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相對於其他民樂,獨有的特點有哪些?

古琴音樂的節拍、結構等,相對於民樂中的其他大類,比如:佛樂道樂俗樂、民歌小戲曲藝、戲曲音樂…等,獨有的特色很明顯。而一位作曲老師說過:古琴音樂,從節奏,節拍(板眼),旋法,律制,結構,都獨有一功,不同於我們現在普遍引為圭 的"基本樂理","曲式學"之類那套理論那套概念。必須另起爐灶全盤總結。


謝邀。這個問題難倒我了,我亂答一下不對請指出。

先說結論:古琴音樂於我的感覺就像是呼吸的律動。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試過這麼彈琴。一張絲弦琴,沒有譜,隨意彈奏,只要走音準確,就能彈的很好聽。為什麼呢?因為你彈出來的是你的呼吸。

現代的學院派學琴大都對節奏等嚴苛要求,一人彈琴千篇一律,數人彈琴齊整如一。而聽老琴家的錄音,則每個階段的都有不同。我想古人學琴時雖然是手傳心教,但那時候沒有如此「標準」的理論來約束,在口口相傳之際,偶有一些變化,都順著自己的呼吸方向去了。但在此過程中,也有人做出了一定的總結,那就是板眼、律制等。而聽板眼味較濃的九嶷派琴人的曲子,多有一種與呼吸暗合,欲翩翩起舞的感覺,就是由此。

至於古琴曲的結構,我想大體是按照文章的起承轉合來的。而古琴又多描寫出世之態,泛音這一法天的音色正好可以很好的表達這一感受,故此形成了大多數琴曲都以泛音開頭收尾的風格。

題主要求的全盤總結超出我的能力範圍了,就這麼胡亂答一下吧。


相對於其它民樂器來說,古琴極容易彈奏滑音,不管是大跨度的還是小跨度的

因此,古琴曲里最大的特點就是,對裝飾音的突出使用,沒有哪個樂器的獨奏曲子可以在這點上與古琴相比

如果放在古琴本身的術語來說,就是吟揉以及走手音的重要性。


說到特點,現在古琴最不缺的,就是特點。古琴之不同,處處不同,有關古琴的每個夸克都是別樣光彩。抬頭看看太陽,記住它的形狀;心懷古琴再看一眼——哇!

要認識古琴,當前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古琴是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中的一分子。古琴樂器是樂器,和其它樂器共通;古琴藝術是藝術,和其它藝術共通;古琴音樂是音樂,和其它音樂共通;古琴樂理是樂理,和其它樂理共通;古琴的製法是製法,和其它製法共通……在真正意識到並體會進這點的基礎上,談古琴的特點才有意義,對問題背景所提及的節奏、節拍等數方面的認識也自然會迎刃而解。

所以古琴的特點是什麼呢?我以為眼下還是不要強調為好。倘若真要說,那也只有:

「啊呀!這古琴呵!您瞧!其實……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謝邀,

古琴非我本職只是愛好,也不做音樂研究,此題只能以我的理解來答。

首先說一點,所有的樂器,樂曲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古琴並不特別,或者說所有的樂器都特別。

先佔坑 單位有急事 晚點來補充

---------------------------------------------------萌萌分割線-------------------------------------------------------------------------

20:02補充

我們先來看一個樂器視頻封面范德成 瑤族舞曲 (獨弦琴)視頻

是不是覺得他也很特別,甚至比古琴更特別。

其實古琴相對於民樂來說節拍與節奏並不特別,相對西洋音樂來說更特別一些。

究其原因還是 @陳白牙先生所提到的,古曲的節奏形式有大量的散板,注意我說的是古曲而不是古琴。

古琴有曲無節奏,這還是由於我國文化的特殊傳承形式有關,但是古琴曲發展到明代末年,已有要求在指法之外另外記出拍板的傾向。

(明末南海琴家陳子升所作的琴曲《水東遊》,已開始在譜內用了些當時詞曲記拍子的符號。另一位琴家尹爾韜是崇禎帝朱由檢的內翰。在他所編的琴譜《徽言秘旨》中除句讀之外,有些樂句加了『瓜子點』, 這又是一種要在譜中記出拍板的發展傾向。但到清代,古琴在創作和記譜方面大興復古保守之風,甚至尹爾韜的學生孫拴在三十年後給他訂譜時,竟把一部分記拍的「黑瓜子點」也割棄了!,至清末道光元年(1821),浙江會稽琴人王仲舒編《指法匯參確解》,其中所收琴曲11首都是點了拍的,並有《平沙落雁》和《瀟湘水雲》兩個工尺譜的實例。對此,查阜西曾評價他的這種「直指讀譜法」, 「是對琴譜這種特殊形式,另倡簡易讀法,開了清末民初楊時百等唱弦法的先河」。道光二十五年(1845), 一個「年登大耋」的老人,在海陵寫下了一本琴譜稿本,這就是《張鞠田琴譜》。撰者強調自己按「時曲」推廣工尺拍眼,為古琴謀取「準則」。某些琴曲來源於崑曲,均按崑曲譜形式註明工尺的拍眼,所有傳統琴曲,也均注工尺,但多不點拍眼。繼他之後,祝桐君、張鶴、楊宗稷等人,也陸續採用了工尺譜點拍。不過,直到百年之後,仍有許多琴家對此抱有強烈的反感。)——以上摘錄自 章華英 的論文 《古琴節奏、韻律的處理》如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古琴曲與其他民族樂曲交融的情況很多見,如已有古琴的春江花月夜。

那麼為什麼題主會覺得古琴如此特別。

認真再聽聽下面的這個視頻

視頻封面【古琴】 宋明 看古琴今朝笑傲江湖!!!—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是不是覺得,其實古琴也並不那麼特別?但是我們也有所發現,視頻中大量運用的是按音及泛音。題主所提到的古琴最特別的,其實是走音。

撥弦樂器如古箏、琵琶,拉弦樂器如二胡、板胡之於古琴他們都有按音、泛音、走音,但是沒有一件樂器可以同時把這三種音像古琴一樣發揮得這樣平均與和諧。

或許這也是古琴曲不易做的另一個原因。

您所提到的作曲老師說的那個話,私以為,畢竟現在的音樂學院都是按照西方樂理來培養的,西方古典音樂有一套完整記錄成文的體系,在這麼多年間對民族音樂影響很大,包括古箏,琵琶等等民族樂器都在西方樂理的基礎上改良發展,獨古琴很難。這也是我所提到的,就算放眼西方管弦樂器,很少能找到一件跟古琴一樣,把按音、泛音、走音發揮到如此平均相互間不相上下的樂器,其他樂器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偏重。

古琴曲現代作曲並非沒有《三峽船歌》《春風》都是已經上書的曲子,畢竟對於現代人來說,參與古琴研究的是極少數,能把古琴當做畢生研究對象的屈指可數,再加上需要同時精通西方樂理與古琴技巧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只要有這一代代真心為琴的琴人還在努力,古琴終還是會在自身特點與現代樂理中找到平衡點的。


古琴曲最獨特的地方在於任性的節拍。

你照一張琴譜(五線譜)讓一個鼓手跟著打,絕對能弄瘋他。

很多古曲,一個小節里的拍數是不固定的,而且很多曲子會有類似於爵士里swing的節奏特徵,而且搖得比很多爵士的曲子更凶,以至於很多人因為自己搞不清節拍,就跑出去跟人說古琴是沒有節奏的。然而事實上,古琴曲對於節奏的基本功要求是很高的。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喜歡從頭到尾節奏都很穩定的曲子,抱著不撒手。

比如平沙落雁,比如陽關三疊。


宏觀的我也答不上來,說個冰山一角吧。

看過兩個龔一先生彈奏瀟湘水雲,其一先生正值中年,另一個視頻里先生已經白髮蒼蒼。同一首曲子,同一個人彈,但是前者激情處如浪捲雲飛,後者則平添了蒼涼薄暮之感。沒有一種樂器可以做到如此細膩的表達了吧。

以上是個人感受,欣賞水平有限,不喜勿噴。向龔老先生致敬,他的瀟湘是我最喜歡的。

感覺我的答案插圖好low……………


我補充下律制上的吧。古琴可以採用多種律制演奏,我覺得還是比較獨特的吧。明代以前古琴多採用的是徽法律(西樂叫純律);明末清初就逐漸過度到准法律了(三分損益律演變過來的),現在也是用的這個;另外明代的皇室朱載堉發現了新法密率(西樂稱十二平均律),但是並不受大家重視(審美問題吧貌似),不過根據他的調弦法,在古琴上同樣可以演奏十二平均律的樂曲。

純律與徽法律的不同

生律方法不同:純律貌似是根據那個什麼純五度什麼的生律的,抱歉我不太熟悉西樂。徽法律是由徽位直接生律的,比較簡捷一些。

轉調方法不同:純律轉調很不方便(具體怎麼不方便我也不太清楚),古琴因為採取左手按弦,右手彈弦的方式演奏,而且左手既可以按明徽,又可以按暗徽,所以轉調沒什麼問題。

我補充點古琴結構,可能這樣好懂一點。古琴有十三個徽位(泛音列),是根據對琴弦振動節點的分割而得到的(1/2,1/3,直到1/10)最後得到明徽十三個,另外還有沒有標示的暗徽二十三個,一共三十六個,所以你看它一根弦就有三個八度了。

另外我覺得減字譜實在是有特色,它規定很鬆散,不同人打譜,產生的樂曲都不一樣,西樂也是不同的人演奏感情啊什麼的都不一樣,可是還是沒古琴這麼大程度的,一月份那個成都的古琴匯演,外國那個唐先生彈的流水簡直和我們國內的流水不是一個曲子,同樣的譜子,你見過這樣的?

如有不妥,歡迎指正^_^

看了下樓上的再補充點,

古琴不只有五聲音階,也有七聲的。古琴正弄是五聲的,即宮商角徵羽。側弄是七聲的,除宮商角徵羽外又加了變宮,變徵。可以通過調弦轉調。


獨有特點是聲音特別小算嗎,曾經想寫古琴的重奏被老師一把敲醒,古琴聲音小得就像沒插音箱的電貝斯,專輯裡的古琴與簫,古琴與x樂器都是因為加了麥啊加了麥啊!古人彈古琴就是自娛自樂啊!(?_?)


知識面太淺薄,在此粗略作答,拋磚引玉。

首先古琴的結構就奠定了他與其他樂器的不同:

古琴有效弦長大致1.2米,無琴碼,這樣才使古琴琴音的深遠悠長,使聽者感到心境平和。

其次古琴音域跨度較大,表現力較強。

再說古琴指法譜:

古琴譜獨有的減字譜是記譜法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儘管不太完善,無法記錄節拍節奏,但確實是我國音樂記譜中的一塊瑰寶。僅僅一個「字」便詳細記錄幾徽幾分幾弦什麼指法,是勾是挑,或綽或注。

剛剛提到旋律節拍和節奏,應用李祥霆老師的話來說:「在中國古代,古琴就是作為一種即興演奏的樂器而來。」樂者相傳必定有所變化,後來有了記譜,記譜者也不能準確的全部記錄演奏者的樂曲。再者加上流派,地域。樂曲更加變化多端,拿《平沙落雁》來說,僅版本就有很多。再加演奏者的理解不一,實際上樂曲演奏實況更加繁複。也這是古琴曲為何每個人演奏都有不同感覺的原因之一。

古琴的律制大致多使用純律,但是古琴表現力極強,所以現在很多琴家創作新曲也是得心應手。關於律制,還在學習當中。

板眼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崑曲中板眼的應用是最為淋漓盡致的,老師講過,板眼很簡單:當你唱到「板」你心中默念「板」 這句絕對會唱成強音,而「眼」也是一樣。可是什麼時候該板什麼時候該眼,這是一門大學問,不僅僅是需要呼吸,還需要樂理,具體的琴曲,應該表現如何的感情等等諸多問題來牽制。

至於現在我們學習的樂理,曲式,確實更加適合西方樂曲或樂器,但是我依然認為古琴無論多麼神秘,終究也是一門樂器,就像前不久剛剛駕鶴西去的成公亮老師說,不能將古琴妖魔化。音樂都是相通的,旋律給人們心靈的震撼是一樣的,所以或許有樂理和曲式的支撐,能讓我們更好的理解音樂為何能帶給我們感動,而不是僅僅「為什麼古琴才能感動我」

答案太粗略,請批評指正。


大多數樂器聽的是音,古琴聽的是韻


多聽巫娜的古琴曲。古琴很難跟別的樂器合奏,但是一旦找到合拍的樂器。超級棒!


不好意思,古琴我了解的不太多,雖然我也非常喜歡古琴(就不說謝邀)

就我個人理解,古琴是民族樂器中最「資深」的樂器了,而且是最「中國」的,二胡琵琶都從西域傳過來,古箏箜篌也難免有西域特色或者受西域影響,古琴的特點是和中國雅樂的氣質最相符的,這個特點我覺得是個綜合的東西,包括他的音色、演奏方式、曲目特點等等,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我覺得在於古琴特有的一種氣韻

要體驗古琴的氣韻推薦宋祖英《關雎》的前奏部分,琴弦撥動的那幾個音一出來,那種氣質一下就出來了,聽其他專門的古琴曲《碣石調幽蘭》什麼的難免生澀,欣賞不到他的美感,推薦聽聽《關雎》這個音樂

這個和所謂的古風啥的不一樣,現在所謂的「古風」音樂頂多就是加了點民族調式的「因素」,再加點民樂的配器雜七雜八拼湊而成,上不了檯面沒有藝術價值(題外話)

最後,再次感嘆,好想要一把小膝琴啊啊啊啊啊啊啊


你要問只有古琴有的特點,那還不太好回答,因為很多古琴上的特徵別的樂器也有。最最與眾不同就是它的音色吧

我覺得一件樂器最重要的還是它的音色,古琴的泛音很有特色,很好聽,但我還是要說不是因為古琴有泛音而很有特色,畢竟吉他,琵琶,古箏等等都有泛音,而是因為古琴泛音音色很有特點。古琴的按音也很有特色,我就不詳細說了。

古琴用減字譜記譜,減字譜是指法譜,沒有板眼,但是在把減字譜彈奏出來之前是要打譜的,就是把板眼加進去,有必要還要加一些修飾音進去,古琴的記譜可以說是素描式的,不過記譜簡略是整個中國古代音樂的特點。如果說律制的話,古琴常用泛音定弦,常常會產生純律音程,這個算是有點特色。結構的話,那必須是古琴特有的啊,不然那就不是古琴了,不過古琴的這種結構讓它的音量不大。至於上樓所說的呼吸,我覺得是古琴的餘音比較長,當兩個音頻率相近時,而這兩音又同時想起時會有不斷上下波動的感覺。而且古琴上可以吟猱(當然很多樂器上都可以)都會帶來音不斷波動的感覺。

你所說的基本樂理,曲式學都是西方的,如果一切都用這些來解釋是有點牽強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堯十三?
中國流行樂壇比較牛的作曲人有哪些?
那些流行音樂作曲家有貓膩么?
合唱作曲者如何看待歌詞與旋律、和聲之間的關係?
被別人評價自己音樂作品難聽是什麼體驗?

TAG:民樂中國 | 樂理 | 作曲 | 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