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冷門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拍進電影,你怎麼看?


之前看過一部電影,叫《鐵樹銀花》,就是將打鐵花這個傳統技藝拍了進去。。。說實話,看到電影裡面打鐵花那幕,瞬間覺得咱們大中華5000年的傳統果然不是蓋的。。可惜現在由於後繼無人,已經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藝被淹沒在科技的大潮中了!!可惜!!可惜!!!


看到這個標題感覺不錯。。支持下。 《鐵樹銀花》 我也看過,拍的不錯。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法,可以讓那些鮮為人知的技藝被人們知曉。但是也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劇情,要不然片子沒人看的話,努力就都白費了。


最近看了這樣一部關於非遺的紀錄片——《尋找手藝》,本來想寫點東西,後來又看到sir電影已經寫了,便拉過來,應該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以下摘自sir電影。

世界再嘈雜,也時不時會有一份安靜,感動著我們

一部「三無」紀錄片。

無背景,無資金,無技術。

更沒有BBC、央視這樣的大牌子,豆瓣評分卻從一開始的7分多,飆到現在8.4

當然,最早它根本屁都不是。

當初它剛剛拍出來,導演就拿著作品四處推銷,結果......

被十三家電視台拒播。

它真是一個大家都瞧不上的「屁」嗎?

不,最後它竟然在年輕人玩的b站,大火特火。

沒有任何宣傳,上傳的人是導演自己,一周播放量破7萬,遠超一般紀錄片。

無數觀眾,成為傳播它的自來水。

拍的什麼?為什麼感動了這麼多人?

它用鏡頭記錄的,可能是你聽都沒聽說過的——

中國無數即將失傳的精湛手藝,和那些日漸稀少的老手藝人。

在長達126天的行程里,製作團隊走遍23個省市,88個地區,找到並結識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工藝。

太珍貴。

彈幕上所有人都在說——

「沒見過這樣的紀錄片」。

真的,在這部片子里,有太多「沒見過」

沒見過如此窘迫的幕後。

無數穿幫鏡頭,不止一次出現了旁邊錄音的光頭和礙眼的設備。

沒見過這麼「拍風」的攝影師。

他們組的攝影師,是司機乾的……就這位司機,竟然深藏一顆文藝心。

團隊進入新疆,他馬上彈出一個想法,在車前安裝微型攝像機,導演問他為什麼。

他望著遠方,淡淡地說:

「我要拍下新疆的風。」

於是,下一幕——

想像中充滿詩意的風,是這樣的.......

畫風突變,彈幕集體笑哭,「厲害了我的風」。

沒見過這麼任性的旁白。

你看看,哪個幕後團隊會這麼寫對白——

終於把這個叮叮噹噹響的地方找到了

詩是導演寫給女兒的,配上老司機拍的畫面,竟還有那麼點情調。

我在72道彎,種下層層麥浪

為的是 給你收穫一顆豐碩的青稞種子

我踏遍尼洋河畔

為的是 給你尋找一枚純真的黑色暖石

看,青稞黃了又綠

聽,祥雲一片牽著一片

親愛的姑娘,等你出嫁的時候,請讓我握過你的雙手

左手,送你那把青稞種子

右手,送你那枚黑色暖石

而我 躺在地上

做你通往幸福的橋樑

其實這些看似隨性的畫面,都被精心編排過。

以及,沒見過這麼……SB的團隊。

在拍攝羊皮筏子的手藝人時,因為窮,沒辦法體驗羊皮筏子漂黃河的感覺。

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一路,他們被鏡頭下的人與物影響,慢慢變得軸起來。

而這,都是跟著片中那些沒見過的手藝人,現學的——

銅佛像

顧名思義,用銅片做的佛像。

最大的,有五米高,成品金光閃閃,神氣逼人。

而整尊佛像,幾乎沒用機器,基本都是手工完成

首先,銅片本身就要經過大量工序——倒模、剪裁、高溫軟化。

銅片有了大致形狀後,工匠用小錘敲出細微處的形狀、花紋。

每一個細節的設計,都有背後的佛教意義,所以絕不能馬虎。

下面這尊佛像,是用一整張銅片敲打而成,完全沒焊接。

被供奉的佛像,每個環節都注入了工匠的信仰。

繡花氈

眼花繚亂的圖案,新疆人布置房間的傳統物料。

可不止是綉這麼簡單。

從羊毛到毯子,每個步驟都是純手工——

把羊毛編成線,煮染料,調色......

各種不明所以的小工具,每一條線的編法都有講究。

一條線,要用三根羊毛,從不同方向編織,這樣的線綉出來才好看。

一張花氈,最熟練的師傅,也要耗費4個月。

英吉沙小刀

去過新疆旅遊的人,應該都聽說過它——

中國最精美的手工刀具之一。

精細的花紋,鋒利的刀尖。

在經過手藝人製作的工序前,它們只是普通的鐵片、銅片,甚至是礦泉水的塑料瓶。

整整兩天,兩個大壯小伙,通過數不清的繁複工序,反覆打磨、敲打、組裝、鑲嵌......

什麼叫化腐朽為神奇,這就是。

就拿一粒貝殼來說——

要先把貝殼切割成小小的菱形,再焊進刀柄。

之後還要打磨、拋光,每把刀要重複這些步驟四五次。

這只是把刀的刀柄上,一粒近看才能發現的花紋。

片中有太多讓人驚嘆的技藝,無法一一敘述。

但在驚嘆的同時,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這些手藝人背後的唏噓。

在尋訪每一個手藝之前,旁白總會提到很相似的一些詞語——

全喀什,只有一家人在手工製作陶器。

這是兩位老人,最後一次手工造紙。

80歲的坎溫老人,每天都坐在牆角做傘,他是村裡最後一位師傅。

還有一位做民族樂器的新疆老人,團隊廢半天勁才從小村莊里找到。

幸好,老人還保留著做樂器的技藝,能被鏡頭記錄下來。

可惜,因為這種樂器需要懂得吹,才能學會製作。

當導演問老人的兒子會不會吹時,小伙笑著搖搖頭。於是,劇組拍攝老人吹奏樂器,而兒子只能在一旁獃獃地看著,一臉茫然。

退休的造紙人,在廢棄的作坊門前佇立,面前是呼嘯而過的推土機;

村裡唯一的陶瓷工匠,熬了兩天製作完一批陶瓷,蹲在房頂休息,簡陋作坊的不遠處,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

這樣格格不入的畫面,背後是傳統手藝面臨的尷尬境況。

光速發展的科技,沒有什麼技藝取代不了。

那些非遺的手藝人,每天都做著馬上要被世界淘汰的手藝,卻活得比任何人都乾淨。

Sir想起一句話,來自《可可西里》:

「我的手很臟,但心裡很乾凈。」

這部《尋找手藝》,只有兩版簡陋的海報。

海報的底部都有一行字:一場真誠的溫暖之旅。

確實,整部紀錄片都有一種旅行式的慢熱——

看前五分鐘,你會有點嫌棄;看十五分鐘,滿是驚嘆;看完整集,你會深深沉浸。

在世俗的夢想面前,世界好像很大。

可當你成為一個手藝人,世界對你而言,就變小了。

你的世界,可以只是一把小刀,一件樂器,一板經文……或者一台攝像機。

一件你用雙手,就能掌握的……小東西。


可以看看《百鳥朝鳳》


關鍵要看拍成什麼樣~


想法不錯,希望能夠多保留點我們的傳統!!!


無所謂,電影拍得好看就行or有我喜歡的明星就行


無濟於事,該被歷史淘汰的終究會被淘汰,與其浪費資源宣揚這些過失的東西不如多關注些與時俱進的東西


很感動,在國產爛片的荼毒下終於感受到了一股清流,希望多拍點這種能引人深思、回味無窮的電影


我非常支持,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老祖宗留下來的瀕臨失傳的東西,讓這些美好的技藝傳承下去,它們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文明財富


浪費錢,這麼冷門是賺不到票房的,等投資方吃虧栽了跟頭以後就不會再搞這種東西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洛陽?

TAG:文化遺產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物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