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很多新房子、購物中心等建設貌似很高檔,是否缺乏中檔和低檔的建設?
我原來題了這個問題:中國的城市建設如果分低、中、高三個檔次,那麼每個檔次各佔多少比例? - 房地產
後來想起來我問得不對。這個問題就是我原來想問的。。。我很懷疑這些高檔房子和建設是否供不應實際上的需求?尤其是中國城市新蓋的購物中心,幾乎全是非常高檔的。真的有那麼大的需求嗎?大部分市民不是有錢人,而是中產階級和農民工。中產階級不是更需要中檔的房子和商業區嗎?農民工不是更需要低檔的房子和商業區嗎?那為什麼沒有更多中檔和低檔的房子?中國的城市建設是否缺乏平衡?求一些專業的人士的看法
業內人士,專門研究這個的,但是因為利益關係所以匿一下
據我的觀察,中國絕大部分城市都沒有考慮這些的城市規劃,甚至在個別項目的規劃中也缺少這樣的思維
根本原因是外行領導內行,屁股決定腦袋。地區的行政長官在沒有什麼專業背景和知識的情況下,胡亂指揮決策,而真正應該負責的部門往往沒有話語權,或者國土、規劃、城建多頭管理,十分混亂這種決策體系下,行政長官就只懂得所謂的「政績」、「形象工程」、「高大上」,在他們眼中,只有摩天大樓、購物中心和世界名牌才是好東西,而沙縣小吃蘭州拉麵則可有可無甚至算是城市之毒我可以舉幾個親身經歷的例子:
1、長沙,大約六七年前,公司的在建項目的外牆前後被規劃局改了三次,原因是某領導沒事幹喜歡駕車夜遊,遇到他覺得不爽的外牆就會讓規劃部門責令改掉2、蘇州,大約三年前,二十萬平方米規模的新建住宅不許配建任何商業。一般根據規劃是可以配建的,比如服務整個小區的便利店、洗衣房等等,但是政府以區域內已有大型商業為由不許配建,我個人吐槽為:打瓶醬油都要去家樂福排隊。3、鄭州,大約一年前。鄭東新區,所謂的商務內環外環,但是因為領導只引入高端辦公、餐飲,導致在此工作的數萬人無法有效的解決午飯問題,完全沒有想到便利性4、鄭州,同樣是鄭東新區,這次打算在一個湖裡面建個島,規划了數十棟高端寫字樓和商業廣場,招商引資的對象僅限國際名牌,吃飯問題和現在一樣。而且最逗比的是他們在島上設計的是單線環形交通,這種一處事故全線崩潰的交通方式實屬奇葩。
以上例子並不含地域歧視事實上大部分商業體系在建成後都會轉變,比如一些常見的、平民消費的餐飲,並不是開發商或者政府導入的,而是根據市場需求自發產生的。即使商家不接受,只要有實際需求,這些東西就會產生,我走訪過很多二三線城市的萬達廣場,不論內部多麼高端大氣,門口總有推著車賣烤腸的辛勤商販,而且他們的生意還都不錯,這說明只要有需求,那供給肯定是變著法兒的生存下去,這是擋不了的
所以題主給你的答案是:國內城市在城市規划上確實缺乏通盤考慮,根本原因是領導缺乏相應知識的亂決策題主忽略了一個問題:不同層級的人一定是按照相應的層級去消費的嗎?中產階級一定只到中檔的購物場所嗎?NO!
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消費方式是:月入2K想著月入5K的消費方式,月入5K的想著10K的消費方式,10K的想著20K的……城市裡2K以下的溫飽都是問題,談何消費?(沒有貶低2K以下的意思,就事論事哈)
以此類推,大部分人的消費方式總是愛向自己實際消費能力更高的一個層級去看齊。因為人們普遍會有一種幻覺:我消費那些高檔的物品,似乎我就是那個層級的人了;再者我要想成為上流社會,或者比我現在層級更高的人,首先我得像他們那樣生活,我得像他們那樣消費。
回到題主的問題,中低檔的購物場所應不應該有?這個問題其實早已經解決了:地攤(滿足題主說的農民工、底層消費群體)、淘寶(滿足底層高一級別消費者對低價、略有品質感產品的追求,以及大部分中檔、價格敏感消費者的需求)、普通的街邊店
另外,何為高檔,何為中檔,何為低檔?優衣庫大部分開在高檔物業里,屬於高檔消費還是低檔消費?其實當前很多shopping mall的客群就是中產階級,這點從品牌組合就能看出來,只是在外在表現上建設的更加高級,以滿足這部分人群對高檔消費體驗的追求……
利益相關:零售業從業者
=================補充一下================
目前部分城市確實出現了購物中心過剩的情況,但是在中國任何一個新興業態出現的時候都出現過供給過剩的情況,如當年的互聯網泡沫,房地產泡沫,以及答主所從事的體育用品行業等等。不過,商業本身就沒有絕對的供求平衡,總是在不斷的摸索和調整中前行……不同的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這個過程就看誰的洞察力、適應能力、調整能力更強,才能更好的在市場中生存下去。中低檔產品我們都在大淘寶解決了
其實題主提的這個問題,抽象出來就是,中國的城市規劃是否缺乏多樣性,簡單說就是是否足夠「因城制宜」。就我目前所見而言,還遠遠未達到。
所以我們能看到,前幾年國內的所有城市,無論大小,都在拚命蓋房子,固然有城鎮化的實際需求,但顯然這種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評估。地方主政官員也傾向於多蓋房子,因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油水可撈,而且沒準還有政績。所以自14年3月,房地產市場不景氣以來,大量住房需求量小的城市面臨巨大的去化壓力,今年中央部委也頻頻發文要求小城市注意減少住宅供應,但問題是「早幹嘛去了?」國土資源部、住建部聯合發文要求各地積極應對房地產市場形勢變化住房供應偏多市縣應減少宅地供應(圖)_網易新聞中心住宅如此,商業地產也類似,所以這些問題的核心在於,地方政府的主政官員是否把「因城制宜」放到足夠的重視程度。
專制集權政府的優點是速度快,三天蓋層大樓,半年修條公路,但缺點就是」凡事容易大躍進「,「主政多樣性不足",這一點在我國50,60年代各種不停息的生產運動和」全國江山一片紅,農業學大寨」等例子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應。
所以,就目前來看,還比較難達到因城制宜。其實只是中高檔的商圈比較靚麗,比較吸引眼球。中低端的供給一般都還是存在的,只是如果不是對當地比較熟是注意不到的。
題主在昆明,我就以昆明舉例來說,比方說南亞風情園,有金鷹這樣的高級商場,金鷹出門順著楊家路往東南方走不到一公里就是一個非常破爛的低端商圈。金鷹裡面吃一碗面要30這裡就只要十塊錢不到了。再說對於中低端的購物需求,電商和地攤也解決大部分了
還要糾正一點,要論收入的話,農民工現在其實收入還是挺不錯的,你覺得他們沒錢是因為他們要把錢存著送回老家去。城市裡真正沒錢的是那些打扮的光鮮亮麗出入寫字樓甚至商住房的普通文員。利益相關:由於工作需要考察過國內很多商場,和專業人士學習選址,在某些商場吃過虧
現在大城市專註於奢侈品消費的商場其實很少的,有些也就一到兩家(恆隆西武那種算真高端吧),二線城市往下甚至還沒有,大多數普通商場定位是大而全、全客層(其實還是廣義的中端,中偏高是地段、外觀內裝,和品牌好些,我個人是這麼理解的,題主是這個意思嗎?)
實際情況是,市場會去自然篩選的,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品牌會根據市場真實反饋決定進不進場、撤不撤櫃,商場會根據市場決定租金、返點和一些優惠條件等等,以前是品牌巴結大商場才能有機會進場,現在電商衝擊下,一些二線商場為了吸引國際大牌,開出的條件是相當優厚的呀,免租期什麼的都可談。商場一開始的定位啊規劃啊,就是耍流氓,最後能進駐什麼品牌、能剩下什麼才是真章。對招商人員也很簡單,Boss專櫃做不下去撤掉,後來就換成報喜鳥唄。一樓開burberry開不下去,換個TH也能撐下場面。今年看到一個新開的金鷹商場,體量巨大,但是4層往上都沒招滿,一樓化妝品櫃檯還有美寶蓮玉蘭油之類的,在招商壓力之下,可以想像未來裡面的品牌相當堪憂。樓體是很漂亮啦,地段也很不錯,建的時候集團應該信心滿滿規劃的很好吧?或者政府很支持這種面子工程,用什麼「市中心商業娛樂大型地標性城市綜合體」之類響亮的口號,拿的地價很便宜?以後可能是個漂亮的大集市呢哈哈。萬達集團在某些城市,樓下沒幾個人影在逛,停車場和頂樓電影院擠滿了人的情況也是有的。這種事情專業團隊都預測不準,你讓政府來?開玩笑啊至於那些專門做中低端消費的,應該是專業批發市場了吧?比如小商品城
或者那種滿樓都是一個個小隔間的店,賣些廉價衣服和化妝品之類的,有了淘寶還能生存下去,應該定位外地務工人員什麼的。這還用規劃么?隨便個沿街的樓改改都能做,還有在地下、消防都不知道怎麼通過的,那麼多年也做著呢。重要的是集聚效應,在市中心某個成熟商圈擺個地攤,或者開個街邊店,可能都比另外在一個地方新開的乾淨整潔中檔商場銷售好得多,這種新商場更難養人氣,要多久才可能趕上七浦路秀水街動物園啊?再碰上交通不太方便的,買鋪子的人都要虧死了,這種規劃就是一廂情願至於高檔房子,大概說一下。規(bao)劃(zhuang)高端了,才能賣個好價錢啊,但是某些小區,哪怕是別墅,也攔不住變成農民工群租房的╮(╯▽╰)╭很多外部環境還是要具體分析
我覺得規劃這個詞比較違和,從現在的結果來看,領導層很少有那種對市場統一調研和把握的眼光,所以最好的辦法乾脆別管了,反正蓋個光鮮的樓是他們的政績而已,灰色的東西太多了。至於樓里樓外在幹什麼,根本就是市場說了算來了德國,我才覺得重慶的購物中心真TM高端,這的購物中心真是low進淋逼。。。。看來中國真是崛起了。。
「我很懷疑這些高檔房子和建設是否供不應實際上的需求?」
不是同意題主的這句話,關鍵就是高檔房子,什麼房子是高檔房子呢?隨便舉兩個例子吧:
不知大家對這個建築第一印象如何,很世外桃源對嗎?這個是山水秀建築事務所設計的,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都體現出了很高的水平,可以算是高檔嗎?但這個建築並不是什麼私人會所啥的,而是上海旁邊一個叫馬陸鎮金陶村的村民活動中心。用起來大概是下面的樣子:用起來很和諧對嗎?相信村民也是願意走進去的對吧。第二個例子:
大家猜這個建築是啥,隱居山中,親近自然,環境優美,設計簡潔大氣。這其實只是威海環翠公園的公園管理辦公室(Tao跡設計的),大家試想一下,在這樣的環境中辦公,工作的日子是多麼的愜意。上面兩個例子都是近年在中國建成的,真正讓普通人走進去的建築。但我並不認為這是低檔建築,所以不同意題主在問題中把人分為高檔低檔,把建築也分為高檔低檔,並告訴大家低檔的人就要進低檔的建築。
建築的好壞主要是看他適合不適合,適不適合他的適用人群,適不適合他周圍的環境,適不適合人們的審美,適不適合人們的生活習慣等等等等。在此基礎上如果建築能給人帶來更好的改變就更好了,比如第一個例子的村民活動中心,能讓村民有更豐富的文化活動,也算是一種造福吧。 舉這兩個例子就是想告訴大家,中國建築的進步,雖然慢但是腳步堅定。中國當代的設計師也越來越關注普通人對建築的體驗,所以不要灰心嘛,相信中國的未來嘛。在深圳 感覺深圳的shoppingmall檔次都不算高啊 偽中產階級完全可以負擔起。。萬象城 海雅繽紛城 海岸城 購物公園這些地方都有價格親民的肯德基麥當勞之類的。。不過萬象城的奢侈品一般人還是負擔不起的。。
大部分購物中心消費真心不高。購物中心不光只有一樓啊!一樓肯定貴嘛!往上一走就基本是中產了。
去看看居民小區周邊配建的沿街小鋪,就提供你所說的中低檔消費服務。
不太懂你說的新房子和購物中心的高檔是啥意思。。我按照我的理解說一下我的看法好吧。如果你說的高檔的新房子是精裝修,社區環境不錯,配備好的物業:我看到的是大部分新修的房子都是這個樣子(地理位置北京)。而且房子的價格有一部分影響因素是這些,價格的更多決定因素是地理位置吧?比如二環的二手房六七萬一平,學區房十萬一平,這些房子都挺破的。而六環,郊區的漂亮的高檔的新房子,價格就是一兩萬這樣子。
然後高檔的購物中心,是指裡面的物品都比較貴么?我今年21,學生黨,生活費偏少主要是爸媽不同意一個學生手裡錢多,而且我手裡那麼多錢自己也不放心。但是這些購物中心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難度。一個是,雖然購物中心比較高檔,但是裡面的商品不都高檔,奢侈品大牌子買不起,但是HM gap我買的起。而且逛商場我也不全是買東西,還有娛樂的需求比如電影和美食,而這兩樣不需要太多錢啊。
所以,不知道我有沒有稍微解答你一些疑問。啊,對了,我也會逛超市,逛菜市場,也有啥大賣場,不過也沒覺得這些看起來低端的地方價格有便宜多少。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在大城市內高檔化商業體和城市綜合體是政府比較喜歡引導和鼓勵設計的,屬於主流。大中型城市,省會城市新修建築基本都是這個類型,也算是官員的政績工程之一。有些中檔的可能會有一些中小城市或大城市郊區或縣區會設計,或者自發由一些老的商業社區緩慢發展出來。新修的商業區主動設計低端的商業可能性太小了,一是不會有開發商有這個想法,另外政府規劃部門和建設管理部門肯定不會批的。這種類型多見於大城市偏僻郊區,一些小城市,鄉鎮自發形成的小規模商業區,更具有自然演變的屬性,而不是設計。大城市很多高檔的商業區,去的人並不一定都要買東西,消費高端商品,有些人只是喜歡去逛逛而已,環境好,大家也喜歡。
建築設計人士做一些淺薄的回答
我很懷疑這些高檔房子和建設是否供不應實際上的需求?尤其是中國城市新蓋的購物中心,幾乎全是非常高檔的。真的有那麼大的需求嗎?
高檔住宅的消費群體是特定的消費群體,也就是有錢有閑,有時候是有品位的。所謂的高檔樓盤其實很多時候品質並不匹配,這時候就會出現去化速度慢的情況,當然也有很多地方不看消費能力,強上高檔樓盤,去化速度慢不掙錢,這個誰也怪不了,市場行為,你自己不長眼瞎開發,賠錢了當然自己承擔。無論是不看消費能力強行開發亦或是高定價卻不能提供相應品質產品,我們都見識過不少,只能說開發商學費交的還是少,一頭撞進來的新人又不聽老人言。
隨著目前住宅建築市場的不景氣,商業地產隨著資金的大量湧入,出現了大量的開發新建項目,未來會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和購物去處。
我國商業建築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供銷社-百貨店-商場-超市-購物中心這一路線,呈現一個升級的形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推進,人民群眾的錢包的越發充足,購買力的增強,商場的形式出現升級換代是很正常的事情。與此同時大量國外知名優秀的商業地產設計院進入國內建築設計市場,將國內商業建築設計開發建造水準提高了相當的一個檔次。因此也造成了題主對於新蓋的購物中心高檔的感受。高檔購物中心的建成,其建築本身設計更加合理科學,購物體驗更加優秀,建築用料更加考究用心,是能夠為消費人群帶來非常愉悅的購物體驗。而且商業地產的運作與住宅有所不同,更加強調市場調研,業態組合定位,客戶的需求能否滿足,是否具備足夠特色對城市人群形成持續吸引。假如題主擔心,這些綜合體太高端了,普通老百姓是否有能力進去消費?請題主一萬個放心,商場的經營者是不會放著錢不掙的,他的業態組合必然是高中低檔次都能夠滿足(完全走奢侈品路線的商業此處不提),越是豐富的業態,越能夠提供多樣的服務以及多樣的商品,越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站住腳。社區性質的商業也不會放著沒人做的呀~題主放心好了。個人以為樓主不必為這些高檔綜合體擔心,若能站得住腳,必然未來會成為城市居民閑暇之餘的去處,站不住腳,也是正常的市場規律淘汰。大部分市民不是有錢人,而是中產階級和農民工。中產階級不是更需要中檔的房子和商業區嗎?農民工不是更需要低檔的房子和商業區嗎?那為什麼沒有更多中檔和低檔的房子?
題主,中產階級就已經很有錢了,其消費能力是很可觀的,而且中產階級在目前的中國大部分城市的人口組成中,比列較低,總數較小。具體我並不清楚,但是這是肯定的。就算是依著樓主所說,中檔收入的人(暫且這麼定義)需要中檔的房子,低收入的人需要低檔次的房子。樓主你這說法也是很成問題啊~我就算月入500我也想住別墅啊!!!誰不需要更好的東西?只不過是消費不起承擔不起罷了。我猜樓主的意思是按市場需求提供相應品質的住宅樓盤以及相應的商業消費場所。這點你不必擔心,市場是最強大的規劃師,市場需求的,大家就會做。我不太清楚題主你是哪裡人,至少我所在的濟南府,高端樓盤相當的少,非常的少,大部分樓盤的質量都很一般,無論是戶型設計,小區景觀設計,樓的外立面,樓的造型,公建配套,物業管理等等,大部分樓盤都沒有一戰之力。越說我越好奇題主你是哪裡人了。。。看題主描述高端樓盤滿地建,大型綜合體隨處有的樣子啊。。。要麼你所在城市太高端,要麼你所見還是太少,對高端的定義太低。中國的城市建設是否缺乏平衡?
當然缺乏,我們這不是正向城市化邁進呢么,摸著石頭過河,要不然也不能那麼多城市動不動就堵車。也甭說歐美日那麼多發達國家例子擺在眼前我們還做不好這種話,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各家有各家的賬本,沒法照抄。PS:多說一句,隨著醫療產業化,教育產業化,還有人口老齡化,題主你以後還會見到更多的巨型醫院,貴族學校,高檔養老院/療養院等等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不要驚訝,市場需求決定了一切。外邊看著豪華高檔,但是裡面東西並不會。我在青島生活我已青島舉例,真正市民買不起的就幾家,如海信廣場,陽光百貨(好像是這個名字,沒去過名字都不確定)等,像什麼萬達,銀座,樂客城,銀泰(銀泰在青島沒見過,但是我家那有)等都是很親民的。
那些商城只是看起來高檔而已,實際上賣的東西並不貴。可以說,現在中國新蓋的小區看起來都很高檔,但如果不在市中心的話賣的並不貴,因為決定中國房價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地段。而且中國和美國最大的區別就是美國的富人喜歡住在郊區富人區里的別墅,而中國的富人喜歡住在市中心的高層公寓里。
不缺乏,而且根據我的經驗,大部分購物中心物價不高
-1樓開超市,菜價不比菜市場高多少,快餐盒飯麵包都有。
我在法國,由於離日內瓦較近,有時也會去一趟,偶爾也會給家人稍個瑞士表回去,但是真的真的就shopping的地方來說比成都的大商場裝修裝飾差多了………要不是那些衣服包包的品牌和價格在提醒我這裡是個比較高級的商場我會以為我走錯地兒了……
我不知道別地的情況,廣州的太古匯,正佳與萬達商場定位差異相當大。我相信商人是聰明的,他們知道怎麼才能賺到錢。
推薦閱讀:
※上海的商業地產(辦公樓和購物中心)是否已經過剩,大虹橋等規劃是否合理?
※如何挽救沒落的城市商業中心?
※除了傳統的商業中心,為什麼新的商業綜合體如萬達邊上很少有另外一家大的商業直接競爭呢?
※產業地產如何招商?例如很火的物流地產