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財務報表分析就分析兩年或者三年?
為什麼分析一家企業就分析近兩三年的財務報表啊?
統計學要求爭取最多的數據,有利於從樣本推斷到總體。財務界為分析2016年數據時候基本上是用2015年的數字來進行對比。假如特異值正好出現在某一年,其實次年銷售是正常水平,但是只跟上年比較的話看起來就是明顯下滑了。
Apple to apple。財務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反映經營狀況,支持管理層決策的,企業2、3年內的變化相對有限、有對比分析的價值。對於3年以上的分析,通常企業業務變化太大,所以除了看趨勢,其他無甚意義。如果一個企業2、3年內沒有變化(業務範圍、組織、資產...),要麼壓根不需要財務分析崗,要麼就快被淘汰了。
大數據在業務分析里好用,甚至包括內控和財務業務流程優化,但財務分析里基本用不上。事實上,也有很多財務分析都是五年數據起步的。
從實際分析需求來看:
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財務分析來說,基本都是分析兩年,最多三年。主要原因是企業在超過兩年的周期上,經營情況、財務數據通常變化巨大,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以中石油、中石化歷年的財報數據為例:
可以發現,大部分不相鄰年份的營收、利潤差異巨大,甚至相鄰年份的差別也蠻大的。
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價格變化和市場需求變化帶來的影響,而這些變化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比較快,以至於太久遠的數據毫無對比價值。
大部分大一點的企業都實行嚴格的預算制度,而預算的參考值通常是上年數,所以在分析數據的時候,上年數是最重要的對比數據。所有的遠遠超出上年數的異常,都應該說明原因,這就是財務分析的價值所在。
超過兩年、三年的分析,一般是比較宏觀的務虛會上用的材料,領導用來搞個暢想或者給即將上線的新項目站台,對於改善經營的參考意義不是太大。
我來說幾個理由:
第一,「基欽周期」,也叫「存貨周期」,大約呈現40個月左右的經濟周期性,也叫短周期。所以一般而言兩到三年的財報能夠反映企業一個周期變化。對大宗商品和農產品行業企業特別明顯。
第二,財務分析報告都是A4排版,縱向排版能夠容納的信息量,大致也就是三到四列的寬度,大致就是兩年或三年年報+一期近期月報的信息量。
第三,人能夠一次處理的數字上限多少大致是5~7個,每一行科目,按照:數字 + 變化率 + 數字 + 變化率 + 數字 + 變化率,基本上限就是三年的財報和對比。
第四,法規規定。
在證監會在《首次公開發型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
第九條:發行人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後,持續經營時間應當在3年以上。
第二十六條:發行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
《公司債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
第十七條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公開發行公司債券:
(一)最近三十六個月內公司財務會計文件存在虛假記載,或…………
《商業銀行授信工作盡職指引》附錄
二、客戶基本信息提示
(四)近三年經審計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業主權益變動表以及銷量情況。成立不足三年的客戶,提交自成立以來年度的報表。
雖然法規規定可能是果,而不是因,但既然法規也只要求三年提供三年的材料,做財務分析的人(無論是買方,賣方)都不會多此一舉。當然有很多價值投資者或者趨勢投資者看的財報周期會長的多。
兩個原因:
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驗證和進行趨勢分析。
一、先說持續經營能力驗證。
「企業管理的基礎是戰略、人才和資源,其中戰略的制定需要藉助大量的行業數據和歷史數據。信貸業務跟企業管理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在調查分析借款人時同樣需要這些策略,「一切拋開歷史數據去做信貸調查分析都是耍流氓」,在無法預測未來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深入了解借款人的歷史沿革來分析判斷。
借款申請人,一般需要其經營實體成立3年以上才有貸款資格。少數銀行對小微企業或個人經營實體要求成立2年以上,房產抵押的也可以要求穩定經營1年以上,都是希望通過對借款人經營年限的限制,來預測其持續經營能力。
前些年,有人大代表準備在兩會上提案,建議降低法定結婚年齡,理由之一就是我國古代或國外法律允許的結婚年齡都很低,有的甚至規定年滿12歲就可以結婚。但這條提案最終未提出來,或者提出來了未能通過。可能的原因是,即使法律規定年滿12歲可以結婚,但是結不結婚還是要當事人自己提出,大多數還要家長做主。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12歲可以結婚是件十分可笑的事情,就目前的社會形勢,20歲結婚都太早。先不說身體條件,單說社會閱歷、經濟基礎、生存能力,20歲的年輕人有多少能夠肩負起為人父母的重擔?自己還不能自理怎麼能養好孩子?自己還是孩子怎麼去教育孩子?......
銀行要求借款人成立3年以上,3年時間相當於人的青年時期。時間太短不能證明他的存活能力,更不用說盈利能力。時間太長,可能發展空間有限,已經使足勁了,這輩子也就這樣了,如果不多元化就沒有更多的發展,多元化吧,又可能導致擴張過度在新領域中折戟。這就如同40歲的農村青年找對象,總會讓人產生悲觀的聯想。
那麼,借款人的經營年限,為什麼要3年以上?
這個3年既不是專家坐在辦公室信口開河想像出來的,也不是銀行以老大的強勢地位憑空捏造的,而是根據統計數據得出來的。有官方數據證實,中國的小微個經企業平均壽命是3年左右,創業公司死在前3年的不計其數。如果借款人能夠連續經營3年,說明他基本已經經受住了最初困難的考驗,在未來沒有大變革的情況下,這家企業的生命力基本上可以支持他繼續生存,至少短期內不會倒閉。另一方面,企業成立3年以上,還可以給銀行提供他以往成功經歷的證據,業績好還是不好、老闆的能力強還是不強都可以得到一些驗證。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時間是檢驗能力的重要標準。
有的企業成立半年,也可以給他貸款,因為在正式註冊公司之前,老闆已經從事該行業多年,只是此前以個體戶方式存在,有的甚至沒有任何名號,實際上經營該業務五六年了。這種情況下,銀行認為他有能力經營好這家剛成立的公司,不會因為實際註冊時間短而被拒絕。
事實上,要求借款人成立3年以上的條件已經相當的寬鬆了。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要求,商業銀行要對信貸業務的歷史數據進行實證分析,以支持風險計量,這些數據來源的歷史觀察期至少應達到5-7年,或涵蓋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企業度過一個經濟周期,才能很好地說明他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詳見《風控為王》第10頁
二、趨勢分析
大多數財務分析是需要提供近三年完整的財務報表,同時要提供當年年初到當前的各月度報表。
企業經營好壞很難從一年或幾個月的數據中得到驗證,比如很多行業存在「大小年」現象、淡旺季規律,而兩年或三年的財務數據可以總結一定的規律性,就象各種比賽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的道理是一樣的,分析三年的數據可以很好地去掉干擾因素。通過各項比率與行業平均數對比、增長速度、變化趨勢,還要通過當期與以往同期數據對比分析、同一階段與歷史同一階段數據對比分析,從面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及其變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理論上講,分析財務報表的年數越多,效果越好,數據越準確。但是,考慮到時間效益的平衡,分析再多年份的財務報表,收益是大幅遞減的,也就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普遍接受的財務報表分析只分析兩年或三年就足夠了。
請關注答主的其他部分回答:
知乎用戶:銀監會和銀行檢查企業的流動貸款資金流向股市和房地產,從法律角度看是合法的嗎?
知乎用戶:單據齊全,如何識別財務造假?
知乎用戶:增信和擔保的區別與聯繫?
知乎用戶:如何進行徵信審核,徵信審核主要有哪些技巧,研究哪些內容和指標。?
不看徵信的秘密
用大數據原理避開小概率事件
一張表看懂6個項目
信貸決策中的趨勢分析
這個兩三年的不知道是怎麼得出的。一般外部分析者,比如審計,一般分析兩年,主要是基於財務報表的審計要求,只要求列示上年同期,這種情況下,只給出兩年的數據都有異常肯定不行,若是兩年沒有異常或者異常可以解釋,那基本可以說明,表面上合理,不太會有人找茬。此外,如果是IPO項目,顯然分析不止2、3年,至少三年一期,也算4年了,如果是多次上報,連同以前的數據需要一起分析。最後,如果是企業實際經營,是不可能只有2、3年的,除非公司剛成立。即使是沒有財務知識的老闆,也會基於自己看得懂的數據有個5-10年的計劃,並對歷史的5-10年的數據有個基本的分析,否則,就是無用的分析。我們一般能看到的只是外部人員分析,如果不是行業研究,一般就是我說的第一種和第二種,但他們的目的均不針對企業經營。
公司財務分析是做微觀分析,目標是解決怎麼樣,為什麼。重點是怎麼辦。內外部環境變化在兩三年變化較往前數更多年的變化要小一些,比較出的結果更能體現問題。
會計基本假設:持續經營
推薦閱讀:
※誰能解釋一下油價下跌到盧布貶值的傳導鏈?
※什麼樣的才是正規貴金屬平台?
※個人如何奮鬥才能成為富豪,進入胡潤富豪榜?
※如何看待百億級理財平台中晉資產被查一事?
※非法商專業出身的你,是如何殺入金融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