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地殼的物質?
大西洋如下圖:
依據板塊學的理論:大西洋是由大西洋中脊向兩側擴張而形成的。也就是說整個大西洋地殼是後來板塊擴張形成的。
板塊學認為:是地幔熱對流形成大西洋地殼的。這些物質留在地球表面,沒有回到地幔,那麼,地幔流出這麼多物質,地幔空了嗎?
大西洋面積7676.2萬平方千米,深度為N千米,其體積=7676.2萬平方千米×N千米。這麼大的體積物質是哪來的?
由於環太平洋的俯衝帶在不斷吞噬太平洋的洋殼進入地幔,所以地幔總體積是守恆的,地球表面積也是守恆的。太平洋洋殼進入俯衝帶以後,轉化成地幔的一部分,通過地幔對流補給了大西洋地幔。這裡前面答主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
當然,長期洋殼抽離會改變局部地幔的化學組成,尤其是同位素地球化學組成。現在有些最新的研究認為這會導致大洋後續的演化走向不同的道路。比如印度洋的演化,主題是不斷從南部岡瓦那大陸裂解陸塊向北拼合到歐亞大陸上,每次都只有一個單一的俯衝帶活動,且不斷發生碰撞造山。這也是特提斯洋的演化模式。而太平洋是另外一種模式,不斷在兩側雙向俯衝,形成大量洋內弧,最後是洋內弧之間的拼合。這也是古亞洲洋的演化模式。鑒於古,新特提斯洋和印度洋的繼承關係,以及古亞洲洋和太平洋的繼承關係,有理由認為這兩種不同的大洋演化模式是地幔驅動的。相對於太平洋,印度洋具有顯著的Pb同位素異常,這個異常可以追溯到最古老的古特提斯洋,和其最初的洋殼生成過程有關。這種來自地幔地球化學的驅動力,導致了不同的地球動力學演化模式。
但是題主擔心的體積虧損是不存在的。形成大西洋的物質是海水,體積為「大西洋面積7676.2萬平方千米,深度為N千米,其體積=7676.2萬平方千米×N千米」。這些水來自閉合的特提斯洋和變小的古太平洋。
當然,我知道你想問大西洋的洋殼哪裡來的。洋中脊噴出來的。那麼這些地球內部物質哪裡來的呢?
俯衝帶回收的。至於俯衝帶回收的物質經過了怎樣的過程又從洋中脊噴出來,我的回答你並不願聽,但我還是要說:地幔對流。
如果你要和我說地幔對流不存在,那我只好再說那四個字:去看文獻吧。
來自代休斯洋,如果題主覺得不夠的話,還可以來自題主的腦子
地球表面71%為海洋,29%是陸地。
也就是說大約71%的地殼是大洋地殼。
依據板塊學的理論:大洋地殼是由大洋中脊向兩側擴張形成的,其物質來源地幔熱對流。
有71%的地殼物質沒有回到地幔,地幔缺少了這麼多的物質,那麼現在的地幔是空的嗎?顯然不是。那麼會自己造物質嗎?顯然不會。來源於地核,那麼地核將變成空的,顯然地核不是空的。
地幔空的地方被水充填,地震橫波證明地幔是固態物質。
由世界地圖知道:在南半球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三大洋連接在一起,這三大洋地殼又哪個俯衝在下,哪個仰沖在上?如果不存在俯衝,怎麼能回到地幔對流?
......
建議板塊學將地幔熱對流機制修改為:地核熱運動驅動板塊運動。
地核是一個熱源,通過地幔柱,地幔裂隙將熔融物質由大洋中脊到達地面,形成大洋地殼。
大洋地殼在有的地方俯衝到深處,有的地方依靠重力下沉到深處。地核在不斷融化上層的物質,並噴出。
這樣修正是不是更好?
......
關於地殼運動,我的觀點是多因地殼運動說。
地殼運動學說或理論可以分為兩大類:單因地殼運動理論,多因地殼運動理論。
單因地殼運動理論認為引起地殼運動的因素為一種或一種為主;多因地殼運動理論認為引起地殼運動的因素為多種,劃分為多種地殼運動類型,現在所見的大地構造是多種地殼運動疊加而形成的。
......
那麼大西洋大洋地殼的物質以及各大洋地殼、大陸地殼的物質是哪裡來的,就必須知道形成地球的物質是哪裡來的,地球是在宇宙什麼位置(太陽系內還是太陽系外),通過什麼方式形成的,地球的圈層結構是怎麼形成的,地球形成後各圈層發生什麼變化或運動。單純解答地殼及某一部分物質來源是不能解釋清楚的。
......
形成地球的物質是哪裡來的,可以進行逆向思維既地球破碎了,地球的物質包括生物哪裡去?會發生什麼變化?回答這個問題。
......
待續。
推薦閱讀:
※求科普這是化石還是石頭本來的紋路?
?
※水中岩石上的深綠色長條狀物是什麼?
※為什麼自然界的沙子沒有被磨成更細的粉末?
※新聞報道地球內部可能有大型海洋,水儲量大於地表海洋,可能的真實性有多大?
※如果化石能源都被燒掉的話,地球上的氧氣是否會被消耗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