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為什麼能以一敵眾?
僕從軍又不算人了
開戰之後義大利人還來參合了一腳。
後來西班牙還派了個第250步兵師進去(這師的軍歌直接用《喀秋莎》再填詞……)
這還沒完,在1941年由於不敢進攻蘇聯而被背了一大堆黑鍋的日本也很冤枉啊,某種意義上人家也是對蘇開闢「第二戰場」了不是?
朋友們,120萬人,2300輛坦克,3500架飛機,46個師(陸軍師和旅、駐壘部隊折算)啊。
同樣處於「冷戰」的西線德軍在1943年末到1944年初也就137萬(其中地面部隊69萬人,編成42個師),880輛坦克,900門火炮(不含輕炮、迫擊炮)——不用奇怪為什麼西線德軍69萬人和那點可憐巴巴的坦克大炮都能搭起42個師的大架子——西線的守備師和空軍野戰師足足有16個。
(守備師固然凄慘,正兒八經的步兵師也不咋樣——那個著名的第352步兵師,刨掉歸屬他們調遣的數個灘頭「東方營」,這個「諾曼底地域狀態最好,裝備最強」,同時擔負防守灘頭、防守反擊和軍預備隊三大重任的這個師,其全師人馬在44年2月也不過9900……)
(更玄幻的是,按照朱世巍的那本《東線》,到諾曼底登陸之前,58個師裡面刨掉10個裝甲裝擲師……剩下的48個師里有33個「守備師」。不過喜人的是坦克增加到了1800輛。)
要是日本人沒那麼出力,讓蘇軍調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兵員裝備去西邊。輕點讓蘇軍在43-44年的反攻中更具威力;重一點,1941冬-1942年春不少戰役恐怕就要成為不存在的歷史名詞——被Buff的蘇軍一路高歌猛進,把德米揚斯克、勒熱夫、哈爾科夫遠遠甩在身後,怎麼打?
哦,還不能忘了和德國人眉來眼去的土耳其,也讓蘇軍在高加索留著數十萬部隊以防不測——雖然42年他們需要把槍口調轉到自己的後方,去打擊克萊斯特的坦克……
德國的這幫朋友們把這位大爺拿資源供著,糧食喂著,勞工出著,人命送著。結果還要被德國人挑挑揀揀,指手畫腳,當二等人看待。就沒見1944年末收羅到蘇軍一邊的羅馬尼亞人保加利亞人(還是原來被德國指摘的那幫人)南斯拉夫人哪來這麼多幺蛾子屁事兒被蘇聯人大肆責難甩鍋。波蘭人乾脆和蘇聯人一道分享攻佔柏林的無上榮耀。
在4個僕從國集團軍的保護下(從沃羅涅日往南至斯大林格勒接近地,整條戰線上只有2個德國集團軍!),保盧斯、霍特才能安安穩穩舒舒服服地在斯大林格勒折騰到冬季,而不至於成為冒進孤軍。這種情況同樣適用於斯大林格勒一崩盤就會被團團包圍的克萊斯特。
對朋友們好點行不行?你的後方人家守著,你的側翼人家保著,如果沒這幫小弟,這些臟活累活都得你們自己挑著。還打斯大林格勒?還要巴庫油田?側翼裸奔讓蘇軍踹?後方裸奔讓游擊隊鬧?
要飯像條狗,吃飽罵廚師,是不是不太地道?
4.23更新一些二戰匈牙利陸軍的老照片
推薦一個匈軍的重演http://m.iqiyi.com/w_19rt9yl97t.html?social_platform=linkp1=2_22_221
---------------------------------------雖然各位的回答已經足夠多了,但沒有一個專門提到東線良心匈牙利,個人覺得有必要一說帝國的忠僕,德日之外最後一個軸心,45年在布達佩斯流幹了最後一滴血,雖然有某攝政44年想退出,但鐵拳行動還是及時控制住了局面,箭十字黨上台,這使匈牙利成了唯一一個一條道走到黑的小弟
相比出工不出力光是戰績好的芬蘭,戰略地位重要卻反了水的羅馬尼亞,掛機的保加利亞西班牙,匈牙利是德國盟友真正的良心
(圖片:布達佩斯戰役期間的匈軍)並且也是德意日之外僅有的有自己的完備坦克生產線的國家,托爾蒂、突朗(突朗ll東線早期個人認為硬體比四號還好),還有諸如茲里尼突擊炮獵迷高炮和一些裝甲車等等,五臟俱全
而匈牙利唯一一支建制完整的裝甲師--第一野戰裝甲師更是不失為一支優秀的部隊,在其短暫的戰鬥生涯中,全師官兵為自己贏得了3000多枚匈牙利和德國勳章,並多次出色的扮演支援和後衛的重要角色,對於一個小國來講,這已經是相當難得了。
三德子對匈牙利也算給了面子,除了大量38t三四號等等,後來還送了匈牙利13輛虎式,其中10輛來自第503重裝甲營,編成2個重裝甲連,曾在蘇聯及本土戰場作戰,細節不詳,具說戰績還不錯,最終損失殆盡。但這使匈牙利成了德國外僅有的正式裝備了老虎的國家
順帶一提,四號在匈牙利的編製里算重坦完,附一些匈牙利裝甲部隊的圖片
(可以看到車長戴著匈牙利式船帽,炮塔局部還有防磁裝甲)虎式
38M"托爾蒂l"
40M"獵迷"自行高炮
41M"突朗ll"
43M"突朗lll"未量產
44M TAS 仿製豹式 未量產
四號G型
"薩巴"裝甲車
40/43M"茲里尼"突擊炮
44M"茲里尼"突擊炮 未量產---------------------------------------------4.23更新因為當時德國並不是以一敵眾。
還有義大利(1940.9.27加入)匈牙利(1940.11.20)羅馬尼亞(1940.11.23)保加利亞(1941.3.1)南斯拉夫(1941.3.25)克羅埃西亞(1941.6.15)芬蘭,日本,西班牙,泰國(反共國際協定)(如果有心的話可以發現,算上波蘭的薩納奇軍政府,基本包圍蘇聯一圈,)而巴巴羅薩計劃中,德國陸軍出兵153個師,330萬餘人,空軍50萬餘人,僕從國出兵37個師,包括後勤部隊在內130萬人;
而且進攻計劃的5000架飛機中,有980架,五分之一是羅馬尼亞,匈牙利這些僕從國提供的。換而言之,前期東線的天空,有五分之一是僕從國的。未直接出兵國中,除了南斯拉夫這個加入兩天就政變反水的二五仔,哪怕是全程划水西班牙也為德國提供了潛艇基地,瑞典提供了鐵礦和鉬礦資源,瑞士充當了軸心國央行。
而羅馬尼亞不僅是後世金絲貓大戶,也是出兵大戶。坐擁百萬大軍成為除德意日的第四大軸心國,在敖德薩和蘇軍談笑風生,倒戈盟國後又成為美英蘇外第四大盟國。
波羅的海三國在「森林是一片廣闊的天地,不僅有可為,而且大有可為」指導原則下,更是搞出「森林飛仙」游擊隊,用曼海納姆思想武裝頭腦,堅持同英美友邦緊密相連的工作方法,本著一頭連著地主,一頭連著資本家的政策,牢牢抓住從森林中來,到天堂中去的的宗旨,把握住飛仙工作是三國人民的奮鬥成果,歷史的必然選擇,是適合三國國情的好制度,最終成功羽化登仙;不僅是著名的北歐裔組成的維京師,法裔志願兵和諾德蘭師更是柏林守軍中的一股清流,他們好單純,不做作,和國防軍好不一樣。相比那些日夜轉進易北河,向盎格魯撒克遜這個日耳曼二五仔投降的容克國防軍,他們毅然決然的堅守在了希特勒登仙后的柏林,同球賊蘇聯戰鬥到了最後一刻,最終在紅軍滾滾鐵流下渡劫失敗,化為人世間的一股清塵,自由世界記得他們!即使只針對德國對佔領區資源的使用和對戰俘的使用而言,德國也根本算不上以一敵眾。更何況德國還從佔領區掠奪資源、農產品、工業品等各種物資。如果定義為以一敵眾也是德國及其佔領區的以一敵眾。然而即便如此也不成立,因為僕從國、部分中立國同樣出力巨大
之所以出現德國以一敵眾這種說法,完全是因為德棍臉皮厚玩雙標。在將蘇聯取得偉大的衛國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定義為西方盟軍的對德作戰和租借法案的同時完全無視德軍中大批服役的外國人(幾乎佔德軍總兵力的1/7)、隨德軍作戰的大批僕從軍(幾百萬人)、被擄掠到德國的大批勞動力(保有量700多萬,相當於德國國民經濟系統勞動力總數的1/5)、從佔領區掠奪的資源、工業產品的存在,將德國定義為以一敵眾
德軍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際動用的總兵力人頭數大約是2400萬人
就德國+奧地利+蘇台德8000萬的人口以及大德意志帝國的動員能力而言,即使考慮2400萬人的統計範圍包括了輔助部隊、人民衝鋒隊、其它部隊也是有些不可思議的。顯然事情並不簡單
到1945年,德國國民經濟系統全部3611.7萬人(扣除人民衝鋒隊150萬人以後還剩勞動力3461.7萬人)中,外國和猶太族奴隸勞工人數達到573.8萬人、此外還有戰俘奴隸勞工174.9萬人。以上合計達到748.7萬人。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數字是這一時間節點上奴隸勞工保有量,而不是德國擄掠奴隸勞工的總數。就蘇軍被俘失蹤455.9萬人,其中50萬是登記為失蹤的戰死人員、94.3萬戰時歸隊,只有311.6萬人的真被俘當中都能死掉128萬人的41%的死亡率,這批奴隸勞工沒有大把死亡我是不信的
根據以上數據,僅被奴隸勞工頂替參軍的德軍官兵與德國武裝力量約2400萬人的總人頭數相比,就已經佔到了約三分之一
當然,德軍中不僅有被奴隸勞工頂替下來去參軍的德國、奧地利、蘇台德人,還有外國人
同樣一張圖裡,已經顯示1944年德軍外籍部隊兵力達到35萬人。此外還有90萬人的武裝黨衛軍中幾乎佔比達到2/3的外國人以及1730萬國防軍中來自「東部德意志族人聚居區」和「其它」的100多萬人(似乎包括一部分西里西亞的德國人)
此外還有輔助部隊中的外籍輔助人員,可能有100萬人的規模
僅1943年9月1日的1825244人的輔助部隊中就已經有858421個外籍輔助人員(這一數字中實際包括一部分沒有後送的戰俘。但到這個階段,德軍手裡直接控制的戰俘不太可能很多),到1944年輔助部隊的總人數達到230萬人,想必外籍輔助人員數量還有增加,暫且估算為100萬人左右
以上累加,則德國武裝力量中外國人總數達到300萬左右。因此,德國武裝力量全部2200萬人頭中由外國人頂替其勞動崗位後參軍的德國人以及直接進入德軍中服役的外國人的總數大約為1050萬
因此,如果沒有對外國人力的使用,在不砍國民經濟系統勞動力總數的情況下,德軍的總兵力會暴跌約48%;在不砍德軍總兵力的情況下,國民經濟系統勞動力會暴跌約30%
即使拿德軍總兵力人頭數+戰爭末期國民經濟系統勞動力總數(大約為5650萬人),1050萬外國人力也佔到了18.6%。如果沒有對外國人力的使用,德國續到1945年5月是根本不可能的
---------------------------分割線---------------------------
德國空軍70%的損失在地中海和西線?
按照這位仁兄提供的數據,1941.6.22-1942.1.3東線德國空軍損失飛機2552架,占同期總損失的71% 。然而更權威的貝格斯托姆給出的數據是1941.6.22-12.31東線德國空軍損失飛機3827架,同期總損失4653架。根據這一數據進行計算,東線損失佔比82% 。
需要說明的是,這本書再版以後依然採用這一數據
---------------------------分割線---------------------------
德國空軍大多數高射炮被戰略轟炸牽制?即使是巴巴羅薩行動前,德國空軍的高射炮也是以部署在本土為主,剩餘高射炮中也有大批部署在東線以外的西線、東南歐、南線(應為北非)等地,1941年中時戰略轟炸的飛機很多嗎?竟能牽制如此大規模的高射炮兵?說成是戈林就是不想讓高射炮兵上前線豈不更合理些?
來啊,把話說清楚,《Black Cross/Red Star》第幾卷第幾頁說了德國空軍損失70%發生在地中海和西線,是不是自己加上去的私貨
蘇軍空軍是垃圾?是啊,炸得你家德軍高射炮都不敢還擊掩護友軍的垃圾。你家德國空軍高射炮部隊面對垃圾的蘇聯紅軍空軍連還手都不敢,不知應稱為什麼啊?稱之為傻叼?狗娘養的?廢物?
我隨手查了一下FLAK-38型2cm高射炮,有效射高2km出頭,最大射高5km出頭,來來來快告訴我,這些高射炮除了煙火表演還能幹什麼用?能吃到尾氣嗎?輕型高射炮能對抗戰略轟炸,這個牛皮德國人都不敢吹哦
快點告訴我,用2cm的FLAK38,用有效射高2km出頭,最大射高5km出頭的FLAK38打戰略轟炸機是不是浪費彈藥?用中小口徑高射炮在帝國本土是不是浪費資源?算不算戈大豬牽制了德軍的高射炮?光貼個重型高射炮的彈藥消耗有個卵蛋用?撐死了不就證明戈大豬沒有牽制重型高射炮,中小口徑高射炮就不是高射炮了是吧?
還大英那一票作戰高度五六千米的中轟當然在2cm,3.7cm高射炮的max firing ranges裡面?別人給的評價可是對於夜間2萬英尺高度左右的轟炸機完全無效,但射擊的炮聲以及密集的彈丸在夜空中表現出的壯觀景象對於鼓舞當地居民的士氣而言是很有幫助的
麻煩御風告訴我,2萬英尺是幾米?是不是五六千米啊?2cm,3.7cm高射炮到底有沒有卵用啊?
另外戈大豬還往東南歐放了上百個高射炮中隊,麻煩說清楚這些高射炮中隊幹什麼用的
---------------------------分割線---------------------------
德軍只有388萬部署在東線,挪威31萬、東南歐82.6萬、義大利96萬、西線188萬、本土有高射炮兵。按照這種邏輯,蘇軍部署在對德前線的作戰軍隊在全部作戰軍隊中的比重也沒高到哪裡去,怎麼沒見德棍感謝一下僕從國、對蘇中立國對蘇聯的消耗?
在蘇德戰爭前線,蘇軍總兵力也就663.7萬人,同期蘇軍陸軍、海軍人數扣掉內陸軍區也就906.9萬人。當然,這663.7萬人肯定不全是對付德軍用的
出工不出力、根本不把自己當德國盟國的芬蘭,按照某些答主的說法嘴上很傲嬌,但從這張圖來看身體很老實,芬軍全軍總兵力達491291人,其中308851個步兵(是特指步兵還是泛指步兵兵團中一切官兵,原文中並未提及。不過有可能是後者)在對蘇前線(不含各海岸、海島前線)部署了5個軍指、1個集群(從圖示指揮關係來看,相當於一個軍指)、1個裝甲師、16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1個岸防旅、4個步兵旅、1個戰鬥群(TaskForce)、1個岸防炮兵團。當面蘇軍除實施第4次打擊的參戰部隊45.15萬人以外,還有第26、19、14集團軍各一部(其當面芬軍共2個步兵師、1個戰鬥群)。估計芬軍牽制的蘇軍總計有50萬
需要說明的是,芬蘭人口大約370萬,就能組建如此大規模的軍隊,這叫參戰意志低下?1941年6月22日芬蘭軍隊的規模更是達到65萬人,為此還專門組建了婦女輔助部隊和負責在國內站崗的少年兵輔助部隊,這叫參戰意志低下?
根據《巨人的衝突》統計,1944年5月1日匈牙利、羅馬尼亞軍隊在東線有55萬人、芬軍有30萬人。根據朱世巍引用的資料到1944年7月第六次打擊前夕,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有21萬匈牙利軍(德軍約63萬)。大致同期,在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羅馬尼亞軍隊有約40萬人(德軍也是約40萬)
據此估計,蘇軍扣除內陸軍區後的約900萬陸軍、海軍中直接與德軍對峙的大約只有60%。可見德國的僕從國以及一些對蘇中立國家吸引了大批蘇軍。按照德軍僅能部署388萬在東線是兩線作戰的巨大消耗的邏輯,蘇軍即使沒有兩線作戰,消耗也相當巨大
如果沒有僕從軍幫助德軍分散火力,德軍續到1945年5月也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德軍中本身就大批使用外國人和外國奴隸勞工頂替下來的德國人,僅靠德國來敵眾,根本不可能撐得那麼久
---------------------------分割線---------------------------
關於僕從軍對德國的戰爭貢獻,還可以列出其它數字。簡而言之,僕從軍在東線的死亡人數與德軍在東線以外的死亡人數大體接近
根據克里沃舍耶夫的統計,僕從軍死亡失蹤達95.9萬人。其中匈牙利35萬人。從這裡來看,匈牙利在東線死亡軍人超過30萬,克里沃舍耶夫的估計並無多少誇大之處
關於克里沃舍耶夫給出的芬軍死亡人數估計,雖然按照另一份數據,芬軍在繼續戰爭中只死了63204人,但這個數據是和冬季戰爭中死亡24286人同源的,而芬蘭人實際上自己還搞出過另一份冬季戰爭傷亡統計:
死亡48243、負傷43000人,負傷人數偏低,可能僅統計重傷。這樣來看,冬季戰爭死亡24286人、繼續戰爭死亡63204人都是很可能存在低估的統計數字,克里沃舍耶夫估計的芬軍死亡8.4萬可能還低估了
不過姑且還是把僕從軍死亡按克里沃舍耶夫的統計來算,95.9萬人
德軍在各戰場死亡人數如圖所示。需要說明的是最後一年的1230045個戰死並不清楚具體的分布,但毫無疑問主要在東線。至於其它戰場內死亡的245561人,也沒法搞清楚究竟死於蘇軍還是盟軍。在巴爾幹死亡的103693人和在北方死亡的30165人中也有一部分實際上是蘇軍拿下的人頭。綜合估算,德軍戰場死亡的4859056人中,不是死於蘇軍的有80-100萬人
與對蘇作戰死亡的僕從軍相比,這一數量基本持平
---------------------------分割線---------------------------
佔領區還承包了一部分德軍軍用物資的生產。德國自身軍用物資生產不足,其缺額相當一部分靠繳獲和佔領區生產來獲得,使用廣泛,導致具體情況過於複雜,詳細說完太麻煩
最後,佔領區還為德國提供了大量原料和消費品。按照德棍的租借法案幫助蘇聯打贏偉大的衛國戰爭的邏輯,德國能續到1945年5月,非常有必要感謝一下佔領區的納貢
原料:
消費品:
---------------------------分割線---------------------------
來啊,把話說清楚,《Black Cross/Red Star》第幾卷第幾頁說了德國空軍損失70%發生在地中海和西線,是不是自己加上去的私貨
蘇軍空軍是垃圾?是啊,炸得你家德軍高射炮都不敢還擊掩護友軍的垃圾。你家德國空軍高射炮部隊面對垃圾的蘇聯紅軍空軍連還手都不敢,不知應稱為什麼啊?稱之為傻叼?狗娘養的?廢物?
我隨手查了一下FLAK-38型2cm高射炮,有效射高2km出頭,最大射高5km出頭,來來來快告訴我,這些高射炮除了煙火表演還能幹什麼用?能吃到尾氣嗎?輕型高射炮能對抗戰略轟炸,這個牛皮德國人都不敢吹哦
德國也就是35年撕毀凡爾賽和約的時候,是以一敵眾
36年柏林-羅馬軸心建立 反共產國際協定建立
37年西班牙加入
38年匈牙利加入
39年蘇聯加入
40年三國同盟建立
============
真要說以一敵眾,那得是英國
1940年,英國的大陸盟友被干爛了,在太平洋的勢力也被小日本干爛了
英國發現自己連老牌「民主國家兵工廠」的資格都沒了,你覺得丘吉爾是個什麼心情?
誰說納粹德國以一敵眾的?美蘇沒有開闢歐洲戰場前,德國在歐羅巴半島幾乎全都是盟友及僕從國!!而名義上的中立國:瑞典為納粹德國提供鐵礦石、土耳其為納粹德國提供鉻、銅礦石、瑞士為納粹德國從佔領區掠奪來的戰爭財富洗錢、伊比利亞半島兩隻鴨一個薩拉查一個弗朗哥他倆建立的政權都帶有法西斯獨裁性質,更加親德。
所以,在美蘇對德宣戰前,真正以一敵眾的,只有英國一家對陣對岸整個「納粹」大陸!!題主的說法雖然說是錯誤的,卻不能說是一點道理沒有。
上面講英國「以一敵眾」的,明顯是不了解英國情況的扯淡。即使在法國淪亡以後,英國仍然有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和紐西蘭的支援——1931年的 Statute of Westminster之後,英國自治領已經獲得了獨立地位,這些自治領完全是憑他們自主的意志,在39年9月與英國一起對德作戰的。反例也有,愛爾蘭自治領雖然處在大西洋潛艇戰的關鍵位置,卻自始至終拒絕對德宣戰,讓英美頭疼不已。甚至愛爾蘭總理在1945年5月竟然公然前往德國大使館悼念希特勒,英美對此也無可奈何。
而德國的幾個盟友,不但國力上無法和英美蘇相比,投入戰爭的熱心更是半心半意——甚至很多「盟國」只是被德國強迫參戰的僕從國,地位和汪精衛溥儀差不多。
最典型的就是匈牙利,匈牙利總理泰來基伯爵自始至終不相信軸心國能取得戰爭的的勝利,也拒絕同軸心國同流合污。然而41年4月德軍要求過境匈牙利對付「反叛」的南斯拉夫時,他最終竟然被逼得以自殺來保全名節,他的國家也被綁上了德國戰車。繼任他的巴爾多吉在當年6月23日(巴巴羅薩次日)一度決定不對蘇宣戰,然而德國公使一威逼,他也只好忙不迭地對蘇斷交、宣戰。到了44年3月戰事不利,匈牙利人稍露不順之意時,德國人便毫不猶豫地出兵佔領了匈牙利。10月蘇軍衝進匈牙利,匈牙利攝政霍爾蒂海軍上將(這個頭銜是一個著名的笑話)企圖退出戰爭,黨衛軍乾脆派斯科爾茲內把他一家老家抓起來押往德國。
羅馬尼亞在1939年曾接受了英國對其安全的保證——雖然有所保留,但很顯然他們也不是站在軸心國一邊的。然而隨著德國在西線的勝利,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二世還是不得不屈服於軸心國,然而仍然還是被趕下了台,換了國王、並任命親德的安東奈斯庫做首相。儘管如此,德國還是強行對普洛耶蒂什油田施以軍事「保護」。同樣是到了44年戰事不利的時候,羅馬尼亞也很快和英美蘇開始媾和,最後也已國王罷免安東奈斯庫、德羅兩國大打出手告終。
保加利亞的情況與之類似,鮑里斯國王對軸心國也是厭惡備至,然而1940年10月16日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普乾脆直接給他發通牒,限他三天之內加入軸心國協定。又拖了一段時間,鮑里斯國王也只能在41年1月加入了軸心國——儘管如此,保加利亞還是堅決拒絕參與對蘇戰爭。戰爭中保加利亞做的是也主要是幫德國維護一下佔領區(南斯拉夫)的治安,而拒絕參與主要交戰行動。最後蘇軍入境保也很快投降。
芬蘭則乾脆不承認自己是德國的「盟國」,只自認是德國對蘇作戰的「共同作戰國」。在對蘇作戰行動中表現的也不甚積極,除了第一個半年打得比較狠,最後被蘇軍毆打了三個月,大多數時間還是一副觀望的狀態。
真正算得上德國「盟國」的大概也只有日本和義大利了——畢竟號稱是三大軸心國。但義大利的參戰意願實在極度低下,意軍對侵略戰爭也沒多少熱情可言(這一點我在多個答案中黑過了)。實際上,41年英國幾乎依靠地中海艦隊+北非的幾個師+以颶風和水牛(沒有噴火)為主的北非空軍打垮了義大利。最後的結果是德國不得不投入了隆美爾的非洲軍和第2航空隊支援義大利,更不得不把大量兵力浪費在希臘這樣的對德國主要戰略無關的地方。日本么,真正成為德國「盟友」的那一天,卻有帶進來了一個一國國力頂幾個大國的美國……
歸納一下:德國的幾個盟友不但國力弱小、參戰意志低下,甚至還有被德國強迫的。所以德國依靠一幫半心半意的弱小盟友對抗三大國以及一大幫堅定對抗德國的小國(在聯合國家宣言上簽字的有二十六國),最終戰敗。
話說關於德國多線作戰的消耗還是要強調一下。東線作戰自不必說;到了1944年5月,四面作戰的德國軍隊只有388萬軍隊能夠部署在東線,而188萬人在西線,96萬在義大利,31萬在挪威,83萬在巴爾幹——本土還有幾十萬空軍人員(高炮兵、通訊兵、地勤人員)負責對抗盟軍的轟炸。
這還僅僅是大量的人頭,大量的德國空軍在西線被牽制、消耗、最終毀滅([轉載]二戰期間德國空軍在各條戰線上的投入/損失 - 知乎專欄)——德國空軍接近70%的損失發生在西線和地中海;對德戰略轟炸不但沉重打擊了德國工業,而且牽制了絕大部分德國的高炮部隊,包括大量88高炮。另外,數萬枚V-1、V-2導彈的研發和消耗也是極大的一項開銷,甚至有人認為堪比曼哈頓計劃。
--------------------------------------------------------------------------------------------------------------------
某位大才子總是讓人忍不住開婊啊
大才子宣稱「盟軍轟炸沒有牽制,只是戈林不想讓高炮兵上前線」
「牽制」沒「牽制」這種事情,更直觀的東西是「彈藥消耗量」,如果
99%的重型高炮彈藥和72%的中型高炮彈藥消耗在東線以外的地方!這還能恬不知恥地說「盟軍轟炸無用」?
至於他宣稱的「更權威」數據,我手頭的數據是有檔案號的哦23333
Source: As Table 10, and BArch RL 2-III/717a, pp. 1f-1g
想了想,還是中國最慘,開戰後巴黎媒體還嘲諷中國抗戰,後來法國一個月就投降了
今天來補充一下:其他關於德國的問題下都說德國資源少,佔領大半個歐洲也沒用,到這裡答案就都來吹一波德國是攜整個歐洲多打一……
恕我直言,把德三的優秀戰績都歸為綏靖政策和大清洗的怕不是張伯倫斯大林都要氣的從棺材裡爬出來了。德國後2年打得再難看,也是扛著美英蘇打了2年,美英對於非工業區都進行地毯轟炸就不怎麼提了,你換一個國家,一直被世界前幾工業體洗地一面懟有制空的英美一面剛社會主義鋼鐵洪流,看看能拿出什麼戰績。黑納粹種族主義可以,黑元首瞎指揮可以,黑德國戰略失誤可以,別說的德軍一無是處好吧,一無是處都打成這樣,怕不是換你們去打不得打爆三體?一開始希特勒因為不按規則出牌佔到了許多便宜(例如6周打敗法國),1938-1940年這段時間希特勒的直覺一直很靈。可是1941年之後希特勒的直覺就越來越不靈了(希特勒很鄙視那些從正規軍校畢業的軍官們,認為這些職業軍人思維死板),1941年蘇聯和美國兩個重量級選手也進入了全面戰爭模式,再高明的軍事天才貌似也扭轉不了局勢了。
僕從軍:當年我也好歹肛過毛子,怎麼突然就被題主開除人籍了呢?
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這幾個僕從國,瑞典,瑞士兩個表面中立,實際上迫於淫威給納粹提供鐵礦和洗錢,芬蘭,西班牙,土耳其又都親法西斯,德國是攜整個歐洲打蘇聯英國。德國西線登陸不上英國,導致必須修建大西洋防線,東線跟蘇聯往無底洞里填人命,要是德國拿下東西中的一線真保不準西班牙土耳其會不會加入軸心
哈?以一敵眾不是蘇聯?
曾經的好基友奧匈和奧斯曼都炸死了,新基友估摸著都是未成年,不能算戰鬥力。
從芬蘭到土耳其一道縱向的親德反蘇聯合陣線之所以能形成,不是法西斯主義真的第三選擇民心所向,而是權貴資本家帝國主義寧可養虎為患被咬死也不想被共產主義革了親命。其實如果你打一盤鋼鐵雄心 比讀很多書和資料要來的直觀
以一敵眾不難,難得是不被打死
就我個人觀點這個問題是要綜合多種因素來分析。一 總體戰思維一戰以後德國軍事戰略家埃里希·馮·魯登道夫提出了總體戰軍事戰略思想,並發表了著作《總體戰》。這不僅僅是單純的軍事戰略思想,而是涵蓋軍事、經濟和政治體制的戰略理論。其中對於一戰德國戰敗的原因歸咎於德國國內的民主運動。其觀點是經濟、文化和政治體制要總體為軍事服務。主張建議高度集權的獨裁政府。因而總體戰又被稱為法西斯制度理論基礎。一戰以後義大利,德國和日本先後接受總體戰思想並以此對各自國內進行法西斯改革。而希特勒上台後在德國貫徹總體戰思想,並帶領德國擺脫了一戰後的貧困和蕭條,帶領德國不斷提升綜合國力和提高了德國民眾的生活水平,使得德國上下對希特勒和納粹頂禮膜拜。而這又進一步為總體戰鋪平道路。從某種程度上說,總體戰讓德國高度統一的同時也讓德國上下高度團結。不有首歌還唱著: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二 嚴苛的凡爾賽條約與1929年的經濟危機眾所周知,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要承受協約國的懲罰。而套在德國頭上的枷鎖就是凡爾賽條約。至今不少歷史學者認為二戰的爆發與凡爾賽條約的苛刻有很深的關係。然而這種嚴苛是相互的,不僅對作為受管制的德國,對於管控方也同樣苛刻。德國實際管控者就是英法兩國。為此英法兩國每年要支付高昂的軍費開支。這要在平時,依靠凡爾賽條約德國的賠款是綽綽有餘的。但是1929年美國夢破滅,華爾街遭遇黑色星期五,股市重挫。緊接著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接踵而至。歐洲各國均未能倖免。面對前所未有的經濟大蕭條,各國政府均以保障民生,挽救失業為首要重任。而耗資巨大的各項軍事計劃紛紛擱淺。軍費開支一縮再縮。為此美國還牽頭搞了個華盛頓海軍條約。這時的西方列強都在為了經濟大蕭條而疲於奔命。並非沒有優秀的軍事戰略家,也並非沒有先進的軍事戰略理念,更不是沒有想對應軍事計劃。而是相較巨額的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日漸蕭條的各行各業。如何度過經濟寒冬,恢復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活力才是各國政府案頭首要解決的工作。在這一時刻,軍事必須讓位於經濟和政治。所以當羅斯福當面駁回麥克阿瑟的軍費預算計劃後,麥克阿瑟憤怒地說願所有為了美利堅付出生命的美國軍人死前都詛咒著羅斯福的名字。所以隨之而來的對於德國的管控逐漸流於形式,變成了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形象工程」。當希特勒下定決心讓德國戰車開進萊茵非軍事區的時候,執行各國和國聯集體選擇了默認。雖然當時希特勒在下令時很心虛,但英法對干預德國軍事行動可能帶來的戰爭後果更加底氣不足。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就此成了規避戰爭的一劑麻藥,雖然不少有識之士毫不留情地指責對德妥協以換取和平的做法無異於與虎謀皮和飲鴆止渴。但是主流還是自欺欺人式的站在了張伯倫一邊。也正是這次行動讓希特勒看穿了英法外強中乾的底牌。一次次用戰爭的王牌將英法的軍。一步步獲得戰略利益(在我看來這一做法跟九一八之後的日本人逼迫蔣介石極為相似)。使得在英法被迫對德宣戰時德國已經佔盡先機。三 與蘇聯的合作出於意識形態的原因。蘇聯長期遭到西方世界的孤立。而希特勒與斯大林的握手,讓蘇聯的外部環境得以深深喘口氣。儘管斯大林也知道,與希特勒的合作是場走鋼絲。但面對英美等國的外交隔離,斯大林無路可選。與蘇聯的合作不僅讓德國在肆虐歐洲的時候少了後院之危。還與蘇聯一起瓜分了波蘭。更重要的是蘇聯的礦產源源不斷地通過鐵路輸入德國,這讓德國的擴張有了充足的戰略儲備。四 閃擊戰的創新軍事理論如果說德國閃擊波蘭,是英法放縱的。那麼一個月打敗法國真正讓世人見識到了閃擊戰的犀利。同沒有發現航母的戰鬥能力一樣。坦克集群的使用也沒有被西方重視起來。儘管戴高樂、巴頓這些擁有前瞻性眼光的將軍都提出了集中使用裝甲部隊的思路。但受到傳統觀念和經濟大蕭條的掣肘,這些理論最終也就只是理論而已。而此時德國的閃擊戰已經不僅僅是裝甲部隊的集群衝鋒。而是空地一體的三維打擊。相比法國的分散配置坦克。連整建制的裝甲部隊都沒有。這其中的代差實在懸殊啊
所以後來被胖揍了,很清晰的邏輯關係
一,德國是率先完成軍事機械化的國家,有相對優勢。雖然麥克阿瑟,巴頓等人知道二戰會爆發,積極推行軍事機械化(比如研究坦克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等),但是也阻止不了美國的孤立主義,麥克阿瑟特別反感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一類宣傳和平思潮的書籍(居安思危是對的。)二,一戰後的和平思潮席捲歐洲,他們都認為一戰是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英法等國一再妥協,德國吞併蘇台德地區等縱容德國坐大。三,其他國家顯然沒有做好參戰的準備,被德國打個措手不及。
以一敵眾沒看出來,兩面作戰才是硬傷。
荷蘭、比利時、北部法國、波蘭已經被迅速佔領了,維希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都已經歸順法西斯了。挪威也藥丸了,南斯拉夫、希臘也完了,瑞典、瑞士、葡萄牙、土耳其都是中立國。
整個歐洲就英國、蘇聯沒拿下了,其他國家都在德國的掌控中。推薦閱讀:
※為什麼紅軍長徵到甘陝地區後,蔣介石的圍剿力度就下降了呢?
※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的負傷、陣亡、失蹤人數分別有多少?
※中國歷史上最讓你感到蕩氣迴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的一場戰役是什麼?
※我軍經常宣傳的穿插迂迴戰術是怎樣的?
※貝當和戴高樂是不是法國有默契的兩邊下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