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鋼鐵行業脫困意見將下發 50萬職工面臨調整」?
經濟觀察報【《關於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春節後或下發】報道稱,《關於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目前已獲得國務院批複,或將在春節後正式下發。中國鋼鐵業將開展影響深遠的改革。按照國務院「再壓縮粗鋼產能1億到1.5億噸」的目標,將有50萬左右的鋼鐵職工面對調整。
1.充分說明本國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體,產能出清還要(國家級別的)行政意志強推。2.目前要淘汰的鋼企基本都是國企以及部分大型民企(根據評論里的提醒,加上),受地方政府(為了保就業和GDP)和銀行(大部分是國有控股,地方城商行更是基本聽命於地方政府)的各種扶持,導致清算工作變得十分複雜和困難。3.上游礦石被御三家控制,下游產能過剩,高端鋼材做不了,只能做中低端鋼材。利潤率比日韓和歐洲鋼廠低,國內鋼鐵企業的景氣度從08年開始就不行了,這8年以來,基本上每年全行業的利潤率都低於一年期存款利率。鋼材價格也是高台跳水,螺紋鋼從5000一噸摔破2000一噸,你們感受一下。
4.未來幾年國內銀行會進入壞賬集中暴露時期。從今年開始全行業的利潤就會開始下滑
5.玩凱恩斯主義遲早會有今天的結果的,08年大家就預計到這個結局了。6.以上分析全部基於商業,政治上的分析請參考王梓成和老熊。短期來看,他們失業了。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從長期來看他們都死了誰說某報不適合看合訂本?
人民日報 2016年01月11日
別讓「殭屍企業」擋了路
「殭屍企業」僵而不死,是由於依賴政府補貼、銀行續貸等非市場因素生存,市場機制似乎奈何不得。不費力氣就能吃到「偏飯」,哪個企業還願意在市場上打拚?出清「殭屍企業」,必須讓市場說了算,而不是靠政府決定誰活誰死
2016年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年,在五大重點任務中,去產能排在第一位。頭炮如何打響?當務之急,是處置「殭屍企業」。
「殭屍企業」是指那些已經喪失了自我發展能力和市場活力的企業。通常這些企業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連年虧損、資不抵債,甚至是難以為繼、瀕臨倒閉。企業淪落到這個地步,原因很複雜,有世界經濟大環境的問題,有行業周期、產業布局問題,也有技術和內部管理等問題。但總體上看,企業生老病死是正常現象,哪個企業發展得好,哪個企業生存不下去,是市場機制起決定性作用,優勝劣汰沒商量。
按理說,「殭屍企業」應該沒多少生存空間。然而,為什麼劣的企業沒有被淘汰,而且似乎活得挺滋潤?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殭屍企業」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是它們依賴非市場因素生存,靠政府補貼、銀行續貸等方式獲得給養,市場機制奈何不了。說來說去,還是政府的「手」伸得過長,大包大攬導致要素配置扭曲,市場信號失靈。
「殭屍企業」並非個別現象。在國有企業中有它們的身影,已經成為國企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是企業減利的最大出血點。A股市場上也屢見不鮮,一些上市公司長期虧損,但總能在退市的關口,有如神助般獲得政府補貼而「保殼」成功。
不費力氣就能吃到「偏飯」,哪個企業還願意在市場上打拚?這些「殭屍企業」不但讓財政資金打了水漂,還佔用了大量信貸資金、土地廠房等寶貴資源,卻不產生任何經濟效益。更嚴重的是,「殭屍企業」拖了經濟調結構的後腿,成為轉型升級的「攔路石」。
清理「殭屍企業」,是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點,是必須要啃的「硬骨頭」。需要注意的是,「殭屍企業」退出,必須讓市場說了算,而不是靠政府決定誰「活」誰「死」。當然,政府補貼之類的「偏飯」,肯定是要撤掉的。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體系,因地制宜、分類有序處置,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係。這意味著,處置「殭屍企業」主要是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律制度,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和破產清算等方式,實現市場出清。
企業生死,牽一髮而動全身。無論是兼并重組還是破產清算,都會涉及職工利益和人員安置,也關係到社會的穩定。一個人下崗失業,全家人都跟著揪心,生活也會受到影響。企業的生死,政府不能大包大攬,但對社會托底政策則不能撒手不管。要儘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並妥善安置職工,以減少對社會的衝擊,降低經濟社會風險。
對政府來說,最要緊的是加大資金投入,完善下崗分流人員的安置政策,確保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同時,還要加強轉崗職工技能培訓,給予下崗職工必要的創業支持,幫助失業人員能夠順利再就業。
對相關企業職工來說,萬一下崗分流真「攤」到咱頭上,也不必有太大的壓力和包袱。如今的就業形勢、社會保障和國家財力都有了很大進步,完全能夠妥善應對經濟轉型中的陣痛。只要努力提升自我、有一技之長,總能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而且,邁過了這道坎,奔向全面小康的路就會越走越踏實,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1997-04-21 人民日報規範破產鼓勵兼并大力實施再就業工程?本報評論員.........一、結構調整,勢在必行.........目前,大部分工業產品的生產能力已經超過市場需求,市場約束已經成為國有企業面臨的最硬約束。國有企業要擺脫困境,必須面向市場,實行「兩個根本性轉變」,重新配置存量資產和勞動力資源,加速結構調整。舍此別無他途。二、規範破產,鼓勵兼并,加速資產存量結構調整對那些長期虧損、資不抵債而又扭虧無望的國有企業,按法定程序實施破產清算,既是加速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也是保護債權人權益,主要是國有銀行資產,免受更大損失的積極措施。這些企業每存在一天,都要佔用和消耗社會的大量資源。如果總是怕國有資產受損失,不斷增加投入進行「搶救」,不敢實行破產,結果就得長期受損失,而且會遭受更大的損失。為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只能對這些企業依法進行破產清算,使之從市場上完全退出。
在我國目前的條件下,國有企業破產決非易事。主要的難點在於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標準也很低,致使破產企業的職工難以妥善安置。同時,破產企業一般都大量拖欠銀行債務,而銀行的信貸資金大部分來自居民儲蓄,居民的存款是一定要還本付息的,因此,沖銷銀行債務等於增加國家財政負擔。但是,如不沖銷銀行債務,使破產企業資產(包括土地使用權)變現的收入能首先用於安置破產企業職工,企業破產就幾乎不可能。然而,用沖銷銀行債務的辦法來安置破產企業職工,是不得已而為之,必須考慮國家的承受能力 .........必須注意的是,一個時期以來,在進行破產的試點工作中,一些非試點城市擅自利用試點城市破產政策,爭先恐後搞破產,抹掉銀行的債務,以至於許多不久前尚且「談破色變」的地方驟然間也破產成風。此風不剎,危害甚大。.........三、認清形勢,轉變觀念,下決心實施再就業工程富餘人員過多是國有企業面臨的普遍性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要大力實施再就業工程。在已經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主要是通過優勝劣汰機制來實現的。在那裡存在著龐大的失業大軍,而且每天都有不能適應市場需要的企業破產,每天都有新的工人被裁減而失業。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結構調整中需要下崗的富餘人員,難以得到妥善安置,如不實行有中國特色的「再就業工程」,富餘人員就很難離開企業,結果只能是「優難勝,劣不汰」,結構不斷惡化,困境日益加深。當前,大力實施再就業工程的關鍵,是各級領導首先要認清形勢,轉變觀念。必須清楚地看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結構優化升級、企業優勝劣汰的新階段,幻想別的什麼輕巧的解困之路,最終只能是貽誤時機,越拖越困難。對於國有企業的許多富餘職工來說,下崗分流,等待再就業,無疑是艱難的一步,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不僅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也吃企業的「大鍋飯」。由於這種體制的長期影響,很多職工的擇業觀念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對下崗、再就業還沒有必要的思想準備。同時,由於長期在缺乏競爭的體制下工作,很多職工知識老化,技能單一,缺乏在勞動力市場上獨立謀生的能力。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及早下崗和再就業,是符合廣大職工的長遠利益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富餘勞動力轉移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是不可逾越的階段。以犧牲國家經濟發展和整體效益為代價來「照顧」部分職工的眼前利益,是註定沒有出路的。
忍不住做一下新聞預測
1999-02-19
「做家政,找阿惠」——畢惠仙的故事本報記者白天亮編者按:新春時節,本報記者採訪了幾位國企下崗職工再就業的佼佼者。這幾位職工在下崗之後,都克服了重重困難,自立自強,創出了新的事業。他們的創業故事,對還在困境中的下崗職工會有所啟迪,下崗職工要向他們學習,自強自立,做生活的強者。他們的故事,對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也是一種鞭策,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需要滿腔熱情,需要扎紮實實,黨政領導要千方百計為下崗職工再就業創造條件。在昆明,有「做家政,找阿惠」一說。阿惠,就是今年三十二歲的雲南省再就業明星畢惠仙。阿惠一九九六年下崗後干起家政這一行.........
呵呵~難道黃老師又要再演一小品?
劉老師又要再譜一新曲?
專業的我也分析不出啥,只是希望如果真會調整,希望zf能妥善安置,工人真心不容易!說去產能就讓工人調整,你那麼多公務員咋不調整呢?[以下節選自網易新聞]
「1月25日,國務院總理LKQ在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座談會上說,「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成長的。有人說我們有『機遇』,沒錯!『挑戰』就是我們的『機遇』!」3年時間、1到1.5億噸等待徹底去掉的鋼鐵產能、50萬職工身份的轉變,是這場供給側改革的序曲。場景如此陌生,又如此熟悉。改革如此陌生,亦如此熟悉」煤炭鋼鐵行業裁員180萬人,煤炭130萬,鋼鐵50萬。緩解產能過剩。政府撥出1000億元人民幣用於下崗員工的培訓和安置。
180萬中大部分應該都是生產一線工人們,他們也許一輩子都在一線工作,被裁員之後對他們來說就是結構性失業,這些職工在短期內很難適應市場需求,這種類型的員工是最難重新找到工作的,他們需要重新接受培訓,當他們返回勞動力市場的時候又有新一批勞動力,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更新換代快。對他們來說重新接受培訓的時間要比現在新興勞動力時間更長。因為結構性失業的員工很容易變成喪志勞工,不會重回勞動力市場。全國減產意味著他們的技術以後已經不會需要了,只能在去培養新的技術,然而他們怎麼能和接受過本科教育接受能力更快的新興勞動力在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競爭呢?找到一則新聞??ìú2??±3±ò?2¨?°ì?′ó1ú?ó ?????ˉí?,不確定內容真實性,也不能以偏概全,鋼鐵市場的一個縮影吧。根據中鋼協,2015年中國鋼廠虧損面積達到47.5%http://jjckb.xinhuanet.com/2015-12/06/c_134889558.htm
,供大於求使得鋼廠轉向國外市場,然而歐盟上月向中國徵收13%反傾銷稅。更想知道只是普通工人過著普通生活的工人們在經歷這次裁員潮後他們的生活又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有何改變?對他們的家庭又有何影響?這次裁員潮對社會的影響,社會對於這次裁員潮的認知程度?哪些產業適合這些職工轉型。
煤礦面臨更大問題,作為鋼鐵主要能源供應,鋼鐵減產加上新能源產能不斷增高,遭受雙重打擊。產業結構轉型,能源過度都是必然,只能希望平穩的完成轉型,勞動力能得到合理安置。東三省山西,曾經的重工業為主的城市何去何從這些新聞標題已經老生常談了,不過新聞就是需要拿出來放回去的反覆說吧。會更深入的查找這方面的資料。老百姓等的也是政策和引導。在規划下,希望人人平等,都能受到政策的福利。
近十年來經濟飛速增長有一部分是建立在對基礎設施和工廠建設大量投資上。可現在我們要轉型,要發展就必須轉型。在政策下第三產業相關要素是否準備完善,對第三產業市場的預期是怎樣?或許,對第二產業的勞動力轉移到第三產業又有什麼計劃?對於建立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有什麼政策?為建立基礎設施的負債怎麼解決?180萬對於13億來說實在太少了,180萬個家庭對於13億也太少了。需要我們關注的事又太多了
以下說法或有偏頗,純屬基於個人所見所聞(或不屬實)的一家之言。如何看待,這個很關鍵嗎,反正一項政策從頒布到下面最終執行總是會走樣。某鋼企終於掩蓋不住資金鏈斷裂,引發目前的債務重組。但有人關注過,此前很久就已經不再上班,每月只發很少的錢,不得不以跑專車養家糊口的工人們嗎?國企,承擔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不能隨便與工人解約,把一個個鮮活的家庭拴在了死氣沉沉的企業上。政策沒下發之前,當事企業、政府可以以等政策為借口對基層工人的生存狀態視而不見。年初政策下來了,那來看看有什麼變化嗎?對於大多數早就把下崗視為理所當然的最終結果的工人來說,只不過是另一隻靴子終於落了地,斷了最後一絲念想,來個乾脆的了斷。先開工齡短的,給錢少吧。留下工齡長的,繼續開很少的工資,輪流上班。至於管理機關層面,美其名曰不讓一人下崗,但全部留下的人都要接受大幅降薪的命運,有點想法的早就自行離職另謀高就了,留下的,都是你怎麼趕都趕不走的,說句不好聽,混吃等死的,試問這樣的一個管理團隊,如何能夠讓企業這艘巨輪在本已風大浪大的環境下不說翻就翻?政策有了,具體的執行細則還在制定中,一直在制定中,制定之後要向上級請示,審議,調整,批複。政府的辦事效率,哼。誰來制定?誰來決定當事工人們的命運?那些衣食無憂的肉食者么?所謂1000億的資金,地方政府能跟著配比多少?最後有多少能落在人頭上?什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什麼只不過是頭再來,說得好聽。
目測鋼鐵行業引爆點從河北開始,天津接棒。河北融投的違約點燃河北爆點。渤海信託、國民信託、北國投給渤海鋼鐵的流貸已經出現逾期(信託作為影子銀行、在高利率的情況下相對銀行對市場反應更敏感)。結果是出現鋼鐵併購熱潮,同時四大資管出面接盤處理。最後幾十萬職工買斷工齡下崗。
新一輪的國企兼并私企開始了
推薦閱讀:
※工業化之前的全國平均糧食畝產最高能有多少?
※德國工業的一路領先,靠的是創新還是嚴謹?
※假如沒有西方的入侵,中國和印度要過多久才能自發出現工業革命?
※三星、松下、西門子的冰箱哪種質量好?
※都說航空發動機難,那麼,除五大常任理事國,還有那些國家能夠自主製造類似斯貝發動機的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