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佛最好從小乘開始嗎?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是這樣嗎?


有一面鏡子,髒了。上面蓋滿了泥土。

先用紙擦。擦完了紙就可以丟了……

再用濕布擦,擦完了濕布洗一洗……

洗乾淨了濕布再擦一次,擦完了洗乾淨……

再用干布擦一擦……

嗯!這鏡子擦乾淨了。亮亮的……

學佛修行就像每人都有一面鏡子,都蒙塵,擦乾淨就好,就成佛……

您這個問題大概是問,鏡子應該用什麼來擦……

有人需要先修人,有人需要修天人,有人需要修聲聞,有人需要修緣覺,有人需要修菩薩,有人需要修阿鞞跋致菩薩,有人生下來就那麼一咔嚓見了圓滿法身,需要開始修報身……

每個人不同,工具不同,方法不同,修法不同,就像每個病人的藥方不同……

燒炭、燒磚、燒陶、燒瓷,都是燒,

修小乘,修大乘,修巨乘,修飛天麵條,也都是修……

不同的窯各自不同燒什麼,不同的人各自不同從哪兒開始……


我認為小乘佛教不論先學或者後學,總之是必學的,不要看大乘顯得非常深廣,如果只學大乘,不學小乘,永遠不可能明白釋迦牟尼佛的思想。

我個人來講,是先學大乘,後學小乘的,我最開始學禪宗,緊接著唯識宗,最後學的小乘,回過頭來看,之前學的大乘佛教,如果沒有小乘,就好像空中樓閣一樣,學完了都很虛無縹緲,不知道如何在現實中形成完整的三觀,也不知道大乘和小乘孰輕孰重,總感覺小乘不值一提,大乘大根器,學完小乘之後發現,原來小乘是一棵大樹,而大乘是在這棵大樹上劈下一根樹枝,然後稀釋成一片汪洋大海,也就是說佛法的精華部分,不在大乘,反而在小乘。


不是。

最好是在觀念上不緣起大小二乘。

分別二乘,即墮入二邊知見。世間十二部經皆因人而置,沒有高下之分,只有是否適合之別,然而分別亦只是暫時的,到最終還是沒分別。

正確的開始是:

先問問自己,為什麼想學佛,學佛是為什麼。然後多聽聽,多看看,自己最適合學哪個法門。找不到合適的法門,事倍功半。


理論上不用,大乘佛法是包含小乘佛法的。

實際上強烈建議先學完小乘在學習大乘,現在大乘佛教的學習環境太差,你能接觸到的大乘佛教徒中,1000人中有999人連喬達摩悉達多是誰都不知道,他們能教你的也就是念經治病,放生消業,吃肉下地獄了,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更有眾多盧xx,李xx的存在,不被騙的家破人亡已經是萬幸了。


葯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

都可,學習小乘即行聲聞獨覺乘者,要以大乘而安立之。


最近哲居士提出了如下問題:

請問老師:「領悟佛法真義之後與未領悟之前有什麼區別?比如:我身邊的人常問我:你學佛學成了又有什麼用?我說當然有用:比如能減少煩惱,增長智慧,怎麼能說沒用呢?他又說:你學佛又沒有多賺錢,又沒有更加擴大事業,也沒見你身上發生什麼顯著變化,你學佛有什麼用呢?我開玩笑說:要是學好了,還能預知時至,連自己什麼時間離開這個世界都知道。他嗤之以鼻一笑說:就是能預知時至又能如何呢?不是還得和這個世界拜拜嗎?還是沒有用啊?

再比如:有位古代高僧大德說:修行如騎驢找驢;別人問:那修成後幹什麼?他說:如騎驢回家;還有人問:修成和修不成的區別在那裡?他說:修成如帶鞭騎驢,看護好不傷他人田。

看了這些,我們這些凡人確實有些迷惑。比如我本人,工作生活條件都不錯,按照佛學術語說就是福報好。我的自我感覺學佛就像是找到了另一個精神家園。

可是真按世俗的角度看,學佛也沒得到客觀的回報啊?比如說:學佛有什麼感應啊?是不是心想事成啊?有沒有神通啊?能不能用神通辦點什麼事兒啊?如上所說的,多賺錢了沒有?事業擴大了沒有?陞官了沒有?生兒子了沒有?得神通了沒有?身上發光了沒有?!如此等等。。。。如果身邊學佛的人有這些回報,他們(就是剛才嗤之以鼻的人)就信佛,如果身邊人學佛沒有這些回報,他們就不信。

另外,我突然明白了,怪不得人們學佛要搞迷信、設堂口什麼的,就是為了要香火錢,要自己地位高,要別人眾星捧月。。。去拜堂口的就是要陞官、發財、除病、長壽、生子等等;發心小乘的人寥寥無幾,發心大乘人的連影子也見不到啊!

所以還是想請老師能不能再深入淺出給我們講講證得本心後,從世俗的人們現實有所求的角度來說(通俗點說,就是這邊拜佛那邊就想佛菩薩賜予點什麼寶貝的角度)——也就是以他們的觀點來看, 證得本心和未得之前有什麼區別和好處?」

哲居士提問具有典型和普遍性,對哲居士的提問可以簡單總結為一句話:學佛有什麼用?為了明晰問題,下面我們先看什麼是佛?

摘自:第015篇:什麼是佛?學佛有什麼用?__高月明_新浪博客


最好要明白,佛經的意思。現在的佛教徒,信的不是佛,信的是佛教,說到底,都是為了慾望。


復有四事知是惡師。

一曰 教人為小道。

二曰 教人壞菩薩意。

三曰 教求名聞 增益不善之法。

四曰 教遠離功德善法。

是為四。


我這裡複製一個我對其他問題的回答,你看了就知道。

入世還是出世,這也是學大乘和學小乘佛教徒都有的一個諍論焦點,表面看起來是矛盾的,其實他是不矛盾的,矛盾和糾結是因為你見地不清,見地不圓融,沒有建立整個佛法修行的 修行次第,不知道修行的主課和輔課是什麼,

關於一些爭論,那麼你要依聖言量,佛法是聖人之學,你千萬不要去相信那些凡夫說三道四。你要依佛,菩薩,羅漢及證得大成就的聖者為依據,你千萬別相信那些凡夫的推想及考據。佛法不是象哲學一樣靠凡夫推想出來的,佛法是那些聖者通過實證 證到後才講出來的。

還有如,學大乘好還是學小乘好?是在家還出家?修善行福報還是修禪定?好糾結啊,好象是矛盾的。

其實出世是為了更好的入世利眾。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善行福報是修禪定智慧的資糧基礎。出家易修在家難修,但見地不清出家也是白搭。

大乘和小乘,出世還是入世並不矛盾,具體如何做這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這個問題我今天來幫大家理清楚,否則會有千千萬萬的學佛人諍斗和糾結。

首先我們來建立一個佛法修行次第。

我們國內大多都信大乘佛法,但基本沒人講修行次第,以致於學了多少年佛,看了多少年佛經,還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實修。

大乘佛法 經中講的修行次第是六波羅密,那你知道如何去實修這六個波羅密嗎?好象真要去做的話,還真弄不清如何下手。

大乘楞嚴經中講修行三決定義: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這是一個更為精練簡捷的修行次第。他也和小乘法的次第 戒定慧一樣的,同時也和六波羅密相符。只是針對不同人群,其內容稍有不同。

戒,定,慧,三次第怎麼和六波羅密相符呢?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 戒 字也可用另兩句話來表示,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個佛法總綱的前兩句即可表示這個 戒 字。

六波羅密前三個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這三個波羅密都可歸入這個 戒 字中。後面三個波羅密,一看就知和 定 慧 二字是一樣的。只是具體修時各人有些不同。

這時這個戒字就包括了斷惡和行善二部分,這個 戒 字和小乘的戒字是否一樣呢?無疑 是一樣的。只是針對不同人群佛制訂了居士戒,五戒,比丘戒,菩薩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中也包含 止惡和行善這兩個內容的。再要求低一點的在家人戒中,要求的五戒十善,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只是對在家人要求低一點而已。高要求的菩薩戒中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

此時我們可以確定第一次第戒字就是斷惡行善,這個戒在大乘小乘都是一樣的,即斷惡行善。但佛對不同的人群作了不同的要求,故產生了幾種戒律。

在實修這個戒時,則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作一個選擇。佛在大小乘經典中講了幾種戒律,他制這些戒律也是為了各種不同人群,其實際情況不同,可以適合他們修行提升。

第一種,最低要求是居士戒十善業,即戒十惡行十善,加守居士五戒。

第二種是,五戒,加戒十惡行十善。

再上去就是較高要求的比丘戒和菩薩戒。

對於出家人一般是持比丘戒和菩薩戒我們不談。

重點談在家人。在家人最簡單易持的是持第一種和第二種戒。也有持菩薩戒,但不容易持故不談。當然你能持菩薩戒那肯定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講最簡單易持的。

第一種和第二種戒唯一的區別是五戒中的淫戒,居士戒中的淫戒只戒邪淫,正淫是允許的。而第二種戒是正淫也不允許的。

那為什麼要有這一點區別呢?這是為了適應二種不同人群。一種不想修禪定,一種是想修禪定的。

第一種是只想做個好人,又能陞官又能發財,回家又能享天倫之樂(淫),他覺得現世很好,不想解脫,只要不墮到三惡道就好。這個淫字己搞了幾億年,上癮了,他不想放棄。佛也沒辦法,他們也來歸依佛了,也想跟佛學,也想沾點好運。我佛慈悲,他們想學好,總不能不理吧,所以就降低要求,把五戒的要求再往下降一步,允許他們有正淫,不允許邪淫。但要知道要求降低了,果報也會打折的。

首先不斷淫慾是進不了禪定境界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更不用說開悟解脫了。

為什麼說不斷淫慾進不了禪定和色界天以上呢?

第一,所有大宗教傳統宗教都要求其主要傳承人出家,其主要是要其能斷欲,其次是少事不要去忙。從佛對出家弟子的戒律也可看出要斷淫。從此可知斷欲是人類提升升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

第二,從欲界的名稱及定義上即可知。欲界的欲字,意思是淫慾。即不斷淫則只能在欲界這個範圍內待著,出不了欲界。

第三,欲界是四天王天等六欲天以下的整個範圍叫欲界,欲界的所有眾生不管是天人餓鬼地獄眾生,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男女淫慾,而往上看,到色界無色界天的眾.生,他們都沒有這個淫慾之事了,最多還有一點情而已。從這個情況來看,不斷淫慾無法進禪定色界天。因為進初禪就是進入了色界天人的境界了,死後也可往生到色界天。

這些資料在那個經里的,我還真一時答不出來,但可肯定的回答你在大藏經中有。對了在瑜伽師地論中一定有,網上的二十八天三界天人和四禪八定的配合圖,也可一目了然。

第四,當修禪定進入初禪,叫離生喜樂。師地論中解釋這個 「離」 字是,離 「」欲,惡,不善法「」。故知不離淫慾,是進不了初禪。

第五,從古今實修者大德的傳記及近代現代人實修的體會文來看,不管在家出家,也是都要離淫慾才能入定,才能進入色界天境界。

第六,從道家,氣功,瑜伽等資料來看都是要離淫慾才能得禪定。

從這些實修資料來看,夢中有夢遺者,都修不成禪定。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學佛人的觀點越來越偏了,這個你錯了就是修不成禪定,你再努力都沒用。漏掉了只能從新再開始。各位修禪定的請注意。

這個結論是我看了多少年古今成就者的傳記,和近代現代各派實修者的實修資料後得出的結論,其對錯各位可以去自己驗證體會。你若不信我也沒辦法。你能一邊夜裡做春夢,白天又能入四禪八定,那我一定佩服你確是高人。

四禪八定是共法,外道也能修到,當年釋迦佛也是,先跟幾個外道師傅學禪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後,再自己打坐49天開悟的,故在禪定方面的學問,在理論上,外道的也可參考,相互發明。但在實修時不能串修,因有法脈流問題。

結論是 , 想修禪定,一定要斷欲。夢中有漏精都不行。

以上是只想修人天福報,而不想放棄天倫之樂的方法,可叫初士道,是居士五戒加斷十惡,行十善。是修行的第一等人群。

為什麼一定要加斷十惡業行十善業呢?

因為佛經中說,守好五戒僅能保住人身。要到欲界天等二十八層天,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故要修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這個十善業也可參考儒家的八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廉恥,勤儉,格物,慎獨,修身,養性,齊家。

這是初士道。

講到儒家多說幾句。

儒家文化是聖賢傳下來的學問,不是純理論的心靈雞湯,是實證學科,做好了能上升到欲界天,對升官發財,增福增壽健康子女優劣等都有好處。現代人研究儒家要跟王鳳儀大德劉善人大德,他們的化性學一起研究。其學問就是儒家學問。

在修福這事上還要講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 「交天課」。

交「天課」即是,拿出自己收入的百分之十去做善事,救苦濟貧等。不交天課必遭天遣。我看到西方天主教也有拿出百分之十行善的說法。阿含經中佛也講過在家人如何用財作善修福,其所講比例比百分之十還要高。

言歸正傳。你要知道正淫也要節制的,正淫傳種接代無可厚非,但是你要是濫用,對不起也會墮落鬼道。

因為淫慾耗福耗能是最最厲害的,會損福折壽,故古人講萬惡淫為首,就是這個道理。

文明古國及宗教國家都有許多遮止淫慾的風俗和習慣及觀念,為什麼?都是聖人教的,是為了我們不墮落三惡道,為了福報更好,過得更好更幸福。

你看中東國家女人出去都把臉遮起來。為什麼,為了防止別人動淫心損福,防止修行人動淫心退墮。現在人自己的好文化不學,去學洋人不好的搞開放,越穿越少,然後淫心越來越重,損福折壽,修道人也難靜心修定。

若要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則要五戒十善業再加修成禪定。

現在再講第二等人。

第二種人群是想修禪定,又不想出家,就在家中修。針對這種人群,佛就教他們守斷淫之五戒,再加十善業。可叫中士道。

注意,想升到欲界天就要修好十善業,那麼你修禪定是想要超過這個境界,當然要修好十善業啰。佛經中講升天,升到二十八天中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修好十善業才能升天。

為什麼說守五戒加十善即可起修禪定呢?

第一,根據楞嚴經中講,起修守戒修定,是四大清凈明誨,其即是講的四大根本戒,戒淫,戒殺,戒偷,戒大妄語,也就是說守好這四大根本戒就能起修禪定,除此以外佛經中,再也沒有比這個要求更低了。

但你不要看到這隻要守四個戒,就把十善業丟了,因為佛經中明確講,要想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要修好十善業,而修禪定是要超過欲界的,故這十善業你不能放下也要修好。但是守戒和修好是要求不一樣的。守戒是嚴格要求堅決不能做。修好是盡量做好,沒那樣嚴格。但是你做得越好,你升天的層次也越高。

實際上五戒是十善中的幾個重要的部分,將它提出來要特別做好而已。

故綜合這些佛經資料,得出修禪定的最低要求是,四大根本戒加十善業。

然後再講現實,現在國內寺院對在家人授戒一般都授居士五戒和斷淫五戒,再加個菩薩戒。一般對在家人就這三種。

居士五戒是對不修禪定者的。你要修禪定,只有二種即斷淫之五戒和菩薩戒。

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一般人不容易守。容易一點就選個五戒吧。當然你能守菩薩戒的話,那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是講針對懶人又要修定講的最低要求,就是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個五戒即可起修禪定,再加盡量做好十善業。即可修定。

若你僅修禪定,而不修佛教的慧觀,則最高只能修到四禪八定,或是仙道。死後就能往生到你修到境界的相應的禪天。但這還是在六道中。不出輪迴。

故僅修禪定,不修佛教慧觀,不證「人空法空」,你禪定功夫再高還是屬世間定,不出輪迴。只有在禪定的基礎上修佛教的慧觀,證得人空法空才能解脫六道輪迴。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的最大的區別處。這些慧觀只有佛法所特有,所有的外道法中都沒有這些有關人空法空的慧觀,故也只有修佛法證人空法空才能出輪迴。此人空法空亦非斷滅空。

修禪定後,你修到何境界,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與你相應的那層禪天。

一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去掉,還剩二十二天,一禪有三個天。二禪有三個天,三禪有三個天,四禪有九個天。再加無色界四個天。三界共二十八天。你活著的時候,你若修到與這些天人一樣的境界,你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他們那裡。

以上是講僅修禪定而不修慧觀的人。但你也不要看輕他,升天也是要無量功德才能升,故要隨緣盡量多修福報,多修十善業,多做善事。故道家也有三千陰功之說。

以上講的是第二等人的中士道。

下面再來講第三等人。可叫上士道。

這些人是為了要想成佛出輪迴的。針對這部分人,佛就教他們先發大菩提心,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六道輪迴而修,不為自己,為了別人而來修禪定及智慧,修好了才能證果開慧解脫輪迴,才有能力度眾生離苦得樂,才能成佛。佛講輪迴是眾生最大的苦,好不容易修到天上,享了幾千年或幾萬福,福盡還是有可能會落到三惡道去受苦,萬萬億億年永遠都停不下來,永遠輪迴。佛教我們發心為了救法界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解脫輪迴而來修佛法,自己先修成後解脫後再來教化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出離輪迴,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

以發這個大菩提心,而來修佛法,修戒,定,慧,就叫佛菩提道。這樣來修戒定慧才可以成佛。有這種發心就叫大乘。沒有這種大心,只是為了自己解脫而修就叫小乘。

具體修時可分在家修和出家修。

出家人二百五十大戒必守,也可再加菩薩戒一起守。然後修定開慧,證四禪八定,再開悟證悟「」緣起性空「及「」人無我」空

得阿羅漢果,若入滅盡定,就是定性聲聞及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若證得人空後不入滅盡定,繼續修止觀,到證悟「」法空」,萬法唯心,色空不二,證得般若智,此時就是登地菩薩,即入一地歡喜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往上二地三地……到七地叫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此時就保險了,永遠不會再退轉了。此時能夠對境無染,動中靜中,一人萬人之中都能在楞經大定中,在空性中,在佛性中,不起分別心如如不動。此時才可出山發大願度眾生,再往上八地不動地,九地十地大菩薩,最後功德圓滿成佛。

以上出家人表過不談,重點講在家人。

在家人發菩提心後怎麼修?還是戒定慧三次第。

這個第一次第「」戒「」,有二種,

一是五戒加十善業。

二是菩薩戒加十善業。

你選一種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戒,回家來天天檢查守好,稍有違犯馬上懺悔並改正,慢慢習慣了好了。

守戒要嚴格執行,破戒是有罪的,不能隨便。十善業要隨緣盡量做,此時行善都只算修福報,福報功德大了修禪定會很快。

然後守戒修善,同時天天認真打坐修定。一般先依二甘露門修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來修四禪八定修止觀。

修定中守好五戒,其中最重要關鍵的就是淫戒,夢中都不能漏,一漏就只能從新開始,當你能下面不漏,上五根盡量少用,不看手機電腦,不看美女不看書,不聽歌,少說話等即叫六根清凈,其科學原理是不要耗用能量,積聚能量。這樣上五根關閉,又不下漏又不夢漏,每天多打坐,年輕人一年之內必入禪定。

但是這個夢漏很難堵,連南懷瑾這種見多識廣,知識豐富的大德也說一點辦法也沒有。

但是我看到在公開的佛法里都有至少四種方法可解決此問題。

道家中也有,武術中也有。下漏解決,加多打坐一定會很快入禪定,有些人修了幾十年,一輩子不能入定,無疑下流 夢漏沒解決。

我看到現在佛教界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越來越偏了,連佛要他的親近弟子出家是為什麼,這樣明顯的意圖都看不出來,還在咬文嚼字,讀經要看出佛想表達的意思,他這經講的什麼宇宙規律。這些宇宙規律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人類只能去適應它。

故今借知乎這個平台,想來挽回這個局面,望能修出十個八個大菩薩和一大批有神通的人,人民大眾才會相信佛法,才會來修學佛法。

你自己專業人員都修不出成績來,弄得佛法好象僅是知識和哲學,慢慢的人家就說你是迷信,不信了,佛法就會真的在人間消失。

你若不能修得四禪八定,談何開慧開悟?

你要修四定八禪關鍵就是要守好戒。不守戒你即使努力一段時間修出了禪定還是會退掉的,是無法穩定的進入禪定的。

佛在涅槃前召集弟子作最後遺言時說:「」戒是解脫之本,如貧人得寶,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異。依戒能生諸禪定,能滅苦開智慧「」。

你看佛講的多重!汝能守戒就如把佛請到了面前。

這個守戒你不做好很難入禪定,即使得定了也不會穩定。

戒守好了很容易入定,其中這個淫戒對修定來說是重中之重,是關鍵。

所以有位大德說:自利以戒淫為第一,利他以戒殺為第一。

禪宗的初修時參話頭就是修禪定。禪定是基礎,在禪定的基礎上,才可止觀雙修,才可修一些小乘或大乘的慧觀,在這裡其實還談不上分大乘小乘,大小乘的一些慧觀可相互借修,都是為了除八十八結使。

但大乘的有些觀法,你四禪定都沒成是無法修的。故初修宜以小乘法入手,到至少修得三禪四禪定才可談慧觀,才可修一些大小乘觀法,這樣修會很快。一般若是有過下漏的人,要從小乘入手,再修大乘,但發心要發大乘心。這樣比較快。小乘和大乘是二個次第。

智者大師的天台宗就是走的這個路子。其實我國古代早期的學佛者都是走的這個路子,修出過許多大成就者。到後來禪宗盛行後才漸漸把從小乘入手的方法給丟了,結果就越來越難了。

現代人更適合先修小乘再修大乘。因為現代人上漏下漏都很嚴重。

若是上根人再來人則可直接修禪宗的方法,或按楞嚴經前半部的觀妙明真心法修楞嚴大定。但這種上根人有幾個?

故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發大乘心後,先修小乘再修大乘,這樣修會很快成就。

小乘大乘是兩個次第,並不矛盾,

不要相互諍論,因為你沒學過或沒摸到佛法的大框架,沒建立整個佛法修持次第。

我來把小乘和大乘的真正區別和這二個次第如何銜接講清楚。

先發大乘菩提心,再從小乘法入手守戒,然後先修止,一般從二甘露門守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修。再得定,進入一禪,二禪,三禪,四禪,然後修慧觀,或在三禪就加入慧觀,不要太早,否則可能會退,一般是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就能證羅漢果,止觀雙修,到四禪時呼吸就停了。進入四空定,在此四空定過程中,斷見思惑即可能證悟「人無我」 「」緣起性空「」而證羅漢果,證果後就標誌小乘道巳修完。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修大乘經中的楞嚴大定,法界觀法一行觀法,繼續銷落諸念,其實這些名字不一樣,實質是一樣的,在修此觀時要知萬法唯心之理,銷落諸念,修到一定程度就會大徹大悟,即是大乘的開悟,悟「」諸法空性「」,萬法唯心,色空不二,悟得佛性,證般若智。

或者在四禪後進入四空定時即用楞嚴大定修法,先看懂楞嚴經前面的七處征心,十番辯見等前半部經,然後觀妙明真心,再按五十陰魔部分修銷落諸念,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就會證得羅漢果,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到識陰解脫就是證大乘法空而開悟,此時即為登地一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修保任法,保持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住於空性中佛性中如如不動,這樣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轉地,能對境無染,才可出山度眾,發真正的大願菩提心,度盡眾生。大做空中佛事,入世行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現眾生相,化生十方,度無量眾而無度。能對境無染不起分別心。此時才是真正的入世菩薩。以前的入世,只能算修福報為今後的正修定慧集些福報資糧,為正修定慧作準備而己。最後經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圓滿才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

開悟後就只有二件事,第一件是保持自己時時在佛性中空性中,稍有分別妄念起來,馬上覺知回歸到空性中去,這就是經中的講的楞嚴大定,經中講楞嚴大定是菩薩最後修的法。這樣修到七地不退地八地不動地,這個楞嚴大定就非常穩固了。另一件事就是隨緣度眾生。大乘經千講萬講其實就講了這兩件事。

在這裡你就看出來小乘和大乘有什麼區別了吧。

在功夫方面,小乘先證 「人無我」空性證羅漢果,不入滅盡定,繼續向上修「銷落諸念「」,然後再證大乘「法無我」萬法唯心,色空不二,得般若智,進入大乘一地歡喜地,此後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再修保任法,修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任運住於空性中,能對境無染,如如不動,這就是菩薩地七地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也就是禪宗的破牢關,此時能對境無染,才能不退,在這之前不努力都有可能退轉。這個小乘與大乘的銜接功夫是佛在楞嚴經中講的。這個保任法是禪宗的叫法,比較通俗易懂,在十地經中是一地二地三地……直到七地不退地,每一地都有名字及內容的。

在度眾生能力方面,

因為小乘羅漢他還不具備對境無染的能力,故他們不能象七第以上的大菩薩一樣,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不敢和光同塵和五欲眾生混在一起,他一入紅塵就會感覺到功夫退步了。故他不敢入紅塵廣度眾生,故空有悲心,還不具能力。這才是小乘的「」小「」的真義。

而七地不退地以上的大菩薩,能夠對境無染,能和凡夫眾生混在一起共事而不退轉,天堂地獄都能去度眾生而功夫不退,反而功夫進步,因為大量度眾生有大功德嗎,且其雖入世度眾而其心能住於空性中如如不動,從來沒動過,故功夫長進更快,還能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他具有這個能夠大量度眾生且功夫不退轉的能力,這就是大乘的「」大「 的真正意思。

為什麼要廣度眾生呢?因為成佛需要大功德,並且阿賴耶識中的污染種子在這個過程中要全部轉凈,這才是真正的唯識學中講的「」轉識成智」。凡夫哪來的轉識成智,凡夫是糊塗轉成糊塗。在這個過程中塵沙惑微細惑會慢慢消除,智慧會越來越大,功夫會越來越高,直到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這是從自利功夫角度講。度眾生為了成佛,成佛為了度眾生。

這個大乘小乘有四個方面不同,一是發心大小,二是功夫大小,三是智慧大小,羅漢只有上下五百世的宿命智,而成佛後是對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他都知道其原始來處及其終極的去處,通萬法智,徹萬法源。四是度眾生能力的大小。

這是大小乘的區別和不同。

從五陰解脫角度來看,小乘證羅漢是行陰已解脫,進入識陰解脫階段,但識陰還沒解脫,此時可證得人無我證羅漢果,再到五陰全部解脫,即識陰也解脫後即是登地大乘開悟。此時即是《心經》中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實證萬法唯心,如幻,真空妙有色空不二,證般若智。

若從唯識宗的角度講,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我執識意根,才完全修除,唯識學叫轉識成智。

第六識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任運不執不造作,知眾生根性。第七未那識為我執識,轉成平等性智,無有是非高下愛憎的分別心。第八識為法執識,藏識,執藏所有善惡種子的一個識,轉成大圓鏡智,圓明空寂如如不動,常寂之光。成所作智,即前六根在果上才一起轉,轉成成所作智。即大圓鏡智一轉,斷除了一念根本無明而大徹大悟,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跟著一起轉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隨事運用悉入正受。此時所作一切事皆會圓滿成就。到此層次後,你說話也不能亂說,你一說話就會成為現實。

以上講的是四智。

開悟後證入佛性空性後還不穩定,有時會退出來,故要修保任,保任是禪宗叫法,比較通俗易懂。這段功夫十地經中講到的比較難懂。禪宗的保任較易理解。修到座上座下動中靜中,動靜都能對鏡無染才是七地不退地,八地叫不動地。然後才可出山度眾,行真正的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行世俗行,和光同塵,入世度眾生,大做空中佛事,也有能力化身十方了。此時叫莊嚴佛凈土,為什麼?因為功德圓滿後會在宇宙中生出一個凈土來,你會到那裡去成佛當教主,跟你有緣的眾生都會往生到那裡去接受你的教化。

當證羅漢果時,有些煩惱結使只是伏住,根子還在,到登地時才漸漸拔根,到七地時才將根子拔盡。

故大乘經中說羅漢若入滅盡定,八萬四幹個大劫後還是會出定的,因為煩惱的根子還在,他必須再修大乘才能拔根,才可能成佛。

他證到羅漢後若入滅盡定,不向上修了,那麼他就是定性聲聞和緣覺,聲聞是依師而修的叫聲聞,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證悟的就叫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辟支佛是無師自修自悟而證得此空性的叫辟支佛。修證到羅漢果,證得人我空和緣起性空,修到這個高度就標誌小乘法修完了。但是他還不知第八識藏識。因為小乘法中佛沒有明講,且他功夫也沒到那層次。

他們若是入滅盡定不出來,灰身滅智,那麼他可定八萬四千大劫。但是在一些大乘經中,佛就勸這些已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們,不要得少為足,要回心向大,捐舍小乘,上面還有可修的,就是修大乘佛菩薩道。這就是法華經,楞嚴經中講的「回心向大」。

這個大乘法佛對凡夫弟子沒有講,因為怕他們會害怕要大量度眾生,還有時間要那麼長,怕他們退失信心,故對凡夫弟子沒講,對凡夫弟子先講了一半,講了小乘羅漢道,因為證羅漢道比較容易,有些上根弟子在開法會的當下就證悟了,有些回去修幾天或幾月或幾年就證悟了羅漢道。當證悟羅漢道後,佛才對他們講大乘法,勸他們再向上修大乘法,要發大菩提心,要大量度眾生,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成佛才是終極目標。此時那些羅漢弟子一般就會不怕。因為一是對佛更加增強了信心,二是自己已經有了較大的神通和智慧,能隨意上天入地,能知五百世的宿世因緣。故一般就不會怕,就會繼修大乘法。從大乘經中可知,大乘經聽法的對象都是四果羅漢,天人及大菩薩長者龍天護法等。

當然經中也講,也有一部分羅漢腦子轉不過彎的,不信大乘法就去入滅盡定了,灰身滅智,那就只能等八萬四千劫以後再說了。這個就叫有餘涅槃,證佛果後叫無餘涅槃。

但你也不要怕,誰也不知你已經修了幾個阿僧旅祗劫了,也許你已經修了二個半阿僧祗劫了,也許你就差那麼幾年了。所以你對自己要有信心。

還有個概念分段生死,到七地遠行地不退地後才能真正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此時你才有能力不去投胎。若沒修到七地不退地前,你生生死死投胎轉世 由不得你。亦有說慧性菩薩到一地歡喜地就有能力不去投胎,悲心菩薩要到八地才能不去投胎。以後就是意生身化身起用度眾生了。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修得好的話就早具備這個不投胎的能力,定功差一點就晚一點。

人死後前七識全部斷滅歸零,僅剩一個第八識最後離開身體,第八識藏識離開後才算真正死亡。人去投胎時這個第八藏識第一個去,然後再漸漸生起前七個識,又成了一條好漢。故知我們真正主人是這個阿賴耶識,但你又不要認為他是一個實體,他具有空性。

人死後雖然前七識全部歸零,你這一世學的做的想的,全部滅了,你不知道了。但是你此世所有學的做的想的,在你做的當時就已作為種子全部收藏進了第八阿賴耶識藏識中了。這個藏識的藏字就是收藏的意思。阿賴耶識譯成中文就是「我」之意。他具有收藏性,到你投胎後下一世,那些藏識中的種子會自動不斷流出來,第七末那識就將這些種子執為我,加個我字,然後交給前六識,第六識意識就會分別及造作。將合意的就愛,不合意的就恨就討厭。並且會指揮前五根去造作現行。他又會被阿陀那識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故知煩惱痛苦的根本就是這個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和第六識意識的分別造作造成的。故我們在做功夫時要滅掉這兩個識就會成功開悟解脫一切苦厄。

這裡你要注意哦,修道起手一般從六根中隨取一根入手起修,但最終都是要滅掉這兩個識,才能滅苦,才能脫輪迴。即要滅除第六意識和第七識意根未那識我執識。佛給我們講了許多方法修道,都是符合這個大原則的,不會違背這個大原則。

修到七地八地不動地後,這兩個識滅除了,此後阿賴耶識就再也沒有被此二識污染過的種子收臧進去了,只有流出原來的污染種子沒有收進,直到污染種子全部流盡,就轉成眾生人人本有的如來藏識,轉成大圓鏡智,就成佛了。

生命的真相就象江河水一樣,種子不斷流出來,再加上你現世六根的造作攀緣分別思考及現行,就形成了今世的所有際遇命運。同時這些際遇再加上你的六根攀緣執著分別思考造作現行,這些又會被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作為以後的果報。眾生的生命過程真相,其實就是這些種子不斷的流出收進的過程。就象長江水一樣,你看長江好象永遠沒變,其實它裡邊的水時刻在流,上一分種和下一分鐘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實的世界及萬事萬法,其實就是六識七識對藏識中流出的種子不斷執取處理的過程,全部是虛幻的。佛陀知道了這個真相後,故給我們講萬法唯識,萬法唯心,如幻如影,真空妙有,空有不二,色空不二。也就是《心經》中描述的一樣。

這個唯識學理論性很強,專用名詞多,有一個專用名詞你不了解定義的話,你就看不下去了。故很難學,他是將生命真相展開來分析,非常複雜。關於唯識就講這些,再講有人會看不下去了,會暈。對做功夫及了解生命真相,有以上這些知識也差不多夠用了。

這個唯識學佛陀在經中講,他怕眾生「」執為我「」,故對凡愚不開講,只對高智慧的大菩薩才講。

解深密經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你若看懂了我上面介紹的內容,再去看心經,般若經,那麼你一看就懂了,就會感覺無比親切。懂了就叫解悟,不能受用,只有修禪定功夫證到那個境界才叫證悟才能受用。

還有個概念叫法報化三身,也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法身自性身,是生命真正的本源,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恆常清凈,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第八阿賴識,也叫如來臧。其他七個識都會斷滅,這個識他永遠不滅,但你不要執其為實體,他亦具有空性。亦即「心經」中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心即佛心,因無明遮障,故不能自見清凈法身。其能生萬法而不執取,恆常清凈,前七識都由它生。我們修道就是要證悟此法身,證悟了就叫明心就叫開悟。

報身受用身,就是果報身,報應身,自作自受各人不同。我們現在每個人的身體就是報身。

化身變化身,是禪定功夫修到很高時,才有能力化千百億化身去度眾生作佛事。

以上就是講的三身。三身四智都已經介紹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神通,你若修好了禪定功夫,那麼一定會有神通,他是屬於智慧的一部分,人人本自具足,眾生因業障而無法啟用,你修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五神通,最後一個漏盡通只有成佛後才有。這個神通就如小孩長大後自然會說話走路一樣自然,你沒有神通是因為你還沒修到那個層次。但有了神通你不能常常去玩神通,會影響你繼續進步的,偶而玩一兩次也沒事。我國古代叢林中規定不許顯神通,是為了保護修行人能順利修行進步。

這些過程講起來,寫起來非常麻煩,可以寫幾本書,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天天一邊度眾講經說法教徒弟,這就叫隨緣度眾生。一邊還能時刻保持在禪定中。

如果你還不能做到動靜都能在禪定中的話,那你就盡量少出去,少見人,禁語,閉關打坐修定,除了吃飯睡覺外,都要保持在定中,最後連吃飯睡覺24小時都要在定中。這樣禪定功夫日日增高,經過一定的時日,從量變到質變,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這樣層層遞進,功夫境界在不斷的提高,微細惑在不斷消除,智慧在不斷提高增大,直到成佛。沒什麼複雜的,就做這二件事,隨緣度眾和楞嚴大定。如果在山裡閑關也是這二件事。你功夫高了一些非人也會來跟你學的,所以在山裡也是這二件事。經中講,「」理可頓悟,事要漸除「」。就是講開悟可一剎那完成,而這個禪定功夫是要靠長期積累,沒有捷徑可走的。

在此過程中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不斷提高,智慧不斷開發的過程。其中心核心就是禪定功夫,故知修禪定功夫才是真正的主課,修禪定功夫才是硬道理。若沒有這個禪定功夫,那麼你嘴上說得口吐蓮花,還是只益戲論。多知為敗而已。

我這樣子用口語講,你們對大乘小乘的關係應該清楚了吧!

並且對整個佛法的框架也應該清楚了吧!

羅漢,菩薩,佛是三種修到不同層次的聖人,他們都證到了空性,但層次不同。名字不同當然有區別啰,否則佛何必這樣麻煩,直接叫他佛好了。

學南傳小乘的人不要以為證得羅漢就到頂了,如果真到頂了,佛為何不印證他證得佛果了?而是印證他證得羅漢果了?

現在應該對整個佛法的實修次第戒定慧也清楚了吧!

其中「」戒「」字「主要從如何實行角度講了一個輪廓。」」定「」字其具體內容沒細講,「慧」字重點講了大乘慧,因大乘慧複雜難懂,故作重點梳理,大乘慧應該已經講得較清楚了。小乘定慧簡單易懂,你自己去看書學習吧。重點是要找到你「」自己如何修「」這個關鍵。關於戒"字「定「字的詳細內容,你自己去看書讀經吧。

我今借這篇答題文為基礎,又添加豐富了一些內容。旨在建立一個框架和修行次第,這個框架沒有幾十年的專心學習和悟性,很少有人摸透。並想把一些錯誤的觀念扳正。否則一些沒有能力去研究經律論的人就會被誤導,努力了精進了卻修不出成績。

此文內容只是將經律論中的一些資料進行梳理,從實修角度把他簡單的表達,並非我個人創造。雖然會有許多人有異議,但有緣人看後自會得益。

我們佛教內部不要諍來諍去,都是見地不清啊,成績又修不出來,弄得都象心靈雞湯,聽聽很有道理,到用時發覺用不上。努力了多年也沒成功,壞了多少人的信心啊。

修戒定慧才是主課,才算正修,修禪定功夫開智慧才是硬道理,其它都是輔課為此作準備而已。這一點你腦子裡要始終時時清楚警醒驚醒。

不要學了許多高深的理論,忘了實修功夫,急著去當老師,去搞宣傳,去看別人這裡對了,那裡錯了。那就成了「畜聞成過咎」,「多知為敗」「說食不飽」「只益戲論」,結果是空入寶山,一場空。「」緘口不言才有少分相應「」。

宗教的影響力在於實證,在於修出聖人,你修出聖人了自會有千百億信徒來跟你學,宗教並不是靠凡夫到處宣傳就能傳幾千年的。

佛法是實證學科,不是心靈雞湯。佛弟子在當年證果是非常快的。我們見地正確也能很快證果。歷史上印度中國都有許多大成就者通過實證,證明佛法是完全可以通過實修來實現的。若是見地錯誤的話則就很難啰。古代禪宗祖師對來參學的和尚非常重視見地,因為見地正確後,你回去慢慢用功總是還有希望的。

下面再來講一講年輕人學佛如何取捨。是入世呢?還是出世呢?

第一種,年輕人你若是不結婚童子出家修行,那是功德無量。恭喜。

第二種,若是在家獨身不結婚修行,則肯定要工作,一邊工作一邊修行那也很好,不過恐怕父母不會同意。

第三種,先結婚傳種接代,同時守居士五戒再加修好十善業,多修福報,正淫也盡量少做。然後到一定機緣時,完全斷淫,或出家修或在家修。這部分人應該是學佛人中的絕大多數。

此中出家的就不談了。

若是在家又想修行,要想完全斷淫恐怕不容易啊!

此種人也可分三種情況。

一,大福報人。這種人在家裡言重如山,誰敢說個「不」字。說斷就斷。

二,男女雙方都學佛,傳種接代後都願斷淫修行,那也算是大福報啦,不過很少。

第三種,這種最多,即一方想修,對方不同意。那怎麼辦?沒辦法啰,這是你的業障你的情債,只能先 「了業 」 啰。以後再找機會吧。

你可以這樣做,先持居士五戒修好十善業,多做善事多修福,正淫也盡量少做。為以後作準備。福報大修禪定止觀會更加快。

那以後什麼時候有機會斷呢?

等到四五十歲更年期了,此時是一個機緣。但現代人學洋人的觀念,恐怕也不容樂觀。

那還有最後一個機會一定能斷。就看你自己想不想修了,就是等身體生病了,或是老了六七十歲了。但此時修會慢許多難許多。越年輕修越容易成就。所以越早越好。

當然也有可能,你哪一天突然想明白了:「」人生是苦,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你毅然決然地揮揮手走出圍城,奔向崇山峻岭,去修菩提大道。那絕對是大丈夫所為。我敬佩我隨喜。

即使你沒有找到機緣修禪定,你也不至於墮落到三惡道,最起碼死後可往生到欲界天,因為你持了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道。

印度古代婆羅門族有個風俗,傳種接代把小孩養大後就出家修行。

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多位是中晚年始修而成就的。

古代道家六七十歲始修的,也有成就者。

以上道理全部表完,其中包含:為什麼要修,修什麼,大乘與小乘,世法與出世法,入世與出世,在家與出家,如何修戒,斷欲與不斷欲,修福報與修禪定,世間定與出世間定,外道與佛菩提道,羅漢 菩薩 佛,初修到成佛的功夫次第。

諸位如何取捨你自己決定吧。望能修出一大批大菩薩來! !!!!!!!!

再補充幾句。

男子初修行有夢漏這一關很難闖過去。而女子修行則沒這一關,女子淫漏時比男子漏失的菩提(能量)要少許多,這也是女人普遍比男人壽命長的主因。故她們即使有夢漏也漏的很少,並不影響進步。故女子初修時比男子更容易入定。

但是她們初修時有經血這一關要過。

即當老朋友來時,可能會出血過多。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你可以這樣,當老朋友來時,你用「」放空法」,即山河大地房屋身體都放空沒有了,腦子裡啥也不想,就這樣放空傻坐。到幾天後老朋友過後再用原來的修法繼續修。不管你用何法修,若碰到出血,要立刻用放空法,一用此法即能正常或止血。

對於女人初修者,從會陰部到肚臍這個小腹部位是禁區,千萬不能把意念放在這個範圍內,否則會大出血。特別是修意守法的女修要特別注意哦!!!

還有修道家法的女修們,不要看了道書就意守丹田,那是對男修講的,女修要守只能守臍上二三橫指處腰中。!!!

女修你這個常識要知道。

修到未到地定後一禪後,這個出血問題就解決了。

另外修法不能串修,修佛修道只能修一門,不能腳踏二條船,一是有法脈流不同,二是上面無法給你演化,三是有護法不同,四是最後歸宿不同等。故不能串修。

另外不管男女,要修到一禪後才能真正解決淫慾對生理上的壓力,剩下的是思想及習氣,思想問題可多讀傳統文化書多讀經解決,要知淫慾之危害。解決習氣要修四念處中的不凈觀及人空法空慧觀。

即除淫慾要從理障事障兩方面同時下手才能徹除。事障要靠禪定功夫才能消除。理障是明理轉心,較好解決。除習氣就更難更深了,一要禪定,二要轉心,三要時時反省檢查,慢慢改過改成好習慣。

但是不管是何種八十八結使煩惱習氣,身見我見貪瞋痴慢疑邪見邊見戒取見等事障理障,只要證得大乘法空,證得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則可一齊掃空。故《心經》中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修到菩薩地七地八地,則可全部拔根。此後才能對境無染,才能萬無一失,才能保險,才能不退,才能不再六道輪迴,才能不投胎。但你化個身去投個胎玩玩也沒事。

凈土法門是我佛慈悲為沒有能力和條件修的人開了一個橫門,先到凈土去,到了凈土後還是要在那裡修的。

其實修凈土人若能結合戒定慧一起修,則往生的品位會很高。

此文通遍口語,沒有抄經摘文,是想簡潔明快,讓人一看就懂。

若是對大小乘各宗各派經典及大成就者的論典資料都熟悉的同修看到此文後,就會知道此文的資料都是有根據的,並非我個人創造,我只是對這些經律,論,作一個梳理。只有一個「」修禪定夢漏都不行「」 這個觀念是我看了許多實修者的實修體會後才得出的結論,因為事關重大必須明確提出,這也更加說明淫戒的重要性。各位可以自己去驗證體會其對錯。

此文是實修者的法寶,請珍惜。

(————大海 文)


在21世紀應該如何修行佛法 佛法只有一乘不分大乘小乘 思考地接受漢地佛教藏傳佛教 漢地彌陀凈土遠離了佛法

爵士貓2 小時前

佛法本只有一乘,不要分大乘、小乘。

現在的南傳佛教、北乘佛教都是來源於原始佛教。

現在大乘說小乘不具備不具備大慈,就是胡說八道!

大乘佛教首先在佛經之中貶低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就是從部派佛教衍生出來的。

南傳佛教也是從部派佛教衍生出來的。

但是小乘佛教沒有貶低大乘佛教的內容,這點巴利三藏佛經可以充分證明。

師兄,我認為你的評論,不準確不客觀。

師兄,我認為我們修行佛法之人,有幾大原則必須堅持,否則修佛法就沒有必要,還不如修儒家,道家,基督教等等

1.堅持佛陀本意的原始佛教,只有佛法一乘,對於大小乘思想、南北佛教體系都要仔細辨認,不可偏向哪一方。

2.堅持印度佛教思想體系,認清漢地佛教、藏傳佛教都吸收了漢族文化傳統、藏族文化傳統,不可不加辨認的就接受漢地佛教、藏傳佛教。

3.特別對於漢地佛教的彌陀凈土信仰必須仔細辨別,因為漢地佛教彌陀凈土思想就是漢族思想的集合,已經遠離了佛陀本意

4.堅持佛陀的緣起性空思想,堅持苦集滅道思想,堅持三十七道品,堅持緣起思想與輪迴理論,堅持唯識思想,中觀思想,堅持客觀的、全面的、整體的認識佛教思想歷史的發展。

大乘佛教是在佛教義理上延續原始佛教,但是加入了中亞地區的神靈崇拜,再傳入中原地區,加入了儒家道教因素,所以中國的凈土宗就是原始佛教思想的一部分、神靈崇拜的一部分、道教成仙思想的一部分、儒家人性論的一部分的混合產物。

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準確定義,應該不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分,而是漢族佛學宗教,是漢族人自己的信仰體系,就如同媽祖信仰是地道的漢族人的信仰。

所以,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存在許多完全背離佛陀的思想本意的東西,也就不奇怪了。

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的發展背景,與中國觀音信仰發展背景十分類似,這點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教授的研究,說得十分清晰。

中國觀音信仰發展於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代,那時候是東亞大陸最動亂的時代。

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發展於唐朝,是既要享有現實生活的享樂,又要達到死後靈魂不朽的目的。

所以,在21世紀的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十分發達昌盛。

反倒,堅持原始佛教思想的南傳佛教,大乘佛教中的般若學、唯識學人士被視為歪門邪道!

今天我就深深體會到,某某邪教為何至今還有信徒!


個人淺見,答主當作參考看看就好了,具體如何,還是要答主自己拿主意。

我相信大乘里那些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我覺得我們這些凡夫俗子

佛教里的正法時代,我覺得佛祖死後佛教分裂那時侯起,就已經終結了,原始的佛教教法純凈,不像今日,加進去了許多糟粕,以及並非佛祖原話原意,後人添加的名詞和概念,徒讓佛教變的晦澀難懂,令人更難生出信心。大乘里真正的法門難找,而最容易最普遍的,像大乘佛教里所謂的念佛往生?我那個念佛多年的所謂奶奶,在我爸爸不在家時,對著我罵我媽媽是雞(妓女)?除開這個極端例子不說,有很多人念了這麼久二十幾歲念到老死,憑著對極樂世界的嚮往一直在念( 他們身上用貪慾更準確),但連口業都清凈不了,三姑六婆來了照樣八卦,還頓頓大魚大肉,一點慈悲都沒有,念佛這麼久,實際一心只有自己。以為念佛就是拿了985畢業證一樣,可實際上別說利益他人,利益自己都做不到。別說能獲得可以實證的某些境界,進入禪定?更高檔的?領悟空性?

我個人是比較相信那些能夠實證的事物的,十遍十隨念這些確實能獲得效果的修法,即使在百度這種無良搜索里都能找到較為具體的介紹,(個人打算開始修白遍親證),或者找一個真正有道行的高人學習,只要真的有堅定的心探究生命的奧秘,其實有無限條通往正道的道路,祝題主早日解除困惑!


看大家回答 我意識到問題是不應該分類 分別心作怪啊


佛教本無大小乘,這是後來分裂的結果。如果題主想了解南傳上座部佛教,那倒是很好的事情,現在巴利語佛經的現代譯本已經在陸續出現,方便學習。如果有能力,學習巴利語直接閱讀更好。


釋迦牟尼佛在創覺佛法的時候,是大乘還是小乘?

不要執著在大乘小乘上,就像 CKL gz 說的那樣,你應該問問自己學佛的目的。另外,你要了解佛陀為什麼會出家修行。

也像子夜說的那樣『說到底,都是為了慾望』。我要為他這句話鼓掌!現在學佛的、信佛的,很多人把緣起中道的佛法當作對我有用一種工具在進行使用。佛法破斥的就是常、我。而他們卻在保護『我』,希求常恆不變,實在是悲哀。


大乘、小乘不是像小學、中學、大學那種分法。小乘、大乘是從發心上來區分的,能發大心,度眾生的心,利益一切眾生的心,以這種心修行佛法,就是大乘;而追求自我得度,不能完全放下執著心,不能生起菩提心,這就是小乘。

佛法無大小,大小在發心。學佛當然要修大乘佛法,行菩薩道,自利利他,直趨菩提,得大解脫。


推薦閱讀:

上座部、大乘佛教、藏傳佛教一致認可的法有哪些?
如何開始學佛?
如何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獨善其身,不至嗔恨?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