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歷史書或者黨史類書籍或遇到作者的觀點結論等等,怎麼閱讀才是有效的?才能長久的記憶?需要做筆記嗎?

往往看了就忘了,甚至複述不出來。求歷史愛好者傳教有效的讀書方法。


我有個很不錯的方法,你想學習什麼,就在知乎上找一個問題,然後嘗試回答。

你回答的時候,如果會有不懂的地方,肯定會滿心歡喜地去找資料。

當你說錯了,會有人糾正你。

皆大歡喜不是?


謝邀。史書確實會有很多作者觀點與分析。而且個人認為這應該是史書相對來說較為重要的部分。一般來說史書都是先闡述發生了什麼,再分析前因後果意義云云,會存在一個推斷的邏輯,所以你需要把握住他的邏輯才有助於理解並記憶其觀點。做筆記是輔助工作,你記下的應該是從運用史料到結論推出的一個過程,幫助你記憶。更重要的是你要跟別人交流,看看自己能否闡述清觀點,並且關注相關史料尤其是與結論起衝突的史料(嚴耕望先生《治史三書》中談到了要重視與己觀點起衝突的史料)。

而收集相關史料非常有助於你自己思考,辨明其觀點正確與否以及推斷是否合理,這非常有利於你讀史。因為老點的史書很多都是直接丟結論,像我國老的唯物史觀史書經常做些很奇怪的分析,套著史觀公式再列幾個少之又少的事例,然後就敲定了結論,比方說不久前我看了吳天墀先生大著《西夏史稿》,有的地方分析特別奇特—— 范仲淹「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是為兄弟民族的鬩牆之爭而深切慨嘆,這種觀點你能毫無保留地接受嗎?所以在知曉他人觀點後還需要你自己思考,得出自己的觀點,無關乎與他人看法是否衝突,這樣才能提高你的史學修養,為此史料的收集與分析也十分重要。


我個人看書有做筆記的習慣。

也是因為有點強迫症的關係,並且年紀大起來明顯感覺記憶力在下降。

寫下來,有空的時候翻著看看,比看電視有意思多了。並且一般理解了的東西不大容易忘。

我喜歡在本子上寫寫劃劃的,一面記東西,一面就當練字,能靜心。

本來是想分類記錄的,比如一本寫文學常識,一本寫理工科類的知識。然而發現自己屬於逮什麼看什麼的類型。所有感興趣的、沒見過的東西都想了解一下,不大好分類,所以就乾脆按時間來,寫完一本換一本唄。


讀書筆記是一點。我一般都會根據內容,畫時間軸。這樣有利於發現事情與事情之間發生的先後,關係和來龍去脈,更容易舉一反三。

再者,快餐慢餐交替讀,原始材料與相關解讀一起讀,書籍和紀錄片一起看。就比如說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吧,你可以配著讀金一南的《苦難輝煌》。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你可以伴著讀《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馬克思》等等。

————————我是分割線哈哈哈——————

對了,還有,你可以把講正面事例的和反面事例的不同觀點的書一起看。

因為本人新聞專業出身,個人覺得讀近代的歷史類書籍,可以聯繫當時的新聞報道來看。比如,你讀《鄧小平傳》,其實可以研究一下法拉奇當時對他的兩次?還是三次(我忘記了)的專訪。當然書里也有提到。我只是舉個例子。


記憶就是一張網,先把骨架打好,然後相關的東西就記得牢,各個知識點之間聯繫越多越好


推薦閱讀:

你看過的書中開頭寫得最棒的是哪本?
關於看書做摘錄,如果覺得書里80%的句子都是精華怎麼辦?
為你的摘抄本起個名字?
您是用什麼方式讀書的?
那些動不動就引經據典的人是怎麼讀書的?

TAG:閱讀 | 歷史 | 書籍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