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無悲無喜的嗎?

《金剛經》里描述釋迦牟尼時,說他吃飯時也要托著缽去要飯回來吃;吃完開始打坐,打坐前可能還要洗洗腳之類的。佛也過著普通人的生活,那麼佛真的是無悲無喜的嗎?還是說他們的悲喜以另一種形象表現出來?


謝邀。

南懷瑾老先生曾經打過一個比方說,學佛如果學的沒有喜怒哀樂,那門前的石雕木像豈不是早就成佛了。

佛一樣是活潑潑的,同樣有喜怒哀樂。只不過,和我們凡夫相比,不會執著於喜怒哀樂,不會被外境所污染。有個比喻說,好比如一面光明的鏡子,雁過留影,雁去無痕。待人接物大體如此,但內心寂然安住於圓滿光明的境界中。

學佛的人,無論內證多麼高深,那怕如本師釋迦摩尼佛,一定是極高明而道中庸。那種境界,言語實在無法傳達出萬一,借用唐代高僧百丈禪師開悟後的一句詩作為總結吧,『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


佛也到仞利天為母說法。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勛,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諸佛如來,「常、樂、我、凈」。

大乘涅盤與如來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稱涅盤四德。達涅盤境界之覺悟為永遠不變之覺悟,謂之常;其境界無苦而安樂,謂之樂;自由自在,毫無拘束,謂之我;無煩惱之染污,謂之凈。〔北本涅盤經卷二十三、佛性論卷二〕(參閱『四德』1829)

以上參考。不知道是否有斷章取義的錯誤。


這麼說吧,佛菩薩的心是寂靜的,無形無相的,無喜無悲的,如如不動的,但是表面上,會隨著眾生的喜怒而喜怒,也就是佛菩薩會以眾生心為己心,眾生樂,他們也會樂,眾生悲,他們也會悲。。。。所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佛菩薩們就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解脫出六道輪迴,走向極樂世界


私以為可以有悲喜,而不受控於悲喜,是為智慧者。


既非有悲有喜,也非無悲無喜,而是一種遠離兩端(有或者無)的,在悲喜之外的,心不著境的,如如不動的狀態。


個人感受,情緒都是不實的,大部分悲喜從我欲我執我愛而來。佛教的喜樂與普通意義的悲喜有很大不同。

至於這喜樂,不是妄心形象的造作,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如您沉浸在某件事中,這個過程中的感受一樣。


我倒覺得不是無悲無喜,而是至悲至喜


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的,無量眾生誓願度嘛

慈悲跟我們日常的高興傷心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是情緒變化,因為有喜,才有悲是相對的,樂極生悲嘛,是一直變化的。佛菩薩的慈悲應該是像陽光普照在大地。是一種恆常的關照,不是起伏和變化。個人理解的大致如此,實際上佛菩薩的境界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阿彌陀佛


我理解的無悲無喜,首先是一種因果:沒有悲,就沒有喜,做到沒有喜,才能沒有悲;然後才是一種狀態:沒有悲喜,內心空靈,不是空,而是包含全部。

就像天空,悲喜只是天空中過往的雲彩,無悲無喜,心中有的是整個天空。


佛是無漏的,他們不是沒有情緒,只是智慧到達了一定境界而已


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喜舍。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和應化身,法身集聚真如妙理為身,真如光明,無形無相,自然無悲無喜,報身智慧圓滿,自然能斷除悲喜。而應化身是講求緣起的,按照緣起因果來運行,悲喜也是緣起,也在因果當中,所以佛的應化身是有悲喜的,也是有生老病死的,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也是佛的應化身的示現。


佛子本是多情種,若非如此,怎會有「但教群迷登彼岸,敢辭微命入爐湯」的大慈悲


個人感覺:「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佛的境界。是說佛心永固,不為外物說動,所行所想皆依佛心。不是說沒有七情六慾,要不佛為什麼要普度眾生,有動作思想就有七情六慾


悲喜不著相


佛即是人,故有悲喜,只是不拘泥於悲喜,也不執著於悲喜。


悲喜本就二元對立,此俗人語境。應是:非悲非喜,非非悲非非喜,直至滅定空等,才進入佛之語境。所以此問題,有問題。


推薦閱讀:

如果一個和尚,在咬自己指甲時,不小心把咬下的東西吞了,算破戒了嗎?
「末法時代」的說法有無根據?最早出自何典?
對佛學一無所知,想借佛追求內心寧靜與完滿,想感受佛家特別是禪宗文化,如何入門?
凈空法師配姓釋嗎?
如何理解緣起性空和顯現上的區別?

TAG:佛教 | 佛教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