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對孩子有多重要?缺乏安全感會有什麼影響?

謝謝各位答主

---------------------------------------------------

另外,這裡說的安全感、不安全感,應該不等同於危機意識吧……

---------------------------------------------------最近孩子變化很大,突然有種跟不上孩子成長腳步的感覺,自己好像沒有以前有耐心和精力,我開始害怕,怕自己不經意間傷害他,怕他慢慢失去安全感。但是,安全感對孩子有多重要呢?

換個說法,缺乏安全感會有什麼影響?特別是性格上的影響。


來來來,端張小板凳。

我準備八我老公了。

我已經多次提到,我老公是個黑胖,我是個白瘦。

但是他的胖,也是有故事的。

他小時候,父母都是老實人,一心想著要多上班,多加班。

把我老公扔在了爺爺奶奶家。

養成了我老公現在吃飯飛速的習慣,因為吃得慢的話,別的表兄弟就搶著都吃完了。

然後到他小學四年級,他奶奶沒了,爸媽把他接回家。

回家以後,爸媽對他基本是不聞不問的。吃飯?每天頓頓吃青菜。零花錢?一分沒有。衣服?穿別人剩下的。

其實現在看的話,我公公婆婆當時都是廠里上班的,條件也沒差到吃不起肉,他們只是不是很在意兒子而已。

我接觸我老公的時候,就覺得他還是蠻聰明的,但是他讀的大專,因為沒人管,也根本不想讀書。

但是他在開犬舍之前,工作已經經常有獵頭挖他了。

好了,說到這裡,我就要說安全感了。

我老公算是典型的從小缺安全感的類型。父母不關心,連最基本的物質都滿足不了。

於是他工作後,兩年內,唯一的目標,就是吃肉。

只是吃肉。

他到工作以後,才真正體驗到能吃飽飯的感覺。(這句話他跟我強調了好多遍啊)

就在工作兩年里,迅速從一個骨瘦如柴的小夥子,養成了一個180斤的肥仔。

這傢伙缺的安全感,全化成脂肪藏在身上了。

還有就是我老公一直覺得,最重要的關係,是我們倆的關係。

而且有一些控制欲。

可能從小感覺不到被人需要,所以特別容易需要人陪著。

談戀愛的時候,我出門是要跟他報備的,不然就會生氣。

如果他不允許我出去,我還出門,他就會火氣很大。

他覺得我不該交的朋友,如果我持續接觸,他就會感覺我把別人看在他之上了。

跟他在一起以後,我就再沒出門喝酒過,也沒去過酒吧,不能和男生單獨出去,更不能和一群男生出去,微信跟男同學正常對話,都會吃醋。

對於這種缺乏安全感的傢伙,作為老婆,我只能儘力讓他覺得安全,給他一個正常家庭的感覺,每天多誇誇他,多關心他。

他父母早年虧欠他的,就由我慢慢給他彌補上吧。


兒子在6個月大時因為左手提不起來被懷疑「腦癱」,因此做了大腦磁共振。那段「恐怖」的經歷讓我暴瘦10斤,所幸後來發現兒子的情況是「一過性」的,當時的他只是在運動這塊的發育略微落後,但沒有大礙,屬於正常範疇。

當醫生拿著大腦磁共振的片子跟我講解兒子大腦發育情況時,懸著的心放下的同時也讓我對腦神經科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灰質、白質等的背後原來有那麼多奧秘。了解大腦,可以讓我們更了解孩子的成長,真的太有意思了。

關於大腦,今天要和家分享的觀點是:

大腦需要足夠安全的環境,它才能去思考。爸媽們一定要知道,大腦最感興趣的不是學習而是生存,是為了生存而學習。

文章中你會看到:

1.為什麼有安全感才會更聰明

2.對於孩子而言什麼是安全感

3.做好五點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1有安全感的寶寶更聰明

全球最權威的腦神經科學家JohnMedina最新研究提到:善意的父母總是認為孩子的大腦對學習很感興趣,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正確。人類所具有的每一種技能都是為了避免自己被滅絕而進化出來的。學習能力也不例外,它不是大腦的主業。只有當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大腦就能在完成主業的情況下兼職,去學習各種知識;如果得不到滿足,大腦就沒有剩餘的資源來學習其他知識。

2孩子的安全感最大來源父母的認可

前幾天,我爸媽略緊張的跟我說,現在的小朋友都很厲害啊:比兒子小兩個月的妹妹,已經認識很多字了;樓上的哥哥已經會很順溜地背三字經了……哎,儘管我努力維持鎮定,但依舊感受到了未來環境給孩子和我將帶來的壓力。

而事實上,我們真的不要給孩子太多過高的期望。對於孩子而言,沒有什麼比爸媽的認可來得更重要。他們對我們的期望十分敏感,所以他們會竭盡全力去實現我們的期許,而對很多原本他喜歡做的事情失去興趣。千萬不要讓孩子的提問從「我是否對這個感興趣」變成「怎麼才能讓掌握著我命運的爸媽滿意」

一定要記住,小的時候,孩子的安全感最大的來源是爸媽給予的安全感,也就是父母的認可。

3如何培養安全感

關於培養安全感,細展開來有很多(下次再結合兒子的經歷逐一和大家分享)。

最基本的幾點:

- 不要總是大聲對孩子說話。比如孩子說要幹嘛,如果你覺得這件事不可行,你可以好好和孩子說,如果你老是凶他,對他沒有耐心,這樣只會讓孩子對你越來越沒有好感;

- 不要嚇唬孩子。上一代給我們的影響太大了,所以我們也很容易說,「大灰狼來了」、「警察叔叔要來抓你了」、「你再這樣媽媽走了、媽媽不喜歡你了」之類的話,但其實對對寶寶的安全感都是一種傷害!

- 在孩子對某件事物興趣濃厚時不要輕易打斷他。要尊重它所喜愛的東西,必要時和他一起互動,不能因為你覺得這個東西對他沒好處就制止他。在孩子經常活動的空間里事先做好必要的防護,這樣可以避免在孩子探索的興頭動不動就「不要碰」、「危險」、「不要動」之類的否定性語言,否則,孩子就好認為世界到處充滿了危險。

- 要有一個專門時間去傾聽孩子。美國教育專家帕蒂·惠芙樂特別提到,這個「專門時間」指的是父母放下其他事情,專門和孩子一起放鬆地互動的時間,但不是漫不經心地放鬆,而是隨時注意孩子的表現,包括孩子的講話、表情、語調、姿勢、動作等,權當自己完全不了解孩子。在這個時間裡,讓孩子做主,放下大人的架子,任孩子支配,表現出對孩子的欣賞,不去指導孩子的行為,甚至扮演弱勢的角色。

- 如果孩子粘你,就讓他去粘吧。他粘你,說明他感覺跟你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他需要你更多的關注和愛。只有張開雙臂隨時歡迎孩子「戀懷」,最大限度地給他情感的滿足,才能讓她感覺到,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媽媽都是跟自己站在一起的,從而獲得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

4誰都不是完美的父母

最後一定要說的是,儘管我們努力在學習怎樣才能成為更好的媽媽,但是我們仍然會犯錯。面對調皮的孩子,我們有時還是會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會著急、會發火、會大吼,但這太正常不過了。

腦神經科學家說了,一味的自責會讓我們自己充滿壓力,那又怎麼能給孩子帶去安全感呢?所以,麻麻們必要時也可以大聲地告訴身邊的人:我們也需要一個能給自己安全感的空間。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可能有點答不對題,但是看到下圖這句話還是讓我心塞了好久。


謝謝邀請。

一個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哪裡?

外界對自己的態度+父母對自己的態度+自己看自己的態度。

我們評定外界(父母)的態度是友善還是惡意時,又取決於我們看自己的態度。

而,我們看自己的態度又取決於——

1父母對待我們的態度。

2家作為一個系統給予我們的感覺。

所以呢?

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奠基於生命頭三年,TA父母對於TA的態度。

孩子0-3歲的時候,如果沒能得到足夠的安全感,那麼,在TA以後的一生中,TA都會不斷尋覓,並因此引發各種狀況,直到找到曾經缺失的心理營養(所以,每個人都有50%靠自己的改命運機會)。

必須要強調的是: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媽媽的作用大於爸爸。

六個月以後的胎兒已經開始具有她自己的情緒生活。她的母親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影響她。他覺得媽媽與自己依然是一體的。情緒不穩定的媽媽,孩子在與她相處的過程中,根本捉摸不透,媽媽怎麼一會兒溫柔一會兒凶凶的。於是他對這個世界就充滿了不安全感,因為媽媽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啊。

當然了,父母也曾經是孩子,父母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如果他們自己都沒有安全感,要利用生個孩子來獲得力量、滿足和安全感也是沒有錯的。也是自我救贖最佳方案。

但,家畢竟是一個系統,你可以選擇自己的老公或者老婆,孩子可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完全被動。所以,家這個系統只要功能良好,孩子就有安全感。

我們都說,家庭系統核心是父母的婚姻,那麼,夫妻不吵架就是系統良好啰!別傻了。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夫妻又來自不同原生家庭,衝突在所難免。關鍵在於:夫妻吵架,根本不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這個展開說一下:

事實上,有衝突才是親密關係及健康家庭的標記。良好的衝突也是一種溝通方式,孩子在父母的良性的溝通中,也在學習如何溝通。

唯有不健全的家庭,才會否認問題的存在。展開的邏輯就是:不健全家庭的成員們不是抱團取暖,彼此同意不要有任何不同的意見,就是彼此疏離,退回自己的角落不表達意見,這樣就不會發生衝突。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哀莫大於心死。

那麼,一個家要怎麼樣,才是一個健康的系統,孩子才能有安全感?(額,題主想問的好像不是這個。)

 當我們在探討何謂健全家庭教育時,很多小夥伴喜歡說,「女孩子富養,男孩子窮養。」

拜託,不要這麼簡單粗暴好不好。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

家是一個提供給人成長的場所,父母也不是天生的,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所以,在明白家是一個系統以後,我們需要知道——

(條款部分來自教科書)

 1家庭不僅提供生存所需,也提供生長空間。

  2它能滿足成員的心理需求,包括自主和依賴之間的平衡, 也能提供社會化訓練以及性別角色的認同。

  3它讓每一個家庭成員——包括父母——都有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4它是建立自尊的地方。塑造人格的地方。

  5它是個人社會化的主要單位,同時也是社會持久發展的關鍵。

再扯一下人格的成長:

 心理學亞歷山大·魯宏認為:「人的人格,像樹的年輪,是一圈又一圈地發展出去的。嬰兒的一圈,代表愛與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創作與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戲;青年的一圈,是情愛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則象徵現實與責任。一個完全的人,要具備上述所有特徵。這一圈一圈的發展,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有一圈未完成,而被破壞了,這個人的個性就會負傷,不能完全。」

 如果家庭是培養人格的地方,那麼怎樣才算是完整的人格?有完整的人格才有安全感啊。

——完整的人能區分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個體,能建立清楚的自我界限(self-boundary),有良好的自我概念,也能夠和自己的家庭系統建立良好而有意義的關係,但是又不會過度融入家人的生活里而迷失自己。這表示他可以自由運用情緒,不會滿腹怨憤,也不會愛某個人太深切,可以在恰當的時候選擇不帶罪惡感的離開。

(遺憾的是,中國傳統觀念完全不能理解)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爾女士認為「人」有五種天賦的自由:

(巨大的個人力量,將從下面的五種力量中產生。當人完全自由時, 所有的精力都可用來解決問題、滿足需要,而不需要消耗精力於瞻前顧後,則人的功能可望充分發揮。)

  1有自由去聽和看此時此刻發生的事,而非只能聽和看過去、 未來或「應該」的事物。

  2有自由去思考自己所想的,而不是應該怎麼想。

  3有自由去感覺自己真正的感受,而不是應該的感受。

  4有自由去渴望以及選擇自己想要的,而不是應該要的。

  5. 有自由去幻想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而非永遠扮演安全而固定的角色。

  擁有這些自由,孩子,就,能夠達到完全的自我接納和人格整合。 那就是安全感。


題主的描述感覺根本不是怎麼給孩子安全感,而是怎麼讓孩子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過度的保護,父母過度緊張的情緒,只會讓孩子畏首畏尾,膽小怕事,面對突發情況和陌生環境更加的沒有安全感。

讓孩子有安全感,我覺得應該在給孩子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下,教孩子怎麼面對,應對可能出現的危險,讓孩子對自己解決困難的能力有自信。

安全感從來不是來源於什麼人或物,安全感只來自於自己強大的內心。


感覺題主本身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孩子的成長讓你感覺到失控,他逐漸的獨立起來,不再像幼時那樣完全依賴你,於是你覺得不安,又因為你非常愛他,生怕自己給他的不夠好,而傷害到他。


謝邀!

安全和危機意識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尋求安全感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本能,你說有多重要吧。作為父母,有義務有責任讓孩子生活在有安全感的環境里。


鏈接:安全感真的那麼有必要嗎? - HeyMom你好媽的文章 - 知乎專欄

轉自:公眾號【HeyMom養育研究院】

作者:Luna

我們常常從生活和影視作品裡聽到這樣的說法:

「我想找一個讓我有安全感的男人。」

「在這段關係里我非常沒有安全感。」

《奇葩說》里我最喜歡的黃執中歐巴,也曾經說:

「這一紙婚書、一枚鑽戒、一場盛大的婚禮,並不能給我們真正的安全,但能給我們一種心理上的、若有似無的安全感。」

這種被大家掛在嘴邊、懸在心裡的「安全感」,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I.什麼是安全感

心理上的安全感有兩種:

1. 有關生存的安全感,即是否感覺到「我很安全」。那些經歷過重大災難,或者因為變故流離失所的人,往往會有這種安全感的缺失。

2. 涉及關係的安全感,即對於和別人建立的關係,是否能夠感到信任。關係安全感缺失的話,我們可能會時常疑惑這些問題:「別人是不是討厭我?」「他會離開我嗎?」「我會得到幸福嗎?」

前段時間熱播的《歡樂頌》里,劉濤飾演的安迪,是從小寄人籬下的孤兒,一直沒什麼朋友,長大後對他人的身體接觸有很強烈的抗拒。在得知自己可能有精神異常的「易感基因」後,安迪出現痛苦回憶的閃回、對人際關係的躲避,甚至有一些自毀的傾向。她的安全感缺失,我認為混合了上述兩種,就是既有關於個體生存的,也有涉及人際關係的。

而對我們大部分普通人來說,「沒安全感」指的主要是第二種。那麼,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對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產生不安全的感覺呢?

II.依戀:安全感的密碼

依戀理論告訴我們,安全感來自於:最早的安全需要如何被滿足。

在講理論之前,先說一個有意思的動物實驗吧。美國心理學家Harry Harlow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給剛出生的小猴子兩個代理媽媽,一個媽媽是鐵絲網+紙盒腦袋+奶瓶;另一個是鐵絲網外裹了一層絨毛布,外加一個猴媽媽樣子的腦袋。他要觀察小猴子會選擇哪一個做它們的媽媽。

如果假設小猴子完全依照基本生存需求(也就是食物)來選擇媽媽的話,它們應該會選擇「有奶」的鐵絲網媽媽。絨布媽媽沒有什麼可以直接給予的,除了擁抱的感受。實驗結果當然是推翻了假設:小猴子想也不想,馬上跳到絨毛媽媽的身上扒著不放。當實驗者故意給它一些驚嚇,它會立刻飛奔到絨毛媽媽身邊尋求保護。而那個鐵絲網奶媽,除了肚子餓的時候不得不去光顧一下,小猴子壓根不搭理它。

這個實驗說明,安全感可能不僅僅來自於生物本能的那部分需要如何被滿足,更重要的是來自於情感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

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幼崽一樣,人類嬰兒也不具備照顧和保護自己的能力,他們非常依賴成人的照顧和保護。因此,嬰兒需要通過哭泣、粘人、尋覓來獲取父母的關注和保護,這將有利於他的生存(John Bowlby)。

如果父母總是在嬰兒身邊,給予他關注和回應,那麼嬰兒就會感覺到被愛、安全和自信,然後開始探索周圍環境、發展社交技能;如果父母並非如此,嬰兒會感到焦慮,並開始採取從尋找、跟隨到哭鬧、尖叫等一系列行為,試圖找回自己的父母;這樣的行為會持續一陣子,直到嬰兒覺得父母不會再回來了,他就會停止,並陷入難過和絕望。

所以嬰兒安全感的來源,就是他能否得到足夠的陪伴(near)、關注(attention)和回應(response)

我們不妨仔細看看這三方面的需要如果得到最充分的滿足,那是怎樣一種體驗:

1.陪伴:和你在一起,不會離開你。在你體驗到超負荷的情緒的時候,陪伴你、理解你、幫你一起承擔,直到你不再需要這種幫助。

2.關註:喜歡你、重視你,讓你感覺到可以掌控和我的關係。你不需要刻意做什麼來贏得重視,你一直都很重要。

3.回應:你會得到及時的、溫暖的、可預測的回應。我不會忽略你、晾著你,也不會侵入式地管束你。你可以盡情說出真實的感受,展現真實的自我,並且發自內心覺得踏實。

會不會太理想化了呢?嬰兒時期的我們,需要的恰恰就是這種理想化的滿足,它會促使我們形成內在的安全感,發展出愛的能力。很多人長大後一直在尋找讓他們有安全感的人,其實就是因為內在安全感缺乏,才要尋找嬰兒時期缺失的那個理想化的父母。

如果安全感在嬰兒期得到了比較充分的滿足,那麼到了3-5歲,隨著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我們會逐漸「去理想化」,不再依賴父母、而是依靠自己內心的安全感生活。

III. 依戀類型:安全感的外化表現

美國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做了一個「陌生情境實驗」。研究者們讓父母離開房間一會再回來,觀察當父母回來時,12個月大的嬰兒們會如何表現。結果表明:

大約60%的嬰兒在父母離開房間時覺得不開心,但父母回來時會積極地尋找父母,並且很容易就被父母安撫,這些嬰兒的依戀行為模式被稱為安全型(secure

另外大約20%的嬰兒,在父母離開時會表現得極度抓狂,但當父母回來時,卻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安撫,另一方面又想要為父母的離開懲罰他們,很難被安撫。他們的焦慮程度很高,害怕分離、害怕被拋棄。這些嬰兒被稱為焦慮-反抗型(anxious-resistant

最後大約20%的嬰兒,在父母離開時,他們並沒有表現出不高興,而當父母回來時,他們又會有意迴避和父母的接觸,有時會把注意力轉向玩具或地面。他們表面上裝作不在意,內心壓抑了很多情緒。這些嬰兒被稱為迴避型(avoidant

Ainsworth強調,這種依戀行為的個體差異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嬰兒出生第一年中父母與他的互動關係。在嬰兒期,安全型的嬰兒往往是適應性最好的,他們有一定的自我恢復與調節能力,和同伴相處很好,也很容易受到喜愛。而另外兩種嬰兒,則可能會在情緒、社交等方面經歷更多困難。

美國學者Hazan. C 和 Shaver. P把嬰兒與父母的依戀關係和成人的親密關係(romantic relationships)進行了比對研究。他們發現,成人的親密關係本質上也是一種依戀,它和嬰兒與父母之間的依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相似:

  • 當另一方在身邊並且及時回應自己,就會感到安全

  • 會有親密的身體接觸

  • 當聯繫不到對方時,會覺得不安全

  • 會和對方分享自己的新發現

  • 會與對方表情互動,互相關注和迷戀

  • 會有一些 "baby talk",小孩子式的對話

更神奇的是,和嬰兒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類似,研究表明成人中也大概有60%的人屬於安全型,20%屬於「焦慮-抵抗」型,20%屬於迴避型。每種類型的具體表現又如何呢?我們來看看不同依戀類型的成年人內心OS是什麼樣的吧:

安全型:「我很好。我值得被愛。我很有價值。我的另一半很信賴我。世界是安全的,生活是美好的。我想探索,我想成長。」

迴避型:「我的另一半根本不理解我。我不知道別人能給予我什麼,他們總會讓我失望,我只能靠自己。人是孤獨的,我沒有人可以傾訴和求助。」

焦慮/反抗型:「我不夠好。只有我表現好,我才值得被愛。我一定給別人增加了不少麻煩吧。我要非常努力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隨時有失控的可能。」

在親密關係里,安全型的成年人更容易對關係本身感到滿意,給予對方信任和承諾,把伴侶作為安全感的基地,去積極地探索世界。在壓力較大時,他們更傾向於向伴侶求助,也更願意在對方有壓力時提供支持。而不安全型的人,會常常擔憂和懷疑對方的行為。這種擔憂通常會激化矛盾,而不是緩解他們的不安全感。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我們並不總會被安全型的人吸引。在尋找伴侶時,「熟悉感」很重要——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尋求我們已經熟悉的依戀模式。所以,在嬰兒時期因為父母的照顧方式培養出不安全依戀類型的人,總是會下意識地找到那些讓他們重複體驗不安全依戀感覺的人。於是,糟糕的戀愛經歷會一再重複,而我們終其一生尋找的安全感,一直也沒有找到。

不過,儘管最初的依戀模式對我們在親密關係里的行為和思維影響深遠,在我們漫長的一生中,依戀類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已有的依戀模式,會不斷被新的經驗一點點地更新和改寫,有時甚至會被完全「重寫」。

IV. 給孩子安全感

「人永遠無法真正相信自己從未體驗過的東西。」

所以,父母能給予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被愛的感覺,和自己在家裡很安全的感覺吧。無論世道怎樣變幻莫測,父母的愛不會反覆無常。就像女人最喜歡聽男人說的那句話一樣,無論發生什麼,告訴孩子「有我在」,就夠了。


在遼闊的大草原上,如果一隻小白兔天生沒有「不安全感」,你覺得它能活多久。

孩子也是這樣啊。沒有「不安全感」,則「安全感」毫無意義。

只有當他知道出門會有壞人,父母有一天可能會離開,食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安全感。

他才會知道安全感是重要而值得珍貴的。

別用你泛濫的母愛,嬌慣出一個溫室的妖怪。


謝邀,又來一個能用自身經歷回答的題目了!

我從小時候是單親家庭,家庭問題很多很沒安全感。後來小學和媽媽出國後還多了一個後爸,在國外寄人籬下的生活使得安全感缺失問題更嚴重。 這樣的結果就是沒有安全感的我很容易沉迷於虛擬世界(電子遊戲),因為覺得能逃避現實世界的痛苦,還容易早戀,因為想從其他地方尋求溫暖(這個也許說不定可能是因為我太帥了~) 所以我小時候天天打遊戲,成績差到不行,最後還是因為老師一次善意的鼓勵,讓我重新好好學習,最後還進了名校。

所以安全感的缺乏對我的負面影響並不是很大,它甚至造就了內心更加強大的我,一定要說負面影響也許就是因為內心太獨立,我性格太過理性,不喜歡抱團,太愛獨處,而這些都不是很大的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沒啥安全感,你要多多鼓勵他好好學習,熱愛生活! 千萬不要像我父母一樣只看我成績不好就一頓打罵,這樣屁用都沒有還會讓問題更加嚴重!肉體與語言暴力是無法解決的問題的!

還有就是早戀的問題,其實只要把握得好,早戀並不會對學習產生任何負面影響,有時反而讓人更加努力學習(不想以後給對象丟臉)! 生活就像一次旅行,而早戀就是這次旅途開始時最美的風景,如果錯過,將來就算再成功也會遺憾。


當孩子還是個胎兒的時候,他在媽媽身體里,溫暖、舒適,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非常安全。

當孩子經過痛苦的擠壓來到人間後,他不會說話,看不見東西,不會走路,周圍的一切那麼陌生,他該怎麼辦?如果換作我們成人,隻身來到陌生的環境,語言不通,什麼都不認識,會是什麼感覺?

沒錯,會沒有安全感,小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非常沒有安全感,所以父母需要給予寶寶可靠的依戀關係,他只有你可以依靠,你是他安全感的來源。

三歲之前都是孩子安全感的敏感期,這段時間父母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建立好親子之間的安全依戀,可以說,孩子的零到三歲,甚至七歲之前都在為一生做準備。

1.哭的時候有回應

作為父母應該清楚這點,孩子被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而尊重,他不是我們的附屬品,要讓他心裡知道是被我們無條件愛著的。

孩子會說話之前只會用哭聲來表達需求,他的哭一定是有原因的,父母要找到他的情緒,敏感反饋,及時回應,但不是立刻滿足。

我曾經也覺得孩子哭了不用管他,哭哭就不哭了,但事實不是這樣的。我聽過演員孫儷(一說馬伊利)的故事,孫儷曾經提到撫養大兒子時,看過一本書,關於哭聲免疫,描述孩子哭時,無需理會,後來,她發現孩子大了以後特別愛哭,粘人,他慢慢發覺是孩子對社會不信任,缺乏安全感導致的,所以第二孩子出生後,只要孩子有需求,她就會立刻衝上去。

再談談不立刻滿足,孩子看到冰激凌哭著要買,那麼這個時候,你及時回應他的哭泣,然後蹲下來與他共情,體會他的世界裡那份想要和期待,然後你說,媽媽知道你想吃冰激凌是不是,那個真的很好吃,尤其那個草莓味道的是不是?哇,對了,草莓味道的餅乾也超級好吃耶……慢慢轉移他的注意力,延遲滿足他的需求,不要立刻滿足。

2.想說的時候,讓他說

孩子想說的時候,一定讓他說。

孩子說的時候,父母不要插嘴教或指責他,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不聽你說?因為你沒有教他學會聽,因為你在他小時候說的時候沒有聽他說。大家明白這個邏輯吧,你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做,他是觀察你的人。

而且,從小讓他多說話,不僅打通左右腦和上下腦,還讓他覺得有人在聽他說,從而獲得安全感,我們要學會做孩子的閨蜜。

我跟我的媽媽是做不成閨蜜的,我從小每說一句話或做一件事,媽媽總是能從中找到我的問題,我至今對某些特定場合,特定人都是不愛說話的狀態,因為那樣的場合不夠放鬆和安全,我擔心說錯話。但跟我真正的閨蜜在一起,就會滔滔不絕,因為那個氛圍讓我感到安全。

所以當寶寶被獲得尊重,獲得足夠的傾聽,他知道有人聽他說,有人不會厭倦他,他就會很安全。

3.想做的時候,讓他去探索

想做的時候,讓他去探索。

當孩子看到一樣東西高興的爬過去時,還沒等拿到它,我們就把東西拿走了,然後說,哎呀,這個不能玩。既然不能玩,就不要放到他能看到的地方,好嘛?讓孩子去探索,在安全範圍內,真實的去觸摸可以觸摸的一切。

在海邊,一個小孩從椰子樹上摘下個植物,他覺得特別好玩,然後拿著木頭劍劈,這時他的奶奶跑過來說,哎呀,不能這麼劈啊,把木頭劍搞壞了怎麼辦?說了一大堆不能做的事情……最後,那個孩子還是偷偷趁奶奶不在時,劈開了,看到了植物裡面的構造,他非常驚喜,好漂亮!

孩子的探索能力對他未來的目標感把握、自信、意志力、學習能力培養、人格建構等等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父母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限制,讓他去探索,他才會知道,哇塞,這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太美好了。即便探索過程中受點傷也沒關係,在可預測可控的範圍內,他慢慢知道做事的後果,就不會做起事來心裡發慌,那麼就獲得了安全感。

4.一歲內不要頻繁更換撫養人

如今很多家庭有這樣的情況,生完孩子後,月子里請月嫂帶,出月子,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輪流帶一個月,過一段時間爸爸媽媽上班了,又換成保姆帶…

實際上這樣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他跟每個人都剛熟悉以後又換成另一個人,翻來覆去,孩子就會感到混亂,到底誰才會一直在身邊,到底跟誰能建立親密關係,尤其是一歲以內。

另外,不同的撫養人對待孩子的反應有所不同,當寶寶哭時,媽媽在時可能不會抱起,姥姥在時也許哄哄再抱,保姆在時飛奔過去抱等等,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會缺乏安全感。

我發現自己從不主動擁抱媽媽,我性格中這種看似冷漠的一面,源於兒時沒有跟媽媽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在我四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就上班了,白天由太奶奶照顧我,後來太奶奶過世,換成奶奶照顧,奶奶農忙時讓姑姑幫忙,晚上又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如今才明白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導致我安全感缺失,影響了性格的形成。

5.不要頻繁搬家或變換環境

有一種理論說,要從小帶孩子出去見世面,事實上對於三歲以內的孩子,不建議出去見世面,他這個時候更需要的是安靜,每天見到相同的人,做相同的事,經歷很重複的工作,孩子是在重複中不斷學習和成長的。

我小時候,搬家三次,轉學三次,最後一次大概是七八歲的樣子,搬到那個家以後,我去小區里找小朋友們玩,可又不知道怎麼融入他們的群體,當時院中有個紅磚牆,漏了一個洞,我就裝作好像無意中發現那個洞,看到洞的外面小朋友在跳皮筋,然後自言自語的緩解尷尬,咦,那邊有人啊……後來慢慢變得不願意下樓玩,不願意交流,甚至整個假期都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我的成長中幾乎遇到了前面提到的所有問題,我其實是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此處省略一萬字。

6.一定讓孩子做事情

日常生活中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練習,讓他知道做事情的度,自己可以掌控哪些事物,哪些行為。常做家務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發育的很好。

父母總是覺得他們做不好,其實是你們不給他們機會,孩子一歲半以上就可以幫忙做家務,很簡單的,比如你可以說,寶貝能不能把拖鞋給媽媽拿來?這樣力所能及的孩子很願意去做,他們會越做越熟練,越做會做的事情就越多。

不讓他們做事情,就等於扼殺了孩子成長的動力,當他很多事情不知道結果如何,他會覺得不可控制一些事情,就會缺乏安全感。

8.其他影響因素

家庭氛圍,父母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讓孩子幸福。

首先要處理好夫妻關係,就像戰亂國家,孩子們怎麼會有安全感呢?然後處理好婆媳關係,以及隔代教養的問題,讓孩子在沒有爭吵的環境中長大。

同時,爸爸媽媽一定要讓自己成長,這個過程不僅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自己。

結語

如果你需要上班,也不要不管不顧你的孩子,利用下班後僅有的時間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千萬不要把孩子扔給老人,讓他們帶回老家養。

如果你家孩子已經很大了,錯過了安全感的敏感期,那麼要多陪伴傾聽,只是花很長的時間,事倍功半。

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時,孩子剛好在六歲之內,為了未來你可以省些力氣對待孩子,比如青春期,那麼現在就請行動吧,給予孩子更好的親子關係,給他安全的依戀。


本文源自網路育兒課程學習,理論部分來自羅靜『吳曉輝老師。


-會自卑

-想盡辦法展示自己

-想辦法讓自己獲得別人關注

-想盡辦法找安全感

-對別人不信任

-對對自己好的人完全不設防

-自私

-早熟 對周圍人持遠距離觀看或努力貼近態度

-容易信任別人

-害怕失去,用力保有

-脆弱,容易受傷

-容易揣測別人想法

-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自立 自理能力強

-對他人要求低

-懂得體諒

-對自己要求高

都是親身體驗 希望家長能給孩子足夠安全感 不要把孩子過早成熟當成炫耀的標誌

這不好 真的不好

孩子缺乏安全感會影響她的一身


會畏首畏腳的,做事會想很多後果,自卑缺乏自信。

絕不會讓自己的孩子沒有安全感了,影響一生。人生苦累,也要給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

不要讓孩子操大人的心,這不是他們年齡階段可承受的。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徒增壓力。

太懂事的孩子不好!!!


馬斯洛心理學中,從下向上數,安全感是第二層,愛是第三層。即安全感得先滿足,才能向上跨越。原則上如果一個人一直缺乏安全感,TA的需求層次基本上就沒法再向上走的。通俗說就是基本上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愛、自尊、自我實現了……


不邀自答!

最近我的大姑媽帶著我的侄女來這邊了,交代一下背景。我姑媽有兩個兒子,這個孩子是小兒子的第三個孩子,也就是我表哥的小女兒。他二婚,因為我表嫂要上班賺錢所以就把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丟給我姑媽帶。我們老家在湖北,姑媽在老家帶小孩。表哥他們在玉林 我也在玉林。現在孩子一兩歲了,最近才見過爸媽。然而她根本就不要她媽媽,也不要爸爸。只要爺爺奶奶和哥哥,這孩子特別缺乏安全感吶!昨天來我家玩,顯得特別害羞怕生。別人碰都不能碰一下的,我看著她既是心疼還是心疼,我表哥和表嫂住她娘家。所以小侄女至今都沒有去跟他爸爸媽媽住,為什麼呢,因為他爸爸媽媽從小沒在身邊,都是奶奶帶大的,在他心裏面奶奶就是媽媽,爺爺就是爸爸。

我說帶她去玩去買吃的東西,她特別害怕哭了起來一直抱著奶奶的腿哭,說不不不。

我想她可能是從小沒有爸爸媽媽在身邊,所以缺乏安全感,特別敏感。

她姐姐在玉林長大,由外婆帶,爸爸媽媽也在身邊。可是她呢,從小就離開父母遠在千里之外的地方生活。沒有媽媽陪伴與照顧沒有爸爸的呵護。可想而知她內心是有多脆弱啊!

所以我每次看見她都特別想抱她愛護她,因為我曾經也當過留守兒童。我深知她內心的脆弱。

我覺得從心理學上來講,她長大以後患心理疾病的幾率比別人高。我不是說所有沒有父母陪伴成長的孩子都會不健康。而是我根據她實際情況來分析,因為她可能以後都要回老家和奶奶生活的!

我很不明白,既然不能陪伴孩子成長何必生那麼多孩子呢! 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有多麼重要啊!

我以後如果不能給我孩子好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陪伴,我不生孩子。


我內心深處深深的不安全感大概來自以下幾個方面吧:

從我出生起到我今年即將滿22歲,我們家一共因為租房或者買房住過9套房子,不包括我高中住學校宿舍兩年和大學住學校宿舍四年的時間。我大概一年9個月左右就要換一次房子,最短的住過3個月,最長的也大概5年。而今年5月份,我還要隨著父母搬家。所以我上中學以後,有時候白天一個人在家呆著,就會覺得很恐怖,晚上一個人在家呆著,我就把所有的燈都開著然後去睡覺。晚上哪怕跟大人一起在家睡覺,可我們家的窗戶或者窗帘只要一發出聲響,我就覺得有賊進屋,非常的恐懼,然後眼睛瞪得很大,全身神經都繃緊,帶也不敢喘一聲,直到確定很久以後沒有聲音才敢入睡。

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好朋友,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她的樣子,她的名字,因為她對我造成的傷害太大了,是我一輩子的心理陰影。我跟她做好朋友,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兩家住的很近,我們經常放學一起回家,我媽有時候晚上在醫院加班到10點是常有的事情,而我爸那幾年在其他城市,我一個人不敢呆在家裡,害怕,我經常會去她們家找她玩,我記得她牽著我小小的手穿過一段很陰暗的樓梯,到達二樓小小的閣樓,透過玻璃看外面的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人群,很開心。一年級快結束的時候,有一天她拉著另外一個姑娘的手下課的時候跑到講台上,突然大聲宣布:XXX,我們是假裝跟你玩的,我們從來沒有把你當朋友。那一瞬間我傻了,小小年紀的我竟然也沒有哭,而且倔強的轉過頭對著旁邊的我們的另外一個共同好友說:你是真心跟我玩的吧。那個姑娘看著講台上站著的那兩個人,很為難,而我早已經沒有了心情聽她是怎麼回答的。從那以後,我們絕交了。所以這件事情對我的影響是不敢輕易的交朋友,不敢輕易的讓一個人走進我的內心,後來很多玩了很多年的人有時候根本也不了解我,不知道我內心究竟在想什麼。因為我怕我掏心掏肺交朋友,換來的是無情的拋棄,我對朋友有時候有一種深深的恐懼。所以如果以後我有孩子,我一定會告訴她,擦亮眼睛交朋友。

小時候玩具少,7歲前,我所擁有的玩具不過是是一個巨型的娃娃,一把90年代2塊錢買來被我玩了5年沒有玩壞的小手槍和一個按下去會發出很難聽聲音的塑料娃娃,還有一個永遠被我玩不壞的玩具小手機。因為玩具少,我很珍惜我所有的玩具。到了7歲的時候我才開始慢慢的會自己在學校門口的小商店買一些小玩意,像小時候很流行的悠悠球,魔卡少女櫻的庫樂牌等等。

我是外公外婆這邊家裡的長孫女,我有一群表弟表妹,我9歲那年,我們家住二單元,小舅家裡住三單元,我有一個小我6歲的表弟,每次來我們家都跟土匪一樣,把我新買的零食還有玩具都要拿走,只要是他感興趣的,而我從小被教育的觀念是因為我是姐姐,所以我要讓著弟弟妹妹,所以我從來不說什麼,你既然想要,就都拿走吧,我從來沒說說過不字,也是因為我怕我拒絕我媽面子上會過不去,兩家人會因為小孩子的一點矛盾關係不好。直到有一次,我白天剛買的快要集齊得什麼卡片,密密麻麻買了一堆,到了晚上我弟來我們家玩非要把這些卡片都拿走,我很生氣,這是我第一次爆發,我把那些卡片全部都撕碎了,當著我媽,我弟還有我舅媽的面,嚇著她們了。好處就是從這以後我表弟再也沒有當著我的面堂而皇之的拿我的玩具了。然後就會趁我不在的時候亂拿,隨便拿。

我10歲那年,另一個小我三歲的表弟,春天來我們家玩,看見了我的風箏,非要鬧著出去放風箏,我不是很願意,大人們就說不就是一個風箏么,讓弟弟玩玩怎麼了,我答應了。那天下午風很大,沒多久表弟把風箏放飛在了電線電纜上,沒有辦法拿下來,我抿著嘴不敢哭,因為我怕他們問我為什麼哭,不就是一個風箏么。我答不出原因,我怕他們說我矯情。那是我到現在的記憶里,我爸給我買過的唯一的玩具,是一個紅色的hello kitty的風箏,我很珍惜它,我自己從來都不捨得把它拿出來玩,卻被他們一個不小心掛在了電線上。那天下午我站在那根電線下,看著掛在電線上的風箏很久很久,我知道我那一下午都沒有怎麼說話也沒有怎麼笑,因為我笑不出來,說不出話來。我怕我一張嘴就是哭腔。

我11歲那年搬家到臨近的小區,前房子留給小姨家裡住,因為我開始讀中學,我沒有負責搬家,所以我有很多玩具都落在之前的家裡。有一套玩具別墅,是我從小到大第一次在商場纏著我媽不許走,足足煩我媽了半個小時她才買給我的,是我最喜歡的一套玩具了。裡面家電傢具應有盡有還有爸爸媽媽女兒,我很喜歡,自己經常一個人拿著過家家,卻在搬家的時候被父母遺忘了。而我因為讀中學課業太忙,學校又不怎麼過雙休日,等我想起來的時候已經過了一個多月了,我忙跑著去拿玩具別墅回來,卻發現別墅裡面的家電、床、燈、浴缸、衣櫃等等這些零件差不多丟完了,只留一套空空的別墅殼子了。我很難過,想張嘴大吵大鬧,可最後還是什麼都沒拿,什麼都沒說就走了。

從小到大頻繁的換房子,小小年紀被朋友背叛,玩具經常被弟弟妹妹拿走,你問我安全感從而來,我告訴你,沒有,我從來都沒有安全感。我不敢一個人住學校宿舍,不會隨便跟朋友談心,不會爭取我該有的權益。因為我沒有安全感,我知道那些都不是我的,都不是。有一句話叫:是你的就是你的,別人搶也搶不走,而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你怎麼搶也搶不過來。我從小一直信奉這句話,這導致最大的結果,是我跟我男朋友說,如果我們將來結婚之後你出軌了,我不會爭,我會退出,成全你跟她。雖然我知道這樣不好,但我一直都是抱著這種觀念,長大之後的我也一直在探尋我產生這種觀念的原因,我想大概就是當小時候別的小朋友來搶奪拿走我的玩具的時候,我的父母沒有站出來維護我,而是告訴我:你是姐姐,你要讓著他們吧。這種教育理念現在想來其實很可怕,連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都無法保證是自己的,眼睜睜的被人奪去,從來不捍衛自己的權益,讓孩子產生一種深深的不安全感,對周圍一切都沒有歸屬感,很多時候都活在戰戰兢兢里,或者根本不想著去擁有,反正早晚有一天會失去。其實是非常可怕的。

關於孩子的安全感,我想說的是,外在是一部分,需要父母多多關心,經常跟孩子談心。而我從來沒有跟父母說過我一年級被朋友背叛這件事情,我覺得太丟人,況且哪有時間跟我談心,我能按時吃上飯已經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了。其實更重要的是內在,是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的,父母有沒有在意一些小事情小細節,也許就是這些對大人來說沒什麼卻對小孩來說很重要的事情一次次刺痛著孩子幼小的內心。


我覺得我可能離題了。

文筆不好,詞窮人口在這裡一點一點描述自己的經曆。

我媽性格十分暴躁,我的性格和我爸一樣,不愛說話。

在大概四年級之前,我媽會經常一言不合就拿衣架打我,或者抽我耳光。我做錯事懲罰我我也心甘情願....可總覺得開打太過了。但很多人都認為棒棍底下出孝子。呵呵,垃圾。

所以我從小到大都在我媽情緒的陰霾下成長,到現在也是。總是會怕我媽一看不順就罵我,很不安。

從小我就很明白,家不一定是你永遠的港灣,它不一定能給你十足的安全感。

三四年級的時候,爸媽沒空,都是鄰居接我上下學的,還有其他人的小孩,大家都是住同一個小區。

接我的叔叔不知什麼時候,給我取了個外號。什麼外號我忘了,但我還很清楚的記得我當時十分的討厭那個外號,還有那個叔叔。我和我媽說,我媽也有個那個叔叔反應,可能那個叔叔是在和我開玩笑吧,但那個外號還是叫了很久。嗯,那時我真的因為那件事晚上都偷偷哭了很多次。

五六年級我就開始早戀了,我開始會從別人身上開始尋找安全感。初戀是網戀....還走心,想起來真非主流。

每次談戀愛,都想把對方緊緊的抓住,讓他能保護我,安慰我,消除我的不安感。但是一分手我都會瀕臨崩潰,感覺沒存在的意義,只想把自己關在小黑屋裡。

其實比起光明,我更喜歡黑暗。黑暗把我包圍起來,讓別人看不見我,我自己也會安下心來。

初一的時候,家裡出了變故,我寄住在爺爺家。爸媽去了不遠的城市工作。爺爺有著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住在那裡的一年,我總是很小心翼翼。

我睡的房間,窗戶漏光很嚴重,所以晚上睡覺,如果外面開著燈,我房間就會很亮。那時候我每個晚上都睡不好,身心疲憊,整個人暴瘦。

那時候我也有我的前任。周末我都會盡量找借口去前任家住。前任家特殊,一般沒人在家。睡在他懷裡,會特別有安全感,總是能睡的很舒服。

初二我經曆了校園欺淩,以及爺爺家的人懷疑我偷錢的事情。我為了逃避學校和爺爺家,我開始逃學,每天假裝出門上學,然後跑去別的地方玩。((家庭特殊,所以班主任也放任我。畢竟是差班的老師和學生。

周五就會去學校找前任,然後去前任家住....

關於校園欺淩,是屬於網路暴力還有冷暴力。我曾經向老師求助,結果是罵一下加害者了事。後來我父母求助,我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叫我自己解決,解決不了就忍。我爸也叫我忍。嗯,呵呵。我已經不再會信任我的父母了。(看客要罵隨便罵。因為我覺得大多數人都不能懂對父母信任不起來的感受。

初三我轉學了,因為成績很差,考不上,就轉學去了我的戶口所在地讀書。因為本地人容易考上。在那裡,我遇上了我這輩子都會感激的人,我的班主任。

因為我是轉學生,班主任十分的照顧我,他知道了我被欺淩的事情,就很關心我。我決定好好備考,全靠班主任的鼓勵。而我的父母呢?每當我在家認真複習,只會諷刺我。可能在他們心裡只覺得是玩笑,可是句句刺中我心。

轉學後也和前任分手了。那時的很不安,只能寄托在學校。新的學校環境十分的好,可能是因為我遇上了十分好的老師,還有同學。那一年初三,我過得十分快樂....。

我走在大街上,或者是夜路都好,我都隨身帶著美工刀,因為我怕。這不是被害妄想,是因為我覺得沒人保護我,我十分的不安。

睡覺,只有靠牆才能睡的很好。

交友,容易走心,卻不會隨便給予信任給對方,保持著警戒,因為我怕對方會傷害我,拋棄我。

我這個人,很沒有安全感,還很玻璃心。我這麼說,不是因為我矯情,這是我內心深處渴求的一種感覺。很多人都說,安全感是自己給的。沒有信仰,自我的人才會從別人身上尋找安全感。的確是,自己為了自己努力,讓自己過上好的生活,讓自己強大,就會有安全感....

我有努力,可我大多數都吃力不討好。

家庭原因也有大多數....我不能說我缺愛,我從小到大都是被娘家人寵起來的(並不是爺爺家!!)可我內心還是渴望安全感,一種被人在乎,被人關愛,被人心疼的緊緊抱在懷裡,撫摸我的頭,對我說一切有我的那種感覺。

我十分的想有人....

能夠十分的在乎我,心裡緊緊愛著我。

在我走路的時候怕我迷路或者出事而緊緊牽著我的手帶我走。

在我睡覺的時候能抱著我,摸我的頭,或者順著我的背讓我安心入睡。

不管怎樣都好,都能在我身邊,永遠有個懷抱....讓我可以感受到安全感....

那種人,真的會有嗎?


我曾經兩次執著得幾乎不要命的追兩個姑娘,放到現在回想起來,引起我追求的原因不過就是她們在認識初期給了小小一點關心和鼓勵,實際上我只是在追逐安全感罷了。

其實我的父母是愛我的,只是這種愛總是讓我緊張,焦慮和不安。

比如怕我玩物喪志,把我自製船模私下裡扔掉;

或者我成績下降時,他們一定是臉色最難看的一個。

好可惜,他們既沒有給我安全感,又一直在做著破壞安全感的角色。

直到現在,我也只能從忙碌的工作中獲取滿足感和安全感。


大家好,我是伊格媽媽,微信號:ygmm-99,很關注育兒的話題,現在有一個5個多月的小公主,以下是我的生產過程和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借鑒:

我家格格出生就是一個機靈的小寶寶,第三天就會學大人吐舌頭,沒滿月就能做各種好玩的表情,現在是一個健康活潑的5個多月的寶寶,見到陌生人喜歡主動給他們甜甜的微笑。

格格14天

可是,在我生產完的診斷單上赫然寫著「難產」二字。我從剛開始懷孕到孕期8個多月一直情況正常,本以為會一切順利,4月7日臨近預產期10天,我按例參加產檢,沒想到照完B超,醫生告訴我羊水驟減,已經達到了住院指征,我心神未定但強打精神,我相信遇到任何困難都需要清醒的頭腦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當天晚上我入院,儘管我告訴自己心態要好,卻依然擔心得一夜未眠,第二天早上8點,醫生給我打催產素,我的心愿是自然分娩,宮頸軟化以後醫生給我實施了人工破羊水,破水後我開始感到肚子一陣陣的疼痛,從下午2點到下午6點多,宮口從一指不開到開了五指,疼痛的感覺慢慢加劇,但仍可忍受,宮口開到五指以後不知什麼原因開得很慢了,我只有一陣陣的忍受陣痛,頻率越來越快,痛感也越來越強烈,直到晚上9點多宮口開到8指,我被推進產房,醫生檢查發現寶寶的頭卡在骨盆無法下墜,而且羊水也已經流盡隨時有感染的可能,醫生建議我實施剖宮產,為了寶寶的安全在和老公商量後我放棄順產轉為剖宮產,真正意義的經歷了大家所說的生孩子的「兩遭罪」。手術進行的很順利,格格在4月8日晚上10點18分出生,我聽到了她嚶嚶的哭聲,看到她的瞬間,所有疼痛的感覺都被喜悅替代,我喜極而泣。為了堅持母乳餵養,格格出生頭兩天只餵了一些紅糖水,沒有給奶瓶,正如上文所說,在格格哭鬧時我沒有心軟,表現得像個狠心的媽媽,但我有自己的想法,等待她自己吸允,格格果然在第三天就吸到了乳汁,一直到現在都是純母乳餵養。

在生產前我曾擔心自己沒有乳汁,特意去找催乳師檢查了,果然得到了我擔心的答案,催乳師示意我我的乳腺堵塞,疏通的時候會很痛,並且提示我會「遭點罪」,但因為下定決心要母乳餵養,我查閱了一本母乳餵養書,改變了我的心態。書中強調:「如果你總認為自己不能成功的用母乳餵養,就很可能會預言成真。有經驗的媽媽會認為哺乳就像一場信心遊戲,只要相信自己,你就能成功。」(這並不是成功學,在心靈學裡這叫自我預言)。事實的確是這樣,我改變了心態,放棄相信催乳師的意見,我的哺乳過程順其自然,和其他正常哺乳媽媽沒有區別,甚至還更順利。當然信心只是前提,在寶寶出生以後,考驗的不光是你的信心,還有你的忍受力,出生頭兩天正是母愛泛濫的時期,對小嬰兒的憐憫,抵抗可能來自於家人的壓力,有家長會擔心餓壞寶寶,在這種情況下給寶寶喝了奶粉,間接導致了泌乳失敗,(寶寶喝飽了就沒有動力吸乳頭,更何況是費力吸也不一定能洗出來的乳頭),提前和家人溝通好,並拿出有利的證據說服他們相信你這麼做的理由是正確的,事實上嬰兒從母體分娩出來有足夠的能量儲備支撐兩三天是沒有問題的。我很慶幸我的家人很信任和支持我的做法,他們協助我完成了我的心愿。格格很健康,她現在154天,身高67cm,體重8.4kg,醫生說她發育的非常好。我想說,如果你堅持一件事情是對的,請不要輕易否認自己的直覺,哪怕已經有科學證明了,在這個世界上科學沒有證明的事情還有很多!你認為呢?祝你們心想事成,美夢成真!

丸阿出離故事梗概:這是我(小嬰兒)在子宮(丸阿)分娩前的最後一天——出生——出生第三天,並且運用自己的成功經驗喝到人生中第一口neinei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安全感其實是自我價值的認同,自己被需要的感覺。它包括自我評價,他人評價(怎麼感覺是廢話)。

這個裡面自我評價是基礎,一般在安全感差時,他會很敏感,同時又不是很確信,猜疑是安全感缺失的一個表現,他會通過別人對他的行為,態度去印證自我評價的正誤,一般這個階段會有一些反常行為,本來喜歡的東西,但是他表現的興趣不是很大,變得比較孤立。孤立是一種自我保護行為吧,通過遠離外界,儘力維護自己可以控制的東西。然後這個時候他人評價就會開始佔主導地位了,因為自我評價已經終結,他基本認可了現狀,感覺自己是一個別人不喜歡,或者價值有瑕疵的人。周圍的人也會因為他的反常很可能開始疏遠他,這裡疏遠他的原因是他本身帶有不良情緒,跟別人相處時,會不經意產生抵觸,他人感覺到這種非善意,就會疏遠,確實沒有人喜歡被別人討厭,然後就是惡性循環。

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安全感缺失的原因是什麼?第二:不同階段的解決方式是什麼?

沒有平白無故的事情,自我評價的變化其實和外界分不開的,他肯定遇到了自己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又不知道該如何求助,造成了自己尷尬的處境。同時,這種人機交往的東西,跟自己以往經歷有很大關係,他只是按自己之前與人打交道的方式進行,這也可以看出來,他跟別人的溝通也存在問題。找到困惑他的問題,幫助他建立自信,他很快就會恢復原來的狀態。

不同階段的解決。只能說他人評價會越來越重要。個人現在就屬於安全感缺失的狀態,因為工作環境的影響吧,總是有一種隨時都要滾蛋的感覺,當然自己基本功不紮實是根本,但是我一時又改變不了,然後就感覺別人都認為自己很水,自己就一直加班,自己的生活節奏一直都處於高壓狀態,想想就感覺很燒腦,有一段時間,我發現我自己在意的人對自己好像有幾分反感,我那時就崩潰了,感覺自己是一個被拋棄的人,我就陷入自我保護機制,我開始疏遠別人,當時就已經打算辭職了,呵呵,那個月我有三次想辭職的念頭。在這個階段中,自己的心理也在不斷調節自己和外界評價的比重,自己看的越明白,處事也就越坦然,人際關係的矛盾也就越平和,然後我的偶像(就是我在意的人)應該感到了我的反常,主動和我聊天,(這裡有兩點,第一你自己要有走出心理負面的態度,別人才容易接近你;第二有一個或者很多關心自己的人,當然他感覺這個人越重要,效果越明顯,對他伸出善意的援手(讓瑪利亞的光輝輕撫他脆弱的心靈))。然後,我就開始振作。雖然現在也有辭職的念頭,但是頻率明顯減少,對於周圍的人也和善些了。

最後,感覺安全感差,其實主要還是人際交往的方式有點問題。一個善於和別人打交道的人,會吸引別人幫助自己。這裡的打交道不要理解為市儈。我的經歷來說,喜歡和別人溝通,或者說喜歡幫助別人,性格溫和,沒有那種功利表現的人,周圍的人都喜歡幫他。

這也許就是生活的矛盾:自己拚命爭取,生活反而不願意給你;那些無心插柳的事,反而錦簇盎然!


推薦閱讀:

8歲小男孩沒禮貌,習慣性罵人、動手打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怎樣教育才正確?
十歲女孩出去玩拍了幾張照片,總感覺哪裡不對,有兒童心理方面的老師給看看么?
如何勸孩子遠離「熊孩子」?
如何評價兩個孩子一個跟爸姓一個跟媽姓?
離異家庭可能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TAG:育兒 | 兒童教育 | 兒童心理 | 幼兒心理 | 小孩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