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雍正王朝》中的張廷玉?

最近刷了一波《雍正王朝》,杜雨露老師飾演的張廷玉老成持重,讓人印象很深刻,尤其是鬚髮皆白的張廷玉在朝堂上面對諸王逼宮據理力爭,重複看了三四遍,一番慷慨陳詞讓人不禁動容。但是張廷玉在九子奪嫡期間、雍正即位前後扮演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尤其是在孫嘉誠力陳鑄幣弊端、雍正力推新政時都沒有看出張廷玉在其中的立場,想請大神分析一下。


《雍正王朝》中,杜雨露老師飾演的張廷玉,封建社會提倡的忠孝禮義都有所表,

其聰明程度又不像鄔思道似的智多近妖,其實其人設上最主要的特點,

倒不是說有多聰明,而是臨危不亂,胸中又有大義,所以在緊急關頭往往能做出正確的建議,

張廷玉本來也是做秘書工作,秘書工作最關鍵就是把領導所想的正確的表達出來,

有些時候其實已經想好了,只是迫於一些遠近親疏做不了決定,

例如刑部案中,康熙拿到了八阿哥的奏摺,先關心了一下張廷玉的兒子,

然後又讓張廷玉看看奏摺,其實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一邊是對兒子的愛,一邊是朝廷綱紀,

而最重要的一邊,是儲君事關重大,行事不能馬虎,如果走漏風聲,不夠雷厲風行,

很可能釀成巨禍,所以張廷玉在看完奏摺眼珠子左右一轉,立馬燒了,

所以這個看似和稀泥成全康熙愛子之心的行為,其實是最正確恰當的,

其實康熙真的要處置太子,何必要這個證據呢,但這個證據決不能被他人知道;

而在熱河一廢太子中,張廷玉又提出太子手諭可能有假,康熙稍加查驗也看出端倪,

手諭之事因為時機太緊,康熙忙中出錯很正常,張廷玉提這個事情,是以太子心性膽識來提的,

知子莫若父,康熙難道也會不知道?康熙知道,但是來不及,又身在其中,

張廷玉的臨危不亂,反應快速表現的淋漓盡致。

舉薦新太子事件其實張廷玉並沒有表現的那麼神,

因為他的密折是康熙來尚書房問話的時候才拿出來的,

與鄔思道的篤定要老四和十三上書申請復立是兩回事,

哪怕不說他還有其他舉薦摺子只是看風向的可能,他還有舉與不舉薦的控制,

更重要的事,太子被廢的的三件大事,刑部案,鄭春華,假手諭,

他參與了一半,刑部案最後康熙知曉老八從中作梗,這個張廷玉未必知道,

得到的信息本就比別人多,

假手諭一事懷疑對象本就那麼幾個,老大竄出來作死肯定不是主凶,

老三雖然是文人不懂帶兵打仗,老四不會誣陷十三,

老八一夥到底有多大嫌疑也不難猜,所以肯定不會支持老八,

那麼一想,舉薦太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至於二廢太子,威脅隆科多幾件事情,主要還是康熙的權術,張廷玉沒啥表現機會,

而雍正登記後,在舉薦諾敏時,給了張廷玉表情特寫,

恩科主考的時候,又把李紱給舉薦了,

鑄幣事件中,對孫嘉誠給了多歷練歷練的建議,但被雍正反對了,

事實上這幾件事張廷玉都算頗有遠見,但又礙於情勢,

舉薦諾敏因為朝中八爺黨多,雍正無可用之人,諾敏和八爺懟過,確實是好人選,

而恩科泄題案中,知道自己弟弟的缺點,有特意讓李紱當副主考,也使恩科沒有報廢,

雖然弟弟死了...

至於孫嘉誠,看似雍正讓其當御史英明無比,但如果孫嘉誠再多歷練兩年,

圓滑老成一點,何至於後來被年羹堯誅殺呢?也不得不說,張廷玉的建議確實沒錯。

殺年羹堯那段記憶模糊,不提了,整頓旗務事件,張廷玉開始一言不發,

說自己是漢臣不好說,直接被雍正呵斥巧言令色後,趕走了其他人,再開始講,

這既是聰明,也是懂禮,知進退,

而最後八王逼宮事件,對方打著祖制的名義,又先處置了一個狀元王文昭,

他先抑後揚,說很多朝臣是他的學生,不會不讓他說話吧,

這明著是說對方說的滿漢之分不對,其實也是在暗示滿朝文武未必和八爺一邊,

之後又講了八王議政到底是怎麼回事,讓對方變成了名不正言不順,

最後再一招大家辭官的同歸於盡,等於一塊錢和人家梭哈,

套路滿滿,話說回來難道這些話雍正不知道么?一是雍正沒那麼好口才,

二是雍正不能同歸於盡...

所以縱觀全片,張廷玉有多有大智慧倒是難講,主要還是臨危不懼,關鍵時候總是靈台清明,

諸如佟國維,胤祀之流,雖然智力不輸,但很多時候利令智昏,主要還是因為胸中沒有大義,

只有私利,一旦到了關鍵時刻就會出問題,事實上張廷玉在弟弟被殺一事上,

也有了一點私心,但極度克制,最後還是回歸正軌,

不得不說,張廷玉是因為無私而聰明,因為聰明又無私


--- 2017/10/17 ---

「祝踏嵐」的回答更全面,我也基本認同。

--- 原答案 ---

「不動如山」說的我基本認同,但是我覺得她少說了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這點使他與馬齊等人有很大的不同。

在八王議政兵諫逼宮的時候,在對方已經亮兵權之後,張廷玉依然站出來駁斥了八王。這個時候站出來,他應該是帶著必死的決心的。因為若不是怡親王有如神助的、反常理的完成反奪兵權,雍正基本就已經完蛋了。在場的所有人都看得出來的,所以沒人敢說話。

但是張廷玉站了出來!當然,馬齊也附和了他,可以看的出來,馬齊也是有立場的,但依然不如張廷玉有魄力。

所以,以我之見,張廷玉固然是圓滑之極,但是依然是立場堅定的。在關鍵時刻,能為道義捨棄生命。


張廷玉,其人圓滑至極,城府深,歷經三朝,大事基本都有他,但又沒感覺他出了多大力,把功勞都讓給了領導


張廷玉的腦子是怎麼轉的?推薦太子人選的時候,他自己琢磨出來康熙的真實想法·····


拋開歷史,僅從電視劇呈現的內容討論下吧。雍正王朝是部優秀的劇,但其中招致批評的地方也是有的,臉譜化、簡單化,張廷玉的形象大概就是其中之一吧。

在奪嫡的第一階段,張力保了太子,但決定他的並不是出於對太子的君臣情分,太子再次起複的原因是抑制八爺黨,這個老鄔清楚,老八也清楚,康熙是主謀,因此你基本可以看到,高層圈裡對太子起複的可能性是有一定共識的,或者說太子起複不在意料之外,只是康熙本人就要承擔起此前廢太子的政治後果,這是一個抉擇問題。所以雙方都在拔河,佟國維和老八也知道,但他們覺得民意可以對抗聖意,死扛著認定要掀翻太子,犯了錯誤,但他們輸了。康熙呵斥老十四,擔起了後果,贏得了拔河。

同時,我們可以發現,這一階段,張沒有站隊表態、或者說他是站在老皇帝這一邊。

第二階段,張作為核心人物保證了權力的穩定過渡,但從此事中獲利最大的顯然是隆科多,老八和老四都認為隆科多才是最的關鍵人物,因為他作為軍隊掌控者選擇了站隊。張仍然沒有,只是忠實的執行老皇帝的旨意。

自此,會有第一個奇怪的地方,權力爭奪的一個核心就是對於「未來權力」爭奪的一個選擇與表態,但張似乎不存在這個問題,好吧,這也可以理解,大概我們可以把他看作是現代意義理解上的一種技術性官僚從而避開這個問題。

但正如題主所說,雍正即位後,在體制改革方面,張依然是忠實的執行者,可是雍正打擊貪腐、張廷路被腰斬,雍正打擊朋黨、張作為數十年宰相似乎不存在門生與派系問題,李紱一案也未波及他,就令人費解了。

我們唯一看到他出手的一次就是逼死年羹堯,其實我們看完這部劇就會感覺到,雍正的是不想年羹堯死的,年的死是張廷玉的責任。在雍正決定踢出年羹堯後,張廷玉作為宰相自然是一手策劃,這個一手策劃意味著什麼?他要調度軍隊人事安排、要組織御史彈劾、要對地方官吹風,很多事情需要他拋頭露面去做。但最後他以年的貪腐存在阻擾了雍正新政為理由,逼殺了年羹堯,這是不成理由的理由,年的主要問題還是在政治方面,既然有貪腐,抄家就可以了,非得逼死他、害是大於利的,為什麼呢?張之前不是也不同意處置年嗎,不是要逐步處置么?這個在小說里有個比較合理的解釋,大致借方苞之口說出了這是張的私意。

好吧,到這裡結論就明顯了,爭太子、他對君臣大義始終如一,斗權臣、他卻手腕堅決。這樣的結論是劇情安排導致的,電視劇努力呈現一個公忠體國的模範政治家,但推理起來卻有bug。

另外我們橫向對比一下張廷玉的同事,佟國維作為權貴國戚在位時是高於張廷玉的,馬齊資格比張廷玉要老,但鏡頭似乎是兩代皇帝都更倚重親近張廷玉啊,怪不怪,爾果系純臣乎?

-------------以上分析皆基於電視劇內容,誰來跟我扯歷史、就見面打一架。--------------

所以電視劇中的形象是有問題的,存在一定意義上的矛盾,但我們大致可以認為他是一個公忠體國、勤勉任職、政治技巧很高的一位政治家,這也是歷史的標籤式評價,電視劇也是基於此做了簡化處理。但要說現實可不可能,我會說扯淡,從一些史料上看,雍正與張廷玉的關係親密的不得了不得了,鑒於雍正對立功的年稱之為恩人,那麼就按照這個去想像雍正對張廷玉的態度基本沒差了。一個權臣的成長是從小到大的,所以你不能只看他現在做什麼、說什麼,還要看他從哪裡成長出來、經歷了什麼,如果是歷史的話,還要關注下結局,張晚年就與鄂爾泰斗得不亦樂乎,因為太廟的事搞得極為狼狽。&<這段才算跑題&>


從劇中來看,張廷玉押寶總是壓在皇帝身上,你們怎麼爭做皇帝我不管,始終保持中立,誰登大位就全心輔佐誰,在這點上隆科多的叔叔佟國維就非常老道,而隆科多就是沒有學會,結果只能在黨爭中送掉性命!


其實有一線伏脈,借佟國維的口罵出來了:

「張廷玉是奸臣,大奸似忠。」 不要以為佟常委罵錯了,其實就是這個意思,隱奸於朝!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漢臣,在清朝,是要少說話的。


推薦閱讀:

《康熙王朝》中,康熙擒鰲拜的那段是根據史實改編,還是野史,為什麼在金庸《鹿鼎記》中有非常相似的情節?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和清朝的正史有多大出入?那些地方是明顯和歷史不符的?
怎樣評價錢莉芳的「歷史科幻文學」?
如何評價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老舍筆下的茶館為什麼不像過去那樣流行了呢?

TAG:歷史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