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中的運動情節為什麼能拍得那麼有代入感?

昨天看摔跤吧爸爸,好電影,特別是大女兒奪得冠軍後全場掌聲,我是第一次見到電影還沒演完就鼓掌的,當然我也鼓掌了。

說起來運動題材的電影我也沒少看,但為什麼摔跤吧爸爸的摔跤這麼冷門的運動,拍的這麼抓心呢,代入感老強了。


謝謝邀請。片子只在影院看了一遍,因此大略地談幾點。

第一,敘事原因。

影片首先是塑造了較為豐滿、有趣、有特點的人物,在情節上也一以貫之,是比較出色的、可看性很高的情感勵志電影。摔跤場面在影片中幾次較為重要的運用都放在了敘事上非常關鍵的點,也是人物、情節交織的衝突點。例如影片中吉塔第一次與男孩子進行沙地摔跤,我們都在關注並好奇姐妹倆的訓練結果如何,一家人接下來的衝突走向會怎樣,集中就反映在了比賽的輸贏,也就是比賽本身的進程中,從這一點上就首先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與此類似的還有吉塔與父親的比賽、吉塔的半決賽決賽,都是比較關鍵的幾個點。

另外,在情節鋪陳上也都在烘托每一場比賽的氣氛,這是運動電影必然的一種技巧;比如凸顯對手的強大、囂張,(XX會把她碾碎的!當然會打敗她……)決賽更是安排了某種「宿命對決」的意味。除此之外,比賽本身的進程也是一種情節,例如決賽,父親的突然消失,第一局未受干擾勝,第二句及第三局前半段失常,最後階段回想起父親的教導而絕殺;仔細看的話,甚至是符合故事寫作規律的。

這些敘事技巧事實上都是較常見的、運動電影的慣常手法,並不新鮮,然而十分有效。無論拍攝多麼絢麗或漂亮,在敘事上沒有合適的位置,影片中的運動場面都不會足夠精彩。

第二,視聽手法。

因為只看了一遍,憑記憶可能有偏差。影片在運動場面視聽設計上較大的特點是,突出技術動作、衝突瞬間,慎用功能剪輯,同時強化聲音。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演員的摔跤技術動作都相當精彩;諸多花絮文章已經為我們展示了片中演員經受的專業的、長時間的訓練,使得拍攝者可以選擇利用較為客觀化的拍攝手法反映摔跤過程。經受專業訓練的演員顯然在拍攝中會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就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動作片,武打演員往往可以親身上陣,而不會技術動作的演員則只能依靠剪輯甚至替身。在《摔跤吧爸爸》中,此現象基本沒有。

因而,在影片視聽選擇上,創作者大量使用全景、中景,基本保留比較完整的演員技術動作;沒有濫用為了效果而突出的動勢剪輯,沒有把摔跤運動拍成眼花繚亂的武打動作。我們可以注意到鏡頭基本始終在運動,但許多時候局限在左右移動,大量以基本平摔跤運動員視角的高度在摔跤台外或邊沿移動關注,又輔以摔跤台的頂光,造成某種舞台感。這樣的鏡頭設置既強調了真實運動感,又通過部分剪輯點的使用強化了運動打擊感。影片完全沒有使用技擊運動拍攝中常用的主觀鏡頭,也少有強調細節的不必要鏡頭,而強調運動過程中的技術動作細節、人物狀態,整體效果就是摔跤過程真實而又可觀。

在此基礎上,弱化運動中的對峙、等待等拖慢節奏的不必要動作,強調摔跤運動中突然化的爆發動作。極其慎用高速攝影,也就是慢動作;集中使用在決賽的最後22秒。

除此之外,影片運動場面視聽手法上最有特色的,是聲音的突出運用。影片放大、強調了在摔跤過程中的身體接觸、身體碰撞、地面碰撞、角色呼吸等等各類型聲音,在比較真實化的摔跤場面中輔以較為藝術加工的聲音設置,除了能將我們代入角色外,亦能充分豐富我們在賽場上的體驗感。

第三,其它。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還有一些零碎的因素。例如摔跤運動本身是一種技擊,相比其他運動而言能夠拍出比較傳統的對抗感。又比如由於影片敘事的出色,我們對主角抱有了更加深厚的情感,能更加進入比賽,等等。另外由於觀影只有一遍,可能有一些疏漏。


我感覺是一個是本身的場景還原超屌!!另一個就是升格鏡頭的合理運用和剪輯邏輯吧。這部電影的升格鏡頭就我個人觀察而言,主要不是用在動作的細節描寫,除了小部分高潮確實需要用的時候,這部電影對於環境刻畫上用了更多的升格鏡頭,去烘托這種萬眾矚目的感覺,所以你才覺得電影中在比賽時,有一種強烈的緊迫和壓迫感。


比賽過程中大量的中景鏡頭非常有紀實感,不刻意使用特寫鏡頭所以給人以強烈的現場感,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聲音的處理。我們看體育比賽轉播是沒有如此細節的聲音表現的,而電影可以有豐富視聽語言,加上情節中正負能量的轉換,代入感更強。


推薦閱讀:

什麼因素導致了《摔跤吧爸爸》中吉塔屢遭失敗卻再沒有小時候的鬥志?
如何評價阿米爾·汗主演電影《摔跤吧,爸爸!》(Dangal)?
電影《摔跤吧,爸爸》裡面媽媽為什麼堅持不在廚房裡做雞肉?
《摔跤吧!爸爸》中最打動你的場景是哪個?

TAG:電影 | 印度電影 | 摔跤 | 阿米爾·汗 | 摔跤吧!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