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為什麼很多時期都不允許私鹽?

在古代鹽業有多重要?


鹽的問題,說到底是稅的問題,也就是錢的問題。本來這錢在漢代收上去是給皇帝用的,而不是政府,政府主要靠田稅。但是隨著鹽鐵生意越做越大,皇帝的錢,少府管的,越來越多;政府的錢,大司農管得,在漢武帝時期因為他要擴張,要打仗,越來越不夠用。

漢武帝採取的辦法是拿自己的私房錢填政府的空缺,不僅自己填,還要號召全國的鹽鐵商人都來捐款。但是鹽鐵商人小氣,皇帝就怒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讓你們做鹽生意,我收你們一點稅,你們賺了錢捐一點都不肯,乾脆老子自己來賣鹽。

然後,就專賣了,沒私鹽鳥。

按照錢穆先生的說法,中國的歷史制度有時候不完全是從利弊得失來考慮,更多時候跟政治傳統也有關係。比如私鹽,就跟歷史上田地制度、皇權與政府分立等息息相關。


不只是中國的問題。

鹽有多重要,現代人很難理解,因為我們有了:電冰箱。

參見 Kurlansky, Mark. Salt: A World History. Penguin Books, 2003


私鹽是相對官鹽而言。有官鹽才有私鹽,但有官鹽並不一定直接導致私鹽,歸根結底是一些政治、經濟因素的互相作用。

中國的食鹽專賣制度,一般認為是齊國管仲創立的,所謂民制、官收、官運、官銷,但在那個時期,管仲「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大概是政策清明之故,國家財政得利的同時,老百姓也沒覺得負擔沉重,反而享受鹽稅的好處,所以當時並沒有私鹽的買賣。

齊景公行暴政,「海之鹽蜃,祈望守之」,開始全盤收歸國有了,這種征斂無度,盡奪民利的政策,很可能就導致了私鹽的產生,儘管並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

後來漢武帝開始實行嚴格的官鹽制度,嚴禁私煮,國家把鹽業產業鏈從上到下一把抓,「鹽始有官、私之分」,這是官方記載私鹽的開始,儘管未必是私鹽真正的起點。在中唐以前,主要是徵稅和專賣兩種制度循環替代(有時候是零稅),可以說總的控制還不算十分嚴厲。首先政府對鹽利的經濟依賴並不十分強烈,除非有重大軍事行動,或為了與民間富商巨賈爭利,才加以收緊。其次是因為政治意圖更大於經濟意圖,收縮鹽政可以削弱地方豪強的實力,便於「維穩」。再次,隋唐以前,世家門閥是中國統治系統的核心結構,鹽業也多由這些大族把持,他們當然不肯輕易向官府讓利。所以中唐以前,儘管政府有能力實行全盤專賣,但政策亦時有反覆。

中國歷史上私鹽真正成為政府的心腹大患,是唐末以後。從大的方面來說,「均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這樣導致國家稅賦分流進入大、中、小地主手中,國家田賦收入降低,那麼就更依賴鹽利及對其他民生經濟資源的壟斷。另外由於土地關係的變化,無地遊民、雜役、僱工越來越多,這些人在生活沒有著落的時候,極容易成為從事販賣私鹽的亡命之徒。例如天寶年間鹽價高企,普通百姓幾乎購買不起,但鹽又是剛性需求,每個人都要吃的,利之所在,人共趨之,所以私鹽開始泛濫,官府酷刑亦不能止,甚至愈禁愈猖。

宋代以後,政策更苛,說四川等地,「地險山僻,民以私販為業者,十率五、六」,不要說邊遠地區,就連首都臨安也私鹽猖獗。元末在沿海地帶,甚至私鹽公行也是有的。

另外推動私鹽發展的次要因素還包括製鹽技術門檻下降,交通運輸技術發展,私販經驗的豐富等等。

talich所說的鹽在古代的重要性,今人很難想像,因為鹽、油和香料是古人為食物防腐的主要手段,古人吃鮮肉鮮菜不如我們多,腌制食品的消耗量比較大。可能很多人中學時候讀到歷史教科書上寫歐洲人開闢東方航線導致地理大發現的重要動機之一是尋找香料,都會感到不解吧?因為香料對他們真的很重要,鹽同理。


看看西漢桓寬的名著《鹽鐵論》就知道了。鹽由官家經營,低買進,高賣出,可以增加財政收入。官家控制了鹽,就能保證財政收入,也能防私商囤積居奇,保社會穩定。此種做法,又被指責為與民爭利,故有時又會放開。古代的鹽商,常常都是大老闆,去看看江浙一帶古代鹽商的私宅有多豪華,就清楚了。

  鹽屬生活必需品,有海鹽和井鹽,而在中國古代,井鹽產地少。今天鹽非稀罕之物,而在古代,內地吃鹽不易。如在貴州,鹽要由四川自貢運進,而山區交通又極為不便,量少成本又高,乃至貴州一帶,至今還有不少川鹽古道,直至解放時,還有「斗米換斤鹽,斤鹽吃一年」之說。

  多年來,屬於國家專營的,還有煙酒,現在酒不再專營了,但煙還是,因為稅率高。鹽現在仍由鹽業公司專營,主要在批發環節。雖然售價低,但量大,又屬重要物資,還易仿冒,如用工業鹽仿食用鹽,外觀看不出,故仍由國家批發經營。前段時間網上曾見過爭論,說要不要取消專營,後來就沒見動靜了。


鹽是必需品,產量雖大但產地有限,鹽業本身的特點使其具備了被壟斷的條件。

壟斷意味著豐厚的利潤,豐厚的利潤則意味著財政收入。在明朝,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每年為銀400 萬兩左右,「其半則取給於鹽」。而在清朝,僅僅是鹽產地之一的兩淮地區,正雜實收約佔道光後期國家財政實收的1/ 10 至1/ 6。幾乎每一代皇帝都對鹽務的重要性作出了表述,據民國年間外國專家對鹽稅的調查,「中國財政大半仰給於此」(鹽稅是清政府戰爭賠款的重要擔保)。鹽稅成為財政收入的大端,自然受到政府嚴密控制。

除正常的鹽稅外,鹽業經營權引來的尋租也是巨大的財源。在明清時期,政府是通過發放鹽引的方式來控制鹽業的。而與權力中心(皇帝)距離的越近的人,就越有機會獲得鹽引,並拿來倒賣,轉手間往往價格飆升數倍,從而引發瘋狂的尋租行為,最明顯的就是直接向皇帝行賄。在1738 —1804 年,兩淮鹽商就向政府捐獻(報效)白銀36 370 963 兩,這還不包括他們為乾隆南遊所花費的467 萬兩白銀以及向皇帝進獻的古玩、字畫等,也不包括為鹽官們捐獻的許多小額款項。

由此可以看出,在傳統中國,經商實際上是一種特權,是一種需要行政權力積极參与的壟斷行為。而鹽業本身的特點,使其易於壟斷,政府通過剝奪和限制平民正當的經商權利,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並造就了一個附屬於行政權力的利益集團。


剛剛從一個鹽場回來,之前一直很熱衷於鹽業的研究,這回更加增加了一些直觀認識。

首先是製鹽工藝問題。我們會很直觀的認為海鹽的製作成本很便宜,大海嘛,其實在20世紀普遍採用曬鹽法以前,煮鹽是海鹽的主要製法,所以製鹽成本一直非常高昂,鹽民也以辛苦薄利而著稱,所以湖鹽和井鹽才成為當時最賺錢的鹽業類型,滷水濃縮一項已經可以完勝海鹽。但是無論是四川的井鹽還是華中的湖鹽都是集中在極少數地區的,這就天然形成了壟斷的前提。

其次則是市場,中國古代需要全國市場的大宗商品是非常稀少的,鹽因為其產地集中性,以及必需品地位,幾乎成為唯一需要建立全國運銷體系的商品,而國家壟斷,或者大鹽商壟斷就成了一件必然發生的事情。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全國性的大型商幫都和食鹽貿易有關,同時又都建立在官商聯營的基礎上,食鹽的客觀屬性決定了這一切。古代食鹽不僅僅是運銷上採取官商壟斷,其實鹽民本身也是長期專戶化的,也就是形成獨立的戶籍,世代從事這一行業,因為食鹽工藝必然要求這個行業形成某種特定的原始工業特質,區別於其他可以作為農業家庭副業的行業,比如紡織。

這兩點下來,食鹽貿易,其實還包括廣義的鹽貨貿易(主要是鹹魚,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全國性商品)就成為過去國家或者大壟斷勢力可以也必須直接干涉的全國性經濟領域。因此鹽稅在整個財政收入中長期都是佔據近半甚至六成比重的,這一方面得以於食鹽運銷壟斷會產生的高利潤,一方面也是因為食鹽成為過去簡陋的經濟手段下,國家和大商幫極少數可以主動去套取的高利領域,鹽引從宋代開始甚至成為了一種具有強烈貨幣屬性的東西。而一旦有壟斷形成一個高利潤領域,相應就會有走私,有走私,就會有打擊走私,這對矛盾也就一直延續下來了。

其實49年之前,食鹽貿易依然還是遵循這套歷史邏輯,因為民國直到中葉才大致完成了曬鹽法的普及,至於全國運銷,戰爭年代的成本是可想而知的,49年之後,其實天朝也打擊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私鹽,但當上述兩點不再成為問題,私鹽也就成了歷史,現在所謂的私鹽和其他領域的透漏稅或者假冒偽劣商品是沒有本質區別的。


除了錢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吧。

那就是鹽是水之外,人體必須的成分,沒有鹽人體肯定會虛弱,甚至死亡。

很多人生病了,去掛的就是鹽水。

以前的老電影中,很多故事都是關於老百姓給紅軍冒死送鹽的故事。

鹽比葯、武器更有用,沒有了鹽,裝備再好的軍隊也扛不下去。

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知道:

為什麼人離不開鹽呢?鹽由40%的鈉和60%的氯組成.鈉和它同等重要的伴侶—氯,是使細胞外的水分與溶解物質保持平衡的主要調節者.鈉離子,氯離子與細胞內液中的 鉀等,共同調整細胞與血液之間的容量,滲透壓和酸鹼平衡,維持細胞的正常結構和功能.體內缺鈉,會影響細胞對氨基酸和糖的吸收,減少胃液分泌,引起生理功能紊亂,出現肌肉酸痛,周身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和嘔吐腹瀉等癥狀.這就說明,人體不能缺少食鹽. 物質是由酸性和鹼性分子構成的,人類也是這樣,但是,人體細胞構成複雜,需要酸、鹼的配合,鹽就起到了這個作用,它和某種物質配合可產生酸,也可能產生鹼,所以我們才吃鹽。如果長期不吃鹽身體會沒有力氣工作,嚴重時可產生浮腫,以至生命力衰竭而死亡 食鹽的化學成分是氯化鈉。正常人體含鈉約100克,其中40%在骨骼中,50%在細胞外液,10%在細胞內液。細胞外液中含量最多的陽離子就是鈉離子,它是維持人體內環境穩定即水電解質、酸鹼平衡以及器官細胞功能和神經、肌肉興奮性的重要物質。當人處於嚴重腹瀉、失血、大汗等情況,或在食物非常匱乏極度缺鹽時,人體會因缺鈉而發生明顯衰弱、乏力,甚至虛脫、休克而危及生命!


沒有充足的食鹽會導致:

  • 在缺乏冰箱之類的時代:無法做大量的臘肉、香腸。無法將這類蛋白質做長距離運輸和長時間存儲。這會影響人的營養水平,間接影響人的智力水平和地區社會發展水平
  • 在缺乏現代工程機械的時代:因有效勞動力減少,導致無法做稍大一點的基礎建設(包括蓋一個漂亮點的廁所),直接影響地區社會發展水平
  • 在熱兵器不流行的時代:打架是很消耗體力(主要是出汗,出汗會導致鈉的流逝),需要大量穩定的食鹽補充。直接導致沒法造反

外部因素

  • 食鹽出產地的集中和相對稀少

綜上所述,控制食鹽供應可以在古代間接的:

  • 控制一個地區的發展
  • 控制反政府人員發起的戰爭烈度


現在,鹽也是官府專營的。

水和鹽都是生命之源。

潘冬子早就給全國人民科普了。


食鹽和鐵在古代是戰略物資


因為鹽沒有替代商品!從需求的角度來看,鹽和大米、油等生活必需品相比,有一個重要屬性就是沒有替代商品,大米貴了可以少吃,或者增加其他替代食物比如麵粉的消耗量,但是鹽沒有這種特徵,鹽攝入缺乏會威脅到生命,需求彈性太小,需求彈性很小的商品,壟斷時最大化利潤的價格是無窮大,這樣鹽業一旦私人壟斷(尤其是古代交通運輸不便容易造成壟斷),哄抬物價(可以採取囤積,限購,散播謠言的方法)就有巨大的獲利空間,可能威脅國家政權,所以國家壟斷是比較合理的方案(因為國家考慮的不僅僅有最大化利潤)


現在也不允許啊,都是國家控制的


人體必需物資多了,比如澱粉,水,蛋白質.但這些東西的獲取方式多樣,難以管控.

而鹽因為產地集中,政府容易控制.其實這就是一個"資本流動隘口",只要卡住這個隘口,就可以徵稅.而且鹽還有一點特殊:不論貧富,消耗量不會差很多,也是一種比較公平的人頭稅計量方法.


中國的鹽業專營,其初衷與古代的統治者們不同,後者主要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但今天,鹽稅在財政收入中已經無足輕重,與此同時,它也無關國家安全,完全不具備繼續壟斷的理由。鹽業改革的阻力,主要還是在於產銷上千元的巨額「價格差」,說穿了,還是「既得利益」四個字。

「鹽老大」的暴利來源

百無一用的鹽業專營


關於鹽業局,前幾天有個有意思的新聞,說一個飯店小老闆在鄭州買了一箱鹽,回老家新鄭的時候還剩半箱沒用完,打算帶回去用。被鹽業局發現了,罰了200塊,私鹽沒收。河南新鄭市民用鄭州鹽被罰款 官方:跨區域用鹽--湖北頻道--人民網

第一個感覺是真TM無語啊。第二個感想是,還好現在倒騰私鹽不殺頭了,感謝Party啊。

今天查找這則新聞時無意中看到了後續 新鄭一餐館用半箱鄭州鹽被罰款 鹽業管理局道歉


現在依然不允許販私鹽,鹽業局是暴利壟斷機構,而且是逃離鎂光燈之外的壟斷機構。


因為在古代鹽很重要,國家對鹽的產制運銷所征的稅,可能是主要財政收入之一。為了不使鹽稅流失,國家對鹽實行專賣。


咦?哪個時期允許私鹽了么!


兩個字:搶錢。

類似鹽鐵專營的事情在大陸一抓一大把,石油、鹽、礦石、煙草……乃至土地等上遊資源,都是處於壟斷狀態,因為只有壟斷,才能夠搶到更多錢。

PS:有回答說到什麼戰略物資,純扯淡。礦石和石油還可以扯,鹽和煙草算個屁戰略資源,能夠維持高價還不是壟斷搞的鬼。


鹽是生活必需品,人人都需要

官方壟斷的好處無非就是為了經濟,這是首要地位,鹽和鐵的重要性是差不多的。

對平民也有好處的,如果官方不壟斷,鹽價很容易就被私營抬高,比如天災人禍之類的,很多事情都容易被商人控制大發橫財。我聽說重農抑商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在西漢允許民營賣鹽,結果比王侯還要富有。

有了官方壟斷,雖說不能杜絕私鹽販賣,但也是壓低了私鹽的價格上限。

還有一個說法,我也只是聽說,官鹽賣的鹽質量是要比私鹽高的,這個說法只能建立在官方壟斷的前提下,賣私鹽的價錢得定的比官方低,自然沒那個心思把商品質量也搞那麼好,經常在裡面摻雜粗鹽。

總的來說,官府壟斷有利於經濟增收、社稷安定,凡是有哪個朝代的哪個皇帝敢把鹽價賣到老百姓吃不起,那估計黑他的書都能齊他的墳頭草了。


推薦閱讀:

古代中國真的沒有可能孕育出現代文明嗎?
如果有,真的不是一切皆有可能的那種可能嗎?

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神秘的王國?
近代中國,有哪些人物配得上「國士無雙」這個稱號?
你見過最妙的明褒暗貶是那句?
國民黨的軍隊軍紀真的不嚴明嗎?

TAG:中國歷史 | 食鹽 | 中國古代歷史 | 鹽業專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