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戰時英美聯軍選擇的登陸地點是加萊海峽會怎樣?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諾曼底的岸防設施似乎遠沒有加萊的完備,如果英美聯軍選擇的登錄主攻地點是加萊的話會不會重走加里波利的老路?
加里波利的問題不在於土雞多強大,而在於登陸地點選在了懸崖下的海灣,深入內陸的部分是一望無際的山區。土耳其人在山上架起機槍海灘上的士兵就等於活靶子。
至於諾曼底,北法平原上根本沒啥能阻擋盟軍的東西。
1944.6.6德軍在法國兵力分布
塞納河以北加來地域的德軍步兵師的狀況和防禦工事都比諾曼底強一些,但也僅此而已。西線防禦修築的大頭其實給港口要塞拿去了(瑟堡、聖納澤爾等)。即使是出現了五個奧馬哈灘頭的情況,盟軍也是承受得起的。而一旦站穩腳跟,完全想像不出德國人用什麼辦法搞防反。西線裝甲師的部署實際上是平均分配的,三個(21、Lehr、SS12)在塞納河以南防禦諾曼底,三個(2、116、SS1)在塞納河以北防禦加來,剩下三個(9、11、SS2)遠在法國南部。也就是說無論是諾曼底還是加來德國人都拿不出多少力量搞機動反擊。
歸根結底,44年西線劣勢實在太大。海軍等於沒有,空軍相當於對手的1/10。陸軍人頭不少(62個師,96萬),但狀況太差。西線62個師里有33個是所謂的「靜態師」(static division),就是以超齡人員、東方營(蘇聯、波蘭等地的俘虜)、繳獲火炮拼湊起來的大雜燴,這些部隊甚至連馬匹都非常缺乏,基本沒有運動能力。唯一能指望的是戰爭後期德軍罕見的齊裝滿員的9個裝甲師,但考慮到盟軍的恐怖的空軍,這些部隊的調度和集中都非常困難,想搞「鋼鐵洪流」更是痴人說夢——裝甲部隊的任何大規模集結會立即招來鋪天蓋地的空中打擊和精準的炮兵火力。剩下的出路就是把部隊拆成精良的小戰鬥群,拖延和消耗盟軍,但兩線作戰的情況下西線德軍人員和裝備的消耗又無法補充。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關於西線戰術的隆美爾與龍德施泰德之爭其實也沒有那麼大的意義。
那麼可能就沒有聯邦德國了,盟軍佔領區可能建不起一個德國政府,只剩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奧地利人民共和國。
感覺會踢到一塊軟鐵板上,會很痛,但是還會踢破、
當時英美等盟軍實力當時已經很強大,加上東線蘇聯的強大攻勢配合,第三帝國的衰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而滅亡也僅僅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諾曼底登陸戰當時,不管盟軍從哪裡登陸,哪怕直接登錄德國本土,那個兵力那種強大的制空權和制海權下,德國能做的都是給盟軍於巨大殺傷,而阻擋盟軍登錄是根本完不成的任務。
如果在加來登錄,這個地點德國德國統帥部和前線的隆美爾都猜對了,那德國會在哪裡有很多準備,但是德國那個時候大西洋壁壘防線的兵力和武器等,是無法阻擋盟軍登錄的,當然盟軍會比在諾曼底損失要大的多。
其實從當時兵力對比上也可以看出來,盟軍出動了288萬人,佔據絕對的制海權和制空權,記得一個數據是當時投入了大概一萬四千架飛機和幾萬艘軍艦,飛機和軍艦是德國人投入的十倍還多(諾曼底登陸戰的時候德國大概湊了400架飛機,只有盟軍的三十分之一)。而德軍整個西線防禦湊齊了也不過一百多萬人,兵力就差了一半還不止,而且西線軍隊作戰能力要遠遠遜於東線。
德國當時作戰主要兵力還是集中在東線,179個師在東線戰場,當然還有幾個旅。而西線只有60個師,只有東線的三分之一,而當時德軍在南斯拉夫一個國家就投入了25個師對付難纏的游擊隊,記得當時德國一共只有304個師,五分之三在東線,五分之一在西線,五分之一在南北。不是德國不想多抽調部隊去西線,實在是抽調不出來,每一個戰場上的沒有個師都被牢牢牽制在哪裡,抽調一個後,這窟窿是很難補上的。
諾曼底登錄時期,德國佔領區範圍內大部分大型工業工廠都被盟軍的轟炸摧毀了,除了少量轉到地下的和分散成小作坊生產外,大型幾種生產的工廠基本上就沒了。而後期盟軍對德國交通和能源的戰略轟炸取得成功後,德國工業能力不足導致德國作戰能力基本上就廢了,靠庫存能迴光返照一下還是可以的,反敗為勝是絕對沒希望的。
關於盟軍大轟炸的,我也是僅憑記憶寫的,逼近我就是個愛好者,資深軍迷都算不上吧,而且最近一段時間較忙,等忙過了我找一些詳細資料跟大家討論一下。
不過我還是認為,盟軍轟炸給德國人的放血,比諾曼底登陸要意義更大一些。
看看諾曼底登陸德國湊出的那400架飛機和幾十艘艦艇,面對14000架盟軍飛機和近萬艘盟軍艦艇的時候,這場戰爭的結果就不言而喻了。這場登陸在哪裡發生是不是影響戰局,還有討論的意義么?
有朋友給了一些相關資料,我摘錄在這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943年春,英美已在西線取得制空權,而在東線,德國的空中優勢也已消失。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美英領導人計劃一次旨在摧毀第三帝國軍事、經濟和工業力量,銷蝕德國人民意志的戰略性空中戰役。在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直接領導下,英國的查爾斯·波特爾爵士 (Sir Charles.F.A.Portal) 被任命協調戰役行動。接著美國人和英國人採用了美國空軍的艾拉·埃克將軍的建議,將可能進行攻擊的目標分為六組。按其重要順序,依次是:
1,潛艇工廠2,飛機製造中心3,滾珠軸承工廠4,煉油廠5,合成橡膠廠
6,汽車製造廠根據情況需要,可以改變先後次序。比如在1943年6月,德國飛機製造廠成為首要打擊目標。戰略總計劃("直射"行動/Pointblank)要求美國第8戰略航空隊和皇家空軍轟炸航空兵從英國基地出發實施聯合進攻。晝間轟炸由美國人負責,夜間轟炸由英國人負責。雙發的轟炸機逐漸被斯特林、蘭開斯特、哈利法克斯及B17、B24等四發轟炸機取代。在首次對比斯開灣潛艇修理基地進行空襲之後,皇家空軍發動了一次巨大的空中攻勢,包括三個連續的戰役--魯爾戰役,漢堡戰役和柏林戰役。魯爾戰役,包括43次重大突擊。起訖於1943年3月至7月。轟炸航空兵出動18506架次,被擊落872架,負傷2126架。到1943年8月,平均每天有787架飛機參加空襲。杜伊斯堡、埃森、科隆、杜塞爾多夫、多特蒙德、波鴻等城市和魯爾的工廠遭到嚴重破壞。5月16-17日夜間,皇家空軍的精銳部隊-第617中隊在G·P·蘭布森指揮下,率領19架蘭開斯特轟炸機炸毀了莫奈河和埃代爾河的水壩,在秋天到來之前,魯爾區的工業和灌溉陷於停頓。漢堡戰役從7月24日至8月3日,出動17021架次,被擊毀飛機695架,負傷1123架。德國遭受的損失是巨大的。此次戰役中,轟炸機第一次採用箔條幹擾技術,減少了損失。作為附帶的插曲,8月17-18日夜間,皇家空軍對佩內明德的V型飛彈工廠進行了著名的空襲。
柏林戰役從11月23日開始,是皇家空軍一次失敗的戰役。出動的20224架次飛機中,被擊毀1047架,擊傷1682架。在皇家空軍進行這三大戰役期間,埃克的美國第8戰略航空隊也深入德國腹地,襲擊其生產飛機、人造纖維和滾針軸承的工業城市。10月14日對施魏因富特的轟炸摧毀了這座城市規模龐大的滾針軸承工廠。代價是參加行動的291架B17損失了60架。……到1943年底,直射行動達到危機點。對德國的 空中進攻產生了明顯效果,但代價也是巨大的。在施佩爾的指揮下……1943年上半年德國軍火生產上升,然後有一段下降,在1944年頭幾個月再次達到高峰。原來預期的德國民心士氣的崩潰也未發生。盟國軍事首腦採取了某些提高空中戰役效果的步驟。從1943年11月開始,由詹姆斯·杜利特將軍指揮的美國第15戰略航空隊和皇家空軍轟炸航空兵第205航空兵群進駐義大利,大大擴展了盟國航空兵的活動半徑。新的遠程殲擊機,尤其是美國的P51野馬,能使盟國轟炸機打擊納粹歐洲的任何地方。新改進的鋁熱炸彈也增加了轟炸的摧毀能力。……1944年1月,卡爾·斯帕茨將軍被任命為美國駐歐戰略部隊司令。第8戰略航空隊歸杜利特將軍指揮。第15戰略航空隊歸內森·F·吞寧將軍指揮。晝夜不停的轟炸開始了。每次轟炸通常持續10-12小時,包括1000至1200架飛機。1944年2月20日至25日這一周尤其重要。在此期間,美英機群對德國的不倫瑞克、萊比錫、雷根斯堡、哥達、奧格斯堡和斯圖加特的飛機製造中心發起了連續突擊。轟炸機出動6151架次,投彈19000噸,被擊毀383架。
第8和第15戰略航空隊在4月和5月對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轟炸產生了明顯的效果。該油田的生產能力被摧毀75%。柏林戰役在1944年頭三個月也恢復實行,德國空軍受到P51的打擊,損失慘重。石弩行動則打擊了大西洋沿岸的N彈發射基地和德國本土的雷達網。面對盟國的空中打擊,德國軍火工業在施佩爾的領導下表現出適應與生存的奇蹟。……但是由於生產機構被迫分散,德國交通線變為要害:零件不能運到一起進行裝配時,就是毫無用處的。由於盟國的空中進攻,迫使德國犧牲前線的利益而集中兵力於本土防禦,因此耗竭了從事戰爭的力量。由於急需殲擊機,減少了能打擊盟軍的轟炸機的生產。飛行員和飛機數量的下降,使德國空軍訓練質量急劇下降。高射炮的生產在德國武器生產中的比例,1943年為16%,1944年則增加到40%。……每次空襲,都使德國損失數百萬工時,並使工人由於缺乏睡眠而導致工作效率下降……。1944年初,盟軍軍事領導人舉行會議,決定將部分戰略航空兵由空襲德國轉為支援諾曼底登陸。要摧毀法國和比利時的交通設施-機車、車皮集結地,調度場,車站,鐵路修配廠,橋樑,水壩和運河閘站。……1944-1945年整個冬季,對德國的空襲不顧惡劣的天氣,以逐漸加強的方式進行。法國和比利時解放後,德國的前沿雷達站後撤,盟國空軍損失減小。優先轟炸的目標包括煉油廠、交通設施、軍火工廠和噴氣式飛機基地。1944年一年,盟國在德國共投下1,188,577噸炸彈,與前三年投彈總和330,446噸適成對比。1945年頭4個月又投彈447,051噸。1945年初,盟國飛機集中轟炸德國西部,突擊從不來梅到科布倫茨一線以東的目標。3月中旬美英軍隊渡過萊茵河時,大魯爾工業區實際上已與德國其他部分割離。3月11日,1078架重型轟炸機對埃森投下4500噸炸彈。次日,1118架飛機又對多特蒙德投下5000噸炸彈。
4月16日,斯帕茨將軍宣布對德國的戰略空中進攻正式結束。為了進行這種進攻,斯帕茨和他的同僚,英國的阿瑟·哈里斯爵士工指揮28000架作戰飛機,1335000人,進行了44.4萬次空襲。殲擊機出動268餘萬架次。德國人民死於空襲者逾57萬人。美國損失飛機 1.8 萬架,英國損失 2.2 萬架,死亡人數英美各 7.9 萬 人。德國損失飛機 57385 架。德國在轟炸中遭到的損失是嚴重的,僅就城市 被毀來看,據美國統計,從 1939 年 10 月至 1945 年 5 月,英美對 61 個 10 萬人以上的城市投彈 50 萬噸以上。這些城市人口共 2500 萬人,佔總人口的 32%。炸死 30 萬人,傷 78 萬人,無家可歸者 750 萬人,毀房 360萬戶,占 全國住房的 20%。按照德國空軍部的記錄,德國人民死於轟炸者逾 25 萬人, 重傷者 30.5 萬人,但西德統計局 1956 年發表的數字為平民死亡 57 萬人,傷 88.5 萬人,還不包括警察、民防人員、外籍工人及戰俘在內。
戰略轟炸過後的漢堡
其實區別不大的比如hoi4里的盟軍永遠都在日復一日的羅馬登陸
可以對照「奧馬哈」海灘的傷亡
…畢竟第15集團軍要比第7集團軍還要強悍…依照戰略發展需要以及三巨頭協商,英美本應該在1943年即登陸開闢第二戰場。然而英美希望蘇德互相消耗,遲遲不願行動。到1944諾曼底登錄前,問題已經不是登陸能否成功,而是登陸能否來得及搶下法國及德國大部。蘇聯已經要殺入西歐了。
在哪裡登錄都無所謂啦!只是付出更大傷亡代價需要大領導在全國人民面前背鍋而已!44年二戰進入後期,大領導們都清楚結束戰爭只是個時間問題,這時候就沒必要為了基本確定的勝利犧牲更多的盟軍士兵特別是美國 沒有和德國直接發生摩擦的!所以英美考慮的是付出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 這和後來美軍主動提出讓蘇聯進攻柏林是一個道理!
首先盟軍本來就是讓德軍以為盟軍在加萊登陸的,所以德軍的精銳部隊在那建立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守株待兔。而且加萊海灘面積狹小,幾十萬盟軍會被擠在沙灘上,然後德軍機槍一掃,使盟軍遭受巨大傷亡,再加上海灘上很難建立港口,導致步兵沒有補給,極有可能像加里波利時一樣,匆忙撤退。或者更糟,登陸部隊被德軍裝甲師包圍,成為第二個敦刻爾克。戰爭很可能會拖延。
其實是差不多的,盟軍如果選擇加萊,就會放出要在諾曼底或別的什麼地方的消息,擺出相應的假象,至於海防設施,就是需要更多的人命,更多的彈藥,更龐大的後勤組織,從各方面看,盟軍勝利是必然的,只是代價不同,有些承受的起有些則不然。
P.S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建立在德國沒有兩線作戰的基礎上。具體參見迪耶普登陸
推薦閱讀:
※德軍在二戰中犯下的最大戰略錯誤是什麼?
※希特勒是人才嗎?
※希特勒靠民主選舉上台,為啥民主制度沒制約主希特勒,反而希特勒最後獨裁了?
※除了屠殺猶太人,希特勒還做過那些惡?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沒有進攻瑞士?
TAG: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鋼鐵雄心HeartsofIron | 二戰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