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百姓的生活怎麼樣,軍事實力呢?

我想問一下,盛唐的綜合國力毋庸置疑,但國內百姓生活怎麼樣,有沒有達到我們現在這種絕大多數人家不愁吃喝的水平,就是國強是否讓百姓的地位也提高了,還是只是國強,百姓生活水平還有地位與其他朝代無異;還有唐的影響力怎麼樣,是不是絕對沒人敢惹的superpower,與同一時期世界上其他大國比較呢


既然有宋吹惡意黑唐朝、吹宋朝。那就別怪別人反擊。別怪別人反駁宋吹,並且作為反擊,揭露宋朝的負面事實。

我匿名回答,就是為了防止某些宋吹瘋狂騷擾。 而某個宋吹自己用的是個小號,竟然還有臉吐槽我匿名。 真是可笑。

我說的是事實。我說的是史料證據以及史料證據證明的內容。

而某個宋吹自己用的是小號,正是他自己說的「連自己名字都不敢說出」,而且正是宋吹不顧事實、大放厥詞、不斷挑事。 某個宋吹說的「連自己名字都不敢說出卻不顧事實大放厥詞的傢伙不斷挑事」,正描述了那個宋吹自己,打了那個宋吹自己的臉。

這個回答已經逐條反駁了那個宋吹。事實是那個宋吹在惡意歪曲歷史。

宋吹有臉吐槽貞觀年間? 然而狠打宋吹臉的是,宋史泰斗王曾瑜認為中國古代最好的時期是唐朝貞觀年間。而宋朝任何一個時期都遠不如唐朝貞觀年間。

————————————————————————————————————

在古代各王朝相互比較里,唐朝百姓的生活還是不錯的。 注意,這裡說的是古代各王朝相互比較里。當然是不能跟現在比。

在古代各朝代里,唐朝前半段時期,百姓生活挺好。

看百姓生活如何,不是要看經濟總量,而是要看百姓真正擁有的。否則,即使經濟總量再大,但是都被官方壓榨走了,百姓卻極度貧困,那也仍然是百姓生活不好。

連宋朝王安石都羨慕,說「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 此外,關於唐朝開元盛世,有記載「公私倉廩俱豐實」 。百姓的實際生活好。

《通典》 卷十五 記載:「開元、天寶之中,上承高祖、太宗之遺烈,下繼四聖治平之化,賢人在朝,良將在邊,家給戶足,人無苦窳,四夷來同,海內晏然……百餘年閒,生育長養,不知金鼓之聲,爟燧之光,以至於老。」

宋人寫的《新唐書》列傳一百四十四 也承認:贊曰: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 曰「天可汗」。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至荒區君長,待唐璽纛乃能國;一為不賓,隨輒夷縛。

關於唐朝後期,雖然有藩鎮之亂,但是除了個別幾次以及唐末之外,唐朝後期的大部分藩鎮之亂只是節度使殺軍官牙兵、或軍官牙兵殺節度使,只發生在小範圍,沒有造成全國大亂。

根據歷史學家張國剛研究藩鎮的專著《唐代藩鎮研究》,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里,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唐末黃巢之亂時,才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

唐朝後期還有數次中興,工商業還取得很大發展。

《唐國史補》卷下 記載:「凡貨賄之物,侈於用者,不可勝紀。絲布為衣,麻布為囊,氈帽為蓋,革皮為帶,內邱白瓮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某些人把專賣收入算作工商業收入,來說宋朝收入大部分是來自工商業收入,然而,按照他們這個演算法,唐朝後期就已經實現收入大部分是來自工商業收入了。

《新唐書》志第四十四記載唐朝大曆年間「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鹽專賣的收入已經佔了唐朝總收入的一半,在加上茶等其他項目的專賣,必然佔據唐朝後期收入的大部分,那麼按照說宋朝收入大部分來自工商業收入的人的邏輯,唐朝後期的收入就已經是大部分來自工商業收入了。

宋朝其實是小農經濟。即使是宋史大家王曾瑜也承認宋朝仍然是小農經濟。而且,宋朝各項收入里,農業收入仍然是佔比例最高的,而商稅連收入的前三都排不進。

《舊唐書》卷四八 記載唐朝官方下令「食祿之家,不得與下人爭利」。唐朝這種嚴禁官員、食祿之家從事工商業,恰恰有利於民間普通工商業者的發展、壯大。

舊唐書》卷一九 記載 唐朝官方下詔:「宜令諸道一任商人興販,不得禁止往來。」有利於與工商業的發展。

而宋朝過度嚴重的官方干預,不利於工商業、民間工商業的發展。(宋朝晚了那麼多年,多發展了那麼多年,如果不是宋朝過度嚴重的官方干預,那麼宋朝工商業會比歷史上宋朝的工商業發展的號。)

《全球通史》記載:「唐朝被中國和西方許多歷史學家稱為最輝煌的朝代。」

————————————————————————————————————

唐朝統治者遇到事情並不喜歡借外族兵力。李淵起兵時可沒有「土地歸我,財帛子女盡歸可汗」。 李淵對突厥提出條件時明確說了「勿侵暴百姓」。(記載於《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四)。

在之後的實際執行中,李淵給了突厥財物,但是沒有把財物都給突厥,而且李淵把征戰得到的大量女人放回家去讓她們與親屬團聚,沒有交給突厥。李淵還命令不得入村落侵暴。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四:「丙子,淵引軍西行,所過離宮園苑皆罷之,出宮女還其親屬。

……淵命各依壘壁,毋得入村落侵暴。」

李淵主要靠自己招募的軍隊作戰,李淵只是從突厥買了2000匹馬,沒有靠突厥兵作戰。其實李淵李世民反而保護了華夏。

李淵起兵之前,隋朝已經被楊廣搞的統治崩潰、名存實亡。隋朝楊廣造成隋末大亂,嚴重削弱了華夏,華夏內部嚴重分裂,而外敵崛起入侵,形勢非常惡劣。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隋末東突厥崛起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不僅佔據西域、河套、漠南、漠北、東部等地,還把河西、隴右、隋朝陝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還要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上:「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鎻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李淵李世民起兵時地盤極小,殺了監視自己的人之後才控制了太原(但連近處的西河郡(不是河西)都不聽李淵的),因為隋朝楊廣留下的隋末惡劣形勢,為了防止突厥與劉武周攻打,李淵才暫時結好突厥。後來李淵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

隋朝楊廣留下了隋末惡劣形勢,李淵為了防止突厥與劉鎻武周攻打,才暫時結好突厥。後來李淵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唐朝一面打敗眾多敵人,擴張,進行統一戰爭,另一面抵禦突厥,還消滅突厥支持的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還分化突厥。

[

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指出:隋末華夏弱,而突厥極強,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華夏有不世出之人傑李鎻世鎻民,李淵李世民數年苦戰,不僅統一,還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圖,因而保衛了華夏民鎻族幾千年的文明;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打擊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

李淵李世民一面多次與突厥大戰、抵禦突厥,另一面進行統一戰爭,消滅多個割據強敵,其中還消滅了突厥的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李淵李世民不僅統一,還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還分化突厥,而唐朝的實力再上升。最終李世民時期攻滅了突厥國,還攻滅了西域諸國,攻滅了新崛起強盛的薛延陀國,擴張佔據河套、漠南、西域、漠北等地,並且在這些地區建立了統治,使唐朝開始統治這些地區。

[

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評價李世民:最重、最知軍事,不世出之人傑,是推進歷史發展、改變亞洲形勢的主要人物。

]

前面已經證明過了,李淵沒有說「土地歸我,財帛子女盡歸可汗」。李淵說的是「勿侵暴百姓」。在實際執行中,李淵給了突厥財物,但是沒有把財物都給突厥,而且李淵把征戰得到的大量女人放回家去讓她們與親屬團聚,沒有交給突厥。李淵還命令不得入村落侵暴。 而且因為隋朝楊廣留下的隋末惡劣形勢,李淵才給突厥財物。

何況,李淵李世民很快就與突厥開戰,抵禦突厥。後來李世民攻滅了突厥國,並且統治了突厥。李淵李世民其實是保護了華夏。

在實際執行中,李亨、李適也沒把中原的百姓子女給外敵。注意,在唐朝,「金帛子女」其實是指財物,不是指人口、男女、百姓的子女。 例如,《舊唐書》《新唐書》都記載李淵答應給自己的大臣秦瓊(秦叔寶)「金帛子女」,但是李淵實際給秦瓊的是財物,而不是人口、男女、百姓的子女。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記載:高祖令(秦瓊)事秦府,太宗素聞其勇,厚加禮遇。從鎮長春宮,拜馬軍總管。又從征於美良川,破尉遲敬德,功最居多。高祖遣使賜以金瓶,勞之曰:"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尋授秦王右三統軍。

《新唐書》列傳第十四記載:(秦瓊)從鎮長春宮,拜馬軍總管。戰美良川,破尉遲敬德,功多,帝賜以黃金瓶,勞曰:「卿不恤妻子而來歸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當割以啖爾,況子女玉帛乎!」尋授秦王右三統軍,走宋金剛於介休,拜上柱國。

李淵答應給自己的大臣秦瓊(秦叔寶)「金帛子女」,但是李淵實際給秦瓊的是財物,而不是人口、男女、百姓的子女。可見,唐朝時期的「金帛子女」其實指的是財物,而不是人口、男女、百姓的子女。

而在唐朝,答應外敵「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的是唐肅宗李亨。但是,這只是允許外敵回紇劫掠一個城,而且主要是劫掠財物,前面已經說明過了唐朝時期的「金帛子女」其實指的是財物。

而且,在實際執行中,回紇沒劫掠長安,回紇劫掠的是洛陽,而且主要是劫掠財物。回紇第一次劫掠洛陽是,主要是劫掠財物。回紇第二次劫掠洛陽時,之前李光弼已經把洛陽人都撤走了,回紇劫掠的仍然主要是財物。

安史之亂等唐朝內鬥,回鶻(回紇)強盛一時,但回紇可汗也只是與唐皇帝約為弟兄,地位從來沒有高於唐皇帝。(之後,回紇再次稱臣於唐朝。)

安史之亂時,唐朝為了加快平定叛亂,而從回紇借兵。雖然不借回紇兵,也能平定叛亂,但是那要用更長的時間,戰亂的範圍會變的更大,破壞遠大於借回紇兵。回紇沒劫掠長安(回紇想劫掠長安,但是被唐朝太子廣平王阻止了),而是劫掠了洛陽。雖然約定是『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但回紇劫掠的是洛陽、而且主要是劫掠財物。 (注意,在唐朝,「金帛子女」其實是指財物,不是指人口、男女、百姓的子女。 例如,《舊唐書》《新唐書》都記載李淵答應給自己的大臣秦瓊(秦叔寶)「金帛子女」,但是李淵實際給秦瓊的是財物,而不是人口、男女、百姓的子女。)

第一次劫掠洛陽時,回鶻劫掠洛陽3天,主要是劫掠財物(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初,收西京,回紇欲入城劫掠,廣平王固止之。及收東京,回紇遂入府庫收財帛,於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財物不可勝計」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耆老以繒錦萬匹賂回紇,止不剽」),唐朝的地方耆老給回鶻絲綢1萬匹,回鶻就停止了劫掠。 這些都是史料證據證明的。史料證據也證明回鶻劫掠的主要是財物。第二次劫掠洛陽,之前李光弼早就把洛陽人都撤走了,只剩下洛陽空城,叛軍占洛陽,叛軍駐紮在白馬寺,之後唐軍回紇軍再占洛陽,叛軍來之前洛陽人已經被李光弼撤走,只剩下洛陽空城,又經過叛軍占,以及交戰,洛陽與白馬寺根本就沒幾個百姓,那燒死萬人的說法是假的。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一 :「遂移牒留守韋陟使帥東京官屬西入關,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帥吏民出城避賊,空其城」。「……思明入洛陽,城空,無所得」。 《舊唐書》列傳第六十:「移牒留守及河南尹並留司官、坊市居人,出城避寇,空其城」「賊憚光弼威略,頓兵白馬寺,南不出百里,西不敢犯宮闕」…… 《資治通鑒》還記載當時回鶻「 悉置所掠寶貨於河陽」。以上眾多證據證明回鶻主要是劫掠洛陽財物。

(這當然是負面的事。但是看看歷史就知道,實際在古代歷朝歷代戰爭中普遍發生過軍隊劫掠自己百姓的事、以及外人劫掠百姓的事,戰爭中不劫掠百姓在古代歷朝歷代反而是少數現象。至少唐朝把回紇劫掠控制在較小的範圍內,而且主要是劫掠財物。何況,後來唐朝加數倍報仇雪恥了。 從唐德宗開始,回鶻再次開始稱臣於唐朝。九世紀中期,黠戛斯擊破回鶻,黠戛斯稱臣於唐朝;部分回鶻西遷,大量回鶻南遷。南遷的回鶻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數次擊破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還俘獲大批回鶻侯王貴族。)

————————————————————————————————————

唐太宗時期,不僅擊敗多個外部強敵,擴張佔據河套、漠南、漠北、西域等廣大疆域, 而且同時保證了華夏的安寧與發展,保證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唐太宗貞觀年間,根本就沒有農民起義。

宋吹能意淫出貞觀年間有農民起義,不得不佩服宋吹的腦子爛的程度。

唐太宗時期,絕大部分大唐百姓生活挺好。 而宋吹所謂的「州縣督迫嚴急,民至賣田宅、鬻子女不能供」 只是四川暫時出現的情況、而且很快就改善了。

來看完整的記載,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紀十五記載:「蜀人苦造船之役,或乞輸直雇潭州人造船;上許之。州縣督迫嚴急,民至賣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價踴貴,劍外騷然。上聞之,遣司農少卿長孫知人馳驛往視之。知人奏稱:「蜀人脆弱,不耐勞劇。大船一艘,庸絹二千二百三十六匹。山谷已伐之木,挽曳未畢,復征船庸,二事並集,民不能堪,宜加存養。」上乃敕潭州船庸皆從官給。」

看清楚了吧,是出錢造船導致四川一地的百姓生活困難,而且李世民知道之後,立即下令官方代替百姓出錢造船,「上乃敕潭州船庸皆從官給」,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宋吹所謂的「身陷賣兒賣女、賣田賣地都無法繳納苛捐雜稅的苦境」 只是出錢造船導致的個別地區暫時出現的情況,而且很快就被解決了,李世民知道之後立即下令官方代替百姓出錢造船,解決了這問題。

由此可見,宋吹多麼的歪曲歷史,多麼的無恥。

而宋吹所謂的「為了逃避苛重的徭役,很多人甚至被迫自殘肢體,「福手福足」比比皆是」,其實是發生在隋朝。

李世民時期徭役並不重,而且李世民時期的徭役沒有導致百姓自砍手腳避役。

根本就沒有史料證明「李世民時期徭役導致百姓自砍手腳避役」。只有一條立法,記載的是 因為隋朝徭役繁重 導致百姓出現自殘手腳避役的習俗,流傳下來,所以立法禁止自殘手腳避役。 這說的很清楚,是隋朝徭役繁重導致 百姓出現自殘手腳避役 的習俗,這種習俗留存到離隋朝那麼近的貞觀年間 ,這是隋朝的歷史殘留問題。

李世民時期徭役並不繁重。否則就隋朝楊廣留下的那爛攤子,再徭役繁重早就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了。但是李世民時期沒有農民起義,更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

李世民征高句麗的時候,百姓是踴躍參軍的。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紀十三 記載 李世民征高句麗時,「朕今征高麗,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有不預征名,自願以私裝從軍,動以千討,皆曰:「不求縣官勛賞,惟願效死遼東!」上不許」。

楊廣動用的軍隊(軍人與民夫)數量過度龐大,楊廣時期徭役賦稅過度沉重,必然導致百姓採取極端手段避征役,即「煬帝無道,失人已久,遼東之役,人皆斷手足以避征役」。 相比而言,李世民征高句麗時用的軍隊(軍人與民夫)很少,負擔輕的多,而且李世民是只讓願意出征的人參加,「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 按照史料記載的楊廣、李世民征高句麗分別動用的人數,楊廣動用的人數是李世民動用的人數的數十倍。

李世民動用的軍隊遠少於楊廣,但戰果遠好於楊廣。楊廣是慘敗。而李世民是大勝。平民作為軍人、民夫跟著楊廣出征,結果是大部分死亡,而且倖存者也得不到多少好處;平民作為軍人、民夫在李世民時期出征,結果是死的人極少,戰果卻很大,出征者能得到很多好處(官爵 或 財物),而且李世民給從軍者的補助、賞賜也很多。 兩者之間的巨大差別自然導致隋煬帝楊廣時出現很多人自殘手足避役,「煬帝無道,失人已久,遼東之役,人皆斷手足以避征役」 ,而李世民征高句麗時 很多人踴躍參軍,「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

唐太宗時期沒有百姓農民起義,只有少量獠人造反,但是獠人造反並不是百姓農民起義,而是被征服民族造反,而且唐太宗時期很快平定了獠人造反。 蜀人出錢造船導致蜀人生活困難,唐太宗知道之後,立即下令改成官方代替蜀人出錢造船。

李世民時期徭役沒有導致百姓自砍手腳避役。根本就沒有史料證明「李世民時期徭役導致百姓自砍手腳避役」。只有一條立法,記載的是 因為隋朝徭役繁重 導致百姓出現自殘手腳避役的習俗,流傳下來,所以立法禁止自殘手腳避役。 這說的很清楚,是隋朝徭役繁重導致 百姓出現自殘手腳避役 的習俗,這種習俗留存到離隋朝那麼近的貞觀年間 ,這是隋朝的歷史殘留。李世民時期徭役並不繁重。否則就隋朝楊廣留下的那爛攤子,再徭役繁重早就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了。但是李世民時期沒有農民起義,更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

唐朝李世民時期出現用和雇,唐朝官方出錢去僱用人員從事勞動。

李世民建國宮室,但是遠沒有到「大建宮室,奢靡享樂」的地步。

李世民想修洛陽宮,張玄素進諫,阻止了李世民修洛陽宮。李世民不但要修洛陽宮的行為,而且還賞賜了張玄素。

【上嘆曰:「吾思之不熟,乃至於是!」顧謂房玄齡曰:「朕以洛陽土中,朝貢道均,意欲便民,故使營之。今玄素所言誠有理,宜即為之罷役。後日或以事至洛陽,雖露居亦無傷也。」仍賜玄素彩二百匹。】

李世民時期根本就沒有農民起義。宋吹腦子進水了意淫出的李世民時期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啊。

然而事實是,李世民時期根本沒有農民起義。648年,劍南道也沒有發生農民起義。

李世民時期沒有百姓農民起義。雖然有獠人造反,但是獠人造反是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並不是百姓農民起義,而且李世民時期很快就平定了獠人的造反。

————————————————————————————————————

因為隋朝楊廣造成的隋末嚴重大亂的破壞,導致隨後不久的貞觀年間的經濟總量不大。但是貞觀年間卻不是民窮財匱。 百姓真正享受到的物質水平並不低。

唐太宗進攻高句麗,以極小的損失,取得了很大的戰果。

再說說對外戰爭,李世民的最大功績包括:滅東突厥國、西域諸國、薛延陀國,擴張佔據河套、漠南、漠北、西域等地並且在這些地區建立統治,打垮吐谷渾,使吐谷渾成被唐朝控制的下屬,打敗吐蕃、西突厥、高句麗、松外諸蠻等,松外諸蠻歸降於唐朝;吐蕃退出党項、吐谷渾、白蘭羌等;吐蕃、西突厥、高句麗稱臣於唐朝李世民。

真相是:李世民既與突厥多次大戰,成功抵禦突厥,還消滅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李世民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還分化突厥,這才導致薛延陀能反叛成功。 薛延陀首領不敢自稱可汗,還要等到唐朝冊封,薛延陀首領才敢稱可汗。

本來隋末東突厥實力強大,而且能從隋朝部分中原(山西北部、陝西北部、河北等地)以及河西、隴右得到大量人力物力,這使得隋末東突厥足以控制薛延陀回紇,這時薛延陀回紇根本無法成功反叛。 之後,唐朝李世民與突厥多次大戰,還攻滅突厥支持的割據勢力,唐朝李世民從隋末東突厥勢力範圍里奪取了河西、隴右、山西北部、陝西北部、河北等地,使得突厥獲得人力物力的能力大幅下降,唐朝李世民還分化突厥、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實力與威望, 然後薛延陀回紇才能反叛成功。

可見,正是唐朝李世民多次大戰突厥、以及攻滅突厥支持的割據勢力、分突厥,使得突厥可汗的力量大幅下降,然後薛延陀回紇才能反叛成功。

而薛延陀還沒發生內部矛盾時,薛延陀組織大軍南下,但是唐朝李勣以少勝多、大勝薛延陀大軍,但是俘虜就抓了超過5萬。 然後唐朝分化薛延陀。 再之後才是薛延陀內部矛盾、回紇反叛。

可見,唐朝滅突厥國、薛延陀國,都是唐朝先通過大戰與計謀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突厥國、薛延陀國,然後薛延陀、回紇才能反叛成功。 唐朝佔據河套、漠南、漠北,其中唐朝打了很多次硬仗、大勝,是唐朝對敵人的大幅削弱、分化,然後才是敵人的內部分裂。

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指出:隋末華夏弱,而突厥極強,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華夏有不世出之人傑李世民,李世民數年苦戰,不僅統一,還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圖,因而保衛了華夏民鎻族幾千年的文明;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打擊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評價唐太宗李世民:最重、最知軍事,不世出之人傑,是推進歷史發展、改變亞洲形勢的主要人物。

隋末東突厥達到極盛,正是因為李世民唐朝多次與突厥大戰,抵禦了突厥,還攻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分化突厥, 才使突厥無力壓制內部,突厥才崩潰。

而薛延陀這新崛起強盛的強大國家,在還沒有內訌的時候,李世民就已經派李勣打的薛延陀慘敗,然後李世民分化薛延陀。

事實上,正是唐朝李世民削弱突厥、薛延陀,使得突厥、薛延陀無力壓制內部。攻滅突厥國、薛延陀國,主要功勞是唐朝李世民的。

宋吹拿「趕上對方自行分崩,更是奠基在巨大的惡果和代價之上」說事,真是自打臉。

突厥、薛延陀根本不是自行分崩。而是唐朝李世民通過大戰與計謀削弱了突厥可汗、薛延陀可汗的力量與威望,才使得突厥、薛延陀內訌。

而且李世民攻滅東突厥、薛延陀、西域諸國,擴張佔據河套、漠南、漠北、西域等地,不僅消滅了隋末外敵入主中原的威脅,而且擴張佔據了龐大的外圍疆域,保護了中原與南方這核心疆域,還有了更大的經濟發展範圍……整體來看,其實是利多,而幾乎沒有弊。獲得的利益遠大於損失。

宋吹說的惡果完全是宋吹自己的無腦意淫。

而事實是,

其一,唐太宗很注重保障百姓的生活。唐太宗保持了軍隊強大的戰鬥力,使的數次對外戰爭都很快結束,沒有給百姓帶來沉重負擔。

宋吹意淫的貞觀年間很多人家被逼得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啊。 宋吹把宋朝的「很多人家被逼得流離失所,宋朝境內民不聊生」篡改到貞觀年間了啊。

四川百姓因為出錢造船導致生活困難,唐太宗知道後,立即下令改成官方代替百姓出錢造船,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唐太宗後期、以及唐太宗病死時,唐朝絕大部分百姓生活挺好。沒有民怨沸騰。是宋吹自己意淫的民怨沸騰啊。

李治只是暫時停止征高句麗,但是李治很快再次開始征高句麗,而且因為之前唐太宗時期有效削弱了高句麗,唐高宗李治很快攻滅了高句麗。

前面已經說明過了,李世民雖然修宮室,但是到大修宮室、奢靡行為的程度。只是有些人因為李世民納諫而故意把誇大了情況的嚴重程度。

其二,因為隋朝楊廣造成的嚴重大亂破壞太嚴重,人口銳減到200萬戶,社會財富各方面被嚴重破壞,導致之後不久的貞觀初年人口少、經濟總量少。 但是經過唐太宗的勵精圖治,唐朝貞觀年間經濟發展很快。

而且,因為唐太宗訓練的軍隊戰鬥力很強,使得數次開疆擴土、對外擴張的作戰大多很快取得大勝,不僅佔據龐大疆域,得到財富,而且沒有給百姓帶來大的負擔。

府兵制是適合當時情況的兵制,唐太宗解決了府兵制的一些問題,沒有給後世留下隱患。唐帝國在開國幾十年後,雖然不如貞觀年間的唐朝軍事那麼極端強大,但是仍然的強大的,不是軍事弱國。帝國在開國幾十年後,對外仍然是屢戰屢勝,雖有失敗,但是勝利遠多於失敗,仍然是唐朝痛打了周邊各國、各部部族。

事實上,即使是貞觀中後期,唐朝仍然是在上升、興盛的,不僅吏治清廉,而且門閥沒有坐大,土地兼并也沒有大大加劇。 軍隊仍然士氣高漲,戰鬥力強大,士兵充足。 李世民征遼(征高句麗)只帶著想去征高句麗的士兵去了,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想跟著征高句麗。

李世民征高句麗,唐軍的戰果遠大於損失,其實是勝利,只是沒滅了高句麗,唐太宗因為在對外戰爭方面對自己要求高,才說沒成功。 其實是唐軍勝利。

而唐高宗執政後,唐軍仍然是頻頻大勝,攻滅了西突厥汗國、高句麗、百濟等等外敵。與吐蕃的交戰互有勝負,但是唐朝仍然控制著河西、隴右、西域,以及青海東部。連吐蕃論欽陵也說他的勝利只是保住吐蕃不被唐朝吞併。

唐高宗時期,唐軍戰鬥力仍然強大,只是不如唐太宗貞觀年間那麼強。 而唐高宗時唐軍戰鬥力下降的原因,劉仁軌早就說明過了,是因為唐高宗時對士兵的獎賞、撫恤不如唐太宗時期。顯然不是宋吹無腦的惡意黑成的唐太宗的責任。

662年蘇海政出兵平叛返回時,是因為之前軍隊經過激烈交戰,非常疲憊,沒法再左轉,才不與吐蕃軍交戰,才拿財物賄賂對方。 宋吹自己貼的東西都打了宋吹自己的臉。看清楚「海政以師老不敢戰」。宋吹是眼瞎看不見「師老」么?還是不懂「師老」是什麼意思?

蘇海政這次平定龜茲、疏勒叛亂,蘇海政帶的唐軍極少(《冊府元龜》卷四四九記載「海政兵才數千」),這麼少的唐軍與很多敵人交戰,打的很辛苦,吐魯番出土文書的記載也證明了蘇海政這次作戰的士兵很辛苦,「沙澤陣、纈嶺陣、東熊陸嶺陣並第一勛」、「各加三轉,總玖轉」, 根據《唐六典》卷五記載「軍士戰功之等級,若牢(守)城苦戰,第一等酬勛三轉」,凡破城陣,「上陣下獲、中陣中獲、下陣上獲第一等酬勛三轉」。而參加蘇海政這次出征的士兵,三陣並第一勛各加三轉,由此可見,蘇海政帶著的這些士兵在遇到吐蕃軍之前,已經與其他敵軍多次艱苦作戰,非常疲憊,所以蘇海政才「以師老不敢戰」。如果唐軍戰鬥力不強,那麼當時以逸待勞的吐蕃軍直接滅了蘇海政這支人數不多的唐軍,獲得的戰功與獎賞遠比那點軍資多。但是蘇海政帶著這麼少的唐軍,經過與其他敵人的艱苦交戰之後,非常疲憊的時候,遇到以逸待勞的吐蕃軍,吐蕃軍竟然只要了點軍資,就與這些唐軍約和,正說明當時唐軍的戰鬥力強大,吐蕃沒有信心消滅這支疲憊的唐軍,即使在這支唐軍處於人數劣勢、並且非常疲憊時,吐蕃軍也不為了戰功與大量獎賞而與這非常疲憊的唐軍交戰。

蘇海政這事根本就不能證明唐軍戰鬥力差,根本就否定不了當時唐軍戰鬥力的強大。

蘇海政率領少量唐軍完成大量平叛任務,並且經歷苦戰非常疲憊時,遇到以逸待勞的吐蕃軍,只給了吐蕃軍一點軍資,就能做到約和而還。 這並不丟人。

而且,連各種吹吐蕃、貶低唐朝的吐蕃史料《大事紀年》都狠打了把唐高宗時期唐軍戰鬥力說的一無是處的宋吹的臉。

吐蕃史料《大事紀年》記載公元659年,「及至羊年……達延莽布支於烏海之『東岱』處於唐朝蘇定方交戰,達延戰死,以八萬之眾敗於一千。」

即使各種吹吐蕃、貶低唐朝的吐蕃史料《大事紀年》還記載,唐高宗在位時期的公元659年,達延莽布支率領的8萬吐蕃軍被蘇定方1千唐軍打敗,而且唐軍擊斃了吐蕃主帥達延莽布支。

真是狠打了黑唐軍戰鬥力已經不堪一擊的無恥宋吹的臉。

即使唐高宗時期,唐軍戰鬥力仍然強大,只是不如唐太宗時期那麼強,但是也比宋朝強的多。

唐高宗初期,蘇定方1萬唐軍正面交戰打的10萬西突厥軍慘敗,唐軍繼續追擊、作戰,消滅了這10萬西突厥軍。

唐高宗時期,唐朝很快攻滅了西突厥汗國、高句麗、百濟。

之後,吐蕃出了名將論欽陵,而且正好趕上唐朝的一流將領李靖、李勣、蘇定方都已經老死病死了(而薛仁貴的軍事水平在唐朝將領里還排不進前十。王孝傑、婁師德本來算不上名將,軍事水平在唐朝將領里只能算三流,但是因為之前的唐朝頂級將領李靖、李勣、蘇定方等人早已去世,而剩下的優秀將領程務挺、王方翼、黑齒常之等人被武則天解除兵權、害死,才輪到王孝傑、婁師德這種三流水平的將領),

論欽陵贏的幾次,要麼是靠高原反應削弱唐軍、唐軍內訌,要麼是靠唐朝內訌導致派出的是比較差的將領(例如李敬玄、韋待價)。

吐蕃論欽陵在爭奪安西方面的3次失敗。吐蕃論欽陵在爭奪安西方面失敗了。吐蕃3次進入安西,都很快被逐出,唐朝每次都很快恢復了對安西的控制,吐蕃論欽陵對此卻沒有辦法。論欽陵要求唐軍撤出西域,被唐朝拒絕,論欽陵也無可奈何。

(670年,吐蕃陷安西;674年,安西復歸於唐;678年,吐蕃取龜茲等四鎮;679年,唐將崔知辯率軍擊吐蕃,佔領龜茲、硫勒等四鎮;687年-6⑧9年,武則天削減安西防務,吐蕃趁機進佔安西四鎮;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再次佔據安西四鎮。)

在論欽陵時期,唐將李瑾行曾經嚇退論欽陵,並且在青海擊破數萬吐蕃軍;

黑齒常之在邊境時,曾令吐蕃深畏之。

王孝傑婁師德這在唐朝只是三流的將領還擊敗過吐蕃論贊婆。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吐蕃論欽陵等率眾十萬人入寇湟中,(李)謹行兵士樵採,素不設備,忽聞賊至,遂建旗伐鼓,開門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進。上元三年,又破吐蕃數萬眾於青海……」

《資治通鑒》:「河源道經略大使黑齒常之將兵擊吐蕃論贊婆於良非川,破之。收其糧畜而還。常之在軍七年,吐蕃深畏之」。

對唐朝,吐蕃論欽陵到最後已經沒有辦法了,在論欽陵沒有被吐蕃內訌逼迫自殺的時候,論欽陵已經對唐朝無可奈何了。即使論欽陵多活幾十年,也無法取得更大成績。

最後吐蕃論欽陵說他的勝利只是保住了吐蕃不被唐朝吞併。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記載吐蕃論欽陵說:「且四夷唐皆臣並之,雖海外地際,靡不磨滅,吐蕃適獨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十姓五咄陸近安西,於吐蕃遠,俟斤距我裁一磧,騎士騰突,不易旬至,是以為憂也……」

唐朝在對外戰爭方面,是中國古代最強的朝代之一,能與漢朝並列第一。

唐軍在唐太宗時期戰鬥力極強,唐朝其他時期的唐軍戰鬥力雖然不如唐太宗時期,但是也仍然戰鬥力強大。

唐朝對外雖然有失敗,但是有更多大勝。唐朝對外大勝遠多於失敗。

唐朝前期攻滅隋末崛起極盛的東突厥國,攻滅薛延陀國、西域諸國、吐谷渾國、西突厥國、松外諸蠻、高句麗、百濟、後突厥國、突騎施國。唐朝擴張佔據河套、漠南、漠北、西域等地,並且在這些地區建立了統治。

唐朝曾統治回紇。後來回紇雖然脫離了唐朝的統治,但是仍然稱臣於唐朝。

唐朝打敗吐蕃、新羅,新羅成為唐朝的藩屬。

唐朝後期。唐朝被自己嚴重內訌安史之亂削弱之後,經歷了一些對外失敗。但是之後,唐朝又取得了更多的對外大勝。

唐朝後期張仲武、李載義、劉濟還數次大勝契丹、奚;唐朝滅亡前,劉仁恭還令契丹獻馬乞盟。

(甚至在唐朝亡於內訌之後,五代的李存勖在只有河東一隅之地、馬才1萬匹、一面與後梁大戰的情況下,另一面還把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遼)開國精銳、全國兵力的「空國入寇」打的慘敗。)

唐朝後期郭子儀、馬璘、崔寧、高崇文、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大勝吐蕃軍,消滅數十萬吐蕃軍;九世紀中期,唐與吐蕃都有內訌,唐朝廷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張議潮佔北庭(西域東部)、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公元870年左右,吐蕃王國內外交困先滅亡了。數十年之後,唐朝亡於內訌。

從唐德宗開始,回鶻再次開始稱臣於唐朝。九世紀中期,黠戛斯擊破回鶻,黠戛斯稱臣於唐朝;部分回鶻西遷,大量回鶻南遷。南遷的回鶻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數次擊破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還俘獲大批回鶻侯王貴族;

唐朝李晟曾打的南詔吐蕃聯軍慘敗。另外,在唐朝與南詔戰爭的最後階段,唐朝宋威、高駢等數次大勝南詔軍,南詔到了「男子十五以下悉發,婦耕以餉軍」、「屢覆眾,國耗虛」的地步;唐朝高駢數次大勝,南詔失去再戰的勇氣(「南詔氣奪」),不敢再與唐朝交戰,南詔君主驃信送子入朝為質。

唐朝害死南詔三個重臣(南詔宰相趙隆眉、楊奇混、段義宗),南詔也不敢報復。

南詔曾依靠黎、雅間的劉王、郝王、楊王淺蠻部族與唐朝作戰,唐朝西川節度使王建嚴厲對待這些部族,南詔與這些部族不敢侵盜。後來這些部族首領泄露軍機,被王建殺死。最後南詔滅亡比唐朝滅亡還早了數年。

唐朝後期還控制著中原、南方、安南、河套與部分漠南,還比宋朝控制的疆域大。

————————————————————————————————————

反倒是遼、金、蒙古多次自己發生內訌內戰,這麼好的機會,宋朝卻因為自己太弱而無力利用。

金人內訌的把之前伐宋諸將幾乎殺盡了,宋朝卻連中原都收復不了。

金海陵王死的時候,金國發生了內戰,但是宋朝卻連中原都收復不了。

金起兵時還是部落水平,而且才2500人,還不如個中等部落,但是卻迅速打垮了遼。宋朝這才是靠敵人自己內訌、自行分崩(金人曾在遼統治之下)。然而,金打的遼快滅亡了,而宋朝趁機攻遼,結果竟然是殘遼把宋軍打的慘敗,屍橫遍野。在對外方面,宋朝這才是無能無恥簡直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可謂史所罕見。

宋朝2000軍隊以逸待勞,去突襲17個送信路過的金人,結果卻被這17個金人打的這2000宋軍死亡過半。

《三朝北盟會編 卷三十六》:  和議已定 金人遣十七騎持文字報其國中 經由磁州 李侃以身為兵官 且承掩殺之旨(初金人抵京師也。淵聖詔河北州軍略曰:种師道姚平仲遠提西兵以助天討云:云:深恐其宵遁令河北州軍盡行掩殺) 乃率禁軍民兵二千往擊之,與十七騎相遇,金人曰:不須用兵今城下巳講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國中幹事。侃不信 欲與之戰 十七騎者分為三 以七騎居前 各分五騎為左右翼 而稍近後前七騎馳進官軍少卻左右翼乘掩之,且馳且射,官軍奔亂死者幾半。

13萬宋軍被河對岸金人的戰鼓下的潰敗、逃跑了。

《續資治通鑒 卷第九十七》:

金宗翰自太原趨汴,官吏棄城走者,遠近相望。癸酉,至河外,宣撫副使折彥質領兵十二萬與之對壘。時僉書樞密院事李回以萬騎防河,亦至河上。敵發數十騎來覘……或欲整兵俟戰,洛索曰:「南兵雖多,不足畏也……不若加以虛聲,盡取戰鼓,擊之達旦,以觀其變。」眾以為然。黎明,河上之師悉潰,遂長驅而南。甲戌,金兵悉渡。知河陽燕瑛、西道總管王襄皆棄城走,永安軍、鄭州並降於金。」

在對外方面,宋朝這才是無能無恥簡直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可謂史所罕見。

宋朝被外敵金人打的丟了中原,宋朝太后皇帝后妃公主宗室女眷超過7000人給金人為奴,宋朝中原各地百姓長期被金人殺掠、奴役。這種奇恥大辱的情況下,宋朝還稱臣納貢於金人,宋朝還為了向金人求和,竟然把忠誠又有能力的岳飛殺了。在對外方面,宋朝這才是無能無恥簡直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可謂史所罕見。

《宋史》卷六 本紀第六:(咸平五年)五月……代州進士李光輔善擊劍,詣闕。帝曰:"若獎用之,民悉好劍矣。"遣還。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二:(真宗咸平五年五月……)代州言進士李光輔善擊劍,令詣闕。上曰:「若奨用此,民間悉好劍矣。」賜食遣之。

代州不是別的地方,就是雁門關的所在地。邊關的人習個武不很正常嗎?結果中了進士卻不用人家。宋真宗寧可邊關老百姓都是任游牧民族宰割的柔弱書生,也不願意出現一個尚武的進士。寧可養著幾千萬溫順的綿羊給外敵送歲幣,也不願意讓綿羊們「好劍」。可以說宋朝不僅是軍事不強,而且壓根就沒真正想把軍事搞強。一些能把軍事搞強的做法,大宋是寧死都不會做的。

宋朝抑武、輕武,並且嚴重腐敗,從開始到最後長期苟且偷安。宋朝這麼做導致了巨大的惡果和代價,整體來看,其實是弊多利少,可謂嚴重的得不償失。

其一,

宋朝沒能收復幽雲十幾州這中原的一部分,還丟了靈州。宋朝才過了約一半就被外敵打的連中原的地盤與百姓都丟了。

外敵不僅長期佔據幽雲十幾州、中原的大量經濟產出,而且還白白從宋朝長期得到歲幣。宋朝虧大了。

宋朝在遼長期占著幽雲十幾州(中原的一部分)的地盤與大量經濟產出、遼不稱臣於宋的情況下,還長期送歲幣給遼。

宋朝在金長期占著中原的地盤與大量經濟產出、宋還要稱臣於金的情況下,還長期送歲幣給金。

而且宋朝在宋遼貿易、宋金貿易中不掌握定價權,並不佔便宜。反倒是別人把宋朝的銅錢熔了做銅器能獲利十倍。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八十三 記載「銷錢以為器者利至於十倍」。

銅錢外流嚴重損害了宋朝的經濟。《宋史》志第一百三十三:食貨下二(錢幣)……蕃舶巨艘,形若山嶽,乘風駕浪,深入遐陬。販於中國者皆浮靡無用之異物,而泄於外夷者乃國家富貴之操柄。所得幾何,所失者不可勝計矣」。

其二,

宋朝連統一都沒做到,卻要養著擴大了數倍的官員,結果宋朝就不顧百姓死活,壓榨過甚,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很多人家被逼得流離失所,宋朝境內民不聊生。宋朝沒完沒了的發生農民起義。宋朝成了官富、國貧、民弱、國弱的典型的最失敗最垃圾的朝代。

學者趙翼指出宋朝「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此宋制之不可為法者也。」「民之生於是時者,不知何以為生也。」

《朱子語類》指出宋朝:「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

而且,宋代官府不但承繼了五代以及以往各朝的苛捐雜稅,而且還增加了許多斂民新法。

蔡勘稱宋朝:「賦斂煩重,可謂數倍於古矣」。

黃震指出宋朝真實情況是「民窮、兵弱、財匱、士大夫無恥」。

明林大欽《廷試策》指出宋朝「昏混衰世之政……冗員、冗兵、冗費」。

根據《兩宋農民戰爭史史料彙編》,宋朝民眾起義極其頻繁,僅北宋160餘年就發生民眾起義203次,宋朝這麼頻繁的民眾起義,在其他朝代是罕見的。

宋朝初期竟然爆發了王小波李順起義這種中等規模的起義。大部分長壽王朝的初期是沒有發生這種情況的。

宋朝為什麼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因為北宋、南宋還沒活到矛盾積累到農民起義發展到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時候,就被外敵滅了。北宋約160多年,被金人滅了,南宋約150年,被蒙古人滅了。

即使宋史大家鄧廣銘也承認:如果不是出現了民族矛盾激劇上升(金滅北宋)的情況,北宋政權勢必是要被農民起義軍所推翻的。(記載於《鄧廣銘全集第二卷》25頁)

宋史大家鄧廣銘指出宋朝:1、冗官太多、政費太大、行政效率太低,2、冗兵太多、軍費太大、作戰能力太低,3、「積貧」局面造成。

其三,

宋朝的長期苟且偷安,嚴重腐敗,使得用于軍事的錢財物資被宋朝嚴重的腐敗消耗了,導致絕大部分宋朝軍隊待遇極差,戰鬥力極差。進而導致宋朝對外戰爭頻頻慘敗。

宋朝從來就不是軍事強國。宋朝從來都是軍事弱國,屢戰屢敗。宋朝始終處於飽受周邊各國、各部族痛打的悲慘局面。

宋朝時期的外敵多次發生內訌內戰,但是宋朝卻因為自己太弱,而無力利用。金打的遼快滅亡時,宋趁機攻遼,結果竟然是殘遼把宋打的慘敗,屍橫遍野。

而宋朝能把職業兵的戰鬥力搞的跟古代農民工差不多低下,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作者:匿

唐太宗征高句麗,唐軍戰果遠大於損失,有利於之後征高句麗、滅高句麗。

高句麗是個強國,但是仍然被唐太宗打敗了,仍然被唐高宗攻滅了。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唐軍消滅大量高句麗軍,攻破高句麗10座城,而唐軍的損失極小,無論在作戰中還是在撤軍的時候,唐軍的損失都極小。只是因為唐太宗在對外事務方面對自己的要求特別高,才因為沒有滅了高句麗而說沒成功。唐太宗是因為沒有攻滅高句麗而後悔。 唐太宗已經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句麗。而且唐太宗征高句麗,唐軍戰果遠大於損失,有利於之後征高句麗、滅高句麗。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的戰果與損失,《資治通鑒》:貞觀十九年……凡征高麗(高句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岩三州戶口入中國者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始行,士十萬,馬萬匹;逮還,物故裁千餘,馬死十八。船師七萬,物故亦數百。」

可見,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唐軍總損失接近2000人,戰馬死了八千匹,但是唐軍打下高句麗10座城,遷7萬人入中國,還斬首4萬多級(通常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例如平壤之戰明軍斬首就八百、但是小西第一軍損失卻超過1萬),唐軍還繳獲大量馬、牛、裝備、物資。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時,唐軍是多次勝利,其中單是擊敗高延壽高惠真的那次勝利,唐軍不僅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還繳獲馬5萬匹,牛5萬頭,鐵甲萬領,以及其他大量裝備。)

(唐軍擊敗高句麗的高延壽高惠真15萬軍隊的那次,唐軍是以少打多還做到了包圍敵軍(古代其他頂級將領也有幾個做到以少打多包圍敵軍的),並取得大勝,高延壽高惠真率餘眾依山自固,沒有退路,於是投降於唐軍,高延壽高惠真率領的餘眾是三萬六千多人,這是之前高延壽高惠真15萬軍隊被唐軍包圍並打的慘敗之後的餘眾,這之間少了的那11萬多軍隊大部分是被唐軍消滅了,唐軍在這一戰消滅的敵軍遠超過2萬數倍,還有三萬六千多敵軍投降於唐軍。唐軍還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以及大量其他裝備。)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高麗(高句麗)北部傉薩高延壽、南部傉薩高惠真引兵及靺鞨眾十五萬來援……帝夜召諸將,使李勣率步騎萬五千陣西嶺當賊,長孫無忌、牛進達精兵萬人出虜背狹谷,帝以騎四千偃幟趨虜北山上,令諸軍曰:"聞鼓聲而縱。"……帝望無忌軍塵上,命鼓角作,兵幟四合,虜惶惑,將分兵御之,眾已囂。勣以步槊擊敗之,無忌乘其後,帝自山馳下,虜大亂,斬首二萬級。延壽收餘眾負山自固,無忌、勣合圍之,徹川梁,斷歸路……延壽等度勢窮,即舉眾降。入轅門,膝而前,拜手請命……獲馬牛十萬,明光鎧萬領。高麗震駭,後黃、銀二城自拔去,數百里無舍煙。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高麗(高句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上夜召文武計事,命李世勣將步騎萬五千陳於西嶺;長孫無忌將精兵萬一千為奇兵,自山北出於狹谷以沖其後。上自將步騎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敕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上望見無忌軍塵起,命作鼓角,舉旗幟,諸軍鼓噪並進,延壽等大懼,欲分兵御之,而其陳已亂……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大呼陷陳,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兵大潰,斬首二萬餘級……延壽等將餘眾依山自固,上命諸軍圍之,長孫無忌悉撤橋樑,斷其歸路。己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他器械稱是。高麗舉國大駭,後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百里無復人煙。)

唐太宗的退兵原因,《資治通鑒》: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

之後,唐太宗派出李勣、牛進達、李海岸等征高句麗,也都取勝了。

再之後,唐高宗時期,唐朝攻滅了高句麗、百濟。

(唐太宗征高句麗,戰果遠大於損失。最後唐太宗是從容班師。班師時唐太宗還耀兵於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跡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辭,唐太宗讚賞安市城主的堅守與忠誠,賜給安市城主縑百匹。之後的返迴路上,唐太宗聽說太子來了,為了儘快見到太子,唐太宗還騎馬賓士,這種情況下騎馬賓士,由此可見,在征高句麗以及班師過程中,唐太宗顯然沒有受傷。

《資治通鑒》:「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先拔遼、蓋二州戶口渡遼,乃耀兵於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跡不出。城主登城拜辭,上嘉其固守,賜縑百匹,以勵事君。命李世勣、江夏王道宗將步騎四萬為殿……」「丙辰,上聞太子奉迎將至,從飛騎三千人馳入臨渝關,道逢太子」。

而那些說唐太宗在征高句麗時受傷被射瞎一隻眼的說法是近代朝鮮半島小說偽造出的謠言,之前的古代漢人史料、朝鮮半島史料里都沒有這事。)

————————————————————————————————————

唐朝前中期,回紇(回鶻)稱臣於唐朝。而且在唐朝攻滅薛延陀汗國之後,唐朝在漠北建立了統治。唐太宗後期、唐高宗時期,回紇(回鶻)被唐朝統治。 唐玄宗時期,回紇稱臣於唐朝,但是不被唐朝統治。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帝(唐太宗)剖其地為州縣,北荒遂平。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貞觀二十年……鐵勒百餘萬戶,散處北溟,遠遣使人,委身內屬,請同編列,並為州郡……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使窮髮之地盡為編戶。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咸滅之。

《舊唐書》:「太宗幸靈武,受其降款,因請回鶻已南置郵遞,通管北方。太宗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長史、司馬已下官主之……」

《舊唐書》本紀第三:鐵勒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貢,奏稱:"延陀可汗不事大國,部落烏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歸命天子,乞置漢官。"詔遣會靈州。九月甲辰,鐵勒諸部落俟斤、頡利發等遣使相繼而至靈州者數千人,來貢方物,因請置吏,咸請至尊為可汗。於是北荒悉平……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鐵勒諸姓、回紇胡祿俟利發等,總百餘萬戶,散處北溟,遠遣使人,委身內屬,請同編列,並為州郡。收其瀚海,盡入提封……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即故單于台置燕然都護府統之,六都督、七州皆隸屬,以李素立為燕然都護。其都督、刺史給玄金魚符……渠領共言:「生荒陋地,歸身聖化,天至尊賜官爵,與為百姓,依唐若父母然。請於回紇、突厥部治大塗,號『參天至尊道』,世為唐臣。」乃詔磧南弟鳥泉之陽置過郵六十八所,具群馬、湩、肉待使客,歲內貂皮為賦。

《舊唐書》:「永徽二年,賀魯破北庭,詔將軍梁建方、契苾何力領兵二萬,取回紇五萬騎,大破賀魯」「以賀魯種落分置州縣,西盡波斯。加婆閏右衛大將軍、兼瀚海都督。」

《舊唐書》:「天寶初,其酋長葉護頡利吐發遣使入朝,封奉義王。三載,擊破拔悉密,自稱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又遣使入朝,因冊為懷仁可汗。」

安史之亂等唐朝內鬥,回鶻(回紇)強盛一時,但回紇可汗也只是與唐皇帝約為弟兄,地位從來沒有高於唐皇帝。(之後,回紇再次稱臣於唐朝。) 安史之亂時,唐朝為了加快平定叛亂,而從回紇借兵。雖然不借回紇兵,也能平定叛亂,但是那要用更長的時間,戰亂的範圍會變的更大,破壞遠大於借回紇兵。回紇沒劫掠長安(回紇想劫掠長安,但是被唐朝太子廣平王阻止了),而是劫掠了洛陽。雖然約定是『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但回紇劫掠的是洛陽、而且主要是劫掠財物。 第一次劫掠洛陽時,回鶻劫掠洛陽3天,主要是劫掠財物(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初,收西京,回紇欲入城劫掠,廣平王固止之。及收東京,回紇遂入府庫收財帛,於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財物不可勝計」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耆老以繒錦萬匹賂回紇,止不剽」),唐朝的地方耆老給回鶻絲綢1萬匹,回鶻就停止了劫掠。 這些都是史料證據證明的。史料證據也證明回鶻劫掠的主要是財物。第二次劫掠洛陽,之前李光弼早就把洛陽人都撤走了,只剩下洛陽空城,叛軍占洛陽,叛軍駐紮在白馬寺,之後唐軍回紇軍再占洛陽,叛軍來之前洛陽人已經被李光弼撤走,只剩下洛陽空城,又經過叛軍占,以及交戰,洛陽與白馬寺根本就沒幾個百姓,那燒死萬人的說法是假的。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一 :「遂移牒留守韋陟使帥東京官屬西入關,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帥吏民出城避賊,空其城」。「……思明入洛陽,城空,無所得」。 《舊唐書》列傳第六十:「移牒留守及河南尹並留司官、坊市居人,出城避寇,空其城」「賊憚光弼威略,頓兵白馬寺,南不出百里,西不敢犯宮闕」…… 《資治通鑒》還記載當時回鶻「 悉置所掠寶貨於河陽」。以上眾多證據證明回鶻主要是劫掠洛陽財物。 (這當然是負面的事。但是看看歷史就知道,實際在古代歷朝歷代戰爭中普遍發生過軍隊劫掠自己百姓的事、以及外人劫掠百姓的事,戰爭中不劫掠百姓在古代歷朝歷代反而是少數現象。至少唐朝把回紇劫掠控制在較小的範圍內,而且主要是劫掠財物。何況,後來唐朝加數倍報仇雪恥了。 從唐德宗開始,回鶻再次開始稱臣於唐朝。九世紀中期,黠戛斯擊破回鶻,黠戛斯稱臣於唐朝;部分回鶻西遷,大量回鶻南遷。南遷的回鶻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數次擊破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還俘獲大批回鶻侯王貴族。)

安史之亂時,唐朝李正己打的回鶻(回紇)大酋不敢為暴。

《舊唐書》列傳第七十四:「李正己……寶應中,眾軍討史朝義,至鄭州……正己時為軍候,獨欲以氣吞之。因與其角逐,眾軍聚觀,約曰:"後者批之。"既逐而先,正己擒其領而批其背,回紇尿液俱下,眾軍呼笑,虜慚,由是不敢為暴。」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八:「李正己……寶應中,以軍候從討史朝義。時回紇恃功橫……正己欲以氣折之,與大酋角逐,眾土皆牆立觀,約曰:"後者批之。"既逐而先,正己批其頰,回紇矢液流離,眾軍哄然笑。酋大慚,自是沮憚不敢暴。」

在阻止回鶻(回紇)劫掠長安時,唐朝太子(廣平王)拜回鶻太子葉護,只拜、沒有跪,而回鶻太子葉護立即跪拜唐朝太子。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唐肅宗至德二載 公元757年)廣平王拜於葉護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固守,不可復取矣,願至東京乃如約。』葉護驚躍下馬答拜,跪捧王足,曰:『當為殿下徑往東京。』即與僕固懷恩引回紇、西域之兵自城南過,營於滻水之東。」(當時的「拜」與「跪拜」有區別,拜不是跪,唐朝太子只是拜沒有跪,而回鶻太子葉護立即又拜又跪。)

香積寺事件,回鶻可汗要求雍王行叔侄禮「唐天子與可汗約為兄弟,可汗於雍王,叔父也」,被拒絕,爭執起來「力爭久之」,回鶻打死了雍王的兩個隨從,回鶻可汗的母親親自賠罪道歉。《資治通鑒》:「可汗母捧陛下於貂裘,叱退左右,親送陛下乘馬而歸」。

辛雲京、張光晟防備回鶻。回鶻入寇,唐朝張光晟等擊退回鶻。後來,張光晟等殺死為非作歹的回鶻貴族董突(武義可汗之叔父)等九百多人。 《舊唐書》:「代州都督張光晟與回紇戰於羊武谷,破之,回紇引退。先是,辛雲京守太原,回紇懼雲京,不敢窺並、代,知鮑防無武略,乃敢凌逼,賴光晟邀戰勝之,北人乃安。」《資治通鑒》:「振武留後張光晟殺回紇使者董突等九百餘人。董突者,武義可汗之叔父也」

安史之亂以及之後,唐朝才與回鶻(回紇)和親。但是,唐朝與回鶻(回紇)的和親,是雙方處於均勢時和親,而且互有嫁娶。回紇公主(回紇可汗女)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為妃;唐朝公主嫁回紇可汗為可敦(王后,可汗之妻)。回紇可汗還要站著接受唐朝詔書冊命(而不是坐著接受)。 (唐朝的和親只有兩種類型:一、唐朝處於優勢時和親,類似蒙古和親吐蕃、吐蕃和親小勃律,是處於優勢的一方嫁出公主;二、唐朝在雙方處於均勢時和親。唐朝的和親,都是靠實力實現和平之後,才和親。 唐朝的和親,大部分是唐朝處於優勢時和親,其餘(即唐朝和親回紇(回鶻))是雙方處於均勢時和親,而且互有嫁娶,唐朝公主嫁回紇可汗為王后(可敦、可汗之妻),回紇公主(回紇可汗女)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為妃。) (寧國公主已經在唐朝結婚兩次,而且兩任丈夫都去世了,之後和寧國公主才嫁回紇可汗。所以寧國公主嫁回紇可汗的時候,年齡應該遠大於16歲。)

《資治通鑒》:「敦煌王承寀至回紇牙帳,回紇可汗以女妻之。」 《舊唐書 本紀第十》:「冊回紇可汗女為毗伽公主」 《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遣故邠王男承采,封為燉煌王,將軍石定番,使於回紇,以修好徵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於承采,遣首領來朝,請和親,封回紇公主為毗伽公主……納回紇公主為妃。」《舊唐書 本紀第十》「燉煌王承寀自回紇使還,拜宗正卿;納回紇公主為妃」。

《舊唐書》:「可汗乃起奉詔,便受冊命。翼日,冊公主為可敦」。

後來,從唐德宗開始,回紇可汗上表稱臣稱兒,回紇再次開始長期稱臣於唐朝。 回紇可汗與唐朝公主接受回紇人的朝拜,開啟了回紇人朝謁可汗時既拜可汗、又拜可敦。 《資治通鑒》:「回紇可汗遣使上表稱兒及臣……」,「回紇合骨咄祿可汗得唐許婚,甚喜,遣其妹骨咄祿毘伽公主及大臣妻並國相、趺跌都督以下千餘人來迎可敦,辭禮甚恭,曰:『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 《舊唐書》:「時回紇可汗喜於和親,其禮甚恭,上言:『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又詈辱吐蕃使者。」「虜先設大輿曲扆,前設小座,相者引公主升輿,回紇九姓相分負其輿,隨日右轉於庭者九,公主乃降輿升樓,與可汗俱東向坐。自此臣下朝謁,並拜可敦」……

九世紀中期,黠戛斯擊破回鶻,黠戛斯稱臣於唐朝;部分回鶻西遷,大量回鶻南遷。南遷的回鶻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數次擊破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還俘獲大批回鶻侯王貴族。 唐朝還把俘獲的回鶻人里的一部分發配到江淮。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時回鶻有將勒那頡啜擁赤心宰相一族七千帳,東逼漁陽。仲武遣其弟仲至與裨將游奉寰、王如清等,率銳兵三萬人大破之。前後收其侯王貴族千餘人,降三萬人,獲牛馬、橐駝、旗纛、罽幕不可勝計。」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幽州節度使張仲武遣弟仲至率兵大破那頡之眾,全收七千帳,殺戮收擒老小近九萬人。」

「烏介諸部猶稱十萬眾……河東劉沔率兵奄至烏介營,烏介驚走東北約四百里外……烏介部眾至大中元年詣幽州降,留者漂流餓凍,眾十萬,所存止三千已下。」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四十七 會昌三年:「雄乃鑿城為十餘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帳。至其帳下,虜乃覺之。可汗大驚,不知所為,棄輜重走,雄追擊之。庚子,大破回鶻於殺胡山,可汗被瘡,與數百騎遁去……斬首萬級,降其部落二萬餘人。」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回鶻遂衰,名王貴種相繼降,捕幾千人。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回鶻特勒龐俱遮、阿敦寧二部,回鶻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諸洛固阿跌一部,及牙帳大將曹磨你等七部,共三萬眾,相次降於幽州,詔配諸道。有特勒霢沒斯、阿歷支、習勿啜三部,回鶻相愛耶勿弘順、回鶻尚書呂衡等諸部降振武」

……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吐蕃、回鶻比配江、淮者……虜久羈旅,所部遇之無狀,困餒甚。(吐蕃、回鶻的那些被發配到江、淮的人……這些胡虜長期被流放看管,看管他們的軍吏對他們兇惡狠毒,導致他們非常睏乏飢餓。)

————————————————————————————————————

唐朝並不是完全是貴族王朝。如果說唐朝是貴族王朝,那麼宋朝也是貴族王朝(士人貴族王朝)了。宋朝才是登基森嚴。其實宋朝是分「民」「賤」的,宋朝有大量百姓是「賤民」身份,只不過改了個稱呼而已。

唐朝貴族沒有權力隨意殺死部曲。在部曲沒犯法、沒經過官方允許的情況下殺死部曲,在唐朝是要被處罰的。

宋朝對平民庶民更加嚴厲,宋朝士紳階層與皇權壓制、管控平民庶民更狠。

宋朝額外加收「免役錢」之後並不免除百姓的徭役,宋朝百姓多交了錢財之後,反而仍然要服徭役。宋朝不僅強制百姓為國家、官員、士紳階層勞動,而且是要百姓多交了錢財、多交了「免役錢」之後,仍然不免役,仍然要服徭役。

宋吹們意淫宋朝人有遷徙自由。然而事實是,宋朝人不但沒有遷徙之自由,反而被管控的更嚴苛。

宋朝初期對農民流動的管控限制比之前的朝代要嚴苛,後面到宋仁宗才假惺惺形式的說 客戶起源……商量去處,但是實際客戶仍然控制在主人手裡。

從《宋會要》來看:私下分田客非時不得起移,如主人發遣,給予憑由,方許別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

宋朝有路引制,只不過改了個名字,叫做「憑由」。宋吹所謂的無漢唐之過所、無明之路引,然而宋朝有「憑由」,相當於漢唐之過所、明之路引。

《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中國商業史》。宋朝士紳官僚壟斷了市場,民間商業資本流動消失,中國商業走向另一個體系。而同一時期歐洲出現了第一個民選之城;比薩城。又出現了一個自由獨立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它們出現的基礎是,市場經濟下的公民意識。

《歐洲文明進程》。自由的商業催生自由的城市,自由的城市催生了獨立自主的大學和真正意義上的法庭,而大學催生了自由的思想,自由的商業和自由思想在加入公民契約的法律是走向現代社會的基石。而宋朝士紳必須依附皇權,出現了皇權和士紳階層壟斷的政治經濟體制。

11.12世紀是中西文明的大分流,宋朝在社會制度上開始走向保守,而歐洲開始在創新。歐洲在此時出現了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財產法、對君王權利的限制等法權思想,但在同一時期的宋朝,士紳階層與皇權專制不斷加強,不可能出現法權萌芽也不可能出現市場經濟下的公民意識。

北宋、南宋的治國者開始更加嚴酷方式來維持秩序,經濟政策趨向保守。

別吹宋朝生活條件了。宋朝廣大百姓生活條件、生存條件極差。雖然古代各朝代都壓榨百姓,但是宋朝對百姓的壓榨特別嚴重。

學者趙翼指出宋朝「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此宋制之不可為法者也。」「民之生於是時者,不知何以為生也。」

《朱子語類》指出宋朝:「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

而且,宋代官府不但承繼了五代以及以往各朝的苛捐雜稅,而且還增加了許多斂民新法。

蔡勘稱宋朝:「賦斂煩重,可謂數倍於古矣」。

黃震指出宋朝真實情況是「民窮、兵弱、財匱、士大夫無恥」。

明林大欽《廷試策》指出宋朝「昏混衰世之政……冗員、冗兵、冗費」。

宋朝初期竟然爆發了王小波李順起義這種中等規模的起義。大部分長壽王朝的初期是沒有發生這種情況的。

根據《兩宋農民戰爭史史料彙編》,宋朝民眾起義極其頻繁,僅北宋160餘年就發生民眾起義203次,宋朝這麼頻繁的民眾起義,在其他朝代是罕見的。

宋朝為什麼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因為北宋、南宋還沒活到矛盾積累到農民起義發展到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時候,就被外敵滅了。北宋約160多年,被金人滅了,南宋約150年,被蒙古人滅了。

即使宋史大家鄧廣銘也不得不承認:如果不是出現了民族矛盾激劇上升(金滅北宋)的情況,北宋政權勢必是要被農民起義軍所推翻的。(記載於《鄧廣銘全集第二卷》25頁)

宋史大家鄧廣銘也不得不承認:1、冗官太多、政費太大、行政效率太低,2、冗兵太多、軍費太大、作戰能力太低,3、「積貧」局面造成。

宋朝「民間苦賦重」,「王稅何由備?」   

學者趙翼指出宋朝「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此宋制之不可為法者也。」「民之生於是時者,不知何以為生也。」

不必查閱卷帙浩繁的《全宋詩》,僅在錢鍾書《宋詩選注》中就有宋代百姓苦難的大量證據。

北宋王安石《河北民》曰:「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老小相依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傍過者無顏色。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

劉攽《江南田家》云:「官家不愛農,農貧彌自忙。儘力泥水間,膚甲皆疥瘡。未知秋成期,尚足輸太倉。」

南宋徐照《促促詞》曰:「東家歡欲歌,西家悲欲哭。丈夫力耕長忍飢,老婦勤織長無衣。」

戴復古《庚子荐饑》云:「餓走拋家舍,縱橫死路歧。有天不雨粟,無地可埋屍。劫數慘如此,吾曹忍見之。官司行賑恤,不過是文移!」

至於梅堯臣的《汝墳貧女》、蘇舜欽的《城南感懷呈永叔》、張舜民的《打麥》以及范成大的前後《催租行》,更是描述宋代百姓苦難生活的名篇。

宋朝人一再嘆息:「開工作民良久艱,誰知不如牛馬福!」「人賤不如泥,三嘆而已矣。」 北宋張詠《愍農》詩曰:「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貧。」[33]

南宋利登《野農謠》云:「今年二月春,重見勸農文。……一年三百六十日,念及我農惟此日。」[34]

梅堯臣《田家語》詩云:「誰道田家樂,春稅秋未足。里胥扣我門,日夕苦煎促。」[35]宋詩中這類抨擊官府壓榨、盤剝百姓的篇章為數不少。宋代尤其是南宋,苛捐雜稅多如牛毛。

北宋李覯浩嘆:「役頻農力耗,賦重女工寒」;「產業家家壞,誅求歲歲新」。[36]

南宋朱熹指出:「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37]

連宋孝宗也不得不承認:「稅賦太重。」[38]

百姓哀嘆:「王稅何由備?」[39]

總之,宋代的實情是「民間苦賦重」。[40]

「官司行賑恤,不過是文移」

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記載宋朝慢於農政,不及時修築水利,導致宋朝東南的水利、農業反而不如五代時期,失東南之大利,「五代羣雄爭霸之時,本國歲飢,則乞糴於鄰國,故各興農利,自至豐足。江南舊有圩田,每一圩方數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門閘。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澇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澇不及,為農美利。又浙西地卑,常苦水沴。雖有溝河,可以通海,惟時開導,則潮泥不得而堙之。雖有堤塘,可以御患,惟時修固,則無摧壞。臣知蘇州日,點檢簿書,一州之田,系出稅者三萬四千頃。中稔之利,每畝得米二石至三石。計出米七百餘萬石。東南每歲上供之數六百萬石,乃一州所出。臣詢訪高年,則雲曩時兩浙未歸朝廷,蘇州有營田軍四都,共七八千人,專為田事,導河築堤,以減水患。於時民間錢五十文糴白米一石。【自皇朝(宋朝)一統,江南不稔則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則取之淮南,故慢於農政,不復修舉。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大半隳廢,失東南之大利。今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文足。至一貫文省,比於當時,其貴十倍,而民不得不困,國不得不虛矣。】」

歐陽修《原弊》記載宋朝:「今乃不然,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此甚可嘆也!」

歷史學家、經濟史大家李伯重的《「選精」、「集粹」與「宋代江南農業革命」——對傳統經濟史研究方法的檢討》,徹底否定了"宋代經濟革命說"這種觀點。指出宋朝經濟革命只不過是一個虛像而已。

唐朝幾乎沒有文字獄。連宋人洪邁都承認「唐人略無文禁」,「唐人詩歌,其於先世及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 而宋朝卻有很大文字獄。

「西湖雖好莫吟詩」,宋朝的「特務」,文字獄等,

「熙寧五年(1072)春正月,置京城邏卒。皇城卒七十人,開封府散從官數十人,巡察謗議時政者,收罪之。」[103]

早在宋仁宗末年,司馬光就抨擊邏卒:「妄執平民,加之死罪,使之幽縶囹圄,橫罹楚毒。」[104]

熙寧年間,退居洛陽的司馬光又上奏宋神宗,極力反對:「潛遣邏卒,聽市道之人謗議者,執而刑之。又出榜立賞,募人告捕誹謗朝政者。臣不知自古聖帝明王之政,固如是耶?」[105]但並未產生任何作用。

元祐元年(1086),御史中丞劉摯上疏彈劾道:「(領皇城司石)得一恣殘刻之資,為羅織之事,縱遣伺察者所在棋布,張阱而設網,家至而戶到,以無為有,以虛為實,上之朝士大夫,下之富家小戶,飛語朝上,而暮入於狴犴矣。」一旦入獄,「凌辱棰訊,慘毒備至,無所求而不得,無所問而不承,被其陰害,不可勝數。」

[101]《司馬光奏議》卷7《皇城司廵察親事官札子》,第58頁。

[102]《續資治通鑒長編》卷74大中祥符三年三八月庚午,第1687頁。

[103]陳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19熙寧五年正月,中華書局2006年版,許沛藻等點校,第451頁。

[104]《司馬光奏議》卷7《皇城司廵察親事官札子》,第59頁。

[105]《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52熙寧七年年四月甲申,第6162頁。

[106]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卷63《百官門·內待下·上哲宗彈劾王中正等四宦官之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第697-698頁。

[107]《宋史》卷473《奸臣三·秦檜傳》,第13765頁。

宋代文字獄較多,諸如奏邸之獄、烏台詩案、同文館之獄、車蓋亭詩案、胡銓奏疏案、李光《小史》案、《江湖集》案等等,幾乎盡人皆知。

宋代的文字獄以宋高宗一朝最多,據趙翼《廿二史札記》卷25《秦檜文字之禍》考述,不下20起。宋代禁書、焚書的事件不時發生,私史往往是禁毀的主要對象。如崇寧二年(1103)四月,「詔毀刊行《唐鑒》並三蘇、秦、黃等文集。」[109]諸如《東齋記事》、《湘山野錄》、《劉貢父詩話》、晁補之文集以及程頤的著述都在禁毀之列。又如紹興十四年(1144)四月,禁私史,其理由所謂「私史害正道」。十九年十二月,再度明令「禁私作野史,許人告」。在朝廷的壓力下,司馬伋言不由衷,公然說「《涑水記聞》非其曾祖光論著之書」。其後,「李光家亦舉光所藏書萬卷焚之」[110]。再如嘉泰二年(1202)二月,禁行私史。李燾《續通鑒長編》、王稱《東都事略》等書特許「存留」,但「不許刊行。其餘悉皆禁絕,違者坐之。」[111]因文得禍者往往貶往遠惡州軍,並株連甚廣。如紹興二十年(1150),原參知政事李光因「妄著私史,譏謗朝廷」罪,遠貶昌化軍(治今海南儋州),「前從官及朝士連坐者八人」。[112]「其弟寬亦被羅織,除名勒停。長子孟傳、中子孟醇皆侍行,死貶所。仲子孟堅以私史事,對獄掠治百餘日,除名編管。」其季子孟津「亦抵罪。田園、居第悉皆籍沒,一家殘破矣。」[113]因文得禍者還有被處***死的。如紹興年間,「進義副尉劉允中坐指斥謗訕,棄市。」[114]原宰相趙鼎遠貶吉陽軍(治今海南三亞),他對其兒子說:「(秦)檜必欲殺我。我死,汝曹無患,不爾,禍及一家矣。」於是「不食而死」[115]。

紹興十四年(1144),「太學生張伯麟嘗題壁曰:『夫差!而忘越之殺而父乎?』杖脊刺配吉陽軍。」[116]張伯麟觸痛了宋高宗內心深處的瘡疤,慘遭嚴懲。這與後來清人將「陛下」筆誤為「狴下」,即被視為對皇上「大不敬」之類,並無根本不同。

宋代文字獄的罪名大致均為「謗上」。元豐二年(1078),烏台詩案,蘇軾的罪名便是:「凡上所施為,皆作詩詆訾,無所不至。」[117]慶元年間的所謂「偽學之禁」,以專制手段禁止一種學說和學派,並迫害學者,更是典型的文化專制。

由於宋代文禍較多、懲罰較重,蘇軾在熙寧年間前往杭州時,其表兄文同告誡他:「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蓋深恐其賈禍也。」 蘇軾後來仍不免「烏台之勘、赤壁之貶」[118]。難怪宋代有這樣的俚語:「聞事莫說,問事不知,閑事莫管,無事早歸。」[119]

[109]《宋史》卷19《徽宗本紀一》,第367頁。

[110]《宋史》卷473《奸臣三·秦檜傳》,第13760-13761頁。

[111]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6《嘉泰禁私史》,中華書局2000年版,徐規點校,第149頁。

[112]《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61紹興二十年三月庚寅,第2608頁。

[113]《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68紹興二十五年四月己丑,第2747頁。

[114]《宋史》卷30《高宗本紀七》,第574頁。

[115]《宋史》卷360《趙鼎傳》,第11294-11295頁。

[116]《宋史》卷473《奸臣三·秦檜傳》,第13759頁。

[117]《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01元豐二年十二月庚申,第7336頁。

[118]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4《詩禍》,中華書局1983年版,王瑞來點校,第188頁。

[119]胡仔:《漁隱叢話》前集卷54《宋朝雜事上》,四部備要本。

宋朝,不僅宋朝的戰亂階段老百姓生活悲慘,而且宋朝的和平階段老百姓生活也很悲慘,被宋朝的嚴重壓榨逼的出現殺嬰習俗。

宋朝對百姓的沉重壓榨導致宋朝出現廣泛的殺嬰現象、殺嬰習俗。「不舉子」即生子不育現象(殺嬰現象),古代社會一般發生在極少數極端貧困的家庭之中,或發生在自然災害和戰爭動亂的民不聊生時期。但是在宋朝,宋朝對百姓的沉重壓榨導致:宋朝即使是沒有災害與戰爭動亂的階段、仍然出現廣泛的「不舉子」、殺嬰現象,並演變成一種社會習俗——殺嬰習俗。(宋朝的戰亂階段就更慘了。)

  蘇軾在《與朱鄂州書一首》中說:荊湖北路(今湖北一帶),「岳、鄂間田野小人,例只養二男一女,過此輒殺之。」東坡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縣),見「黃州小民,貧者生子多不舉,初生便於水盆中浸殺之」(《東坡志林》)。朱熹父親朱松《韋齋集·戒殺子文》說,在江西婺源,民「多止育兩子,過是不問男女,生輒投水盆中殺之。」福建一帶殺溺幼嬰的風俗最盛。朱松在福建為官,「聞閩人不喜多子,以殺為常……雖有法而不能勝。」陳淵《默堂先生文集·策問》也說:「不舉子之習,惟閩中為甚。」王得臣《麈史·風俗》謂,在一般情況下,「閩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則率皆不舉」,「若女則不待三,往往臨蓐,以器貯水,才產即溺之,謂之洗兒。」據《道山清話》載,宋神宗、哲宗時的宰執大臣章惇,家在建州浦城(今屬福建),「初生時,父母欲不舉,已納水盆中,為人敕止。」《宋會要輯稿·刑法二》載,江南東路(今江蘇、安徽、江西一帶),「東南數州之地……男多則殺其男,女多則殺其女,習俗相傳,謂之薅子,即其土風。宣、歙(今安徽)為基,江寧(今南京)次之,饒、信(今江西)又次之。」即使兩浙路(今上海浙圌江一帶)的社會經濟比宋朝其他地區發達,但是在宋朝對百姓的沉重壓榨下,兩浙路的一些地方殺嬰棄嬰之風也很嚴重,「衢、嚴(今浙江建德)之間,田野之民,每憂口眾為累,及生其子,率多不舉。」

  從上述史料歸納,宋代東南地區,主要包括今天的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地,溺殺嬰兒的現象與風俗已相當普遍。「不舉子」之風嚴重敗壞了社會的倫理道德,當時一些士大夫曾加以嚴厲斥責,「東南不舉子之俗傷絕人理」(《宋史·范如圭傳》),要求政府嚴刑禁止。官府確也採取多種措施,企圖加以制止。但不舉子風俗並不見好轉,禁而不止,甚至一些地方還愈演愈烈。  

  宋代官府不但承繼了以往各朝的苛捐雜稅,而且還增加了許多斂民新法,其中丁賦(人頭稅)成為廣大民眾的沉重負擔。其丁賦承繼五代,以東南地區最重。蔡襄《端明集》卷二六談到,福建「泉州、漳州、興化軍,人戶每年輸納身丁米七斗五升」。《淳熙三山志》卷十載,三山地區(今福州)「咸平初,夏稅及身丁錢總二萬九千七百有餘,大中祥符四年,詔放身丁錢,獨夏稅七千六十九貫有奇」。身丁錢高達夏稅的三倍之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說,南宋初期,荊湖南路(今湖南一帶)「道州丁米,一丁有出四斗者」。朱熹《朱子語類》中也說到,兩浙地區「丁錢至有三千五百者」。可見宋代的各色人頭稅花樣百出,沉重不堪。蔡襄接著說:「南方地狹人貧,終年佣作,僅能了得身丁,其間不能輸納者,父子流移,逃避他所,又有甚者,往往生子不舉。」范成大也說:「處州(今浙江麗水)丁錢太重,遂有不舉子之風。」《宋會要輯稿·食貨》也載:「湖州丁絹最重,至生子不舉。」趙善燎《自警篇·濟人》云:「浙民歲輸身丁錢絹,民生子即棄之,稍長即殺之。」江南東路的太平州(今安徽當塗),「民生子必納添丁錢,歲額百萬,民貧無以輸官,故生子皆溺死」(《生生四諦》)。

宋朝統治者殘酷的人頭稅壓榨,是民眾生子不育的重要原因。統治者一方面立法想制止這一風俗,一方面又以超強剝削法推動這一風俗,連皇帝都承認,「民為身丁錢,至生子不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二),但宋朝統治者根本不會有改變這一賦稅結構、來「救救孩子」的念頭。

————————————————————————————————————

宋吹有臉提到對外方面。然而事實是,宋朝對外勝利遠少於並且小於唐朝對外勝利,跟唐朝的對外勝利相比,宋朝的對外勝利微不足道;而宋朝對外恥辱遠超過唐朝對外恥辱數百倍,跟宋朝的對外恥辱相比,唐朝的對外恥辱微不足道。 而且,唐朝遭遇對外恥辱之後,唐朝能再取得足夠大的對外勝利,殺死、俘獲大批外敵,勝利之大足以對外報仇雪恥了;而宋朝遭遇對外恥辱之後,卻沒能對外報仇雪恥。

而且,宋朝軍事弱、對外弱,完全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宋朝軍事確實弱。實際上宋朝對外戰爭是勝少負多。不是謠言里吹的勝多負少。

宋朝那300多年就別拿來吹了,前半段缺了幽雲十幾州,不久還丟了靈州,連中原都沒能統一;後半段被外敵打的連中原這漢人根本之地都丟了還收復不了,最後被外敵打的連南方這漢人的大後方也丟了。哪來的臉跟其他前期後期都有中原與南方的王朝比?

宋朝收入的十分之八到六分之五都要用來養兵,這簡直跟北朝鮮的先軍政治一樣。想想現代人看北朝鮮是什麼觀點。宋朝簡直就是古代版本的北朝鮮。

想想北朝鮮人的生活水平與美國人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的差距,你就能理解宋朝百姓的生活水平與其他朝代百姓的生活水平的差距了。

而且宋朝雖然把收入的絕大部分用來養兵,但是這些錢財卻因為宋朝嚴重腐敗 而大部分被官員貪污消耗了,實際用於養兵的很少,導致宋朝大部軍隊戰鬥力很差。 連宋史大家鄧廣銘也不得不承認在宋太祖之後,宋朝的絕大部分軍隊的戰鬥力很差。

陳襄的《論冗兵札子》說:「治平二年,天下所入財用大數都約緡錢六千餘萬,養兵之費約五千萬,乃是六分之財,兵占其五。」

《朱子語類》卷一一〇《論兵篇》說:「本朝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中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

即使宋史泰斗鄧廣銘、王曾瑜也承認,宋朝弱、 軍事弱、軍隊差,並且承認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鄧廣銘全集 第六卷》240-241頁指出:宋朝軍隊的數目龐大,而在宋太祖以後,卻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對內鎮壓以防民變的崗位上,缺乏應有的教閱訓練, 素質很差,作戰能力很低 ……

《鄧廣銘全集 第六卷》656頁指出,宋朝對外軍事能力弱是由宋朝一系列「守內虛外」的政策造成的。

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也指出宋朝軍事弱是宋朝自己造成的,宋朝守內虛外、崇文抑武,由於宋太祖以武將黃袍加身的來歷、宋朝守內的第一要旨就是猜忌和防範武將;宋朝軍制以束縛武將才能,降低武將地位和素質,削弱其指揮許可權和主動性、靈活性,犧牲軍事效能為特徵;

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還指出,宋軍招剌太濫、揀選不實、訓練很差、軍法廢弛、軍政腐敗、軍紀敗壞、官員對軍士役使和刻剝、軍隊營利性經營、輕視騎兵建設、以文制武、兵權分散、將從中御,這些是宋朝積弱的重要原因。

宋朝這樣垃圾的將領風氣。

宋朝這樣差的兵士待遇。

宋朝絕大部分軍人的實際待遇極差。

宋朝,「禁軍大率貧窘,妻子赤露饑寒,十有六、七」;

「將校不肅,斂掠乞取,坐放債負,習以成風」;

「主將克剝至重,莫甚於今日,私役之弊,買工之弊,差使營運之弊,未嘗少革」;

「而為軍士者顧乃未嘗得一溫飽。甚者採薪織屨,掇拾糞壤,以度朝夕。其又甚者至使妻女盛塗澤,倚市門,以求食也」;

「軍中甚有貧極,日不能糊口者";

「今士卒極窘,至有衣紙而擐甲者,此最為大憂。」

「竭天下之力困於轉輸,謂宜士飽馬騰,而連營菜色刻心,勇氣銷鑠殆盡!」

「金益兵來,橫等皆無甲,是以敗」。

宋軍"衣甲皆軟脆,不足當矢石 」。

宋朝自己把兵器搞的粗製濫造。

《宋史》志第一百五十 兵十一 記載宋朝兵器【 京師所制軍器,多不鋒利 】【 天下歲課弓弩、甲胄入充武庫者以千萬數,乃無一堅好精利實可為備者 】【 諸州作院兵匠乏少,至拘市人以備役,所作之器,但形質而已。武庫之吏,計其多寡之數而藏之,未嘗責其實用,故所積雖多,大抵敝惡 】【 因循弛廢,兵不犀利 】

歐陽修指出宋朝兵器「僅能成器,全不堪用」「鐵刃不剛,筋膠不固」「精好堪用之器十無一二」,

賈昌朝指出宋朝兵器「多脆狀,造之不精,且不適用」,

張方平指出宋朝兵器「徒有其數,實皆濫惡,不足為用……」,

華岳指出宋朝兵器「類皆苟簡滅裂,而不中用」……

————————————————————————————————————

五代時期,幽雲地區仍然是心向中原王朝的。 後周-宋初,幽雲地區仍然心向 後周-宋。反倒是經過北宋,到北宋後期時,幽雲地區對宋的向心力降低了。

幽雲(此處指燕雲十六州)這事其實怨不了其他朝代,只能怪宋朝自己太弱。

其實宋朝接手的條件、形勢遠好於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

宋朝趙匡胤直接篡取了強大的、已經統一了大部分中原的後周,其他割據勢力又弱(要麼軍事弱、要麼君主昏庸)又不聯合抵抗宋朝,外敵遼正是內部3個勢力內訌、昏庸的睡王當政、下屬各部紛紛反遼的時候。

而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地盤極小,幾乎沒有地盤,還面對內外眾多強敵。(劉邦起兵時地盤很小;李淵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地盤也很小;朱元璋起兵時地盤也很小。都遠小於宋初接手的後周。)

有人說宋朝沒有幽雲、沒有產馬地。然而,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不僅沒有幽雲、沒有產馬地(而宋初有產馬地),而且地盤遠小於宋初接手的後周。

但是漢、唐、明擊敗眾多內外強敵,擴張佔據了幽雲,還佔據了產馬地,還擴張佔據龐大疆域。而宋朝卻連幽雲十幾州這中原的一部分都占不了,連統一都沒做到。

劉邦起兵時馬很少,李淵起兵時臨時買的2000匹馬,也很少,朱元璋起兵時馬仍然很少,都遠少於宋初的戰馬數量。即使在後來明朝在漠北取得捕魚兒海大捷之後,明朝馬匹仍然不多,根據《中國養馬史》、《明史》記載,1390年,明朝清點全國軍隊,只有馬45080匹,這還是在驅逐蒙古、基本統一之後,才有這些馬。

但是漢唐明擊敗強敵,自己擴張佔據產馬地,發展馬政,馬匹數量增多。

而宋初官方掌握的馬匹曾超過20萬匹,遠多於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的馬匹數量。

宋朝戰馬曾經很多,《文獻通考》兵考四 記載宋朝:「今天下甲卒數十萬眾,戰馬數十萬匹……」

宋太宗之後,《文獻通考》記載宋朝:「坊監及諸軍馬二十餘萬匹……」

宋朝曾有戰馬數十萬匹, 後來宋朝坊監及諸軍馬曾超過20萬匹。然而,朱元璋統一全國、並且取得捕魚兒海大捷之後,才45080匹馬。而宋朝擁有更多的馬匹,卻連幽雲等地這中原的一部分都沒能佔據。

宋朝本來有戰馬產地,宋初有靈武,靈武既是戰馬產地又是輸入戰馬的通道,但是後來宋朝自己犯錯誤丟失了靈武。

即使這樣,宋朝還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戰馬產地,

《宋史》兵制馬政記載 「河東嵐、石之間,山荒甚多,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水草最宜牧養……河東一路,水草甚佳,地勢高寒,必宜馬性。又京西唐、汝之間,荒地亦廣。請下河東、京西轉運司遣官審度,若可興置監牧,則河北諸監,尋可廢罷。」

然而宋朝後來自己搞砸了馬政,導致缺馬。

(甚至江浙也有可以養馬的地方。宋朝之前的五代時期,江浙還有養馬的地方,杭州近郊還有馬場,「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五代時江浙割據者在杭州近郊設馬場,《夢梁錄》記載:「昔吳越錢王牧馬於錢塘門外東西馬塍,其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今(南宋)餘杭,臨安,於潛三邑,猶有牧馬遺迹也。」 南宋就在臨安(今杭州)、饒州(今江西省鄱陽縣)設置馬監。

然而宋朝後來自己搞砸了馬政,導致缺馬。)

————————————————————————————————————

別拿 游牧、組織帝國 、高度中央集權、體制國家、封建國家 給宋朝洗地了。在古代,組織帝國 、高度中央集權、體制國家、封建國家 不一定比匈奴這種汗國強。(何況遼、西夏、金、蒙古並不是嚴密組織的帝國,沒有達到組織嚴密的程度。)遼這「組織帝國 、高度中央集權、體制國家、封建國家」 被還是部落的金迅速攻滅了。後來金變成「組織帝國 、高度中央集權、體制國家、封建國家」之後,又被部落的蒙古打垮了。

別吹什麼宋朝的對手遼、西夏、金強了。實際遼、西夏、金並不強。

契丹(遼)已經建國之後,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契丹(遼)開國精銳、全國兵力「空國入寇」,卻被小小的李存勖打的慘敗。當時的李存勖只有河東一隅之地、馬才1萬匹、一面還與後梁大戰,卻仍然把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契丹(遼)開國精銳、全國兵力的「空國入寇」打的慘敗。 可見遼是個什麼水平。

而且宋初接手強大的、已經統一大部分中原的後周,其他割據勢力又弱(一些是君主昏庸、其他的是軍事弱小)又不聯合抵抗宋朝。而遼正是內部3個勢力內訌、昏庸的睡王當政、遼下屬各部反叛……宋卻連幽雲也占不了。

後來遼內部多次內訌,宋卻因為自己太弱而無力利用。

專業研究宋遼夏金歷史的歷史學家王曾瑜根據史料考證證明了《遼史 兵衛志》里把遼軍的數量誇大了10倍。遼軍的實際數量只有《遼史 兵衛志》記載的十分之一。

正是宋朝犯錯誤導致西夏(党項李繼遷及其後裔)崛起的。宋初,李繼捧把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獻給了宋朝。而李繼遷只有幾十個人奔入地斤澤,還不如個小部落。但是宋朝竟然被小小的李繼遷折騰的把五州之地給了李繼遷,宋朝又犯錯誤導致中立以及偏向宋朝的部族投靠了李繼遷,李繼遷實力上升,攻佔宋朝靈州,李繼遷坐大,其後裔建立西夏。

但是西夏仍然不強。西夏地小、軍隊少、缺乏戰略迂迴空間(不像匈奴那樣有漠南漠北廣大的戰略迂迴空間),而且西夏就在中原西北離中原核心太近,大幅降低了中原王朝打擊他的難度、距離(不像漢朝打匈奴那樣要遠征漠南、漠北等地)。

金完顏氏起兵時,還是部落狀態,而且才2500人,還不如個中等部落。但是他們卻迅速攻滅了那個長期占著幽雲十幾州的產出還讓宋朝無可奈何長期送歲幣的遼。可見遼、宋是什麼水平,臭棋簍子下棋、菜雞互啄。(更奇葩的是,遼被金打的快滅亡了,宋趁機攻遼,結果宋竟然被殘遼打的慘敗,可見宋的戰鬥力差到了什麼地步。)

宋朝被外敵攻滅的原因,正是宋朝弱。

宋朝的對手金人並不太強。蒙古也不是無敵的。同時期的馬穆魯克、德里蘇丹多次擊敗蒙古。但是宋朝就沒資格笑蒙古了。蒙古分裂成5個勢力之後,其中之一的蒙元仍然攻滅了宋朝。

金完顏氏起兵時,還是部落狀態,而且才2500人,還不如個中等部落。

《金史》卷二 本紀第二:太祖進軍寧江州,次寥晦城。婆盧火徵兵後期,杖之,復遣督軍。諸路兵皆會於來流水,得二千五百人。

但就是這部落水平的金人,卻迅速攻滅了那個長期占著幽雲這中原的一部分、不稱臣於宋還讓宋朝無可奈何長期送歲幣的遼,又迅速攻滅了北宋。

金打的遼快滅亡了,宋趁機攻遼,結果宋竟然再次被遼打的慘敗,屍橫遍野。

耶律大石能到中亞建立西遼,是因為西逃的耶律大石召集了很多游牧部族,而且當時中亞沒有強大的對手。

有人拿宋朝抵抗死磕蒙古50年(或45年)來吹宋朝,這是很荒謬的。實際上,宋朝龜縮南方佔據地利,而當時蒙古西征、多次內訌內戰嚴重牽扯了蒙古的力量,這些是宋朝能多活那麼多年的重要原因。(另外,蒙哥汗是病死的。)

列舉一下蒙宋戰爭時期蒙古方面一些主要的大事記:

1234年 南宋端平入洛失敗;

1235-1236蒙古三路征宋,同年蒙古忽里勒台大會,窩闊台決定主力西征——長子西征,這次西征一直持續到1243年;

1241 窩闊台死,脫例哥攝政,蒙古開始爭奪汗位;

1246 貴由汗繼位,久久內亂的蒙古終於開始統合,這時候貴由要做的不是南征,依然面臨巨大的內部問題;

1248 貴由率領十幾萬大軍西征同拔都大軍對峙,期間莫名其妙死亡,被毒死嫌疑最大,蒙古再次陷入爭汗;

1251 在拔都支持下,蒙哥繼位;1252-1256 蒙古忙著整頓內部,以及遠征大理雲南;

1257-1259蒙哥南征,結果蒙哥病死於釣魚城外,蒙古撤退;

1259-1264阿里不哥同忽必烈爭汗,爆發內戰,雙方各自數十萬兵馬廝殺數年,期間還有山東李璮叛亂;蒙古忙於內部整頓;

1268年,蒙元南征,用兵襄陽。

1276年,南宋投降於蒙元。

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余部徹底被滅。

南宋號稱抵抗了45年,其實真正的抵抗時間只有幾年呢?

【 實際上西夏兵力不超過10萬。

長編卷125:鄜延環慶副都部署劉平言:以鄜延、環慶、涇原、秦隴四路軍馬分為兩道,益以蕃漢弓箭手、步騎,得精兵二十萬,比元昊之眾三倍居多。

長編卷131:韓琦言:誠以昊賊據數州之地,精兵不出四五萬,余皆老弱婦女,舉族而行。

長編卷146:趙師民言:羌賊所盜陝右數州,於本路(陝西路)十二分之二,校其人眾,七八分之一,雖兼戎狄,亦不過五六分之一。

範文正集補編卷一:昨賊界投來山遇,嘗在西界掌兵。言其精兵才及八萬,余皆老弱,不任戰鬥。

得精兵二十萬,比元昊之眾三倍居多;昊賊據數州之地,精兵不出四五萬;言其精兵才及八萬。】

吐蕃在唐末已經崩潰衰弱分裂,留下一批衰弱分裂的部族。而宋朝打的青塘吐蕃只是吐蕃衰弱分裂出來的眾多勢力里的一個。

《定功繼伐碑》這種把戰績吹上天的東西還拿出來說戰績?如果《定功繼伐碑》這種明顯過度吹噓的東西也能信的話,那麼可以用史料記載里說漢唐的「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咸滅 」 來說漢唐滅了古羅馬、拜占庭了。然而沒有人會拿史料里的那兩句話去說漢唐滅了古羅馬、拜占庭。

而《定功繼伐碑》這種明顯過度吹噓的的東西,其所說的戰績是不可信的。

《定功繼伐碑》吹宋軍在宣和元年的對外勝利 。 然而,看《續資治通鑒》 的記載,在宣和元年,宋朝的對外戰爭是一場損失十萬軍隊「喪師十萬」 的失敗,但是童貫隱瞞這失敗,反而謊稱勝利,然後宋徽宗命人做《定功繼伐碑》吹噓這虛假的勝利。

《續資治通鑒》卷第九十三 宋紀九十三 記載 宣和元年 宋軍的對外戰績是:「

(宣和元年)

童貫令熙河經略使劉法取朔方,法不欲行,強遣之。出至統安城,遇夏主弟察克率步騎三陳以當法前軍,而別遣精騎登山出其後。大戰移七時,兵飢馬渴,死者甚眾。法乘夜遁,比明,走七十里,至盍硃峞,守兵追之,法墜崖折足,乃斬首而去。是役也,喪師十萬,貫隱其敗而以捷聞。

庚寅,童貫以鄜延、環慶兵大破夏人,平其三城。

丙辰,敗夏人于震武。

其中, 「童貫以鄜延、環慶兵大破夏人,平其三城」 「敗夏人于震武」 這種記載極其簡略、連殺獲幾個敵人都沒有、不受重視的作戰,不可能是《定功繼伐碑》吹的那麼大的勝利。這種「大破某某」「敗某某」的勝利在其他朝代對外作戰中太多了在宋朝也不少,如果這是《定功繼伐碑》說的那麼大的勝利,那麼宋朝那麼多「大破某某」「敗某某」都成了《定功繼伐碑》說的那麼大的勝利,宋朝早就佔領整個地球了。(而其他朝代的眾多「大破某某」「敗某某」,都成了《定功繼伐碑》說的那麼大的勝利,那麼其他朝代對外戰績仍然是遠強於宋朝。 )

那麼只能是「童貫令熙河經略使劉法取朔方……大戰移七時,兵飢馬渴,死者甚眾……是役也,喪師十萬,貫隱其敗而以捷聞」,這次作戰是這一年裡是宋軍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而且其中也說了童貫「隱其敗而以捷聞」。《定功繼伐碑》吹噓的宋朝對青塘吐蕃、西夏的勝利,其實不但不是勝利,反而是宋軍「喪師十萬」 的失敗,被童貫「隱其敗而以捷聞」,隱瞞失敗,謊報勝利。

看宋朝的奇葩戰績:

2000宋軍在宋朝境內主動去打17個金人,結果2000宋軍被17個金人打的慘敗,死者近半。

《三朝北盟會編 卷三十六》:  和議已定 金人遣十七騎持文字報其國中 經由磁州 李侃以身為兵官 且承掩殺之旨(初金人抵京師也。淵聖詔河北州軍略曰:种師道姚平仲遠提西兵以助天討云:云:深恐其宵遁令河北州軍盡行掩殺) 乃率禁軍民兵二千往擊之,與十七騎相遇,金人曰:不須用兵今城下巳講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國中幹事。侃不信 欲與之戰 十七騎者分為三 以七騎居前 各分五騎為左右翼 而稍近後前七騎馳進官軍少卻左右翼乘掩之,且馳且射,官軍奔亂死者幾半。

13萬宋軍,被河對岸的金軍的戰鼓嚇的潰逃。

《續資治通鑒 卷第九十七》:

金宗翰自太原趨汴,官吏棄城走者,遠近相望。癸酉,至河外,宣撫副使折彥質領兵十二萬與之對壘。時僉書樞密院事李回以萬騎防河,亦至河上。敵發數十騎來覘,回報其帥曰:「南兵亦盛,未可輕渡。」或欲整兵俟戰,洛索曰:「南兵雖多,不足畏也。與之戰則勝負未可知,不若加以虛聲,盡取戰鼓,擊之達旦,以觀其變。」眾以為然。黎明,河上之師悉潰,遂長驅而南。甲戌,金兵悉渡。知河陽燕瑛、西道總管王襄皆棄城走,永安軍、鄭州並降於金。」

不到100蒙人打的2000宋軍慘敗,宋軍死500人,被生擒數十人。

《元史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四》:

伯顏、阿術殿後,不滿百騎。十月戊午,行大澤中,郢將趙文義、范興以騎二千來襲,伯顏、阿術未及介胄,亟還軍迎擊之。伯顏手殺文義,擒范興殺之,其士卒死者五百人,生獲數十人。

宋朝幾乎一輩子在送歲幣,長年送給遼、金等大量財物,但遼仍然占著宋朝家門(幽雲十幾州),金直接把宋朝的卧室(中原)都佔了。

而且宋朝送歲幣根本不解決問題,不省錢。 宋朝送了歲幣,遼、金的威脅仍在,宋朝仍然要養著大批軍隊(坑爹的是這大批宋軍大多戰鬥力很差),頻繁調防發財物花費巨大,宋朝即使不打仗,經費上仍等於經常動員、經常打仗。

————————————————————————————————————

宋吹有臉提到對外方面。然而事實是,宋朝對外勝利遠少於並且小於唐朝對外勝利,跟唐朝的對外勝利相比,宋朝的對外勝利微不足道;而宋朝對外恥辱遠超過唐朝對外恥辱數百倍,跟宋朝的對外恥辱相比,唐朝的對外恥辱微不足道。 而且,唐朝遭遇對外恥辱之後,唐朝能再取得足夠大的對外勝利,殺死、俘獲大批外敵,勝利之大足以對外報仇雪恥了;而宋朝遭遇對外恥辱之後,卻沒能對外報仇雪恥。

漢、唐、明的強盛階段,與外敵的戰爭通常是發生在遠離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的地區,不會破壞華夏百姓生活的安寧。即使漢、唐、明的衰弱階段,也沒把中原與南方丟給外敵。

而宋朝,即使在宋朝的強盛階段,也多次在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發生與外敵的戰爭,破壞了華夏百姓生活的安寧,一些在其他朝代強盛階段是安寧地區的中原地區,在宋朝反而成了戰區。而且宋朝才過了約160年就被外敵打的丟了中原的地盤與百姓,外敵金人殺掠、奴役了宋朝中原地區與百姓,還搜山檢海殺掠了宋朝江南部分地區的百姓。 宋朝再也沒能收復中原,還被外敵蒙古打的連南方的地盤與百姓也丟了。

(宋)《靖康稗史箋證》:「靖康稗史序 其二 中土禍患,至宋徽、欽而極,子息蕃衍,恥辱亦大,前史未有也」。

(宋)《靖康稗史箋證》:「 附錄諸跋 其九 自古亡國之恥辱,未有如趙宋者 」。

宋朝才約160年,就被外敵金人打的丟了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的地盤與百姓,宋朝太后皇帝后妃公主宗室女眷超過7000人給進入為奴,金人不是劫掠了宋朝某一個城市,金人是殺掠了宋朝中原各地的眾多城市、鄉村,金人還搜山檢海殺掠了宋朝江南的部分地區。 在這種奇恥大辱的情況下,宋朝竟然還稱臣納貢於金,把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的地盤與百姓割給了外敵金人。

而且後來宋朝沒能報仇雪恥。後來是蒙古打垮了金(即使宋人寫的《蒙韃備録》也承認是蒙古打垮了金,是蒙古消滅了金的百年兵力,「罄金虜百年兵力,消折潰散殆盡,其國遂衰」),蒙古擄走了金人皇族宗室,而宋朝只撿回了金末代皇帝的屍體,連中原都沒收復,宋朝這遠不足以報仇雪恥。

之後,蒙古分出的五個部分之一的蒙元攻宋,宋朝稱侄納貢、稱侄孫、稱臣納貢於蒙古,以求和,蒙元仍然滅了宋朝。

宋朝把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都丟給了外敵,是華夏王朝首次把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丟給外敵。宋朝這是華夏王朝首次完全亡於外敵。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卷二六》記載,宋高宗在給金人的「乞哀」中說:【前者連奉書,願削去舊號,是天地之間皆大金之國,而尊無二上】,亦何必勞師遠涉而後為快哉。

金軍南下跨過長江,搜山檢海捉趙構。

1129年,完顏兀朮僅率領兩萬金兵,【過長江追捉宋高宗趙構。素不習水戰的金軍甚至追上大海】。

天會七年(1129年,金太宗年號)兀朮率軍南下,五月奔襲揚州,趙構南逃;十月,兀朮率軍直趨江浙;十一月,在和州大破宋軍,強渡長江,直逼建康(今南京)城下,趙構逃往杭州;兀朮緊追不捨,連下廣德、安吉等地,勇闖天險獨松嶺,十二月又克杭州,趙構又逃往越州(今紹興);兀朮駐兵杭州,不給趙構以喘息的機會,命先鋒阿里、浦盧渾率4000千輕騎追襲,兵未發已聞趙構又逃往明州(今寧波),金兵便巧渡曹娥江大敗宋將張俊,攻克明州;至此,【嚇破了膽的趙構已無處可逃,只好乘船亡命海上】;金兵入海又追了300餘里,由於不習水戰,追之不及而還。

這次金兀朮領兵追趙構,跨江河,越天險,破關隘,搗城池,搜山川,入大海,無堅不摧,無敵不克。時間之短,戰線之長,地域之廣,都出人意料,金人稱之為「搜山檢海」捉趙構。此役大大振奮金國朝野,使兀朮一戰成名。

《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十五:「

紹興十二年(金皇統二年)

簽書樞密院何鑄、知合門事曹勛進誓表於金。

  表曰:「【臣構言】:今來畫疆,合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自鄧州西四十里並南四十里為界屬鄧州,其四十里外並西南盡屬光化軍,為【敝邑】沿邊州城。【既蒙恩造,許備籓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自壬戌年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納。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蚤降誓詔,庶使敝邑永有憑焉】。」

《宋史》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陸秀夫等至大元軍中,求稱侄納幣,不從;稱侄孫,不從。戊辰,還。太皇太后命用臣禮。】己巳,嘉興守劉漢傑以城降。庚午,同簽書樞密院事黃鏞、參知政事陳文龍遁。以謝堂為兩浙鎮撫大使,文天祥知臨安府,全永堅浙東撫諭使。辛未,命吳堅為左丞相兼樞密使,常楙參知政事。日午,宣麻慈元殿,文班止六人。諸關兵盡潰。

遣監察御史劉岊奉表稱臣,上大元皇帝尊號曰仁明神武皇帝,歲奉銀絹二十五萬,乞存境土以奉蒸嘗。】癸酉,左司諫陳孟虎、監察御史孔應得遁。熒惑犯木星。甲戌,大元兵至瑞州,知州姚岩棄城去。乙亥,以賈餘慶知臨安府。丙子,命吉王昰、信王昺出鎮。丁丑,以夏士林簽書樞密院事。己卯,加全永堅太尉。參知政事常懋遁。三學生誓死不去,特與放釋褐出身。以楊亮節為福州觀察使,提舉吉王府行事;俞如珪為環衛官、提舉信王府行事。大元兵入安吉州,知州趙良淳自經死。月暈東井。庚辰,簽書樞密院夏士林遁。辛巳,祀太乙宮。癸未,升封吉王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信王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事。以留夢炎為江東西、湖南北宣撫大使。

甲申,大元兵至皋亭山,遣監察御史楊應奎上傳國璽降,其表曰:"【宋國主臣謹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沖】,遭家多難,權奸似道背盟誤國,【至勤興師問罪】。臣非不能遷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歸,臣將焉往。謹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兩淮、四川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伏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宗社遽至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

宋朝才約160年,就把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的地盤與宋朝百姓給金人,任憑金人殺掠、奴役,宋朝還被金人殺掠了宋朝江南的部分地區的百姓, 這種奇恥大辱的情況下,宋朝還稱臣於金(誓表、稱臣程序等等都齊全,宋朝是毫無疑問的稱臣於金了),還認可了金人對宋朝中原百姓的殺掠、奴役、佔領。

之後約150年里,宋朝沒有中原,宋朝還屢次被外敵打進南方殺掠。沒能收復中原,沒能報仇雪恥。

然後宋朝把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與大後方)的地盤與宋朝百姓也交給了外敵,任憑外敵奴役。宋朝完全被滅。宋朝沒能報仇雪恥。

————————————————————————————————————

纏足習俗開始於宋朝。歷史研究著作《纏足史》考證眾多史料,證明了宋朝之前不纏足,北宋初期也不纏足,但是北宋中後期出現纏足。纏足習俗開始於宋朝。宋朝纏足已經造成很大痛苦,「受無限之苦」。 而且纏足習俗在南宋已經興起了,南宋婦女纏足已經不是個別現象,「小腳」已經成為婦女的通稱。

北宋歐陽修表彰過被陌生的男人拉過手就砍掉自己手的寡婦。

宋吹們是不是先回家把自己家女性的腳都纏起來?

既然宋吹先挑事黑其他朝代,那就別怪別人反駁宋吹,並且為了反擊而揭露宋朝的負面事實。

何況,還有宋朝的很多負面的證據資料沒貼出來呢。如果宋吹繼續挑事,那麼就別怪別人貼出宋朝更多負面,例如歷史論文《「靖康之難」被擄北宋宮廷及宗室女性研究》,以及其他很多關於宋朝負面的證據資料。


盛唐時期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質量與明清鼎盛時期相比哪個更高? - 歷史——普通老百姓生活水平

唐的影響力很大,輻射範圍很廣,這和軍事實力掛鉤。

被六大都護府所控制的龐大疆域——整個東北、朝鮮半島北部、蒙古高原、新疆,一直往西到伊朗,吞併了數個大國——東突厥、高句麗等,擁有大量附屬國。六大都護府之外還有很多臣服國、朝貢國。

並不是沒人敢惹。與大食的怛羅斯戰役,在極大的差距和友軍叛變下惜敗。(後)突厥復國,和唐杠上。長期和唐對抗的吐蕃。後來扶持的南詔。等等…

與唐比較,當時世界上沒有一個能算大國。

我說的僅僅是盛唐。


本答案有言在先毫無有善度,亦不作回復

唐朝這個渣渣,丟了九次長安,才收復八次,為了一聲岳父,公主隨便送給蠻夷糟蹋

哪像我煌煌大送,啊呸不好意思,大宋,武德昭彰,懷柔遠人,汴梁丟了就當施捨給那些沒見過世面的蠻夷,公主宗室女成批打包去讓蠻夷感受一下啥叫漂亮女人,還上個感謝信,以叔侄相稱←_←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帝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宴,偏照逃亡屋。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在唐朝的詩篇中,堂堂士大夫,工部員外郎都混到住破爛茅屋蓋破被的境地了,何必逼問百姓疾苦與否。)


推薦閱讀:

三國時西涼軍事集團是如何形成,進而發展,並消亡的呢?
為什麼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會自覺地給前朝修史書?
如何看待「你懂這麼多歷史又有什麼用?」?
怎樣評價《雍正王朝》中的張廷玉?
《康熙王朝》中,康熙擒鰲拜的那段是根據史實改編,還是野史,為什麼在金庸《鹿鼎記》中有非常相似的情節?

TAG:歷史 | 軍事 | 唐朝李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