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網友特別喜歡抱怨外文書籍的翻譯問題?是這些人外文水平高,還是有點作秀的成分?


我自己是個翻譯,也是個讀者,有資格說說這個問題吧。

翻譯一本書主要需要三種技能:

1. 原文語言的基礎技能,語法、通用辭彙量等。

2. 譯文語言的寫作技能。

3. 對要翻譯的書的專業領域的了解。

根據我的經驗,翻譯被噴,問題通常在第三點,也就是對專業領域的理解。貼點我對翻譯的吐槽吧:

例如《奧斯卡·瓦奧短暫而奇妙的一生》,譯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教授吳奇堯老師,他的語言技能當然沒有任何問題,但涉及科幻、奇幻等流行文化的部分錯誤就很多了,見鏈接:

Kris對《奧斯卡·瓦奧短暫而奇妙的一生》的筆記(9)

龍與地下城譯成「城堡赤龍」、X戰警譯成「X人」、漫威譯成「馬弗爾」、萬智牌譯成「魔法牌」、綠燈俠譯成「綠燈籠」等等。

又比如《點球成金》,涉及棒球的術語錯得一塌糊塗,詳見我的讀書筆記:

Kris對《點球成金》的筆記(36)

吐槽的人並不是為了秀優越,而是不希望自己喜歡的東西被糟蹋。要知道,錯誤的譯本流傳於世,對原作的損傷可是非常嚴重的。

問題的根子就在於中國翻譯的價錢太低,有能力滿足全部三個條件的人,他們的時間通常不會這麼廉價地出售。


興奮地發現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知乎的照片上!

然而很丟人,我就是上面TNT TNT讀的那本書《抗腫瘤藥物的設計與發現》里的譯者之一,我覺得有必要講解一下我是如何翻譯出翔一樣的文章的,「告訴大家,屎也不是這麼容易堆出來的」(另一位譯者的原話)

TNT TNT真的是內行啊,事情正如你所料:幾位學術大佬商量一下,覺得可以出一本書,隨便分一分章節,然後任務就到了手下的碩士生手裡了。

某一天小老闆笑盈盈地把我們叫過去,說交給你們一個任務,翻譯一本書的某一章,於是就塞過來一疊列印好的英文文件,說給你們一周時間翻譯完吧。因為這個是新版的書,要遵守保密協議,不能給你們電子版。

我的大概不到40頁,我心裡就mmp了,連個電子版都沒有,翻譯個毛線。等真翻譯起來,感覺進了一個大坑。一般的文獻里句子都不算長,很容易就能明白,不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為了顯得自己語言優美還是怎樣,一句話寫A4紙小五號字兩三行,裡面無數個從句。每句話都要理順裡面的邏輯,還不能有嚴重的翻譯感覺,剛開始翻譯兩頁我還能勉強想一些新的句式,有點文采,後面真的不行了啊。有的專有名字看到都反應不過來了。過了兩天我發現,一天頂多翻譯3頁,不知道老師一周的時間是怎麼估計出來的,每天從早到晚翻譯完腦子都是木的。就這樣,翻譯了兩周,實驗都沒做什麼,寫了三萬多字,終於給搞定了。另外,連裡面的圖都是我們自己按英文原版書模仿畫出來的哈哈哈哈

然後我們還互相交換檢查對方的翻譯,真的都不是人話,看著好像也沒問題,就是特別彆扭。就這麼風風火火迅速翻譯迅速檢查,就綜合在一起出版了【微笑臉】,出版社編輯就負責改了改格式,一點內容的問題都沒提。

後來聽小老闆說,這個翻譯的活應該早就接下了,但是大老闆不見兔子不撒鷹,怕這事黃了就白翻譯了,於是等牽頭的大佬開始催才給我們分配任務【微笑臉】

就這樣丟人丟到全國,我想說我們也都是想畢業的,也是認真的,但是真的不專業,大家不要對這幾所學校有什麼偏見……

書出版之後,我們每個人分到500塊的稿費,我想說就按千字一百塊算,我也該拿三千啊(對,我就是這麼物質!)

還有一件事,不僅中文書,可能以後大家讀到的英文書也會奇奇怪怪的。我的大老闆還應邀寫了一本綜述類的英文書的一部分,當然……也是我們寫的…… 大家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吧……

所以,如果不是真的特別想搞科研,就不要來讀碩士了,天天乾的都是什麼事啊【真誠臉】


僅舉一例來說明中國個別翻譯工作者(說真的把這位算在裡面是對翻譯工作者的極大侮辱)的下限低到了什麼程度!

這個例子便是查爾斯·蒂利大名鼎鼎的著作《強制、資本和歐洲國家(公元990-1992年)》(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2)一書臭名昭著的中譯本

本書的譯本可以說是慘不忍睹,為此還專門有人作文系統總結了譯本中多如牛毛、匪夷所思的錯訛,具體可見張弛:評《強制、資本和歐洲國家(公元990-1992年)》一書的翻譯問題(註:張弛翻譯了威廉·多伊爾的《法國大革命的起源》,譯得很好,估計是氣不過了所以來吐槽)

精選一些與君共賞

(1)over the last three centuries(在過去的三個世紀)譯成了「在過去的三十年」(中譯本第204頁)

——不會數三

(2)heterogeneous(異質性的)(中譯本第217頁)譯成了「同質化」

——生活中可能分不清異性同性

(3)enclave(飛地)成了「非地」,a disease of the retina譯成「視網膜疾病」——(中譯本第46頁) ——讀著眼淚就下來了,氣的

(4)在華倫斯坦的領導下,戰爭成了喝醉了的生意。(中譯本第89頁)

Under Wallenstein, war become a well-oiled business.(英文第81頁)

——敵人來了有好酒

(5)北歐國家創建了強制性國家形成的它們自己的變種。(中譯本第148頁)

The Nordic countries created their own variant of coercive state formation. (英文第134頁)

——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

(6)泰勒(A. J. P. Taylor)用令人心寒的對核威脅的提醒來結束他的別的方式的閑話《戰爭是如何結束》:「然而,別擔心。第三世界將會結束一切。」(中譯本第225頁)

A. J. P. Taylor ends his otherwise chatty How Wars End with a chilling reminder of

the nuclear threat: 「However, do not worry. The Third World War will be the last.」

——第三世界吃你家大米了?!

(7)各種聞所未聞的人名地名(這裡加了些豆瓣ID維舟的整理)

休?凱普特(中譯本第43頁)——這是于格?卡佩

雅諾什?亨耶迪(中譯本第49頁)——這是匈雅提

豪特維勒的諾曼?羅傑爾(中譯本第29頁)——這是羅傑一世

沙埃禾、薩沃依、塞維亞——薩伏伊素質三連

傑蘇伊特?吉烏爾多?奧爾德尼(中譯本第141頁) ——這是艾儒略

舒列曼(中譯本第35頁)——這是蘇萊曼

沙勒邁恩(第43頁)——這是查理曼

哈勃斯堡——哈布斯堡一共出現五次,全都譯為哈勃斯堡

卡它羅尼亞——這是加泰羅尼亞

累范特——這是黎凡特

……

有這樣的譯者,怎麼能不抱怨?怎麼能不抱怨??怎麼能不抱怨???


很多翻譯者並不是外語不好而翻譯錯誤,而是不懂得文本相關領域的特有名詞的含義,而讀者必然是對文本涉及領域有所了解的,於是這些錯誤就顯得尤其扎眼,有一種面對小學生的感覺。讀者批評的情緒中多多少少有些【局外人別想糊弄騙錢趕緊滾出圈子】的感覺。


譯者漢語水平不高,這個是普遍的社會問題。很多人都對自己的中文很自信,豈不知其實中文最特么難學,當你遇到一個外文長句,意思看的非常懂,卻怎麼都翻不順的時候,bingo,這可不是外語水平不行,朋友你的中文水平捉襟見肘了……

不夠專業,翻譯一個領域,要對這個領域的專業用語很熟悉,否則翻出來東西人家根本看不懂,人名地名啥的不按專業內通用的翻……自己重新造輪子,最為致命

翻譯費太低,翻譯其實比自己寫難多了,但大部分人(我就隨便代表下)都覺得翻譯屬於複製的一種,於是導致翻譯費奇低,而且這麼多年了翻譯費不跟通脹走哦。

此外讀者對翻譯不夠挑剔,導致對翻譯水平的需求一直上不去,最後就是隨便找人翻就行了,不需要那麼好,反正翻得好了讀者也不見得會多出錢。好廚子那是好食客培養出來的。所以吐槽翻譯的人越多越好,這樣才有變好的希望。


我憂慮的是,在當下中國的大環境下,學術翻譯真的是吃力不討好。這是一個典型的逆向淘汰過程。

民國時期的學者做翻譯是有一種使命精神和救國精神的。在這樣精神的驅動下,他們的工作態度自然嚴謹無比,再加上當時懂外文的人不多,翻譯哪怕有錯誤也不容易被看出來。

反觀當代很多學者,本身的治學功力很強,他們翻譯出來的作品,大錯沒有,小錯難免。但如今英文也不稀奇,很多學生是看雙語對照的。萬一被抓住了小錯,就是毀名聲的事——別人不會記得你辛苦翻譯出的幾十萬字,只會翻來覆去拿小錯來質疑你的水平。再加上翻譯本身酬勞低賤,耗時耗力,於是這些學者自然而然開始避免翻譯工作。

這樣一來,翻譯工作自然就落在了所謂「專業人士」的手上。問題是他們這些專業翻譯畢竟不是專業學者,文字能翻出來,意思卻領會不到,因此很容易出現「書上的字都認識,連在一起卻看不懂」的情形。他們的任務只是翻譯文字,交完活拿到錢就完事,更不會按照讀者反饋來進行修訂。

如此,整個翻譯市場的大格局就是產量很高,但質量嚴重下降,尤其是學術著作。對於很多學者來說,不看譯本早就已經是共識,但普通學生卻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在語言水平不到位的條件下,他們科研的起步階段非常依賴譯本。於是,翻譯市場逆向淘汰最終傷害的還是整個中國科研的根基,其破壞是極其深遠而巨大的。

我理解,所有的學術翻譯應該由專門的機構甚至教育部下屬的委員會負責,以超出一般翻譯的幾倍的酬勞聘請專門的學者來做,並有嚴格的校驗流程和修訂安排。我認為,直到我們能夠把翻譯如同是科研項目那樣認真對待時,我們才能真正理直氣壯地宣稱說我們的教育做到了世界一流。


有些錯誤簡直匪夷所思——

人類的詩篇 (豆瓣)

作者: [秘魯] 塞薩爾·巴略霍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副標題: 塞薩爾·巴略霍詩選

譯者: 趙振江

嚴格說來,不是翻譯正文的時候,而是在138頁注釋中提到:

「伊拉斯謨(1469-1536)是紐西蘭的拉丁文學者……」

紐西蘭顯然應該為尼德蘭(現代的荷蘭)。

西班牙語里荷蘭是Países Bajos,紐西蘭則是 Nueva Zelandia,顯然譯者這條注釋依據的不可能是西班牙語的工具書,而是英文工具書,Netherlands和New Zealand的確有那麼……一點像。

另外,伊拉斯謨在世的時候,歐洲人還沒有到達紐西蘭這塊地方,譯者在給出他的生卒年代(1469-1536)的時候,就沒有懷疑過自己嗎?

不過,荷蘭和紐西蘭還是淵源很深的,——

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揚松·塔斯曼在一次遠洋冒險中於1642年發現紐西蘭的西海岸區,但在企圖登陸時遭到毛利人的攻擊而迅速離去,但他以荷蘭一個地區的名字命名這塊土地為(Nieuw Zealand)


真不是我作秀,我英文水平也不高,勉強看看文獻而已,讓我自己翻譯是決計做不到信達雅的。

然而,有些書的翻譯真的是爛到人神共憤的地步,不僅讓你心疼鈔票、覺得智商被侮辱、更是連三觀都顛覆了……

比如我今天即將分享的案例,隨便翻一頁就會讓你向靈魂發問,

我是誰?

我在哪?

我為什麼要花錢買這傻X玩意?

倒不是我藐視學術權威,其實很多外文學術著作的翻譯者不是署名的那位大牛或小牛,絕大多數時候,導師會把翻譯任務攤給下面的研究生。我見過更風騷的操作是選修課老師把一本英文書拆成一頁一頁的,給選課的本科生帶回去翻譯當大作業做,然後捏吧捏吧拼一塊兒……

前者迫於權威和畢業的壓力,翻譯質量可能好一點,後者就……

好吧,我本人就曾是後者學生中的一員,那時才沒有什麼X道翻譯Google翻譯,山口山打high了拖到deadline了怎麼辦?跟「備胎」一頓哭訴,他立刻下線通宵給我整出來交的差……當時我指望得個C糊弄過去得了,最後拿了個A-笑死了,請「備胎」吃了頓飯表揚他「小子你還可以」。

扯遠了,回到今天的案例。

這次倒不是上述兩種中的任何一種,因為,這坨翔是個學生翻譯的,並且署上了他自己的大名……

其實這本書的原版真的是本很牛X的書,

誰想到呢,隨便翻一頁就踩到這位仁兄的傑作……

我不知道這位仁兄臉疼不疼,反正我的肚子是笑疼了,

而且這位癌症患者的一隻胳膊肯定也是疼的………

且不說你通篇支離破碎詞不達意莫名其妙理解不能,

單臂實驗(一個實驗組)啊喂!你怎麼不翻譯成神鵰大俠……

機翻就機翻,機翻完你看都不看一眼啊……

記得看到這坨翔的時候我剛把娃哄睡,正準備睡覺前充點電,然後我就笑岔氣扭作了一團。

他爹問我咋了,我說你還記得你以前幫我翻譯XX組學的作業么?

他說,怎麼不記得啊,屍體都沒摸扣dkp下線給你弄,熬了一整夜,為了幾個特殊的名詞還專門查了文獻……

我說,小子你可以的,現在的學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然後把這一頁書遞給了他……

他說,屎你自己吃就好,還特么分享……

——————————————

說我老公喜當爹的你們夠了……

他才是挖牆腳的那個!

他幫我翻譯作業是2007年的事呢!

我娃2017年出生的好嗎!


尼爾·肯特(Neil Kent)教授所著的《A Concise History of Sweden》,書名中的英文單詞「Concise」有「簡明」、「簡要」的意思,照理說應該翻譯為《瑞典簡史》,可譯者偏偏翻譯為《瑞典史》(難不成你介紹的很全面?)

更可笑的是,書中第247頁,譯者將舉世聞名的古斯堪的納維亞文學巨作《薩迦》(Sagas)硬生生的翻譯成了《七龍珠》!?


我這一句新舊,有點情商的人都會知道只是一句吐槽話,是用來襯托這個翻譯的不嚴謹,某些「高水平」的「學者」連我正經回答的地方不看,就專門鑽這種旮旯角,很有小人物式的狹隘心理。「切邊」和「成色」能是一會事嗎?別老和我扯什麼本土化翻譯,個JBLZ的本土翻譯,意味都不同了,還不帶註解,你直接寫切邊我不懂我還會去查,還能知道一段這方面的歷史,你寫個成色那我就直接這麼理解了,人文感全無,你和我說這是個好翻譯,爆笑,這些人也就這點水平了,知乎真是一個智商檢測機,先去老老實實寫幾個回答吧。

那麼為了「照顧中國讀者」,那翼騎兵劍就該翻譯成雙手大劍了?這很「本土化」哦,畢竟大家腦子裡對歐洲武器的認知就只有雙手劍和擊劍咯,所以翻譯成雙手大劍,中國讀者「更好理解」,畢竟老外又蠢又呆,只能做出雙手大劍這樣蠢笨的武器,或者就削兩個細鐵絲互捅。

——————————————————————————————————————

情色大作《巫師》系列原著,第一本第一章,主角傑日天從下水道里拎出石化雞蜥腦袋的時候,他和委託人說了一句話,大意是「我要?個金幣,沒有切邊的。」 這個「切邊」應該怎麼樣去理解?聯繫到當時奸商橫行的年代,有許多商人,走私販會私下裡請金銀匠幫他們把一批錢幣的外邊給切一圈下來,切下來的邊角料,再拿去熔了,做成新的金銀製品。

一下子時代感就出來了,就因為這麼一個細節。大作就是大作,大局好往往只能算佳作,細節好才叫大作。

而這本書到了大陸後, 這個細節直接被翻譯成了「我要?個金幣,成色要好。」

成色????

誰在意你一塊金子是新還是舊啊。

後面三個獵人出現的時候,原文描述了他們的武器,其中就描述有個騎馬的獵人,拿著一把翼騎兵劍,即Koncerz, Koncerz是波蘭騎兵非常喜愛在馬上用的一種騎兵衝刺劍,它擁有比矛更優秀的操控性,又比普通騎兵劍要長,基本可以說是劍矛兩用。 Koncerz長啥樣的呢?如下,

但是大陸版直接翻譯成了雙手大劍。

雙手大劍????

你說的莫不是自慰漢?(Zweihander)

這兩種東西的區別就相當於自行火炮坦克之間的區別!!!

拿大劍騎戰?你以為老爺子是寫網文起家的啊。

不好意思,專業人士利益相關,不吐會憋出傷。

我自己也是個寫書的,我自認為一本書里那些關於人文,時代感的描寫,確實是這本書的精華所在,好的書,你一看他描寫的細節,就會想,哇!寫的好像那麼回事。而翻譯在譯作的時候,如果能多下點功夫,查查字典,翻翻書,把這些細節給翻譯出來,那才算是尊重了原著。

李玉民教授在翻譯《基督山》的時候,那裡面的細節一套一套的寫的清清楚楚,這就是專業素質,這就是文化底蘊。

你說一個優秀的翻譯重要不重要?


我不是職業翻譯,不過也翻譯過許多知識類的材料。在不做翻譯前,自然也很愛吐槽外文書籍的翻譯問題。

但實際去做翻譯後,才真能切身體會到翻譯的不容易。

我是做英譯中的筆譯,雖然要看具體的文本內容,不過很多時候都會譯者辭彙量要求特別大。我第一次見到aircraft carrier這個詞,還以為它就叫飛行器攜帶者,查了一下才知道是航空母艦。

翻譯對譯者的知識背景也有很高要求。哲學和心理學翻譯,我自然有自信,但一旦涉及到航海知識,那我就很頭痛了。麻煩就在於,你無法阻止一個心理學家顯擺自己的航海知識和軍事知識,他一定要在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裡面寫這些內容,你是無可奈何的。

翻譯對譯者的異域文化理解能力也有很高要求。有些英語作者喜歡用俗語和俚語,這對普通英語母語者來說,當然很友好。但我寧願翻譯學術研究論文,也不想翻譯這種東西,查詞典太累了。

翻譯對譯者的奉獻精神也有很高的要求。能做出高質量學術作品翻譯的人,時間都很寶貴,以千字幾十元的價格翻譯書籍,這相當於是做知識傳播類的慈善工作了。

翻譯對譯者的中文寫作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這點我就不多說了,說多了都是淚。自己雖然寫了這麼多東西,但寫作水平依然不高,比不上專業的文字工作者們。

而且,有些原作者就是不愛說人話,既然翻譯講究信達雅,那我翻譯的時候是不是也要把原作者糟糕的語言表達能力體現出來?

有時候我也有種奇怪的感覺。某些不拿錢的翻譯,我反而做得更好。收了錢的翻譯,反而做得更差了。

所以,一本作品翻譯得很差,譯者自然要負責,不過整個行業也有責任。給的錢真的太少,請不起好的譯者,好的譯者也不是人人都有慈善精神。

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英語水平越來越高,低水平譯者越來越難生存。這些低水平譯者也沒有很強的動力升級為高水平譯者,因為收入還是太低,不如轉行做別的事情,比如寫作。


作為一個業餘譯者 很慶幸看到諸位的吐槽里沒有提到我的書

還好還好

轉念一想 可能是自己翻譯的書銷量太少 人家還沒看過也不一定......

哈哈

總的來說 翻譯的活不好乾

錢少不少還在其次

翻譯的不好 讀者罵街

翻譯的好了 同行罵街

沒有好人走的道兒了


樓上的同志談到了「專有名詞」的問題。就軍事類——尤其是軍事史類書籍而言,我有一個識別翻譯質量的小技巧:看作者能否準確無誤地翻譯出Army group(集團軍群)/Army(集團軍)/corps(軍)這幾個編製單位。尤其凡是把Army翻譯成「軍」、「軍團」之類的,如果不是台版——實際上台版書看著也很難受——基本可以肯定是圈外人士來騙錢的,大陸軍圈對這幾個編製單位的稱呼是高度統一的。

順便推薦一下國內最好的軍事類著作譯者小小冰人,記得他在《空中英豪》的譯者序中用了大段文字討論如何翻譯「戰爭部長」(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War)這個詞,其嚴謹性和專業性絕對算是獨一無二了。


因為有很多時候確實是翻譯有問題啊!

比較有名的就是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奇2008年10月出版的《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一書中,將蔣介石(採用韋氏拼音的原文為Chiang Kai-shek)翻譯為「常凱申」。

還有三聯書店1998年出的北京大學幾位教授翻譯、校對的吉登斯名著《民族——國家與暴力》,其中有一段話:「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門修斯說過: 『普天之下只有一個太陽,居於民眾之上的也只有一個帝王』。

這個門修斯是誰?門修斯(Mencius)就是是孟子。那句話其實就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

所以,大家抱怨是很正常的啊。


寫兩個親身經驗。

第一次,給一個法語系學霸介紹一個翻譯的活兒,關於普魯斯特的。她翻譯完了我幫她看一遍,我發現有些句子根本讀不通,我就問她。她說她也不懂。我就更納悶了,你明明不懂,是怎麼翻譯出來的啊,但我不好意思直接問。我就琢磨了一下這些句子有沒有一些共同本性,果然被我發現了:

首先,遇到不懂的句子就法語-漢語句子一個詞對照一個詞翻譯下來,不管這種法漢一一對應翻譯下來的句子多麼彆扭。

第二,遇到費斟酌的詞兒,就是無法在句子中確定一個詞兒的意思的時候,就直接用「法語助手」上的翻譯。我就幫她修改了一下,那時候我法語才學了半年,但我用心思琢磨一下,也能悟出來那些文學修辭的本義所在。有文學修辭的句子的確是難翻譯,這時候只能靠長久積累的文學直覺和語言能力。

當然了,學霸畢竟學霸,一點就通,後來翻譯出來的成品還是不錯的。書出版以後,學霸還特認真地去豆瓣給自己翻譯的書寫了一個書評,介紹這本書。當然也沒忘了專門叫出版社寄一本給我。

第二次,我的法語老師,也是我的學姐,接了一個翻譯鮑德里亞的活兒。讓我幫忙看看,那時候學法語有一年了,看原文還是困難點,幸好她有翻譯初稿(先翻譯了前五頁給我),我就對照著看下。

學姐是外國語學院的,對於哲學社會學等不太了解,對當代法國哲學也生疏。所以很謹慎地徵求我的意見,我也沒什麼自己的獨家秘方,就是知道一些形成共識的譯法,算是專業基礎,可以稍微幫到她。比如autri和autre,學姐就翻譯成了他物與他人,我問她為什麼,她就基於她對這本書的理解談了談為什麼一個是人一個是物。我直覺判斷,她對書本身的理解是錯的,而且一般來說這兩個詞一個是他者,一個是他人。

學姐就問我,那我沒有這些知識我怎麼辦啊,總不能不翻譯吧。

我無奈的說,你是是個門外漢,幹嘛貿然闖進去啊。

她說,為了挑戰一下自己。

我其實挺敬佩她的,這種書翻譯出來也沒有多少油水,但仍然上刀山式的迎上去,而且她碩士剛畢業,博士還沒著落,自己有一個剛斷奶的孩子要帶(具體多大我也不清楚,反正特萌特可愛),丈夫是古漢語的專業學者,應該說各個方面的壓力都有,家庭的,學業的,經濟的。

我就說,這樣吧,我給你想四個辦法。

第一,我給你開一張最低限度的關於鮑德里亞和法國思想史的書,你看一下。

第二,我告訴你一個竅門,你去找圖書館找法國哲學書,只有有「譯名對照表」的書——把譯名對照表認真仔細讀一遍,能多讀基本就算幾本。這樣你不會犯基本錯誤。而且正規的、有專業素養的學者翻譯的書大多有「譯名對照表」,這本身就是比較認真的譯者的一個標誌。你翻譯完這本書,也要出一個譯名對照表。

第三,你在遇到專業譯名的時候,一定記住要在正文把法語原詞附上,這樣哪怕你錯了,你也給有能力的讀者一個糾錯的機會——對你是一個機會,對讀者自身又是一個機會。

第四,不要妄圖把書本里的意義濃縮到一個詞兒當中(這是一種方便法門,因人而異,不是絕對的),而是專有名詞採取公認的譯法——這些詞兒要在書中的語境和脈絡中得到「自然地」展開,而不是把你對這本書的結構理解濃縮到一兩個詞兒中,這樣不就防止了因為自己能力不足導致的誤譯嘛。

學姐聽了,覺得很好,自己回去埋頭苦讀去了。後來想要感謝我,和我說,我在韓國我幫你帶點化妝品吧。我心想,你翻譯這本書才能賺多少錢啊,再說,我一大老爺們也用不著啊。我就說不用。結果學姐非說要給我,說你自己不用可以給爸媽或者未來的女朋友啊(果然親學姐==)。我給堅決推辭了。

學姐後來可能對我挺感激的,就問我,你有沒有想翻譯的書啊。我想了想說,有的。她就說,雖然你學姐自己也沒有什麼大本事,但是以後有機會 一定幫你實現下願望。把我感動到不行。你說人與人之間都這麼相親相愛該多好,哈哈哈哈。

講兩個親身經驗只是想說,拋開大家提到的現實因素,還有一些看似「虛無縹緲」,讀者看不到,出版者看不到,但對於譯者及他的朋友圈都能切實感受到的東西: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怎樣對待自己的錯誤,如何學習新的知識。

一本書的翻譯過程,對於譯者來說也是一種人格與生活的展開與呈現。多虧了譯著,譯者也因之肉身化。

有什麼樣的人格類型,就有什麼樣的工作方式與工作態度,以及最後的成果。

不論是學霸,還是我的學姐,她們初衷都是很好的,而且肯學肯努力不恥下問(真的是「下問」,我一開始都是她們的學生嘛。我剛學法語那陣經常問學霸最基礎的語法問題,有些問題特別白痴,但是學霸都特耐心給我講解。後來翻譯書,主動拿給我讓我幫忙挑錯,沒有一點面子問題。學姐就更不用說了,作為曾經的老師,被學生給「教訓」了一頓,絲毫沒有任何不情願。)你如果沒有一顆尊敬學問、追求事實的心,你如果對自己不夠狠心,你的虛嬌和傲氣就會壓倒你的謙虛。

沒有誰是全能選手,就是有的人特別認真,所以特別可愛。

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就問問這麼簡簡單單兩句話,多少譯者做到了啊?


你們看過國內第一版魔戒譯作就知道,很多時候真的不是你自己水平高,而是譯作實在太差…


中信出版社15冊的《羅馬人的故事》讀到了11冊,隨便寫點翻譯錯誤,截圖都來自亞馬遜正版的《羅馬人的故事》15冊套裝。

Fabius Maximus,羅馬貴族,「費邊主義」、「費邊社」等名詞來源都是他。一定要直譯成法比烏斯而不用約定俗成的費邊,也能理解,但第二冊是費邊第五冊是法比烏斯是什麼鬼?雖然譯者不同但總有編輯吧?

-----------------------------------------------------/----------------

和費邊一樣,第三冊的馬略到了第五冊成了馬里烏斯。

-----------------------------------------------------/----------------

拉文納和里米尼,究竟哪個在北邊?

-----------------------------------------------------/----------------

以大西洋作為屏障的,究竟是義大利半島(イタリア半島),還是伊比利亞半島(イベリア半島)?

-----------------------------------------------------/----------------

ツアーリ,沙皇。查理在這裡是什麼鬼?

-----------------------------------------------------/----------------

這貨在中文裡一直叫坦克,不叫戰車。

-----------------------------------------------------/----------------

凱撒征服挪威,那日後還有維京海盜么?

-----------------------------------------------------/----------------

出生於敘利亞的羅馬皇帝,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故鄉,卻位於保加利亞,什麼邏輯?保加利亞的普羅夫迪夫原名菲利普波利斯,這個菲利普是馬其頓菲利普二世(通譯腓力二世,亞歷山大大帝他爹)。羅馬皇帝阿拉伯人菲利普的故鄉,原名菲利普波利斯的,是敘利亞的Shahba。

—————————————————————————抱怨這樣的錯誤,是作秀么?


這個時候只要上圖就可以了,太明顯的硬傷有時候是個人都能看出來。

商務印書館翻譯的《三十年戰爭史》,沈國琴、丁建弘譯,丁建弘校。

亮點在下面的兩條譯者注。

嗯,說波西米亞就是捷克,馬馬虎虎就算了。

可特么的摩拉維亞就是摩爾多瓦是什麼鬼?這是哪個位面的地理?你逗我呢!欺負我不懂德語?

正文第二頁就出了這問題,反正我是不敢往下看了。

譯者注你好,譯者注再見。

更新,這書的注釋簡直是6翻了


因為就是水平差啊。

翻譯理論我不想廢話了,翻譯本身多燒腦子也不說了。光說報酬。

現在千字80依然是常見報價,可這是什麼時代的稿費標準了?而且翻譯是勞務收入,要上20%的稅的。

翻譯完還不能馬上給錢,要等過審然後出版,中間隔多久都不知道。

等拿到錢,好翻譯都餓死了,沒餓死也轉行了。這價格能找到的,能是些什麼人?

如今要是市價按千字千元的水平約譯稿,而且交完不拖稿費,好翻譯自然就該浮現了。

再好的翻譯,也不會靠光合作用活著。


我也經常會抱怨,我不見得比譯者更牛逼,但是在看中譯本、看字幕劇的時候,你遇到的很多問題會讓你瞬間齣戲,你當然你會抱怨。

我之前在微博上曬過,比如一個偵探劇,裡面出現了一句,把證據送給弗朗西斯。聽起來問題不大吧,問題是看偵探劇看多了,耳朵裡面就知道,這根本不是有個名字叫做弗朗西斯,而是說,把證據送給法醫。這個差異足以讓我瞬間齣戲。

這類的東西還很多。

所以,現在看原版書為主,看無字幕為主。


推薦閱讀:

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奇葩的錯誤翻譯?
Satan、Lucifer、demon、evil和ghost這些詞在中文語境下應該如何理解和區分?
「I don"t seek the answers, I seek to understand the question.」這句話對應哪句孔子的中文?
天主教的思高版《聖經》是目前所有中文《聖經》中翻譯最準確的版本嗎?
如何評價微軟Windows 10 1703(Creators Update)中文版中的翻譯品質?

TAG:英語 | 文學 | 翻譯 | 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