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悟道之後的境界是什麼?是否是沒有了世俗的貪嗔痴恨了?

歷史上很多人都追求道,我們知道的得到的先賢都用自己的方式闡述了,看上去似淺實深,我們普通人怎麼求道,讓自己達到不被世俗所累呢?


謝謝邀請,最近好像邀請有點多了,我實在回答不過來,挑自己感興趣答一下,小小私心,在這裡先致歉了。

這個問題,我非常喜歡。我的觀點我們都有自己的道,我們窮自己一生在追求者自己的道,完善著自己道,體悟真的自己的道。

那麼什麼是道?因為我一直搗騰玄學的,圈子裡的人常常給我的回答是涅槃正法或者羽化飛升之術這樣的回答。但是我並不這樣認為。曾經參加過一個沙龍,其中有一位作家寫歷史穿越小說,還很有名的樣子,他提出的一個觀點要四大皆空,慧劍斬斷塵緣,與天地同壽,這樣的人不喜不悲,無欲無求,不飲不食,豈不是石頭人了。當時聽完深以為然,自覺尚留戀軟紅十丈,妻美子稚,尚有老母需要奉養。萬萬不敢做那石頭人的,不知道諸君如何思量。

我以為的道:道是一種方法論,是我們獲得的各項知識,在實踐運用後的歸納,形式對所有我們已經或者將來會知道的知識運用的方法論。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到。這段話有點繞,哲學書看多了,不消化的後果。

我的道:就拿自己來舉個例子,五歲發矇,學了三字經,千字文之類後,父親竟然拿大學教我,當時真是欲哭無淚,沒有懂的意思,哪怕父親解釋也不懂,也不想懂,我更想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吃巧克力。四書學完了,還沒喘口氣,又被爺爺拉去背風水總綱。一段時間內,幾乎不會說人話了。辛苦異常。三四年後,因為經常背誦這些東西,漸漸的知道怎麼在生活中去做,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做,也沒有看到這些知識對我的好處。(爺爺教我的是繁體字,爸爸教我的簡體字,在小學低年級,經常因為繁簡混亂,語文被扣分)十歲開始讀諸子集成二十六家的注釋本,差點讀的生活沒有意義,但是韓非子卻讓我特別喜歡,為什麼?因為能夠用,賞罰嘛,不喜歡的同學打一頓,喜歡的同學給顆糖。用著糖和拳頭,我三年級第一次組建自己的小勢力,當時韓非子差點被我翻爛了,但是因為對班長(女)不敬。小團體被老師滅了,檢討書寫了500字,這是我第一次理論聯繫實際的失敗。接下來看二十四史,是我自發的行為,因為太多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這些知識都是可以立即變現的。少年時我也叫囂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在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覺得天下玄學股掌之間耳。然後呢?無數次的挫折,無數次斷人命運,卻無法改變。當我幾乎不能夠前進的時候,我再次拿起的大學。我發現我一直在用體,用術,但是沒有本。什麼是本?格至誠正是本,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是本。當你發現這些以前看上去裝門面給別人看的東西,是有實際的獲利意義能夠幫到你的對體和術的運用,能夠讓你更容易成功的時候。我想我的道找到的,那就是求真務實。將傳世的經典智慧當下生活中去,我可以獲利,就像我小時候要的那個巧克力。退去哪些高大上,傳世的經典,是與我共贏共生的。

所以我覺得道來自於知、體、悟。


謝邀,這個問題絕非三言兩語可以答的清楚。如果真感興趣,推薦看一個東西。

禪宗十牛圖

很長很長的解讀,需要耐心。但看完切不可認為他說的對或不對,只是作為參考。


涵括一切存在的東西就叫道. 得到後有沒有情感這個問題不好答,因為我沒有達到. 但是按照元吾氏講,到時候你會發現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都是大道的一個分身,一個表現形式. 這裡無法展開,題主可以搜一下元吾氏答疑,裡面講的很詳細.(我當時看了那麼多丹書,是這個答疑錄讓我豁然貫通. 我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未聞如是大乘經典.) 他們很多無成就的凡夫所說的「修道即修心」是有一定道理的,對宇宙間萬相的接受程度,或者說心胸開放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成功的效率. 心性無論在何種修鍊體系中都是重要的,只不過對其進行提升的時間,方法等不同. 當然修道不只是修心(這裡指做真常應物這樣由外而內的功夫),因為你要把心性提上去,要做很多其他的功夫.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他們說這個中脈不通者不可能覺悟. (註:覺悟也可以有很多定義,這裡不希望和任何人扯皮)

修鍊的具體方法啊?問題好大我真不大知道怎麼答了lol 命到性或者性到命都可以,反正練念頭嘛殊途同歸. 現代一點的解釋就是身體變化影響心性,心性可以反過來影響身體. 題主的話我看就照金華宗旨練好了,這東西反正也練不壞哈哈


順勢而為,應勢而生

盈有餘則損,虧有餘則死

今年悟到的上邊那句話,生活順了許多

第一句話是總述,第二句話是細節

大道不可言說,只可從小道窺伺一二

我是先悟的,後來看的道德經,感覺如魚得水

看莊子,前半部能看進去,後半部就很難,還沒到那個境界

我並沒有修行,也沒有什麼開悟,就是突然明悟了一部分規則運行之法

想找個道教師父修行,但是今年是沒有機緣了

總體來說,對於生活上的幫助

1.能夠包容各種各樣的人,以前眼裡容不得沙子。

現在貪嗔痴慢疑少了許多許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當然,給我幾百萬我還是會跳起來慶祝

2.生活順利,遇見什麼事不再苛求,不再有疑惑

3.能以本心面對世人,怎麼想的怎麼說,怎麼想的怎麼做

4.一法通,萬法通,此法非法術,指的是對於大多數事物的理解,一點即透

5.多數時候能看透問題所在,朋友喜歡找我聊天,

偶爾提一下解決之法,大多數時候不問不說,多是命數,說了也沒用

6.不再執著於外相,可以自然地接受大多數人事物

7.如果相真的由心生,我的耳垂大了一圈

某天看著水流,突然就悟了

有意識的悟道是三年時間,無意識的二十二年


悟道的也是人,喜怒哀樂也會有,七情六慾也會有,只是對事務當然了,更容易看清本質了,不爭了......


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有十種事。何等為十。所謂

坐道場時。種種震動一切世界。

坐道場時。平等照耀一切世界。

坐道場時。除滅一切諸惡趣苦。

坐道場時。令一切世界金剛所成。

坐道場時。普觀一切諸佛如來。師子之座。

坐道場時。心如虛空。無所分別。

坐道場時。隨其所應。現身威儀。

坐道場時。隨順安住金剛三昧。

坐道場時。受一切如來神力所持。清凈妙處。

坐道場時。自善根力。悉能加被一切眾生。

是為十。


謝邀。我沒有悟道,不敢誑語。

所謂「世俗」,不妨這樣想,一念之間,即是地獄,一念之間,即是凈土。我們活在世俗之中,惟有心靈可以不受束縛,有人說「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我想不需要人為刻意的區分世俗和非世俗。

「貪嗔痴恨」,不曉得佛祖道祖是何等境界,只聽說過佛陀入滅之時,眾多門人弟子痛哭,其中有不少人已得阿羅漢果,七情六慾本是人之天性,何必強要存天理而滅人慾?成為一個冷冰冰的機器人?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做到這樣,也很好啊。


悟道之後的境界是什麼?是否是沒有了世俗的貪嗔痴恨了?

悟道後,就會發現世間的貪嗔痴恨皆有因。

而那些因,又是道的一部分。

只能讓人感慨道之玄妙。


題主和大部分人所犯的錯誤,就是把悟道當成了破滅「貪嗔痴恨」這種很容易的事情。

修道之人,破滅貪嗔痴恨是第一點要做的,這對於真正的修道之人來說,是一個門檻,而且這個門檻挺高。

道之真,修其身。修道是修身的。破滅貪嗔痴恨,是修心的。而只有修心到了大成境界,才可以修身。

貪嗔痴恨,這些不是很難解決的,只要破除一些錯誤的思維定式就好。

我雖然距離悟道的境界還差很遠, 但是也早就沒有了貪嗔痴恨。

下面一條一條的來分析一下。

我就不用釋迦牟尼的概念了,而用大家看到那四個字之後直覺的理解的那個概念。

首先是貪,貪什麼呢?功?名?利?食物?

任何一個貪的人,其背後的本質是「匱乏」。

知道了自己缺乏某個東西,然後再去思考自己想要這個東西的原因。

想到最後,你會發現,你想要功名利祿,其實本質上是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證明自己被別人強大。用一種很壓迫的方式去告訴別人:嘿,你這loser,真蠢。你看我,我多麼強大。

而人一旦產生那樣的心理,把別人放在自己的對立面。那麼無論他做成了多大的事業,別人都是不會認可他的,而只會說他狂妄。

得到別人認可,人需要做的是與人和善。讓自己和他人在心理上打成一片,讓別人產生一種「他和我是一夥兒」的團結感,而不是讓自己和他人完全對立。

當你做到了不需要別人的認可而追求錢財的時候,那種境界已經不再是「貪」,因為這件事不會帶給你任何不好的影響。你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這屬於「以道心御凡情」。

其次是嗔,嗔什麼呢?嗔是生氣的意思。

很多生氣的人,看起來是對於某件事生氣。男朋友做了不好的事情,對男朋友生氣。老闆批評了自己,對老闆生氣。有人騙了自己,對騙子生氣。但是其實,是對於自己無能的氣憤,只不過是對別人生氣好受一點而已。

對付這種事情,要記住一點:如果你真的愛自己,你就不會允許這個世界以任何方式傷害你。

男朋友犯了錯,讓他滾。老闆批評了自己,讓他滾。騙子騙了你,告誡自己下次注意。

看到這裡會有人說,老闆批評了自己讓他滾不行,因為那樣自己就丟了工作。那麼我沒有辦法, 你既然允許自己受傷害,自己都沒有保護自己的決心,那麼別人就更加沒有保護你的義務了。

很多事情,本來就是要做出選擇。你選擇了生活,就不要修道。你選擇了修道,剛開始就必然會產生很多對生活不好的影響。這種事情,是沒有度的。熟練掌握其中的度,是在修道很久之後才能夠做到的事情。

再次是痴。痴其實是愚笨的意思,看不清楚事實,不想撒手。

說文解字有言,痴非疾病也,而亦屬疾病之類也。也就是說,痴雖然不是屬於病,但是和病也差不多了。能夠體現「痴」的是:生病了不去看醫生,反而在家裡念經。沒有錢了不趕快想辦法賺錢,卻還在放生。

上面的兩種方式,都不是釋迦牟尼的觀點,而是後世之人胡編亂造的一些論點。不具備辨別的能力,本身就是痴。

那麼如何破除痴呢?要反思,要去思考。要一遍又一遍的問自己,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做這件事有沒有作用。時間長了,自然就會好很多。

並且,還有一個破滅痴的好辦法,那就是痛苦。我承認,看清楚事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會發現這個世界和自己所想的有很大的差別,而自己不知道如何去適應它。但是,如果看不清楚事實更痛苦呢?看不清楚事實你就一步一步墮落,無能含淚而終。這時候,你自然就會選擇那個痛苦稍微少一點兒的看清楚事實了。而看清楚事實,就屬於不痴。

最後是恨。恨別人傷害了自己。

大部分在這個時候都告訴自己,不要去恨別人,因為恨別人是不對的。自己是個有道德的人,要做正確的事情。

可是這個時候我偏要說,你去恨就好了。只要不傷害他人的身體,你去恨別人就好。(而且一般你恨別人,說明你沒有能力去打敗別人,也就不存在在工作中給別人穿小鞋之類的事情。)

因為恨他,只是你自己的事情。而隨著時間的慢慢增長,你會發現,自己的恨意減少了。你會發現,別人做的傷害你的事情,全都不是故意為之的。他們因為自己的能力限制,在不經意之間傷害了你,以後你只要注意避免這種事情就好了。

而且,任何一個傷害別人的人,都被別人傷害過。這樣想來你就會發現其實不經意傷害了你的人很可憐,你也就沒有必要做壞人,讓他們更可憐了。

這四條,一條一條慢慢改,不要想一口吃成胖子。

祝很久以後大家都能改正,逍遙遊於天地之間。


明白內心的一切想法,即知一切皆是虛妄


一、我們從哪兒來: 終極真相、本源與個體的關係

【作者:元吾氏】

終極真相----所有問題的答案

「一個無限的、不生不滅、無形無相的自由意識/精神,有著無窮無盡的自發幻想,其景象/表現就是無數多樣的宇宙和萬物及各自的規則和不規則。」

此乃本人三十年來多次元旅行親身驗證親眼所見之:終極真相。

真話只有一句,廢話有無數句。

除了這句真話,其它全是廢話。

終極真相,遠在人類的邏輯推理力、理解力和想像力之上!非親見而難以置信。僅實修者可見。

終極真相----本源與個體的關係

一圖勝千言。

本源與個體的關係,無論如何用文字描述,也有詞不達意的地方,也許圖片能更好地說明。

以下兩個示意圖是對博文「終極真相----萬物本源的描述」的追加說明。

(註:以下為「示意圖」,非「原型圖」。)

1、圖一:萬物本源與個體靈核的關係(本質與個體----本源是個體的"本質")

2、圖二:無形靈核與有形生物的關係(無形與有形----有形是無形的"思想投影"或"思想編織品")

3、全部的真相:

全部的真相=真相+幻相+兩者關係。

缺一不可。

人類的語言實在有限,很難描述無限的東西。(語言基於定義,定義的東西也許永遠不能準確描述不可定義的東西,只能無限接近。)

(本人所述,皆為幾十年親身實踐、親身驗證、親身觀察的客觀記錄。無理論假設、無邏輯推理、無照搬經典。個人經驗,僅供參考。請勿拘泥字面,請勿絕對化,請勿迷信化。請勿相信我或任何經典,自己去嘗試和發現。——元吾氏)

以上為一位修行幾十年的修道士——「元吾氏」所體悟到的境界,以下是我的個人理解:

道,神,上帝,佛,真主,指的都是宇宙本源,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

宇宙本源是宇宙間唯一的存在;它是一個精神性的存在;它具有自我意識;它包含了一切;它包含了一切的生命,物質,能量,精神等等,可以說,這些事物都是它的某一種狀態下的表現形式;它沒有邊界,它就是邊界;它沒有開始與結束,它的存在包含了一切的開始與結束。從本源的角度看來,所有的生命都是自己的一部分,都在自己體內,是合一的,圓滿的。但小的生命體由於視界所限,感覺是分離的,不圓滿的,孤立無助的。

宇宙本源創造了無量無邊無數個世界,每個世界又有其衍生的不同時空的無數個平行世界。

宇宙本源發展出無數種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是一種現象,是宇宙本源的一種表現形式。

如果說宇宙是「一輛正在奔跑的車」,生命就是那「跑」。

宇宙本源包含無數個次元和維度,多維度共存同一空間,如同不同頻率的電磁波互不干擾有序進行。

時間只是為了將無量無邊的存在划出一塊創造邊界的畫布,時間只是事件記錄的順序,時間並非實際存在。宇宙本源的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同時進行,可以有無數次選擇,無數次創造,分裂出無數個平行世界。

物質、空間、大小、距離等也和時間一樣並非實有,只是宇宙本源創造的不同世界的設定,是為了方便生命進行體驗的工具,這些設定和生命的感官是配套的。進化程度超出本世界限制的生命可以感官到更多的世界。

1.以上為道是什麼的答案。

2.悟道之後的境界是什麼,沒有了世俗的貪嗔痴恨了嗎?

答:我姑且自認為是悟道了。但是只懂得理論感覺作用不大,要實修證道才行。

現在感覺只能說是情緒比較淡化了。認為物質空幻,不會執著於物質。認為每個人都是在自己所了解的知識範圍內儘力而活,不會去計較些什麼。所以貪嗔痴恨幾乎沒有了吧。比較體諒眾生,也包括體諒自己。

3.歷史上很多人都追求道,我們知道的得到的先賢都用自己的方式闡述了,看上去似淺實深,我們普通人怎麼求道,讓自己達到不被世俗所累呢?

答:選擇來到俗世,其實是心甘情願被世俗所累。釋迦牟尼早已成佛,乘願再來,是自己願意讓渡化眾生這個誓願拖累了自己。

我與佛教的看法不同,我認為苦與樂是一體兩面,我覺得既苦既樂,亦樂亦苦,人世體驗就是這種二元性的體驗。知道它是這樣相生相伴的,就不會執著,大概也就達到不被所累了吧。


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這個問題下所有答案都是猜的。


大悲無淚,大悟無言。


有物混成 ,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 強 字 之 曰 道 。

夫道者,神異之物, 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隨迎莫測,影響莫求,不知所以不然而然之,通生無匱,謂之道。至聖得之於古,妙法傳之於今,循名究理,全然有實,上士純信,克己勤 行,空心穀神,唯道來集道有至力,染易形神,形隨道通,與神為一,形神合一,謂之神人。神性虛融,體無變滅,形與之同,故無生死。隱則形同於神,顯則神同 於形,所以蹈水火而無害,對日月而無影,存亡在己,出入無間,身為滓質,猶至虛妙,況其靈智,益深益遠乎!故《靈寶經》云:身神共一,則為真身。又《西升 經》云:形神合同,故能長久。然虛心之道,力有深淺,深則兼被於形,淺則唯及其心。被形者,則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已,身不克謝。何則?慧是心用, 用多則體勞,初得小慧,悅而多辯,神氣散泄,無靈潤身,生致早終,道故難備。經雲屍解,此之謂也。是故大人含光藏暉,以期全備,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 道合,謂之得道。故經云: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又云: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山有玉,草木因之不凋;人懷道,形體得之永固。資蒸日 久,變質同神,練神入微,與道冥一。散一身為萬法,混萬法為一身,智照無邊,形超有際,總色空以為用,合造化以為功,真應無方,信惟道德。故《西升經》 云:與天同心而無知,與道同身而無體,然後大道盛矣。而言盛者,謂徵得其極。又云:神不出身,與道同久。且身與道同,則無時而不存;心與道同,則無法而不 通。耳則道耳,無聲而不聞;眼則道眼,無色而不見。六根洞達,良由於此。至論玄教,為利深廣,循文究理,嘗試言之。夫上清隱秘,精修在感,假神丹以煉質, 智識為之洞忘,道德開宗,勤信唯一,蘊虛心以滌累,形骸得之絕影,方便善巧,俱會道源,心體相資,理逾車室,從外因內,異軌同歸,該通奧賾議默,無逮二者 之妙,故非孔、釋之所能鄰其餘,不知蓋是常耳。

貪嗔痴恨發乎心,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 則生慧,動則成昏。欣迷幻境之中,唯言實是;甘宴有為之內,誰悟虛非?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若執心住空,還是有所,非謂無所。凡住有所,則自令人心勞氣發,既不合理,又 反成疾。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以此為驗,則邪正可知。若心起皆滅,不簡是非,永斷知覺,入於盲定。若任心 所起,一無收制,則與凡人元來不別。若唯斷善惡,心無指歸,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誤耳。若遍行諸事,言心無染者,於言甚美,於行甚非所有聞見,如不聞見,則是非美惡,不入於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虛,則道自來止。故經云:人能虛心無為,非欲於 道,道自歸之。內心既無所著,外行亦無所為,非靜非穢,故毀譽無從生,非智非愚,故利害無由至,實則順中為常,權可與時消息,苟免諸累,是其智也。若非時 非事,役思強為者,自雲不著,終非真覺,何耶?心法如眼也。纖毫入眼,眼則不安,小事關心,心必動亂,既有動病,難入定門,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 不除,終不得定。又如良田,荊棘未誅,雖下種子,嘉苗不成,愛見思慮,是心荊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或身居富貴,或學備經史,言則慈儉,行乃貪殘,辯足 以飾非,勢足以威物,得則名己,過必尤人,此病最深,雖學無益。所以然者,為自是故。然此心由來依境,未慣獨立,乍無所託,難以自安,縱得暫安,還復散 亂,隨起隨制,務令不動,久久調熟,自得安閑,無問晝夜,行立坐卧,及應事之時,常須作意安之。若心得定,但須安養,莫有惱觸,少得定分,則堪自樂,漸漸 馴狎,唯覺清遠,平生所重,已嫌弊漏,況固定生慧,深達真假乎!牛馬。家畜也,放縱不收,猶自生鯁,不受駕御;鷹鵑,野鳥也,被人系絆,終日在手,自然調 熟。況心之放逸,縱任不收,唯益粗疏,何能觀妙。故經云: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夫法之妙者,其在能行,不在能言,行之則此言為當,不行則此 言為妄。又時人所學,貴難賤易,若深論法,惟廣說虛無,思慮所不達、行用所無階者,則嘆不可思議,而下風盡禮。如其信言不美,指事陳情,聞則心解、言則可 行者,此實不可思議,而人不信。故經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唯不知,是以不吾知也。或有言火不熱、燈不照闔,稱為妙義。夫火以熱 為用,燈以照為功,今則盛言火不熱,未嘗一時廢火,空言燈不照闔,必須終夜然燈,言行相違,理實無取。此只破相之言,而人反以為深元之妙。雖則惠子之宏 辯,庄生以為不堪,膚受之流,誰能科簡,至學之士,庶不留心。或曰:夫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今猶避事而取靜, 離動而之定,勞於控制,乃有動靜二心,滯於住守,是成取捨兩病,不覺其所執,仍自謂道之階要,何其謬耶!述曰:總物而稱,大道物之,謂道在物而不染,處事 而不亂,真為大矣,實為妙矣。然謂吾子之鑒,有所未明,何則?徒見貝錦之輝煥,未曉始抽於素絲,才聞鳴鶴之衝天,詎識先資於彀食,蔽日之干,起於毫末,神 凝之聖,積習而成,今徒學語其聖德,而不知聖之所以德,可謂見卯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鵑炙,何其造次哉!故經云: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順則無求,或求而得,自然而然情而達,嗔恨自消。


悟道沒有用,要證道.

空性,恆順眾生上講的就是道.

證道就是修心,一心.

光說不練假把式.


什麼是道這個問題太難回答,能回答出來就不是道了。但可以從經典裡面看下對道的描述,從某個角度體悟道。

悟道以後的境界,需要問得道的人。

但境界達到了也不一定能描述出來,畢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關於世俗,道家認為彼岸即此岸,世俗並不需要逃離。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道中。一切的生活都是修行。需要斷滅的貪嗔痴,不是刻意的去除,而是在觀照後自然而然的消失。


聽秋日的風雨,火車綿長而尖銳的汽笛;看蜘蛛結網,飛蟲散去,路燈猶在;還有花圃中小草大樹的頹勢,反倒陽台的幾棵盆栽依舊綠得彷彿明天還要這樣綠,看了一天,歇下來,不見背後天際的夕陽沉沉。

北方有「秋老虎」之謂,擬剛入秋的炎熱,細細想來也不太準確:正午是熱,一早一晚涼,夜間更是涼透了,因此,秋老虎大概只是一份夏日的餘燼,也是一份慰藉——這是名。

而後有一天,秋雨陣陣,對傘抱歉不止,撐開也不是,不撐也不是——這是道。

進門,揩凈一身秋意,什麼都想不起來了。


一套自洽的邏輯


道,就是自然規律。

太陽東升西落,天空從暗到明;

樹枯而後生,人生而赴死;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夕;

盛極而衰,衰極則盛;

興由勤儉由奢;積微速成,量變引起質變。

事物的前進發展如逆水行舟,一步三回頭,進一步退三步,但終將進步演變。

這一切的自然規律,都是道。

如果你明白了【道法自然】這四個字,你就明白了這個詞已經把道說的極其明白了。

悟道不是升仙成佛,不是做了和尚成了道士,

而是看問題的眼光更具有戰略性了,能看到事物發展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而不僅僅是依靠眼前情況來看待和判定行事。

因為他明白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知道這個小事情演變下去會形成如何最終結局。

而一個悟道的人,他為了趨利避害,一般會開始修道。

修道是這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尊重自然規律而行,

他明白了事物興亡成敗的核心和發展規律,所以行為順勢而為,自然會無所不至,無所不達。

所以,對於悟道的人來說,他想要的未來,是會被他自己創造出來的。

還記得奧迪A6的廣告嗎?【未來,屬於創造他的人】,我相信只有悟道的人才會看得懂。

而按照事物的自然規律去做,往往需要逆著自己的性格或者是人性與生俱來的天性做鬥爭,

要求達到【克己自律】,【制心而行】,所以修道的核心是修心。

而能這樣堅持去【修道】的人,最終就會得道。

在修道的過程中,他已經成了自然規律的一部分,因為他在遵循和促進自然規律的發生,

這也是最頂級的人,為什麼都特別熱衷於做環保的最核心原因。

從來處來,往去處去。

無論你是否得道,普通大眾最終也將得道,得一個生而赴死的道。

除非你真的升仙了。


推薦閱讀:

用《山海經》中的故事、人物寫的玄幻小說有哪些?
《道德經》第五章中「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如何理解?
男子邪淫會轉生女子,那女子邪淫會轉生男子嗎?
《莊子·天道》中說鐘鼓之音是樂之末也,那麼樂之本是什麼?
參加過十日禪修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 | 佛教 | 道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