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的公園設計怎樣去挖掘文化、發展其文脈?

最近在做一個新區的小區公園(4公頃左右)設計,想在設計里加入該地區的文化因素。該地區原有的一些文化遺址雖說曾經屬於這片區域,但是距離甚遠。這種情況是否也能算作設計中可利用的文化因素呢?只是小區級的公共綠化,能否與遠距離的文化遺址建立聯繫吶? 如果以上方式行不通,那又應該怎樣去挖掘該地區的文脈呢?


你講反了,有效的做法是,你的公園設計,能解決周邊住戶的什麼問題帶來什麼好處,能解決要建這個的政府官員什麼問題帶來什麼好處,然後如何把這些問題和當地文化文脈扯上關係。

很直觀的例子,如果你不是想要靠做這個項目那獎金工資,你會關心這個項目背後的文脈和文化嗎??

這個項目背後文脈和文化和你的聯繫就是工資獎金。所以想下怎麼把文脈和文化與利益相關人的利益扯上關係。

談情懷的目的是賺錢,讓別人相信情懷的方法是讓他覺得這個情懷能賺錢或者有益。情懷無價的意思就是,情懷很貴很貴,想定多少定多少。當然操作不好就會反之。

講一個好故事的幾個要素,目標,收益,情懷,驚喜。

你案例中說的,有文化遺址,但是相距甚遠,這個並不是問題,問題是你不管用什麼方式什麼形式引入這個遺迹,能給公園周邊住戶,和主管的政府機構帶來什麼好處,更好用,更大的名氣,更舒適的環境,更別緻的景觀………………某些主體公園,連世界各地的景觀塞進去了…………。

你到底想要做什麼,怎麼做對周邊住戶和主管政府機構有什麼好處!


首先文化本身是人創造的,而且不是刻意創造,是在日常社會活動中慢慢積累產生,所以在設計中應該避免站在上帝視角覺得可以為景觀植入某種文化讓人接受進而成為地方文化,而應該為人的活動提供空間,為將來孕育新的文化提供可能。特別是小區公園設計,作為社區類公園應該首先關注周邊使用者的各種需求,創造交往活動的空間、公共集會的空間,這樣社區文化才能發芽,進而在未來產生地方文化。

至於景觀中的文化題材的選擇與表現方式,其實這方面國內的設計師一直被過去的文化景觀建設案例帶偏。在前二十年里,我國處於發展起步階段,景觀建設和文化建設要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還無暇深度思考選材與方式好不好,再加上一部分文化自卑感和對過去的驕傲,從最開始的拆舊立新到修舊立新再到修舊如舊,經歷了一系列的思想轉變,終於轉變了對傳統街區與傳統文化的建設態度,也產生了一大批文化景觀案例。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些案例的關注點都是「固態化再現」,譬如仿古街區、迪士尼、孝文化公園、宣傳社會文明的文化公園。杭州這裡今年出了本冊子,以照片形式講市區內符合標準的文化公園有哪些元素,包括景觀牆、景觀廊、文化小徑、功德牆、善行榜等等。從內容和形式上就能看出是在用填充的形式解決有沒有的問題。 並不是說這種方式不好,但畢竟時代在進步,設計的手法也需要進步了。

我在三年前做某城市的景觀建設研究方案時,第一稿用常規套路填充式給各個新區歸納了一些抽象的、現代的、標語化的風格特色與文化主題,被甲方以一句「這個規劃換個城市也能套用」回爐重造,第二稿挖掘很多當地資料引入傳統文化以為可以打動甲方,雖然文化的引入得到認可,但是甲方仍然不為所動,因為在他們眼裡這些都是過去的文化,並沒有與他們的成長經歷產生呼應,「我們想在城市裡看到我們過去的記憶,留下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痕迹」。直到這時我才明白在文化之前的是記憶,記憶的積累才慢慢產生文化,所以第三稿把居民認可的城市景觀、城市印象與地方記憶作為地方文化重點,最終獲得認可。

我自己現在的方式是先從城市規劃開始,看城市規劃和綠地系統規劃對這個新區的定位和對這個社區公園的定位,如果沒有明確的定位就需要從宏觀角度思考在這個社區公園適合什麼類型的主題,影響作用有多大。譬如社區公園如果搞成這個城市的某種專類文化園,會不會搶了別的地方的題材又讓社區公園有了過多的社會公益性質而使本地區的居民活動受到損失,而項目有限的財政投入也會影響這種專類文化的表現進而損害文化本身。如果不適合做專類文化園那就回到地區文化挖掘地方記憶,在中國作項目有個好處是任何地方挖掘一下都能發現歷史記憶和故事,而新區大多是在過去的村莊基礎上拆遷建設的,這些線索都可以在地方志里發現,把這些歷史線索整理一下公園的核心內容和取名就有了大致方向。

新區的居民可能只有少部分是本地拆遷戶大多是本市和外地移民,那麼社區公園的一個很重要的文化作用就是幫助這些新居民融入這個地區乃至這座城市,讓他們在這個新環境建立歸屬感。這個時候那些過去市井生活中的記憶和活動就比靜態的遺址更能讓人親身參與和經歷。譬如這個地區的歷史、發展歷程、節慶習俗、地方俗語、人物歷史這些內容與相應活動所需的場地大小結合,分配在主通道、廣場、節點等空間,讓新的使用者了解地方歷史與記憶,並為社區文化活動提供空間。另外場地內的原有建築也可以保留改造發揮新的作用。在確保地方記憶與現代景觀環境結合表現在場地里以後,最後可以視場地條件在公園裡辟出一塊小場地作為特色的文化小遊園,著重表現城市特色文化。

總之新區的景觀首先是以現代特色為主,然後在命名和文化主線上可以與歷史記憶鏈接,而在歷史記憶與文化的選擇上,有傳承性的文化活動與記憶好過靜態的歷史遺存,有傳承性的文化活動可以是從最簡單衣食住行、休閑娛樂等從古自今人們都會參與的活動著手。另外要防止「記憶斷代」,把建國後到現在的發展歷程與市民記憶作為一項文化遺產予以尊重與保留。


不屑邀!肉麻不肉麻?雞皮疙瘩掉一地有沒有?!

來,咱們簡單捋一下我們過去的文本是怎麼表達文化的,或者甲方是想讓設計怎麼有文化的。

1.歷史人文

反正大家都是老套路,做項目先把當地的歷史從夏商周梳理到近現代,涵蓋歷史名人,故事傳說,神話演繹,低級點兒的直接放人物或故事性雕塑,壁雕展示,名人故居,場景再現,考斯普雷,還有題主說的文化遺址,幾千年前的墳地跟我現在居住的小區能有毛關係?!

各種「景觀敗筆」

2.民俗風情

當地有什麼民俗?好,拿過來,放大!做大場景!大主題!秧歌文化?!好!大紅飄帶配福娃!龍舟文化?好!龍船雕塑加鼓錘!某市現在流行尬舞你要不要放兩個尷尬的表情包在廣場?!

晚上多麼詭異!

3.特色產品

本地的產品,包括各類工業產品,農產品,服務產品等,都是甲方們的引以為傲的資本,以此為主題能讓他們感覺在突出自身的獨特!所以你會看到各種酒瓶建築,白菜雕塑,大蒜廣場

4.詩詞歌賦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文本開頭都得有句詩,或者名人名言,四字成語,對子,甚至只是簡單的一個核心詞或字,是為主題,好像所有的園林景觀要素都去反應並契合這個主題,我種棵樹還要床前明月,地上有霜?!牽強附會得令人發毛……

5.形象符號

龍型水系,如意湖池,琴棋書畫,梅蘭竹菊,彩虹橋,雲水謠,低級的怎麼具象怎麼來,高級的會提取個符號,反覆演繹,遊客看了也不知所云,還不如來點直接的!

「那些所謂的文化地標,不過是生搬硬套的伎倆,沒有從城市實際出發,忽視了城市內涵和歷史傳統,混淆了美醜!」「景觀敗筆」明明有強權色彩,卻多被冠以「文化」、「便民」等好聽的借口,「敗筆」的背後,是權力部門對公眾審美的肆意踐踏。

——中國國家地理2014年12月5日刊,以下為原文鏈接:

http://www.dili360.com/gallery/454.htm

我不反對方案中適當融入有趣的節點與故事性,令人反感的是,當你充分考慮到功能,空間,尺度,色彩,生態,安全,舒適,經濟,美觀,實用等等問題之後,甲方冷冷地說了一句,你這沒有結合我們文化啊!

私以為,一個地方的文化,是當地人長期生活方式,思維習慣,行為心理,意識形態的共性!是大家潛移默化的認知!不是你隨便查到這個地方是豬八戒故里,但當地大部分人竟然並不知道的!


文化是結果,是複雜的人類社會活動所產生的一種東西,是不能被創造的。


謝邀

居住區公園,沒必要牽扯文脈這樣宏觀的內涵,勉強可稱得上主題,夠用了。

而且想要營造內涵,不在於你發掘的過程有多認真有多翔實,而在於你是怎樣讓遊覽者看到、認識到你想樹立的這個公園的背景或者內涵的。

因此個人認為,不要把時間花在這種虛的東西上,立意怎樣都可以,但設計才是需要認真推敲和對待的。


做設計最怕談文化,雖然加入文化的元素後期會為該樓盤宣傳上加一些分。現在好多小區的設施使用率低,後期維護力度大,重要的是沒人去做維護的事情。能真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設計難道不是設計的初衷嗎?


要能結合項目的情況講生動的故事。

當然故事的好壞、精彩與否、是否牽強附會等直接關係到你設定的文脈、文化的高下,這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設計者的眼界與能力。

舉個不那麼好的例子,真事。某鄉鎮想發展旅遊,但苦於沒有什麼真正的旅遊資源,只在村口有個魚塘外加4-5人才能環抱起來的大樟樹還算道「風景」。於是以此為基礎,開始杜撰相傳當年朱元璋落難之際曾到訪此地樟樹,覺得此處非凡,後受當地老農接待,食得柴火農家飯,在此處的溫泉除去塵埃(為鄉鎮找人燒的鍋爐熱水),沐浴更衣,次日離開此地,再作戰時則披堅執銳,戰無不勝,直至一統天下……

所以,文化是人構建出來的。


可以把文化抽象進設計中,會顯得很融合,而不是簡單的加入,這樣子會很生硬。


之前聽過一個老師講的,我這裡大概複述一下,說的不到位別罵我

首先,既然提到了文脈肯定就不是中國傳統那一套,這個詞是個翻譯過來的外來詞,那我們就回到英文本身。

context也就是中文說的文脈,深究這個詞其實是上下文的意思,你閱讀理解做不懂的時候要聯繫上下文的上下文就是這個詞。

那什麼叫結合當地的文脈,無非就是結合上下文,結合當地的情況。

設計不是一個從天上飛下來的東西,不是造個牆裡面一圍只要漂亮就行。

文化方面,在西湖旁邊弄個金字塔肯定不恰當。使用方面要考慮到人真正的使用。還有現在越來越受重視的生態等等。

所以重視文脈和文化確實有關,但是關係又不是那麼大。說到底就是設計之前要好好調研,保證設計融入周圍環境,改善周圍環境,強調設計具有合理性。


謝邀

主要手法可以先複製,把原來的文化一模一樣表現出來,材質的選擇,地面,園路,廣場,一些矮牆。建造一些原有的建築,在景牆上表現原來的圖案形式.... 把比較選的遺址可以複製個小型的放到裡面。再就是深入這些文化了,眾所周知的文化一定要有,這樣潛在的擴大了文化。

其實這個很簡單,找一個文化主線,一串就下來了


謝邀!@周鑫

很多做新區景觀設計的都會遇到這種文化難以深入挖掘的問題。

其實做景觀的雖然不能說是「三分設計七分靠說」,但是至少景觀設計在文化等方面的深度以及其表達的含義等在一個設計項目中佔了很大一部分!

那新區是不是就徹底沒什麼好「說」的了?

那也不是,雖沒有歷史的積澱,很難挖掘,但是白紙一張從側面將未嘗不是給了設計者自由發揮的空間。

先來看題主說的這個情況:

做一個新區的小區公園(4公頃左右)設計,該地區原有的一些文化遺址雖說曾經屬於這片區域,但是距離甚遠。

這種情況是否也能算作設計中可利用的文化因素呢?小區級的公共綠化,能否與遠距離的文化遺址建立聯繫?

首先,你的小區的定位,或者小區的名字是什麼?

小區的定位從它的名字就能反應出很大一部門,也可以看出小區的特色是什麼。

小區在設計過程中,如果開發商已經定位就是要體現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的,那麼不管怎麼樣都是得加的。

如果沒有特別的要求,那麼這個要看該區的原有文化是否是特別有價值或者是這個區域的名片。假如是很大的一個文化歷史但是是這個區域獨一無二乃至全國有名的文化,那麼加入進去作為一個噱頭也未嘗不可。

例如杭州市的臨安區(剛剛升的區),臨安的文化中錢王文化是非常有特點,也是臨安市政府大力推廣的文化標籤。

那麼綠城在開發樓盤的時候就考慮到了這一點,在錢王陵公園的對面建造了「綠城臨安錢王文化廣場」這個樓盤,是居住小區。

這就是緊緊抓住當地文化的一個居住小區的典範,現在房價隨著變區之後蹭蹭的漲,目前15000元/平,但是沒有房可買,炒房的還是歇歇吧。

如果這個地方真的是一丁點文化也沒有,那麼我們就自己來做文化。

做文化什麼方法最快最方便?

當然是做植物的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非常喜歡植物的,而且和國外不一樣,特定的植物在我們中國人的心中會潛藏著不一樣的深刻文化內涵。

這不就給我們設計師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也省去了很大一部分說服的時間。

這方面同樣是綠城,做的很拿手。

杭州文一西路以西,臨安的青山湖就有綠城的「玫瑰園」

玫瑰是小區內的主打植物,浪漫的歐式別墅情調就在看房者的心中油然而生。

當然,僅僅用玫瑰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其他常綠落葉,喬灌草的搭配。

不管其他搭配如何,這個小區的定位就是歐式的浪漫別墅風格,這就讓這個本沒什麼文化的小區有了自己的文化內涵。

歐式別墅以超低密度構建園林、庭院、建築內外多重空間領域。庭院內工整的景觀布局四時景異的植物造景,讓建築隱逸與園林之內,達到園宅合一的境界

綠城的房產以精緻著稱,細節的苛求要園林的整體水平都很高。尤其是植物景觀設計方面,可以說綠城還有龍湖是國內房地產中做得最好的兩家。

不同的庭院尺度下,像前庭空間進深≥5.5m,用於訪客停車的一個入口空間,人行門和車行門要分離,來體現儀式感。

側庭空間中,一般5+2m,用來分隔,圍擋的綠籬可以適當有柱狀灌木來增加序列感。

後院空間,長邊≥12m,一般會布置泳池區(宋衛平的執念),燒烤區,草坪區,硬質鋪裝活動區等。這部分是全園的精華,在植物景觀上也最為豐富。

上層的高大香樟、無患子搭配中層的雞爪槭、桂花和重點的玫瑰,和下層整齊的草坪。玫瑰在品種上豐富,不同戶型也有不一樣的區別,來顯示玫瑰園的特點。

好像有點跑偏了,講著講著就講遠了......

類似的以植物為文化特色的房地產項目很多,綠城的「桃李春風」、「玉蘭花園」、「楊柳郡」、「桂雨江南」、「柳岸曉風」等等,都是一個文化挖掘的套路,尤其適用於文化稀缺的地區,百試百靈。

當然,如果有更好的當地特色文化,再與植物景觀相融合,那麼就是一個精品房地產的園林設計了。


推薦閱讀:

TAG:建築設計 | 公園 | 景觀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