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國家普通人生活是怎樣的?
要是跟中國的普通家庭比,在你所在的國家水平如何?是否有新聞中說得那麼好或者那麼不堪?或者有沒有一些讓你不解的行為?
中國除外都可以,本題不說中國。因為我目前就在國內自己知道)
瀉藥.
我是一個比較無聊的人,因此能在紐西蘭這個大農村呆幾年還沒瘋掉吧,哈哈.有好幾個來過基督城又走掉的人都表示能在這麼無聊的環境待這麼久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個人反倒覺得還好,國內和國外的生活節奏不一樣,大家的遊樂習慣也是不大一樣的.
我就個人的日常生活說一點,來拋磚引玉吧.
工作,老生常談的事情了,比起國內需要地鐵公交車擠很久的大城市,現在的生活是每天早上8點多有時快9點才起床,因為9:30公司有個standup,如果8:30起床,還能在家吃個早飯,如果再晚點,就去公司吃牛奶+麥片了,牛奶免費,麥片自己準備.開車大概7-8分鐘的時間,而且這個時間點一般不會堵車了,8點左右會堵點,堵車的話大概15分鐘到公司.
午飯一般都是自己帶飯吃,我一般都是前天晚上多做些,放冰箱,第二天中午吃.晚上回家再繼續做晚飯+第二天的早飯,最近老媽來了,所以做飯洗碗的功夫都省了.
自己做飯的話,一般5:30下班,吃完飯整理乾淨後大概晚上7點左右.夏天的話一般會去家附近的公園散散步,走路2分鐘就到公園門口,散步大概30分鐘到一個小時.有時天氣太熱去趟海邊玩會,開車過去大概20分鐘.有時去山上轉轉.有時就在家後院鞦韆上玩會,看書或者看電視.冬天的話我睡覺比較早,一般休息整理完之後7/8點就上床玩了,看會電視8點多,一般就困了就會去睡覺了,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8點.冬天總是比較困,不知道為什麼.
業餘活動的話,今年有開始走出去社交,參加了圖書館的一些活動,看書分享之類的,每個月2次的頻率.有時會去見見朋友,因為比較宅,朋友也不多,大概每個月2次的頻率.有時朋友有其它活動(指我的計劃中不存在的突發活動),大概每個月1次的頻率.到夏天的話每個月都會有公共假期,一般公共假期都會出門,在外過1個或者2個晚上,有時是去其它地方旅遊,有時是去camping或者hiking,每個月一次的頻率.
最近報名參加了coastal guard,以後會多出每個月2-3次的活動頻率.
整體來說除了這些固定的計劃內的活動,以及必要的超市買食物,偶爾去逛街買衣服鞋子之類的,以及在家附近散步,其它不出門的,看電影或者電視,以及看書和寫公眾號是我生活的日常.有個app叫做press reader,作為圖書館的會員(免費)可以隨時接入將近8k種全世界電子報紙雜誌,訂閱了大概7-8種,所以讀書的資源是無限的,只恨時間太少,以及年紀大了後,不像年輕時對事事都好奇,如同海綿般可以吸收新知識了.很遺憾,沒有在最喜歡讀書的時候有這麼多資源,現在對讀書的興趣已經減小很多,不是特別特別吸引我的讀物已經不大有耐心讀下去了.不過目前還有一個最感興趣的方向就是外太空探索以及科幻小說,對這些書籍和資源的好奇心反倒是隨著年歲的增長而見長.因為老公要做生意的緣故,也開始去看一些國內財經雜誌,這也是之前從來沒有涉獵過的.
嗯,聽起來可能是有些無聊,我個人有時也覺得生活太過於單一,所以才去參加一些自己非常樂意去做的活動.但是有時轉念想想,有這麼一個地方能讓我想要入仕的時候有機會,想要讀書的時候能夠安心讀書,也是足以心安的.那顆躁動的心是該躁動,還是該平靜,我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借這個機會整理了一下自己最近1年的生活形態,也是一個比較好的事情.希望明年我的生活會比自己想像的更加精彩些吧.
胡言亂語,不知所云,各位看官看個熱鬧吧.不喜勿噴.
在澳洲呆久了我們會發現——澳洲80,90後絕大多數根本沒有存錢意識。
為啥呢?因為他們沒有壓力!
本地人不存在太多必須要用錢解決的生存難題。這似乎是在本地人之間的一種社會氛圍,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覺得那就是——輕鬆。
當然,政府的保障和各種福利也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就算哪一天你徹底沒錢了,也有政府照顧著你。
有人覺得這是因為外國文化對於婚姻,家庭,社會地位和金錢多少的關係並不直接劃等號,相比於中國文化要淡很多。我承認在澳洲某些職業的確是掙得不多而且深受社會尊重,但是如果非要以偏概全去說老外一定怎麼怎麼樣的不追求物質,老外就是陽春白雪的代言人,那我覺得這TM完全就是胡扯。
對於這一代的澳洲人,錢很重要,不過他們更願意用錢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而上一代的澳洲人,一點都不陽春白雪,也同樣非常強調買房買車。
在澳洲,一直有關於X 和 Y generation的討論。在澳洲上過大學的朋友們應該對這兩個詞一點都不陌生,在我們很多的Case Study裡面都會提到這兩代人之間的區別。
情報局小百科:
1946年至1964年前後出生的人常被稱為嬰兒潮一代人(Baby boomer or Gen X),而80、90後被稱為"Y一代人"(Gen Y)。這兩個人群之間在使用科技、對性和婚戀關係的態度、對社會、人權等問題的看法,對財富的管理方式等許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也正因如此他們常常是媒體和商家討論和關注的焦點,甚至有人說,澳大利亞正在走向這兩個人群之間的代際之戰。
簡單講一講——
當年在塔州,我公司一個合作旅行社的老闆,一位約45歲的女性,我有次開車送她去機場,她閑著無聊就和我聊起了她的人生軌跡。
22歲結婚生娃,3年後在雙方父母的幫助下按揭了第一套房子,總價10萬澳幣。(25年前一套大別墅居然只要10萬!啊啊啊!)
5年前她購置了自己的退休房產。
最近在攢錢準備幫助自己的孩子付一部分首付。
我問——你大概為自己的孩子準備了多少錢?
她說——5萬吧,這已經讓我存的很痛苦了。當然這筆錢現在不能給到他,因為他只知道到處旅遊。
她表示完全可以理解中國父母為孩子操心房子的感受,因為澳洲當年也是這麼過來的。
澳洲那個年代的人,對於房產,還是有些敏感。只是沒有中國人搞得那麼誇張。也沒有那麼重視新房公寓,二手三手乃至十手市場對當地人來說才是比較火的。
再對比一下澳洲現代年輕人……
1)澳洲一半年輕人,比如公司的那些小白領們,或者uber計程車司機,或者麥當勞員工,凈收入可能只有一個月3000-5000刀。他們勉強也能找到600-800刀一個月的單間(當然是和別人Share House的情況下)。其他費用吃喝玩樂泡夜店差不多就要讓他們月光。讓他們省錢真的超級難,他們腦海里也不存在這種意識。澳洲大城市的房子,最便宜也是大幾十萬刀,首付就要15萬澳幣網上跑。他們賬戶裡面從來沒超過一萬刀。大多數澳洲80,90後,也屬於債務狀態。對他們來說,買房子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又不能向父母要這些,除非父母主動。
2)身邊的老外白領們。說句實話,按照中國人存錢的節奏來的話,少玩點,大家認真存錢幾年也能做到貸款買房子,但是沒有誰真願意去做。興趣點不在這個話題上。直到今天,一個買房子的同齡人都不認識。有的結婚,有的生了孩子,有的跟男女朋友同居N年了(De-facto),但是他們都在租房子。把多餘的錢都花在各種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很多都花去世界各地旅遊了。(當然也不僅限於本地人,任何移民二代,什麼ABC,ABI,ABJ差不多也都這樣)
3)Abby,曾經我的同事,甜妹子一枚,塔大在讀生。住在Share House里,開著現代最便宜的那款GETZ,(8000澳幣你值得擁有)。18歲被父母要求搬出去住,一個月父母只給200澳幣補貼。對於買房,妹子表示聽說中國人在悉尼炒房很厲害,不過她並不在意,自己從來沒想過買房這件事情。因為現在她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存錢買輛馬自達3。
4)Finn, 我的徒弟,是我酒店老闆的兒子。這種人,實際上還是比較衣食無憂的,可是他一直都在租房,而且租房很小氣,一定要跟女朋友和另外幾個同學分租,AA制。去他家的時候,感覺他的室友們一點都意識不到他的老爸擁有塔州最賺錢的酒店。有一次我跟Finn一起討論到了買房子的事情,結果被嘲笑了。他非常不理解買房子的人,也建議我們不要這麼做。他會把所有多餘的錢投資到更有用更靈活的事物上,比如去開發自己的網站,給自己買一張去紐約的機票,在美國住好的酒店。他完全不能理解我為什麼一直在想辦法要在二十幾歲的時候買到房子「就此終結自己的人生」。
澳洲Y時代的年輕人的腦迴路,跟上一代人的三觀完全不同了。他們非常信任未來,認為現在的生活必須保持最高質量才是最好的個人發展出路。認為將來的科技變化會讓房產這套傳統事項的價值化為零.
中國社會所看重的思路和壓力,澳洲老一代那會兒也同樣看重。
但是澳洲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影響則是:
---- 如果我願意,我可以給你錢,但是你不能要
你凡事都得靠自己。
很多澳洲青年即使很有錢還是會選擇不買房子的,因為很多人買了房子就會影響到原本的生活質量了。
相較於國內來看,其實國內的炒房現象也不奇怪。
在國內房產投資的回報率超過了過去中國所有的投資方式。過去20年達到了驚人的200%。
尤其是在一線城市。教育,商業,文化資源對一線城市的傾斜註定了那裡存在著巨大的生存就業購房壓力。畢竟資源是有限的,需求是無限的。
我相信國內的年輕人如果可以沒人願意為了一套房子背上90%的負債率(接近發達國家中產階級負債率的2倍)。可是這個國家有13億人要吃飯,如果你停下了,很快就會有人取代你。
於是我們和澳洲青年不同,我們哪怕犧牲掉自己的生活質量,也要確保最基本的安全需求---- 你需要這套房子,它是你立足這個城市的資本,是你的港灣,是你成功的象徵之一,它是你婚姻的籌碼,是你最好的投資。
如果我們可以像澳洲一樣擁有穩定的保障和較為平均的資源分配,誰也不想背井離鄉去為一套房子而掙扎不是么。
所以我在想,我們終究還是在經歷那些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路。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經歷的一切,
曾經澳洲人對房產的執念,正和當下這個時代我們的執念一樣。
等我們可以為自己和子女確認保障生存需求以後,
我希望下一代的我們可以更多地去想想詩和遠方。
來源:澳洲情報局
應邀回答。外國人的社會沒什麼好,即便是經濟發達的西歐,社會問題也是一串一串的。
說什麼外國人不注重奢侈品 實用主義,中國人拜金 就會買奢侈品 說這句話的人可以拜拜了 好吧外國人很多也很想買奢侈品 買好東西 而且別忘了 這些東西都是他們國外人發明的國外的房價一點都不低,大城市 紐約倫敦更是碾壓北上廣
不少年輕人的房子也都是父母的給的 誰說的外國人一點不靠家裡??
社會不安全就不用我說了吧,法國英國美國都是代表
白皮素質很高?? 整天也是滿嘴髒話 強姦犯罪他們也沒少干
稅高的要死 消費高的要死,一個炒飯人民幣100多
我這段回答沒別的意思 就是想說國外的月亮一點不圓,我真的覺得國內的月亮圓
當然國外肯定有好的方面 畢竟作為發達國家是有理由的
但是切忌不要以為國外一切都好,從而討厭自己的國家
澳洲這邊年輕人普遍還是過得比較苦逼的。主要還是因為窮,除非家裡不是普通人那個階級,否則基本18歲以後得不到父母的幫助。各種個人借貸高利貸更是吸血鬼。華人普遍來說要好一些,只要家裡不是太糟糕都還是能啃一陣子的。大概你要說鬼佬獨立?然而這幫年輕人三十年後大概率會送他們的爹娘到養老院等死,而沒有華人會這麼做。至於澳洲老人活的怎麼樣,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答主之前在德國南部汽車城斯圖加特讀書7年,畢業後因為工作原因在阿爾卑斯群山環繞的奧地利南部克恩頓州府克拉根福特生活了3年。
德國的華人數量很多,回國的海龜也不少,基本對德國的生活了解已經比較全面了,所以就來說說奧地利生活的體驗吧。
奧地利一共900萬人口不到,1/3在維也納,除了維也納附近是平原人口密度較高,奧地利其它地區都是阿爾卑斯山區,可以說另外2/3都是山民。山區人口分布比較稀疏,奧地利第二大城市格拉茨就只有維也納1/10的人口,更不要說別的城市了。答主居住的克拉根福特大約10萬人口,放到國內可能連個鎮的人口都比不上。
因為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全世界大部分山區都是欠發達地區,但是在世界上有兩個國家是例外,一個是瑞士 ,另外一個就是他的鄰居奧地利 。
這兩個國家都是保守傳統及虔誠的天主教國家,彷彿收到上帝的眷顧,這兩個國家不但擁有得天獨厚,雄美壯麗的阿爾卑斯自然景色,而且也未經歷大的戰火的侵襲。各種文化,建築,信仰,傳統都被完美的保留下來。
奧地利人均生活和福利水平甚至高於發達的德國,儘管這裡並沒有什麼高科技及創新,也沒有德國引以為傲的製造業。全靠當年哈布斯堡王朝雄厚的基底,以及旅遊服務業。
因為旅遊及服務業是支柱產業,奧地利對環境保護標準高的出奇,他們的理念是盡量把人類生活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 德語 unberührte Natur,原義是不被人類染指的天然環境。
白雪皚皚的雪山相映著清澈見底的湖泊,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伊甸園式的畫卷。-----------------------------------------------今天先寫點概況,明天繼續更新。我覺得我就是普通人。
來澳洲快十一年了。從前生活就是家務,帶娃。
這兩年我也上班了,生活就是上班下班家務帶娃雞娃攢錢買了大房子還貸款。
和國內差不多,只不過國內掙的可能負擔不起三個娃三個豪斯,在完全不啃老的前提下。
Live paychq to paychq
來國外也是受罪……天天受氣
推薦閱讀:
※可以說說你們的日常生活嗎?
※大學畢業初入社會時是怎樣一種體驗?
※吃昆蟲是何感受?
※憋屎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會存在一輩子都過得一帆風順,沒有曲折、坎坷人生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