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或以前的外國歷史上有沒有中央集權式的國家或政權?如果有,和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國家又有什麼異同點?


我國秦代到清末的政治制度叫「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也可以叫「中國式」皇帝制度。要搞明白這個問題首先就是要明白這個定義。「專制主義」這個限定詞非常關鍵,「集權」本身是中性詞,意思就是權力集中於中央;而「極權」才是貶義詞,指的是權力過分集中,一小撮人或一個人搞獨裁。

在古代,政治制度包含的含義比今天廣,一個政治制度就決定政府的制度、行政區劃制度、中央與地方關係和國家元首的繼承製度。但隨著近代到來,關於行政區劃的制度慢慢從政治制度里分離出來,被稱為「國家組織形式」,但也是與政治制度「一體兩面」。

總的來講,只要不是權力離散的邦聯或極少數國家,所有國家都是「中央集權」。與古代中央集權或者說「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區別就是如何集權和為什麼集權。

集權方式從過去的宮廷權斗,逐漸成為成文法;集權原因也從君主個人利益變成了憲法要求和國家實際需要。

根據集權程度不同,正好可以對應兩大國家組織方式——單一制和聯邦制。

單一制的國家權力集中於中央,各級政府由中央授權產生,集權程度高。代表國家:中國、日本、韓國、越南、法國、西班牙、義大利。

聯邦制國家權力也集中於中央,但是這種集中是各聯邦成員集體讓渡權力的產物,現有成員才有聯邦。代表國家:美國、德國、俄羅斯、印度。

在這兩者之間,有一個特殊類型,我把它們叫做「共主制」。組成該國家的各個主體基本都是單一制國家,享有準國家地位,但是由於共主才統一於一個國家框架之內;並隨著時代發展變成一種介於單一制和聯邦制之間的國家組織形式。代表國家:英國、蘇聯。

因此,所有國家都是中央集權的,區別是程度大小,並因此分出兩大類一小類國家組織形式。


關於古代中國政治體系所屬的類型,有很多種描述方法。我個人認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是一個很不錯的描述了,如果只留半邊會造成問題的。以色列學者艾森斯塔特則把中國所屬的類型稱作「中央集權的歷史官僚帝國」,聽上去也很貼切不是嗎?在他的分類中,歷史上有這麼幾種主要的政治類型:

1.原始政治體制

2.家產制帝國(如加洛林帝國、波斯的阿黑美尼亞和帕提亞王朝)

3.游牧征服帝國(蒙古帝國、阿拉伯帝國)

4.城邦國家(雅典、羅馬共和國)

5.封建國家(中世紀歐洲、日本)

6.歷史官僚帝國

7.現代國家(民主的、獨裁的、極權的)

而在中央集權的歷史官僚帝國中則包括這些代表:

古代帝國(埃及與巴比倫,可能還包括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

中華帝國

波斯帝國(以薩珊王朝較突出)

希臘化帝國和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

某些古代印度國家(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和莫卧爾帝國)

成熟的阿拉伯哈里發帝國,奧斯曼帝國

封建制衰落後的近代歐洲國家

歐洲的海外殖民帝國政權(西屬美洲統治,英屬印度統治)

我想這個清單應該能令題主滿意的,艾森斯塔特的書里對歷史官僚制帝國的各個部門如何協調運作做了詳盡的探討,雖然史實部分未必準確,但是很有趣,可以去看看。

但這本名為《帝國的政治體系》的大作似乎還缺少一個向度,就是帝國-民族國家的向度。

當然很多近來的學人都認為這種近代形成的二分法是成問題的,但如果割捨掉「民族國家天然優於帝國」的偏見,那麼這個向度也有其洞見:在帝制中國歷史上,除了某些太挫的時期外,始終可以看到以文官政治、郡縣體制和編戶齊民為特徵的相對穩定的「核心區」以及中央帝國通過羈縻、藩屬、朝貢體系等多種靈活手段控制和影響著的邊界模糊的外圍區域。在帝制中國中,帝國與早期民族國家兩者的特徵是並存的。

核心區的範圍是在戰國時期基本得以確定的,在核心區運行的政治體系是中國政治體系的基本類型。在「戰爭創造現代國家」的歷史社會學視野下,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是在戰國兼并戰爭中得以形成的一種政治類型,具有相當強的國家能力,這種制度通過編戶齊民將核心區轉化為一個同質的、不可分割的區域。而外圍區域則是在核心區帝國政權向外擴張的過程中形成的,帝國一方面滿懷優越感地將文明教化傳播到這些地方,一方面也有意識地容忍著當地政治、文化、社會風俗的多元化並實行靈活的統治。

反映到政治思想上,在帝國基本只能覆蓋核心區的衰弱期,可以看到排外主義的興盛和對同質性的強調(鐵血強宋,宇宙巨明),在帝國輻射力強大的盛期,則會盛行多元化的世界主義帝國理想(臭漢,臟唐,韃元,韃清)。如果再結合法家國家主義對每個庶民實行無差別人身支配的理念與儒家天下主義下自近而遠,愛有等差的治理思想,那麼「外儒內法」這一經典的描述似乎也可以被賦予新的含義。

如果考慮到這個向度,那麼我們或許該從上面的那個列表裡刪掉近代歐洲國家(或許能留下俄羅斯帝國、哈布斯堡帝國和大型殖民帝國們),因為它們是早期民族國家,排斥作為帝國的那一面。我們或許也該刪掉希臘化帝國、莫卧爾帝國和歐洲帝國的海外行政體系,因為它們作為外來征服者不能良好的將核心區運轉起來(晚期的希臘化帝國可能像韃清一樣完成了這個轉型)。

一件無關但值得指出的事是:崩潰的帝國大多都是分化為一個個小的政治單位——「王國」或民族國家,而很少能夠直接轉型為集權或聯邦式體制。我們未必要像某些法學家一樣去發掘《清帝退位詔書》的偉大意義,但應該感嘆近代中國是足夠幸運的,同時也對現代中國的未來多一分深思。


謝邀!

提一個法國(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具體什麼異同,請自行搜索吧。


非歷史的來強答一發

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又稱馬其頓帝國,由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開創,其版圖東起蔥嶺與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灣並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臘,北抵黑海及阿姆河,是歷史上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第二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

莫卧兒帝國(波斯語: ? Shāhān-e Gūrkānī;烏爾都語: ?;英文:Mughal Empire,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1] 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2] 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倭馬亞帝國(阿拉伯語: ,或譯為伍麥葉王朝、奧美亞王朝)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在伊斯蘭教最初的四位哈里發(即所謂"純潔的哈里發"或"正統哈里發")的執政結束之後,由阿拉伯帝國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後來的哈里發穆阿維葉一世)建立。從661年至750年,該王朝是穆斯林世界的統治王朝。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8年-前330年),被稱為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59年居魯士大帝統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大帝並於公元前553年—前550年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王國,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君主制帝國,前547年居魯士大帝武力入侵征服了當時小亞細亞西部的呂底亞王國,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前546—前540年,居魯士大帝向東武力入侵征征服了帕提亞、阿利亞、巴克特里亞、德蘭吉亞那、格德羅西亞、阿拉霍西亞、馬爾基安娜、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乾陀啰、克蘭斯米亞等地區。

等會繼續


「律令時代」(公元7世紀至10世紀)的日本

公元701年,第42代日本天皇文武天皇頒布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法典——《大寶律令》。《大寶律令》以中國唐朝的《永徽律令》為藍圖,把關於刑罰的條文稱為律,把關於國家政治制度的條文稱為令,共有律6卷,令11卷,涵蓋戶田、官職、行政、軍事、刑罰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寶律令》的頒布標誌著日本以天皇為最高統治者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日本從此進入律令時代。律令時代的日本具有典型的中央集權特性:在經濟方面,廢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國有制;在政治方面,廢除了貴族的世襲特權,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在軍事上,實行徵兵制,在京師設立了五衛府,在地方設軍團,所有軍隊一律歸中央統一指揮。

律令時代日本政府結構

公元11世紀以後,日本律令制瓦解,律令時代結束,隨之出現了長達六百多年幕府時代。幕府時代的天皇只是政治傀儡,實權掌握在各個幕府將軍的手中,日本國家體制由中央集權制轉變為封建幕藩制。

參考書目:

周傑,南凡 《一本書讀懂日本歷史》


中央集權?大多數國家都是啊,而且大多數國家的發展方向也是中央集權嘛,中央集權對應的是地方分權,也就是中世紀封建制度下比較多,近現代和古典時代國家基本都是中央集權,包括英美的發展也是中央逐步集權的嘛。中國的特點也要分時代看,各個朝代特點度有所不同。話說我只是想看有幾個把中央集權制等同於絕對君主獨裁製度的傻蛋而已,這種人跟看見露胳膊等於裸體的人一樣,哼哼


題主想問的是不是「類似於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如果只是「外國歷史上的中央集權國家」,那中世紀的各種公國,侯國,共和國等等肯定是中央集權國家,但這樣的國家和古代中國顯然不能相提並論。


有啊 越南!無論文治武功國家機構都是小一個數量級的中國。

一直到現在還在模仿天朝。


文藝復興之後的義大利各個小邦……比如獨裁統治的米蘭(滑稽)


推薦閱讀:

驚聞斯基泰人也是被中國從亞洲往西趕得,到底一共有多少蠻族是東邊混不下去往西跑稱王稱霸的?
為什麼阿爾弗雷德大帝是英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大帝」?
查理、腓力、亨利、路易,法國國王的稱號為什麼這麼凌亂??
如何評價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

TAG:歐洲歷史 | 政治制度 | 世界歷史 | 歷史政治 | 外國法制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