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英國是什麼樣的?

如果出國不知道英國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英國是一個很適合居住的國家。英倫三島更是一片很適合生活的土地。在大不列顛,你能尋求到閑適和刺激並存的樂趣,而這也是英國文化的表現方式之一:在收放自如的多元化之間,保持了自己文化的基調。

英國水草豐美,自然環境相當不錯,英倫鄉村更是一種別樣的風景,從湖區到匹克區都有著那種未經修飾的美景,實在令人陶醉,而西南角的康沃爾,更能感受到英倫島邊陲的壯美。筆者曾坐車從南安普頓一路西行,那種在小山和海濱之間夾雜的風景令我實在難以忘懷。而英倫北邊,蕭瑟的風配上蜿蜒的丘陵,有一種孤高的滄桑感,涼風掛在臉上,並且配上一點淅淅瀝瀝的小雨,看著自然風光,或光禿禿,或綠油油,或許能有一種回到十八世紀的錯覺。

即便英國的氣候尚屬不佳,但是英國的冬季從來都沒有特別冷,墨西哥灣的暖流影響著英國跨年的氣候,英國的夏季,雖然略有小雨,但是不算太毒的太陽,也能讓自己的皮膚感到溫和,而不是被烤得焦脆。

更別提英國有著極其精彩的人文環境:倫敦城的五花八門的車水馬龍。牛津的和藹,劍橋的肅穆,紐卡斯爾的豪爽,布萊頓的前衛,甚至布拉德福德的異域風情,這麼多毫不相干的元素都能在這個國家之下統一也是不容易的事情,何況英國這算是彈丸之地的國土,只有中國的一個省那麼大。至少在計程車司機上,在約克郡奔寧河谷的布拉德福德,都是克什米爾人作為主力,而到了四小時火車距離的英國南部濱海城市南安普頓,從本地人到愛爾蘭人再到東非人應有盡有,從這樣的細節,也能體現到英國城市對於文化多元那不同意義的闡述和解釋。

英國的城市不僅能在多元化上力排眾議,而且英國對文化業有著不留餘力的支持,每一個城市,都會有相當規模的博物館和畫廊。藝術節和文化節更是在每一個上規模的英國城市鱗次櫛比的展開,至少布拉德福德和南安普頓都有著相當規模的電影節,雖然側重不同,選材也有差異,但是民眾對此依然有著熱忱,而不是得過且過的普通政府活動。甚至在不同的族裔上,英國政府都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維護他們原有的文化傳統,而筆者記得就讀GCSE時候,就有印巴裔女詩人能夠用烏爾都語穿插在自己的英文詩句之間,而這還選入了課本的補充文獻之內。因文化多元而開明的國度,也能創造出百花齊放的藝術創作。

即便白人圈子和移民圈子總是有一點小糾紛,但是這不代表英國的大多數人保守而排外,反而在如今的英國,如果講一口好英文,就能和當地人稱兄道弟,成為一輩子的朋友。筆者在英國生活了很多年,看到了許多,了解了許多,也擁抱了許多。從牛津的中學生涯,到輾轉約克郡的本科,然後到如今南部海岸的碩博,三個地域,三種味道,而每一種味道都在自己的心目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痕迹。從牛津的書卷味,到布拉德福德的香料味,再到南安普頓的大海味,三種城市的基調交錯在我的心中,就像一鍋剛出爐的咖喱海鮮,實在是無法抗拒。

英倫的職場生涯更是精彩萬分,如果有幸能在英國長居,就能有著極佳的福利,去享受輕鬆而又詼諧的工作,和快慢節奏相間和相交的生活,這或許,就是樂活的伊始。


去英國一定不要帶短褲。

去英國一定不要帶短褲。

去英國一定不要帶短褲。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我是分割線=============

英國氣溫算不錯的了,不太熱。但是個人覺得晝夜溫差很大。尤其是倫敦。

街道么,七扭八歪(嗯給我就是這個感受)。如果題主去英國一定要買倫敦街道圖。(不會看地圖當我沒說)

誰跟你說倫敦是霧都我打他。天藍的不像話,抬頭就是一種享受。如果能看到日落更美了。

說起日落的話,英國夏天比較奇葩的一點就是凌晨4點天亮,晚上9:30天黑。(所以夜生活豐富么hhhhh)你會覺得時間特別多,關鍵是不困。。

至於常說的英國人出門帶傘,其實我在倫敦呆了一周然而並沒有下過一次雨。

濕度低!南方人去了基本受不了那個濕度。就是一天喝好幾瓶1L的水都還覺得渴得難受。(我覺得我在倫敦花的錢有一半都去買水了hhhhh但是去留學的話基本是有水龍頭的沒必要買很多礦泉水)如果你是北方人常年處在乾燥環境中也當我沒說。

腐國名副其實
。我去搭地鐵看見地鐵站里有一對小基友當眾kiss來著。。說起地鐵,如果去英國請一定拿一份地鐵路線圖。英國地鐵是有類似於北京地鐵的環線的而且略亂。= =不拿地鐵路線圖坐多站了不要怪我沒提醒你。

英國男人平均顏值不算低。如果想養眼我建議去倫敦搭地鐵。英國女人么,並沒有在意。。將就著看吧。當然你不願意將就我也沒辦法。

最後!英國食物不得不提啊!學校食堂的食物並不太難吃,屬於可以接受的水平吧。早餐除了咖啡,一切都是冰的。。包括牛奶、麵包、水果、果汁、純凈水…一定要能接受,不然完全沒法生存啊。中餐晚餐就還好了,只是你會看到特別多的土豆做的食物…請看到烤土豆一定記得拿煙,他們都是不放鹽的。。略遺憾的是去英國沒吃仰望星空派(啊不死不瞑目派233)題主有機會要去吃啊。

----------------------------------------

從各個方面來看,去英國留學確實是個比較不錯的選擇。

什麼?你說英國學費貴?

那你就當我什麼也沒說。


英倫流氓腔,利物浦,福爾摩斯,披頭士


上面這麼多長篇大論的答案,我就不啰嗦了。

一句話:

只要不下雨不颳風,就是一個很適合養老/休閑/居住的國家~


剛回國倒時差睡不著 來聊一下~

先講一下在英國生活的優勢吧

空氣好什麼的就不說了 來之前一直抱著「大概一年只有100天能看見太陽吧」的心情 來了以後發現也沒有那麼糟糕好嘛!

可能是因為我住在海邊天氣還蠻好的 特別是現在夏天到了 每天都是二十來度暖暖的很舒服啊 當然也是有下雨天

下雨天分成兩種:要不就是下一整天 或者下五分鐘然後馬上又變成大晴天 過了一個小時又下五分鐘… (誒這樣聽起來好像很糟糕…) 但是我來英國一年了 用雨傘的次數不超過十次? 大部分時候的雨是可以不用打傘的

天氣就是比較干 做好保濕 然後早晚溫差大

蔬菜水果很新鮮啊很便宜啊(相對而言)很好吃啊而且在超市買起來很方便啊都包裝好了 很多像spinach啊都是免洗的 在這邊狂吃了好多車厘子…

我感覺交通很方便 比起北美 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 沒有車也不是活不了 公共交通非常非常方便 去哪裡都可以搭公車或者地鐵 去其他城市也可以搭火車或者長途大巴

之前從brighton搭火車回bournemouth 一路上經過的鄉村小鎮真是美到不行

而且司機素質都很高啊 我這次回國尤其感覺國內開車真是亂…

和北美相比 生活總體來說便利程度比較高

吃的方面 我來這麼久從來沒有吃過fishchips… 但是建議題主要做好吃很多老乾媽和印度菜的準備

我感覺我現在對印度菜的研究已經上升一定的高度 下半年我要開始研究孟加拉國菜和斯里蘭卡菜…

如果下館子的話 這邊吃的真的還是蠻多 還沒在倫敦住過 就拿我們伯村來說

當然你也可以自己做 再配上老乾媽

總之吃不是個問題!

英國人方面 我覺得到哪裡都是一樣:大城市的人比較rude 小城市的人比較友好 當然哪裡都有討厭鬼

顏值方面 女生確實長得不怎麼樣 美的都是東歐姑娘們 男生顏值普遍高 但是身高的話高的很高 矮的很矮

留學的話還是在英格蘭吧建議 有些地方的口音真的很難懂

現在來說不怎麼樣的地方

沒有絲芙蘭官網!好像只有一個門店在倫敦!

有一些美國牌子在這邊不太好買!

麥當勞做得沒有北美的好吃!

星巴克沒有冰搖茶和抹茶星冰樂!

硬幣太多種!

去哪都要簽證!!!!!!!!!!!

最後送幾張圖 英國很不錯的啦


隨手寫下關於倫敦的感覺。

無論在哪個季節,都有漫天的雨,在無盡的街頭,飄飄洒洒,夾雜著瀰漫的霧氣,使整座城市都變得若有若無。那臨海的微風,輕撫著雨絲,潮濕的空氣漸漸滲入寸寸肌膚,似乎不知不覺間已將你融化在這時間,空間,維度中……能具有這般魅力的,恐怕只有倫敦了吧。

在倫敦任意一個街頭,哥特式建築鱗次櫛比的排列在街道兩側,寂靜的街道在某個清晨恍若隔世,街道邊的樹抽著新芽,路燈剛剛收起炙熱的光,迎來涼爽的清晨,無言的站在路邊,默默的迎來又一縷喧囂的空氣。柏油街道向遠方延伸,觸碰藍天的屋頂企盼著太陽的惠顧,一扇扇窗錯落的開著,像隨意灑下的星辰。當晨光輕撫那枝頭,大地也散發出金色的光芒,訴說著悠悠的衷腸。屋頂也開始不安了,發出陣陣光影。又是喧囂忙碌的一天。

如果細算起來,這種快節奏的生活,從英國的起源就初見端倪,英國是一個慾望的載體。當時的羅馬大帝從未到過英國,就堅信英國是珍寶之地,擁有者英國天一樣陰霾的灰色的珍珠。如果當時的羅馬人在多活幾個世紀,就會了解到,英國最富有的東西不是珍珠,而是超越羅馬幾個世紀的文明。

倫敦一度被認為是羅馬建立的,而事實上,在羅馬到達這片土地之前,已經有先代居民生活的痕迹,如果你把他們的生活與原始的野蠻人的生活聯繫在一起,那麼就大錯特錯了。在英國這片土地上,從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文明的繁衍,溫暖的房子與當時溫熱的氣候營造了一種溫馨的氛圍,富足的生活足以讓他們思考如何讓自己生活的更好。

羅馬人的足跡印在這片熱土上,這種侵略沒有人來評論它為倫敦帶來的實質性影響,倫敦這片河流流過的城市,在綿延向前,慢慢在封閉的城牆裡向有史以來最具規模發展。泰晤士上架起了第一座橋,連通了隔絕的兩岸,之後,倫敦塔橋代替了這座橋,將這份歷史延續。走在橋上,泰晤士兩岸的風光盡收眼底,微風拂面,一種由外自內的清涼讓人為之一震。站在倫敦塔橋上,透過閃亮的玻璃窗極目眺望,遠處的帆船架著風駛來,氣勢懾人。如若遇到薄霧索橋,霧氣繚繞,那麼詩意之美蕩漾在空氣之中,再踩在橋上,好像貓王的太空步復活,步下生風,真是曼妙,輕盈,有情調。

走過倫敦塔橋,就是一片現代都市的風光,在這條路上,充斥著一種不知名的壓抑,也許是由於這種時刻綿延的雨帶來的絲絲煩擾吧,只是在一個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誰也不會料到在世紀的輪迴中,人們會偶爾陷入孤獨,迷茫,以及為生活奔波的忙碌與困頓。就像17世紀的倫敦還是聞名世界的大都市,在一場大火的焚燒下漸漸走向衰落,也許許許多多看似偶然的東西,到最後都是一種必然的結局,倫敦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告別了它當時的繁華。但之後的十年,斯圖亞特王朝為了將那場大火的損失彌補回來,開始了漫長的重建。不得不說,當世界關上一扇門時,又打開了一扇窗,在這十年中,更多輝煌,有價值的建築湧現了。聖保羅教堂就是這些建築中的典範。聖保羅教堂因此而崛起,成為了英國最大的教堂,歐洲第二大圓頂教堂,訴說著不老的信仰,不曾動搖的信念。

時光的列車開著,歷史的故事悠悠的敘說著。似乎說起倫敦,說起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則是必不可少的,在這個時代,女王時代彰顯的淋漓盡致。在那個時代創作出的《傲慢與偏見》里,是對當時社會中一個中等家庭之間生活的描述,女主人公伊麗莎白是一個獨立,有自己的想法,聰明機智,有膽識,有遠見,可伊麗莎白所具有的品格,又怎能說不是偉大女王身影的投射呢?當時,文學以神奇的速度點亮這片土地,就像奧斯卡所說:為藝術而藝術。當時的文學創作就如雨後春筍般萌發,文學以其特有的文字描繪著作者內心深處的藍圖。對於當時的社會現狀,作家們也用藝術的形式形象的描繪,狄更斯的《霧都孤兒》講述的孤兒奧利佛自幼被父母拋棄,之後進入了巴姆鮑的棺材店當學徒,飽經店長的辱罵與毆打,最後流落在了倫敦街頭,成為了一個真正的霧都孤兒。這之後的加入賊團,被誤會,各種不幸重重包圍,但難能可貴的是,它始終保持著一顆純真的心,這是一座充滿著與其他底層社會極度類似的東西,複雜,混沌,但是真善美終究獲得新生,就像一個兒童被點燃了夢想般熠熠生輝。這是狄更斯筆下真實的倫敦,也是我們所期待的見到的倫敦,這種對於文字的熱愛,與文字帶來的嚴謹,依舊在這片土地上閃爍。對於倫敦這座城市的紀念就在這點滴之中吧。

走進倫敦的地鐵,沒有打著哈欠,沒有低頭刷屏,沒有大聲喧嘩,腳邊倚著雨傘,靜靜的坐在那裡,手裡拿一份報紙,或是一本書,或低著頭,或蹙著眉沉思……這樣靜謐的畫面,難免讓人忍不住給每個人配上一個小桌,擺上一杯悠悠飄香的濃咖啡,書香配咖啡,馥郁濃香,又多麼有情調吖。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免讓人的思緒又飄向遠方,那個遙遠的日不落帝國……

當時的倫敦,處處瀰漫著征服的氣息,遠航的雄心壯志,時刻搏擊者年輕人的心臟,心底里某種被壓抑的東西爆發了,那是一種長期的壓抑,過去受到的侵略與壓迫,都以另一種極端的方式凸現出來。這群熱血沸騰的青年,將自己的足跡踏遍了亞洲,歐洲,美洲。這支隊伍宣揚著他們是世界的太陽的榮耀,他們在當時的確做到了,他們的林場在澳大利亞,他們的茶葉園在中國,他們的棉花園在美國,給予印度的都是施捨,那是像雄雞一樣高昂著頭的日不落帝國,是一個位於世界之巔,讓人仰望的輝煌,榮耀。國內的工業革命也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幾近壟斷的先進工業將這個帝國推向了世界霸主的無上之位。這是一個國家不可多得的榮譽。

危機的潛藏往往只有真正處於水深火熱的人才奇異的擁有這樣一雙眼睛,霧都孤兒與伊麗莎白同處於這個榮耀的時代,即使是社會的中產階級與社會底層也已經是天壤之別了,暗暗潛藏的巨大社會危機像一隻暗中窺探的獵豹,隨時準備發動攻擊。這隻獵豹的伺機而動被這個大帝國發現時,日不落的傳說卻要告一段落了。維多利亞女王穿著象徵帝王尊嚴的白色長裙,兩手輕輕搭在一起,垂在腰際,雍容華貴的邁著堅定的步伐向前走去,只留下一個高貴的背影……泰晤士河畔的大本鐘發出沉重的悶響:咚…咚…咚…

鐘聲又將人猛的拉回來,這是一段興衰的歷史,一段榮耀與悲傷共存的故事,是一段關於倫敦的紀念,這點點滴滴,在倫敦的每一個街角都可以發現。倫敦的街頭有很多的博物館,在倫敦人眼中,博物館是歷史與藝術的象徵。其中,西敏寺是最獨特的歷史博物館,從1066那個久遠的年代開始,西敏寺就作為皇室貴族舉辦婚禮以及加冕儀式的重要場所,它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王室的興衰。後來的王室貴族也都埋葬在這裡。由於牛頓,達爾文等物理學家,生物學家的加盟,這裡被譽為「榮譽的寶塔尖」。這座西方標誌性建築成為了對倫敦的一種特殊紀念。倫敦還有一群特殊的「博物館」,大本鐘,聖保羅大教堂,倫敦橋,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在飽經戰爭的洗禮與重創後,這些標誌性建築都被大規模重建,就像在掙扎中的倫敦一樣,尋求新生。二戰後,倫敦再次站了起來,以更加矯健的身姿,更加穩健的步伐,帶著慘重的傷痛,歷史的磨難,乘著開往下一個站台的歷史的車輪,慢慢向前,向前……

時至今日,倫敦展現給世界的是一種繁榮大都市的景象,意式風情的建築,倫敦的中國城,世界最大的倫敦眼,各種商業精英的匯聚,都讓這座城市熠熠生輝。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嚴謹的氛圍,對於文字的熱愛,都未曾改變。

獨屬於倫敦的紀念,那段有繁榮,有衰敗的歷史;那段有歡欣,有悲痛的故事,在2000多年的綿延中,更加有韻味~


作為一個學攝影的學生,想起來剛開始碰相機的那個在腐國煙雨迷濛的那個夏天。

常規的時候天氣就是這樣的,最好的感覺就是一點都不曬…最好的事情是夏天真的很舒服普遍在15到25度。在英國沒見過室內有蚊子蒼蠅什麼的,真的夏天沒有蚊子還那麼涼快真是優勢。

泰晤士河和倫敦眼就是這樣的,空氣質量真是沒什麼好說的,畢竟治污三十年的倫敦真是和北京天壤之別。

倫敦郊外溫莎堡。嗯,多漂亮…

白金漢宮門外的騎兵營的閱兵式。

老年人是這樣的…

這樣的中年大叔也很多。

市井民風。

這是牛津大學的校園旁邊的小商業街。

總之英國人很裝逼,看起來繁文縟節也很多。但真心是很精緻的。

較美國相比,英國真的比美國發達太多了。美國人的生活幸福指數遠遠低於英國人。很難看到貧困的掙扎。不像美國各大城市都有黑人區,底層也有流落街頭的乞丐,而英國沒有這些問題。物價真的不貴在二線城市。愛丁堡市中心的別墅15W英鎊的就很好了。生活成本各地差異挺大的像倫敦買瓶可樂大概是2.5鎊每瓶。但格拉斯哥就成1.5鎊了,愛丁堡就更便宜。大桶1.5L的依雲倫敦1.5鎊,可我到貝爾法斯特就是60個便士。挺奇怪的。很多地方生活都不錯,但房子大多會老一些,特別新的房子很少,其他的真的很棒的。



我很喜歡英國 歷史悠久,文物古迹多,自然風景也不錯

自然風景不多談,其實不算最出色,但英國式的園林實在是我所愛。和歐洲大陸講究的法式園林和意式園林比,英式園林看上去簡單但更自然。

英式園林和其他歐式園林的反差,帶出了英國古迹的一大特點:和歐洲大陸的幾個國家相比,英國的很多東西並不奢華但很有味道(比如大英博物館沒法跟盧浮宮比,溫莎,白金漢宮沒法跟凡爾賽宮,美景宮比,溫莎城堡也沒法跟新天鵝堡比),一是國家本身在工業革命之前國力並不能算強大,同時英國人的特性有一種獨特的實用主義風格,即使在鼎盛的日不落時代也沒有像法國王室一樣張揚。

其次對於喜歡思考歷史的人,英國是一個必須去的地方,除了各種常規旅遊景點以外,真正值得一看的是如鐵橋峽谷,新拉納克這些工業革命早期和晚期的工業遺迹,這些是英國人為現代文明作出最大貢獻的地方,往往不經意間,歷史就在這些地方流向了新的軌跡。這些地方都給了我很大觸動

在英格蘭旅遊的話,巴斯,約克,卡萊爾,紐卡斯爾,很多英國城鎮歷史都源於羅馬時代的殖民,再參觀著名的哈德良長城遺迹,又引出了一個重要的話題,羅馬化。這個詞可能最適合英國不過了。一個蠻荒之地是怎樣被文明改造逐漸融入了當時的主流文化中。也就能理解在羅馬被毀滅後,歐洲是怎麼重新進入蠻荒時代,查理曼大帝的出現對於歐洲的意義了。

總之,英國很符合我的口味,有文化,有歷史,有風景。比起北美和澳洲我更喜歡這裡。


滿滿的英倫腔說fuck off 的時候很性感哈哈啊哈


這樣的


去過所有國家裡最喜歡的。從工業革命到我實踐在生活里的蒸汽朋克,騎士精神與流行音樂,科學院與魔幻世界,航海冒險與契約信譽,辯論與禮貌,偵探小說和酒館裡出來的樣子,搶了全世界還開了博物館,你看到過當了六十年的太子嗎?這種反饋在日常生活里無論發生什麼都要喝下午茶的「淡定」,就是cool這個詞對這個國家的詮釋吧。



東西不好吃,天氣好,口音好聽,男的打扮很有范,中部印巴人很多。主要的娛樂是足球和酒吧。不過非移民國家不好找工作,收入不算很高。


第一個想到的詞:英倫紳士,滿腦子帶著懷舊濾鏡效果的英國倫敦塔,塔下是典型的英倫舊式公路,兩邊是兩三層的房子,下著雨,天上霧蒙蒙的,下面一堆紳士,頭戴高桶帽,穿著大風衣,裡面一身西裝,拿著短拐杖的英國紳士,純正的倫敦腔,還有比這更文藝的嗎?好吧我是被描寫上個世紀的英國電影(兩桿大煙槍,大偵探福爾摩斯1,2)洗腦了,不過既然LZ問對英國的印象,我也不算跑題



推薦閱讀:

大英帝國為什麼衰落了?
當代英國文學為什麼再也沒有簡·奧斯丁、狄更斯、哈代、毛姆這樣的作家出現?
要送英國寄宿家庭見面禮,應該送什麼樣的禮物?有哪些既比較具有中國特色,又比較討寄宿家庭喜歡的禮物?
英國叛國法令第1495條的內容是?為什麼這條法令允許赫特河親王國的存在?
在伊頓公學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TAG:生活 | 英國 | 英國歷史 | 英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