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證券公司發布的研報,以及對上市公司的評級,具備多少可信度?
買方對賣方研報的態度是 結論不看 邏輯仔細看
評級什麼的 跳過就好了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對於同一家公司,主要看以下幾家券商的研報:
申銀萬國,中信,中金,國泰君安,瑞銀,招商偶爾看看:東方,光大
其他的就不怎麼看了。
瑞銀的eps預測一般比較保守,但是可信度很高,如果它發布看淡的報告,那還是早點撤吧,一句話,有節操。
國內的報告,比較著看,一般同一家公司,思路,基本面都差不多,我主要是看預測eps的範圍區間,然後給自己的PE區間定個框架。
然後就是如果發現某支股票的價格走勢與某券商預測的完全一致,它每上調一次價格預測,股價也很配合的按照報告走。基本屬於,指哪兒,打哪兒。對於這種情況就需要特別關注。例子,從今年年初開始的國泰君安王威對600388的報告。然後,你懂得。。。:D1、 研報讓買的股票,是不是會漲?
仰著頭天上就會掉餡餅,還正巧砸你嘴裡哪?
2、 研報內容是否可參考?
可能有,可能沒有。研報並不都是客觀的,它會受到市場情緒、上市公司和客戶的影響,並且他們存在著利益關係。研報如果唱空某個公司,會得罪利益中的各方,所以券商大多寫看好的報告,而鮮少去唱空某一公司。那研報內容是不是假話連篇?也未必。學會讀懂研報的言外之意,它對你就是有參考價值的了。
舉個栗子:比如研報目標價是40元,但是股價已經漲到45元了,但是券商報告還寫著買入評級,這就意味著券商其實已經看空該股,只是不能直接寫賣出評級。
再舉個栗子:超聲電子,2012年之前有很多研究報告,2012年之後卻沒有研究報告了。遇到這種情況說明它的股價要不就是貴的離譜,要不就是基本面已經很差了,就沒有研究價值了。而16年9月之後,又開始有超聲電子的研報出現,這說明這家公司的基本面好轉了,可以再開始關注。國金證券出了一篇報告,推薦的邏輯是:2017年蘋果要推出的iphone8會用到PCB板,這將會使超聲電子業績得到增加。這個信息還沒有被市場了解,這時候你只要再驗證下iphone8會不會推出?是否會用到PCB板?驗證一下信息再做決策的勝算就會大很多。
9月,超聲電子股價應聲而起,說明賣方推薦的邏輯得到市場的認可
我認為下面這些研報值得關註:
首次報告:分析師第一次寫的報告。首次報告意味著這個公司不是非常有價值的,就是分析師認為這隻股票有買入的機會。
深度報告:10頁以上的報告
調整評級報告:非常值得重視,往往意味著觀點的真實變化
發出不同聲音的報告:報告中有「我們和市場預期不一樣的觀點是........」或者獨特的觀點尤其要重視
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謝謝邀請。
我個人的態度是仔細的看,仔細的辨認其中有用的部分,基本不參考結論。怎麼可能有可信度,他們自己也就是當一份工作而已。既然你喜歡看研報,為娘就給你看點負能量
整治研報過度娛樂低俗化 中證協懲戒6名違規證券分析師——
2016年4月28日上海證監局發文規範奇葩研報 分析師直播引監管關注——2016年4月19日一大波分析師網紅來襲 顏值經濟將顛覆傳統投研——2016年4月11日
2、把分析師發布的所有研報匯總起來,就得到分析預測的正確率,即「言值」,我從0-100分定義「言值」。
3、匯總所有分析師的數據,利用函數表現所有分析師的「言值」分布。一、分析師分布國內機構分析師據點與國內財富分布驚人的一致北京、上海、深圳(北漂的為娘感到彷徨)最後,為娘毛遂自薦時間
想了解更多東西~
加我小秘書微信號然後拉你們進群吧ˊ_&>ˋ
微信號:xinsheijun(信誰君)
如果用冠冕堂皇的話來說,券商分析師的研究報告因為其個人的影響力,增加了某個股票上漲的概率,如果所有人都信了,股票自然就漲了,不過根據以往的數據,證券分析師的報告甚至是新財富團隊的報告並不完全能夠反應準確性,甚至今天力推的票,明天暴跌了,比比兼是,券商的分析報告,你見過減持的?試試看,下次去上市公司要不要調研了。。。很多資深分析師是不寫報告的,如果以研究的準確性評判研究報告的好壞,並不全面。
所以券商研究報告更多的價值是提供提供某種思路、借鑒或者邏輯, 他是否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是否能見人所未見,是否能給買方的決策帶來啟發、補充和思考。
公眾號 校園職徒 ztcampus
從報告的受眾來看可以大致分為賣方報告,買方報告,賣方報告主要來自券商的研究所,報告的受眾主要是公募基金等機構,買方報告主要來自第三方投資諮詢機構,報告的受眾主要是中長線戰略投資者。
說完受眾來說說可信度,新財富排名上的證券分析師行業分析師具有很強的號召力,這些人很多是基金經理的種子選手,但是需要根據賣方報告/買方報告區別對待,結合股價的走勢和報告內容,有一定的指導性,例如股票在歷史低位,出現多個買方的增持報告,可以觀察中線的波動情況,有可能會出現機構大量買入的現象;股票在盤整階段,突然出現了權威的賣方報告,有可能是大股東變現或者基金進行派發,股價在小沖高後快速回落 上市公司評級按照慣例需要下調一個評級來對待,國內基本上沒有出現過「減持」評級,為的是給足上市公司的顏面。可信度不大,根據經濟學觀念,研究員唱多或唱衰上市公司對其本身利益沒有任何幫助,一是怕觀念突出後來被證明錯誤損失名氣和收入,更偏向於隨大流,二是如果去上市公司調研,其成果往往先內部消化,做出最佳決策,為後期造勢做準備,待廣大股民看到已經是猴年馬月了。可以看分析邏輯,其他的可以忽略
現在的證券公司大部分發的研究報告是有目的的,他們跟上市公司,基金公司都是有利益關係的。你想想看,比如雙匯發展,上次因為瘦肉精事件而停牌,影響極其惡劣,但大部分券商竟然沒有一家下調評級,只有一家觀望。可想而知,這些券商的研究報告有多可靠。想投資好股票,必須自己多學習,不要從眾!新浪財經博主第一的徐小明可以關注一下,此人還是比較可靠的,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能人云亦云!
十三姨要來說實話了。一般而言吧,券商專門出深度報告且「強烈推薦」的,是真的看好;「謹慎推薦」意思就是長期還行或者有亮點,但也有明顯的缺陷,比如估值太高啦,或者短期沒催化劑漲不動;「中性」就是讓你趕緊通通賣光光的意思咯;中性以下評級嘛,你要知道,分析師怕得罪上市公司,怎麼可能赤果果看空呢~
總體來說:
券商的研報,普遍質量很差,不僅不值得信賴,更要小心推薦的個股;
部分極少數的券商很專業,很良心,所發研報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機構(券商)的研報到底可信不?
券商研報,是較專業的個股分析報告,但是大家普遍都不太相信這些所謂的『買入』 或 『增持』 的研報。到底是研報的質量普遍過低,還是少數券商為了私利破壞了大多數的研報信譽,還是所有券商的研報普遍沒有質量呢
接下來就利用最近2年的研報數據來分析下:券商(機構)的研報到底可信不?
數據樣本:最近2年來來自67家券商(機構)發布的66915篇研報。
研報質量鑒定:研報發布3個月後,個股相對於滬深300所取得的收益。用滬深300做參考物,主要是為了體現研報的個股能否取得超額收益;而3個月這個時間限制,是因為大多數研報都是跟隨財報的時間而發布的。
1. 平均每篇研報相較於滬深300所取得的收益:-1.63%。
如果在研報發布的當天買入推薦『買入』或『增持』的股票,再3個月後賣出,那麼平均每隻股票相對於滬深300取得的收益為 -1.63%。
可以看出來,研報是普遍跑輸滬深300的。
2. 大多數機構的研報都是跑輸滬深300的
在67家券商中,僅16家所發研報跑贏滬深300,佔比:23.88%;
在67家券商中,51家所發研報跑輸滬深300,佔比:76.12%;
能取得1%超額收益的,更是只有9家;
而跑輸滬深300的51家機構中,倒數後幾名,更是高產低能,典型的反指。
表現最好和表現最差的分別為:
3. 大部分券商的研報都是 買買買
買入 或 增持 類型的研報,占 97.76%;
賣出,減持或中性類別的研報,只佔 2.24%;
4. 券商和券商的差距巨大
以最靠譜機構中的德意志銀行為例,2年來發布22篇研報,中性、賣出或減持類別的就有8篇,而買入或增持類別的研報,平均每篇都能取得相對於滬深300 5.67%的超額收益。
而最不靠譜的眾成證券,所推薦的9篇研報,全部為買入,卻平均跑輸滬深300 -16.12%,真的是沒有一點節操。
最不靠譜排名 4-10的6家機構也是各種讓人無語,典型的高產低能,推薦了那麼多股票,卻跑輸滬深300%如此之多,令人遺憾的是不能方便做空,不然反著來,穩賺不賠的。
5. 結論
1). 券商的研報,普遍質量很差,不僅不值得信賴,更要小心推薦的個股
2). 部分極少數的券商很專業,很良心,所發研報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不要讓其披著「專業」的外衣來騙人。
數據來源:研報機構評級
推薦閱讀:
※定向增發後公司市值會按照新增股本成比例放大,因為股價是沒變的。那凈資產怎麼變呢?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轉增股本是否繳納個稅?
※一位 CFO 在 IPO 中的具體工作是什麼?如何做得優秀?
※公司上市都需要引進哪些職業經理人?
※2007年以後,外資投行在中國承銷IPO業務為什麼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