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羅馬帝國挺過了三世紀危機,在其之後都是一個完整的帝國,歐洲是否會發生文藝復興?

問題可能比較籠統。我所設想的不是羅馬帝國天下無敵,而是羅馬在歐洲的地位相當於明朝在東亞的地位,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強權,或許會因為內戰或外地入侵出現短暫分裂,但總是可以在一定時間內重新統一。


謝邀。。

首先呢,得糾正題主的幾個概念。1. 羅馬在歐洲的統治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穩固。2. 所謂的「短暫戰亂,終歸統一」只是表象,真正在歷史背景上,「安定與統一」在羅馬是很少見的。

首先,來談第一個問題。的確,羅馬在高盧和西班牙內陸的統治相對穩固。因起共和國晚期的軍事與行政擴張與對本土凱爾特與伊比利亞人民的征服與同化都相對徹底。但不列顛、萊茵河與多瑙河前線,幾乎是沒有什麼安定可言的。尤其是三世紀之後,多瑙河前線的壓力變得空前巨大,帝國的大部精銳軍團都駐防在這一帶。其無論是內戰與外戰,都在地緣政治上出足了風頭。最後終結三世紀危機的「伊利里亞王朝」,就是因其統治者獲得了多瑙河前線軍團將官的擁護。

圖:羅馬帝國轄下,三世紀的北巴爾幹,其中駐紮在「潘諾尼亞(Pannonia)」,「達爾瑪提亞(Dalmatia)」與「莫伊西亞(Moesia)」的軍團都是多瑙河前線的羅馬主力,距離邊境最近,戰力與建制都是一流水平。

其實,三世紀危機真正的起源,其實不單單在於各地軍團長的野心,而是羅馬人長期的外戰-內戰惡性循環。其具體表現是:邊境軍團在對外戰爭中勝利後,其軍團所在兵士就會要求封賞,但是該軍團所處的地緣利益,經常會於擁戴皇帝的軍團產生衝突。打個比方說,多瑙河前線的三個軍團在抗擊哥特人的戰爭中,表現突出,獲得大勝。因此,以軍團長為代表的邊境軍事利益軍團就會向皇帝施加壓力,請求封賞與凱旋。但此時擁戴皇帝屬下的武裝勢力,可能是來自高盧與西班牙的軍團,他們大多駐紮在內地,除了內戰外無仗可打,但又看不慣多瑙河前線那幫孫子撈軍功,搶走了皇帝本該優先給予他們的「供奉」,因此也同樣會像皇帝施加壓力,要求皇帝拒絕對於多瑙河軍團的封賞請求。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很快就會出現帝國軍方內部利益非配不均。最後,要麼就是邊軍擁戴其一個最有威望的軍團長官,然後開進羅馬發動內戰。有么就是皇帝兌現賞賜,然後被原本擁戴他的軍方勢力幹掉。這一切,都是羅馬在共和國晚期內戰時留下來的遺患。

這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在位於251到253年的加魯斯(又稱高盧士)皇帝(Trebonianus Gallus)。在其繼位前夕,為多瑙河軍團擁護的前任皇帝德西烏斯,於公元251年的阿波利圖斯戰役(Abritus)中被哥特人擊敗,御駕親征的皇帝德西烏斯戰死,多瑙河軍團遭受重創。

而受到高盧軍團擁戴的軍團長加魯斯,在前任皇帝死後,受到了元老院的承認,成為了皇帝。但其在軍事主張上秉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外交上過於軟弱,面對外族侵略上持續地妥協讓步。此外,在軍事上也主要仰仗其麾下的幾個高盧軍團,因此配給也對於他們優先發放。

阿波利圖斯戰役,帝國歷史上第一次皇帝親自參戰並戰死的戰例。

這一切,最終招致了多瑙河軍事集團的極大不滿。莫伊西亞與潘諾尼亞軍團的長官——埃米利安努斯(Aemilianus)在成功擊退哥特人的入侵後,其功勛不但沒有得到帝國的承認與賞賜,皇帝加魯斯為表歉意還特意給哥特人納貢(頗有些幾分歲幣的意味在裡面)。埃米利安努斯深受折辱,遂帶領麾下,怒截貢金,然後發動內戰。面對多瑙河方面洶洶而來的精兵,加魯斯匆忙應戰,麾下的高盧軍團尚未動員到位,其就被麾下家臣謀叛殺死,在位僅僅2年。這其中,也反應出羅馬軍隊對內殘酷的一面,其作為「有自我思考與執行能力」的軍事機器,已經不能再為國家所控了。

在此也僅列出帝國西部的例子,但這其中耐人尋味的地方也足夠多了。要再囊括進東部帝國的軍事地緣——那幾個駐紮在敘利亞-亞美尼亞前線的帝國東部精銳軍團的攙和,要講清楚里里外外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

綜上,羅馬是一個強權,但在其大部分時期,都遠遠談不上穩定。羅馬帝國的中央集權,遠沒有同時期的中國王朝強。在戴克里先進行帝制改革之前,羅馬皇帝的自我稱號也僅是「第一公民」,其也並沒有徹底隔絕其與被統治階層之間的關係,其自上而下的統治也並不是穩固如山的。因此,論集權與穩固性,拿羅馬與中國歷史朝代相比是不妥當的,尤其是皇權專制已經近乎達到巔峰的明朝。

很大程度上,皇帝統治的合法性,都是依賴其麾下軍隊的擁護。凱撒與屋大維奪權都是這個套路。除了那幾位初代皇帝,五賢帝與奧勒良之外,能夠控制全國所有軍團的皇帝,幾乎是沒有的。因此,軍事與地緣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在羅馬是長期存在的。所以,其內戰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就算其挺過了外族入侵的艱難階段,其勝利之後所引發的內部利益問題依然會加速其自我毀滅過程。

最後,題主關於文藝復興這個問題沒有看明白。文藝復興的本質就是為了復興被毀滅的古典文明,如果古典文明沒有毀滅,那復興的是哪個文藝?這假設好像說不通啊~~

倉促而答,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題主的問題,即如果歐洲沒有經歷長時間的分裂,而是始終有一個穩定的中央政權存在,那麼還會不會有文藝復興和之後的繁榮?

我個人認為不會,或者至少形式會完全不同。歐洲一直是一個在地理上分裂的地區,小的中心區域數不勝數,極不規則的沿海區域也有很多。這嚴重阻礙了統一中央政權的出現,在長久以來一直是個缺點,但另一方面卻又推動了不同的、彼此競爭的多中心的共同繁榮。這很大程度上是歐洲十五世紀後在文化與政治經濟上成為「新歐洲」的重要推動力。

15世紀的歐洲極為分裂,1500年在歐洲同時存在著數百個獨立政權。正因為如此彼此間才有了競爭發展的動力:舉例而言,哥倫布在不同場合向五個宮廷發出過航海的請求,最終才在西班牙得到正面回復與資助,而在同期的中國一個中央權威的決定就可以徹底終止航海探索。同理,正因為在義大利、低地和神聖羅馬帝國有那麼多在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宗教上都彼此對立的商業共和國、自由市和諸侯國,多姿多彩但又往往冒犯權威和主流意見的藝術、思想才總能找到棲身之地。正因為有英、法、西、荷、奧等眾多強權存在,所以各種競爭性的政策才都有了施展的餘地,7個互相競爭的殖民國家在全球擴張和貿易上有了驚人的效率。如果只有一個穩定中央政權統治,且有固定國教的大帝國的話,所有這些恐怕都沒有存在空間了。

就我個人而言,傾向於認為世界的近代化並不是必然發生的,而是諸多可能性碰撞中產生的一種美妙的偶然反應。而西歐的分裂正好產生了大量的實驗機會,使其發生改變的幾率大於世上其餘地區,而最終某一種可能性獲得了成功。如果它是統一且穩固的話,可能這樣的機會也就不復存在了。


如果羅馬帝國能延續,歐洲哪裡還用的著搞文藝復興?


基本不可能,中央政府太強喪失多樣性。中國太強大了,所以近代反而太失敗了。戰國七雄,百家爭鳴,那個時代,各種思想噴發而出,各種策略,各種人才。明朝出兵,滅掉了海軍三強,北邊倭寇首領汪直,中間領袖,鄭成功的老爸,南邊鄭和滅掉的海賊,然後給外國人騰地方,還有很多次聯合西方海軍滅掉明朝自己的海外勢力。清朝皇帝是坐視不管,言辭激烈,堅決不接受海外華人的領土和人口,什麼泰國,還有數十個東南亞政權。一個中央政府只允許一個聲音,強可以強到無人可敵,弱可以滅殺一切天才和可能性。


首先,文藝復興的出現有兩個重要的前提因素:第一是時代背景,即漫長的中世紀黑暗時代,表現為教權與皇權的不統一,教權一度超越世俗權力,導致宗教(基督教)對中世紀西歐社會各方面控制過強,使社會發展緩慢甚至停滯。為擺脫宗教的統治地位而開啟了古希臘羅馬文化藝術的復興。

第二其實可以包含在第一之中,那便是隨著手工工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為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從客觀上滿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者間的平衡,文藝復興的出現成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

但問題的表述只是說如果羅馬帝國成功度過了三世紀危機,並始終保持基本統一局面,這與文藝復興的產生之間的聯繫存在以下幾個疑問:

第一,羅馬出現三世紀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的不完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不協調(奴隸經濟的弊病)等內在問題在遇到頻繁的蠻族侵略這一外在問題之時,危機爆發便成為了必然。在沒有解決這些問題之前,危機的爆發只是時間問題,到時只可能是歷史名詞的不同,可能是「三世紀至四世紀危機」、「四世紀危機」等等,但要規避是不可能的。

第二,即使羅馬度過了三世紀危機(事實上也度過了),但體制不變仍無法迴避宿命。其他幾位的答案中(比如羅馬體制難以維持統一)已經明確說明了這點。這就回到了之前一點所述,危機仍會出現。

第三,問題中並沒有提到或者說考慮到羅馬成功度過三世紀危機後至文藝復興之間的千年會發生什麼:這段時間內,羅馬帝國會一直延續嗎?羅馬會拋棄奴隸經濟而產生中世紀末期的資本主義經濟嗎?羅馬文化思想和政治系統會為基督教所禁錮嗎?這就無人可知了。


這樣說是不對的,羅馬更像漢朝,公開的分裂必然招來天兵征討,但只要扛著羅馬的大旗,你根本不需要理會現任皇帝是誰。羅馬只能派總督,總督以下就呵呵了。

總的來說,羅馬的運力不足以支撐有效管理,帝國的統一全靠威懾,君士坦丁皈依,就是這個道理。


羅馬不分裂,很可能到近代後就跟中國一樣,多半也會改朝換代,不過大統一觀念深入人心,有一個老朽而強大古典式中央集權政府。

然後,一戰也許在騎兵衝鋒,二戰多半也還是騎兵衝鋒,也許能多點三眼火銃之類的「熱兵器」,然後三戰,被強大的阿茲特克民主共和國,瑪雅聯邦之類的列強挾巨艦大炮登錄,統統碾壓。


教廷才是真正的意識形態統一者。


文藝復興是建築於基督教文化積累的基礎上的吧。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化還是很偉大的。


推薦閱讀:

國統區為什麼沒有能控制住通貨膨脹?
?

從法理上講,現在俄羅斯有將克里米亞接納進來的合法途徑嗎?
文藝復興從一個廣義的角度對西方世界與現代社會意味著怎樣的意義?它的哪些價值觀念在今天的世界仍然影響著當代人?
中國曆來有後朝為前朝修史的慣例,為何到了本朝卻沒有延襲下來呢?
改革開放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對社會主義的背叛嗎?

TAG:歷史 | 文藝復興 | 羅馬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