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主義者對母語譯名的維護行動有何意義?

  • 我提這問題的本意是想鼓勵咱們國語母語者群體思考一下自己可以為國語譯名做些什麼,畢竟粵語母語者在對自己母語做的事情、竊以為咱們也沒理由不做。分地域撕優越感、撕話語權的話題真的沒意思。(利益相關:國語主義者,粵語白痴)
  • 粵語在我看來是一門獨立的語言。一個只會粵語的人和一個只會國語的人(哪怕雙方都不認識簡化字),動嘴無法交流,書面文法也完全不同(粵語有自己的一套文法用字、且很多代詞也和國語不同)。我在 Calgary 見到這樣的粵裔都只能和對方用英語交流。這麼多年來我在 Facebook 上看香港用戶的書面用語幾乎沒有能看懂的、完全不能理解他們的文法和代詞等語素。


有一天我去吃飯 聽到隔壁桌的兩妹子在聊天,她們用粵語說「梅西」!!!嚇得我整個人都忘了繼續吃飯了。

說到底這個譯名有什麼好爭的,按照語言特點選擇更貼的譯音不是很正常嗎?粵語譯成「美斯」,國語譯成「梅西」都是為了更貼近原來的讀音Messi而已啊


用粵語念 貝克漢姆 這四個字真的很怪


粵語使用者,非香港人。

我覺得吧,保護粵語是一回事,強行拔高一方譯名貶低一方譯名就是一回事。

譯名首先是以考慮音譯為主的,譯出來的名稱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哪個是中國名、哪個是外國名,這樣便達到目的了。普通話有普通話的音系特點,粵語有粵語的音系特點,對同一個名稱得到不同的翻譯非常正常,哪有什麼高下之分。

況且如今普通話大行其道(非貶義)愈發通用、粵語區經濟文化影響力下降的情況下,出現這種現象是必然的。

有些所謂「本土主義者」、「粵吹」等,極盡所能強行拔高吹噓粵語譯名、貶低排斥普通話譯名,說什麼後者「沒有美感、不夠簡潔、極其難聽」,簡直是本末倒置、不值一哂,完全是藉譯名之事行其背後不可告人之目的。

他們非常喜歡用「碧咸」來舉例,說明粵語譯名多麼簡潔準確、不會虛增音節。然而,不就是粵語裡有 -k 和 -m 韻尾而已麼?有什麼值得特別自豪嗎?既然如此,「Gatwick」不是應該為「吉域」而非「格域」麼?「McGrady」翻譯成「麥基迪」,裡面的「r」音被吃掉了麼?還有眾多的如 「Schwarzenegger」的「neg」翻譯成懶音「力」也是不勝枚舉了。

無可否認,在使用粵語的場合,使用粵語譯名顯得更加地道,更加符合聽感習慣。某次看體育賽事時,主持人用粵語不講「舒拉保華」而直呼「莎拉波娃」著實讓我聽得梗耳。然而,這並不能成為貶低一方擡高另一方的理由,「主義者」們的目的,也絕不僅在於一個單純的譯名上。

至於翻譯成什麼「柏立基」、「楊慕琦」,「達」有了、「雅」有了,最基本的「信」呢?不認識的人見到,誰知道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 以下為粵語版:

粵語使用者,唔係香港人。

我覺得呢,保護粵語係一回事,夾硬讚一便嘅譯名踩一便嘅譯名就係另外一回事。

譯名首先要考慮嘅係音譯,譯出嚟嘅名可以清楚噉分清邊個係中國名、邊個係外國名,噉就達到目的了。普通話有普通話嘅音系特點,粵語有粵語嘅音系特點,譯同一個名得到唔同嘅結果好正常啫,邊有話邊個勁邊個屎嘅啫。

兼且家陣普通話越嚟越通用、粵語區嘅經濟文化影響力又下降,出現噉嘅情況係必然嘅。

有啲所謂嘅「本土主義者」、「粵吹」,嘥曬心機去夾硬盛讚拔高粵語譯名、貶低排斥普通話譯名,話咩普通話譯名「美感又冇、又唔簡潔、難聽到死」,簡直係本末倒置、不值一哂,佢哋噉做完全係藉住譯名嘅事嚟進行佢不可告人嘅目的。

啲人好鬼鍾意用「碧咸」嚟舉例,話粵語譯名幾咁簡潔準確、唔會虛增音節。只不過,咪啫係粵語入便有 -k 同 -m 韻尾啫?有乜咁巴閉啫?既然係噉,「Gatwick」咪應該係「吉域」而唔係「格域」咯?「McGrady」翻譯成「麥基迪」,個「r」畀你食咗啊唔通。重有好多比如話「Schwarzenegger」嘅「neg」翻譯成懶音「力」嘅例子,真係數都費事數。

有樣嘢要承認,喺要用粵語嘅場合入便,用粵語譯名會覺得更加地道,聽起身都舒服啲。有一次睇體育比賽嗰陣,個主持人用粵語唔講「舒拉保華」而係直接講「莎拉波娃」,真係聽到我好梗耳。但係,呢個唔可以成爲去彈一便又去讚另外一便嘅理由。啲「主義者」嘅目的,亦都絕對唔單止喺個譯名上便。

至於翻譯成咩「柏立基」、「楊慕琦」,「達」有了、「雅」有了,最基本嘅「信」呢?畀啲唔識嘅人睇,鬼知你係中國人定鬼佬咩。


粵語有很多美妙的翻譯。

但香港的 Waterloo Road 譯作「窩打老道」不能怪非粵語使用者發笑……

要維護就維護咯,不過「窩打老道」都沒事,其他翻譯應該更安全吧……

不過我不喜歡「忌廉」或「免治」。不管它的粵語讀音多麼美妙,看到這樣的詞,並不能讓我食指大動。


看了那麼多個答案,大多好像都是要求對方去順應自己習慣的。可是有沒有想過,粵語讀貝克漢姆真的聽不懂,普通話讀碧咸也很讓人困擾。與其爭誰才是正確譯音,還不如就放任香港本地人在本土環境下用回自己的譯名,大陸人在身邊普通話環境下用大陸版譯名。反正,那些對大陸譯名有厭惡情緒的人大概也不會特地去看大陸人寫的「貝克漢姆抱著小七逛街」的新聞了吧。那樣的話,我覺得其實對兩者都沒什麼影響啊。再者,往後資訊發達了,後出現的新譯名應該會逐漸統一吧,或者大同小異?你看,起碼韓國明星的名字兩岸三地譯得大體是一樣的(雖然這也和韓國人名字本身自帶漢字有關)。

關於提問的是「意義」,我膚淺地覺得應該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無論怎麼攻擊或者溫和地討論到底該用哪個,都是不會有大範圍的大陸人去理他們的,除非這個問題上日報還被偷去微博。還不如去爭普選。

利益相關?廣州人,母語粵語。深受tvb師奶劇荼毒,碧咸還是貝克漢姆都無所謂。


兩種語言有兩種音譯詞,

各自在各自的語言環境下使用,

不是十分正常的事嗎?

音譯詞無法連結原文讀音,

那音譯來幹什麼!


其實這種譯名不只香港在用,廣東本土也在用。

猶記得03年的時候第一次聽說「貝克漢姆」的我一臉茫然不知道是誰。

在普通話裡面用「薩哇滴卡」來音譯泰文的你好,甚至還有「刷我的卡」這種諧音梗。但這種梗到了廈門就聽不懂了,對於他們來說「三碗豬腳」這個音譯本身就是個梗。


我一直很不理解港人的抗爭方向

什麼都有意見,也可以理解

可就事論事不好嗎,

就非要撐一邊踩另一邊,感到非常不理解

呼籲使用同一個翻譯體系下的正確音譯也無可厚非

為何要上升到文化保護還株連其它的地步

例如

近年來粵語的書面語逐漸參雜越來越多普通話詞句,用字也不夠以前標準,這個媒體本身的文稿編輯有不小責任,另外是很多網路用語和新詞是本身粵語裡面沒有的。

媒體和日常使用標準不得當是一回事,

保護方言正字,粵語教育與文化是一回事,

語言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又是另一回事。

到底那些需要正視接受,哪些需要保護提倡,首先要釐清楚。

雖然不想這麼說,但是不得不提,由這些細小層面,真的不免窺到一絲「固步自封」的意味。


我想他這麼說肯定是有原因的,應該不會吃飽了撐的管你大陸媒體喊beckham 什麼,必然是在香港本地見到了越來越多的類似貝克漢姆的翻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是你在內地媒體上看到碧咸,也肯定覺得不自在。看變形金剛時候聽到柯柏文(開始摸不著頭腦,後來發現粵語柯竟然發or的音,才知道出處)會草泥馬。

這位仁兄語氣是沖了點,不過在我看來也算是大陸人的接受範圍之內。他最大的不幸只是在於讓某些好事的大陸人翻牆出去看到了這帖子。


港片中的士多啤梨一開始以為是某種梨的品種,結果發現是草莓!


只表示這些國語翻譯的音譯完全記不住,太長了,還不如直接寫英文。。。。。。搞得我現在都不喜歡看翻譯的書了


跟優越感關係不大吧,粵語譯名本來就不是給國語使用者用的啊。因為這些譯名是根據粵語發音音譯的,非粵語使用者用國語讀出來根本就不是那個音的啊。反過來想,香港還有好多土生土長的居民,普通話都講不明白,你強迫人家用國語譯名也不切實際吧?個人覺得愛用什麼用什麼唄,非得拔高到一個美學高度就可笑了。我一直以為語言是為交流服務的,非要普通話使用者讀粵語譯名或者要求粵語使用者讀國語譯名都沒有什麼意義。


大家知道港譯的《仙樂飄飄處處聞》是什麼電影么??

《音樂之聲》………………這譯名……


有哪個強勢文化是需要號召大家來維護的?

從這一點看,意義很大啊……


身為國語使用者,早就受夠了國語當中所充斥的大量基於粵語譯音的西文翻譯了

照著相同的邏輯,於是國語區乾脆也來個名詞凈化好了…

…這樣帶來的意義就是:自己起碼最開始學這些語言的母語的時候、就能發出最近似原文的發音。

全都改用國語發音

  • Canada 明明是卡納達,非要叫加拿大;

  • Ontario 明明是昂塔芮奧,非要叫安大略;

  • Calgary 明明是卡奧戈瑞,非要叫卡爾加里;

  • Montreal 明明是蒙垂爾,非要叫滿地可、蒙特利爾…

  • Alexander 明明是阿萊克仙德,非要叫亞歷山大,亞你妹啊…

我是希望國語譯名更純正一些。或許因為我對粵語並不了解的原因、才覺得所有用國語發音不像原音的譯名都來自粵語…這確實是我的失誤。

# EOF.


  1. 本文只比較異同,從來沒有比高低的意思。稱讚粵語譯名的優點不等於就刻意貶低普通話譯名。你不能說稱讚這家餐廳食物好吃,換言之就是那家餐廳的不好吃。
  2. 看評論區里的留言大概能感受到,看來是審美取向的不同。既然你們不許我說普譯名的不是(前提是我也只是舉例客觀的事實來做對比),請你們也別開口一句奇怪,閉口一句怎怎樣才是正確的選擇。合適的才是正確的。

圖一上那網友的話很重要——親切感。香港譯音就是粵語譯音,就人名方面來說有兩個好處:第一,有姓氏,圖片中所說的「親切感」我覺得就是來自這裡。粵語表達本身很風趣,有市井氣息,愛調侃,例如「蘭帕德」我們會叫「林伯特」後來直接簡稱「林伯」(這裡的「林」字在粵語里會發生音變),談笑間陌生感距離感取消了,有四海之內皆是兄弟之玩味;第二,夠慳字,好記,這個相信大家都明白,普通話分多音節來音譯的粵語一個音即可(我覺得國內足球講解員多口誤,過於一本正經一板一眼讓人昏昏欲睡,多半是被那過於一本正經一板一眼讓人昏昏欲睡的術語翻譯和球員名字翻譯給拖累的)。

真心講,有人站出來維護本土文化我真的很高興,這是哺乳我的文化。很多國人的心態就是維護本土文化就表示反外來文化,就是敵人,就要批判,其實你們又何嘗不是關上了和而不同的溝通的窗口?捫心自問,你們真的沒有一看到粵語譯名就不爽,就有成見,正如粵語譯名支持者對普語譯名那樣?

很希望大家明白,粵普之爭也好,方言與語言之爭也罷,跟「優越感」完全無關,不要一個「優越感」的標籤貼上來就否定別人說做的一切。維護本土文化是好事,中華文化就是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組成的,就像鑽石,越是多面,越是閃爍。我們不是想打倒普通話譯名,一統江湖,讓全中國都用我們的翻譯,我們不過是想在自己地頭,眼睛每天可以看到有親切感的活的詞,我們父輩用的詞,有歷史感的詞,而不是冷冰冰的,用起來不習慣的統一譯法。

難道咁都有錯?


習慣問題,我也聽不慣擼啊擼的粵語發音,但是我哥就是這麼說啊,文化交流下的詞語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以前香港經濟較發達的時候它的詞語都是內輸入的,類似於拍拖,現在反過來了就不高興了?沒人有資格說正宗,因為大家都是被歷史的洪流所吞沒的人。


上面的很多回復再次證明我一直以來的觀點,國內社交網站的平均水準和人數成反比。同樣和高速發展的我國經濟相比,我國的平均人口素質落後明顯。並且已經對我國的發展產生拖累,增加了社會運行成本,以上是結論。

香港人要求香港的報紙用香港當地俚語來寫有錯嗎?又不是給我們看的,樓上那些評論那麼激動幹嘛?把問題上升到香港人優越感,看不起大陸有必要嗎?如果香港人看到這些評論會舒服嗎?無怪乎很多台灣媒體會說大陸缺少同理心,在我看來也是如此。一個有文化有自信的大國公民應該更多的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些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對方的想法提高溝通的效率。

其次,我很不喜歡題主什麼香港本土主義者的說法,喜歡自己家的方言就是本土主義者了。那寫出鄉音無改鬢毛衰的那位一點是最早的本土主義者。這樣的說法除了擴大對立面激化矛盾沒有任何好處。

香港,台灣和大陸從文化上講是存在割裂和距離的。這種情況下,作為弱勢群體必然會出現如題目中這樣的情況。這種時候我們需要求同存異,以包容的心態去對待。畢竟隨著文化交流,兩地人口流動,強勢文化自然會成為主流。像題主這樣做法反而加劇了部分港人的本土意識增加了彌合文化不同的成本。


【英文名】The King"s Speech

【大陸譯名】國王的演講

【香港譯名】皇上無話兒

【英文名】Dallas Buyers Club

【大陸譯名】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香港譯名】香港:續命梟雄


吼啊


推薦閱讀:

中國人的姓在哪些語言里聽起來會很可笑?
你見過哪些讓你瞠目結舌的日語翻譯?
中文的直角引號 「」、『』 源自哪裡?
哪位翻譯願意分享自己的工作實錄?

TAG: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翻譯 | 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