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國民黨為什麼幾乎沒有打過勝仗?
4.6日更:
知乎小透明真是領教了評論區的厲害,果粉智商太感人了。像常見的果粉洗地方式這裡就不再說了,實在是見得太多了,只說新見到的,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1. 戰略都是打贏後硬編的,成王敗寇而已。
這孩子明顯就是打遊戲輸了都不知道怎麼輸的,考試考砸了都不知道自己為啥砸了的人。哥,多讀書,少看地攤文學。共軍當時中央和野戰軍交流的電報都是可以查閱的,國軍那邊各種回憶錄和紀實也很多,看看雙方到底有沒有戰略吧。
2. 抗戰後期共軍比國軍實力強,因為中共和日本建立攻守同盟,日本為了戰後考慮專心削弱國軍。
這特么一點智商都沒有的妄想症是從哪裡來的!這清奇的腦迴路我真的是跟不上!你們果粉能不能先討論出來一個可行的洗地方案再出來現眼!
----------以下是原答案---------
一.國民黨到底有沒有打過很多勝仗
其實國民黨解放戰爭時期是打贏了很多戰役的,尤其是在初期的時候。李先念的中原突圍,不可謂不慘烈;華東戰場雖然有粟裕的七戰七捷,但其實還是被攻下了兩淮,山東戰場陳毅更是被打得看不到希望,這才有了粟裕和陳毅的會師;西北戰場,連延安都要主動撤出;華北賀聶兩位老總被傅作義打出了大同集寧戰役,損失非常大;東北更是慘,林彪被杜聿明一路追到松花江。總體來講,這一段時間,我軍非常被動,國民黨趾高氣揚,蔣介石認為勝利已經很近了。
進入中期,華野「七月分兵」之後接連被國民黨擊敗了幾次;東北地區也是互有勝負,比較有名的四平街之戰,陳明仁名聲大震;西北地區,有著名的西府戰役和榆林戰役,對西北野戰軍的打擊還是蠻大的;華北仗打得更是沒法說,傅作義是很有幾把刷子的,比如著名的冀中穿心戰。
即使打完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後來的戰爭其實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蘭州、衡寶等地都有激烈的戰事。到最後,還有金門登陸。
二.為什麼國民黨有那麼多勝仗,我們卻感覺沒有打過
這個原因有很多,我只能說一些我自己的粗淺想法。還是需要高人給出更全面的看法的。
首先,兩黨兩軍對於勝利的觀念不同。解放軍看來,是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而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因此,只要能夠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有效地殺傷敵人的力量,就算勝仗;而國民黨則更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所以有些仗,我們覺得我們是勝利的,國民黨也覺得自己沒吃虧。比如說西北,得到延安對胡宗南絕對是大勝,但是對於我們而言,沒有損失有生力量,也是勝利,因此宣傳的時候我們是把它傾向於當勝仗宣傳的。比如在華東,被消滅了那麼多有生力量,在國民黨看來仍然是划算的,是勝仗,因為得到了城池土地;但在我們看來,丟了兩淮,也不算啥丟人的事情,因為七戰七捷已經達到了目的。這樣在我們宣傳的時候,會對一些國民黨的勝仗不上心,畢竟他們心中的勝仗和我們心中的勝仗不是一碼事。
其次,是戰略問題。國民黨最爛的地方之一,是他們無法把戰役戰術上的勝利,有效的轉化為戰略上的勝利,因此他們的勝仗,不具有連續性和決定性。而不具有連續性和決定性的勝利,是不會被人高度重視和銘記的。比如說,在東北,我軍一開始就確立了不惜一切代價,集中全部力量強佔東北的戰略;而國民黨對於東北的定位很模糊:到底要不要搶,下多少決心花多少資源搶,搶到什麼程度。本來打算增援東北的兩個軍,因為山東戰場吃緊,就調山東去了;留在東北的部隊,因為華北戰場吃緊,就調部隊去支援華北。最後杜聿明都追到了松花江,卻沒有足夠的機動兵力繼續追擊,讓林彪得以在東北站住腳跟。那問題就來了,請問你還會記得杜聿明一路風捲殘雲飲馬松花江畔的勝利嗎?不會的,你只會記得兩年之後,林彪從松花江北殺了回來,席捲東北的勝利。粟裕曾經說蔣介石這個人,什麼都想要,什麼地方都不想吃虧。東北戰略,就是個好例子。如果東北野戰軍在遼瀋戰役打了敗仗,恐怕我們也不會銘記在東北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勝仗,只會記得衛立煌恢復遼寧的成果。在山東,如果孟良崮之戰解放軍敗了,那麼魯南戰役和萊蕪戰役的勝利,也會被遺忘,只會記得顧祝同平定山東的功績。同理,在華北,因為傅作義最終丟了正定和張家口,所以他在大同集寧的勝利,就不值一提。
戰役戰術,都是為了戰略服務的。制定好的戰略,努力將戰役的勝利向戰略的勝利引導,才是好的高級指揮官。千里躍進大別山,從戰術角度而言,損兵折將,得不償失,但是我們依然視其為勝利,因為這是戰略的扭轉。國民黨未能制定得當的戰略,並且引導戰略的勝利,那他打了再多勝仗,也會被遺忘。
第三,對比。國民黨的勝仗確實也不少,收穫也是有的。但是共產黨這邊有千里躍進大別山和孟良崮之戰這樣的神來之筆,有三大戰役的驚天動地,對比之下,顯得國民黨沒啥拿得出手的勝仗。你打贏十個南麻戰役,也不如一個淮海來的刻骨銘心。寫書寫歷史的人,也更樂意講這樣的恢弘決戰或者神仙仗,對於南麻、西府、四平、榆林,這樣規模相對小、重要性相對小、又泛善可陳的仗,也不願意多著筆墨,自然也會形成國民黨幾乎沒打過勝仗的感覺。
我要做真相黨!國民黨打過勝仗啊!華北的傅作義一直都是壓著聶榮臻打的,只不過他後來起義了,肯定不會提當年的「輝煌歷史」,中國又講究「為尊者諱,為賢者隱」所以不怎麼宣傳這事。
三大戰役前,解放戰爭主要可以分為華北戰場、華東戰場、東北戰場、西北戰場、中原戰場,讓我來挨個揭露!這裡勝仗的定義是達成軍事目的,給對方造成較大損失。共軍主動後撤國軍再「攻佔」那種不算。
- 華北戰場:
這個必須放在第一個說,因為四野入關以前,華北的傅作義一直都是壓著聶榮臻打的,閻錫山也讓賀龍徐向前碰了不少硬釘子!共軍在華北首先進攻綏遠失利,其次在大同、集寧又失利,傅作義看準機會,偷襲張家口,聶榮臻完全沒有防備,被迫緊急撤離了當時共軍唯一一個大城市,連軍工廠和部分生產好的軍用物資都沒有搶救出來。
中共中央轉移到西柏坡之後,傅作義故技重施,想要偷襲石家莊。聶榮臻又一次毫無防備!幸好共軍情報工作做得好,比如上文諷刺共軍文章的作者閻又文其實就是共諜……中共中央只好祭出破壞己方道路遲滯敵軍這種手段,甚至唱起了空城計,連續在廣播報紙上宣傳傅作義的「偷襲」行動,使傅誤以為對方已有準備,沒敢輕舉妄動。
北平談判之所以拖了許久,就是因為傅作義自視甚高,以為自己還有多種選擇。因此毛澤東才要求林彪火速入關,和華北野戰軍合作,先消滅了傅作義王牌嫡系35軍和104軍主力,再迅速攻佔天津。傅作義至此徹底服氣投降。打35軍的時候華北野戰軍楊成武還犯了大錯,把35軍從張家口放跑了,到新保安才堵上,幸好郭景雲比較狂沒快跑。
再說閻錫山,徐向前打運城就打了三次,軍隊損失比較大。後來打太原,計劃三個月拿下,結果久攻不下,只好改成圍困。半年之後,北京已經解放,綏遠也簽了協議,解放軍在華北已經佔有絕對優勢,才由彭德懷指揮部隊破城。
- 華東戰場:
陳毅一上來就在兩淮吃了張靈甫74軍的大虧,局面艱難。
隨後粟裕也和74軍打了一場硬仗,雙方都付出了不小代價,都沒有取得全勝,但是共軍總算是穩住了地盤。
之後陳粟合兵,利用國軍派系之爭,機動作戰,連續包圍消滅孤立的敵軍,直到孟良崮徹底解決掉老對手74軍。但是隨即的南麻、臨朐戰役粟裕也犯了輕敵的毛病,正面進攻胡璉的整編11師,最終吃了大虧。
這場戰役給了國軍一個錯誤的經驗,在華野拿下濟南之後,居然還認為共軍像當年那樣啃不下防禦工事修築完整的大集團美械軍,造成淮海戰役中央軍主力全軍覆沒,蔣介石被迫下台。
- 東北戰場:
林彪一上來就打了個大敗仗:四平保衛戰。當時剛剛進入東北的共軍來源複雜,裝備不全,沒有正規戰經驗,而對手新一軍是美械中央軍。最終林彪被迫放棄四平、長春,渡過松花江退守哈爾濱。黃克誠甚至認為毛澤東四平保衛戰的決定根本就是錯的。
然後林彪加緊剿匪,整頓內部,一點一點發動反攻,取得了一系列戰役勝利。於是東野決定再次攻打四平,圍城打援。但這一次四平戰役又失敗了,打援沒有成功,圍城也沒有打下來。林彪又一次吃了虧被迫撤退。這次的對手陳明仁因為守住四平獲得青天白日勳章。正是四平的失利讓林彪在打錦州的問題上傾向於保守,和毛澤東起了爭執。
當然啦,事實證明毛澤東是對的,之後就是四野完全壓制東北國軍的歷史啦。
有意思的是陳明仁打勝仗後不久就因為派系鬥爭被解職架空,最後投共了。
陳明仁是投共高級將領中唯一一個升職的,55年評軍銜,國軍中將評為共軍上將。
- 西北戰場
胡宗南的20萬部隊,完全是被彭德懷2.6萬人耍著玩兒啊!彭德懷放棄了包括延安在內的大片地盤,但是胡宗南真的幾乎沒有打過勝仗!
西北野戰軍打著打著都變成四川部隊了……這不完全是胡宗南指揮失誤啦,他在戰場上對共軍信息單向透明啊!陝甘寧是老區,人民不支持國軍,共軍設陷阱埋伏兩天,國軍都發現不了……共黨又把西安滲透的和篩子似的,主要的三個間諜小組就覆蓋了機要秘書、三青團領袖、軍統頭目、中統頭目、軍需後勤、電訊機要等等部門……真正做到了軍事命令先發給共軍,再傳達到國軍……
但是彭德懷也打過硬仗,打榆林吃了寧馬的虧,後來太白山、蘭州城對青寧二馬都打的很慘烈。
- 中原戰場
劉鄧在完全無後勤的情況下千里躍進大別山,重武器全部銷毀丟棄,從被服糧食到槍械彈藥全都缺乏,遇到敵軍根本不敢硬拼,只能跑路。鄧小平當時提出的主要方針就是「避戰」。吃不飽,穿不暖,打不贏,這個時候軍隊紀律也開始鬆懈:
為了軍需犯過錯誤:
部隊太困難,打過白條:
士氣更是下降:
中野在大別山建立根據地的努力不算成功,開始得到的20多個縣城後來全丟了。但他們成功的吸引住敵人的視線,調動了國軍南線超過一半的部隊過來「清繳」,付出的代價是由12.4萬人減員至5.84萬人損失過半!到了淮海戰役的時候,中野因為缺乏重武器,被迫發明了用油桶打炸藥包的「沒良心炮」。
所以說,國民黨不是沒打過勝仗,共產黨也不是輕輕鬆鬆就打贏了!
朝鮮戰爭韓國部隊是各方公認的最差部隊,人家也不是一次勝仗也沒打啊!我看過韓國官方出版的《韓國戰爭史》裡面韓軍的唯一大勝可是是單列一章哦!(ps打敗的還是王牌38軍)
只不過共軍在解放戰爭的發展曲線是單調遞增噠,而國軍……表現一向穩定……這也是為啥我不愛看抗戰正面戰場的歷史,太憋屈,太絕望,即使有勝利也彷彿是偶然現象,之後還會有大敗……
國軍輸在:
戰略上缺乏謀劃,反之共軍有放棄延安、搶佔東北、挺進大別山等等關鍵性的前瞻決斷。
戰術上缺乏總結,反之共軍有運動戰和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正確戰術總結。國軍打過勝仗,但是除了在口頭上從沒達到完勝,從未完全殲滅對方,自身往往也有不小損失。
張靈甫在發給整編第十一師師長鬍璉的電報中曾說:「匪軍無論戰役戰鬥皆優於國軍。數月來,匪軍向東則向東,往西則往西。本軍北調援魯,南調援兩淮,傷亡過半,決戰不能,再過年余,死無葬身之地矣!」
政治上組織上更是天差地別,共軍可以為了大局不顧自身損失全力援助東北或是南下大別山,國軍派系眾多見死不救;共軍可以快速建立後方、吸收俘虜、向俘虜學習軍事技術、總結經驗、糾正錯誤、整頓內部、發展壯大,結果越打越強,而國軍精銳損失了就很難彌補,對俘虜不是任意虐殺,就是運用不當,結果越打越弱,以至於國軍許多將領都犯了輕敵之錯,想不到幾個月不見對方戰力就比自己高了……
說國軍沒打勝仗就和手撕鬼子一樣,都是對前輩犧牲的不尊重啊,我們的對手還是很強的。
只不過我們更厲害啦(*^▽^*)
最後推薦劉統的《華東解放戰爭紀實》《東北解放戰爭紀實》和《中原解放戰爭紀實》
更新。再更新。多圖慎點。回答之前先來張答主清明節驅車兩千公里向我爸爸、對越南作戰犧牲的革命烈士致敬的圖,哈哈哈。國民黨軍隊的問題在於,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支仍然處於現代化前期,中世紀末的軍隊。決定一支軍隊是否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不僅僅是武器裝備,而是人員的狀態。國民黨1927年4.12清黨,不僅是重創了共產黨,更對自己的基層組織形成了致命打擊,很多加入國民黨基層組織的先進分子同樣因為減租減息、工農運動等原因遭到屠殺和清理,導致國民黨的整個基層治理能力由現代國家一下倒退到了中世紀,在農村嚴重依賴地方鄉紳地主、在城市嚴重依賴行會幫會,國民黨的基層組織幾乎就是浮在縣一級,鄉鎮一級很薄弱,村一級根本沒有。(所以說4.12蔣背叛了革命,並不是指他背叛了和兩黨的協議,而是他連自己組織和導師的社會改造理念也背叛了,淪為一個爭天下的封建組織)。在徵兵征糧等問題上,只能將很大部分權力讓渡給非政府勢力,而這些勢力,在晚清時代就開始黑化和武化,對老百姓能做些什麼,可想而知。在這種統治體系下的國軍,幾乎跟中世紀騎士部隊一樣,軍官階層是貴族子弟,士官階層由兵油子,兵痞組成,士兵幾乎等於奴隸。抗戰後期,大批知識青年從軍,素質有所改善,但抗戰後不允許退伍,又基本上當逃兵跑了個80%……這樣的軍隊對戰場的控制力很低,因為官兵之間的不信任,很難派出小部隊偵察和了解戰場的狀況,大部隊只能依靠人的從眾心理才能保持上級對下級的控制力,小部隊遠離主力必然因逃兵過多瓦解或嘩變,主官又不敢把自己的精銳親信損失過多或者離自己過遠,以免失去對非嫡系的掌握。這種奴隸制軍隊使得他們對於離自己哪怕一公里的戰場都了解很少。共軍可以輕易的用游擊隊或者小部隊遊走在國軍大部隊周圍隔絕其信息源,或者冒充大部隊引誘對方作出錯誤判斷。共方控制區普遍實施了土改,建立了村級黨組織,進行了比較徹底的社會改造和教育,所以願意搏命的基層軍官和士兵大有人在。相比之下,共軍雖然武器處於一戰水平,但是部隊組織構架,精神狀態,戰術水平比裝備美國槍炮的國軍高出不止一個時代,隨著國統區統治狀況的惡化,這種優勢更明顯。一句話,決定戰爭勝負的,始終是人。
某前委(已被建議修改,我就納了悶了):今天就算把中野打光了,也不影響華野東野打過長江解放全中國!讓王近山給我往死里打。
彭總:我們人是少點,但只要拖住胡宗南一天,中野,華野的壓力就會小一點,你們有沒有信心?!
張靈甫:媽的李天霞你在哪?
黃維:媽的邱清泉你們在哪?
主席(已被建議修改):授予劉陳鄧粟臨機專斷權
常凱申:老子的Apm超過人皇Sky,杜聿明你走開讓我來!
林帥(已被建議修改)):我不要聽傷亡人數,我只要塔山
南開中學學生:同志你跟我來我知道路!
山東老百姓:最後一塊布,用來做軍裝,最後一個娃,送他打老蔣!
所以。蔣光頭你憑什麼贏?你特么里里外外爛透了(此處刪去一句話),你憑什麼贏?!
先看明白國軍勝仗是怎麼打出來的,然後把勝仗的致勝因素全部抽掉,基本也就是敗仗怎麼來的了。
國軍勝仗不多,尤其是大殲滅戰更是幾乎沒有。在這少有的勝仗里,最典型的幾仗都發生在1946年和1947年。一是1946年,74師連克兩淮漣水。二是1946年,新1、新6、71軍會攻四平的攻堅勝利,三是1947年夏天的三戰四平的固守慘勝和南麻臨朐的守點打援釣魚成功(其實以戰前的預期構想看,南麻臨朐也只算部分成功)。尤其是1947年7月份的南麻臨朐戰役與三戰四平,都是國軍宣傳過「殲滅共軍10萬以上」的大捷,那麼這些勝仗的共同點是什麼?
一是共軍沒有形成絕對兵力優勢。
南麻戰役,華野集中2、6、7、9四個縱隊,去打工事完善,給養充足,外圍援軍近在咫尺且賣力增援的胡璉部整11師,啃了一星期,付出數倍於11師的傷亡,在國軍外圍部隊包圍之前,主動撤圍。繼而在往膠東撤退的咽喉要道被整8師李彌部6個輕裝步兵團堵住,倉促之下,再次在黃百韜、王凌雲、劉振湘三大悍匪的追擊下,對臨朐守敵形成4打1的兵力優勢,苦戰不克,再次撤圍。之後國軍宣傳機器將胡璉和李彌,以及此次作戰的總策劃蔣介石吹上天。華野對此戰的定義是「消耗戰」,國軍視為大捷。單從雙方的戰役企圖和戰略構想以及實際傷亡來看,華野說消耗戰,是對自己太客氣了。國軍說自己是大捷,也有借題發揮,振奮「戡亂戰事」連遭敗績之後的士氣成分。粟裕在華野內部對南麻戰役的總結中,主要提了三點,一是天候和地利都在國軍一方,子母堡構築完善,華野攻堅技術粗糙。二是兵力對比基本上是1:1,11師6個團守南麻,外圍5軍,64師,25軍,對戰華野四個縱隊。孟良崮為了吃掉沒有工事掩護,倉促上山,給養斷絕的74師,還集中了9個縱隊,一個特縱。中心戰場形成5:1的優勢才吞掉74師。以此對比,南麻啃11師(何況11師準備了一個星期,工事完備,彈藥充足,給養充分),就敢用4個縱隊,太樂觀了。三是打援部隊不利,在1:1的情況下,不能堵住25師、64師的瘋狂增援,沒有為圍攻部隊爭取時間。
由此可見,至少在1947年夏季,共軍在沒有絕對優勢兵力(5:1或者6:1)的情況下,無論是守城戰(1946年二戰四平,東野十萬大軍頂住了新一軍71軍兩個軍近一個月的正面進攻,但是新六軍拿下本溪,右翼包抄上來之後,立即失去堅守信心,此時兵力接近1:1,漣水七十四師對華野6縱也大體是1:1,實戰證明,是頂不住的),還是攻堅戰(1947年三戰四平,東野三個縱隊戰71軍兩個師及一些雜牌憲警,打了半個月,傷亡太大撤圍),都是難有戰果的。
二是國軍戰術協同較好,各部隊配合密切。
1947年上半年,國軍特別是華東國軍連吃敗仗,魯南戰役,丟了快速縱隊(48門嶄新的美式105榴炮全部讓華野繳獲,直接讓華野成立了自己的特縱,炮兵實力大增),廢了勁旅26師(26師前任師長丁治磐自視甚高,對74師王耀武都不服,認為他升遷太快,沒有真本事),萊蕪戰役,將山東省主席王耀武在濟南的看家部隊-美械軍73軍丟光,桂系骨幹46師送掉。繼而5月,國軍頭牌74軍又全軍覆沒。此消彼長,看上去,這應該是華野士氣大振,實力大增,乘勝扭轉戰局的最好時機。按很多人說孟良崮是華東戰場轉折點,國軍應該一敗塗地,再而衰,三而竭啊,怎麼還能繼續深入沂蒙山區腹地,打出南麻臨朐這樣的戰役呢?問題就出在這個被人捧為「華東戰場轉折點」的孟良崮戰役這兒。首先,孟良崮非但不是國共攻守之勢逆轉,主動權交割的轉折點,相反,卻是國軍系統總結經驗,提升協同能力的一個巨大契機。孟良崮之後,國軍開始實行「戰地視察官」制度,李天霞、黃百韜、湯恩伯被處理,讓國軍主力部隊此後一段時間內對解圍的決心空前加大。從這個角度來說,也算是74師用全軍覆沒給國軍系統帶來的一點正面提升的價值。64師救援南麻時,劉振湘不可謂不賣命,曾跟手下團長說「要不計一切代價打破阻擊,衝到南麻,哪怕打到最後一個人,副團長死了你上,你死了我上,打到最後,我們三個全都打死了事」。解圍之後,胡璉的師部作戰科長陳家珍回憶說,黃國梁,黃百韜來11師師部,與胡璉會面時,都對11師能扛住這一錘表示敬佩,同時吹噓自己在增援路上如何拚命,如何著急,黃百韜說「丟那媽,我一接到增援命令就拚死往這趕,最怕孟良崮張靈甫的一幕在這裡重演」。胡璉當時是流了眼淚的。
三是,沒有陣前倒戈。
別小看了陣前倒戈對守軍士氣和全盤部署的影響。濟南戰役沒有吳化文的起義,王耀武即便是帶領一幫破爛部隊,也不至於8天交待。淮海戰役沒有張克俠起義,黃百韜根本不會在碾庄圩被圍,最後發出「三不解」之後自殺身亡。雙堆集如果沒有廖運周的起義,四個主力師突圍的計劃,極可能一戰攻成,突到蚌埠。這還是小的方面,大了說,淮海戰役華中白崇禧某種程度上就是陣前倒戈,扣住20軍,第二軍不放,存心看中央軍笑話。這些倒戈事件,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張克俠不把運河讓給華野,李彌就不用匆忙撤離碾庄,回護徐州,李彌不走,黃百韜西撤路上,北有馮治安兩個軍的掩護,西有李彌部八九兩軍的接應。即便等44軍兩天,即便沒有架橋,華野想把他摳出來,包圍,也非易事。
四是情報沒有泄露,甚至是共軍情報失准。
三戰四平的時候,東野的情報是守敵只有不到兩萬,但實際是3萬以上,就差這一萬人,四平就吃不下。南麻戰役,此前蔣介石高度保密,且故作姿態,讓中高級將領公開進行戰術研討,但最後執行的時候,用了誰都不知道另一方案。即釣魚戰術:派一個強有力的軍,插入沂蒙山腹地,周圍不遠處散步3-4個有力的部隊,等待華野來攻,讓中心部隊吸住華野,外圍部隊進行圍攻。這個戰術不新鮮,在孟良崮74師本來就打算這麼打,只是沒有打成。但蔣介石事先對這一計劃,保密極嚴密,甚至一些主力部隊的部隊長都不了解。也因此11師進入南麻之後,還有將近一周的時間構築工事,儲備糧彈,調整布局。一周之後,華野前鋒才與11師開始接觸。而11師早就嚴陣以待了,這與孟良崮74師情報失准,計劃被泄,進攻打成退卻,為求自保倉促上山,是不能比的。也因此,華野以4個縱隊,苦戰一周,沒佔到一點便宜。
五是國軍老兵尚多,戰鬥技術和戰術水平,裝備實力都有優勢。
國軍前期兵員素質較好,中下級軍官都有多年實戰經驗,老兵多。五大主力不說,就連64師,35軍,26師,整三師這些部隊,都有相當數量的抗戰老兵,配以美械日械裝備,戰鬥力都是較為可觀。後期隨著共軍實戰經驗增多,裝備實力提升,加上對戰俘的改造使用,使得兵員素質持續提高。而國軍這邊,老兵損失之後,新兵補入,既沒有作戰經驗,又沒有解放軍那邊土改分地的刺激,新兵囁喏,老兵消沉,不知為誰而戰,特別是中後期國軍主力部隊連翻被滅,導致人人談虎色變,士氣低迷。後期連85軍這樣的「委員長袖子里的小寶貝」這樣的嫡系部隊都能成建制的投降,可見士氣低迷到何種程度。
以上是國軍的勝仗致勝因素。把它反過來說,也就是國軍敗仗的致敗因素了。打仗靠的無外乎情報,裝備,協同,機動,士氣,補給,物資人員動員。國軍敗仗多基本上也就是敗在情報,敗在協同,敗在局部的兵力劣勢,敗在整體戰鬥素質和士氣裝備水平的下降,敗在深入解放區,補給線脆弱,到處是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解放戰爭,國軍就是靠前期兵員和軍官素質,裝備優勢,去彌補自身在補給,情報,物資動員,兵員儲備,機動能力,內部協同與統一等各個隨著戰爭進行不斷放大加深的的劣勢。隨著老兵的消耗和不知為誰而戰的新兵補入,裝備被繳獲,士氣被打壓,美援斷絕,國軍僅有的優勢也沒了。所以,敗仗越來越多,最終一敗塗地。
單場的勝仗也是有的,比如樓上說爛的大同集寧南麻四平街。
但國民黨軍有兩個問題:
1,單場的勝仗無法轉變為戰略上的優勢。
2,一旦主力被殲滅,難以重建。
這就像一場LOL,國軍取得擊殺後不趁機推塔、拿龍、逼團,反而在線上瞎逛游,打起團戰各種賣隊友,隊員一旦被殺,要麼意志消沉全場夢遊,要麼直接掛機。而共軍一旦取得擊殺,就趁機擴大優勢,什麼小龍大龍兵線野怪紅藍buff全都不放過,團戰時期各種賣自己給隊友創造機會,一旦被擊殺則相互鼓勵眾志成城,最後肯定是共軍贏啊。
於是乎我們看到共軍勝則大勝,敗則小敗,越打人越多,裝備越好,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
而國軍勝則小勝,敗則一敗塗地,最後連美帝都扶不起了……
原先在知乎上看過類似資料。
怎麼說呢,國民黨還是打了不少勝仗的。
問題是,解放軍輸了,斂吧斂吧,總結一下經驗教訓,下一仗還能打回來。
國軍打輸了......新一軍新六軍,精銳啊!這一打敗仗......也就做鳥獸散了......我可以很負責的說,國軍80%的戰役都對解放軍和紅軍有裝備,兵力總優勢。
(只有淮海戰役算上民夫國軍不佔優勢;渡江戰役其實也算,你們說我把桂軍算入國軍,蔣公會不會誇我?)然後
國軍每一次都被解放軍,紅軍打出教科書般的「穿插迂迴,分割包圍」 「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軍一部」最有名的例子是第二次反圍剿和孟良崮戰役,分別被賣了一個師和一個主力軍。一次反圍剿,紅一方面軍四萬餘人粉碎了刮民軍8個師3個旅共計十萬餘人的進攻,殲滅15000人;
二次反圍剿,紅一方面軍3萬人粉碎了刮民軍11個師的進攻,殲敵30000人;三次反圍剿,刮民軍7個師17個團被殲滅50000人,俘獲15000人;四次反圍剿,僅中央軍一部負責的中路就有12個師16萬人,最後被殲滅52.59兩個師,重創11師。在這期間,友軍要麼不動如山,坐視合圍;要麼行動遲緩,為小顧紅軍拖延。
這種山頭主義,派系鬥爭,軍閥作風盛行的軍隊,完全是為了家族利益,個人利益而戰。相比於為了自己的土地和家人而戰的中共(土改不光是經濟,更是政治,民心,軍心,士氣)自然是光拿蘇援,美援都不夠,能打勝仗全靠對面智商下線。比如第五次反圍剿(某二人組非要硬碰硬),第三次長沙戰役(11軍一個戰術玩三次)戰場勝利的標準判斷是不一樣,對kmt來說,一城一地得了就可以說贏,攻佔了重要城市,佔領交通線,把tg軍隊趕進農村,甚至我軍成功轉進共匪攻之不及統統都是大捷之列。
要是tg也這麼認為,那解放戰爭史上,差不多也是勝負參半的。可惜tg不這麼看。tg的勝利標準簡單粗暴,1.你沒能消滅我就是我勝利了,一城一地得失無所謂,原則就是「讓開大路,佔領兩廂」;2.以消滅敵有生力量為標準,原則就是「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3.前後兩個戰場能互相配合就勝利了,原則就是「統一戰線,攻心為上」。兩個標準反映了對戰爭的認識和思路不同,kmt就是個拿著美式武裝的封建軍隊,tg就是拿著日式武裝充分動員所有要素可以進行總體戰的現代軍隊,雖然火力上有差距,但結果是註定的。對當年的果粉來說,感覺就是kmt是贏著贏著就輸光了,除了最後一直很嗨,什麼讓我為黨國做事,憑什麼孔小姐可以不做;而tg粉的感覺則是,勝利必將屬於我們,無論當下如何突圍,打贏就要吃他一個團,打輸了打不了進山打游擊,我都會全力以赴支持戰爭,哪怕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學渣開心的考60分和學霸傷心因為考了99分,標準不一樣,有啥可比性?上圖是十一在西山拍的下圖是十一在建川博物館拍的戰爭的偉力在人民群眾當中!何止是解放戰爭?從蔣匪背叛革命清黨自費武功開始,匪軍就沒有打贏過任何戰爭。我們認為,判定戰爭的勝負,主要要看能否達成戰略目標。如果沒能完成戰略目標,那麼成績再好看也是敗仗。日德蘭海戰德國贏了嗎?我認為是失敗了,航線還是被封鎖,戰略目標沒達到,打沉幾艘英國船算個屁。蔣匪五次圍剿紅軍成功了嗎?對紅軍來說,是重大損失,但是絕不是你蔣匪的勝利,你消滅紅軍了嗎?沒有!解決土地矛盾了嗎?沒有!統一中國了嗎?沒有!續一口命叫勝利嗎?屁,死的時候更羞恥一點而已。蔣匪和日本打仗有過勝利嗎?淞滬會戰達成戰略目標嗎?沒有,白白送死了80萬青年。台兒庄大捷完成戰略目標了嗎?沒有,被日本人一把捅穿。遠征緬甸達到戰略目標了嗎?沒有,沒有,都沒有!同樣的,現在到了解放戰爭。蔣匪每打死一個共軍,就會召喚兩個憤怒的共軍。然而蔣匪每損失一名士兵,自己會額外丟失兩個士兵被轉化為解放戰士。
這是錯覺,國軍不是打不了勝仗,只是不會打殲滅戰,卻老是被別人殲滅。傷人十指不如斷人一指,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戰爭初期國軍主力部隊的兵員素質是要高於抗戰時代地方化的共軍的,山海關的初次碰撞後楊國夫中將心裡懷著一萬個草泥馬撤退,但這些部隊陸續被共軍成建制殲滅後,軍官和老兵全搞光,重建的部隊戰鬥力自然越來越弱。沒被殲滅的也只好硬撐,到處救火疲憊不堪,戰鬥力下降。
像四平、南麻、臨朐這些戰役共軍當然很是肉痛,劉鄧進大別山更是減員過半,但部隊架子還在,修養修養又能上陣,幾年下來游擊土鱉也錘鍊成野戰軍了。解放戰爭時期共軍最慘的也就是戰鬥激烈時整團拼光到幾十人,師旅級別以上被消滅幾乎沒有。
這個祖傳絕活當然不是國軍能模仿的,當年紅四方面軍成建制從安徽溜到四川,紅三軍團橫行長沙,紅七軍從廣西溜到中央蘇區,紅八軍偷渡長江,紅二十五軍從大別山溜到陝北,二六軍團到處亂竄走幾天打幾天歇幾天,最後都從南方跑到北方會師,中原突圍時幾萬部隊一鬨而散弄得河南湖北安徽到處游擊隊,皮定均一個旅往東穿過國民黨江淮腹地跑到粟裕麾下幾乎沒損失。著名的李雲龍將軍更是五百人突圍一萬人捲土重來攻打平安格勒(霧)。而國軍呢?抗戰時碩果僅存的大別山敵後根據地還是桂系搞的,淮海戰役一二十萬人剛跑出徐州就癱瘓了。
好吧國軍經歷這種孤軍千里轉戰的考驗較少,不用這個來黑國軍的組織能力不行,國軍主要的硬傷還是是豬隊友啊!共軍為了掩護中央蘇區可以整支軍團向皖南死亡衝鋒,劉鄧在電報里看到陝北危急立馬提兵十二萬殺向大別山,南滿北滿相互支援拉拉扯扯,而國軍呢,當時就念了兩句詩,叫「孟良崮上虎賁垮,千里馳援有天霞,非我見死不相救,奈何共軍有高達。」
這就是裝備粗劣的現代軍隊和裝備精良的舊式軍隊的區別,本是同門師兄弟,國軍怎麼就退化了,缺了什麼金坷垃?他的政治工作廢了,既不忠黨也不體國,成了武人的親兵家丁武裝,順風時不積極進攻打殲滅戰,怕跟敵軍死磕比別人多吃虧,逆風時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樹倒猢猻散,也就窮途末路跑到緬甸日猴子才顯得眾志成城神勇無比。
也不能太難為國軍將領,搞點個人勢力不算啥,黃埔系的常凱申校長本人就是不講政治講江湖的舊人啊。四平啊
1947年,林彪於東北戰場上屢獲勝績,獨四平一役敗於陳明仁之手。1947年6月,林彪發起攻打四平之戰役。是役,解放軍佔領四平路西,而陳明仁則率領不足萬人的七十一軍殘餘退守路東,繼續頑抗。陳明仁以一軍之力,阻擋民主聯軍十萬之眾,震動了全國,蔣介石欣喜若狂 ,親自為陳明仁掛上「青天白日滿地紅」勳章,大聲稱讚陳明仁:「奇蹟,奇蹟!子良無愧於黃埔名將!」將軍由此晉陞為國民黨軍第七兵團司令長官。但好景不長,陳誠到東北任行轅主任後,明察暗訪,抓住了陳明仁幾個「短板」,撤了陳明仁的職,讓陳回南京休養閑居。
這就是原因啊
首先,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在戰術到戰役上,獲勝的次數並不少,中原突圍,四平,延安,南麻,臨朐,大同,集寧等等,各個戰場都有。戰略上也不少勝利,如中原突圍中,解放軍基本喪失苦心經營多年的中原根據地,部隊減員也很大。
你感覺國軍沒有什麼勝利,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最終的結果對過程觀感的影響。國軍跑到了小島上,解放軍解放了全中國。那麼,解放過程中的一點失利,只能說是勝利前的波折,國軍的勝利,也只能叫負隅頑抗了。
二是,國軍很少能將戰場上的勝利,轉化為戰略上的優勢。還拿中原突圍舉例。即便國軍徹底佔領了中原解放區,但由於基層組織的癱瘓,無法有效動員當地的人力物力,再加上當地本就貧瘠的經濟,和地下黨組織的存在,還要分派不少兵力去維護當地的統治。佔了地,不但沒彌補實力,反倒分散了實力。反觀解放軍,經過土改等一系列動作,很快能將佔領區動員起來,東北的解放軍,出關時十萬人,入關時百萬大軍。淮海戰場,動員的農民大都是來自山東和江淮等雙方反覆拉鋸地區。如此一來,所謂的勝利,顯現不出作用,也就顯的不那麼重要了。
第三,雙方對勝利的評價標準不同。解放軍始終堅持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國軍則堅持搶地盤為主。這也是現代軍隊和軍閥部隊的區別。
第四,國軍的所謂一系列勝利,很少有決定性的勝利。例如徹底吃掉解放軍一個戰略集團這種。同樣是中原突圍,坐擁巨大的兵力和態勢優勢,都四面合圍了,竟然還能讓中原軍區的主力逃出生天,真是讓人無語。這種半截子勝利,國軍幹了不止一次。
第五,戰果擴張做的太差。戰役其實有兩個部分,一是戰場決戰,二是戰場勝利後,迅速擴張戰果,攫取最大的利益。戰場的勝利只是手段,是暫時的,擴張出來的成果才是目的,才是長久的。國軍在第二個方面做的比第一個還差。偶爾戰場獲勝了一次,不能快速擴張戰果,讓解放軍一而再,再而三的有了喘息之機,最終,此消彼長,局勢徹底逆轉。那時候,誰還會在意前面的幾場不大不小的勝利?幾乎????延安張家口臨沂長春等城市都是解放軍送給國民黨的????
46年開戰國民黨就沒打過勝仗???那又是誰在大別山被圍追堵截。丟盔棄甲???國民黨嗎?
熱河,中原、兩淮等都是送給國民黨的????什麼邏輯思維?真以為國民黨全都是廢物啊!你是不是看地攤看多了
你知道熱河省咋被國民黨軍攻佔的嗎?東野是解放軍雄獅,但是其他解放軍不一定就是東野
國共兩軍在承德和熱河地區的軍事衝突
作者:劉桐樹
承德是國民政府熱河省會,與張家口作為國民政府察哈爾省會一樣,是關外與關內相通的必經的兩個省會。
1946年二次國共內戰開始,國軍為了打通華北和東北的聯繫,對熱河志在必得,同時對熱河和察哈爾兩個方向發起進攻,當時華北中共主力兵團不足以應付兩個方向進攻,決心放棄熱河,全力應付國軍傅作義部對平綏線西段,國軍李文部對平綏線東段的進攻,雖然把李文部阻擊住了,但沒防住傅作義部的迂迴奔襲,丟了張家口,士氣大傷,東線的承德和赤峰也在鄭洞國指揮的東北國軍攻擊下丟失。
但是熱河省的中共軍隊發展很快,地方民眾武裝很快演變成東野8、9、11三個主力縱隊,還有幾個獨立師,反之,國軍佔地太多,分兵分散,陷入防禦被動,結果解放軍在熱河省先後反擊,1947年6月攻佔赤峰,1947年10月進佔朝陽,1948年5月攻克隆化,國軍在熱河省僅剩承德一個孤城。
遼西會戰後,解放軍四野主力秘密入關,駐守承德的國軍第13軍有被孤立包圍的危險主動棄守南撤北平,隨後1948年11月解放軍進佔承德。國軍僅僅控制熱河省2年零2個月。
1945年9月,國民政府在陪都重慶宣布恢復已12年不存在的熱河省政府的建制。10月8日又進行一次改組,由原東北軍將領劉多荃出任熱河省主席,並於12月4日熱河省府由重慶遷往北平,12月31日再遷往錦州(因為當時承德在中共手裡)。
國民政府熱河省政府成立後,多方活動,準備接收承德和熱河省政權。首先號召熱河省的社會各界知名人士、代表人物譚文彬、毛韶青、成蓬一等人團結在政府周圍,成立起熱河省政府的班底。通過他們再對熱河地方各級機構進行滲透,控制熱河政局。其次,積極收編偽軍、警察,以免流入社會造成不穩定因素。據不完全統計,政府共收編4000多人。
如圍場縣原日本憲兵討伐隊隊長滕永昌、寬城偽警察署長張其昌、興隆縣偽甲長劉茂廷、承德縣偽職人員姜懷義等,都被政府收編改造,從新委任職務。
在興隆的偽滿軍、討伐隊,全部摘掉了偽滿牌子、帽徽,燒毀檔案,換上國民政府標誌,並打出國軍先遣軍的旗子,等待國民政府接收。後因中共冀熱遼西路軍逼近興隆,該部又倒向中共,加入了解放軍。
在豐寧的偽滿軍第五旅副官張錫福,不斷清理地方暴力革命的勢力,9月15日,在中共冀熱遼挺北第一支隊師軍部配合下,蘇軍回師大閣,將張錫福部擊潰。
在承德境內,熱和省政府又將豐寧地方勢力韓繼功、張福元等被收編為第十一戰區第五縱隊,有3000多人,該部於10月1日攻佔了豐寧縣大閣鎮,10月25日,由中共平北軍分區副司令員鍾輝琨指揮所部,並在中共熱河二旅配合下,向該部進攻,又收復大閣鎮。國共兩黨在熱河省就行政接收一事相互傾軋,互不相讓。
蘇帝「紅軍」於1945年8月19日進入中國領土和中共八路軍進入承德特別是熱河全省後,衝垮了日偽政權。在蘇軍駐紮的地方出現了另一個新事物-維持會。原偽滿偽省長、偽縣長乃至偽村長等,都依照國民政府指令就地改編,暫時繼續維持地方秩序,等待政府大員來接受。他們表面應付擁護蘇,但實際上拒絕向中共交出地方政權。
1945年8月14日,中共晉察冀中央分局就決定派胡錫奎、王國權、段蘇權等人,分別帶一部分軍隊和幹部潛入熱河省,籌建中共的熱河省委、省政府和省軍區。又派楊雨民帶一部分熱河籍原著民回熱河滲透,準備先於國民政府接收日偽政權。9月中旬,胡錫奎、王國權、段蘇權以及李子光、楊雨民等人相繼達到承德,開始建黨、建政、建軍工作。
那時的承德,還在蘇「紅軍」的控制之下。日偽熱河省長孫柏芳暫時就任熱河省維持會會長,一些偽軍、偽政、偽警人員暫時不遣散繼續維持地方經營。
他們宣布一切地方軍政要務都要經過省長批准處理,蘇帝「紅軍」因於國民政府簽定有《中蘇條約》,對其在中國境內的行經有所限制,蘇俄依據條約要承認國民政府認同的地方維持會的合法地位,不能公開承認共產黨及其武裝的存在。
蘇俄軍隊因此明令禁止共產黨在市區25公里以內駐紮任何軍隊,不準上街搞宣傳,更不準建立獨立政權,還進一步要求進入滿洲的共產黨軍隊退出蘇俄軍隊控制區,其中包括承德、平泉、朝陽等城市,以制約共產黨及其武裝的活動。後還是發生了一些共產黨及其武裝人員不顧蘇俄軍隊警告,到南營子大街結社集會搞民運,最後被蘇俄軍隊扣壓的事件。
中共對蘇俄軍隊進行了多方的交涉。9月15日,由中共方面朱德、劉少奇、任弼時聯合致電蘇軍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提出「在熱河、遼寧之各一部,自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即有八路軍活動,並創建有根據地,請允許該地區八路軍仍留原地」。這一點得到了蘇俄軍隊的承認。
對於此事,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和哈扎羅夫大將在其回憶錄《結局》一文中,也明確地記述這些干涉中國內政的事,他們說:「國民黨將領們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支援解放中國東北的紅軍」,「可是當蘇軍在所有作戰方面勝利發展進攻,並向滿州腹地猛攻日軍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轉入對日本佔領者的進攻,幾乎整個華北地區,其中包括張家口、熱河(承德)等大城市轉入到八路軍手中。在這些地區,後貝加爾方面軍的右翼部隊,同八路軍協同作戰。」
為了使蘇俄軍隊對中共在熱河、錦州地區軍事存在的承認變為實際行動,中共於10月19日電示中共北方局:「速向友方交涉,讓出熱河政權,首先是承德、朝陽地區,以便我方放手武裝民眾,摧毀偽軍偽組織,組織熱河人民自治政府,否則,無法抵抗蔣軍從北平向熱河之進攻」。
與此同時,中共胡錫奎、趙毅敏等一批人進駐承德後,也多次與蘇俄軍隊交涉,終於爭得了蘇俄軍隊的同意和默許,承認熱河和錦州兩省(偽滿建制)為中共冀熱遼控制區範圍,蘇俄軍隊也提前於10月22日開始從承德、朝陽、錦州等地撤軍。
這是中共與蘇在熱河外交上的一個重大勝利。蘇俄軍隊這一舉措,不僅使中共在此地區軍事上控制了重要戰略地帶,而且在政治上也取得了談判地位,為嗣後在同國共兩党進行和平談判爭得了籌碼。
在中共高層及東北局與蘇帝交涉,請蘇帝讓出熱河政權給中共的同時,9月中旬,中共熱河行政公署在承德成立,李子光、楊雨民分別擔任正副主任,開始搶先接收熱河省政權。
9月20日成立了冀熱遼區黨委熱河分委和熱河軍區,由胡錫奎兼分委書記和軍區政委,段蘇權為分委委員、軍區司令員,李子光、王國權為分委委員、副書記。在這前後,還分別成立了熱中、熱東、熱北、熱西、熱南5個地委、專署、軍分區和中共承德市委、市政府,分別接管了各地方政權。中共承德市委書記由王國權兼任,市長鄭旭,副市長史立德。
1945年10月14日,中共熱河省政府在承德宣告成立,委任李子光為主席,楊雨民為副主席,並舉行公開就職儀式和接交儀式,在中共軍事壓力下熱河省維持會會長孫柏芳被迫交出政權,平泉、青龍、承德、興隆、隆化、圍場、豐寧以及熱河省管轄的赤峰、朝陽等縣市也分別建立了中共政權。熱河成為抗戰勝利後,共產黨及其軍隊完全軍政控制的中國唯一省份。
抗戰勝利之初,中共對於能否爭取到完全控制東北沒有把握,因此把熱河的戰略地位看得非常重要,曾一度計劃把承德作為臨時中樞。後因時局變化,不遷往承德。
9月19日,在承德成立中共冀熱遼中央局,擴大冀熱遼軍區,以李富春為書記,林彪為司令員。這是以熱河為武裝根據地,進而奪取東北地盤的計劃部署。後來,因東北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中共軍隊開進去了,站穩了腳跟,李富春、林彪也都到東北去。
10月27日,中共冀熱遼中央局改為冀熱遼中央分局和冀熱遼軍區,將原來以冀東為中心的冀熱遼區黨委和軍區改為冀東區黨委和軍區,歸冀熱遼分局和軍區管轄。
11月19日,中共任命了冀熱遼中央分局和冀熱遼軍區的領導幹部,程子華為書記,肖克、羅瑞卿、李運昌、胡錫奎、趙毅敏、吳德、詹才芳為委員。
以後又陸續增加黃火青、楊清(歐陽欽)、高自立、李楚離、張明遠、趙爾陸等為分局委員。同時,還任命肖克為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為副司令員,程子華為第一政治委員,羅瑞卿為第二政治委員。後來,又增加陳奇涵為副司令員。
1945年11月27日,中共又發出了「熱河極為重要,所去幹部留熱河工作」的電報指示,先後將去東北的1萬多部隊和1000多名幹部留在熱河工作。
國民政府欲奪回承德籌措已久。早在國共重慶談判過程中,國民黨想通過談判奪回承德,共產黨堅決不肯。和平解決承德機會消失後,國民政府就準備運用武力奪取。
在杜聿明將軍就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之初,蔣中正、何應欽就命令他指揮國軍第十三、五十二、九十二、九十四各軍先後向熱河進攻,收復承德為要。但由於國民黨內部派系矛盾激化,進攻承德的計劃暫時擱淺。1945年10月19日,美國軍艦運送國軍第十三軍在秦皇島登陸,準備用武力解決東北和熱河問題。
10月31日,國軍向山海關中共軍隊發起猛烈進攻,11月16日國軍佔領山海關,26日,又進佔錦州。與此同時,國軍開始接收北平、唐山等大城市,這就形成了三面包圍承德之勢。國軍攻陷錦州後,蔣中正立即命令杜聿明將軍停止進發東北,回師熱河,與北平、唐山方面向承德進攻的其他國軍匯合,以實現攻佔承德,控制進出東北咽喉要地的計劃。
中共對國軍運動也有所察覺,隨即作出了武力據守承德的全面部署。1945年10月,在國軍大舉向平津運兵之時,中共發出了在熱河「大規模作戰不久就到來,必須嚴重弄清這一形勢」的警告,並命令山東已到冀東之劉其人師,「立即星夜兼程開古北口、承德戰場,其任務為殲滅由北平進攻承德之頑軍。」
接著,中共又連發電令,強調指出:「最近數星期內,是熱河命運決定的關鍵,我能否控制熱河,對於全國戰略意義及我黨在全國的地位均有極大關係。這是我黨在今後整個階段中的地位問題。」電報還要求迅速集中力量,「不惜一切犧牲,堅決打擊進攻熱河之頑軍,保衛承德。」
1946年1月上旬,蔣中正為在《停戰令》生效前攻佔承德,親自下令:「各部在停戰令生效前應速搶佔戰略要地。在熱河方面,最好於停戰令前佔領承德」。於是,國軍集中了10多萬的兵力,從東西南三路突向承德,國共兩黨開始展開了維護各自抗戰果實的承德會戰。
西線古北口方向。根據蔣中正密令,十一戰區行轅主任孫連仲將軍指揮國軍第九十二軍兩個師和第十六軍一個師及三個保安團,沿平古路東進,直逼承德。1月9日,國軍第十六軍二十二師開始攻擊古北口外圍陣地。當時,守衛古北口的只有中共冀東軍區第十一旅第十六、五十三兩個主力團,抵抗三天三夜。
12日,中共熱河縱隊第一、二旅星夜兼程先後趕到古北口投入戰鬥,打退了國軍的進攻。從13日至14日,國軍傾全力多次向新開嶺、香水峪方向發起攻擊,均未成功。此役國共兩軍傷亡近三千人。
這是國軍第一次進攻承德,失利。主要原因還是國軍兵力不足,又有時間限制。
而中共在承德會戰西戰場的勝利,也是動員百姓參與的結果。在戰鬥開始之前,中共灤平縣委、縣政府就徵集民眾的260萬斤糧食,250萬元現款,主要供應軍需。又組織了380多副擔架和1400多農民工支援前線。在國共撕殺最激烈的時候,以中共熱河省副主席李子光、承德市市長鄭旭為首的戰地工作團來到前線,以各種政治造勢激勵官兵階級鬥志。
戰後1月中旬,中共在古北口召開了慶功祝捷大會和追悼陣亡烈士大會,冀東軍區第十一旅十六團七連被授予「英雄阻擊連」的光榮稱號,並決定在戰鬥最激烈的兵馬營修建紀念碑,悼念古北口內戰陣亡將士。
南線喜峰口方向。國軍第九十四軍第五師和第四十三師兩個團及收編地方軍一部,從唐山分兩路於1月11日晨,向豐潤、遵化進攻,計劃攻佔喜峰口,直取承德。中共冀東軍區第十三旅兩個團和遵化、豐潤、灤西縣支隊進行了阻擊。13日,國軍第四十三師兩個團分四路發起猛烈進攻,中共第十三旅在受到巨大打擊後,放棄豐潤縣城,撤到其第三道防線。
14日,國軍又分兩路向羅文峪、豆各庄方向進攻,在豐潤縣城、柴草塢、羅文口以南一線受阻。此役國共兩軍經四晝夜激戰,死傷官兵2000餘人,國軍策應東、西兩路進攻承德的計劃未能實現。
東線朝陽、平泉方向。這是承德會戰的國共兩軍的主要戰場,也是國軍的主攻方面。因此,在國軍對熱河發動全面進攻前,中共及其軍委於1945年12月10日和17日連續發出兩封電報,要求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的林彪:「打擊與消滅由錦州、綏中向熱河進攻之蔣軍,必須由你們部隊負責,望你對這一任務即作必要的準備和部署,並電告我們」。
電報中還警告說:「再不要重複錦州戰役時之慌亂情況」。但林彪沒有執行這個命令,於12 月20日兵發西滿,至使熱東大門洞開。國軍第十三軍和第五十二軍之一九五師於12月28日攻陷義縣,30日攻陷阜新。國軍精銳之師第五十二軍之二十五師同日攻陷盤山、營口,解除了國軍進攻熱河的後顧之憂,然後聚集重兵,於1946年1月4日突然掉頭向熱東地區進攻。
中共冀熱遼軍區命令駐熱東的黃永勝縱隊在北票、朝陽間,黃壽發縱隊在葉柏壽、凌源間節節抗擊,遲滯國軍,以便爭取時間,集中部隊,按照軍委電令,在平泉、凌源間進行雙方決戰。但黃永勝與國軍主力稍事接觸後,即帶縱隊主力向赤峰方向潰退而去。
只有第三十旅張德發、謝鏜忠部與國軍激戰兩日後向北潰退。黃壽發縱隊周仁傑旅、熱河縱隊三旅九團抵抗兩日,便陷入國軍的重圍之中,少數人員倉皇突圍後轉移到錦承路北的大明城。至此,中共在熱東地區再無阻擊部隊。
國軍10日攻陷凌源、建平後,分數路向平泉進攻。
中共冀熱遼軍區命令楊(德志)蘇(振華)縱隊和冀東軍區第十二旅、第十四旅和第十三旅的十四團,日夜兼程跑步向平泉前進,肖克、李運昌也到平泉會合指揮。當時,平泉街只有一個警衛連和縣公安大隊的三個連。1月12日夜,國軍進攻平泉以東三十家子。13日,又占平泉東40里之楊樹嶺。然後分三路向平泉進攻。
一路為國軍第十三軍第四師,沿錦承鐵路向平泉進攻,在平泉東5公里處遭中共王兆湘旅阻擊,雙方經10多小時激戰,國軍進行6次衝鋒後擊潰當面之阻攔。
另一路為國軍第五十二軍第二師,從平泉南側秘密迂迴奔襲小寺溝,計劃從西面包圍平泉縣城。該部在道虎溝川與中共阻擊部隊展開激戰,未能突破阻攔向平泉前進。
第三路為第五十二軍一九五師,尾隨二師、四師之後跟進。從影碑山與道虎溝川之間僅5公里的空隙,走山路,於13日下午4時突然出現偷襲平泉車站及南山各制高點。但懼怕城中中共有埋伏,未敢進街。當時,平泉已為空城,當國軍第一九五師前沿搜索查明城內情況後,開始向平泉街前進,恰好中共縱隊主力趕來,國共雙方在平泉街展開激戰。至13日24時停戰令生效後,中共軍隊撤出平泉街,國軍佔領平泉。
1946年1月10日,在國共兩黨簽署《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命令和聲明》(即《停戰協定》)後,雙方向所屬部隊發布了1月13日午夜停戰的命令。根據《停戰協定》成立的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也開始辦公,並派出若干軍事調處執行小組,分赴各地衝突地點進行調處。當時,向熱河先後派出兩個執行小組,即赤峰第二執行小組和承德第十一執行小組。
承德第十一執行小組由國民政府代表岳昌贏上校,中共代表陳伯鈞少將,美國代表葛瑞夫上校組成,於2月1日到達承德。在此之前,國軍不斷向承德發動進攻。
2月11日,國軍第九十四軍主力第五師開入平泉之餑欏樹川進行地方政權接受任務,遇到中共熱河第三旅的襲擊,國軍迫擊炮將中共熱河第三旅團長王佔一、政委周文乃炸死在前沿。與此同時,國軍第十三軍五十四師於2月10日攻佔平泉北部黃土梁子,造成多路進攻承德之勢。
承德執行小組的國、美兩方代表於10日趕到平泉,與國軍第十三軍軍長石覺將軍會談。2月18日,在承德執行小組美方代表主持下,中共代表肖克和高級參議趙毅敏與國軍代表石覺將軍等於平泉下壩村舉行高級將領會談。雙方談判的重點是:
(1)停止衝突問題;
(2)雙方恢復1月13日24時停戰令生效前位置問題;(3)雙方部隊遵照命令實行隔離問題。中共此時已覺察國軍急於抽調兵力開往東北接收的戰略意圖,為鉗制在熱河的國軍東進,在會談開出一些國、美代表不能接受的強硬要求,特別要求國軍停止繼續接收,退到13日24時雙方實際控制線以內。國方堅決地拒絕了這些強硬要求,致使兩日高級將領會談無結果而終。
平泉談判失敗後,國軍在承德執行小組返承的第二天(2月21日)即兵分4路,以平泉為中心,用4個師的兵力展開對承德的進攻。國共兩黨維護各自抗戰果實的第二次承德會戰開始了。
承德和東北一樣,停戰令沒有發揮效果,國共兩軍始終在相互摩擦,互不相讓。
第一路黃土梁子方向。自國軍第十三軍五十四師佔領黃土梁子後,不斷向中共楊蘇縱隊發動進攻。2月11日,承德執行小組到黃土梁子調處,衝突暫時停止。2月21日,國軍突然向平泉二道河子發動進攻,經國共雙方反覆爭奪,國軍退回原防地。2月26日,國軍再次發動猛攻,在柳溪川、七家岱川推進20餘里,楊蘇縱隊發動反擊,奪回部分陣地。戰場呈膠著狀態。
第二路二道河子方向。2月21日,駐平泉之國軍第五十二軍一九五師,沿承平公路向承德方向猛進,在西二道河子、紅山嘴一帶遇到中共楊蘇縱隊頑強阻擊。數日激戰,國軍曾深入到鳳凰嶺一帶,國共雙方多次展開拉鋸戰。
第三路小寺溝方向。2月21日,駐平泉之國軍第十三軍四師,向小寺溝方向發動攻擊,中共冀熱遼部隊詹才芳部第十四旅進行節節阻擊。2月27日至3月1日,第四師為解五師之圍,再次向小寺溝發動進攻,許多陣地經過國共雙方反覆爭奪。
第四路餑欏樹方向。這是此次大戰的主戰場。國軍第九十四軍五師經半個多月的不斷進攻,攻入餑欏樹川30華里,佔領15個村莊。並計划進攻黨壩,然後與其它三路會攻承德。中共冀熱遼軍區計劃包圍這支孤立國軍,並在黨壩設前線指揮部,由詹才芳統一指揮。調熱河第二旅、第三旅,冀東第十二旅,熱遼第二十七旅於2月26日午夜前完成對國軍第五師的包圍。
27日人海戰術的總攻開始,迅速攻佔馬杖子、王杖子不足3里的地域內。中共準備繼續發動總攻時,承德執行小組驅車奔赴前線,命令停火,解了五師之圍。餑欏樹戰役後,國軍暫時停止向承德的進攻,熱河戰場國共雙方暫時處於對峙狀態。
前後兩次承德會戰歷時50天,國軍攻佔朝陽、北票、平泉等熱東重鎮,造成了直接包圍承德的局面。5月13日,中共冀熱遼軍區為配合東北林彪作戰,在熱東地區突然發動了「五月戰役」,一舉攻佔古山、平庄,破毀錦承線鐵路400餘里,在抗戰中號稱「鐵團」的國軍第十三軍五十四師一六二團大部損失。
1946年6月,國共放棄《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爆發全面內戰。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發出了《關於保衛承德、赤峰緊急動員的指示》,命令全區軍民「誓死保衛承德、赤峰,誓死保衛熱河,誓死保衛冀熱遼」。
6月13日,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將熱河省一分為二,在赤峰成立熱遼區黨委、行署和軍區,轄熱東、熱中、熱遼三地區,由胡錫奎任書記兼政委,楊雨民任行署主任,黃永勝任司令員,熱河省由黃火青任書記兼政委。
6月21日,中共發出了《關於請依敵我力量考慮承德棄守問題》的電報,指出兩種選擇:如敵於平泉集中3個師西進,我不能於野戰中殲其主力,承德即有被敵占之可能,我應準備放棄承德;如有把握殲滅敵軍主力,從根本上粉碎其進攻,則應固守承德。25日,中共軍委又發出了做退出承德準備的電令,冀熱遼中央分局和熱河省委開始做撤出承德的準備。
8月26日,國軍第十三軍在飛機配合下,由平泉分三路進攻承德。一路沿錦承鐵路經下板城、上板城進攻承德;一路由黃土梁子經頭溝,迂迴到承德北部,回頭攻擊承德;一路沿承平公路,經七溝、三溝進攻承德。至28日,中共被迫放棄承德,大部向圍場、赤峰撤退,一部向興隆隱循,國軍第十三軍開始進佔承德。9月13日,中共分局和省委進駐赤峰,10月9日移往林西。至此,承德、青龍、灤平、隆化、豐寧、圍場等數座縣城和一些重要村鎮被國軍佔領,熱河大半部地區被國軍縱橫分割,原中共收編或建立的地方性區隊、小隊武裝大部分嘩變倒戈投奔國軍。
第三次承德會戰,是國軍東北行營副司令長官鄭洞國指揮的,東線國軍投入兵力為第13軍,94軍和71軍91師,其中第13軍是主力。當時熱河中共軍隊主力調到平綏線防守張家口去了,所以應付鄭洞國就很困難。
根據鄭洞國的回憶錄,1946年8月中旬,杜聿明將軍要長春的鄭洞國去錦州開設指揮所,相機攻佔承德以掩護北寧線。作戰計劃是,第13軍和保安騎兵支隊集結於平泉,一舉攻佔承德,並進出於圍場隆化;93軍(滇軍)欠暫20師,2個師集結於朝陽,接替13軍防務,並警戒赤峰方向,待承德得手後,93軍向北發展攻掠赤峰。
93軍首先在8月中旬出動掃蕩,暫22師由義縣北票進至朝陽集結,暫18師由錦西興城進至葉柏壽集結。21日,13軍出動54、89師向寧城掃蕩,24日佔領,即向平泉開進。
國軍熱河一期作戰進展順利出乎鄭洞國預料。13軍軍長石覺報告中共武裝有北撤跡象,鄭判斷不會發生激戰,即命13軍攻擊承德。26日,13軍分兩路,一路是54師和89師一個團從黃土梁子出發掩護主力,迂迴承德,一路是13軍主力從平泉直接進攻承德,28日在承德附近與楊蘇縱隊發生激戰,29日八路軍撤退,13軍當即佔領承德,30日佔領灤平、隆化,9月11日佔豐寧。
93軍也分頭於8月29日向寧城、建平攻擊,右路暫22師於9月4日佔建平,該師一個團向建平西南掃蕩,在華石溝遭到7千中共武裝圍攻,5日暫18師主力趕到解圍。這是東北國軍遭遇最激烈一戰,該團損失1/3。左路暫18師為友軍解圍後,9月11日佔寧城。中共武裝即撤退赤峰。
為徹底掃蕩中共武裝,鄭洞國將北寧路守備的暫20師北調歸93軍,並加強71軍91師,統歸孫渡指揮,10月4日向赤峰攻擊,未遇中共武裝抵抗,當日即占。
與此同時,第13軍在加強承德防禦同時向外進擊,10月7日佔圍場,12日佔多倫,13日佔沽源。為策應張家口作戰,該軍還派2個師占赤城。國軍發動的「熱河戰役」遂告結束。
之後,東北國軍只留下13軍和93軍負責熱河西部、東部防禦,南滿部隊集中起來四次圍攻臨江。
前兩次國軍攻擊承德失利,跟進攻方向也有關,從南向北攻,要經過長城各口要隘,山嶽多,有利於中共武裝防守,第三次從東向西攻,就相對地形平坦。承德以北到赤峰,都是高原地形,較易運動,所以中共武裝不易防守。
從承德、赤峰撤退後,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為適應戰爭環境,決定精簡機構,充實下層和部隊。並經上級批准,將熱河省委、熱遼區黨委合併於冀熱遼中央分局;恢復熱河省政府,領導全熱河各級政府工作;熱河、熱遼兩軍區結束工作,另設冀熱遼野戰軍司令部,並集中部隊於9月4日至23日,連續發動了華石溝戰鬥、乃林戰鬥和寧城戰鬥,襲擊國軍第十八師三團及暫編第二十二師一部。10月15日,冀熱遼部隊又深入攻克國軍固守的建昌城。
1946年11月下旬,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召開高幹會議,程子華作了《關於目前熱河的形勢與任務》的報告,明確指出熱河今後的任務是土地改革、武裝鬥爭、建設根據地三位一體。並決定大力清剿土匪,堅持游擊戰爭。
承德的土地改革是從1945年11月開始的。到1949年4月,經過鎮壓清算、減租減息、分配土地、貫徹「五四」指示、檢查與深入土改、貫徹土地法大綱、複查糾偏和新區土改等階段,承德的土地改革運動取得了偉大勝利。
承德被中共佔領後,其冀熱遼中央分局和熱河省委適時地發動了控訴復仇、回頭自新的清算運動,開展了鎮壓清算鬥爭。
這個運動首先是在承德市工人中發動起來的。當時,承德市只有4.7萬人口,工人不足2000人。但在中共熱河省委和中共承德市委的組織領導下,工人動起來,全市開批鬥會61次,參加人數近2萬人,鎮壓果實有現款649萬元(邊幣),糧食1900多石,有當地的3451戶百姓分得此物資財產。
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和中共熱河省委於1945年11月25日發出了《關於熱河發動群眾的指示》,指出:「控訴復仇,回頭自新的清算鬥爭,是目前發動群眾的中心環節」。此後,各地的清算復仇運動在學習承德經驗的基礎上開展起來。到1946年3月統計,僅熱西、熱中和承德三地區,組織大的清算批鬥1868次,參加人數37萬多人,鎮壓果實在有土地1萬多畝,糧食1300萬石,款1300多萬元(邊幣)。
1946年2月底,中共熱河省委發出了《關於減租減息增資和生產的指示》後,鬥爭的中心就由城市集鎮轉向了廣大農村,由清算復仇轉向減租減息,使鎮壓清算、減租減息運動在農村廣泛開展起來。據1946年3月統計,在減租清算鬥爭中,熱西、熱中兩地區共批鬥1103起,有23110人參加,獲得鎮壓果實有:糧5140.24石,地272畝。熱西、熱中兩地區進行增資批鬥18起,有1930人參加。
1946年4月1日,中共熱河省委召開擴大幹部會議,針對熱河土地高度集中的情況和小農對土地的迫切佔有,提出了土地要「從高度集中走到適當分散」的方針,熱西地區很快接受並貫徹了這一方針,鮮明地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號。到中央《五四指示》下達前夕,僅承德、隆化、灤平、圍場4縣即分散土地106584.6畝。
承德及熱河全省的土地改革到1946年11月,經過減租減息、分配土地和貫徹「五·四」指示三個階段,小農獲得無償土地374萬畝(其中熱西60萬畝,熱中69萬畝,熱南20萬畝,熱遼82萬畝,熱東30萬畝,熱北113萬畝)及大量鎮壓得來的糧食、牲畜、農具等,40餘萬人參加了土地改革活動,承德的大部分地區已基本上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農村階級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但也存在著不平衡和缺乏普遍性的現象,還發生過「連根拔」、「推平」、「有偽必斗」等「左」的錯誤。熱西土地改革在四、五、六月搞得轟轟烈烈,到7月就因忙於徵糧而停頓下來,沒能搞徹底,以致圍場有名的大地主,群眾稱為九溝十八嶺,平地200頃的鼎豐峪都沒進行暴力土改。
特別是由於國軍進攻承德後,一部分地區成為國統區,中共土改出現了巨大反覆,地主反攻倒算,地方武裝反襲,小農土改暴力分子受到打擊,甚至被殺。
針對這種情況,在1946年11月召開的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高幹會議上,對土地改革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討論研究,在對熱河土地的高度集中和熱河地主特點的認識上有了新的提高。認識到熱河的「地主階級」是封建性與殖民地性融為一體的掠奪集團,經濟、政治、武裝三位一體。
因此,也必須用經濟的、政治的、武裝的手段才能徹底摧垮他們。12月19日,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發出了《關於檢查與深入土改的指示》,明確提出了團結90%以上的人,爭取中小地主,集中力量打擊惡霸大地主的方針。並提出了根據地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辦法去貫徹土地改革的方針。「一二、一九」指示下達後,各地組織大規模的工作團下鄉檢查土改。檢查的結果是三種情況並存。即沒進行土改的空白區、搞得好的和比較好的地區及「夾生飯」地區,並從中看出了土地改革不徹底的問題。
據統計,熱河全省共有耕地4081萬畝(包括熱西、熱南),應分散土地1428多萬畝(按35%計算)。到1947年4月統計,全省只分配450萬畝,占應分土地的31.5%。1947年3月,熱河省在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召開的土地改革彙報會上提出了「夾生飯」問題。並在以後的以檢查與深入土地改革為主的基礎上,基本上解決了「夾生飯」問題,取得重大成果。
到1947年10月,全省已有300多萬無地少地小農分得1000多萬畝土地。此外,還分得大量鎮壓來的房屋、牲畜、農具和糧食。在中共控制區內基本上消滅了國府殘餘和地主及資產階級的存在。
1947年10月10日,熱河省以熱東、熱遼地區作為土改試點地區,貫徹《中國土地法大綱》,然後全面開展平分土地運動。11月,中共熱西地委分別在半截塔、大閣召開土地會議,貫徹全國土地會議精神,進行「三查三整」。會後,便在全區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但也出現了種種偏向,並隨之進行了糾正。到1948年年中,承德基本區的土地革命運動結束。
承德土地改革完成後,尚有灤平、隆化、承德、平泉、豐寧5縣和承德市共35個區、1221個行政村的新區沒有進行土改。中共熱河省政府於1948年底作出了全面開展新區土改運動的決定。到1949年1月,新區的土改工作全面展開。中共熱河省委抽調省直機關幹部180人,組成兩個工作團,由馬載、楊雨民率領,分赴灤平和承德縣,另派1100餘名幹部分赴其它市、縣。
在新區土地改革工作中,各級中共的組織都掌握了拉攏貧農,分化中農,消滅地主及土地私有制的原則,慎重細緻地對所有老百姓都劃分出其階級成分,使鎮壓打擊面維持在總數的7%到8%。所以,減少了「左」的和「右」的偏差。據隆化、灤平、承德縣和承德市不完全統計,共鎮壓奪取了496戶地主、649戶富農的土地5500餘畝,牲畜1000多頭,糧食5800多石,衣服9700多件,農具(僅隆化和承德市)近3000件及布匹、煙土等大量私人財產。到1949年4月,中共新區土改轉入總結經驗階段,隨即宣告結束。
在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的同時,承德的除「三害」(即消滅土匪反革命、鼠疫、鴉片)運動也開始了。
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勢力在承德各地的都有較大的發展。這些勢力以警察、憲兵、官吏和當地的社會知名人士為社會基礎,實為國民政府在地方的分支機構,配合國軍進攻中共武裝控制區。承德各地根據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和熱河省委的部署,認定這些勢力為「政治土匪」,從1945年10月開始,經過四期剿匪作戰,到1950年底徹底肅清了「匪患」。
中共在清剿「政治土匪」的過程中,1945年11月26日,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和中共熱河省委發出了《關於熱河形勢與軍事方針的指示》指出:「目前熱河黨的中心任務是打退頑軍進攻,肅清「土匪」,建設熱河根據地」。並把肅清土匪作為當時的重要軍事任務,抽調熱河縱隊第二旅、第三旅,熱遼縱隊第二十七旅、第三十旅和黃壽發縱隊一個旅的主力部隊和各軍分區獨立團、騎兵團、縣支隊共四五萬人,於1945年10月大規模地進行了「剿匪」鬥爭。
在熱西地區,中共熱河第二旅在平北部隊配合下,圍襲了攻佔豐寧縣城的國府地方武裝韓繼功部隊後,又圍攻和收編了張福元、李德林等地方武裝。熱遼縱隊第三十旅、熱西騎兵團和熱北軍分區部隊,聯合圍攻了在經棚、林西、圍場等地的張桐軒、伊相臣、郭九江等地方武裝。據統計,熱西地區從1945年11月至1946年4月,中共共消滅「土匪」5100餘人,收繳槍支6000餘支。熱南地區還清理了國民政府新派遣的特工,挖出了隱藏在承德的中國國民黨熱河省黨部。
1946年8月,國軍大舉進攻承德時,為策應其正規軍作戰,派遣了大批特工、行動組到中共控制區內進行偵察瓦解。分化了原親共一些地方武裝和民兵倒戈,一時混亂蜂起,承德各地親國武裝人員達1萬人以上。這個時期的地方武裝領導成份複雜,有的是被中共收編後倒戈的。
據中共熱西地區統計,軍分區部隊、縣支隊、區小隊和民兵等叛變30多起,達2978人。其中豐寧縣1946年9月發生叛變事件19起,1100餘人。全縣15個區小隊,有14個區小隊叛變,攜去大槍800餘支,手槍200餘支,殺害革命幹部、戰士27人。其中區委書記、區長5人。承德全區共發生50多起叛變事件,叛變3089人。
1946年8月,於文斗、張從利在忙牛河川組織起「大刀會」400多人,捕殺中共地方幹部。還有的地主、小企業主組織「伙會」、「大團」等武裝組織自保財產。隆化縣大地主盧文、張顯耀,圍場縣大地主宮文喜、劉振山、鄭永壽,灤平縣的繆九州,平泉縣的袁景陽等,都成立了幾十人至幾百人的「伙會」、「聯防隊」。這類武裝各據一方,襲擊中共區公所30多次,襲擊中共土改工作團20多次,處決中共團以上幹部13人,營以上幹部156人,士兵191人,村幹部及親共人員584人。
1946年10月,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決定「限期清剿熱河匪患」,成立了剿匪工作委員會和剿匪司令部,統一指揮。並規定了「分化瓦解,剿撫兼施,先打後拉,打中有拉,嚴懲匪首,爭取匪眾,繳槍不殺,既往不咎」的」剿匪「政策。同時,還調動5個騎兵團和1個步兵團,以熱北、熱西地區為重點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聯合進攻匪。到1947年2月,共消滅國府地方武裝5395人。
1947年5月,中共熱河地方武裝又發動了「清剿土匪」的作戰。
1948年11月中共佔領熱河全省後,又進行了「清剿土匪」的作戰,主要是清剿殘餘「股匪」。11月中旬,中共熱河省委、省政府重新作了」剿匪「部署,並規定了繼續發動群眾,組織政治攻勢與軍事清剿並重的方針,各縣普遍建立了剿匪委員會。僅據隆化、灤平、大閣、豐寧等縣統計,共爭取瓦解「土匪」3736人,繳步槍1588支,手槍49支,機槍32挺,炮2門。逃亡地主還鄉的423戶,12281人。承德縣下板城還鄉團劉成穩帶24人,15支大槍、2門小炮向中共區政府投誠後,相繼又有77人投降。
吸扎鴉片煙,是熱河特別是承德地區的一大公害,其流毒之廣,危害之大,延續時間之長,占「三害」之首,也是自清朝以來未能解決的一大難題。據日偽於1941 年統計,熱河省煙民60萬,佔全省總人口的10%。其中產煙重點縣就有煙民5.52萬人,佔全縣人口的24.4%。有一首歌謠曾這樣唱到:「糧田變黑土,民以煙為天。方便開燈處,公賣大街前。
入店人先問,是否抽大煙。忽聞一聲喊,斗米要七元。」說明煙害的普遍。日偽投降後,民主政府雖三令五申,嚴令禁絕。到1948年統計,熱河全省尚有煙民30多萬人,是土地改革後發展生產的主要障礙。因此,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全民大規模戒煙禁毒運動已成為黨、政、軍、民的迫切任務。
1945年冬,中共熱河省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中,就將開展戒煙禁毒工作作為決議的重要內容。1946年3月,熱河省人民政府遵照人民代表大會決議,頒發了戒煙禁毒布告。1948年冬中共第二次佔領熱河全境後,熱河省政府即向各專署、盟政府、各市、縣(旗)政府發出指令,決定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大規模全民戒煙禁毒運動。熱河省政府再次作出了禁止種植罌粟的決定和禁止買賣鴉片的決定,對種植和販賣鴉片者,輕者處以沒收或徒刑,重者處以極刑。
1948年12月1日,熱河省政府又發出《關於戒煙工作的指示》,規定了5條禁煙措施:第一,開展群眾性的戒煙運動,號召煙民戒絕嗜好,重新做人,人人勸戒說服,人人監視檢舉。第二,戒煙與生產、說服與強制相結合,成立戒煙所,把煙民集中起來,強制戒煙。第三,加緊杜絕煙源,毀掉煙具。第四,認真督促檢查,賞罰分明。第五,充分利用報紙,廣造戒煙輿論與聲勢。這個指示還規定:凡45歲以下的青壯年煙民,一律於1949年4月以前全部戒絕,其餘年老病弱的煙民,至遲於次年秋收前全部戒絕,不容拖延與忽視。
同時,中共熱河省政府成立了戒煙局,各專(盟)、縣(旗)、市政府成立戒煙科(所),區村建立戒煙委員會。熱河省政府領導還聯名簽發《熱河省戒煙戒毒獎懲條例》,規定凡染有大煙嗜好者,均須一律向村政府登記,並限期禁絕。凡未完成戒除煙癮,不積极參加勞動生產的煙民,其土改分得的土地由農會代管,並暫不發地照,其財產亦由農會監督管理,不得自行典當,直至確實戒絕嗜好後,經政府審查批准,才發地照與取消管制。對於種植、販賣和吸扎毒品者,區別情節輕重,分別處以刑罰。
對於知情不舉,隱匿不報,或執行不力,借故袒護,徇情受賄;或貪贓枉法,縱容逃脫者予以懲處。對於凡熱心協助政府勸戒他人不種煙或不吸扎毒品,其成績特大者;檢舉並緝獲私藏煙毒者;煙民提前戒絕,並幫助2名煙民戒煙者都可以給予獎勵。1949年5月15日,熱河省政府還發布了根絕煙毒的七條布告。
採取這些措施後,熱河省及承德地區1949年末統計,煙民已由20餘萬減至數萬人。到1950年初,共戒好15.6萬人,占原有煙民總數的83.6%。1950年4月4日,熱河省政府發出《徹底禁絕煙毒的指示》,在全省範圍內開展了「禁種、禁吸扎、禁販賣、禁存儲,查種、查吸扎、查販賣、查存儲」的「四禁四查」運動。並且指出:「務使家喻戶曉,發動群眾參加這一運動,徹底消滅全省煙毒」。通過這一運動的開展,使戒煙工作收到很大成效,到1950年底基本上杜絕了煙毒。
鼠疫是一種死亡率很高的烈性傳染病,是日本侵略者培植鼠疫菌苗留下的禍害。東北地區的鼠疫,最早是在1946年6月中旬,在哈爾濱市平房區發現的。本年的6至7月,西滿各地又相繼發現鼠疫。8月9日,赤峰建昌營、元寶山一帶首先發現鼠疫,死亡14人。隨後,又在烏丹、南山發現鼠疫,並迅猛蔓延到新惠、赤峰,大有繼續向承德地區的圍場、平泉、承德各縣蔓延之勢。
1947年8月11日,中共冀察熱遼軍區和熱河省黨政軍聯合署名發出緊急通知,決定防治鼠疫的六條辦法,號召大規模開展防疫滅鼠清潔衛生運動,並開始預防注射。23日,中共冀察熱遼中央分局、軍區和熱河省政府決定成立熱河省防疫委員會,統一領導和指揮防治鼠疫的工作。9月15日,中共冀察熱遼中央分局、軍區和熱河省政府等黨政軍機關由赤峰遷往建平縣農村,全力領導了消滅鼠疫的鬥爭。
為了消滅鼠疫,東北局先是派7名醫務人員攜帶藥品器械來到熱河後,又派一支150人的醫療隊。熱河省也建立起一個有100多名學員的衛生幹部學校,全力投入防治鼠疫的工作。中共冀察熱遼中央分局還從中國醫大四分校師生中,抽調一部分人員分派到疫區,參加除害滅病工作。這樣,在熱河疫區組織起近3000人的防疫滅病隊伍,使防疫滅病工作普遍開展起來,阻止了疫情向承德地區的蔓延。熱河的防疫工作還得到原蘇聯的大力支持,他們先後派出兩支防疫隊50多人,於1948年6月到熱河幫助消滅鼠疫。兩支防疫隊在熱河先後工作7個多月,拯救了數萬計人的生命。到1950年,這場死亡數萬人的大鼠疫,被徹底消滅了。
1946年8月中共武裝從承德撤退,到1947年3月僅半年的時間,承德特別是熱河的軍事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國軍由進攻轉入點線困守,中共方面則由退卻開始轉入反攻,中共控制區逐漸擴大,共掌握興隆、青龍、建昌等11座縣城和310萬人口。熱河全境的解放軍主力部隊和地方部隊也發展到10萬多人。國軍僅僅23個團的兵力,分散在以承德為中心的31座城鎮和長達1000公里的鐵路線上,點線被困,日益被動。
1947年初,中共冀熱察區分局改名為中共冀察熱遼中央分局,轄熱河省委(由分局兼)、冀東、冀熱察區黨委和13個地委、1個盟委、82個縣委和29個旗委,總人口1600萬,土地8000萬畝。4月2日,中共冀察熱遼中央分局第一次黨代表會議在林西召開。出席會議的共有10個代表團,218名代表,代表23萬黨員。提出了「以運動戰為主,配合廣泛的游擊戰」的作戰方針,發動反攻。
會後,中共冀察熱遼部隊發動了反攻。1947年5月1日,駐守凌源的國民政府保安軍第三支隊司令韓梅村率部投誠,緊接著,圍場成為中共的反攻重點,國共兩軍在熱西地區開始爆發激烈戰鬥。
5月2日,中共各參戰部隊分路向圍場靠近。5日,國軍第十三軍四師十二團三營與中共獨立第五旅、第十三旅在豐寧縣上黃旗遭遇,該營面對數倍於己的解放軍沉著迎戰,固守煙筒溝梁多時,剩餘人員後被迫突圍成功。5月15日,國軍少量部隊堅固圍場縣城數日後,被解放軍人海攻克,隨後解放軍南下,圍困隆化達半月之久。6月6日赤峰也被解放軍攻佔,22日凌源又丟了,7月1日北票被攻破。這期間,中共冀察熱遼部隊控制錦承鐵路中段200餘里,佔據圍場、豐寧、赤峰等14座城鎮,重要據點80處,控制百姓200萬,使熱西、熱中、熱遼等軍事控制區域聯成一片。
戰場形勢的變化來自國軍兵力分散守備,而共軍是集中兵力進攻。
美械裝備的國軍第十三軍駐承德,半美械化裝備的第九十三軍駐赤峰,各個縣城、重要集鎮及鐵路沿線均駐有重兵把守。據不完全統計,國軍在熱河的正規軍、地方保安隊和私人武裝開始時總計在10萬人以上(不包括遼西錦州地區)。後來,由於損失和調走,已不足5萬人。1948年1月,國軍為挽救熱遼戰場上的頹勢,又重新調整戰略部署,成立冀熱遼邊區司令部,由范漢傑將軍任司令官。國軍在熱遼戰場上的總兵力又增加到十四五萬人。國軍為擴充實力,在當地廣泛徵兵、征糧、拉夫,一次,國民政府熱河省代主席於國禎(民政廳廳長),穿便服到承德街吃館子,竟被第十三軍特務營抓去挖工事;第十三軍八十九師的一個副團長,穿便裝到火車站閑逛,也被抓去「點名」。這些人當時有苦難言,直到抓到部隊里,一經解釋證明,才知道鬧出了大笑話。
國軍征民工,修工事,光承德一地,就修築了150多個母堡,500多個子堡,在頭道牌樓旱河內栽上鐵牆,構成了縱深的防禦工事體系。為修築工事,將許多樹木砍倒,房屋拆除。僅承德一地就拆毀老省府、北大營和普陀宗乘之廟(部分)等600多處,修成了「固若金湯」的萬里長城。
國軍在承德,除設立軍隊專門搞情報特務的情報室、別動隊、諜報隊外,還有中統局、軍統局和國防部保密局的分支組織,還有專門對付共產黨的「防毒隊」。
1947年,承德開始競選國大代表,實施還政於民。國軍第十三軍軍長石覺將軍的妻子張腹權當選國大代表,又與隆化縣國大代表李化成競選中央立法委員成功。
承德、熱河70-80%的工礦業,被民族官僚資本壟斷,交通、商業、金融等經濟命脈也被民族官僚資本控制。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1948年下半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幣制改革,發行金元券以代替法幣和東北九省流通券,一次就從承德街掠奪白銀9000多兩,銀元3500多塊。承德國統區的經濟,通貨膨脹,危機嚴重,已走向徹底崩潰。中共夏季攻勢結束後,冀察熱遼部隊抓緊進行新的準備。並遵照中共軍委的命令,將熱河第十三、十六、十八旅改編為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師,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八縱隊,司令員黃永勝(後為段蘇權),政委劉道生。將冀東的第九、十、十一旅改編為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師,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九縱隊,司令員詹才芳,政委李中權。另外,在熱河又陸續組建了獨立第一、二、三、六、八師和騎兵第一師,蒙漢聯軍第四師。這樣連同地方武裝,冀察熱遼軍區已發展成為擁有20多萬人的重要軍區。而國軍在熱河戰場上則只有第十三、四十九、九十三軍和其他游雜武裝10多萬人,處於劣勢。
1947年8月,蔣中正派陳誠出任東北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並制定了「確保北寧,打通錦承,維護中長,保護海口」的戰略。第一步就計劃打通錦承路,解除對北寧路的威脅,於9月6日從錦州至山海關百餘里的戰線上,集中3個師的兵力,分三路向熱河中共控制區進攻。中共冀察熱遼部隊9天內連續進行了梨樹溝門戰鬥、第一次楊杖子戰鬥和第二次楊杖子戰鬥,打亂了國軍「打通錦承路」的計劃。
10月23日,中共冀察熱遼部隊又攻克熱東國軍重鎮朝陽,11月1日至2日,國共兩軍在九關台門地區激戰,3日又在余家屯地區繼續衝突。至此,中共冀察熱遼部隊在50天作戰中,重新佔領了熱河省東北部廣大地區,只有錦州、綏中等少數孤立地點還在國軍手中。
1947年12月,中共冀察熱遼部隊又奉命東進遼西地區,參加東北解放軍總部冬季攻勢作戰。
到1948年初,國軍在熱河的形式更加岌岌可危,他們被迫收縮在兩條孤立的點線上。一條是以承德為中心的由平泉、承德、隆化、灤平組成的通往北平的公路線;一條是以錦州為中心的由義縣、錦州、錦西、興城、綏中組成的通往北平的鐵路線,處在解放區的重重包圍之中。
相反,中共冀察熱遼控制區所轄主力軍、地方軍和縣支隊武裝已達30多萬人。1948年初,又組成第十一縱隊,由賀晉年任司令員,陳仁麒任政委,並組織了50個團的二線兵團,補充加強了主力部隊。
1948年5月,中共冀察熱遼部隊發起承德外圍作戰。13日,攻克僅距承德幾十公里的象鼻子山,國軍第十三軍四師的一個工兵營全軍覆沒。
1948年5月24日,國軍隆化保衛戰開始了。隆化國軍守衛部隊為國軍第八十九師二六五團(欠一營)及師屬工兵連、戰防炮連和保安團共2000餘人。中共冀察熱遼地區第十一縱第三十一師擔任主攻,在炮兵旅的配合下,奪取國軍苔山陣地。
中共第三十二師一個團從東北方向攻擊隆化中學,另兩個團為縱隊預備隊。中共第三十三師從城東南方向突擊,支援第三十一師夾攻苔山,掩護第三十二師攻擊隆化中學。獨六師位於高寺台一線,阻擊承德增援之國軍。至26日,國軍苦苦支撐了21小時後,隆化縣城被解放軍攻破,除二六五團團長帶一部人馬突圍外,其他1600餘人全軍覆沒
在此次戰役中,出現了類似國軍在抗戰中對付日軍坦克的「人彈」-手托炸藥包炸碉堡的董存瑞。
隆化被解放軍攻破後,承德國軍緊急收縮兵力,計劃固守承德。5月26日,平泉國軍守備部隊第八十九師二六七團兩個營主動棄城西撤向承德靠攏,但在上、下板城之間被中共地方部隊截擊,損失不小,平泉縣城及上、下板城兩鎮也被解放軍佔領。
1948年5月27日,國軍鞍匠屯(新灤平)守備部隊第八十九師二六六團一部主動棄城西撤,但也在張百灣、三間房之間被中共地方部隊截擊,只有一部分突圍成功,新灤平逐被解放軍佔領。
1948年5月29日,解放軍又攻佔老灤平縣城和距承德僅10公里的雙塔山、三岔口,直逼承德。與此同時,駐豐寧國軍熱河保安縱隊2000多人,主動棄城向承德收縮,也在豐寧、隆化間的太平房子東北山地被中共冀熱察部隊襲擊後,全軍覆沒。隨后豐寧、青龍被解放軍佔領。
1948年9月12日,中共冀察熱遼部隊發起遼西會戰之北寧路作戰,出兵3路,連續攻克國軍駐守的昌黎、北戴河、煙筒山、綏中、興城、義線等重要城鎮。這樣,中共冀察熱遼部隊就完全控制了華北通向東北的遼西、熱河兩大走廊,將東北國軍與關內的交通、補給完全切斷了。不久,中共冀察熱遼的八縱、九縱是進攻錦州的主力,第十一縱配合四縱進行了塔山阻擊戰。
遼西會戰後,中共冀察熱遼軍區司令員程子華,奉命率第四、第十一縱隊先行入關,配合晉察冀部隊作戰。國軍第十三軍軍長石覺將軍聞訊後,於11月12日中午主動放棄承德率軍西撤。17時,解放軍進入承德。
48年才決定誰是中國命運之主宰。
前略
4月25日至27日,我西北野戰軍六縱隊按計劃,在彬縣、長武一帶阻擊回援寶雞之敵,迎頭痛擊敵馬英和馬步鑾部,雙方都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我西北野戰軍先後有1000多名官兵和傷病員被浮,並被集中運押於隴東寧縣城7個地坑裡,由馬繼援部八十二師直屬工兵營600多人、寧縣地方保安自衛隊400多人看押。
西北野戰軍於26日攻佔寶雞後,由於調動胡宗南部回援寶雞的目的已經達到,為擺脫被夾擊的不利態勢,於28日撤出寶雞,向隴東轉移。5月5日至7日,我西北西北野戰軍先後與南追北堵的胡宗南、馬步芳部在鎮原屯子鎮、西峰鎮、涇川之間發生多次激戰,5月7日晚西北野戰軍主力部隊在鎮原屯字鎮遭到敵西安綏署裴昌會兵團和馬繼援部的合力圍攻,戰鬥異常慘烈,西北野戰軍分批撤出戰鬥。我西野先遣部隊張宗遜部第四縱隊警三旅七團先期到達寧縣城西坡,開始與寧縣城守敵交火,為大部隊東撤掃清道路。
此時,被關寧縣城內幾個地坑內我被俘西野戰士,聽到城外槍聲,立即組織越獄暴動,以期裡應外合,消滅縣城守軍,奪取縣城。
在城裡組織暴動的同時,我警三旅七團兩個營猛攻縣城不克,奉令棄攻,後撤至縣城南山,打通東撤道路,西北野戰軍彭德懷總部經城郊向東撤退。守城敵八十二師直屬工兵營營長譚騰蛟接到城裡我被俘戰士暴動的消息後,下令用機關槍、手榴彈向地坑內投射,當即有數十人犧牲,其餘人又被押回地坑內。
5月8日早,譚騰蛟命令把高吉祥家地坑、昔仲元家等地坑等近400多參加暴動的戰士和傷病員用刺刀和馬刀全部殺害,並於8日晚全部投入縣城東門內南側和西坡枯井和滲窖之中。這就是慶陽史稱「五八」慘案。
就是48年老彭還吃敗仗呢,險些被生擒
1948年3月,西北野戰軍取得宜川勝利後,彭德懷鑒於當時西北國共兩軍的形勢,為殲滅胡宗南部有生力量,並解決西野遠離後方作戰糧食和給養困難等問題,決定發動黃龍山麓戰役。
3月4日,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等西野核心發布作戰命令:司決定由張宗遜率領一、四縱隊,進攻中部和宜君,三、六縱隊進攻洛川。彭是打算通過圍城打援,來調動國軍主力在運動中殲滅之,並相機收復延安。
3月9日,西野三、六縱隊到達洛川城下,形成了三面包圍之勢。洛川守軍國軍整編第61旅依仗著強大的火力和地形優勢,頑強抵抗。西北野戰軍由於缺乏攻城的重裝備,數次爬城攻擊均未奏效。國共兩軍在洛川城下形成對峙。
胡宗南收到洛川告急的電報後,即命在豫西的第5兵團裴昌會部去解洛川之圍。而裴因為唯恐在野戰中被殲滅,滯留在合陽、澄城、白水及其以南地區,並不敢輕易北上。
彭德懷在圍城、打援兩個目的均沒實現的情況下,準備乘胡宗南部主力集結在渭河以北、洛河以東地區,而後方兵力薄弱之機,向西府(西安以西,涇河與渭河之間的地區,古稱西府,首府鳳翔。
包括今寶雞、咸陽等地,地處關中、漢中和四川的咽喉要衝,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挺進,以調動、分散洛川、延安的國軍以及裴昌會兵團,在運動中捕捉戰機各個殲滅,並謀奪國軍的軍需物資和武器彈藥,解決給養,改善共軍裝備。
然而這是遠離後方,深入國軍後方作戰,彭對此還是深有顧慮的。趙壽山也表示:部隊是在胡宗南和青馬(馬步芳)的結合部作戰,不宜深入的過多,否則有一定的危險。經反覆權衡,在請示中共大本營同意的情況下,彭下定了西進的決心。
4月13日,彭在馬欄鎮召開西北野戰軍的旅以上幹部會議指出,此次西府戰役是調虎離山,威脅胡宗南的戰略後方,搞他的補給基地,他就顧不上延安,可以迫使國軍不戰自退,撤出延安。只要能把國軍調過來,就可以在運動中消滅它。
根據野司部署,西北野戰軍三路大軍同時開拔,揭開西府戰役的序幕。
西府戰役打響後,西北野戰軍主力突然間從北起職田,南到高王莊30多公里寬的正面上,在胡宗南與馬步芳兩個軍事集團的結合部,長驅直入,席捲南下,先後攻克麟游、扶風、岐山等9個縣城,切斷西蘭公路。兵鋒直指寶雞。
有西北王之稱的胡宗南,多年來已將寶雞這個重要的戰略交通樞紐經營為軍事供應基地,在這裡建有兵工廠等相當一批軍事設施,並儲存大量的軍事物資。國軍守將徐保
老巢告急,胡宗南急忙接連電令裴昌會部分三路馳援寶雞。洛川被圍的時候,胡就考慮收縮防線,放棄延安,調國軍整編17師南下。然而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一直沒有下這個決心。
國軍整編17師師長何文鼎與胡是黃埔一期同學,1947年10月奉命守延安。而此時延安已是孤城一座,何文鼎雖然修築大量防禦工事,但是該部與後方的聯繫僅有一條漫長的毫無保障的補給線,從延安到洛川100多公里的路上,連一隻像樣的警備部隊都沒有。若共軍傾力來攻,城破軍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出身黃埔一期的何文鼎,具有一定的軍事素養,對自己所處的形勢看的非常清楚,多次向胡提出撤離延安,但都被否決了,何只好坐守孤城。待彭的大軍兵臨寶雞城下之際,胡即命令整編17師南下。何接令後如蒙特赦,4月20日接到命令,次日凌晨即率部隊緊急撤出延安,開向洛川。
延安,在被國軍佔領一年一個月又三天後,又回到共軍的手中。
國軍整編第17師到達洛川後,沒有進城,而是和洛川國軍一起繼續南開。一路上遭到共軍的多次大大小小的打擊。5月1日,到蒲城才站住腳。5月10日,蔣介石在西安太乙宮接見何文鼎等人,當面怒斥何:怕死,無恥。並將其撤職查辦。中共收復延安,給予南京方面在政治和心理上的打擊由此可見。
4月26日,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攻佔洛川。
胡宗南為保住後方補給基地寶雞,忍痛放棄延安城。可寶雞最終還是於4月26日被攻克。4月24日,胡宗南電告徐保,已令馬家軍星夜增援,要求他以現有的兵力固守。25日深夜,西北野戰軍一、二縱隊主力向寶雞發起猛烈進攻。至26日上午,一縱、二縱相繼攻入城內。
徐保見形勢逼人,將師部轉移,據6師少校參謀武乃棟回憶,當時有人建議徐保迅速棄車,徒涉渭河南撤。徐對參謀長袁致中說:「大勢已去,我先撤出,你在車上繼續指揮作戰。」袁以在西安的家小相託付。徐保生氣地說:「那麼你突圍渡河去,我留在車上,一個革命軍人還怕死么。」袁聽後只好勸徐先走。徐換上士兵服,剛打開鐵甲車門,即被炮彈擊中,重傷倒地。被俘後不久即陣亡。
共軍攻陷重鎮寶雞,繳獲足夠使用兩年的彈藥物資,是滿心歡喜,當然這個歡喜實在是太早了。
至此,彭德懷在馬欄鎮的戰略意圖,應該已基本上得到實現。
在這一階段作戰過程中,國軍統帥部也認識到,中共主力大舉西進遠離後方,應當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蔣命令胡宗南「徹底以大軍輕裝尾匪窮追,不使稍有喘息之能力,尤應不分界域越境追擊,馬繼援部應協力向西南堵擊,務將匪軍完全殲滅」。在南京方面嚴厲督促之下,胡集中西北國軍主力共10多個旅,向寶雞撲殺來。
負責隴東防務的國軍整編第82師馬繼援部,也奉命日夜兼程向長武等地急進,截擊中共部隊。
危急之際,彭德懷被迫匆忙突圍
此前,彭德懷這次將國軍調動起來,準備在運動中再殲滅一部國軍。根據野司命令,六縱教導旅在長武、彬縣地區轉入機動防禦,保障主力右側後的安全;四縱以及二縱的獨六旅在武功至鳳翔地區轉入機動防禦,保障主力左側後的安全。幾乎與一、二縱佔領寶雞同時,國軍裴昌會部在扶風杏林鎮勇猛突破四縱的防線。四縱在既未請示又未通知兄弟部隊,即自行撤退到岐山東北的山地,致使裴部長驅直入,兵鋒直逼寶雞。與此前後,馬步芳部的整編第82師,發動接連衝擊,並沒有費很大週摺,即也順利突破中共教導旅在長武一線的陣地。
據原國軍將領韓有祿、馬尚武回憶,長武之戰前後,馬繼援接到趙壽山的一封信(趙和馬曾是國民黨陸大將官班同學)。信的大意是:解放軍主力已接近馬的防區,因為有同學之誼,所以奉勸馬退回青海,或者投向解放軍。如同意可派人來聯繫等等。
馬繼援是悍將,卻也是忠誠不二之人。在馬步芳的授意下,他將原信轉送時任國民黨西北行轅主任張治中處。他還對記者說,趙壽山讓我派人和他聯繫,我派騎八旅和青保騎一團去了,沒有找到他。今後我還要派更多的人去找他。
形勢急轉直下,西北野戰軍主力立馬陷入國軍左右夾擊,一、二縱處於背水側敵的險境。國軍的動作迅猛。4月27日這天,彭帶領野司機關駐在鳳翔南的屈家山村,與胡宗南部相距不過幾十里,前線的槍炮聲不時傳來。彭倒也遇事不慌。他命一、二縱將兵工廠、軍火庫,以及來不及轉運的軍事物資統統炸毀,兩縱隊主力於28日拂曉前全部撤出寶雞,以儘快擺脫國軍攻擊。
但是,當時攻克寶雞的共軍部隊正在分散做老百姓工作、轉移軍事物資。彭令電台馬上聯繫每個縱隊,由他親自布置撤退路線和集結地點。形勢惡化,他無可奈何的關照一、二縱隊,集中一個團,撤一個團,集中一個旅,撤一個旅。天色將晚,槍炮聲越來越近。
野司警衛部隊已作最壞之打算,正在挖工事,隨時準備抵抗國軍。由於有一支部隊還沒有聯繫上,彭堅持要將電報發出去,自己再走。面對著匆忙的催促,彭要來左輪手槍,帶在身上,說:「只要部隊撤出去,我個人沒什麼,我還可以帶警衛營打游擊」。後來,彭率領野司人員擺脫國軍,匆匆向北突出。
在西北野戰軍左右兩路相繼打援失利、攻克寶雞,但又被迫倉惶撤離的情況下,國軍整編第82師馬繼援部確實相當強悍,再次突然襲擊並擊潰六縱教導旅,4月29日攻佔舊永壽縣、旬邑等地,迅猛切斷西北野戰軍和中共陝甘寧根據地的聯繫。
馬繼援佔便宜之後,對外宣稱:我們如不能把陝北的共軍消滅完,否則南京會把我們調到山西戰場去。南京方面和胡宗南也大造輿論,還組織一個中外記者參觀團到戰區採訪,大力烘托馬繼援英雄形象。胡在給馬的祝捷電報中稱: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兄足以當之云云。
彭德懷企圖尋找戰機,殲滅整編第82師一部或大部,狠狠地打擊一下這股國軍的士氣。5月6日,在馬頭坡遭遇戰中,共軍將馬繼援的乘馬(據說,這是馬步芳最喜愛的一匹新疆大青馬,在馬繼援赴隴東作戰前夕送給他的)擊傷,馬本人也幾乎被擊中。
但是,國軍裴昌會兵團一改過去密集方陣推進的作戰方式,實行幾路並進、長追不舍的戰術,為避免兵力分散,所過之處均不留兵守備,力求依仗數量上的優勢圍殲西北野戰軍主力。共軍企圖尋殲馬繼援部主力的計劃再次落空。
在國軍重兵猛烈「圍剿」之下,彭德懷等人率領西北野戰軍主力,從5月5日開始,歷經屯子鎮、荔鎮、肖金鎮、三不同、東平鎮等數次苦戰,一路疲於奔命,損兵折將,被俘人員接連不斷。於12日轉移到中共老解放區馬欄、轉角、高王鎮地區,終於擺脫國軍快速追擊。
西府戰役至此告一段落。此次作戰,中共西北野戰軍轉戰1500多華里,深入國軍的後方,連克重鎮,消滅一部分國軍的有生力量,收復延安,但同時自己的人員、物資損失也極為慘重。
彭德懷率先承擔戰役後期失敗的主要責任。彭認為之所以造成失利、被動的局面,主要有三點:
首先,出發前準備不充分。其次,對個別縱隊內部情況了解不深刻。對四縱隊存在嚴重的自由主義,對幹部放任,內部不團結,鬥志不堅強等問題沒有深刻了解。
第三,估計不足。在敵情判斷上,對胡宗南能在短時間內集結11個旅增援寶雞估計不足,對馬步芳部實力缺乏充分認識,特別是對胡馬兩部能夠積極配合認識不深刻。由於敵大我小的客觀情況,主觀上想利用敵人陣營的若干矛盾,過分強調利用矛盾才吃了虧。解放戰爭國民黨面對的敵人,是在朝鮮戰場上把美國人打得毫無辦法的部隊。
你覺得美國人都打不過,國民黨有希望么?
國共雙方組團打DOTA,論個人技術能力,似乎國共將領沒太大差距,上邊說了不少,論對線單挑、小團戰,國軍勝利還是挺多的。本來除了最後推了基地,中間多數團戰、衝突,也很難講誰贏誰輸,經常是雙方各執一詞,都說自己打贏了。一場團,國軍說自己一換二推了共軍外塔,共軍說自己殺了對方大哥,給自己大哥發育拉扯了時間,誰贏誰輸本就很難分辨。然而DOTA是5個人的遊戲,5V5的遊戲,打成5V2V2V1,甚至打著打著就成了6人黑,6V1V1V1V1,還打什麼呢……GG吧。共軍將領這邊是普通模式,打起來不慫,大不了死了溫泉復活,又是一條好漢——只要完成任務,部隊哪怕打完了,團長還是團長,師長還是師長,有的是兵源給你補充。國軍將領幾乎都是死亡模式,部隊打沒了,你就得退場換人。國軍將領打團,優先考慮的就是保存勢力了,都是讓隊友吃一波技能,自己去收人頭,這遊戲就難了。共軍領的低保,就是一分鐘60G,雖然不算多,但隨時隨給,殺人拿塔還有獎勵。國軍低保雖高,他靠不住啊!你說系統有BUG不按時給錢,系統說你作弊用BUG多領軍餉,搞來搞去成了惡性循環,你不用BUG不冒領軍餉在國軍這就混不下去。地圖上五個大綠點,好像是5V4優勢很大,其實倆幻象充數,3V4讓人殺了個團滅。本來這次比賽也是5局3勝制,最後共軍贏了,國軍中間贏了的一兩場比賽,幾次團戰,已然讓人沒有記憶了。
教科書上也寫了,46年是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是丟這些地方時共軍也不是一槍不發就跑了,就算跑了,突圍也跑丟不少人,比如四平守的時候傷亡還不如國軍,跑路時損失有四五萬,總體看損失很大,所以用傳統眼光看,46年國軍勝多敗少,而且大城市都被國軍佔了,似乎勝利在望,損失幾十萬軍隊跟佔領這些地盤比,貌似很划算……問題是國軍糟糕的基層組織,讓他們的戰爭潛力挖掘跟共軍差太遠了,你地盤上來了,合格的兵員上不來,像新一軍,新六軍那種真正的近代軍隊,再也補充不了了,所以到47年,國軍也沒啥機動部隊了
其實國軍打過的勝仗還是非常多的。但大多只是把共軍打跑了而已(甚至是共軍主動撤退),打不了出色的殲滅戰。在解放戰爭前期,國軍打下了大量的城市、重要據點,比如瀋陽、長春、四平、張家口、延安等。但共軍的主力幾乎沒有一點損失。因為共軍的打法非常靈活,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乎保存自己力量、並消滅敵人的力量。共軍是情況不對就跑,不跟你硬拼,不跟你打陣地戰、防禦戰、消耗戰。因為共軍人數少、裝備也差,硬拼太吃虧了。其實,共軍的兵力遠不如國軍。戰爭初期,共軍總兵力一百萬出頭,其中主力部隊只有50萬。而且兵力分散於東北、山東、華北、中原、西北等各大戰場,兵力捉襟見肘。初期時,共軍不斷丟失土地,經濟、後勤壓力非常大。國軍能打出一兩次殲滅戰,消滅5萬、10萬的共軍,就能給共軍以殘酷打擊。但國軍卻一次殲滅戰都沒有打出來過。
表面看起來國軍進展神速、不斷攻城奪地,而共軍是一潰千里。但實際上形勢對國軍卻並不利。新打下來了解放區的地盤,就要分兵去防禦。共軍主力還在,國軍還要四處去搜尋。這樣國軍的兵力就分散了,給了共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共軍的特點是機動性強,正面對抗雖不佔優,但卻擅長打運動戰。要是1萬人對1萬人、10萬人對10萬人打,共軍還真未必佔優勢。但共軍利用自己機動性強、隱蔽性強的特點,利用國軍兵力分散的弱點,集中優勢兵力(每戰都集中3-5倍的優勢兵力),爭取在極短時間內(一天左右、甚至幾個小時),消滅你遠離主力的少數部隊(幾千人、一兩萬人)。這樣一場場小規模殲滅戰打下來,國軍的兵力越來越少、士氣越來越低落。共軍通過俘虜和俘獲,兵力、裝備越來越強大,這樣一步步的掌握了主動權。
總之呢,國軍戰略戰術水平遠遠低於共軍。由於其組織性、紀律性、機動性差,即使打了勝仗,也難以消滅共軍主力。所以這些勝仗的意義很有限。而共軍的戰略戰術得當。每一戰,都只求以優勢兵力消滅少部分國軍。這樣,每一次勝仗都能產生很大的收穫(提升士氣、補充兵員物資)。這樣的小勝仗積累下來,國軍的兵力越來越少。共軍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會越來越容易。再到後來,共軍的兵力、裝備、後勤已經不亞於甚至超過了國軍,那就不用打運動戰,直接正面決戰即可。
說到底,蔣介石對「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並沒有真正理解,「安內」並不是指GCD,而是他自己的國民黨,反觀GCD,不管是AB團,還是延安整風,都是真正的「安內」…
國民黨「安內」的失敗,「攘外」肯定就無法取得勝利了…其實國軍想打個小勝仗是可以的
可是蔣酷愛擴大戰果……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台灣迎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英靈 入祀「忠烈祠」這件事情?
※如何理解《北平無戰事》裡面那句「讓國民黨把黃金運走,把民心留下」?
※如果沒有日本侵略,紅軍能否存活?
※抗擊偽軍算不算抗日貢獻?
※為什麼共產黨對日宣戰快十年後國民黨才對日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