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學所說 四大皆空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一直以來對佛教的思維方式,心境態度十分嚮往,但不知如何深入得去了解佛教講起作為自己更加堅定的信仰


這個…………

能不篡改佛經,斷章取義不?

《心經》里可沒有隻講「色即是空」啊,還說「空即是色」呢,而且一開始講的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然後才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順序是不能亂的,也是不能斷的,不能單獨拿出來一個「色即是空」說話,如果你要表達「色即是空」的觀念,就必須加上「空即是色」,然後還要強調這是在止觀雙運的基礎上,進入了禪修的狀態,無我相無人相的時候,五蘊皆空的情況下,你的感覺就是「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是不二的。

單純地講「色即是空」是斷見,單純地講「空即是色」則無解。這是一句完整的話,不能斷開來講。

四大皆空是說「地水風火」的背後都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印度的吠陀經說這個世界包括人都是由「地水火風空」五大組成,這是五種元素,跟中國人對世界的解讀為「金木水火土」是一樣的,只是在描述物質世界的組成,釋迦牟尼佛則說在「地水火風」的背後還是空,其實是透過物質世界對精神世界進行了解讀,並不是說地水火風不存在,而是說在地水火風中依然沒有一個真實的永恆不變的「我」存在,「我」是無相的,但不能說不存在,也不能說存在。這件事情是邏輯講不通的,必須通過禪修來體驗到。這與「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必須在止觀的狀態下去體驗,不是語言能夠講清楚的事情。如果非要講,就只能說這就是事實,事實就是這樣,不理解是因為沒有證得,證得了就理解了,因為已經說得非常非常直白了。

這裡要解釋的是「色」,是說眼見為色,也就是說所有眼睛能看到的景象都是「色」,這個色並不是外物,而是你的腦中形成的與外物有關的景象,換句話說,當你看到桌子的時候,眼見了桌子,腦子裡投映了「桌子」這個景象,而「色」指的其實是投映到你腦海中的桌子的景象,並不是是桌子本身,這個「色」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它是空性的對外物的顯現,並不是說那個真實的物質的桌子是空的。正是因為你的腦海中投映了桌子的景象,所以你才會認定「這是個桌子」,即是「執受相」,然後就會有情緒反應,喜歡或不喜歡的頭判斷產生,這就是「執受隨形好」,然後心就跟著一系列的「執受相」「執受好」就跑掉了,這就是「趣向不律儀」,但是當你眼見色之後,停下來,不執著你所看到的是桌子,不去判斷它,沒有歡喜憂惱,在此處定下來觀察,你就會發現雖然你的腦子裡投映了「桌子」的景象,但是卻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去判斷這是一個「桌子」,也就是說這個投映到你腦中的這個「色相」的背後沒有一個真實的我,這就是空性,此空性能見色相,也就是說你腦海中所見的桌子的景象是空性的顯現,而且因為有空,所以才能顯現,所以不能說是不存在,所以能見「色」的是空,有這個空才會「色」能夠被識別,否則你的心跑掉了,沒有了「空」色無處被執,就看不到色,所以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它們可以相互佐證,聲、香、味、觸、法,背後的原理都是一樣,「聲即是空,空即是聲,聲不異空,空不異聲」、「香即是空,空即是香,香不異空,空不異香」、「味即是空,空即是味,味不異空,空不異味」……等等,都是同樣的道理。

另外,就象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見到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他們所看到的人,聽到的聲音,有的時候是沒有外物的投射,直接出現在腦海中的,正常人因為有一個景象出現到識別的時差,所以正常人能夠分辨出這是幻覺,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分辨不出,因為他們沒有這個時間差,就會誤以為幻覺中出現的人是真的人,聲音是真實的聲音,景象是真實的景象,這就是正是因為腦海中出現的色、聲、香、味、觸、法我們會「執受相」,然後因為有所執而有判斷,但那其實僅僅是相,無論外物是否存在,腦海中出現的能夠讓我們識別的都是相,它都會有變化,會有一定程度的扭曲,它都未見得是真實的,因為那只是因空性而顯現的相。現代最新的研究發現人的記憶也是會被扭曲的,所以抑鬱症患者的回憶幾乎全部都是抑鬱、痛苦的內容,現實中有沒有喜悅的事情發生呢?一定會有,但是卻被過濾掉了,所以有的時候很多心理疾病患者的回憶本身就被扭曲得非常嚴重,他們會過濾掉非常重要但不符合他們幻想和情緒的細節。所以所有的「色相」都是空性的,並不是真實存在的,都是腦海中的景象,而人類之所以會執著腦海中看到的東西為真實存在,正是因為我們看到桌子的時候,桌子是在那裡,看到椅子的時候,椅子也是在那裡,這些真實存在的體驗讓我們相信我們眼中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但其實在邏輯上這犯了以偏蓋全的錯誤,準確地講應當是眼睛看到一切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並非真實,因為「色相」是會憑空出現,是空性的顯現,會有扭曲和變異甚至是刪節等等問題出現。

在傳統中會把「色」解讀為物質世界,這樣的解讀並不完全正確,因為「色」,其實就是你腦海中出現的一切能夠識別的物質景象,並不物質世界,而且無論物質是世是否是空的,是否存在,你腦海中的一切「色相」都是空性的顯現,都不是真實存在,而幻想跟現實的差別僅僅是幻想所產生的色相與現實之間存在差異,而現實中的物質世界可以通過空性中顯現的色聲香味觸法的相來識別。

所以不要把「色即是空」單拿出來講,講拿出「色即是空」來講非常容易形成斷見。

桌子是真實存在的,外物是真實存在的,情緒是真實存在的,只是桌子、外物、聲香觸味法所在腦海中形成的相來自於空性,其背後的能夠識別這一切的「能識」也並不具備一個可以執著的物質形象存在,但也不能說不存在,這個無相的才是「我」,所以我是無相的,但並不是不存在,也並不是恆常存在,以道家的說法叫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以儒家的說法叫「君子之道,費而隱……天地之大,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這才是真實的「我」,也是真實的心靈狀態,而《心經》所講的正是通過「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真實體驗。


四大,地火水風,人身就是四大合成的。色即是空,是說物質都是虛假的。空即是色,是說追求空也是不可取的。


圍繞《中觀論》學習一段時間。


謝邀!

「四大皆空」、「色即是空」,不叫「精神狀態」,因為不管世上有人無人,空無都是空無,空無不是「精神」、不是「狀態」。有「精神」那就有四大聚集,有「狀態」那就有「色相」形態,所以既然「四大皆空」、「色即是空」,那麼當知是沒有任何「精神」和「狀態」的存在!

為了證得真空實際,需要先觀察一切「有」的虛假性,可以修學以下佛法:

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最起碼要達到這個水平。


什麼是四大皆空?「四大」究竟是哪四個呢?

  在印度佛教哲學裡面,承襲了印度古老的《吠陀經》思想。釋迦牟尼佛祂修正了印度原有的哲學,依照 佛自己親身的證量,將世界的組成分為五個「蘊」;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所知道的世界,就是由這五個蘊所組合而成的;這五個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五個蘊。五蘊又叫作五陰,或者五受陰;蘊是集的意思,就是把五蘊的業種集合起來,就變成了五蘊。「陰」是遮蓋、覆蓋,因為眾生以為五陰是真實的,所以就這樣子遮蓋了真如實相;說成五受陰是說,眾生因為不明白五陰是虛幻的,所以就一直去接受、接受,然後一直執取五陰,最後就被五陰所遮蓋了!就如同陽光被遮蓋的意思是一樣的。

  五蘊的內容又可以分為「名」與「色」兩個部分。「色」是什麼?就是色蘊,就是物質容身、可以測量的這個色蘊,也就是指物質與能量,這就叫色法。那麼「名」呢?就是受、想、行、識這四個法,名是指精神的層次,是能知的心,也就是心法。我們的三界宇宙,不外乎就由這五蘊所構成。也就是說我們當下所能感知、所能想像到的一切的種種,它不離開五蘊;也就是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分割為五蘊當中的一一蘊,離開了五蘊也就沒有三界了!而所謂的「四大」,就是構成五蘊中色蘊的四種要素,也就是地大、水大、火大與風大。也就是說,色蘊它是由四大而組成的,這樣的四大和合運作,就構成了色蘊。

  色是指物質,是指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的。除了看得見摸得到的物質以外,一般人所說的能量—電能、光能、熱能,這算哪一個蘊?還是色蘊!那老師就要問大家,虛空中的能量這是哪一個蘊?還是色蘊!那既然是色蘊,它就是由四大和合的,它有生就有滅。所以不要像那一些外道,說什麼「虛空中的能量就是我們的真心」,說「一切的眾生來自於虛空中的能量」,那是一個想像、錯誤的想法,因為能量也只是色蘊的一部分罷了。

  那色蘊是如何組成?如何出現的呢?是因為因緣聚會!過去生所造的因,遇到了現在有合適的緣,所以就出生了果。通常在二乘法裡面,講到五蘊裡面的色蘊,主要專門就是指著眾生的色身;因為對二乘人來講,色身以外的東西,跟解脫是比較沒有關係的,所以二乘的人不關心。這個色蘊構成了有形、可以測量的這個世界,所以,乃至於包括了我們的這個色身,也是由四大所組合的。

  四大當中地大,是指堅硬、堅韌的物質,有這樣特性的東西。水大是指能流動的,比如說液體是能流動的。火大是指,溫暖和溫暖來源的這一些能量、熱量。風大是空氣,也就是會流動性的氣體的,因為它是氣體的,所以它具有生長的作用;譬如說唿吸、血液的流動,心臟的跳動,肌肉為什麼會收縮,這一些動的本身都算是風大的作用。

  又譬如說血液本身是水大,但是在水大裡面溶解著地大,裡面還有火大的能量,有了這個火大的支持,所以心臟能跳動,那血液的流動,它是風大所驅使的;所以這樣講起來,那麼我們的色身,就是由這四大所構成的。比方說我們的骨頭、肌肉,這是哪一個大?是地大。那身體裡面的血液、體液,這是什麼?水大。身體裡面的熱量呢?體熱呢?是火大。身體會不斷地唿吸,這就是風大。

  這樣子看起來呢,我們的身體就是由這四大組合在一起,和合運作而顯現出來的。所以我們的身體,不過是一個容納四大,是一個會走動的容器罷了;在這個容器裡面,裝著各種的穢物、屎、尿等等,是不是這樣子?這樣子講起來,我們日夜迷戀的那一些人,還有沒有什麼可愛的?好像沒有嘛!都只是自己虛妄的想像而已。同樣的,那一些令我們沉迷、無法自拔的事情、物體,也是一樣的虛妄,因為它們都是由四大組合而成的。懂得這樣子想,就可以說了解四大皆空初步的意思了。

  又好像說我們拿了一塊黏土,用黏土捏啊捏啊捏,捏成一團狗屎,然後我們就說:「唉呀!好臟呀、好噁心啊!」可是如果用同一塊黏土,我們捏啊捏啊,做出一尊佛像,我們卻會說:「哇!好清凈啊、好莊嚴啊!」那麼這一團黏土,也就是構成色蘊的四大;到底這一團黏土,它是噁心還是清凈呢?

  所以,四大到底是清凈還是污穢呢?四大非清凈非不清凈,非莊嚴也非不莊嚴。因為四大的本身,它就沒有真實——沒有真實的實體。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四大都是如來藏種子的應現。因為眾生有妄想,意根、意識不了解這樣子五陰、這樣子四大所構的這個虛妄;所以就會認為說,這個叫地、這個叫水、這個叫火、這個叫風,把它們分開,立為四大;其實都只是如來藏的功能法罷了!

  這樣講起來的話,四大它是能生法還是所生法呢?它是被別人所出生的,還是能夠出生萬物的呢?這樣就很清楚了嘛!四大也只是一個被別人所出生的所生法罷了!所以外道說:虛空中的四大極微,就是生命的本體。想想看這樣說對不對?外道看到了這個世界上的萬有萬物,然後把它分析分析分析,認為說它們是由四大——地水火風所合成的。「喔!那我知道了,代表這個四大地水火風就是究竟的道理,就是生命的本體。」但是他們不曉得,這個四大也不過是如來藏的功能差異罷了。

  這樣的四大——四種要素互相含攝,互相依存運作,它們依著我們因緣種子,然後作出種種的改變。譬如說,有一些跑去作我們身上的肥肉,有一些跑去作瘦肉,有一些作我們的頭髮,我們的體毛、指甲、牙齒、筋、肌腱、韌帶、腦子、內臟、骨頭、血液、體液、痰、嵴髓,或者是我們的體熱等等等。四大它不但會互相的配合,而且還會互相的含攝。

  譬如說,為什麼我們到醫院去驗一滴血,從一滴血裡面,結果各種毛病都可以驗出來?因為血液雖然是水大,可是水大裡面卻有地大,水大裡面有火大,水大裡面有風大,統統含攝在這個血液裡面。這個就叫作相互含攝,彼此和合而運作。血液裡面它有地大,所以它能靠著血液,可以增長我們的骨骼肌肉;血液裡面有溫暖、有能量,這個叫火大;那血液裡面有沒有風大?有啊!血液能流動就是靠風大的力量在驅使;並且我們都知道,血液裡面還有氧氣,還有二氧化碳,這個氣體風大溶在裡面。

  所以我們看,一個小孩子能逐漸的長大,我們能夠活下去,能夠不斷地新陳代謝,這一些都是由於我們食物中的四大,經由我們的消化作用,然後把養分攝入到血液裡面去;然後以血液為緣,我們來攝取血液裡面的四大,以長養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攝取含有能量的物質,然後把它消化掉。那請問:我們在消化食物的時候,自己要不要消耗能量?當然要嘛!所以像消化,它是經由火大,再加上風大的燃燒,然後把食物消化消化,消化成為能夠讓身體動轉的養分能量。在這樣的養分能量裡面,已經含有地大、水大、火大三大元素,所以就使得我們的身體可以正常地運作。

  因此在書上面說:「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是說古人認為:如果只是一大不調,就會產生101種的病;那如果四大不調呢,就會出生404種的病。譬如說心肌梗塞、狹心症,心臟沒有辦法正常地跳動,那是風大不調。在佛經上我們常常會看到,佛常常會為弟子解釋,說這個某某某某病,就是因為什麼什麼原因的產生四大不調;好像只有 佛是無所不知,因此 佛是世間最好的醫生;因為祂對於一切眾生所受的生老病死苦,個中的苦因、苦緣、苦果無有不知。其實這一些苦,也都是由於四大不調所造成的。

  那四大本身又是靠著因緣來聚滅合成的。譬如說我們這個色身是因緣聚合而成,所以它終究會散壞,有聚合就一定會有未來的散壞,誰也不能例外。那這樣子看起來,如果是為了我們這個暫時而有的色身——我們的色身是不是暫時而有?是嘛,有出生未來就一定會有結束——為了這個暫時而有的色身,而我們去造作諸般惡業,再讓下一世的我們去承受苦果;這樣的一件事,佛弟子們就要好好想一想,合計合計,算算看到底劃不划得來?也就是說,眾生都是為了這個四大所構成的色身、色蘊,然後去造作種種的惡業,可是我們這個色身卻本身又是假有的;所以想一想,自己真的是太愚痴了!

  再想一想,我們這樣四大所造的色身,其實本身就不是清凈的;不用等未來,現在的當下已經不是清凈的。譬如說我們的色身,是由父精母血所造出來的,如果去想一想,觀察一下父精母血從何而來?就會發現:「哇!原來我們的這個色身——受精卵,從一開始就已經不是清凈的!」講父精母血,是因為父母有欲而行淫所以才有的。又譬如說父母在和合那個境界,是清凈還是不清凈的呢?然後有了受精卵之後,中陰身才能附著親近;然後這個受精卵再經由母親的血液逐漸滋養長大,到最後變成一個嬰兒能夠出生。當我們還是一個胎兒的時候,住在媽媽的肚子裡面,靠著臍帶吸母親的養分,排泄物也交給母親的血液排出;想一想,清不清凈?或者,後來出生的過程清不清凈?這樣子想的話就會發現:其實這個色身從一開始,到最終結束的時候,從來沒有清凈的時候。

  好!所以我們就會了解,所謂的四大皆空,就是指色蘊本身就是這樣的虛幻與不實。了解了這個現象之後,我們就說,這個叫作「空相」。但是了解空相,並不是代表有智慧,更不是代表解脫。因為四大皆空它是一個現象,在這個現象的背後,是怎麼回事呢?能夠探索空相背後的真實含義,那就叫「空性」;懂得探索空性,那就進入了大乘佛法的世界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說明如下:色法都是從空性心借著種種緣而出生的法,是空性心的局部體性,攝屬於空性心的一部分,所以說色不異於空,亦名非異。如果菩薩不藉這個色法來顯示空性心之所在,菩薩是無法找到空性心的,所以說空不異於色,亦名非一。接著佛又開示:色法的全部就是空性心的局部體性,因為色法不能離開空性心而有,離開空性心無有色法存在,所以非異;又空性心借著所出生的色法,可以讓眾生髮現祂的存在,是兩個不同的法,所以非一,合起來名為非一非異。既然色法與空性心的關係是非一非異,其它的四蘊-受、想、行、識也是同樣的道理,與空性心非一非異。

  《心經》所說的真實理,說穿了那是在說空相與空性心兩者之間的關係。空相乃是空性心借著種種緣而出生的法,與空性心分屬不同的法,所以是兩個法,故名非一;雖然空相與空性心非一,可是空相是從空性心出生的,是空性心的局部體性,本來就是空性心的一部分,離開空性心沒有空相存在的道理,故名非異。合此非一與非異,名為非一非異,這也是經中所說,不一不異的道理。接著 佛又開示:「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佛這段開示也是在講,空相與空性心之間的關係,空性心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空相乃是空性心借著種種緣而出生的法相,本身是有生有滅、有垢有凈、有增有減的法,如果將它攝歸於空性心,空相當然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了。由此可知《心經》所談的乃是空相與空性心兩者之間,非一非異的關係。同樣的道理,《金剛經》也是在詮釋空相與空性心,非一非異的關係。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第066-070集

第68集 菩薩如何自利利他?(二)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二)第106-110集

《心經》到底在說什麼?

所謂的四大皆空,就是指色蘊本身就是這樣的虛幻與不實。了解了這個現象之後,我們就說,這個叫作「空」。但是了解空相,並不是代表有智慧,更不是代表解脫。因為四大皆空它是一個現象,在這個現象的背後,是怎麼回事呢?能夠探索空相背後的真實含義,那就叫「空」;懂得探索空,那就進入了大乘佛法的世界了!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041-045集

第44集 四大皆空怎麼說?

南無佛法僧


《太虛大師全集》(1)佛乘宗要論

何謂本空?

曰:世間一切物事,就物質方面求之終不得其究竟故。

何謂隨心現?

曰:星火成環,實無環體,而有環形者隨心現故。

問曰:星火成環應是火現,如雲本空應無所現?

答之曰:此雖借火為喻,不知火已非實,若人心無差別火亦妄有,何有於環!

如謂本空應無所現,則更以夢境征之:
人在夢中知有夢中之世而不知有覺時之世,然覺時之所謂宇宙萬有者夢中亦應有盡有,即覺時所不能見不能有者,夢中且無所不有,當其夢也,種種境界無一非實,其夢愈深其執愈甚,而其實境亦愈顯。

夫此實境者,隨心現於夢時者也;
世間者(宇宙萬有),隨心現於覺時之實境也。

要而言之連續相耳、和合相耳。

將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眾生不知執以為實,不亦惑乎。


客觀表象需要內在承載

內在承載具體表現在客觀表象


佛家常講「四大皆空」、「五蘊無我」,這兩句與「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的意思完全相同。還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還有「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無所得」,還有「萬法皆空」,還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等等,太多了,實際上說的都是一回事,這也是現代量子物理科學家證明的結論,物質是無中生有,然後提出了「弦」理論,西方有一本書《念力的秘密》,該書講述了近代研究量子力學的科學報告,有興趣的可以研讀下。

總之,都在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四大皆空,萬法皆空,五蘊皆空,六塵皆空,色即是空,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而且進一步指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道出了聖賢都是隨緣不攀緣,都是眾生有感,聖賢有應而已,絕對沒有自己的意思,有了自己的意思就直接墮落到凡夫了。從這個層面說:我們凡夫俗子的一切思想都是胡思亂想,一切言語都是胡說八道,一切行為都是胡作妄為。也從這個側面說明了,聖賢的東西絕對不是他們自己的思想,而是法爾如是,而是天道如是,我們換個現代詞叫自然規律如此。這是我們絕對要認識清楚的。所以從這個層面看,思想是有大問題的,看【思】字,心上有了一格一格的田,這就是分別心了;再看【想】字,心上執著一個相,這就是執著之心在作怪。所以思想思想就是分別執著心而已。

「四大」是什麼?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物質。物質有四種性質,叫它做四大;它有四大特性,用地、水、火、風來表達。「地」表物體,我們今天講,它是一個固體,這個物體很小,我們肉眼看不到,在佛法里叫「微塵」;現代科學家用儀器看到了原子、電子、粒子。現代科學家所看到的是不是佛經裡面講的「微塵」?如果從原子電子粒子來看,自然不是,因為佛經上講的「微塵」是最小的,不能再分了。現在所看見的原子、電子還可以分解,就不是佛經上所說的。佛經上講的是最小的物質,不能再分了。好在現代的量子物理學家終於進步了。物質的構成是分子、原子、原子核和電子、中子和質子,我們上物理課,估計都上過,我們不知道的是後面還能再分,於是夸克出來了,基本粒子也來了,最後到了中微子,或者叫微中子,大概為電子的百萬分之一,甚至更小,科學家繼續研究,於是奇怪的一幕出現了,微中子不見了,於是科學家提出了「無中生有」,提出了「弦」理論,甚至提出了物質就是由意念(精神)的波動的產生的,這就像琴弦一樣。詳見書籍《念力的秘密》。

這是說到物質,實際上就是佛經上說的色,或者叫相,用詞不同,實際說的是一回事。佛經上說物質有四大特性地火水風,其中,「地」表示確實有這個東西存在,我們在科學儀器能把它看出來,叫「地大」,它是一個物體。 第二個特性是「水大」,表示它有濕度。第三個特性是「火大」,表示它有溫度。現在科學裡不叫做「火」,也不叫做「水」,現在叫「電」,帶陽電、陰電。陽電就是佛經里講的「火大」,陰電就是「水大」。第四個特性叫「風大」。風是什麼?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而且以很快的速度在動。現代科學確實證明佛經上講的「四大」,就是基本的物質,所有一切的森羅萬象,都是這個基本物質組合而成的。

《金剛經》上講「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就是這一個基本的物質組合成了森羅萬象。大至組成星球、星系,小則我們講的微塵,佛經上常講的汗毛,都是這個東西組成的。我們現代科學家也看出來了,統統是這一個基本物質組合的。所以你說有沒有東西?沒有,只有一個基本的物質。基本的物質從哪兒來的?從心法變現出來的。唯識經論裡面講得很清楚,「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個就是「三細相」裡面的「見分」跟「相分」,「能見相」跟「境界相」。基本的物質就是「境界相」,就是「相分」。「相分」是從「見分」變現出來的,「一切法悉皆空寂」。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佛家講的「萬法皆空」,這是事實。

我們眼前這些法,擺在面前,眼睛所見的、耳朵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這些法到底是空、是有?從理上講是空的,事上講是有的,擺在面前。這個「有」叫「假有」,「有」不是真的,「有」是假的,而「空」是真的。真假怎麼說法?在佛經裡面的定義,所謂「真」是永遠不變的;如果它會變,就不是真的。所以「空」永遠不變,故叫「真空」;至於「有」,一切現象都在變化。我們人很顯著的變化,「生老病死」,任何一個人都能覺察出來。其實微細的變化,如我們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剎那都不停,所以它是在變化。我們這個物質的肉身,是基本的物質組合的。佛在三千年前講經說法,這種物理的現象就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現在科學家還沒有搞得透徹,量子物理學家作為先驅者,終於發現了。

至於植物,佛經上講有「生住異滅」;礦物,甚至於星球,有「成住壞空」,都是我們能夠理解、覺察到的。一切的物相統統都是在變化,既然都是在變,那就不是真的。所以「有」,佛叫它做「假有」、「幻有」、「妙有」,真空妙有!諸位要知道,佛家所講的「空」、「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如果把「空」、「有」分開,就大錯特錯。

「真空」在哪裡?「真空」就在「妙有」之中;「妙有」在哪裡?「妙有」就在「真空」裡面。「真空」是體,「妙有」是相,這樣我們才能夠把一切境界相看清楚,看明白。看清楚、看明白有什麼好處?幫助你「舍離一切執著」,都清楚了,沒什麼好執著。執著從哪裡生的?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可以得到,這才執著。搞清楚了,曉得原來什麼都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一樣都得不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得不到,那還有什麼好執著?自然就肯放下,就容易放下。

真正放下了,說老實話,那個真的、永遠不滅的,你才會得到,那叫真正的自己!真空是講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為什麼叫做真空?因為它沒有跡象。它沒有色,眼看不見;它沒有音聲,耳朵也聽不見;甚至於我們連思維想像都達不到,我們六根完全對它失去效用。但是「真如本性」確實存在,它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法都是從這個體變現出來的。所以什麼叫成佛?你見到性,就叫成佛了。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見到性之後,就像經上講的,你就不生不滅了。至於你要現相,那就很自在,喜歡現什麼相,就現什麼相。像我們現在迷惑顛倒,怎麼想都枉然,都變不出來;見到性之後,自己就能夠變現得出來了。

盡虛空、遍法界,自己作了主宰,自己作了主人,這叫得大自在。所以一定要曉得事實真相,「一切法悉皆空寂」,這是從理上說的、從本體上說的。「四大皆空」,這講物質組成的現象,不是真的是假的,《金剛經》上講「夢、幻、泡、影」,舉四個比喻。緣聚就有這個現象,緣散這個現象就沒有了。

仔細去觀察,緣聚的時候這個相也不生,緣散的時候這個相也不滅,你才見到事實真相是什麼?不生不滅。這是講物質現象,不生不滅。

除了物質之外,還有精神的現象,精神我們講心理的現象,你要認識清楚。心理現象:受、想、行、識,有四個現象。這就說到五蘊了,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第一蘊的色說的是物質現象,後面四蘊說的是心理現象。這是更高層次的分類或者說解說,我們看《心經》上說的: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哪是一般人的境界,這是觀照的境界,而且必須是深般若波羅蜜,般若我們翻譯過來就是智慧,菠蘿蜜翻譯過來就是圓滿的意思,換句話說,必須是圓滿的智慧才能照見五蘊皆空,這不是一般人的境界。

受是感受,苦樂憂喜的感受;想就是念頭,妄念紛飛;行就是執著;識是阿賴耶識。想是我們今天講的思想、見解,如果對思想見解有執著,我們今天講成見,成見是屬於末那識。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習氣種子,這是佛跟我們講心理現象。心理現象有這四種,物質現象也有四種,佛說得簡單明了,讓我們認識世間萬事萬物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善根發現了。善根發現了,我們就會以真誠的心處事待人接物。對人平等,對事平等,對物平等,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真誠心如諸佛如來一樣,你就入佛境界了。

我們為什麼做不到?自私自利,這個關口不能突破。突破這一關,我們就入佛境界;這一關不能突破,永遠不能入佛境界。可是大家一定要曉得,不能入佛境界,學了這些佛法,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頭種一個善根,對於這一生生死輪迴它不能幫助。換句話說,不能入佛境界,我們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如果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要有成就,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契入。

從什麼地方契入?要以真誠心待人接物。不要怕別人欺騙我們,決定不害怕。別人欺騙我們是他的事情,我以真誠心待人。別人欺騙我們,我們不是不知道,我們要不知道,那就變成白痴了。我們知道、清楚,絕對不把它放在心上,這是智慧,這是高明,這是修行,這是涵養。

真正修行人,外面境界無論加給你什麼樣的侮辱、傷害,全是假的。他傷害我的名譽,名譽是假的;他傷害我的身體,身體四大皆空,也是假的。換句話說,八識五十一心所、十一個色法,都不是真的,如夢幻泡影,你想想看他能傷害什麼?什麼都傷害不到!

你真正通達明了的時候,沒有東西能傷害;如果你把這個事情放在心裡,你就受了傷害;你知道全是假的,你就不受傷害。不受傷害,就成就功德。積功累德從哪裡成就?就從這些地方成就。傷害的力量愈大,成就你的功德也愈大,感激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怨恨別人?所以對傷害我們的人,覺悟的人是感恩,決定沒有報復。每遇一次傷害,自己境界一定提升一層,你說怎麼不感謝?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生歡喜、生憂悲苦惱、生怨恨,都不正常。所以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隨順佛陀的教誨,不能夠隨順世間的不正常,這個重要!

最後說說信仰的問題,事實上, 如果溯本追源,你會發現,佛教根本不是宗教,所以從來沒有信仰一說,那麼佛教到底是什麼?用大德的話說: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所以佛教的本質是讓人覺悟的教育,是充滿智慧的教育,是讓人們過上幸福美滿生活的教育。換句話說,佛法是師道,寺院是學校,要講經說法上課的,出家人是老師,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這才是佛教的本來面目。我們看釋迦摩尼,用現代的話說,他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而且是免費義務的教育。

既然要學佛,那麼這是必須要看清楚的。要記住:宗教是迷信的根源,哲學是鬥爭的根源,而佛法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而且要同時認識到,佛法是師道,而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的。換句話說,沒有孝道,也就沒有師道。為什麼大乘佛法可以在中國紮根,因為古代的中國有孝道的基礎。小乘佛法在隋唐以後,在中國就不提倡了,而是用儒道來替代了。儒道是我們本土的文化,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小乘佛法。而且歷史證明了,祖師大德用儒道代替小乘佛法,合情合理,成就卓越。這些常識,我們都要清清楚楚的。不要動不動就批判儒家這個什麼,道家那個什麼的,這些是大乘佛法的基礎,有了他們才有大乘佛法。就像一棟房子,我們老說地基真難看不圓滿,可是沒有地基,你上面的繁華茂盛怎麼長得出來。


用心


佛教中認為世界是由四種最基本的物質(方便說)組成:地水火風,即四大。(當然萬事都不是絕對的,楞嚴經中分的要詳細一些,即:地水火風空識見,七大。)

舉個栗子:人身體由四大假合而成。

為啥要假合?因為這四種物質本質是空無,不是真實存在的,既然不是真的存在,就不能說這些不存在的東東組成另外一個東東,但為了要「說」出來,只好加上個「假」字,假裝、好像是合在(組成)一起了。

既然所有的東西的本質都是空無,那麼你見色的「眼」與眼見的「色」,一樣本質都是空無的,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完畢。


世間萬物皆為空,一切只因緣和合。一果難求眾因緣,諸多和合不知果。


有些不知所云,四大皆空典出《金瓶梅》


大般若經 無住品 諸法 如來 菩薩 若有罪若無罪 若屬生死若屬涅槃法 不得不見若集若散 無所住亦非不住

https://pic1.zhimg.com/da8e974dc_xs.jpg爵士貓2 小時前初分無住品第九之一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我於菩薩摩訶薩及於般若波羅蜜多皆不得不見,云何令我以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世尊,我於諸法不得不見若集若散,若以此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或當有悔。

  「世尊,我於諸法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菩薩摩訶薩?此是般若波羅蜜多?世尊,是菩薩摩訶薩名及般若波羅蜜多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是二名義既無所有故,是二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色、受、想、行、識,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色乃至此是識?世尊,是色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色等名義既無所有故,色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眼、耳、鼻、舌、身、意處,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眼處乃至此是意處?世尊,是眼處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眼處等名義既無所有故,眼處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色、聲、香、味、觸、法處,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色處乃至此是法處?世尊,是色處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色處等名義既無所有故,色處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眼界、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眼界乃至此是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世尊,是眼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眼界等名義既無所有故,眼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耳界、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耳界乃至此是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世尊,是耳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耳界等名義既無所有故,耳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鼻界、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鼻界乃至此是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世尊,是鼻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鼻界等名義既無所有故,鼻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舌界、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舌界乃至此是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世尊,是舌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舌界等名義既無所有故,舌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身界、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身界乃至此是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世尊,是身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身界等名義既無所有故,身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意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意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世尊,是意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意界等名義既無所有故,意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地、水、火、風、空、識界,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地界乃至此是識界?世尊,是地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地界等名義既無所有故,地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苦、集、滅、道聖諦,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苦聖諦乃至此是道聖諦?世尊,是苦聖諦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苦聖諦等名義既無所有故,苦聖諦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無明乃至此是老死愁嘆苦憂惱?世尊,是無明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無明等名義既無所有故,無明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無明滅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滅、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無明滅乃至此是老死愁嘆苦憂惱滅?世尊,是無明滅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無明滅等名義既無所有故,無明滅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貪、瞋、痴、一切纏結、隨眠、見取、不善根等,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貪乃至此是不善根等?世尊,是貪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貪等名義既無所有故,貪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四靜慮乃至此是四無色定?世尊,是四靜慮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四靜慮等名義既無所有故,四靜慮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十七
初分無住品第九之二

  「世尊,我於五眼、六神通,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五眼?此是六神通?世尊,是五眼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五眼等名義既無所有故,五眼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我、有情乃至知者、見者,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我、有情乃至此是知者、見者?世尊,是我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我等名義既無所有故,我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隨念、息隨念、厭隨念、死隨念、身隨念,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佛隨念乃至此是身隨念?世尊,是佛隨念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佛隨念等名義既無所有故,佛隨念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凈想、死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厭食想、斷想、離想、滅想,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無常想乃至此是滅想?世尊,是無常想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無常想等名義既無所有故,無常想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空、無相、無願,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空乃至此是無願?世尊,是空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空等名義既無所有故,空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布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布施波羅蜜多乃至此是般若波羅蜜多?世尊,是布施波羅蜜多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布施波羅蜜多等名義既無所有故,布施波羅蜜多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四念住乃至此是八聖道支?世尊,是四念住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四念住等名義既無所有故,四念住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佛十力乃至此是一切相智?世尊,是佛十力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佛十力等名義既無所有故,佛十力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如幻、如夢、如像、如響、如光影、如空華、如陽焰、如尋香城、如變化事、五取蘊等,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如幻等、五取蘊等?世尊,是如幻等、五取蘊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如幻等、五取蘊等名義既無所有故,如幻等、五取蘊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寂靜、遠離、無生無滅、無染無凈、絕諸戲論、真如、法界、法性、實際、平等性、離生性,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寂靜乃至此是離生性?世尊,是寂靜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寂靜等名義既無所有故,寂靜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凈若不凈、若空若不空、若無相若有相、若無願若有願、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若雜染若清凈、若生若滅、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無罪、若世間若出世間、若屬生死若屬涅槃法,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常乃至此是屬涅槃法?世尊,是常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常等名義既無所有故,常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善若不善若無記、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無色界系、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法,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過去乃至此是在兩間法?世尊,是過去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過去等名義既無所有故,過去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諸菩薩、聲聞僧等,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十方世界乃至此是聲聞僧等?世尊,是十方世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十方世界等名義既無所有故,十方世界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

  「世尊,我於如上所說諸法,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是菩薩摩訶薩?此是般若波羅蜜多?世尊,我於菩薩摩訶薩及於般若波羅蜜多既不得不見,云何令我以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是故若以此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必當有悔。

  「世尊,諸法因緣和合,施設假名菩薩摩訶薩及般若波羅蜜多。此二假名,於五蘊不可說,於十二處、十八界、六界、四聖諦、十二緣起不可說,於貪、瞋、痴、一切纏結、隨眠、見取、不善根等不可說,於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不可說,於五眼、六神通不可說,於我、有情乃至知者、見者不可說,於十隨念、十想不可說,於空、無相、無願、六波羅蜜多不可說,於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不可說,於佛十力乃至一切相智不可說,於如幻乃至如變化事、五取蘊等不可說,於寂靜、遠離、無生無滅、無染無凈、絕諸戲論、真如、法界、法性、實際、平等性、離生性不可說,於常無常乃至屬生死、屬涅槃法不可說,於過去、未來、現在乃至在內在外在兩間法不可說,於十方殑伽沙等世界若佛、若菩薩、若聲聞僧等不可說。何以故?如上所說諸法集散皆不可得不可見故。

  「世尊,如上所說五蘊等名無處可說,如是菩薩摩訶薩及般若波羅蜜多名亦無處可說;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名無處可說,如是菩薩摩訶薩及般若波羅蜜多名亦無處可說;如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如來及彼諸法名無處可說,如是菩薩摩訶薩及般若波羅蜜多名亦無處可說。世尊,如一切若有名若無名皆無處可說,如是菩薩摩訶薩及般若波羅蜜多名亦無處可說。所以者何?如是諸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何以故?是諸名義既無所有故,是諸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世尊,我依是義故,於諸法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云何可言此名菩薩摩訶薩?此名般若波羅蜜多?世尊,我於此二若義若名既不得不見,云何令我以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是故若以此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必當有悔。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聞以如是相狀說般若波羅蜜多時,心不沉沒亦不憂悔,其心不驚不恐不怖,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決定已得住不退地,以無所住方便而住。」

  爾時,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何以故?世尊,色色性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世尊,是色非色空,是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眼處,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何以故?世尊,眼處眼處性空,乃至意處意處性空。世尊,是眼處非眼處空,是眼處空非眼處,眼處不離空,空不離眼處,眼處即是空,空即是眼處;耳、鼻、舌、身、意處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眼處,乃至不應住意處。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色處,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何以故?世尊,色處色處性空,乃至法處法處性空。世尊,是色處非色處空,是色處空非色處,色處不離空,空不離色處,色處即是空,空即是色處;聲、香、味、觸、法處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色處,乃至不應住法處。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眼界、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世尊,眼界眼界性空,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世尊,是眼界非眼界空,是眼界空非眼界,眼界不離空,空不離眼界,眼界即是空,空即是眼界;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眼界,乃至不應住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耳界、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世尊,耳界耳界性空,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世尊,是耳界非耳界空,是耳界空非耳界,耳界不離空,空不離耳界,耳界即是空,空即是耳界;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耳界,乃至不應住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鼻界、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世尊,鼻界鼻界性空,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世尊,是鼻界非鼻界空,是鼻界空非鼻界,鼻界不離空,空不離鼻界,鼻界即是空,空即是鼻界;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鼻界,乃至不應住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舌界、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世尊,舌界舌界性空,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世尊,是舌界非舌界空,是舌界空非舌界,舌界不離空,空不離舌界,舌界即是空,空即是舌界;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舌界,乃至不應住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身界、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世尊,身界身界性空,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世尊,是身界非身界空,是身界空非身界,身界不離空,空不離身界,身界即是空,空即是身界;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身界,乃至不應住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意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世尊,意界意界性空,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世尊,是意界非意界空,是意界空非意界,意界不離空,空不離意界,意界即是空,空即是意界;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意界,乃至不應住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地界,不應住水、火、風、空、識界。何以故?世尊,地界地界性空,水、火、風、空、識界水、火、風、空、識界性空。世尊,是地界非地界空,是地界空非地界,地界不離空,空不離地界,地界即是空,空即是地界;水、火、風、空、識界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地界,不應住水、火、風、空、識界。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苦聖諦,不應住集、滅、道聖諦。何以故?世尊,苦聖諦苦聖諦性空,集、滅、道聖諦集、滅、道聖諦性空。世尊,是苦聖諦非苦聖諦空,是苦聖諦空非苦聖諦,苦聖諦不離空,空不離苦聖諦,苦聖諦即是空,空即是苦聖諦;集、滅、道聖諦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苦聖諦,不應住集、滅、道聖諦。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無明,不應住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何以故?世尊,無明無明性空,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老死愁嘆苦憂惱性空。世尊,是無明非無明空,是無明空非無明,無明不離空,空不離無明,無明即是空,空即是無明;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無明,乃至不應住老死愁嘆苦憂惱。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四靜慮,不應住四無量、四無色定。何以故?世尊,四靜慮、四靜慮性空,四無量、四無色定四無量、四無色定性空。世尊,是四靜慮非四靜慮空,是四靜慮空非四靜慮,四靜慮不離空,空不離四靜慮,四靜慮即是空,空即是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四靜慮,不應住四無量、四無色定。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五眼,不應住六神通。何以故?世尊,五眼五眼性空,六神通六神通性空。世尊,是五眼非五眼空,是五眼空非五眼,五眼不離空,空不離五眼,五眼即是空,空即是五眼;六神通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五眼,不應住六神通。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不應住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世尊,布施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性空,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性空。世尊,是布施波羅蜜多非布施波羅蜜多空,是布施波羅蜜多空非布施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不離空,空不離布施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即是空,空即是布施波羅蜜多;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乃至不應住般若波羅蜜多。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四念住,不應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何以故?世尊,四念住四念住性空,乃至八聖道支八聖道支性空。世尊,是四念住非四念住空,是四念住空非四念住,四念住不離空,空不離四念住,四念住即是空,空即是四念住;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四念住,乃至不應住八聖道支。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佛十力,不應住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何以故?世尊,佛十力佛十力性空,乃至一切相智一切相智性空。世尊,是佛十力非佛十力空,是佛十力空非佛十力,佛十力不離空,空不離佛十力,佛十力即是空,空即是佛十力;四無所畏乃至一切相智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佛十力,乃至不應住一切相智。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諸字,不應住諸字所引、若一言所引、若二言所引、若多言所引。何以故?世尊,諸字諸字性空,諸字所引諸字所引性空。世尊,是諸字非諸字空,是諸字空非諸字,諸字不離空,空不離諸字,諸字即是空,空即是諸字;諸字所引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諸字,不應住諸字所引。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諸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諸法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凈若不凈、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何以故?世尊,諸法常無常諸法常無常性空,乃至諸法遠離不遠離諸法遠離不遠離性空。世尊,是諸法常無常非諸法常無常空,是諸法常無常空非諸法常無常,諸法常無常不離空,空不離諸法常無常,諸法常無常即是空,空即是諸法常無常;諸法苦樂乃至諸法遠離不遠離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諸法常無常,乃至不應住諸法遠離不遠離。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真如,不應住法界、法性、實際、平等性、離生性。何以故?世尊,真如真如性空,乃至離生性離生性性空。世尊,是真如非真如空,是真如空非真如,真如不離空,空不離真如,真如即是空,空即是真如;法界乃至離生性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真如,乃至不應住離生性。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何以故?世尊,一切陀羅尼門一切陀羅尼門性空,一切三摩地門一切三摩地門性空。世尊,是一切陀羅尼門非一切陀羅尼門空,是一切陀羅尼門空非一切陀羅尼門,一切陀羅尼門不離空,空不離一切陀羅尼門,一切陀羅尼門即是空,空即是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

  爾時,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色,住受、想、行、識;由此住故,於色作加行,於受、想、行、識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眼處,住耳、鼻、舌、身、意處;由此住故,於眼處作加行,乃至於意處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色處,住聲、香、味、觸、法處;由此住故,於色處作加行,乃至於法處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眼界,住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由此住故,於眼界作加行,乃至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耳界,住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由此住故,於耳界作加行,乃至於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鼻界,住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由此住故,於鼻界作加行,乃至於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舌界,住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由此住故,於舌界作加行,乃至於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身界,住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由此住故,於身界作加行,乃至於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意界,住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由此住故,於意界作加行,乃至於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地界,住水、火、風、空、識界;由此住故,於地界作加行,乃至於識界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苦聖諦,住集、滅、道聖諦;由此住故,於苦聖諦作加行,於集、滅、道聖諦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無明,住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由此住故,於無明作加行,乃至於老死愁嘆苦憂惱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四靜慮,住四無量、四無色定;由此住故,於四靜慮作加行,於四無量、四無色定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五眼,住六神通;由此住故,於五眼作加行,於六神通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布施波羅蜜多,住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由此住故,於布施波羅蜜多作加行,乃至於般若波羅蜜多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四念住,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由此住故,於四念住作加行,乃至於八聖道支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佛十力,住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由此住故,於佛十力作加行,乃至於一切相智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諸字,住諸字所引、若一言所引、若二言所引、若多言所引;由此住故,於諸字作加行,於諸字所引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諸法若常若無常,住諸法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凈若不凈、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由此住故,於諸法常無常作加行,乃至於諸法遠離不遠離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一切陀羅尼門,住一切三摩地門;由此住故,於一切陀羅尼門作加行,於一切三摩地門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何以故?世尊,色不應攝受,受、想、行、識不應攝受;色既不應攝受便非色,受、想、行、識既不應攝受便非受、想、行、識。所以者何?本性空故。乃至一切陀羅尼門不應攝受,一切三摩地門不應攝受;陀羅尼門既不應攝受便非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既不應攝受便非三摩地門。所以者何?本性空故。其所攝受修行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亦不應攝受,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既不應攝受便非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者何?本性空故。

  「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以本性空觀一切法。作此觀時,於一切法心無行處,是名菩薩摩訶薩無所攝受三摩地。此三摩地微妙殊勝廣大無量,能集無邊無礙作用,不共一切聲聞、獨覺。其所成辦一切相智亦不應攝受,如是一切相智既不應攝受便非一切相智。所以者何?以內空故,外空故,內外空故,空空故,大空故,勝義空故,有為空故,無為空故,畢竟空故,無際空故,散空故,無變異空故,本性空故,自相空故,共相空故,一切法空故,不可得空故,無性空故,自性空故,無性自性空故。何以故?世尊,是一切相智非取相修得。所以者何?諸取相者皆是煩惱。何等為相?所謂色相,受、想、行、識相,乃至一切陀羅尼門相、一切三摩地門相。於此諸相而取著者,名為煩惱。

  「若取相修得一切相智者,勝軍梵志於一切智智不應信解。何等名為彼信解相?謂於般若波羅蜜多深生凈信,由勝解力思惟觀察一切智智,不以相方便,亦不以非相方便,以相與非相俱不可取故。是勝軍梵志雖由信解力歸趣佛法,名隨信行者,而能以本性空悟入一切智智;既悟入已,不取色相,不取受、想、行、識相,乃至不取一切陀羅尼門相,不取一切三摩地門相。何以故?以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俱不可得故。

  「如是梵志不以內得現觀而觀一切智智,不以外得現觀而觀一切智智,不以內外得現觀而觀一切智智,不以無智得現觀而觀一切智智,不以余得現觀而觀一切智智,亦不以不得現觀而觀一切智智。所以者何?是勝軍梵志不見所觀一切智智,不見能觀般若,不見觀者及觀所依處。是勝軍梵志非於內色觀一切智智,非於內受、想、行、識觀一切智智;非於外色觀一切智智,非於外受、想、行、識觀一切智智;非於內外色觀一切智智,非於內外受、想、行、識觀一切智智;亦非離色觀一切智智,亦非離受、想、行、識觀一切智智。乃至非於內一切陀羅尼門觀一切智智,非於內一切三摩地門觀一切智智;非於外一切陀羅尼門觀一切智智,非於外一切三摩地門觀一切智智;非於內外一切陀羅尼門觀一切智智,非於內外一切三摩地門觀一切智智;亦非離一切陀羅尼門觀一切智智,亦非離一切三摩地門觀一切智智。何以故?若內、若外、若內外、若離內外皆不可得故。

  「是勝軍梵志以如是等諸離相門,於一切智智深生信解;由此信解,於一切法皆無取著,以諸法實相不可得故。如是梵志以離相門,於一切智智得信解已,於一切法皆不取相,亦不思惟無相,諸法以相、無相法皆不可得故。如是梵志由勝解力,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實相法中無取捨故。時,彼梵志於自信解乃至於涅槃亦不取著。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本性皆空不可取故。

  「世尊,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於一切法無所取著,能從此岸到彼岸故;若於諸法少有取著,則於彼岸非為能到。是故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取一切色,不取一切受、想、行、識,以一切法無所取故,乃至不取一切陀羅尼門,不取一切三摩地門,亦以一切法無所取故。是菩薩摩訶薩雖於一切色,一切受、想、行、識,乃至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若總若別皆無所取;而以本願所行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未圓滿故,及以本願所證佛十力乃至一切相智未成辦故,於其中間終不以不取一切相故而般涅槃。是菩薩摩訶薩雖能圓滿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及能成辦佛十力乃至一切相智,而不見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及不見佛十力乃至一切相智。何以故?是四念住即非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即非八聖道支,及佛十力即非佛十力,乃至一切相智即非一切相智,以一切法非法、非非法故。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雖無所取,而能成辦一切事業。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沒有一個脫離物質世界和精神現象單獨存在的幻象,也沒有一個幻象以外單獨存在實有的物質世界和精神現象。

上句說「五蘊皆空」,現在又為什麼說「空色不異」了呢?

究竟的、根本的原因是,不應該以一般邏輯概念理解佛法實相中的「空」(幻)義。

例如,不應該以夢境的幻象直接平行地理解世界本質的「幻」。夢境的比喻只是在本質的幻象中升起的一個「幻」。任何的比喻都是在「幻中喻」。第一義的「空」是超越一切比喻言詞的非邏輯性的「空」。即,佛法第一實相上的「空」義是:在幻象中說「一切皆幻」是沒有任何真實意義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的「說幻說實」都是幻象中的妄想分別。為什麼呢?因為對一切色受想行識的「說空說有」都是在以幻象方式存在著的「色受想行識」中「說」。所以一切「說」就都是「妄說」和「幻中說幻」——於虛妄體重執虛妄。

因此,一切的「說空說色」都是「相」,「實相」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要離開一切對「色受想行識」和「空」的分別,超越一切對「幻」和「幻象中比喻言詞」的分別執著,才能認識到實相。

因為要讓一個人認識到「一切說」都是「幻中說幻」,只有超越一切在幻象中的分別執著,才能認識到當下即是真心自性,此刻就是菩提涅槃,所以才會非邏輯地這樣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以量子佛學來說,如果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都是被你看出來的,那麼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原子、分子、基因、蛋白質以及產生學佛思想的神經細胞、神經系統和任何的感知覺都是被你看出來的「幻有」。任何的思想觀念、山河虛空大地都是被你看出來的「心前之物」。用心前之物「說色說空」都是假立妄說!認識到一切「假立妄說」都是「心中物」就是究竟徹底的菩提涅槃! ——高月明

第55篇:《心經量子說》(量子佛學系列文章)__高月明_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如何才能不怕鬼。?
為什麼很多學佛者很精進,很虔誠,但生活依然普通呢?
如何評價南懷瑾先生的《南禪七日》講座視頻 ?
有人參加過短期的禪修嗎?可以談談感想嗎?

TAG: | 佛教 | 佛學 | | 修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