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安慰劑被證實是有效的,那能不能在醫院裡使用安慰劑呢?

比如,對於無錢治病的人,能不能收個便宜的價格,配合給弄個假手術、假藥。

對於吃普通葯的病人,能不能說這是進口葯,然在病房安排個病友當做托,說自己也是這病,這幾天剛治的,已經好很多了,明天就可以出院了。

......

當然,演多了,全社會都知道了,可能就無效了。所以應該是收費的,但是比真的進口葯、比真的手術,又要便宜一些,家屬知道即可,病人不需要知道真實的費用。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掏錢買安慰劑、假手術,讓真正有需要的人購買這種服務,不是很好嗎?


感覺我並不能答得很好,算拋磚引玉吧。

======================================

1.安慰劑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它的作用是雙向的

如果患者不知自己用的是安慰劑還是普通藥物,安慰劑可能起到正向效果,但如果患者知道自己用的是安慰劑,那麼此時安慰劑可能會起反向效果。

安慰效果的基礎是「你相信自己正在接受治療」,當你相信自己不是在接受治療時,安慰效果就一百八十度轉彎了。

--------------------------

關於這一條,感謝評論區 @Mon1st 提醒,又查找了一些相關的文獻。為了本文的閱讀流暢性,文獻信息更新在最後。

2.安慰劑的主要適用範圍是臨床研究

臨床研究中為了避免某些偏倚,比如一種藥物對某種疾病觀察到了治療作用,反對者可以說「其實是因為患者相信自己正在接受治療,才有作用的」,此時就可以設置安慰劑對照,證明藥物對安慰劑是優效的。再比如觀察到「注射某種藥物(生理鹽水溶解)可以緩解某部位的疼痛」,反對者可以說「其實是注射這個動作起了效果」,或者「注射生理鹽水一樣有效果」,那麼此時可以設置對照組:注射生理鹽水,來觀察試驗藥物是否真的有效。

安慰劑對照是臨床研究的一種方法,它很多情況下是和「隨機」、「雙盲」一同出現的。在這種情況下研究醫生和患者均不知被分到了哪一組。

當然安慰劑對照並非臨床研究的唯一方法,根據研究目的和藥物等情況的不同,也可以採取陽性對照、交叉對照等等。醫學研究中有很多種可用方法。

總而言之,臨床研究中使用安慰劑的一般情況是這樣的:1.已經告知患者可能會使用安慰劑(也可能使用試驗藥物,分組是隨機的);2.試驗過程中患者並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是試驗藥物還是安慰劑。這種情況與一開始告知患者是用的正規藥品,過了一段時間患者才發現用的是安慰劑的效果大相徑庭。

3.安慰性手術不可取

當然如果有國內外相關研究經驗的同行歡迎賜教。我個人沒有相關研究經驗,從醫學角度出發,進行任何診療操作,都應遵循「患者獲益大於風險」原則,而對患者進行手術這個過程風險無處不在,「使患者相信他做了手術」至少需要對他進行麻醉,麻醉的過程也是有風險的,如果將患者麻醉以後什麼都沒有做,那麼患者就白白承受了麻醉風險。此外,比如患者某個部位長了腫瘤,某醫院對他進行了「安慰性手術」,手術記錄已經將該部位切除,改天患者去其他醫院做個CT就可能顯示那個地方還在。總而言之,想圓回一個謊言,很可能要撒下更大的謊。

當然,相關的有種手術叫做「姑息性手術」,尤指晚期腫瘤已經伴有轉移,單切除可見病灶並不能根治的患者,為了減輕癥狀、維持營養等目的,可能僅切除部分病灶或者以某些手段減輕癥狀。這類手術雖然不能根治疾病,但達到了緩解癥狀的目的,是必要且合理的。

4.醫療記錄必須如實記錄,不可能將安慰劑、安慰手術記錄為正常藥物或正常手術

接著上條,如果用安慰劑、做安慰手術都必須如實記錄,醫生不可能配合所謂的這種要求,就一整套東西都做假,像上條說的那樣,患者本人多看看多問問就能揭穿謊言。「想要全世界都幫著你騙某個人,是不可能實現的」

還有在隔壁床找個托這種做法,那就是請專業演員咯?這可不便宜哦。

5.醫療中的「安慰」無處不在,不一定需要藉助安慰藥品和安慰手術去實現。

相對於臨床研究而言,實際的醫療中有更多的手段使患者減輕痛苦、感到舒適、增強信心,從而與普通的診療形成協同。患者實際生活中也有更多的手段對治療形成正向作用。

以一些「安慰劑」,欺騙人們對某些疾病有特效,這事也不是沒人干,但是用久了並沒有見到特效,就會令人生疑。有些藥物歷經一兩百年仍然經久不衰,人們不斷在開發它們新的用法。而相對而言,保健品的壽命都很短,過幾年人們就要發明新的「概念」去使人們相信那是有用的。

6.「沒錢治病」的問題在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解決方案是保險,這涉及到經濟、社會、保障等問題。而讓沒錢治病的人來到醫院,所有醫護人員還外加演員來陪他演一出「安慰劑治病的大戲」,這個花費不會比正常使用一些便宜的葯治療來得少。

文獻更新:

(1)

該研究將受到灼傷的健康受試者分為四組:不治療組(NT)、公開使用安慰劑,但未對安慰劑效果的理論進行教育組(OPR-)、公開使用安慰劑,且對安慰劑效果理論進行教育組(OPR+)、欺騙性安慰劑組(宣稱使用正規藥品,實際是安慰劑,DP),除NT組外,其他三組均在患處使用安慰劑乳膏,結果發現OPR+組和DP組疼痛強度和痛苦程度有所下降,OPR+組和DP組之間無明顯差別。研究證實了公開使用安慰劑,並對安慰劑可能起到的效果進行說明,療效可能不差於欺騙性使用安慰劑。

(2)

該研究將慢性腰痛患者分為常規治療組(TAU)和添加了公開的安慰劑組(OLP),結果OLP組在緩解疼痛、減少殘疾率方面均優於TAU組,而在TAU組患者轉為OLP組後,也觀察到疼痛水平和殘疾率的下降

(3)

該研究觀察到了公開使用安慰劑對抑鬱症患者的效果,但文章同時也說明研究有局限性,尚不能將公開安慰劑治療列入抑鬱症的常規治療中。

原文地址:Open-Label Placebo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4)

這篇文獻就是我看到評論區Mon1st的評論,然後去他在今年6月17日的一篇關於安慰劑的回答中找到的文獻,該研究證實公開使用安慰劑對腸易激綜合征(IBS)有治療作用。

其他類似文獻仍有幾篇,總體而言關於公開安慰劑使用的研究還比較少,對於安慰劑的使用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公開使用安慰劑,並對安慰劑可能起到的效果進行教育;另一種是欺騙性使用安慰劑,對患者說在使用正規藥品。可以預見的是,雖然部分研究認為二者都能起到治療作用,但欺騙性使用安慰劑如果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對於患者可能是個或大或小的打擊(患者會認為自己受到了欺騙,但好的方面是,也確實可以說安慰劑起到了效果)。

此外,目前關於公開使用安慰劑的研究,比較局限於一些功能性的疾病,比如上文提到的疼痛、IBS等等,對於器質性疾病而言尚缺乏相關研究,理論推測器質性疾病應該是不適用任何形式的安慰劑的,比如乙肝大三陽,高病毒載量的患者無論以何種形式使用安慰劑,病情應該都會逐漸惡化。關於公開使用安慰劑的進一步研究,我也注意到2017年有人準備進行系統性回顧和meta-分析,已經發表了研究方案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公開使用安慰劑治療真的能成為某些功能性疾病的治療方案之一吧。


只有大家都信的才有安慰劑作用,而且安慰劑往往越貴、越神秘才越有效。感冒了掛瓶頭孢(現在可能少了); 喬布斯胰島細胞癌不手術,先上一年禪修和偏方草藥; 癌症晚期喝蟲草、燕窩、魚翅、野山參....這都是訴諸安慰劑啊


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

「治療效果」與「患者知情同意權」直接相悖。

如果非要使用安慰劑治療,程序一定不正義,結果還不一定陽性,這樣讓臨床很難做的。


很有趣的問題,我來試著回答一下吧

總體上的情況 @米調炫楓 已經說的差不多了我不贅述,補充一些個別情況,廣義的「安慰劑」在醫院中確實是會使用的,這在兒科會很常見,因為——

熊孩子

很多孩子因為不想上課、想受到更多的關注等等原因會裝病,一來到醫院就說哪哪都疼,摸這疼摸那也疼,有的是摸這疼摸那不疼,而且你返過頭來摸之前摸過的地方他就說不疼了(因為他忘了之前說的是疼還是不疼= =),做了血常規和B超之類的發現沒啥事,家長還往往一臉焦急不知所措,這個時候有經驗的醫生會開一個——

葡萄糖

然後掛個水、揉揉肚子觀察一下,掛完了一般這孩子也沒啥事了,診斷寫個腹痛待查,處方就寫個葡萄糖,叮囑一下,要多照顧照顧等等,說這次應該是沒什麼事可能受涼了blablabla,很多家長也不知道啥意思就皆大歡喜走了

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安慰劑呢?

很多時候臨床醫生的「經驗」是用來「識人」而不是「識病」的~

以上


當年轉周圍血管科的時候,有個臁瘡的老太太,每天晚上腿疼,要止疼葯。

我還試著開中藥給解決這個問題,結果不好使……

主管大夫值班的時候,每逢老太太要止疼葯,就讓護士打一針生理鹽水,然後就不疼了。

主管大夫說,她不是想要止疼葯,就是想挨一針……


因為療效不穩定。

藥物治病靠的一條條通路,各種酶之間的相互作用,各種受體激動拮抗作用等等等等。

也就是說這些是客觀存在的,適用於大部分人的。

而安慰劑靠的是玄學,是隨機性。

你怎麼知道這玩意兒吃下去到底管不管用?

你怎麼知道這玩意兒要是不吃病就沒法好?

你又怎麼保證這些安慰劑不會滋生詐騙?

循證醫學,靠的是證據,靠的是統計學,不是張嘴就來。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可以啊,中(成)葯不就是么

就醫小技巧:(非中醫)醫生給你開中(成)葯的意思就是你回家養養就行→_→


其實是有的,比如結膜炎開一支一塊錢的紅霉素眼膏再加十塊錢的菊花,那個菊花就算安慰劑。


去看便宜的中醫、吃便宜的中藥即可。


相信我,安慰劑越貴,效果越好。還有你平時買的那些葯療效中已經加上安慰劑的效果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安慰劑藥理學無效!


那就成騙子了,兄弟,想喝聖水嗎?五萬一瓶


剩下的70%不管死活么!


首先要搞清楚,不是任何疾病都有安慰劑效應,顯著的安慰劑效應主要出現在功能性疾病的治療以及止痛治療中,在大部分疾病中不能使用。

並且在一些功能性疾病、慢性疼痛相關疾病中,目前已經開始引入冥想治療、儀式治療。冥想治療、儀式治療,比安慰劑效應在神經認知機制上研究的更明確,設計更有針對性。

實驗觀察到,通過冥想、儀式治療功能性疾病,例如抑鬱障礙,抑鬱的功能性癥狀緩解以後,也阻止了抑鬱的海馬萎縮等器質性損傷的進一步加重,並促進了功能和器質恢復,而安慰劑沒有相應效果。

並且冥想治療、儀式治療沒有安慰劑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也不會有安慰劑被揭穿以後可能帶來的反效果。

現在醫院都有一個空房間,不論你什麼信仰,進去禱告一下,哪怕就是跳大神通靈一下,也總比用個成分不明的藥物,或者做個理療、手術好的多。

同樣對疾病的癥狀都只有一個暗示作用,但是後者卻平白增加身體的損傷。

當然,如果這樣就沒法讓「傳統醫學」經營者、還有各種「保健」食材的經銷商賺錢了。


在中醫里已經廣泛使用了。


中 醫 葯


這樣醫患矛盾會突出很多,畢竟你不能保證每個人體質一樣啊


安慰劑有效,但不等於100%有效。

作為患者,如果有選擇權,肯定選擇NO;如果沒有選擇權,不管患者問不問WHY,關鍵轉向下一點:

若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引起併發症,責任在選擇了開安慰劑的醫生還是不知情的患者本人?

作為醫生,不管上述哪種情況,明智一點的人都會選擇NO吧?!


我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安慰劑是如何起作用的,即相信自己在接受有效治療的信念如何改變機體內部的運作,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知道這個機制後,需要再了解這個機制的邊界條件,即在那種情況下會發生信念改變機體運作的治療效果,那種情況下不會發生,或效果不穩定。

沒有看過類似的文獻。但我猜測,安慰劑之所以沒有大規模的正式使用,可能是由於效果不穩定,且治療效果不如正常藥物吧。

不過其實非正式的運用的還是蠻多的,聽說宗教就是最常用的安慰劑(我個人認為,宗教是不同於實證科學的語言系統,不能簡單的看做安慰劑)。


……經濟不寬裕的人很少因為小病去治療吧,換個角度思考的話


推薦閱讀:

巨人觀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為什麼明明脊椎是s型,但是坐著的時候卻 覺得躬著舒服?
人造器官現在有哪些了?為啥不可能有人造心臟人造肝臟?
傷口結痂如何忍住手賤?
腸道菌群對人的意識,行為,習慣,思維能否產生影響?

TAG:藥物研發 | 醫學 | 製藥工程 | 安慰劑 | 雙盲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