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人們現在越來越看不起和不重視翻譯活動呢?

看到現在翻譯的價格持續走低而且國內圖書的翻譯水平不高有感而發~國內有很多先進的東西和有趣的玩意,翻譯不是起著傳播的作用嗎?


因為人們往往把翻譯能力直接等同於外語能力,而學習外語的門檻越來越低,人人都以為自己略懂。

這種現象最嚴重的就是義務教育里會包含的英語,以及目前自學人群龐大的日語。其他語種倒也還好。

學過外語但又沒學到家的人中,有兩種很普遍,一種是「我只要花點時間好好學下就也能幹但是我要把時間用來干更重要的事情哼」、「我查查字典也就能搞定了我就是懶而已」;另一種是「我沒有語言天賦,所以才學不會的」、「對於有語言天賦的人來說外語就是超級簡單」。

呵呵。

以英語為例,我們假設完全不會英語的人的英語翻譯水平為0,只會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的為5,普通大學畢業生為20,英語專業優秀畢業生/英語國家留學生為50,多年翻譯經驗的專業翻譯為75,雙母語且有多年翻譯經驗的大神為100。

在很多人眼裡,可能20到75都是一個數量級的,水平稍有差異但沒什麼不可逾越的。【不是特別難的東西】只要【認真一點】就夠了,翻譯工作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只要會點語言,然後就是砸時間了,當然也就沒什麼可被重視的。當那些優秀而敬業的翻譯們被外行指手畫腳得受不了了,掀桌說YOU CAN YOU UP的時候,也會有不少20ER們高貴冷艷地冒出來說我CAN啊,我就是不樂意干這種體力活。

呵呵呵。

這種風氣就會導致最優秀的一些翻譯人才,有充分理由因為勞動的技術含量評級被大幅壓低,而選擇轉行。人家在別處也一樣大有可為,憑什麼受這種氣。

回到題主的問題,翻譯的價格持續走低、國內圖書的翻譯水平不高、人們越來越看不起和不重視翻譯活動,三者其實是互為因果惡性循環的。既然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在水平足夠的人里,大概只有真心熱愛翻譯事業和找不到其他工作的人會選擇長期做專職翻譯吧。而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市場需求還很大,自然就會導致各路人等濫竽充數,翻譯質量參差不齊。

(答主現為某公司韓語翻譯,入職剛兩個多月,並不算熟悉業界。但經常偷聽鄰座英語組同事吐槽,覺得他們真是太不容易了…………


題目其實是不成立的,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都不重視翻譯活動,相反,近些年政府正逐漸重視起翻譯活動。

我國高等院校的專業英語教育一直以來有兩個主要方向,一是英美文學,二是語言學。翻譯並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內容,即使是學翻譯的學生,也是以翻譯理論為主,缺乏翻譯實踐。很多學翻譯的研究生3年下來就是為了寫一篇只有內行才看得懂的翻譯理論學術論文。並且翻譯成果不能作為高校老師評職稱的依據,所以很多高校教翻譯的老師也只是研究理論,缺乏翻譯實踐。用某教授喜歡的例子來說就是:

有的人喜歡用各種高深的語言描述一雙普通的筷子,恨不得把它的原子構造也描述出來。但如果讓他去做一雙筷子他就傻眼了。

課程和考評制度的缺陷導致很多想要從事翻譯的學生在校期間缺乏足夠的翻譯實踐和指導,進入社會也不可能迅速提升翻譯水平。

近幾年,政府考慮到需要加大對外宣傳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需要將為數眾多的宣傳手冊翻譯成英文,這才發現優秀的翻譯人才少之又少,很多時候只能請高校的教授來翻譯。但是高校也不高興了,教授們也是有教學任務的,而且還要寫學術論文呢!於是,由廣外牽頭,教育部開始在高校開設MTI專業(翻譯碩士),希望培養出一大批(廉價)翻譯勞動力。

MTI與學術型翻譯研究生的區別在於,MTI不注重翻譯理論的學習,課程上更多設置實用性的課程,例如商務文本翻譯、法律文本翻譯等等。畢業論文上鼓勵MTI學生寫項目報告而不是學術論文。

MTI開設了這些年也出現了各種問題。全國有一百多所高校開設MTI,水平參差不齊。

從師資上來說,由於上面說的歷史遺留問題,有很多MTI的導師是研究文學、語言學、翻譯理論的,翻譯實踐不足。而且這不僅僅體現在水平較差的學校上,某綜合實力TOP5的學校MTI專業是沒有口譯方向的,因為完全沒有口譯的導師,而筆譯方向搞翻譯實踐的老師也很少。

從硬體設施上來說,MTI學生是需要學習像Trados這樣的計算機輔助翻譯軟體的,因為市場上只要是有一定規模的翻譯公司或者大公司裡面的翻譯部門幾乎都是使用Trados進行日常工作的。我們學院當時是花了四十多萬購買了這一套軟體,只授權了三十幾台機器,還不包升級(這軟體幾乎每年推一個版本),可以說只有少數學校是有這個投入的。Trados只有購買正版才有伺服器功能,盜版的只能單機自己玩。有的學校沒買軟體只能老師自己講,甚至就不開設機輔翻譯課程

從學生素質上來說,MTI的學生翻譯基礎也是差別很大。我們學校自稱英語專業全國排名第七,MTI專業也是各種人擠破了頭想考進來,我們這屆筆譯複試線370+,口譯380+(自主命題分數還是有水分的)。但是有的同學不說翻譯水平,就光英語水平也很令人著急,他們是怎麼考進來的我不知道,其他學校有沒有這樣的情況我也不做猜測。

所以,短時間內我國翻譯從業人員的整體水平還是不會有很大的提高的,畢竟翻譯是需要大量練習的。但是,政府正在逐漸重視翻譯行業也是一件好事。

最後,如 @溫煙 所說,(文學)翻譯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在水平足夠的人里,大概只有真心熱愛翻譯事業和找不到其他工作的人會選擇長期做(文學)翻譯。我的導師是搞文學翻譯的,但是他是土豪,文學翻譯只是他的興趣愛好,我甚至覺得做老師也是他的興趣愛好。一般出版社找他翻譯小說最多也就千字70元。他教導我們,搞文學翻譯連自己都養不活!

當然,很多想賺錢的都去搞法律翻譯、商務翻譯還有科技翻譯去了。教我法律文本翻譯的老師自稱他去翻譯法律文件開價是1字1元,畢竟這些行業你沒學過行業內專業英語什麼都看不懂。


看來大家都走進了學外語最容易步入的誤區,以為學外語只要學會本專業就萬事大吉,非也。

作為一名資深小語種翻譯,在這可以鄭重地告訴大家,想做一個合格的翻譯,光是學會外語是遠遠不夠的。

要做一個翻譯需具備幾個要素,首先專業過硬自不用提,其次中文底子不可小覷,接下來就是無邊無際無止境的學習了,例如天文地理時政經濟歷史宗教哲學文化音樂藝術等等等等,內容龐雜到數不清,也就是說一個合格的翻譯,最後會變成一個啥都知道一點又啥都不知道的雜家。

學這些看似不相關的跨學科知識,是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場會晤或談判會涉及到哪方面的問題,遇到個別喜歡引經據典吟詩作對的傢伙更令人崩潰,所以平時有空就需要學習很多看似與翻譯工作完全不相關的知識,臨陣磨槍對翻譯工作一點用都沒有。

忘記說了,本人從事的是最沒人性的外事翻譯,做外事翻譯你不可能有時間查字典,也沒有講話稿給你提前做準備做參考,經常都是召開臨時緊急會議,馬上上場,張嘴就來,這時你找誰要資料要講話稿去,剛開始做翻譯時,每次臨時接到通知有會晤或酒會或談判,胃部就會一陣陣痙攣,同聲傳譯的工作強度已經達到引起生理上的不適了,所以說外事翻譯真不是人乾的活,幾乎是二十四小時候命,隨傳隨到,非常要命,想想真是不堪回首。

話說回來,其實學習好上述知識做儲備也不夠,還需要將自己的應變能力臨場發揮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等等綜合能力提升至一定水平,才可以說自己是一個翻譯。

如果以上幾個簡單的要求都無法做到,那麽恐怕連一場普通的會晤或談判都應付不來,更徨論做一個合格的翻譯和做一個好的翻譯了。

做筆譯跟做外事翻譯不同,做筆譯可以從容不迫地查字典,仔細推敲,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不像外事翻譯那樣慘無人道,把人逼得神經極度緊張,大腦隨時高速旋轉。

說到底外語只是一個工具,翻譯也只是一種單一的技能而已,所以僅僅依靠做翻譯賴以為生,依目前情況看,真是性命堪憂。

以我的經驗,在做翻譯工作的過程中,學會積累是很重要的,這個積累不僅僅指積累做翻譯的經驗,而是指各方面的積累和沉澱。

可能是我對這個世界要求不多,夠吃夠喝,口袋裡再有幾個零錢就很滿足了。

因此,時至今日,我不覺得自己做翻譯像大家那樣痛苦,也沒有像大家那樣不滿意自己做翻譯所得到的收入。

原因只有一個,我不依靠做翻譯的收入過活,我學習的其它知識已足以為我輕鬆謀生衣食無憂。

最後補充一點,做翻譯臉皮要厚,別怕說錯,會議中碰到不會的生僻字或太專業的字詞,順手記下來,會議結束後查字典搞清楚,下次就不會犯同樣的錯了。


我覺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

我們難以事前識別翻譯質量的好壞,用經濟學術語說就是,在選擇漢化資源時存在著資訊不對稱性。這種特性導致了「逆向淘汰」,越來越多濫竽充數之徒,絲毫不在這方面用心——反正也沒人會記得是誰翻譯的。

用心的翻譯不會被記住,因為順暢的閱讀只會讓人們愈發欣賞原著的魅力。而粗製濫造的翻譯作品卻大大的刷出存在感,成了人們對於「翻譯行業」整體詬病的理由。


牛逼的翻譯都在freelancer或者教書,苦逼的英專畢業生都在給翻譯公司充當廉價勞動力。提起英專呵呵一下,筆譯考驗的是下筆行文的功夫,Chinglish遍地的英專畢業生不要太多……

圖書出版業被國人不讀書的習慣和電子出版業毀得苟延殘喘,出版社現在有多凋敝面試過的人都應該有所耳聞。何況是依附於出版業之上的圖書翻譯?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

牛逼的同傳、法翻、專利翻譯、科技翻譯,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私人接活,有的是律所律助。很少上知乎,之前的翻譯老師也接近1字1元,聽她開玩笑說家裡房子都是一個字一個字碼出來的。翻譯這個東西經驗、名聲和職位都是議價權,什麼都沒有就幾個證誰相信你的本事肯把活兒給你。

大公司不是沒錢給翻譯。這個跟工程承包一樣,比如apple把網站和發布會給了一家廣告和策劃,然後策劃找來翻譯公司,翻譯公司交給下面的員工。員工地位和農民工差不多,工程款很多,自己收入很少。所以很多大公司為了避免這種問題直接招in house的翻譯,高翻學院去年就有去各個國企,高盛……企業做翻譯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大部分的翻譯很差。根本不覺得他們喜歡外國的東西。


@Cyrus Chiang

作為國內第一屆畢業的MTI,除了對於翻譯的不重視、誤解、收入低等等,有一點您沒提到:萬惡的圖書審查制度

三年前在國內翻譯了The Novice (豆瓣),上個月拿到兩千四百元報酬,且還未出版。

三月前在香港翻譯了Planting Seeds (豆瓣),年內有望出版並拿錢。(20171208然而並沒有。。。)

只能說這年月還有人做圖書翻譯,那都是滿滿的愛啊!

@Sonia Huang您提到尊重,這問題就更大了。

我國幾十年人文教育空白,從國家電視台開始在每天黃金時間說謊,滿滿的惡意。熱鬧的電影業收入還不如洗腳業,那圖書,圖書翻譯又算什麼。哪怕我最愛的上海人均一年讀書八本。呵呵,還有人文翻譯,好的人文翻譯,做夢吧。


翻譯價格走低的原因拿我們系主任的話說:整個行業被搞壞了,惡性競爭,惡性壓價的風氣太盛。容我吐槽一句高校擴招,什麼學校都會搞個外國語學院,招進來的人資質參差不齊,他們當文學翻譯也好口譯陪同也好,喪病地壓價導致很多真正有能力的人根本活不下去,進而導致很多優秀的人才不願意繼續在翻譯這個行業混,接下來的後輩在本科階段基本不考慮翻譯這個職業了。行業規範在哪裡?!

譯文質量差的原因,咳咳,表示觀察院系的年輕教師,專業上能力很強,中文能力只能呵呵了。本人學習的是小語種,當初本系響應毛爺爺號召建立的時候挖了一批中文系高材生去北京和歪國人學習。他們本身中文能力就很好阿!這是一名翻譯必須要有的素質阿!這裡就要吐槽國內外國語學院翻譯方向的培養模式了。中文能再重視點嗎?

此外高校的翻譯方向重視的是曲高和寡的翻譯理論,學生得不到實踐的磨練,年輕教師為了職稱拼死拼活搞論文,翻譯作品的質量嗎,呵呵,看個人良心了。

其實說到底還是社會對翻譯工作不夠尊重吧。或者說這個社會對知識的勞動尊重不夠。


雖然有廣告嫌疑,但是我還是想把龍騰網的那篇《龍騰網理念》搬過來。如下:

網友們對於網貼翻譯,看的意義非凡。 liya_adams說:「翻譯時事貼是件功德無量的苦差事,往大了說可加深國際交流,往小了說可開民智。所以還是希望你堅持做下去。我們需要聽到外面民間普遍客觀公正的聲音,來印證我們自己的政策;來理清我們自己的思路;來區分我們的敵友。」

mrclaude說:「開啟民智就像大壩裂口,大趨勢勢必會衝垮這些阻攔。」

這些話,分量很重,看得很遠,使得翻譯網貼這個工作,上升到另一個高度,也賦予我們相當大的責任和使命。為什麼翻譯貼能受歡迎?正是因為我們普通民眾對於了解外面世界有著非常大的渴望和期待。我們是大國國民,我們拒絕做井底之蛙,我們要認識這個世界,傾聽來自外面的聲音。在全球信息化的大潮下,這個必然是勢不可擋。我們拒絕被動接受媒體轉告給我們的信息,我們要傾聽世界普通老百姓的真實聲音,「牆」很厚,很硬,但我們了解外面真實世界的慾望很迫切,很強烈。

我們網站的宗旨是「傾聽來自不同國家、民族、膚色的聲音;弘揚中華民族大氣、包容、兼聽的精神」。我希望我們一起來做這件事。國家民族之振興,於個人息息相關,雖然,我們是一隻只「螞蟻」,但我們要一起用力推動國家這條大船揚帆起航,駛向廣闊的海洋,尋找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我不知道國內的翻譯公司是怎麼做質量評估的。。。。真的不理解。我是翻譯專業畢業,國外已經做過差不多10年翻譯了,國外的香項目做過很多,沒有過什麼出入。

但是,最近兩次有國內的公司找我,不停的發信給我,我就想好吧,試譯一下,卻沒想到發過來的試譯有好幾十頁,真的好幾十頁。。然後我開始試譯了四頁,覺得夠了,然後他們竟然都說我沒有通過質量評估。同樣的東西,我覺得翻譯成選項和操作項並沒有差別或者錯誤,但是測評的人非要說選項是正確的,操作項是錯誤的。還有就是句子的翻譯,翻成兩句話,更易於表達清楚,測評的人就說我沒看懂句子結構!

寫信討論,也不回復我! 現在我都有些懷疑我自己的水平了。。。。。。是真的。。。。。到底怎樣才是正確的啊!


隨便回答兩句吧,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太過於general。

主要原因還是人們的急功近利。

一是,中國人人都想免費的午餐,希望以更少的錢換取更多的價值,實際上是一分錢一分貨,就像中國大量的盜版軟體和系統,導致軟體業在中國發展不起來。對於翻譯這個行業來說,價格太低了,1980年代的價格都比現在高,當時老翻譯家1天翻譯1000字也能生活。自由翻譯老西,前些年很有名氣,五六年前他接翻譯的價格是300元千字或者更高,現在做翻譯快20年了,身體也垮掉了,價格反而降到100-120元千字,不能不說是可悲。劣幣驅逐良幣。

二是,翻譯培養制度的問題。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嚴重脫節。舉個例子吧,2010年全國外語類排名前二十位,有博士點的某大學開始第一年招收翻譯碩士,當時全國英語碩士點都在擴招。以前只有100個碩士點,當時為了推廣應用類碩士(翻譯、教育),一下子增加到250個碩士點,盲目求多求快。該校第一次招生,專業課分別考試英語和中文,要招20個人,結果只有一個考上,其餘都是從三年制學術類調劑過去。學校的老師只知道理論,很少或者沒有實踐經歷,上課不知道該怎麼上,兩年制翻譯應用碩士跟三年翻譯學碩士上一樣的課。甚至跟翻譯公司合作,獲得東西不多。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眾多作坊式的小翻譯公司和在校大學生低價競爭,質量低劣,客戶給出價格低,翻譯人員培養不夠好,畢業之後稍微能幹一點的不樂意做翻譯,後來都會轉行。據我所知,做了幾年翻譯的人都想轉行,這個問題已經存在至少15年以上,仍未解決。

譯員的培養和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翻譯人員的要求也很高,筆譯暫且不談。做同聲傳譯和交替傳譯的,有幾個是35歲以上的?很少吧。對體力和腦力要求都非常高,同聲傳譯有時候還需要至少三人的團隊才能保證質量。上外的高級翻譯專業碩士研究生當初第一年招生,只要20個人,第一年學費8-10萬,第二年還要淘汰10個人下來。

翻譯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精益求精,幾乎到苛刻的程度,這要求翻譯人員要端正態度。而翻譯的收入水平很低,以字數計費,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不得不追求速度,適當的犧牲了質量。如果是一個水平高,態度認真的翻譯,湊合還能看。如果是水平不高,只求速度的翻譯,最後的結果簡直是慘不忍睹。

在翻譯交稿的時候,發現自己覺得很好的譯文,總是被那些一知半解的人改的一塌糊塗,這些人以為自己懂幾句英語就很了不起,瞎改動,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如果是完全不懂,或者懂行都很好交流,就怕那些四六級考過了就覺得自己了不起的人,自己翻譯不來,別人翻譯又瞎指責。即便是過了專業八級,雅思考試6分以上又如何?有不少留學生在國外的畢業論文都是寫成中文拿回國翻譯成英文。

其實,國人對翻譯的需求更多了,不是更少了。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分錢一分貨,你覺得翻譯質量差,那是因為你為此付出的代價不夠。翻譯不能夠養家糊口,做翻譯何用。


作為一個主修非英語專業的翻譯愛好者

我想說:就我的觀察翻譯活動沒有也從沒有不受重視

1, 更多的影視劇,圖書以及音像製品進入國內市場

2, 更多的國際會議以及外事交流活動在中國進行

3, 更多的學術文化交流在中國與外國之間發生

這些造成的一個現象就是:翻譯市場劇增,原有翻譯人才的需求量大大供不應求。

這個現象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相當大的人才缺口存在於翻譯市場

相信題主的困惑在於:翻譯水平的下降適因何造成的。

以下詳述

翻譯絕不是簡單的翻譯幾本書,翻譯一些文件什麼的,翻譯活動是非常多元化的。

就像剛才說的,主要的包括,一些外事活動,影視劇和音像製品,文化和學術交流

先說外事活動,這裡是翻譯界精英集中的場所,在傳譯口譯圈,集結了翻譯界最為優秀的人才,這些翻譯活動的水平之高是可以和國家級外事活動相媲美的。有幸,我的翻譯入門老師是北京翻譯圈子裡廣受讚譽的孔老師,同時在之後的學習中也結識了很多的翻譯界的老師和專家。

首先,「非科班出身的就幹不了翻譯。」錯!

很多翻譯員都不是英語專業出身,翻譯靠的是個人領悟靈性和無數次的經驗積累。

其次,」外事翻譯活動的水平有所下降。」錯!

現在的外事翻譯活動的範圍已非原先的單一集中於政治領域,而擴展至美術音樂,影視評論,醫療衛生,能源,機械製造,金融等等各個方面。在這些方面的高端領域會議的翻譯水平是沒有下降反而是在上升的。

更多時候,翻譯在這些高端領域只是作為會議規格的象徵。與會者聽懂互相在說什麼不成問題,翻譯的存在,更主要是為了表明兩個字——高端。

影視劇方面

原來中國引進國外的電影都是每年兩三部,經過層層挑選才進入影院和觀眾見面的。當面施瓦辛格的《真實的謊言》造成中國電影界的轟動可能經歷過的人還記憶猶新。除此之外,想很多經典譯製片的面世,都是經過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的。一個學電影的朋友曾經帶我看過他們的後期過程,包括的譯制部分。

相對於大家見到的字幕組,正規的譯製片是一個繁瑣複雜專業的過程。我不是一個很懂電影配音的人,和一些配音內行交流,他們都認為現在的譯制電影遠沒有之前的譯製片有水平,一些經典的作品,例如《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羅馬假日》,《亂世佳人》,《虎口脫險》等等在我這個外行人看來也是不可逾越的高度。

而影視翻譯領域的翻譯水平為什麼現在有所下降了?

1,因為大量的國外影視作品引入,為了儘快的投入市場,搶佔先機,所以就省去了繁瑣的譯制配音過程,僅有加字幕。其實現在,可能大部分人看電影還是必須依賴字幕,包括我看生活大爆炸的時候沒字幕還真的跟不上謝耳朵的語速。這些字幕一般是在一兩天之內做出,當然就沒辦法善加修飾。

2,這些影視作品更多的面向的是普通大眾,就需要迎合普通大眾的口味,說大眾常說的話。於是就出現了信達雅和世俗文化的之間的妥協。

比如:在泰坦尼克號中傑克有一句國罵.We"re the luckiest sons-of-bitches in the world.

一般翻譯會避免吧SOD直接翻譯過來,尤其是這種大眾傳媒的東西。可能會直接翻譯成:我們簡直是最幸運的人。我當時的一個被老師認為比較傳神的翻譯是:我們真的是走了血運了(反用「倒了血霉」)

可是對於廣大觀眾,可能他們更習慣「我們真他娘的走運」這樣的粗俗翻譯。

再比如:Sheldon, you are the most shallow, self-centered person I have ever met.

一般翻譯成:謝爾頓,我在沒見過要比你更加庸俗自私的人了~!

但是大家廣受好評的翻譯是:謝爾頓,你要知道「留圖不留種,菊花萬人捅「!

書籍文獻翻譯

先說說文獻:因為科技發展如此迅速,而且國外比國內迅速。所以很多辭彙,找不到對應的翻譯,所以說現在文獻翻譯基本是一個空白。

書籍翻譯,我覺得自古就有好有壞,而這個好和壞業本身沒有標準。相信很多人拿起《天演論》也不見得讀得懂的裡面的古文吧。

個人覺得看魯迅翻譯的書《出了象牙之塔》,因為原文是日語,本身日語就有點不清不楚曖昧不明的感覺,魯迅先生翻譯一下就更有點看著捉雞了。

至今被傳頌的趙元任先生翻譯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一段:Did you say "pig" or "fig"?"said the cat.

因為pig和fig發音很像,所以Cat會讓愛麗絲重新說一下。

如果直譯:「是豬還是無花果?」這就讓人感覺毫無來由,怎麼突然冒出個無花果~!

趙元任老先生是這麼翻譯的:「是豬還是鼠?」這樣一來就讓人理解順暢,不會造成閱讀中的斷點和突兀。這樣一來提升閱讀體驗,也就提高了翻譯水平。

再舉一個例子:

屠岸翻譯的濟慈的十四行詩:《致大海》(不是普希金)中的一段

Often 『tis in such gentle temper found

that scarcely will the very smartest shell

be moved for days from where it sometime fell

When last the winds of heaven were unbound

屠岸先生的翻譯是:

大海也常常溫和安詳

最小的貝殼偶爾落腳一處

好幾天也不會被浪濤挪動一步

脫韁的天風這些天暫時收僵

可以注意到的時,翻譯在韻腳上依然符合十四行原詩,found和unbound,shell 和fell,安詳和收僵,一處和一步。

可見,好的翻譯,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原來的譯本不見得都好,現在的不見得都差勁兒。

而題主認為現在翻譯作品差的更多,可能是因為現在很多山寨的譯本可以比較容易的在網上看到吧~


看到這個問題, 有很多想要說的。我認為原因大致有兩點:一是翻譯產業市場不是很規範,二是譯員質量參差不齊。

本人在全國top5的外語類院校,商務英語專業大四。雖然未來不會專職做翻譯,但是在校期間做過不少口筆譯兼職,身處學校這樣一個大環境內,也算是對翻譯行業有不少了解。

①翻譯產業市場缺乏規範

關於翻譯產業的現狀,《中國翻譯行業現狀與分析》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目前中國翻譯市場的規模雖然超過百億元,國內註冊的翻譯公司有近3000家,但據中國翻譯協會會長在第17屆世界翻譯大會上的發言,真正由國內翻譯公司消化的市場份額僅佔10%。常翻譯的語種有:英、日、德、法、韓、俄,技術文件資料的翻譯需求較大,比如機械、電子、汽車,還有金融方面,法律文件等等。國內翻譯市場呈如下特點:

1. 規模小,具有良好行業品牌的公司甚少。國內缺少合格培養專業翻譯的專業教育和培訓機構。翻譯標準的實施缺少監控和度量。翻譯在中國還沒有形成產業。

2. 翻譯公司數量多,質量卻參差不齊。由於專職人員少,很多公司不得不依靠兼職翻譯或層層外包,使得質量難以保證。

3. 同行競爭激烈,價格不斷走低。很多公司為了爭奪客戶,不惜壓低翻譯價格,為了獲得利潤,常規的翻譯、編輯和審核的過程無法保證,造成質量下降。

4. 本地化翻譯業務呈上升勢頭。由於客戶對本地化翻譯的質量較認可,本地化翻譯的價格相對較高,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承接本地化業務。同樣由於缺少本地化專職員工,翻譯流程不規範,不少業務很難有突破。

可見,國內翻譯市場還不是很規範,一些翻譯企業急功近利,盲目壓價,無序、惡性競爭的現象時有發生。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意識到這點,在提升翻譯質量的同時也開始思考建立合理的企業和客戶能接受和認可的翻譯服務價格體系。

自己算是對這一點感觸比較深。就市場規範性而言,口譯會相對好一點,現在正在摸索出自己的行業規範;但是筆譯就比較坑了。翻譯公司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經營模式簡單,沒有自己品牌化的東西,沒有高附加值的特色產品和服務,可複製性極強,大公司和小公司用著同樣一批譯員。就我做過的筆譯兼職的經驗來看,除了價格低(20-30RMB/千字),還有一點就是,我感覺一些翻譯公司並沒有太在意譯稿的質量,經常會有優秀的譯稿和普通的譯稿相同價格的情況出現,比較打擊優秀譯員的積極性。

②譯員質量參差不齊

不得不承認,做翻譯的門檻低,貌似懂一些外語就可以做翻譯。可是,真的是這樣的么?

過去,中國有很多像楊絳、傅雷這樣的優秀翻譯家,想想他們大多給我們什麼印象?學富五車,文採風流,登堂入室,備受尊崇。的確,在那時,懂外語的人很少,翻譯是一個讓人非常艷羨、崇拜的職業。

現在呢?說都會說幾句外語。翻譯從業人員不僅有外語專業畢業的,還有很多其他專業的畢業生跨入了翻譯業。

可是一名優秀的譯員,僅僅是懂幾句外語是完全不夠的。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生院(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是美國翻譯及傳譯專業No.1的學校,國內學翻譯的同學應該很熟悉它的一篇文章《如何成為一名優秀譯員》:

1. 多讀書,尤其要讀外語作品。

每天讀高質量的報紙(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堅持至少一年。

讀高質量的雜誌(如《經濟學家》等),從封面到封底,每一頁都要讀。

閱讀關於你感興趣的主題的外語作品。

閱讀其他高質量的,有助於拓寬視野的材料。

2. 多關注電視和廣播里的各語種時事報導。

不要只把新聞當故事聽,要分析新聞。

與時俱進,跟上時事的步伐。

把新聞節目和採訪錄下來,以便回顧。

3. 加強你在經濟、歷史、法律、國際政治和科學方面的知識,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

可以通過學習大學課程或複習高中課本來達到這一點。

加強你在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最好是某個技術領域,如計算機等)。

4. 在通用語言是你所學外語的國家住上一段時間。

推薦至少住上半年到一年。

和以你所學外語為母語的人住在一起或保持互動。

參加一些外語教授的課程(如宏觀經濟學,政治科學等,而不是單純的語言課程)。

在對你的外語水平要求較高的環境里工作。

5. 提升你的寫作和研究技能。

參加有挑戰性的寫作課程(不僅僅是創意寫作課,而是新聞寫作、科技文章寫作之類的課程),如此你方能熟悉「新聞體」、「聯合國體」、「法律體」等等寫作風格。

抄寫外語課本和期刊段落。

把不常用或者易出錯的語法點一一記下來,努力掌握它們。

多做改錯練習。

6. 提升你的公共演講技能。

參加嚴格的演講課程。

多練習寫講稿和在其他人面前做演講,既要用母語練也要用外語練。(最好讓以你所學外語為母語的人來修改你的講稿。)

7. 磨練你的分析技能。

練習口頭總結出聽到的演講的中心思想。

練習寫新聞報道的摘要。

練習闡釋難懂的文章(如哲學文章、法律文章等)。

練習把複雜的概念解釋清楚。

為背景研究儲備資源(包括圖書館、網路等等)。

8. 通曉電腦。

熟悉如何在Windows操作系統下導航和管理文件。

了解Windows系統多語種進程的特點,比如特定語言的鍵盤布局,地區性設置的方法等等。

熟悉Word,Excel和其他辦公軟體的母語版本以及外語版本。

通過日常的頻繁使用,熟悉搜索引擎和網路資源搜索。

9.學會照顧自己。

合理飲食,經常鍛煉,睡眠充足。這是成為優秀的譯員所必需的習慣。

10.活到老,學到老。

要有耐心。將自己的語言和分析能力提升到職業譯員所需要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用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在這個充滿挑戰和刺激的領域取得成功。

由此可見做翻譯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絕對不是人們所想的「懂外語就會做翻譯」。如果你沒有在相關的領域廣泛的閱讀,如果你沒有深厚的語言功底,如果你沒有理解一門語言的內涵,那麼,你翻譯起來真的會很辛苦。同我們的社會一樣,翻譯這個職業也存在兩極分化。底層譯員和頂級譯員報酬的差距可以有十倍之多。 說翻譯是苦力活的,往往是底層譯員,或者非常普通的譯員。由於某種原因,他們誤入或過早的進入了翻譯這個行業,他們進入了一個自己不能勝任的行業,或者是在自己還不能勝任的時候進入了這個行業。 對於那些有語言天賦,涉獵廣泛,善於思考,善於動手又非常勤奮的譯員來說,做翻譯無疑是如魚得水。收入高,時間自由。 社會上大部分譯員翻譯功力仍不夠深厚,薪水也上不去。一個全職譯員,月薪3000左右,刨去房租和日常消費,收入比保姆還低。人家保姆包吃包住,一個月還1000多呢。都這樣了,譯員還會覺得自己有尊嚴,相信社會在重視翻譯活動嗎?

心情略沉重地寫完正文,最後代表英語專業的童鞋們小小吐槽一下啦:

表再找我翻譯論文摘要了好嘛~文科類的還基本能hold得住,理工科論文摘要滿是專業術語和表達,臣妾做不到啊!(+﹏+)


翻譯的市場是一個做得很爛的檸檬市場。

1、行業參與者水平無從判斷(類似二手車)

2、大量濫竽充數的從業人員——應該說這是絕大部分

在所見到的翻譯服務中,只有一對行業協會活動中聘請的同傳讓我覺得真有水平,其他所有從事翻譯的水平都很低。

2009年我所供職的公司要翻譯一份美國上市公司的年報,預算不高。當時我還是剛畢業不久的小兵,負責這個不大的活兒。通過介紹、廣告找了七八家翻譯公司詢價,挑了一間價格中上的——當然總體也不算高;當時作為小兵,還特地去實地考察了一下,發現公司雖然只有10來號人,但業務也似乎蠻繁忙的,比看到的其他夫妻店還是好點,一問具體負責這個案子的人和幹活的都是專八,於是就簽了。

結果呢,出來的翻譯稿慘不忍睹,所有財務術語和行業的名詞一片混亂,不但有同一個單詞在不同地方翻譯不一致,也有諸如收入利潤傻傻搞不清。改了兩天沒效果,我直接擼起袖子幫那個同樣剛畢業的小姑娘改完(因為學商且經常看英文年報所以還能應付),才算交了差。

後來問那個小姑娘工資多少,專八才2k的薪水……工資忽略不計,那間小公司要掙2萬多……


但凡是收入低的行業都會被人瞧不起。正好翻譯屬於收入極低的行業。


一路高分過來,之前也覺得自己英語還不錯。直到某次翻譯一個會議上要用的文件,才發現才疏學淺差的太遠。能夠快速,精準,優美地翻譯,是極其不容易的事兒。那次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當時的新華社雙語主持姐姐人非常漂亮,易中天老師一邊演講,她一邊翻譯。翻譯是現場進行,事先沒有給稿,其間引用的成語、古文都翻得讓我們會心一笑。所以吶,能說中文和有風格有文採的發言,還是很不一樣噠。

看不起,大概是沒嘗試過真正的翻譯。引用上面的話來說:

有的人喜歡用各種高深的語言描述一雙普通的筷子,恨不得把它的原子構造也描述出來。但如果讓他去做一雙筷子他就傻眼了。


因為中文沒學好。看得懂英文,能翻譯成中文是兩回事。信達雅不是那麼容易就能達到的。


如果翻譯活動只是被外行人看不起的話,那麼可以忽略他們了,因為沒有參與從事翻譯的人,是根本不知道翻譯的困難的。本人為了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曾經也嘗試著翻譯一些英文資料,當然都非常短,而且也開始看一些英語原版書籍。在這個過程中,真切地體會到一門語言的豐富以及其承載的厚重。越發覺得自己英語水平的有限。看到真正的大師翻譯的作品,我總是非常的感嘆佩服。

一本翻譯的圖書的質量優劣直接取決於這本書的翻譯人員,而翻譯人員自身的綜合素質又決定了這本書翻譯完成後的質量。只是毋庸置疑的。可以想見,國內搞翻譯工作的雖然不少,但是自身素質和學識水平都比較高的可能就少些了,而可以稱得上大家的就更少了。在此關於翻譯人員的綜合素質總結了幾點:

1)外語水平(英語/日語)。

2)對講這門外語的國家的了解,包括歷史,人文等。

以上兩點直接決定了譯者對原著理解的深淺。

3)自身的文學功底,這點決定了譯者可以將原作品翻譯到何種程度。

當然了,還會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譯者是否願意多花些時間打磨翻譯完成後的作品等等。這些都決定著翻譯作品的質量。

如有些朋友說的,翻譯價格走低導致翻譯質量不高,而翻譯質量不高又導致翻譯價值走低,這兩個互為惡性因果。如果要走出這個惡性循環,私以為還是先要譯者提高水平。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粗陋見解。


一大幫老師說:看書要看英文原著


翻譯水平是有原因,量產的時代裡面,很多翻譯專業的人,本質上來說,中文都沒學好,更別談信達雅了。自己幫別人做過一些翻譯(口語和文章都有),就發現,很多詞語和語境,學的時候就是用外語來學的,不是用中文去理解的,沒有類似的經歷就不知道怎麼轉達出來。

另外一方面,大學的教育,外語普及的人越來越多,有興趣的人直接就可以看原作了,當然更有味道。


推薦閱讀:

國外遊戲名字本身有什麼含義?如何翻譯較為合適?
有什麼因翻譯而誤國的事情?
有哪些著名動漫台詞其實翻得完全不對?
為什麼很多網友特別喜歡抱怨外文書籍的翻譯問題?是這些人外文水平高,還是有點作秀的成分?
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奇葩的錯誤翻譯?

TAG: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