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傳統出版和網路文學怎樣才能有效融合?


網路小說雖然內容數量上來了,但品質依然參差不齊。《琅琊榜》《鬼吹燈》是真的挺經典的,但畢竟少。小說的評判標準完全依託在了閱讀量,收藏量、粉絲數等數據層面,全看市場喜不喜歡。但是文學的意義不應該只是娛樂大眾,傳統出版中那種嚴謹的價值取向不能丟。說實話,我也不覺得傳統出版中沒有糟粕。

本質上傳統出版和網路小說並不需要真正融合,本來是兩種不同的方向,應該彼此獨立又相互借鑒,而不是單純用對方的標準去衡量自身。網路小說的審核可以更嚴謹,而傳統出版內容的發布渠道可以更多元,兩者沒有必要成為一個東西。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目前傳統出版業和網路文學的現狀。

傳統出版就是紙質書的出版,三審三校,書號申請,印刷發行都是必經的環節,這些意味著質量的基本保障以及高昂的成本投入。一本書從作者落稿完成到到達讀者手中,短則數月長則若干年。互聯網時代乃至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後,傳統出版業受到猛烈衝擊已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反觀網路文學,當體量日漸擴大「邊緣」就轉化成了「主流」。由於群眾基礎日漸龐大,產業規模逐步擴大,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及傳統作家也不得不承認網路文學已成為當下文化產業中原創內容輸出的「主力軍」。網路小說作家相對年輕,從國內最大的網路小說平台閱文集團的數據看,在閱文,日銷過萬的作者中有60%都是90後。他們所寫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思想正是反應了時下年輕人的思想;當網路文學無意間走出國門,竟成為世界範圍內獨特的一道文化奇觀。

網路小說跟傳統出版融合最早的形式是,寫得好的作品可以得到出版機會。比如《斗破蒼穹》,出版了27多冊,超過了500萬冊銷量,歷時3年多。對於普通出版書而言,首印三五千冊已經很好了。原先,網路小說給傳統出版輸出了內容,發展至今,像閱文集團這樣的平台,已經可以向傳統出版的內容提供渠道了。無論是QQ閱讀還是微信讀書,企鵝家的產品用戶數量簡直是金字招牌,這是閱文作者2016年底曬的數據,除了平台收入之外還有集團收入、版權收入、第三方平台收入。

本質上,網路文學也需要傳統出版的內容品類加以擴充,不再是「玄幻獨大」「言情為主」的內容格局。閱文自稱擁有200多種內容品類,並在不斷地持續擴展中,但就數量比例而言,依然是網路原創小說佔了半壁江山。對網路文學和傳統出版雙方來說,破除次元壁,深入合作,取長補短就是最好的發展途徑。就平台屬性來說,互聯網行業的開放性更強,據悉,閱文近期將舉辦第一屆「內容生態大會」,邀請了業內最頂尖的數百家出版單位,不知道是不是有新的大動作發布。

網路文學還有一大優勢,即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無縫對接,讀者希望對作者進行閱讀反饋,可以第一時間通過平台發聲,作者也能第一時間看到,這對於傳統出版而言,除了舉辦落地的讀者見面會之外,幾乎無法想像,而落地活動本身的局限性頗大。數字出版不僅僅是將出版內容數字化就可以的,提升讀者的參與度也是傳統出版行業迫在眉睫的發展方向之一。


沒法融合,作為一個傳統文學作家,我嘗試過去寫網路小說。怎麼說呢,起點還好,至於無線風格的網文,要求是,不要環境描寫,不要多餘的心裡描寫,不要太多細節描寫,只要情節,並且是快節奏的情節。故事本身不要太多涉及對世界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要的是簡單易懂,便於理解。對了,如果你抱著傳統文學的寫法寫網路小說,人家往往會告訴你,你水,你寫的差,你情節太拖沓,你鋪墊太長,你寫的就是垃圾。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金岳霖給林徽因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你見過哪些絕妙的翻譯?
為什麼很多很著名、影響較大的當代中文小說,總是有一些很粗鄙的甚至是令人噁心不適的細節描寫?
為什麼豆瓣讀書的TOP250那麼垃圾?
如何評價加西亞·馬爾克斯?

TAG:小說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