,而僅僅成為了政治的資源浪費。

越是偏文科的科目越是如此,政治課程沒有給學生正確的哲學觀和政治觀,也沒有給學生正確的經濟學原理的知識。這一切僅僅給政治服務,這種服務的目的不在於使學生信仰政治課本的政治觀,反而在於讓學生對哲學政治等重要內容失去興趣,目的是維護社會穩定,沒有思想和知識做武器的反社會者不過是一條只會叫的狗而已。

但同時,這種無意義的教育無疑產生了投資浪費,因為投入的資本並沒有使受教育者擁有更高的生產力,於是每個人產生了中國教育只重文憑的錯覺。

中國教育的一切所謂只看分數和文憑的弊端,根源在於政治扭曲。


這是我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關於教育的三個迷你頓悟》,是我親歷中國教育之後的感慨。

————————————————————————————————————————————

迷你頓悟

有時候我們能在瞬間突然想到一個有趣的點子,我稱之為「迷你頓悟」,把迷你頓悟寫下來,積累在一起,有一天你會發現,迷你頓悟連接起來的世界是多麼美妙!

1

昨天是星期日,歡樂喜劇人首播。作為一個鐵杆粉絲我當然是從頭看到尾。

尤其喜歡小嶽嶽(岳雲鵬),每個星期就指著他說個相聲好好樂一樂。昨天小嶽嶽的表現不是太好,只得了第三名,但裡面的一個包袱卻像炸雷一般讓我一驚。

小嶽嶽考孫越一道題:「一天,我走在北大的路上,迎面走來四個老師,一個教語文的,一個教數學的,一個教體育的,一個教英語的。只見其中兩個老師突然開始翻垃圾桶,一個老師開始擰電燈泡,另一個老師在放風。

「這些個都有用啊,你記住嘍!」小嶽嶽特別正經地提醒孫越。孫越很認真地在記。

「奧奧,都有用,我得記住嘍!

「突然,迎面又走來了一個老頭,這個老頭啊,從前面看兩根頭髮,從後面看三根頭髮,試問這個老頭到底幾根頭髮。」

孫越:「我斗膽問一下,這題從那個老頭出來之前的部分是不是一點用沒有?」

小嶽嶽:「當然啦~」

這是種挺老的段子,先說一堆沒用的,分散你的注意力,等問題出來的時候你根本就沒注意到。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梗,但它和現在的高考題目驚人地相似。

近幾年參加過高考,或者正在準備高考的人可能會深有體會,相比於之前,高考題目的長度越來越長,越來越長。(其中以理綜文綜最為明顯,理綜中又以生物最為明顯)更加致命的是,有用的沒用的摻和在一起,二三百字的題目看下來,有用的信息不到十分之一,又不敢跳過去直接看題干,導致理綜文綜答不完卷子。

寫到這兒呢,佳弘不想介紹什麼看似很玄妙的答題技巧,更不想走上憤青抨擊中國教育制度的老路。我只想說說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咱們接著說,這長長的題干反映出了什麼呢?

沒啥可考的了,開始玩文字遊戲了。高考已經變成教育軍備競賽的醜惡本質赤裸裸地暴露在了人們面前。

看看幾十年來各個大學的提檔線你就會發現,學生考出來的分數越來越高。以前六百六七十分就能上清華北大,現在不是七開頭的分數,想都不要想。原有的題型被老師學生琢磨明白了,出題老師就再變,又被琢磨明白了,那就再變。學生之間的軍備競賽,學生、任教老師和出題老師之間的軍備競賽越來越激烈。

2

咱們先把上面這個話題放一放,說點別的。

這兩天東方衛視正在熱播一個電視劇——《女醫明妃轉》。一邊在沙發上練吉他,我就一遍跟著老媽看了兩眼。

講的是一個官員的女兒允賢,從小就跟醫術結緣,勵志做一個女大夫。又夾雜了她和兩個皇子的感情路線,頗有一股「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味道。

電視劇本身不怎麼樣,但裡面允賢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態度卻是讓我很有感觸。

從小生活在官府的允賢熟讀經書醫書,可以說是一位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出來的女子。後來她因為一些緣故走進了社會,很明顯的看出,她的價值觀、世界觀是簡單的、初級的,善就是善,惡就是惡。

我就在想,一直接受教育體系中理想的、簡化的教育的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

上學的時候,我們學的模型是理想模型,學的函數是單一變數的函數,做的題基本都有標準答案。一切都是經過簡化的。每天和這種單一、簡化的東西打交道,會形成允賢那樣的價值觀就再正常不過了。

現實生活是個複雜的生態系統,是複雜的、多變數的、多影響因素的。你在生活中做一件事,根本無法預料這件事會被什麼影響,會涉及到多少人,最終會向什麼方向發展。

3

咱們再把這個話頭放一放,說說下一個迷你頓悟。

第三個迷你頓悟來自弘毅士推薦的好書《必然》。書中提到了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去中心化。

這個詞太高大上了,我們用通俗的話來解釋一下。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城市的中心化是一個趨勢。各種資源都湧向市中心,每天早晨,來市中心上班的人們源源不絕。而去中心化就是將之前堆砌起來的金字塔攤開,形成一種開放的、扁平的、平等的系統。

互聯網就是實現去中心化的最好手段。有了互聯網,資源可以在每個人之間平等地流動。互聯網的力量正在把一座座學科高塔上的一磚一瓦搬下來,讓每個人都有平等地機會接觸到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

最近越來越火的MOOC就是教育去中心化的典型例子。每個人在互聯網上就能受到好的教育,是平等的;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聽一堂課;是扁平的;它面向所有網民,是平等的。

4

說到這兒,咱們把三個迷你頓悟放在一起看。

我有了這樣的感悟:高考、傳統教育的軍備競賽本質,以及它們帶來的單一價值觀,已經不能適應這個世界去中心化的潮流。

處在這個飛速變化時代的我們,應該開始思考,靠著傳統中心化教育帶來的一紙文憑,以後的我們還能敲開幾家公司的大門。

如果說中國教育這個問題是無解的,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等待這個問題自己消失。這一天不會很近,也沒有多遠了。

作者公眾號:弘毅士


二年級時。

我:「爸爸,我想當科學家。」

爸:「那你要學好數學啊。」

五年級時。

我:「爸爸,我想當作家。」

爸:「那你要多讀書,好好寫作文啊。」

初一時。

我:「爸爸,我想當記者。」

爸:「那你要學什麼你知道嗎?」

我:「新聞啊。」

爸:「那麼你想考到哪所大學去學新聞呢?」

高一時。

爸:「你想當記者,我沒有什麼能幫到你的,沒有關係也沒有熟人,一切都得靠你自己,爸爸幫不了你什麼,所以至少你要考得好,你想做什麼我們尊重你的想法。你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覺得你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們信任你,不為你做多餘的規劃………」

或許當記者這個理想是我持續時間最長的理想了。

而且,據說,這種待遇,在完全中國式教育里是沒有的。

目前。

爸:「你有什麼規劃嗎?」

我:「先等我考完高考。」

爸:「至少要有一個大致目標。」

我:「考得好了我想幹嘛就隨我了,考不好受制於分數想什麼都沒有用。」


小學到高中,一切只為分數和考大學服務,不去理會學生的才能和特長,更沒有職業規劃人生規劃教育,嚴重忽視藝術和體育的培養。

於是上了大學一個個感到迷茫和鬱悶,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只知道這下子終於可以逃課打遊戲談戀愛了。


可怕的中國式教育

  有孩子的一定要看看啊!

  侄子在讀高二,考了一道歷史題: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公元哪一年死?最遠打到哪裡?答不出來,我幫他查找資料,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是打到現在的匈牙利附近。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

  它的題目是這樣的: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

  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義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

  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會建立。如果西班牙、義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教師一看,說:「棒,分析得好。」但他們沒有分數,只有等級A。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總是和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產生糾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書。

  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我們叫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抗日戰爭),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裡?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台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台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台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

  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台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台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裡經過,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就會上場,就開打。

  按照判斷,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

  我看其他學生的判斷,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摩擦,會從東海開始,從台灣海峽開始,時間判斷是2015年至2020年之間。

  這種題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

  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翻開我們的教科書,題目是這樣出的: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

  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題。結果我們一天到晚研究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什麼時候丟了台灣、澎湖,賠償二萬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背得滾瓜爛熟,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字。

  那又怎麼樣?反正都賠了嘛!銀兩都給了嘛!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

  人家是在培養能力,而我們是在灌輸知識,這是值得深思的部分。

  看外面的教育,再看我們的教育。

  老媽去參加我侄子的家長會,帶回了兩套侄子的考試試卷,我很好奇,拿過來看了現在小學生的試卷後,我震驚了!這是什麼狗屁教育?這樣的教育有希望嗎?

  下面給大家詳細說說我看到了什麼!

  侄子在本市某著名小學讀書,有這麼幾道題:

  一個春天的夜晚,一個久別家鄉的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鄉,於是吟起了一首詩:( ),( )

  我看到侄子答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後面是一把大大的X,我就奇怪了,我也是想到的這兩句。好奇的問侄子,這個不對??那答案是什麼?侄子說標準答案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哎,這就奇怪了,因為是個春天的夜晚,就要是這句有春風的???要這個思念故鄉的人不是江南的,是不可能說出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話的!!一個東北人春天思念故鄉,會說春風又綠江南岸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應該更準確。再扯遠點,思念故鄉,一千個人可以吟一千句不一樣的詩,這個也可以有標準答案的么?

  接下來是默寫,題目是:我們學過《桂林山水》一文,請將下面的句子默寫下來,然後就是整段的要默寫,這有什麼用?死記硬背別人的文字有什麼用?

  還有個題目:《匆匆》這篇課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寫的,同學們都很喜歡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寫下來嗎?

  我侄子寫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後面好大的一把X。

  但標準答案是: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這就更奇怪了,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歡這句,我可以喜歡那句,難道最喜歡的一句話也要統一么?為什麼「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這句不能喜歡?就一定要喜歡「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句??? 對比這兩句,我也喜歡「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這句話!!我覺得這個題目應該是「你能把老師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寫下來嗎?」才對!

  再看別的試卷,更莫名其妙了,比如「請說出阿拉伯數字的來歷,是哪個國家創造的?」侄子不知道,問我,我也不知道,我只好上百度去搜一下,才知道是古印度人發明的。莫非我吃塊豬肉,還一定得知道它是哪個養豬場養出來的?

  最後有個題目讓我徹底崩潰了:請用一句話說明「π」的含義。侄子的回答是:π的含義是圓周率。竟然打的是X,這就奇怪了,正好我老婆讀大學說讀的是理科,我馬上問她,π是什麼意思,她說圓周率啊。

  兩個人狂汗,問了侄子半天,他也沒說明白,大概的意思是,標準答案是:π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領域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

轉自網路


標準化教育。

比如語文考試,我們會背承上啟下,借景抒情等等比較專業的辭彙去套答案。英語作文,如果寫出固定的句式和格式,會給高分。

到了大學,馬哲,毛概和思修甚至是專業課,考理論會按照書本的小結知識點來給分。書本上說這個好的處是什麼,答出多少跟課本一樣的算多少分。有時候考專業辭彙的解釋,越是跟課本描述接近,越是高分。

越是靠近課本和老師課件的"標準",往往得分越高。

可能,這是我們"山寨"能力強大的原因吧。


問:如何做好吃的蛋炒飯?

解析: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國家標準烹飪教材第七章第12頁」如何烹飪蛋炒飯「的觀點作答。學生自行發揮可酌情給分,但不可給滿分。

答:1.。。。。。。。。。。。。。。

2.。。。。。。。。。。。。。

3.。。。。。。。。。。。。

4.。。。。。。。。。。。。


別找客觀原因,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教會你理解,但不會理解你,教會你尊重,但又不會尊重


我來說幾點我的感受。

我個人對目前的教育體制是有怨念的。從小學開始就有。我後面說說我經歷過的一些事情,相信知友們多多少少也都遇到過。

小學的時候,我們班主任老師有這麼一個大招,就是換座位。我們的座位不是固定死的,也不是有規律隔一段時間調一次的,而是老師憑藉個人權利擅自調動的。有時候,哪個同學上課不專心了,回答不出來問題了,老師就叫他做到後面去。坐到後面去的話,就看不見黑板了,學習效果就不好,只能等待其他人犯錯誤,以便重新往前坐。但是這一招,對於班上幾個「慣犯」來說,一點殺傷力也沒有,他們常年坐在最後,但是對我殺傷力就很大。我那時候很調皮,但是也很熱愛學習,我也希望能考高分,能被老師表揚啊什麼的。也有一些平時表現都還不錯的孩子受到老師這樣的待遇,他們甚至都哭過。還有就是答不上來問題說明沒聽講,就站一堂課。還有包括各種教育大家上課鈴打響了以後,所有人就安靜地坐在教室里等老師進來上課,但事實上無論怎麼講,大家依然都是講話講到老師進來上課才停。甚至有一次美術課的老師就像是受了多大的委屈一樣,直接說這堂課不上了,你們大家所有人講 45 分鐘話吧,那不正是你們想要的么?其實說實話,這些其實是孩子的天性,要一個孩子像大人那樣那麼守規矩,絕對服從,真的很難。老師要做的,不應該是這種壓迫,而是做孩子們的朋友,怎麼樣提起他們的興趣,怎麼樣讓孩子們樂於接受老師。

那時候每次語文考試,我都沒法考到 90 分以上,而每次閱讀理解題都是我主要失分的地方。可能是因為我的腦子裡理科部分偏發達吧,回答主觀題,我個人的理解永遠不是標準答案。而且,我非常排斥各種簡答題,那個總是要你寫標準答案,但很多題目又是沒有準確的標準答案的。舉個例子來說,思想品德考試,如果有一題問你,公交車上看到有老年人上來,你應該怎麼做?當時我寫的的確是給老人讓座,但是我承認我是為了得分而說了假話。我從小到大(今年 24 歲),只讓座過一次。我心裏面想得很簡單,這個座位是我爭取來的,為什麼要憑白無故給一個陌生人(就算他是老年人)讓位?現在這個社會,公交車供不應求,上車以後能拿到一個座位坐都已經是奇蹟了,而且我們年輕人平時已經很累的了,老年人倒是成天無憂無慮,我為什麼要給他們讓座?但是,在這樣的卷子里,你如果寫其他的答案,那你就是「送分都不要」的傻逼行為。思想品德什麼的,大家還天天宣傳,我還可以猜標準答案。但是像閱讀理解,每次都是不一樣的文字,命題人怎麼想的,我能猜到嗎?所以我寫我自己的想法就一次次被扣分,然後我老媽還不停地責怪我。

那時候,爸媽也煞費苦心讓我報興趣班。光一個小學,我就參加過這些興趣班:電子琴、奧數、作文、劍橋少兒英語、QBASIC、合唱、游泳。這裡面,只有 QBASIC 打開了我編程興趣的大門,一直到現在我都一直在做編程工作;還有一個就是英語,能看懂一些外國的文獻了。其他的呢?毛用沒有。甚至有一次,學校裡面組織英語興趣班,班裡很多同學都盼著我報名的,但我沒報,原因不記得了,也許是潛意識裡覺得學的東西太多了,壓力太大了。結果我老媽那天晚上翻我書包的時候看到了那張廣告紙,然後問我報沒報,我說沒報,老媽馬上就一副鄙視的表情,說什麼我本來就有這方面的優勢,班上那麼多同學都勸你報,這麼一個大好的機會,你居然不報?機會那麼難得,你現在什麼都不學,將來只會被人唾棄,然後【呸】的一團吐沫就吐我臉上。說實話當時我也很想報,但還是做了不報的決定,很可能就是潛意識裡自己太累了,結果卻不被人理解。還有游泳,本來我沒有學這項運動的想法,但是老媽和爺爺奶奶擅自做主幫我報了游泳班,還說我表妹也報了,所以我也要報。開始我還想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但是我自己的運動細胞又不太發達,那邊的老師還好凶,我第二堂課就不想去了。他們就說錢都花了不去就白花錢了,但話說回來我並沒有讓你們花這個錢啊,後來在那裡受了好多委屈,十幾天的時間,終於學完了,他們還說什麼「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之類的話,說什麼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當時還就這麼信了,現在回想起來,這些話簡直噁心至極。

初中時我情竇初開,但是我卻用錯了表達方式。因為從小被灌輸的思想「如果不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就跟街上掃馬路的一個樣」,我初中的時候也是拼了命的學,總想跟人比成績,也就好羨慕班裡的學習委員。但是我不會表達,我表達成了我對她羨慕嫉妒恨,然後把這樣的想法在班裡面大肆宣傳。那時候因為學習壓力過重,都有點精神恍惚,要知道那時候我每天晚上寫作業要寫到 11 點。後來我的情緒越來越重,當事人也漸漸知道這件事了,只是兩個人沒有面對面談過,後來我被迫休學,那時候她悄悄給我寫了封信,讓我爸媽代收。我那時還處在情緒激動的狀態,所以沒看,想想還挺遺憾的。後來我跟了後面一屆,所以我初中上了四年,延時了一年畢業。現在還挺想以前的那些同學的,但好像都找不到了,我是 08 年才開始用 QQ 的。就算找到了,彼此會不會很尷尬也難說。也不知道他們現在怎麼樣了,都到哪去了。

高中時壓力更大,高一時倒還好,但很不幸的是,從高一開始,我們就是一周六天上課制。那時候教育局都在說要減負,禁止違規補課,但沒有任何實行的措施。各個學校為了自己的升學率,讓學生加課,讓老師加班,也是蠻拼的。到了高二分班以後,一天 9 節課,上午 5 節下午 4 節,我那時候沒有哪天早晨到教室不睡覺的。沒辦法,實在是太困了。為數不多的睡不著的情況是,第一堂課考試。但就算考試,我也有那麼一次朦朦朧朧差點睡著。不過那時候也有很多老師理解我們,真要睡覺那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會突然叫我們起來回答問題啊什麼的。我那時候在學校附近租房子住,所以中午還能回家睡一覺,但很多中午撈不到覺睡的同學,下午上課也會犯困。

大學裡面的確也輕鬆多了,但好像又沒了奮鬥目標,學的課程很雜,每過一個學期就換一次老師,期末考試大家都是「能過就行,多考一分多浪費啊」的心態。之前以為自己學了很多,現在走向工作崗位,才發現自己 TM 什麼都不會。之前自己最引以為豪的 C 語言,在工作上貌似根本派不上用場,因為工作上從來不用 #include & 的、純控制台的 C 語言,用的最起碼是 VC。這是計算機方面的,那麼之前學的歷史、政治等等(對個人來說)有什麼用?我之前在百度知道上提過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古文,那上面 5 個回答有 3 個是噴我的,但事實是現在沒有人用古文交流,那些鑽研古文的可能是一些歷史學家之類的,但跟我個人有什麼關係?還有英語,學得那麼牛逼,和周圍人交流誰好好地用英語?當然我願意學英語是因為我對計算機感興趣,我有這個需求。但對於其他人來說,有多少人有英語這個需求?在學校,叫一個人朗讀英語課文,10 個裡面有 9 個是讀得非常難聽的。英語不及格比其他科目不及格要更常見。他們很多是不願意學的。再說了,我們的英語考試都什麼題,比如說,單詞填空,填正確的介詞,這題到底是填 in 還是 on 還是 to 還是 with……關鍵是人家美國人英國人說不定都不把這當回事,能聽懂就行,我們居然還在這咬文嚼字。現在我有空在自學日語。最開始可能純粹是因為興趣,但現在不是了,我是有這個需求。而且和日本友人聊天,他們有時候語法點也有那麼點錯誤,但是他們並不在意。他們跟我說中文的時候,也同樣有語法錯誤,但是我也不覺得奇怪,懂是什麼意思不就行了嗎?

上面說了那麼多,中國式教育總結一下就是:①不管以後用不用得著,世界主流的知識,就必須學,先學了再說;②無腦灌輸思想,禁錮思維發散,怎麼樣就一定是對的,怎麼樣就一定是錯的,沒有任何主觀性的思考;③急功近利,看表面多於看本質,為了提高升學率,不停加課,但他們並不知道人不是機器,人是需要休息的,過度勞累反而效果變差;④不能讓人全面發展,成績是一切。

心裡挺羨慕《哆啦A夢》里的大雄的,他就算學習也不行,運動也不行,考試經常考 0 分,但是,他有那麼多閑暇的時間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他爸爸媽媽依然那麼喜歡他,依然那麼愛他,他的老師仍然不停地鼓勵他上進,最重要的他自己還能保持樂觀的心態,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這個問題有點籠統,那麼我就籠統地回答一下:要描述中國式教育,用的多是貶義詞:功利式教育、糊塗教育、奴化教育、愚化教育、填鴨式教育、應試教育、悲慘教育、有教無育。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沒法辦一流的私立大學?
當年取得庚子賠款的留學生究竟有多優秀?
中國的語文教育是否存在問題?
為什麼可汗學院在中國沒有火起來?
中國高等教育機構為什麼普遍不使用口碑良好的國外著名教材,而用良莠不齊的國家規劃教材?

TAG:教育 | 中國教育 | 教育改革 | 民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